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刊

记录片美国2009

主演:安娜·温图尔,Grace Coddington

导演:R.J. Cutler

 剧照

九月刊 剧照 NO.1九月刊 剧照 NO.2九月刊 剧照 NO.3九月刊 剧照 NO.4九月刊 剧照 NO.5九月刊 剧照 NO.6九月刊 剧照 NO.13九月刊 剧照 NO.14九月刊 剧照 NO.15九月刊 剧照 NO.16九月刊 剧照 NO.17九月刊 剧照 NO.18九月刊 剧照 NO.19九月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4

详细剧情

  由荣获美国艾美奖导演R·J·卡特尔执导的全新纪录片《九月刊》,聚焦时尚界女王级人物安娜·温图尔,记录了这位任职《时尚》杂志长达20年的传奇女主编,以及围绕在她身边的时尚编辑团队们,共同准备、创作杂志2007年九月刊的出版的全过程。全片历时三年筹划,进驻位于纽约时代广场的VOGUE集团总部跟拍长达八个月,累积超过300小时的影像素材,详实纪录史上最具份量的9月号VOGUE专刊,由企划到付印的精彩全过程。  安娜·温图尔,她的名字不仅在平面媒体行业里如雷贯耳,更成为时尚界极具影响力和极富标志性的代名词。这位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讲述的“时尚女魔头”,在本部纪录片中褪下神秘的面纱,畅谈时尚以及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让人见识到她隐藏在冰冷外表下,对工作与亲情的热爱与执着。

 长篇影评

 1 ) 虽然我还是过时

买过一期VOGUE,年末版,相中了附赠的台历,翻了几页发现是广告是广告还是广告,于是就束之高阁,看《九月刊》的时候突然记起,又拿了出来。第一次知道原来最重要的是九月刊。

通过《穿普拉达的魔鬼》知道美国VOGUE的主编是个让下属很是抓狂的一个人,那么通过《九月刊》发现她其实是个精益求精强迫症的人,有些专制。《九月刊》很好的讲述了杂志如何筹备,模特如何拍片,灵感如何突现等等。看过后有种找机会买一本美国版VOGUE的冲动。

但是说到底时尚和奢侈品离我还是远了些。

片中安娜想要从事法律工作的女儿说到“时尚圈里有很多怪人。”。唔,其实我有相同的看法。

看一些街拍达人的照片,有些是根本想都不敢想、觉得绝对无法穿出去的颜色搭配,衣服搭配,还有头型搭配。而我理解的所谓的“潮”,还是脑袋受潮吧……前卫另类并不代表美,抓人眼球也有很多方法,把抽象的路子直接搬到现实生活中……果然自己还是无法接受。

我的审美还保持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也许甚至更早,不喜欢雪地靴,不喜欢流苏靴,不喜欢裹着一圈皮毛的靴子,不喜欢鱼口鞋,不喜欢罗马鞋,不喜欢带金属链子的包,不喜欢颜色不正的衣服,不喜欢奇奇怪怪的撞色,不喜欢夸张的头饰,不喜欢黑丝……就算即将毕业最喜欢还是穿着牛仔裤t恤衫,爸爸看中的耸肩式的牛仔外套穿着觉得别扭。我果然过时。

当然这并不代表不追求美。很希望自己会搭配衣服,会对色彩敏感,会发现美,会构图,会有新视角,会有气质,会有气场。甚至突发奇想去学学美术会不会有所提高?

写之前好像有挺多要说,最后还是词穷甚至跑题。

另:安娜二十一岁的照片秒掉了我。

 2 ) 时尚媒体的社会价值

据说此片中的安娜是几年前电影《时尚女魔头》的原型。看过那片几年后的今天,我不再去任何地方前都随便套个什么衣服,不过根本感觉还是跟那片里的小实习生相差没太远。
现实生活中,“时尚女魔头”的父亲和哥哥都是严肃新闻报纸的编辑,妹妹在拉美一个NGO帮助当地农民,还在上高中的女儿表示对她的行业没兴趣以后要学法律。镜头前的她说到这些时情绪似乎并不怎么好,看来他们对她的职业价值不够认同?
我自觉与他们是同类,生而为Intellektuelle。前年由于工作原因出现中国时尚集团的一次大活动现场,整个过程一直感受到内心的强烈抗拒,觉得自己不属于那里。
今天有人说,是安娜等人的工作决定了我们现在穿的衣服的样子,为什么是这种料子,为什么是这样的颜色。撇去浮华装13的表层,这个行业其实是有真正价值的。
不过想到在北京上海接触到的时尚媒体的人包括某中国区高层,还是觉得不舒服。然后又有人表示,据自己所见,中国时尚杂志的选题大多都是跟着品牌走,自己创意很少,还有好多内容是从国外抄来的,从业者也只是学到了安娜那个圈子的浮华装13表象,其他什么都没有。
反正我会继续在有兴趣的时候研究一下这些杂志上的搭配照片,看看眼影指甲油什么的有什么以前没注意过的好颜色,然后在翻到“推荐阅读书目”的时候“呵呵”。

在豆瓣评论里看到一个八卦线索,查了一下是这样的:周信芳的儿子周英华是英美知名高级中餐馆Mr. Chow的老板,此片中的Grace,就是旧日模特车祸后转当编辑的那个,是他第一任妻子。周信芳1949年后留在中国大陆,加入了执政党,有了各种京剧院和戏曲协会院长和会长之类的头衔,1953年冬天还去朝鲜慰问过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或者1953年他和妻子送这儿子还有女儿周采芹去英国留学(怎么做到的!虽然周妻的外祖父是苏格兰人还是很难吧。真有远见啊没送去苏联也没让学完了回来)。后来周英华开了高端餐馆,如今整天玩收藏,前后几个妻子都是名模。周采芹成了知名演员,演过邦女郎,近年还回来在红雷梦里演了贾母。周信芳和妻子都一直在中国大陆,直到文革中分别被整死。
看这片还挺喜欢Grace的。

啊还有,今天还听说,中国最有名的时尚杂志之一年盈利已经快赶上其美国版了,而美国版中层人员月薪8万刀(没错是月薪!),所有员工打车都报销,而中国版招个刚毕业的人大学生才给一月3千人民币,正是传说中“月薪*千的编辑教月薪*千的读者月薪3万该买什么”。
对日韩的时尚产业有了点好奇,他们似乎还有自己的创意。

 3 ) 时尚魔头乃常人

观点,字面意思是看待某个事物的角度和立场。仅仅看一下而已,只是个人感知消化,如同“麻子照镜子——个人观点”。如果以文字或者语言表述出来,则不仅是观点,更多的是主观看法,并且影响到他人对某一从未接触或见识过的事物的揣测或者某一意象的形成,如同麻子上舞台——端的是先入为主的“群众观点”了。

为什么会想到上面这些啰啰嗦嗦关于观点的观点,是因为昨天看的一场电影September Issue(九月刊)。一部07年拍的纪录片,小众到只在悉尼几家电影院上映,如果片中跟踪拍摄的不是Anna Wintour,那个在《穿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中由Meryl Streep演绎的时尚杂志主编Miranda的原型,估计票房还要少,也许真像当初Anna Wintour对电影《The Devil Wears Prada》嗤之以鼻的言辞一样:还谈什么上院线挣票房?直接制成DVD民间流通算了。

从这个角度看,Vogue和Anna Wintour其实应该感谢离任前助理Lauren Weisberger写了《The Devil Wears Prada》。在Lauren声名大振的同时,高调的Vogue更加高调,低调的Anna Wintour也从在时尚金字塔的顶端裙裾轻摆,将女王、魔头、教母(管你怎么叫都成)的威仪徐徐波及到东西半球街头巷尾的众口相传中。时尚,不再只承载贵妇名媛趾高气扬的华丽包装,还装满了囊中羞涩的半边天们的美丽梦幻。买不起那些华服又如何?至少还可以买本VOGUE先薰陶培育着,just in case。

如同电影海报上高调的广告词:时尚是门宗教,Vogue堪称《圣经》。那么,Vogue的掌门人算啥?当然是红衣大主教(Pope)了,俗称“时尚教母”。这可不像东方不败无耻地自封日月神教的教主,是时尚女王的下属们、同僚们、商业伙伴们(俗称“圈内人士”)自觉自愿地敬奉的。诚然,有不少知道Anna的人管她叫魔头(devil),那也是一种观点,意识形态的东西,可疏不可堵,爱叫就叫呗。但大部分像我这样受到Lauren的书、大嘴巴Hathaway电影《时尚女魔头》影响的人,带着一窥魔头狰狞的好奇去看《九月刊》的观众,看着看着就笑了:原来魔头乃常人也。

纪录片围绕着Vogue史上最巨的2007年九月刊的策划、筹备、出台一步步展开。刊物付梓,影片结束。短短90分钟的片子,场景跟着Anna从时代广场12楼Vogue编辑部、Anna气派的办公室,到巴黎时装周、伦敦丽兹饭店,从格林威治的城中阁,到长岛的豪华屋,那个身材瘦精精的、梳着波波头的、带着黑墨镜的、穿着花花裙的、踩着尖头鞋的、号称女魔头的、年已近花甲的精致女人,虽然奉行“惜字如金”的信条,虽然不苟言笑,虽然气场强大到令周围人不怒自威,却总是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戴上墨镜的酷与冷自不消说,摘下墨镜后眼光里倒也不乏温和,如果恰好又莞尔一笑,只能用迷人来形容。一个连大学都没有读过的女人,虽说出身世家(基本上很多人都知道她爹是英国有名的报人,倒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她曾曾曾曾祖母就是那个在电影The Duchess中与Keira Knightley饰演的Georgiana先接成闺蜜后共侍一夫继而上位扶正的德文郡公爵夫人Lady Elizabeth Foster),打小就受到熏染,但练就读到精准的眼光与品位却实非一日之功。职业化如她,强势是必然,否则如何能镇得住名利场中“按倒葫芦浮起瓢”的险山恶水叵测用心?这个追求完美到数年如一日早6点起床健身、早8点准时到办公室、晚10点15分按时睡觉的伦敦女人,这个主宰、引领时尚却无需演绎时尚的成熟女人,在来自美国小镇的青葱大学毕业生眼里幻化成暴戾、无常、挑剔的魔头自有她的道理:下级看上级有几个不是恶魔?乡下看城里有几个不带气愤?小女人看老女人又有几个不是“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悻悻?心高气傲的小助理其实应该庆幸,那些时尚圈里“魔鬼训练”岁月带给她的,不光是写几本丑化前上司的畅销书的浮名,还有受之不尽的打造成就精致优雅女人的实利,可遇不可求。只是,要悟到这一步,对Anna的前助理Lauren而言需要很多年的光阴。

Anna“沉默是金”,片中多是莞尔,更多关于她的话语是从Grace Coddington这个Vogue编辑部里唯一敢跟她抬杠的创意总监口中道来。Grace与Anna同一天来到美国Vogue编辑部上班,或者也可以说是Anna从英国Vogue带来的旧部,分量几何不说,才华无疑一流,否则,打定主意到美国大干一场的野心勃勃的Anna也不会独独选中她。在编辑部里,Grace与Anna无疑是两极:Grace经年一头蓬乱恣意的红发,一身随意不俗的黑衣,高大的身躯在五颜六色的华服面料中穿梭,为时尚趋势挑出最好的搭配,无论是衣料还是色彩。她的眼光甚至连挑剔的Anna都赞其为天才,她却能自如地躬身一边为行动不便的模特们穿鞋系带,一边笑说模特们就像她的孩子般。想来这是她从前辉煌的模特生涯留下的唯一印记,其余的,比如美貌、比如浮名,都在年轻盛名时的一场车祸中消失殆尽。修补过的容貌丝毫没有影响她对美与时尚的追求,只不过角色从台上演绎时尚转变成幕后塑造时尚。年近古稀的她,内心里的浪漫情怀从未消褪过,这些,从20多年来出版的每一期Vogue中都可以感觉,当然,在2007年九月刊里840页的精美画面里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

说起Anna这个老上司、老朋友(也是英国老乡),Grace多是褒赞,稍有微词:两个女人都固执,区别在于Grace自己知道底线也知道Anna底线,适可而止,Anna则一路策马扬鞭,我行我素。想来这也是又两个人的职场地位决定的。老大就是老大,一言九鼎,拍板定案;老二就是老二,可以建议,必须服从。即便在出镜多过Anna的纪录片里,Grace也在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中再次肯定了Anna的老大地位。

 4 ) 《The September Issue》VS.《The Devil Wears Prada》

9月对于一本时尚杂志来说意义非凡,因为正值春夏季与秋冬季时装界换季之交。如何在开季作出一期好内容,全体编辑都会费尽心血,美版VOGUE更是连续几年做出了700多页的厚度的九月刊。

Anna Wintour,49年出生的天蝎座(有趣的是Meryl Streep是49年生的巨蟹),自1988年开始,担任美国的《Vogue》的主编,无可非议的时尚界女王。(国外的时尚杂志主编与国内地位天壤之别,更遑论VOGUE这样堪称“时尚圣经”的顶尖杂志。勿与秋裤芒之流划等号。)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领导力的女人,温柔与强势在她身上完美的融合,《The Devil Wears Prada》要拍成电影时,她就向Meryl Streep委婉地表达过:“咱俩算是结下梁子了。”接着她又警告时尚界的知名人士不要参加这部电影的拍摄工作。可在电影首映式上,当人们以为她会恼羞成怒破口大骂时,她却堂而皇之地穿着一身PRADA飘然而至,接着在编辑部大摆宴席,宣布自己将开始写自传。

也许很多人当年在观看《The Devil Wears Prada》时对于时尚圈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向往,但必须说的是在第一次观看时我毫无感觉,因为没有真实感,像一部由品牌和镁光灯堆砌的宣传片,充满了自得其乐和自以为是,米兰达甩在桌上的一件件HERMES,Donna Karan,Bill Blass哦当然还有PRADA显然比剧情更有可看性。但是也应该感谢此片,使时尚女王的名头终于不再局限于金字塔尖,而是传至街头巷尾,从这点看,Anna不应该对《The Devil Wears Prada》刻薄奚落。

梅姨是一个好演员,但她在片中嚣张的姿态和浮夸的作风显然并不符合现实(虽然我真的很爱她在片尾带上墨镜前那个妩媚决绝的眼神),真正为普罗大众拉开时尚帷幕的应该是这部《The September Issue》,在看完这部影片后我重温了《The Devil Wears Prada》,也更加深刻的领会了电影与纪录片的区别。

这部纪录片非但没有令身处时尚核心的VOGUE走下神坛,反而让我更加尊崇时尚工作者的心血,那一本本铜版纸vogue在我眼中不再是大牌广告宣传册、平面媒体,更是一次灵感与唯美的碰撞,一套极端严谨和煞费苦心的工作流程锤炼的结晶

片中有关于Anna的宝贝女儿Bee Shaffer的片段,Anna看向她的眼神就像任何普通的母亲一般,柔软温和,也有淡淡的无奈。这个小姑娘像任何一个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自我意识强盛的青春期女孩子一样,并不向往母亲的工作,并坦言不希望继承Anna的事业。她认为人生中显然还有很多更加充满意义的有趣工作在等待她,这样的想法当然无可厚非,很多人在面对时尚,感慨于它的繁杂奢靡之外都有同样的态度。

可是这个小姑娘恐怕并没有仔细观察过大多数女人面对Dior衣架上的一件衣裳,DG橱窗里一双鞋子望穿秋水,抓心挠肝的神态,多少人辛苦工作足月后直奔专柜选择用一只LV小件犒赏自己,更不用提有多少女人的终极梦想就是一件wera wang婚纱,一挂VanCleef&Arpels,一套valentino晚礼,一只Kelly或是Birkin包?这就是时尚的价值--------时尚的价值在于它在某种程度上定义了价值。而且是用这样美的方式。


Anna Wintour的强势与地位吸引了很多人,她得体的装扮,自持的态度,严谨的精神都使她无愧于她的职务,但同时这部影片也介绍给我们一位真正的VOGUE舵手------Grace Corddington,她的才华和纯真让人向往,是的,纯真,这个曾经非常迷人的模特,遭遇车祸后成为如今这个既不年轻也不漂亮梳着个性爆炸长发的高大老女人,她的皮肤松弛褶皱,但她的眼神如同清澈的溪流,缓缓引向她挚爱的事业,引发永不枯竭的创意和激情。

每一个喜欢时尚和不喜欢时尚的人都应该看看

 5 ) 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

http://tiffanyxia.blogbus.com/logs/106350706.html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纪录片。“主演”是穿prada的女魔头,vogue美国版主编Anna Wintour。“配角”则是围绕在她身边的各色人儿。主要“情节”是2007年vogue 9月特刊出版的全过程。

这部电影显然拍摄于2007年,跟踪拍摄的时间听说长达2年,我估计是把制作的时间也包括进去了吧。不过9月特刊制作时间长达半年,所以这半年的跟踪拍摄应该是实打实的。

拍摄了如此大量的素材,对导演来说剪接和取舍应该是最困难的事情了吧。特别是anna主编的工作范围实在幅员太过辽阔。穿prada的恶魔让我认识了这位站在时尚圈权力榜顶端的女人,书和电影都看过,可能因为书的作者只是一个小助理,而主编大人站的位置太高,从小助理的的低端视线看起来,就只剩女魔头的各种不可思议的颐指气使、霸道凶狠,女魔头平时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地位,从小说里是看不出来的,电影可能还靠谱一点。而纪录片,视线肯定会稍微平等一点,只是作为观众,通过时尚盲的导演,究竟能窥探到多少女魔头的秘密呢。

首先,女魔头的生活就是一个“忙”字,仿佛时尚圈的一切都和她有关。在一场看似很梦幻的brunch会议中,高级商场的boss甚至因为品牌供货速度慢请求她去沟通,anna开玩笑般的说“我去租几辆卡车”,作为一个外行人,不知道这只是一个玩笑,还是当真作为一个“工作内容”。不停的看秀、party……当然是她的工作。不停的造访各个设计师,像老师检查作业一样的检视他们的作品。大牌如Jean paul gaultier和她说起话来也是挡不住的谄媚表情,仿佛伺候着老佛爷。anna只是带着难以捉摸的表情和淡定的声音,对那些美轮美奂的作品很少做明确的评价,气氛是祥和的,设计师们的紧张却弥漫在空气里。和这些比起来,杂志的工作似乎只占她总工作量的很小一部分,开会,这是当然的。和下属们说话也不像小说里描写得那么高高在上,基本还是很优雅的。作为一个boss,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决策,而她的做法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的优点就是果断”,面对一大堆选题、大片,不加任何犹豫的就选出她想要的,其他的,不管多美一律舍弃。

说到杂志,不得不提本纪录片另外一个“主角”,grace coddington,vogue的创意总监。一个有着乱发和满脸皱纹的一直在堆满衣服的走廊晃荡的老太太。她曾经是模特,美得出神入化,后来不幸遭遇车祸,容貌被毁,虽然经历多次整容,但是如我们所见,整容救不了她的脸。后来就进入vogue,从最底层的编辑做起,一点点爬到了现在的位置。从很多画面可以看出anna看秀她都是坐在旁边的,所以可以说anna有多忙,她就有多忙,但是导演似乎刻意淡化了她的其他方面的工作,把她在vogue内艰辛劳作的画面全部剪接到了一起。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她不停的挑选衣服,给anna过目,被否定,再选、再被否定;好不容易确定下来的衣服,花大力气在豪华的场景内拍摄成无与伦比的美丽的大片,给anna过目,被删除大部分,再重新拍摄,再被删,来来回回数次,到离截稿还有两天的时间时,一个选题被全部推倒重拍,最后的拍摄甚至动用了这部纪录片的摄影师,好在圆满完成了任务。grace用我们的话来说,完全不是个M,会和anna闹脾气,会违抗anna的指令,自己最满意的照片落选会很伤心失落,一个人闷头在办公室里吃只有蔬菜的午餐。但是最终杂志定稿出来之后,她看着依然是大部分选用了自己拍的照片组成的杂志还是忍不住嘴角上扬“这期又是我的专刊了”。据说杂志的工作就是这样,在一次一次的被否定之后,才能激发最后的潜力。艺术家们都是疯子。我没做过杂志编辑,平时倒也会拍点照片,虽说grace拥有的肯定是最好的拍摄团队,但是要在短短两天内,协调好摄影师、模特、服装、拍摄地点,并拍出如此高质量的照片,这到底是怎样的高效率、要有多高的工作热情啊。忍不住就会很向往。

作为纪录片,导演可以大肆得让各个大牌打酱油,光我认得出的就有sienna miller、karl largfild、vera wang…… 叫不出名字但是脸认识的超模们就更多了。时尚真是一种很奇怪的东西,到底什么衣服好看,什么衣服不好看,这都是主观的东西,只是vogue有这种力量让大众的“主观”跟着他们的“主观”走。anna自己的女儿不想做时尚有关的工作,认为时尚圈很奇怪。anna的兄弟姐妹们都觉得她的工作只是一种让人消遣的东西,但是谁不想生活在这样光鲜的环境中呢。million girls will kill for that job,穿prada的恶魔中的女主角得到这份工作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对她这么说,看看anna 和grace,一个60,一个70,在欧美也应该是退居二线的年纪却依然在这一行风风火火的风光着,谁又能说这个行业没有魔力呢。

 6 ) 杂志那档子事

09年的冬天买了这张碟,却总没有时间坐下来看。一直到我离开了工作了2年多的杂志社,我才又把这部片子找出来看了一遍。
初时是为了看看Anna Wintour是否真如The Devil Wears Prada中描述的那般狰狞嚣张。可看完之后却完全忘了这档子事。只记得片中所有人为了一本杂志付出的种种辛苦,于是不禁又回想起自己的杂志生涯。
也许真的,不管是一本Vogue还是一本不知名的小DM,但凡名字里有了magazine 这个单词,那么编辑部的那些事,无非就是换了导演换了演员换了服装换了国籍,但是唯一没有换的就是那个剧本。
电影中Grace Coddington因为自己的一个专题被砍掉,而显得相当沮丧,那不是表演,那时我在心里不禁大喊:我懂你的! 每次的专题从选题到执行再到最后的平面,无不是无数次角力与妥协的结果。每每让人精疲力尽、信心丧失殆尽,但每每又要强打精神,告诉自己“冷静冷静”。
其实一本杂志就是与市场与客户的妥协,你拉一下我拽一下,最后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做杂志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做出来的不是你开始想要的,你做出了你想要的但结果不是客户想要的。于是,一屋子的人就在那纠结纠结再纠结。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感同身受”,我不觉得那是在看Vogue,我直觉得那是我自己过去2年的生活。
杂志这档子事,我做过了已经足够了。


 短评

为什么ANNA自己穿的并不是那么有型……

4分钟前
  • 珍珠大爷
  • 还行

Grace不是应该因为这个片子红起来了?她在罗马眺望开阔的绿色花园的场景,我当时就觉得这女人太美太浪漫了。

8分钟前
  • feelflame
  • 推荐

1\你的优点是什么?果断;what's u strength? decisiveness;2辛勤、努力、有的时候还需要注入一些情感的涌动在其中的阵痛3\站在某个领域最顶端并能很好的运筹帷幄,即使身处在一种被高度关注的环境之下,却仍然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能,顺便再推动发展

9分钟前
  • 达达ZEN
  • 推荐

魔头真相。每个行业都有ANNA WINTER。但其实里面很耐玩味的是她的同事GRACE。

11分钟前
  • Asuraa
  • 推荐

the point is they made this a film!

12分钟前
  • RITA
  • 推荐

“我不喜欢时尚圈,因为里面有很多怪人” --------安娜她女儿 囧

15分钟前
  • 现在叫shelly
  • 推荐

marvelous. 一本840页的杂志,一组$50,000的shoot说砍就砍的魄力,那个沉默而有着巨大压力的繁华世界,值得一提的是Anna Wintour的书桌与the devil wears prada里面一模一样。

18分钟前
  • Misshesitate
  • 力荐

原来Grace是Mr.Chow的首任老板娘!怪不得这个姓这么耳熟。

22分钟前
  • Wobbit
  • 推荐

戴上墨镜就是闪光灯下的神 摘了墨镜就是为了事业忙死忙活的孙子

24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其實我看完了覺得Anna Wintour是一個很孤獨的人。她的女兒覺得時尚界滿是怪人,所以寧可去讀法學院。她的兄弟姐妹覺得她的工作很amusing。她在說到這些事的時候,表情很無奈,也很心痛。

28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Grace坐在车里望着窗外说:always keep your eyes open cuz you will miss sth inspire you.她提议被安娜否决后说,也许我跟不上时代了,但她看外面事物的表情让我觉得,她对美的热爱超越了一切。Grace已经70多岁了。

33分钟前
  • Chelsea
  • 力荐

令人意犹未尽的纪录片,比the Devil wears Prada更现实也更振奋。不要说把编月刊当主题大惊小怪,重点是这样的题材也能拍的很精彩。另,Grace Coodington和Bee Shaffer是两大收获。

37分钟前
  • 一叶
  • 力荐

42分钟前
  • 光与影
  • 力荐

看这个片子最大的感受:时尚,是美的创造,美的大量生产,同时也是对美的无情浪费。创意总监Grace Coddington才是真正有灵魂、有才华、真正懂得“时尚是一种生活态度”、真正具有“时尚精神”的,有丰富维度的人。而安娜.温图尔,只让人看到那副装逼墨镜之下的“空虚”及“单薄”。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priestess? Nah, Pope!"---"amused" //Grace Coddington于2016年1月20日辞去美国版Vogue创意总监职位;4月,以“创意合作伙伴”身份进入Tiffany & Co.,和Comme des garcon合作香水“Grace by Grace Coddington”(主调玫瑰香)。和爱人Didier Malige一起为猫出了一本《The Catwalk Cats》。*1969年,她曾与京剧大师周信芳之子周英华结婚——有着“华裔食神”之称的周英华在伦敦创办Mr.Chow餐厅,G是他的第一任妻子。is it me or she does look like her majesty the first? #another charming red

47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推荐

做过媒体的人看起来百感交集,看到意大利摄影师进来的时候,安娜整张脸都是黑的,乐死我了,就像发生在隔壁办公室一样。别嫌安娜装b,虽然我最喜欢也是GRACE,但是这满楼的妖孽,只有安娜这样的才震得住。GRACE太温和了,更适合搞创意。

48分钟前
  • 水木丁
  • 推荐

just admire her!

52分钟前
  • 皮皮牙子
  • 力荐

Grace Coddington its nice to know that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the fashion industry is actually a mad red-headed, softly-spoken, only-wears-black old dreamer. 三星是给grace的。anna只是一个空洞缺少灵魂为工作而工作且臭脾气的时尚圈怪人

5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安娜温图尔,一个好编辑!

5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我会忍不住代入Devil wears Prada,而且许多人谈起Anna稍欠客观,但展现这种主观或许就是纪录的客观视角。中意Grace和Anna之间的较量与合作,比别的什么都真实。噢,还有Anna那个读法律的女儿~为什么Anna与其兄妹无法互相理解呢?兼容并包不就是世界的真相吗?

59分钟前
  • 小锡兵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