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情片其它2017

主演:肯尼思·布拉纳,汤姆·巴特曼,米歇尔·菲佛,黛西·雷德利,威廉·达福,乔什·加德,约翰尼·德普,小莱斯利·奥多姆,佩内洛普·克鲁兹,朱迪·丹奇,德里克·雅各比,帕帕·厄希度,迈克尔·劳斯,艾略特·利维,约瑟夫·朗,安迪·阿波罗,哈德利·弗雷泽,齐亚德·阿巴扎,米尔托斯·耶罗勒曼,凯瑟琳·怀德,杰拉德·霍兰,曼努埃尔·加西亚-鲁尔福,理查德·克里弗特,谢尔盖·波卢宁,亚当·加西亚,露西·宝通,马尔万·肯扎里,哈利·莱斯特·史密斯,奥利维娅·科尔曼,Chris Porter,杰克·里德福德,菲尔·邓斯特,米兰

导演:肯尼思·布拉纳

 剧照

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3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4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5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6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7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8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19东方快车谋杀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0 16:27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原著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讲述大侦探波洛(肯尼思·布拉纳 Kenneth Branagh 饰)在东方快车上巧破一桩谋杀奇案的故事。波洛乘上东方快车,夜间三次被吵醒,第二天清晨便发现同车的美国富商雷切特(约翰尼·德普 Johnny Depp 饰)被人谋杀,死者被戳了12刀。波洛根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可疑迹象以及同车人士的讯问,并结合美国实行的12人陪审团制度等情况进行逻辑推理,成功地揭开了一起“集体复仇”奇案。

 长篇影评

 1 ) 贴合原著,十分出色

这些日子助眠的睡前片子是74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本以为30来年前的电影了,应该有些陈旧了,没想到超乎意料的好看,是我看过的几版中最接近原著的版本,它最突出的优点是拍出了原作的“英国味道”。即幽默与自嘲。总觉得阿婆借着书中人逗弄着我们极端自负的名侦探大名鼎鼎的来自于比利时的波罗先生。而我们的侦探也时不时地戏谑一下我们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们。而苏切特版太沉重严肃得都不像波洛了,新版呢,闪转腾挪的波洛是靠身手而不是他最自豪的灰色脑细胞在破案。
     看影评,此版本的编导十分用心,从片头背景的丝绸面,开头交待当年绑架案的案情的利落方式,到波洛喜欢美食的小趣味,火车站熙熙攘攘的送别人流,像苍蝇一样黏着乘客不放兜售特产的当地小摊贩,穿着和服的东瀛妇人,豪华包厢的装置等都是处处用心。登场的众人都不吝笔墨,英格丽褒曼不怪得了奥斯卡,几个镜头就表现出她是个被心事所压的虔诚信徒,日版中变成以松岛菜菜子出演的家庭女教师为核心,整场案件全是她精心谋划,最近的版本重头戏是在米雪儿费佛演的风流夫人,此版本没个嫌疑人都有自己的发挥。
波洛的演员本人年岁不大,每次出镜都要花费几小时化妆,据说他因此推了之后此角色的邀约,他演的不错,比较贴合原著形象。

中文版的配音很出色,勾起我重看配音版的《尼罗河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了。

 2 ) 一场精彩绝伦的群戏表演

本文发表在本人的同名公众号、百家号和头条号“半截小丑”,欢迎关注、交流。

剧透提示:本文中包含对《东方快车谋杀案》的1974年版和2017年版的内容剧透。建议此文读者先看过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片。

本部片子主要出现的人物多达17个,具体如下(译名可能有差异):

死者:雷切特

犯罪嫌疑人(关系较近的列在一起):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两人为爱人);赫伯德夫人;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福斯卡雷里先生;奥尔森小姐;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调查人员:波洛侦探;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由于出现人物众多,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对多人场面的调度是电影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对于这两点,1974年版和2017年版有着不同的处理。与2017年版相比,由西德尼·吕美特执导的197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上有着更出色的表现,本文也主要围绕后者进行分析。

人物刻画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

麦奎恩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紧张。例如,当董事比安奇向车厢里的人说明雷切特被杀的情况后,他质疑比安奇没有立即通知他的时候,说话十分结巴。又例如,在与波洛说到“母亲”这一话题时,他的情绪突然变得歇斯底里。

在1974年的版本中,麦奎恩的扮演者是安东尼·博金斯。此演员还扮演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里面的精神分裂者患者一角。巧合的是,在《惊魂记》一片中,他同样也是存在恋母情怀的凶手,与《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角色一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在第一次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时,我一直存有他是凶手的感觉。

安东尼·博金斯很好地演绎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胆战心惊、充满不安的秘书这一角色,将秘书心中压抑的对雷切特的不满和厌恶体现得淋漓尽致。

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

英伦范儿十足的管家。优雅得体,举手投足礼貌有风度;且镇定自若,在波洛指出他与阿姆斯特朗一家的关系时,他也没有丝毫的慌张。

阿布斯诺上校 & 德本汉小姐

阿布斯诺上校一角由 007 扮演者肖恩·康纳利扮演。该角色正义勇敢,并经常为自己的所爱德本汉小姐挺身而出。例如,在波洛对德本汉小姐严格审讯的时候,上校不顾大家阻拦,与波洛理论。又例如,在波洛展开案情推理,并讨论到德本汉小姐时,他为德本汉小姐辩护,并下意识把手放在德本汉小姐的肩膀上,给她以安全感。

赫伯德夫人

赫伯德夫人在本片中的戏份十足。她住在死者雷切特的隔壁,为谋杀案的主要策划者,并在破案过程中,试图给破案者以错误的引导,具体有以下几幕:

  1. 向比安奇董事表示昨晚凶手就出现在他房间,并以自己的婚史为例,坚信自己的判断
  2. 审讯时,提供了一颗列车员衣服上掉落的纽扣,来错误引导波洛的判断
  3. 在波洛审讯福斯卡雷里先生时,带着自己发现的凶器出现

当波洛点出她的真实身份,她的眼神失去了之间的坚定、果断,变成了往下和往旁边的闪躲。

安德烈伯爵 & 安德烈伯爵夫人

在波洛的审讯过程中,两人显示出明显慌张却又故作镇定的样子。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 & 施米特小姐(德拉戈米罗夫公主的女仆)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是波洛唯一亲自去房间审讯的人。正是这一高贵的身份,她一直都表现出不屑和专横,但在案情推理时,被波洛几个“evasion”揭露真相时,她变得慌张,用抖动的手抽着烟,假装镇定。(不得不说,这部分的台词写的真好)

作为公主的贴身女仆,施米特小姐也有相当的戏份。在审讯的过程中,她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是在公主的房间内,她试图回避女仆名字的问题;二是在她自己的房间内,她被波洛套出她可能不是女主的贴身女仆时,她的笑容瞬间消失。这两个细节为后面谜底的揭开做好了铺垫。

福斯卡雷里先生

福斯卡雷里先生的审讯过程中显得相当有趣,他认为雷切特先生是卷入了黑帮事件,并生动地描述了自己的看法,显得自己像个过客一样。老实讲,要不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我一度觉得他只是一个多余的角色,为影片添加喜剧色彩而已。

奥尔森小姐

英格丽·褒曼饰演的这一角色让她顺利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在电影中,英格丽·褒曼将神经紧张、迟钝愚懦的奥尔森小姐表现地惟妙惟肖。奥尔森小姐张口闭口上帝,十分虔诚;时刻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只会一丁点的英语,因此连话都说不利落。在奥尔森小姐的审讯中,导演用了五分钟的近镜长镜头来刻画奥尔森小姐的形象,而褒曼也用她精湛的演技给出了近乎完美的表现。

皮埃尔列车员、哈德曼警察

同样也是案件参与者,但戏份不多。

波洛

相比2017年版中波洛的一味爽酷的无聊,1974年版的波洛在扮相、举止、神态、口音等各个层面特色都十分丰富鲜明,可以说将这一角色给演活了。列举几个片段:

  1. 在调查贝多斯(雷切特的男仆 )时,贝多斯讲了昨晚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t about sex?”,他回“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10:30”,波洛大笑
  2. 在审讯赫伯德夫人时,他的“Yes or no”审讯方式与赫伯德夫人想要仔细解释形成冲突
  3. 在与德本汉小姐对质时,他情绪激动。

相比,2017年版的波洛在审讯中一直是这样的表情:

比安奇董事,康斯坦丁医生

这两个角色添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极度想要参与在破案过程中,每次审讯完都是“他就是凶手”。

场面调度

影片有两个主要多人场面,本文将通过对比的方式来体现1974年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在场面调度上的优异表现。

场景一:比安奇董事向乘客说明情况(1974年版:41分钟开始;2017年版:41分钟开始)

在1974年版中,乘客都挤在一个狭小而吵闹的空间里,而2017年版则是大家轮流安静地论述自己的看法。相比1974年版版,2017年版缺乏了列车停运且杀人事件而带来的混乱感。

再细致化地分析1994年版《东方快车谋杀案》这一场面发生的片段:

  1. 奥尔森小姐:打断比安奇董事的说话,并对杀人事件表示痛心和害怕
  2. 麦奎恩(雷切特的秘书):结巴地质问比安奇董事没有立即通知他雷切特被杀的消息
  3. 赫伯德夫人:打断对话,并坚信昨晚凶手出现在他房间(中间,皮埃尔列车员出现,邀请比安奇去与波洛对话,打断了赫伯德夫人的描述)
  4. 德拉戈米罗夫公主:打断对话,对赫伯德夫人的推断表达质疑和不满
  5. 其他人如阿布斯诺上校等一直在观望

频繁的打断对话而场景中展示的多个对话更好地体现了混乱感。

场景二:波洛推理案件(1974年版:95分钟开始;2017年版:87分钟开始)

与场景一一样,2017年版缺少了狭窄空间带来的冲突,更像是波洛1vs13的独角戏。不过2017年版中,有意思的一点是致敬了名画《最后的晚餐》。

在1974年版中,波洛更像是一个串联的作用。通过巧妙的对白和运镜,所有人的犯罪动机如同流水般,自然地被一一展开,而且狭窄的空间感让观众如临其境,深切地体会到了犯罪嫌疑人在狭小空间里增加的紧张感和压迫感。

通过对1974年版的解析以及其与2017年版的对比,可以看出人物刻画和场面调度对于群戏的重要性。只有把这两部分做好了,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影。

如果你看到这里,欢迎点赞、评论。想要了解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本人的公众号“半截小丑”。

 3 ) 无标题

说实话,新版看得我很难受,故找了被网友强烈推荐的74版,讲真,新的真的改编得太多了,也许是导演加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吧,总之我还是喜欢老的。//

2017版,男主从一开始是个信奉“非黑即白”的完美主义,到经历案件成长为接受这个世界的灰暗面:“there is black,there is white,there are you”

我和朋友说我不能接受男主的转变,或者说导演这样的处理方式让我觉得不舒服。我是那种相信“人不会轻易改变”的人,作为一个连鸡蛋大小都吹毛求疵的2017Poriot,导演将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那位可怜又坚强、策划了一切的母亲,也许是为了维持男主“完美”的人设,也许是想借母亲选择牺牲自己来传达人性的坚强或是其他美德。观影前,我抱着熊熊的找剧透的心情翻豆瓣,有豆友评价这是一部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有点不理解....

但总之,2107版的男主给我一种很鸡贼的感觉,基于不能理解导演预设的完美人设及其成长,我个人认为其实他和那些乘客一样,都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救赎自己(2017,提到daisy案子时,男主说d的父亲曾给他写过求助信,但他还没有来得及前往,那位上校就因为失去爱妻和未出世的孩子而自缢了)。调查过程中,两次猜错凶手的表现,也和影片一开始展现的神乎其神的断案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1974版,Poriot是个funny little man,鸡蛋似的脑袋以及有趣的、一丝不苟的胡子,其貌不扬甚至有点古怪,但真的开始调查时,就能发现他的魅力。一是专业的问询方式,针对不同的人物,挖掘话语中的漏洞,更厉害的是根据每个人用语方式发现他们假造身份的事实(这得多渊博啊);二是敏锐的感觉,捕捉到每个人的面部表情并且继续第一步的问询(这点真的要表白演员们,微表情太厉害了);三,和2017不一样,男主调查过程中从没有轻易的给出结论(锅都是布克先生背),而是在最后,给出了两个选择,并且主动选择了第一种方式,说明他一直以来都是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侦探,而不是苛求完美的断案机器。

最后,1974结尾真的看哭了。

老Poriot宣布了东方列车杀人案件结案,“凶手”杀了人之后跑路,所有人发出如释重负的欢呼。在P推开门回首时,车上的乘客们为曾经因为恶徒而家庭破裂的受害者们(或者说他们自己),敬以庆祝的香槟。

是的,在正义没有办法审判那个有罪的人的时候,所有因为饱受折磨的人该是多么痛苦

 4 ) 个体的悲哀。

很久以前在电视上看过,而且总能听妈妈说原来这部老电影如何如何。就像《幸福的黄手绢》一样,当年这些上译配音的所谓的老电影,是我耳熟能详的,但统统不解其意。 如果我不去注意导演Sidney Lumet,仅仅从表面上看,也不过是一部众星云集的大片。也必然会拿原著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说说事儿。然而,我现在必然注意到导演是Lumet,因此,这部影片的味道骤然就变了。 对普通观众来说,东方快车上12名乘客和乘务员,集体密谋对一个罪恶滔天的坏蛋复仇,看到最后都会挺解恨的。也看到有评论提出编剧有很多漏洞的问题,而且影片里也没有提供被杀者就是当年绑架案主谋的确凿证据。可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导演Lumet要表达的重点。 纵观Lumet导演的众多影片,其主题总是一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我想《东方快车谋杀案》也不应该例外。所让我感到新鲜的是Lumet导演这次竟然弃用了写实主义风格。 哪怕被杀者罪有应得,12人的谋杀集团不过是以暴制暴。这不符合法治社会的法则。大侦探对整件案子洞若观火,但最后他不得不缄默地离开。 这不是公正与非公正,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而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较量。大侦探明白,他无力对抗这个谋杀集团。之后南斯拉夫警方介入,为了方便省事必然会按照简单的方案去处理,更能让警方懒惰懈怠的理由就是遇害者罪有应得。一个睿智精明的侦探,本着真实公正的原则,此时面对的,只能是个体的悲哀。 就像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说:在观念简单化效应的作用下,凡是抱着怀疑精神、相信在政治和社会问题上极不易发现“确定性真理”的人,尤其是一个习惯于用推理和讨论的方式说明问题的人,在群体中是没有地位的;当面对激奋的群情时,他尤其会生出苍白无力的感觉,因为他意识到他要与之作对的,不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还有“多数的力量”,还有贯彻这种行为时的偏执态度。我们更能理解,所谓专业精英,不管其智力多么高强,他陈明利害得失的理性努力,面对被空洞的观念冲昏了头脑的群体,反而会感觉自己十分迂腐和无聊。

 5 ) 东方快车谋杀案一点拙见

本来是自己的兴趣,最终因为结课论文还是写了一些小东西。都是拙见,大家指教。
——案情简介

暮色笼罩中,伊斯坦布尔有着不同身份和背景乘客纷纷登上从这里开出的东方快车,著名大侦探波洛在朋友布克先生的安排下也坐上了这趟列车。
    早晨在餐车里,大商人雷切特找到波洛,说有人给写匿名信,威胁要杀死他。希望波洛侦探充当他的私人保镖,波洛深知雷切特以前的劣迹,断然地拒绝了他的要求,夜晚,车上的旅客们都已睡下,整个车厢里一片寂静。突然从雷切特的包厢里传出了惊叫声,侍者贝多斯给雷切特送药时,发现他已经死在了床上,列车上人都被惊动了。波洛也从睡梦中惊醒。

    第二天波洛展开了周密调查。盘问了在同一车厢里的所有乘客,但从他们身上都发现了种种疑点,联系多年前发生的一起儿童绑架案,波洛终于明白了案情的由来。
雷切特多年前曾绑架了一名儿童黛茜并且将其杀害,多年后受害者十二个家属联合起来向雷切特讨还血债,让凶手得到了罪有应得的下场。社会已经宣判过雷切特死刑,现在判决终于被执行了。阻塞列车行进的雪堆终于清除,南斯拉夫警察即将到来,正义的波洛为大家解了围。

——对犯罪动机的理论(理解、论述)
理解: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犯罪动机就是典型的报复性犯罪。整个犯罪都是有原因有目的的。当一是内在的条件,即需要。欲望。二是外在条件、即诱因、刺激。本来出于一种犯罪动机可以导致几个或不同的犯罪目的。但是本次谋杀案中,凶手都是出于同一个犯罪动机,确定了同一个犯罪的目的。

论述:车上除了波洛、他的朋友和医生外,这节列车上的12个人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看起来没有联系的12人每个人都和五年前那起绑架案的家庭有关系。有联系才会有共同犯罪的发生。
但是推理还是有过程的,波洛通过每个人的证词,找到一条可以把他们连起来的线。车厢里的12个人初看是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阶层,但是却能将他们通过证词联系起来。

波洛的推理就是建立在自己的现场调查和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漏洞和自相矛盾之处。比如本案里波洛一直在找证据推翻嫌犯的不在场证明。
本案不仅仅是推理案件,更是一个复仇的恐怖故事。本案所有的嫌疑犯都是凶手,手法巧妙。而波洛的推理过程更是精彩。首先都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然后提出假设、检验假设。一步步剥丝抽茧的找到问题的核心,找到那关键的连接点,最后得出结论。

——对本案的分析
每个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但是波洛都找到了不少的疑点,比如:1安德烈伯爵夫人的护照的名字上有一块油渍,波洛一询问伯爵就非常的激动。2哈巴德太太说她的包里有一颗凶手留下的纽扣。3奥尔松说自己英语不好,但是她的词语用的很恰当。4玛丽说自己没去过美国,但是却说没有义务回答你的问题,我随时可以和我的律师打电话。(标准的美国式回答)5阿巴斯诺特上校说不认识阿姆斯特朗上校,但却清楚的知道上校的资历极佳,还得过维多利亚十字勋章。最后经过波洛的反复询问和推敲证词,终于发现了车上12人的身份。

12个凶手的人物关系:
1 雷切特的秘书麦奎因,是死去军官家的朋友,他父亲经办了那次绑架案,对军官夫人很敬慕。

2.雷切特的英国男仆贝多斯被绑架女孩的男仆,跳楼自杀的女仆的恋人。
3大惊小怪的哈巴德太太,死去军官的岳母,军官夫人和伯爵夫人的母亲。

4阿巴思诺特上校,军官的战友。
5家庭教师玛丽·德贝厄姆,死去军官夫人的女秘书。

6德拉戈米罗夫公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教母。
7公爵夫人的女仆希尔德加德,军官一家的厨娘。

8德烈尼伯爵,死去军官的连襟,主要配合他妻子。
9安德烈尼伯爵夫人,死去军官夫人的亲生妹妹。

10意大利司机福斯卡雷利,死去军官家的司机。
11瑞典护士葛蕾塔·奥尔松,死去孩子的保姆,自己心里充满自责。

12乘务员皮埃尔,自杀女仆的父亲。
当人物关系一理清楚,所有的因果都一目了然。一切的开始都是五年前的那起绑架案。被害人雷切特就是五年前绑架军官女儿的卡塞蒂。五年前的绑架案不仅仅军官的小女儿死去,上校的妻子的索尼娅当时又怀孕了,当她听到女儿的死讯时,发生休克并早产,母子医治无效当场死亡。阿姆斯壮上校悲伤过度,也开枪自杀。黛茜的保姆苏珊被警方认为是共犯,从窗口坠楼身亡,之后她被证实是清白的。一共五条人命!所以才会有五年后的12人的齐聚,才会有这样的报复性犯罪。总而言之,五年前的那场绑架案,就是最开始的原因,复仇、惩罚凶手就是犯罪目的。
有趣的是美国的陪审团是由12个人组成的,本案中的12个人自发的组成了惩罚钻了法律空子逃跑的雷切特。不过反映出的更多是一种可悲,当司法无法伸冤而让罪犯逃走,被害人家属迫于无奈的反抗。
片中最后将要揭穿真相时,波洛的无奈悲伤正是反映出他的纠结,到底是法律正义还是道德正义?理智和情感的选择也是非常的精彩。最后波洛选择放过这12人也算是毫不意外,毕竟被害人是罪犯,而且波洛并不是警察,而是私家侦探。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仅仅是一个推理谋杀的案件,它表现出来的道德正义和法律正义如何选择的纠结,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6 )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影片一开始,迅速出现的报纸、切换的场景画面,都让我有些疑惑——我对这些看似和片名毫无联系的事件并不怎么在意,当然了,即使在意了也猜不透它的真正含义,我只能顺着影片的展开继续看下去。
著名的大侦探波罗要搭上东方快车去往伦敦,可惜注定要在快车上好一顿忙活了,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就真应了那句“有侦探在的地方,就一定有杀人案”:快车上的一位旅客,雷切特先生死在了快车上。而此时,由于暴风雪的缘故,列车早已停止前进。

可这个雷切特先生,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旅客而已,他又为何被残忍的杀死?他的身上被人捅了十二刀,这个凶手看样子对他恨之入骨。

随着电影之后的进展,侦探波罗渐渐为观众查清了许多疑惑,原来雷切特早在五年前,绑架了美国阿姆斯壮上校的三岁的女儿黛茜,尽管上校交付了大量的赎金,可恶贯满盈的雷切特竟将这个三岁的小女孩杀死了。上校的妻子当时怀孕了,而她得知黛西的死亡之后,悲痛欲绝,意外早产,导致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当场死亡,而他的丈夫,上校也因此开枪自杀。之后,被警方认为是雷切特共犯的保姆也选择自杀来洗清自己的清白。而背负着这五条性命的罪犯雷切特呢,却隐姓埋名、远走高飞,靠着手头的巨额财产重新过日子。

直到他也乘上了这列东方快车,等候在列车上的十二名复仇者们,趁着这个大恶人熟睡的时候,每人一刀,将他送往了地狱。

这便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那些罪有应得的人们,都终将会受到你们的报应。

 短评

不要被房间俯视图搞晕

7分钟前
  • Andor-Genesis
  • 力荐

在波洛的调查中,有一个人说自己10:00左右在看书。他上铺的那个人问他在看什么书,说「is' t about sex?」,看书的人说,「It' s not about six, it' s about ten」波洛大笑,说我喜欢你那个回答。

8分钟前
  • 逆鳞
  • 推荐

吕美特这版的剧本比新版扎实太多了,而且拍出了群戏感觉。英格丽·褒曼虽然戏份寥寥,但精湛演技当得起又一座奥斯卡。问题是大侦探波洛这个核心人物被塑造得太像小丑了,越看越手动滑稽...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其实结局是很无奈的,为何要拍成狂欢的喝香槟放愉快的音乐呢?!。。。

12分钟前
  • 狸空
  • 推荐

当年夸张而一板一眼的表演~很有爱。

16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虽然是经典改编吧,但是节奏也太缓慢了点,波洛太癫狂了点,剪刀能再利索点么。

2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轻松说出八国语言的列车员牛逼!刚开始有一点点恐怖,看波洛的破案过程我也发现了疑点,不过因为文化差异还是有许多不能理解到的地方。看到后面竟为结局松了一口气,从波洛说“请各位记住我的第一个简单版本”时我就有预感会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非常精彩。

25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原来阿加莎写这本书是为了隐射林白绑架案。最后12人如同12个陪审员仪式一般的刺向杀手时真是看得我泪崩,因爱而恨因爱而杀。前半段节奏略长,但其实对应了小说。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看得很揪心。老年的英格丽把女神气质掩盖得好深,第一次看时没认出那张口闭口上帝的老太是她,奥斯卡女配实至名归

26分钟前
  • 推荐

雪花潜入夜,报仇细无声

3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看到最后大家在讨论法律和道德 我想 人生在世 我们不是要做到不犯法 我们真正应该要做到的是 问心无愧。

32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时隔多年才意识到原来阵容是这样强大。

37分钟前
  • 小艺
  • 力荐

女神鲍曼居然能用演技遮掩艳色到这个地步,以至于我第一眼没认出那个神神叨叨的小老太太就是她。奥斯卡名至实归。没人想给克里斯蒂女王一座小金人咩?除了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她的小说改的片子获奖率算最高的吧?

39分钟前
  • gabi
  • 力荐

对原作的删改还是挺合适,但这节奏感和表演都感觉怪怪的;吕美特在顺叙与倒叙中用不同的机位、景别和用光去表现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称叙述下作用的这个小花招还是比较令人受用。

4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稍稍欠缺一些深刻 但是不得不说男主的推理逻辑太强悍了 没文化根本发现不了这些破绽

43分钟前
  • Qing
  • 推荐

阿尔伯特-芬尼版波洛虽不如彼得·乌斯蒂诺夫版,但是其询问时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样令人影响深刻。片中“阿姆斯特朗案”明显影射“林白绑架案”。2012-08-14,四星改五星

44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力荐

故事结局早已了解,一众名作加身的实力派,在这个彰显正义的故事里甘当配角。劳伦·白考尔冷艳高傲,肖恩·康纳利硬汉气场,最厉害的还数英格丽·褒曼,女神光环完全褪去,一脸老态与懦弱,完全看不出过去的绝世容貌。

49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已逝的西德尼·吕美特最负盛名的作品

51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除了波洛跟我想象的有点不同,还是跟原著吻合度高的(书看太早了,细节全都记不得了。。。)。好宗教仪式的谋杀啊。褒曼变中老年妇女了都那么优雅并且演技好惊人!

5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要不是看了话剧,就不会想到看这片。要不是看了这片,就不会想到如此牛逼。要不是如此牛逼,此片就不会传世。

56分钟前
  • janjanski
  • 力荐

我都不好意思说我不是凶手...

1小时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