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

记录片大陆2013

主演:内详

导演:焦波

播放地址

 剧照

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2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3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4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5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6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3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4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5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6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7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8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9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1-21 12:26

详细剧情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长篇影评

 1 ) 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

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发行的纪录片,这部《乡村里的中国》挺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片名过于宏大,形式上稍显做作之外,影片整体上还是显得很真实。从媒体采访得知,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导演焦波即是出生于这片位于沂蒙山区的土地,他以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而闻名,这是他的故土,无疑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深情。不过,在此部影片中,他收起了浓厚的亲情与乡愁,而是以冷静的目光来审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在杓峪村里,尽管村民们都还过得去,至少在电影中还没有赤贫之人,但普遍都不富裕,都还在为生存而挣扎。这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小村,除了粮食还种有苹果,显然,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之下,这样依赖土地的老百姓很难过上富足的日子。因此,杜深忠为了一把690元的琵琶而“心心念念”很久,最后买了还得向老婆虚报价格;张自军只能外出贵州打工,“以人肉换猪肉”,在建筑工地上丢了性命;磊磊很小时就被母亲抛弃,靠有精神病的父亲独自抚养大,但每次回家“都感到很烦”;摄制组的女房东因琐事被邻居打伤,所种的果树苗也被人淋了除草剂烧死,一直到处告状寻求解决;连村主任张自恩亦是烦恼不断,因修路砍了村民的树而被追打,又遇村民不断查账而火冒三丈;农户所种的苹果丰收了,但却很难卖出,价格也比以往低了许多……

这一幕幕并非让人欣喜也并不光明的场景,展现的恰恰就是农村的现实。而正是这些场景,才让观众感到影片的真实。其实,《乡村里的中国》所反映的这个村庄的矛盾,已经显得相当温和了,冲突矛盾尚属可控状态。干群的冲突并不激烈,乡村的传统有迹可寻,道德的底线亦有守住,家庭的亲情尚存。一方面是由于村民们面对着摄像机,自然会有一种行为与言语的尺度把握;同时导演也无法将镜头伸入每户农家,去捕捉更多的黑暗之事。另一方面,影片中的村庄尽管贫困,但毕竟位于较为发达的东部,相比广大中西部农村,已然是天上地下,在鲁西南的这个小村,至少温饱无虞,村庄仍运转如常。

现实中的农村,其实远比电影中的村庄残酷得多。有很多的矛盾已经相当的普遍,而且尖锐化。如税费的情况,如计生的情况,如村组织溃烂的情况,等等。如此这些矛盾,在一些地方已经激化,冲突更是四起。就我所了解,在电影所反映的山东,二三十年前就流行一句口号:“喝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二十年不变。”这是挂在当地许多乡政府的对联,针对的就是计划生育,其血腥与冷酷,让人不寒而栗。至于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充满了血淋淋的味道。也就是在山东的一个村子,兄弟俩在家产上的争执,哥哥竟用锄头将其弟弟砍死。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并不少见。这些年,我们在媒体上网络上,皆可见到这样的描写。田地的凋敝,青壮劳力的流失,恶霸的欺凌,亲情的淡漠,性关系的混乱,道德的崩塌,在很多村镇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

即使是并非如此灰暗还有着许多光明面的本片,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是数次哽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自胸中涌出。电影里的村民的确没有生存之忧,生活整体还算过得去,但影片所展示的生活场景,显示出这是一群处于边缘的群体,他们的生命亦如浮萍一样,飘零而无所依托。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一切都得靠自己挣扎。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与外界也甚少联系。除了整天辛勤劳作,老夫老妻之间偶尔斗斗嘴,似乎别无需求。即使到了春节,也只是村子里的人上台表演,自个乐呵乐呵。苹果丰收了,也是单家独户的与外面经销商去谈,卖高卖少卖得出卖不出,也只有靠运气。很明显,在杓峪村这样的乡村中,农民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中。一方面,在村里四处可见权力的影子,户籍制度等各种管控措施,将村民死死地限制在这块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民们却又是一群无人关照的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生自灭。没有协会与组织来帮助他们,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着自己所不熟悉的世界。从村主任张自恩尴尬的境况中,我们也可知晓村委会也是力不从心。

影片里杀树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从县里下来的驻村干部要为小村子带来新气象,修宣传栏、铺水泥路、建小广场,挡路的几棵粗壮大树三下五除二就被撂倒了,引起村民不满。树是村民们的私有财产,片中并未表现发怒的村民面对财产损失后应该得到何种补偿,村里的领导也未给出什么合理的解释。没有一个理性的沟通渠道,双方只是充满粗暴的对抗。杀树,勾勒出外来者对土地的隔膜与冷漠,生息于此的村民对外面世界也是心生惶恐。乡村生活在来势汹汹的改变面前,无力、退缩,毫无招架之力,外与内并无良性互动,片中的杜深忠指责外面来的“教授、专家都是骗子,全是推销化肥种子的贩子”,可想而知,这对固守家园的人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如果还用浪漫与乡村生活挂钩,那就不谙世事了。田园之歌其实已经微弱黯哑,田园风光也随之黯然失色。

这样的乡村,已绝非人们理想中的家园。村庄犹如荒岛一般,孤零零地被抛置于群山之中。村庄里的农民,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这片土地之上,不管是否愿意你也别无选择。在这样的乡村中,留给这些村民的其实只是活着。他们无法有更多精神上的要求。影片中的主角乡村秀才杜深忠就是这么一个悲情人物。他上过高中当过兵,做着文艺的梦也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不满足于村庄里现状,不甘心于除了劳作就是吃喝拉撒,关注着“精神也吃饭也得活着”。然而,他却别无去处,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徘徊于这块故土。他说,“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花十分代价之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熬这个时间都熬得心疼。”其实,无奈的不仅仅只是杜深忠,还有谁愿意固守在这片土地上?所谓的乡村田园牧歌,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不断外出打工的人群,也不只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恐怕还有精神上的原因。他们离开故土,其实就意味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满与背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乡村是传统的固守者,是文化的最后阵地。中国数千年的政治变迁,有着治不下县的传统。乡村社会其实一直是处于自治状态的,是由乡绅来治理的。拥有知识与财富的乡绅阶层,依靠着宗族的力量,扎根于乡村社会中,充当着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费孝通先生在其《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中,对此皆有很好的阐述。那样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慢节奏的社会,有着讲究亲情的家庭,有一套惯常的礼仪规范,也有一套娴熟的办事程序,传统虽然在不断地调适,却也安如泰山依旧统治着。官府的手,其实是很少伸及到这种乡村组织中来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断地孕育着人才,进入到外面的世界,但他们的家族他们的根仍在乡村,也是他们最终落叶归根的地方。因此,在乡村中,总是有着有文化也有见识的人。他们在中国乡村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决定着当地社会的生态。专制的统治得通过他们来执行,而当地民间的传统又左右着他们的行动。

但在费孝通先生写作《江村经济》时,已感叹其所调查的开弦弓村显露出乡村社会的衰败,他认为这种衰败是由于政治体制而引起的。其实我们细读《江村经济》,还是能看到传统在这个乡村还有着相当大的力量,从官府机构的设立到其运作,基本上还是遵循乡绅治理模式的。而真正对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摧毁,恐怕还是在四九年之后。权力的触觉已经延伸到乡村,甚至深入到每户家庭,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变成了国家权力链条中的一环。原来的社会肌理已经被破坏,社会组织或者社会中介已经被摧毁,政府组织统管着一切,从生产资料到吃喝拉撒。户籍制度将农民捆绑在了土地之上,除了当兵招工或者升学,很难离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而能够离开的人又是凤毛麟角。以前的乡绅治理人才其实是双向流动的,乡绅在做官之前留在乡土之中,在退职之后又回到乡土。而现有的体制对于农村人才则是竭泽而渔,只能向上流动,而没有回流的机制。传统的丧失与人才的匮乏,让曾经充满生机的乡村迅速地衰败,我们再也回不到梦想之家园。

《乡村里的中国》当然留给人们以希望。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长张自恩也在积极地寻找着投资者,想发展村里的旅游业;而电影中出现的年轻人,或升学或当兵或嫁人,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归宿。这些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不会再回来。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这是无法阻止的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但如杜深忠们一样老一代村民,却依然还得陪伴着这块他们并不热爱的土地终老。

 2 )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三刷有感

一、关于三刷的缘由。

最近在拍草根主播的纪录片,想弥补一下阅片量,后来看了很多类型化纪录片,专题式纪录片,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纠结在想要不要再回看一些老片,就又翻到了豆瓣,想再品一下,学习一下转场的方法,学习一下音乐的剪辑使用,以及所谓的纪录片故事线的把握。

二、关于选择看《乡村里的中国》。

老家山东潍坊,看到老家方言纪录片格外有感,前段时间在IDF2020看了《潘家湾》,在现场QA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提样本与效仿,将《乡村里的中国》与《潘家湾》对比,由于小编之前在湖北黄冈读书,对两部电影的人情与地貌都很熟悉,所以选择再看乡村,又感叹一笔。其次是接近2021年春节,在寒假的空窗期想选择一题材与角度,拍一下山东家乡,拍一下春节,暂时没想到切入点与选题人物。

三、关于故事线。

三组拍摄对象,通过村主任串联起来,一年多的拍摄周期373天,通过节气串联起时间线,其中三组拍摄人物中经历了婚丧嫁娶,家庭矛盾,村民矛盾各种,相对客观的乡村真实表达,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官民关系等,有很强烈的矛盾冲突与化解过程,因此看点很强。

四、关于影像风格。

镜头冷静真实客观,体现在更多的以固定镜头来拍摄,这一点能够做到确实很难,只有在经过实操才能明白,片中有韵味的镜头不占少数,固定恶、设计感强,具有独特艺术感的真实镜头,这个度被摄影师把握的很好。很赞赏也很值得学习。

五、关于真实。

这是纪录片人绕不过去的坎,无法评价是否有扮演的成分,只能自我地认同这是一种客观真实,至于村民在摄影机面前是否存在表演,度不好把握,有时候简简单单从情怀看一部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没有必要去过度阐释分析,以事件为牵引深入的走进村民家庭,能够冷静的拍摄到生活琐事的素材,当属不易。

很出色的影像表达,很接地气,若是我来选题可能很难选择离家很近的题材,目前没有能力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与绝对客观的表达。

 3 ) 乡间烟火气,触动众人心 ——浅析《乡村里的中国》主题意蕴

《乡村里的中国》是焦波执导的一部纪录片,影片以24节气为纵向时间点,直观鲜活地呈现出一年中杓峪村中农民们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灰暗时期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捕捉到了当下中国的一抹侧影。整部影片讲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展现真实农村生活的故事,它带来的更多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以及当下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担忧。影片以乡间最平淡而又真实的烟火气息,触动着观众的内心,不愧“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 影片对于乡村生活的展现,生动地再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白描般不加修饰的手法将乡村生活原本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在影片所展现的一年里,杓峪村里有老杜嫁女儿这样的喜事,也有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丧事。乡村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老杜弹奏着新买的琵琶,杜嫂和着奏乐声唱起了小调;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支书开始积极寻找投资者,发展村里的旅游业……每一个人都在乡村生活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他们春种秋收,日夜劳作,看山上的树叶绿了又黄,看树上的苹果红了又青,看四季过去又轮回,在这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他们又度过了最平凡不过的一年。 影片对于农民角色的思考,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农民最原始的本质。他们有朴素的感情和道德观念,孩童般的真诚,不加修饰的仇恨与暴力。村民们有脏话连篇甚至打架斗殴这样的暴行,也有在春节联欢会上为对方鼓掌喝彩和给磊磊捐钱这样的善举。没有谁是天生的恶人或者刁民,也没有谁能做到绝对的圣人和贤者,他们就是一群普通却鲜活的中国农民。他们平凡,但是坚韧;他们生活窘迫,但勤勉奋进;他们深谙人心之复杂,但也享受善意来袭时的单纯。生活给过他们欢笑,也让他们流下过泪水;让他们经受过磨难,也让他们感受过快慰。这些在大山里行走的农民,有着宏大而蓬勃的生命力,有着在漫长岁月中,打磨出来的生存智慧和哲学。对于他们而言,人活一世,既有必须要保住的本分,更有一念起就毫不吝啬的善良。他们不是蛮横粗鲁愚昧的农民,也不是单纯无私任劳任怨的农民,他们就是农民,就是在烈日下、在风雨中、在泥土上摸爬滚打的人民。 影片对于农村发展过程的担忧,真实地揭示了城乡飞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乡村里的中国》将镜头对准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今中国农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农村的生活变迁、农民的物质生活困乏和精神追求无法保障等问题的思考。导演影片未美化乡村,也没有丑化乡村,而是选择自然而然地将中国农村的诸多现实矛盾呈现在观众眼前。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但眼下,它的发展滞后而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生活的鸡零狗碎,有老一辈农民对土地的无奈情感,也有新一代农民努力脱离土地的挣扎。这一年中,稚子在嬉闹,青年在迷茫,中年在奔波,老年在哀叹,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位置,每一个人也都在赶着自己的路。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而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渐渐与现代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远。 《乡村里的中国》没有一波三折、 荡气回肠的故事,但却无处不弥漫着平淡乡村生活中的巨大张力。农村之上的政治架构换了又换,可农村及其承载的文化却默默继承。农民世世代代生在,死在在这片土地,最终融化为这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而乡间那最朴实无华的烟火气,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存在。每一个乡村,其实都是一个微缩的中国,这里是中国的乡村,也是“乡村里的中国”。

 4 ) 乡村才是最真实的中国

导演焦波带着几个20出头的学生拍了这部中国农村的日常。山东淄博的杓峪村,中国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这样的农村。导演纪录了这个村子一整年发生的事。

杜深忠一家,老杜曾经对外面的世界十分向往,年轻时当过兵上过鲁迅文学院的进修班,没事儿的时候还会写写小说文章。但是这些曾经的梦想都被困在了这片泥土里只发了芽却没有长成大树。一晃,老杜已经60岁了,一双庄稼汉的手粗糙又坚韧,老杜在一旁笨拙的拨弄着二胡,在老杜眼里人要吃饭,人的精神也要吃饭,村里同代人中老杜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但是在老杜的妻子眼里,那些没用的高雅艺术并不能当饭吃,而老杜是个穷酸秀才。两人的拌嘴镜头贯穿整部纪录片,在家里拌,在果树园子里拌,在子女面前拌。拌嘴的内容不外乎,老杜又花钱整那些没用的文化东西,这就是老杜一家的日常。

村里的支书张自恩,只要村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来找他。他是中间纽带,连接着村子和上面。这天镇上新派来的驻村干部来到杓峪村,张自恩又是贴欢迎横幅,又是找人敲锣打鼓,驻村干部刚一到村子,张自恩就拉着驻村干部要“支持”。村里要修的路,要建的小广场都需要上面的支持。张自恩是个好干部,没事儿就骑着摩托去镇上找人,找项目,希望自己的村子也能像隔壁村一样发展旅游业。

杜滨才(磊磊)从学校回来,磊磊两岁那年父亲得了精神病,对磊磊的妈妈又打又骂。于是磊磊的妈妈离婚改嫁,虽然妈妈和磊磊的婶婶还是有联系。但是磊磊从两岁后就没见过自己的妈妈,这一过就是19年。在磊磊眼里妈妈始终是在照片上,从小没有得到过母爱。但是磊磊很争气家里的墙上贴满了磊磊带回来的奖状。今年磊磊又考取了国家中级导游证,全淄博市也仅有磊磊一人考过。但是看得出来从学校拿回的奖状和荣耀并不能给磊磊带来真正的快乐,一天晚上父亲又犯病了拿着棒子在门口叫嚣骂人,在家磊磊父亲数落了一番。对着镜头磊磊说:“烦,一回家就烦”。这个在不完整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估计从小受尽了别人的冷眼。在中国农村还有不少像磊磊这样的孩子,从小没有享受过母爱、父爱,在学校里他们要强他们想用自立自强来弥补家庭的不足。

张自恩这一年没少跑,新来的驻村干部给村里修起了广场,还修了一条水泥路。可是在这期间大事小事没有断过。先是因为要修广场伐树跟别的村民起了争执,村里的张光地也被嚯嚯起来说要查张自恩这几年的账。两人在电话里你一句我一句地骂着狠话。另一边磊磊婶子家的地也被人打了农药,今年的希望全毁了。而婶婶也在跟别人争执的时候被人打伤,这一年都不能干活儿。村里的事就是这样,有时候外人觉得一点点的小事儿就能挑起一家人甚至几代人的恩怨仇恨。我们总说“秋后算账”。在中国的乡村,有很多这样的“关系债”,人与人之间不是单纯的利益关系,而是夹杂着亲情,夹杂着宗族,家门荣辱,以及我们常说的“面子”,这种账要是真算起来,没有结束的那一天。

在磊磊看来,这一切都是他烦恼的来源,道不清的家庭关系,搞不清的村里邻里关系。自己别能像城里其他同学那样自由自在的成长,他身上背负了太多本不该由他背负的东西。老杜的女儿高中就辍学在外打工,这一年也要谈婚论嫁了。结婚当天老杜把家里攒的几万块塞到女儿手里,老杜希望能用这些钱弥补对女儿的亏欠。而女儿小梅却说把钱留给上学的弟弟吧。弹幕上很多说老杜家重男轻女,但这也是老杜无奈的选择,这片贫瘠土地上种不出那么多钱。在农村很多女孩早早辍学,不是去城里打工,就是嫁人。有的可以像小梅这样在城里打工然后把钱带回家补贴家里,还有女孩被村里的嫂子,姐姐带出去做一些不正经的工作,染上坏习惯。她们中的大部分心里都有一个结——父母不在乎我。

一转眼年末,老杜家的苹果2块3一斤,这一年老杜卖苹果挣了一万七。磊磊家的苹果卖了2块4一斤。磊磊爸爸用卖苹果的钱盖了一座仓库,又给自己买了一辆摩托。而磊磊鼓起勇气和婶婶去见了多年没见的妈妈。坐在沙发上还和妈妈没说几句,磊磊就低着头哭了起来。泪水中有憋着的委屈,有想撒但没撒过的娇,也有对冷清日子的怨恨和无奈。不知道母亲的拥抱会不会填补一些磊磊内心渴望的母爱。生活就是这样,好坏都要过。老杜对儿子说:“这个土地他不养人,我活了60岁一事无成,而你要好好努力。”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老杜的儿子是,磊磊也是,也许这个地方让他们糟心,让他们失望,是他们成长的负担。片子的结尾村里的广场修好了,村里举办了春节联欢会。磊磊唱了一首《父亲》,站在观众人群中的父亲一遍听着一遍抹泪,而人群中的其他人也听哭了。老杜抱着新买的琵琶和杜嫂一起表演了一曲《沂蒙山小调》。虽然调有些跑,但是老杜还是在台上表演完了。

看完片子,我想起了自己在河北农村调研的日子。早上7点从北京出发坐大巴,再转镇子上的公交,然后坐一段摩托,最后走上一个大坡才能到我们扶贫的项目点。这里之前产铁矿,村里人每人都能分上一些钱,可是这几年矿被挖完了,矿渣赌了满河道。连村民吃的水都被矿渣污染,好几家人得了癌症。村支书想把村里好好休整一番,先把河道挖通,再在村里搞一些养殖业。因为山里不适合种庄稼,山上的野货倒是很多。村里看上了养殖小尾寒羊,这种羊适合圈养,不需要大片的牧草,一些苜蓿和饲料就足够养活。参与项目最热情的一家是一位从广西嫁过来(其实是被卖过来)的大姐,大姐家在广西的深山比这里还穷,从嫁过来到现在就回去过一次。大姐每天早上凌晨四点起床,开始给公公做饭,放羊干农活直到11点给家里人做完饭才能休息一会儿。大姐的勤劳是有收获的,家里的羊一只接一只的下羔子。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小儿子那年刚考上,报的是装修设计。大姐对小儿子的专业有些微辞觉得学这专业不挣钱。我们去的时候大姐拉着我们问:“你说他(小儿子)学这专业出来能干啥?”后来,我们又帮着村里的养殖户推销羊肉,举办推介会,写软文都尝试了一遍,可是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想想如果那时候有个抖音或快手,卖羊肉这事儿就都解决了。

住在项目点那些日子,我整个人感到从没有过的接地气,乡村才是最真实的中国。

 5 ) 这也是我的故乡

偶然在一个电影网站点开这个片子,剧中人物一开口,就吸引住我了,因为他们讲的就是我家乡的话。再仔细看,是淄博,隔壁市,那个村子离我们家100公里,开车两个小时。他们的方言与我们那几乎一致,他们的口头禅与我们也是一样,不知是不是摄像头存在的原因,口音略微有那么一丝差别,纪录片的语调更接近普通话一些。

虽然生在农村,却因读书的原因,从未深入了解过。反倒是这部纪录片,让我回头想想,似乎找到了自己熟悉的一些乡亲的影子。

跟文艺青年杜深忠一样,我们村也有一个不爱农活的文艺青年,但是,他最后凭着自己文艺细胞做根雕艺术离开了我们那不算贫瘠的土地。算是一种幸运吧。这样想想,在农村也不是没有出路。

也许因为身在农村,一切都习以为常。

其实每个村都有那么几个“能人”,或成为八面玲珑的村干部,或做生意发家致富。而其他的普罗大众,有性格泼辣的大婶子,有吃苦能干的大娘,有闷不吭声的大爷大叔,也有软弱的大部分。

其实每个村,也有那几个不幸运但人。有人打了一辈子光棍,有人穷困潦倒。输入这些文字的时候,因为时空的脱离,心里会有一些酸楚,但回到家,面对他们,会喊一声叔或者大爷,熟识如自己家人,仿佛他们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开开心心、乐乐呵呵,与我们并无二致,并无实质差别。

从更高但视角来看,我们的确也没有差别。穷或富,贫困或发达,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们都是在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回去生存,我应该会如老僧入定一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看不惯但不出声。更希望自己无所谓看惯看不惯。

 6 ) “这个土地不养人”

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短评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7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11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14分钟前
  • 一捧寒心
  • 力荐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16分钟前
  • 灼灼春园
  • 推荐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20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23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28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

这土地不养人呀

31分钟前
  • bird
  • 力荐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3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36分钟前
  • 党阿飞
  • 力荐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38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40分钟前
  • 飞翔的大馒头
  • 力荐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43分钟前
  • 小蓝
  • 推荐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48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力荐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52分钟前
  • 斯嘉丽
  • 力荐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56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60分钟前
  • 方生方死
  • 力荐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1小时前
  • 端午的咸鸭蛋
  • 推荐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1小时前
  • 辛波卡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