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规则第二季

大陆剧大陆2018

主演:雅玫,厉娜,王李丹妮,陈子由,于彦凯,孙正霖

导演:胡竟之

 剧照

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2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3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4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5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6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3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4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5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6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7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8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19人间规则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3 20:33

详细剧情

  《人间规则》用全新的视觉、犀利的观点将人、事、物进行解读,以“接地气”的方式,让观众感同身受并深入思考,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当网络暴力越来越频繁的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时,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剧中每一个人物的塑造都立体、饱满,以颠覆传统的人物形象作为当下年轻群体的代表,演绎意识强烈、渴望自由、探寻真相的“矛盾体”。

 长篇影评

 1 ) 《人间世》:除了死亡,都是擦伤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大名叫蔡炫安,小名叫安仔。

他今年应该十三岁了。

几年前,他得了一种病,叫恶性骨肿瘤

这种病症多发生在孩子身上,得病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三。

百万分之三是什么概念呢?

这相当于你连抛22次硬币,都是正面。

安仔就是这百万分之三的其中之一。

骨肿瘤多发生在孩子们身上。

到目前还没有办法得到有效治愈,发展到晚期,肺部会长出类似骨骼组织的肿瘤,引起肺部感染,这是最常见的死亡方式,绝大多数所有病人都会死在肺部感染上。身体过于虚弱,加上化疗对身体的损害,很难痊愈,最终走向死亡。

就算没到晚期,病情发展严重,也需要接受风险很高的刮骨灭活的治疗。

什么是刮骨灭活?

就是把长肿瘤的骨头取出来,把骨头上的肿瘤刮掉,再重新放回身体里。

但有的时候即便手术还不行,甚至还要截肢。

安仔就经历这这一切,可他看起来一点都不怕。

他看上去还是那个没心没肺的孩子。

开心就笑,不开心就哭。

他在治疗的时候会大骂,这是什么杀人治疗方法。

他也会因为妈妈不让自己吃肉而顶嘴。

他练就了单手打王者的高超本领。

他面对医生的督促,也只是毫不在意的笑一笑。

真是个孩子。

但你以为他只是耍小孩子脾气,其实他是怕。

生病之前,他也是一个很爱打篮球、玩滑板的孩子。

他现在沉迷游戏,只是因为游戏里面的人有无数条命。

死了还可以重来,不像自己的胳膊,截掉就再也长不回来了。

他怕面对自己空荡荡的左臂。

所以他不想出门。

即便是出门,他也会磨蹭很久。

他一定时常思考,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胳膊再长出来,等回到学校的时候他要怎么和朋友解释自己消失的左臂。

他一定苦恼了很久。

于是他央求妈妈给自己安假肢。

他小心翼翼的央求医生自己要美容手,不要机械手。

他想尽办法想让自己正常一点,想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

当假肢真的装到自己身上,他笑了,“真像那么回事”。

他问医生以后自己是不是就可以背书包了。

医生回答“轻一点的可以,重的就有点困难了”。

“那以后书就背少一点!”

看到这里我笑了,孩子的世界就是这样简单,幸好安仔还有一颗乐观的心。

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吧。

可是,没想到的是安仔的肺部已经感染。

绝大多数所有病人都会死在肺部感染上。身体过于虚弱,加上化疗对身体的损害,很难痊愈,最终走向死亡。

三个月之后,安仔又回到了医院。

安仔嚎啕大哭。

但医生也只能安慰孩子,治疗要一步一步来,世上没有一步登天的办法。

安仔委屈的大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医生,我求求你了。”

安仔的委屈让医生都自责的低下了头。

安仔的爸爸终于听不下去了,冲出病房坐在一旁掉眼泪。

妈妈也只能抱着孩子一遍又一遍的安慰安仔,也安慰自己。

“会好的,都会好起来的。”

“你答应过妈妈什么?妈妈老了之后你要怎么办?”

“照顾妈妈。”

安仔轻轻拭去妈妈眼角的泪水。

“可是我顶不住了怎么办?”

安仔妈妈一边亲吻安仔,一边和安仔拍了最后一张照片。

安仔说要照顾妈妈一辈子的,可是他已经没有一辈子了。

安仔今年应该13岁,可他永远留在了11岁那年。

比起相爱的时间,以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分离。

安仔离开之后,妈妈将安仔的眼睛捐给了一个三岁的时候不小心被开水烫伤的小男孩儿。

小男孩儿终于重建光明,他们一家为了这一天已经等待了四年。

如果这时候,能有人出来喊一声cut,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短剧,我们一定不会苛责他们骗走了我们的眼泪。

可偏偏,这一切都是真真切切的,无法返回的人世间。

片尾那些被画上白框的孩子,已经离开人世。

我们无法得知他们每一个人的故事,也不能为他们分担一丝一毫的痛苦。

我们只能为那些已经离开的,还未离开的孩子,默默祈祷,祈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原本大喊着“人间不值得”的我们,现在竟会觉得,人间世如此值得。

这或许就是《人间世》,这部大型的医疗纪录片想要带给我们普通人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仅仅播出三集,它就能在豆瓣上飙升到9.5分。

“哭着看完它,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活得太矫情。”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

有的只是手术室里冰冷的器械,手术室外家人的焦急等待,以及病房里的崩溃大哭和欢声笑语。

它毫不避讳的将病房里的一切展现在你的面前。

它固执的想和我们忌谈生死的中国人谈谈生死。

他们并非铁石心肠。

记得第一季播出之后,导演周全说过他们的压力:

我们一共拍摄了30多位晚期癌症患者老人,编导很崩溃,放声大哭,问“为什么我们要拍那么多痛苦的东西”。

第二季播出之后,总导演秦博也说,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受到9个摄制组交上的账单,而每一份账单里都会有一项叫做:花圈费用。

如果观众发现,第二季中,在这些生离死别的时刻镜头在颤抖。请原谅,那是因为站在摄像机后的编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的确,活着并不简单,人间世也并不容易。

这一集的名字叫做《烟花》。

生命对谁来说都像是短暂的,每个人都像烟花一样,都会有自己最绚烂的时刻。

烟花可能在眼前。

“你先把手举起来,举到头顶,再突然张开五指,恭喜你,你给自己放了一个烟花。”

烟花也可能在远方。

王思蓉的妈妈在孩子患病之后,买了三张机票,带着孩子一起去鼓浪屿看海。

三张机票,王思蓉的爸爸需要烫一万三千件羊毛衫才能赚回来。

但是幸福啊。

生命中不应该只有悲伤的等待,只有羊毛衫。

生活还需要阳光、海滩和无所顾忌的笑容。

哪怕,这些都像烟花一样短暂。

每个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都像烟花之于漫漫长夜。

你闪烁过,就没有白来。

(《人间世》可在腾讯视频观看,每周二更新)

白羊剧场

和你一起拒绝烂片。

长按二维码关注

 2 ) 首集飙到9.5,今年第一部国产神作,看哭1600万人!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6年,有一部良心的国产纪录片轰动一时。

豆瓣评分9.6,每一集都哭得稀里哗啦,让人心如刀割。

羸弱却与死神搏斗,他目送一位位病友的离世。

为了未降临人间的宝宝,她直面癌症,憧憬美好。

为了与死亡抢夺时间,面对脆弱的医患关系,他们不忘初心,救死扶伤。

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让我们直面生死,感受病房里的悲伤和快乐,感叹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3年之后,它让我们再次亲近生命的爱与痛,悲与喜!

《人间世》 第二季

上线以来,视频播放量达1600万人次。

“我要呼吸!我要呼吸!这是什么杀人医疗方法!”

躺在手术台上的男孩一直撕心裂肺地哭喊和挣扎。

此时的他,惊慌、恐惧、无助。

但是,为了把病治好,重新回到校园,他不得不学会忍住。

把腿锯开,拿出骨头。

用灭活的方法,杀掉骨头上的肿瘤。

再在把骨头放回体内,一针一针缝合好。

看到这冷酷的片段,你会跟我一样,揪着心,久久不能平静!

其实,这样的画面实在太多太多,每天都在医院不断地上演着。

在医院,我们能近距离地靠近死亡、看到挣扎、聆听希望。

生死是人生的终极问题,疾病是每个人必须迈的坎。

年幼的儿童、襁褓的婴儿、为生活打拼的农民工,教书育人的教师…

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病魔不会在意你活了多长或者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

2730个日日夜夜,9个摄制小组,200多个摄影对象…

《人间世》团队每天都蹲守在医院,用冷酷的镜头纪录着面对病魔的虚弱无助、坚强无畏。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嬉戏玩耍、欢声笑语,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

但是,有一种来势汹汹的病魔总是向这群小天使们下手。

恶性骨肿瘤,又称为骨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恶性肿瘤。

它是一种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最容易发生在10岁-20岁的青少年儿童身上。

恶性骨肿瘤的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三。

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

你连续抛硬币,连续22次都是正面!

罕见,意味着患病的几率小!

但是,一旦成为那百万分之三,你就会被死神锁定,健康的身体立马被吞噬。

由于发病机制还不能完全清楚,这种病难以真正根除。

一旦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癌细胞更会从骨头扩散到全身,无法挽回!

“小心翼翼地纪录着故事,绝不想放大悲情,消费苦难。”

《人间世》第二季第一集,将镜头对准了这群百万分之三的孩子们,纪录着他们面对病魔的每一天。

幼小的身体能够对抗住病魔的折磨吗?

他们能够等到生命的奇迹吗?

安仔,11岁。

他是一个十分懂事、活泼可爱的男孩。

他跟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喜欢打篮球、玩滑板、看动漫、玩游戏。

但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不幸地患上了恶性骨肿瘤。

为了治病,爸爸妈妈带着他各地求医。

从此,他告别了校园、课堂和小伙伴,永远跟药水、手术台、病房打交道了。

因为疾病拖的太久,癌细胞恶化,他永远失去了左臂。

没有了左臂,他害怕被路人看出来。

他出门前一定要将左边衣袖捏一下形状,在路上也要走在妈妈右边。

长时间的化疗,安仔失去了头发,身材也变得臃肿。

安仔曾经说,游戏里面的人都有很多条命,输了重来就好了,不像自己,只有一条命。

是啊!如果现实中的人有很多条命,那该多好啊!

在爸爸妈妈的关爱和照顾之下,乐观的安仔一直坚持着、硬撑着,犹如一个大男子汉。

失去左臂的他,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海贼王》中失去手臂的“红发香克斯”

“如果还有家伙没有闹够的话,来吧,让我们来奉陪吧!”

他要跟偶像一样,与恶性骨肿瘤勇敢斗争下去。

虽然有时候安仔跟妈妈顶嘴、任性,但是,他还是敏感心细的好孩子。

看到被病魔折磨的儿子,妈妈都会伤心、难过、自责。

但是,懂事的他,会握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宝贝永远爱你。”

当妈妈伤心哭泣的时候,他也会用无力的手,抚去眼角的泪水。

安仔一直坚信着,期盼着: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

即便在他虚弱的时候,他也一直期待奇迹的降临,期待肿瘤从自己的身体里消失。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装上假肢,健健康康、背着书包上学读书。

然而,病魔是无情的。

安仔双肺肿瘤继续恶化,不得不入院治疗。

在弥留之际,他依旧想着读书、学校

他一直哭诉着:“这个年我都没好好过,我哪里都去不了,我只能待在家里。我想我的同学,我不想留级。”

思蓉,13岁。

一个腼腆、笑起来十分可爱的女孩。

在升初三的那年,一直腿疼的她被确诊为恶性骨肿瘤。

这样的检查结果,让在外地打工、没有陪伴孩子的妈妈后悔不已。

妈妈一直自责自己不是个好母亲,如果有重新来过的机会,一定宁愿少挣一点钱,也要陪在孩子身边。

如今,全家的重心就是给思蓉治病,让她战胜病魔,尽快康复起来。

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发现她的病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不仅一只腿的骨头长有肿瘤,而且癌细胞也转移到了肺部!

只要不放弃,就有希望。

妈妈爸爸听取医生的建议和手术方案,一边赚钱,一边看病,只求思蓉能够活下来。

为了不再增添负面情绪,全家人都强迫自己坚强,不许掉眼泪。

一家人都希望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度过余下的每一天。

每次被推出手术室,虚弱的思蓉都是痛苦难忍。

这个时候,妈妈都会躲在一旁,忍不住哭泣。

虽然一直生病,但是思蓉毕竟还是个小女孩。

她任性、撒娇,时不时就跟妈妈斗个嘴。

为了截不截肢的问题,她还跟母亲争执起来,撒娇打滚。

爱美的她不想永远失去一条腿,甚至还提到自杀、安乐死。

最终,出于疼爱,妈妈和医生最终妥协,改变手术方案。

有的时候,思蓉还是逗人开心的开心果。

已经经历过各种手术的她,笑着对医生说:想要美容缝合,下手轻一点。

因为化疗,失去头发的她甚至还自嘲自己是一颗卤蛋。

为了让思蓉快乐,珍惜拥有的每一个瞬间。

不富裕的一家人决定陪伴着她一起旅游,看看大海,放松心情。

那一刻,一家人欢欢乐乐,无忧无虑。

那一刻,好想对癌症说:滚蛋!

萌萌,13岁。

你可以叫她“炒鸡可爱的萌”、“杜可萌”、“美少女”…

“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

她是病房里的乐观战士,为自己与病魔抗争的坚持感到骄傲。

13岁,正是一个需要爸爸妈妈呵护、照顾的年纪。

即便是再怎么坚强,萌萌也会哭、会闹、不想化疗,她也会胆小、懦弱、害怕痛苦。

但是,如果不化疗,岂能让癌症猖狂偷笑!

已经坚持到了这一步了,还有什么理由退缩呢?

这样,更有动力的她就会再次武装自己,重新出发。

萌萌说,她曾经做过一个梦:

她和小伙伴们 ,脱去了病号服,走出了病房,穿过重重的迷雾,拿着武器,对抗着共同的敌人。

但是,病魔是强大的,弱小的她在病魔面前太渺小无力了。

她最终也没有逃脱厄运。

她的骨癌也发生了转移,肺里发现了零零星星的肿瘤。

只要癌细胞出现转移,那就是不好的信号。

这一刻,无论是谁,内心都会萎靡不振、悲观失落。

萌萌在自己的公号里提到,她这个乐观使者可能要脱下面具,有点累了。

我想说,乐观使者,请你继续回血,继续坚持下去!

今天,我又重新看了萌萌的公众号,发现她更新了!!

现在,她的身体很好,不用我们挂念担心。

@萌萌的公号

其实,像安仔、思蓉、萌萌这样的骨肉瘤患者还有很多,他们都在跟癌症做抗争着。

每年,全国新发儿童和青少年的骨癌患者就有一万人!

有的是良性,有的是恶性;有的化疗得到医治,有的癌细胞扩散...

但是,医生告诉我们,提早发现,就有希望。

国内很多患者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和控制,都是在中晚期才被确诊,错失治疗良机。

没有彩排,没有剧本,没有消费苦难。

但是看完《人间世》第二季的一集,我觉得还是那么苦、那么痛!

“如果观众发现,第二季中,这些生离死别的时刻镜头在颤抖。请原谅,那是因为站在摄像机后的编导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是啊,虽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这种感同身受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

萌萌说,生命都是短暂的,希望每个人都像烟花一样 ,都会有自己最绚烂的时候。

“生命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他们用天真灿烂的微笑来对抗死亡,教会了我们乐观和坚强。

更让生者,不会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就能留住短暂的时光

虽然烟花短暂,但是最绚烂的时刻,已经刻在我们的心里。

看到结尾的时候,我怀着期待,希望依旧与病魔对抗的孩子们能够好起来。

但是,当看到名单里的白框,我还是哭了。

人的生命就像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但是,我希望:

请暗礁对孩子们温柔一点,岛屿亲吻孩子们的痛处~

文/booka

(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3 ) 有我在这撑腰,你怕什么

第三季的人间世《呼吸》,记录的是尘肺病患者的生死挣扎。

病人一呼一吸离不开制氧机,面临着呼吸衰竭的风险,肺移植是命悬一线的希望。导演记录了被精神和经济双重压力裹挟之下的两个尘肺病家庭,卖车为老父亲肺移植的儿子小廖,和跑遍乡亲邻里筹款六十万为儿子换肺的父亲老戴。为挚亲倾尽全力一搏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出一致的乐观、坚定、担当,让阴霾沉沉的家里投入一道阳光,好像家里有这么一个人在,任何事情,都会有希望的。

镜头里的父亲老戴,头发灰白却步伐矫健,他走门串巷,一家借个五千,一家借个一万,在纸上记录着借债累计下来的手术费用。最终熬到筹满六十万手术费,肺源也落实,收拾东西准备出发去医院做手术的时候,老伴哭了。老戴安慰妻子,哭啥,这是好事情。

一路上陪着儿子儿媳坐车到医院,到达医院后由于氧气不足,儿子已经在医院走廊里蹲下,老戴一个人走在前面,鼓励媳妇带着儿子再走上几步就上电梯了。终于在肺源的各项指数合格后,儿子戴志刚被推进手术室。按照医生的说法,肺移植是20%的死亡率,已经是高风险的一搏,儿媳妇燕儿在手术室门口哭起来,老戴回头安慰她,燕儿,别哭,有我在这里撑腰,你怕什么。

老戴眼袋浮肿,但是眼神却非常坚定。我突然想到自己的爸爸,那一双始终背负着大眼袋的小眼睛,跟老戴不同,印象里爸爸并不是面对复杂局面可以稳定大局处变不惊的人。不论父亲是果敢坚毅还是有他自己的软弱,父亲本身也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亲始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成长的时光里,爸爸的角色被视作一片天。“有我在这里撑腰“这样的一句话,紧绷着的心好似一下得到了疏解。

儿子被推出手术室,手术顺利。高危的感染期过后,终于可以在床上隔着玻璃跟家人打招呼,老戴透过玻璃和床上的儿子招手微笑,侧过头却留下眼泪。出院回家,老戴宴请邻里乡亲,举杯庆祝儿子二次重生。老戴坐在酒席上面色平静,他点起一支烟,看着一家子人团聚在一起。

门口点亮了烟花,感觉像过年一样。儿子戴志刚的平凡生活重新打开了,而这个家,有着父亲这样定海神针,过往和未来的生活,都令人感到安心。

类似经历的,还有卖了车为父亲筹集手术费的儿子小廖。他在签署手术协议,送父亲进入手术室,甚至父亲病危的时候,都竭力表现出镇定和争取最后的希望。他告诉母亲,我们到这里来就是拼搏的。当父亲病危,母亲瞬间跪倒在病房门口,他跟妈妈说,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一边马上电话联系购买可能治愈感染的药品。

他在镜头前崩溃的那一刻,是医生宣布无法医治,建议带父亲马上离开医院回家落叶归根,他哭着用拳头击打额头,在父亲的病床头前说,爸,你受苦了。一个月之后,他和太太回到医院,给每个医生送了家里种的花,跟主治医生说,我尝试了,我不后悔。

无论变故如何,家,有我们渴望的信赖和希望,给与人来自心底的安全感。因为有那一个在家里像太阳一样的人,阴霾灰暗都可以被他照亮,如同父亲老戴,如同儿子小廖。生活并不容易,每一个个体都是脆弱的。来自家人的信赖和支持,足以慰藉人生,照亮去路。

午后咖啡馆,聊天唠嗑,情绪驿站。2019年开始运营公号,欢迎成为虾仁的好伙伴

 4 ) 在任何生育的话题面前,我只能懦弱的像个男人

“我们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我们的一生”

生命与生死,这是产房每天都在面对的事情,

而每一位母亲对这样的生产经历并不陌生,中国每年都有千万个产妇面临着这样的考验。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这里承担了上海每年40%的危重孕产妇抢救任务。

每一位来到这座医院生产的女人都有着各自的病情,先天性心脏病、高龄、肺动脉高压、脑部积水这些“妊娠禁忌症”,让她们比普通的孕妇生产的风险更高,

也就是说,他们随时会因为孩子失去性命。

《人间世2》,这豆瓣评分高达9.5分的纪录片,如实地记录下这些母亲九死一生的生产经历。

我在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内容时,首先被血淋淋的场面惊叹,感慨为母不易,

而后,随着这些母亲背后的故事,自己很难掩藏自己的眼泪。

母亲,都是死过一次的人

林琴,这是她第三次生育,今年她已经38岁了,有两个女儿,她还想有一个儿子。

然而,在这次怀孕后,林琴的胎盘属于“前置凶险性胎盘”随时有大出血的可能性,

而孕妇死亡的原因,大概率都是因为大出血造成。

手术开始,即便最顶尖的医生也要求运气的保佑。

果然如医生所料,林琴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大出现,医生们奋力输血,实施抢救!

紧急通知家属,决定要摘除子宫确保生命安全。

林琴一共换了1万毫升的血,相当于身体里所有的血换了3次,

林琴为了这个男孩,赌上了性命的风险。

幸运的是,十天后,林琴醒了过来,她又成为了一为母亲,这一次她拼尽了全力。

拼了性命的林琴不禁感慨女人的不易。

我们又见识到了一次母亲生育的苦难,

诗人席慕蓉曾经感叹过母亲之不易:

莫伤我心啊,孩子 虽然,怎么样的刺痛我都会原谅你 妇人说完才发现 她的已经不在了的母亲也曾经对她说过同样的话 风疾云低 那满山的颤抖着的树木 有谁能够知道 在一回首之间 是隔着怎么样的刺痛 怎么样的 无限荒凉辽阔的距离

母亲都是死过一遍的,妈妈的每一次生育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

旁观者很难说这是母性的伟大还是人性的赌博,

但旁观者要永远保持敬畏的心,对待任何一位母亲,

因为她们都有一个历经生死的故事,

我想,如果世界上有一本写不完的书,那就叫做母亲吧!

生育,真是伟大的荒唐

产妇吴莹认为,人生若是要圆满,就得有个孩子,

于是在三次流产后,她坚持继续怀孕,势必要保住这个孩子,

最不可思议的是,吴莹的“肺动脉高压”会随时要了她的性命,能活下的概率只有50%。

手术前几小时,一直淡定的吴莹,和爸爸通话时突然哭出声,“我害怕”。

可吴莹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害怕胎儿感染,发育不好。

吴莹开始接受手术生产。

过程中,医生观察一旦取出胎儿,吴莹的身体血液循环会发生极大的改变,医生们时刻保持警惕。

很幸运,婴儿顺利取出,

但因为早产,这7个月就出生的婴儿只有1005克,不过,吴莹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孩子。

吴莹的家人只有短暂的喜悦。

吴莹被推出产房后就一直在重症监护室观察,她的情况十分糟糕,

血氧饱和度只有81%,心率加速,血压下降,而正常人这个数字为96%以上,

吴莹的这个数字还在下降。

济仁医院的医生进全院之力制定医治方案,但情况似乎没有起色。

在这样的情况面前,家庭的男性角色都是无力的,脆弱,暴露在每一个人的脸上,

吴莹的丈夫

吴莹的妈妈

吴莹的家人,除了等待,只剩那卑微的安慰。

吴莹还是走了,再妙手的产科医生也无力回天。

这是一个不幸运的故事,更是一个不幸福的故事,连清扫产房的工作人员都不得不感慨:

生育是人类的本能,就像医生说的那样,在妊娠禁忌症的孕妇面前规劝、说服无效的情况下,医生只有拼了命去实现。

然而,生育与生命同等重要,为了换取一个家庭的完美,一个生命的延续,难倒作为女人的生命不该被珍重吗?

作家莫言曾说:

生育繁衍,多么庄严又多么世俗,多么严肃又多么荒唐。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生育这件事,真是荒唐又伟大。

孩子,只能是夫妻间的榫卯?

42岁的应贤梅,是一位英雄母亲。

儿子刘杰在2014年,上海某住宅发生火灾中被气浪从13楼推落,不幸身亡,年仅20岁。

逝子之痛,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创伤,儿子没了,两个人生活的重心也没了,很长时间里,夫妻二人都处于相对无言的压抑状态,

在经历了自然受孕无法成功的结果后,42岁的应贤梅决定做试管婴儿,

她想再生一个孩子,还家庭一个圆满。

“找孩子”的道路异常艰辛,经历了四次试管婴儿实验全部失败,

第五次,真的只是放平心态。

然而,惊喜不期而遇,第五次试管婴儿,应贤梅受孕成功,

而不出意外,第二年出生的孩子和应贤梅的儿子一样属狗,这真是一个天赐的安排。

不过考验只是开始。

临近生产,应贤梅作为高龄产妇的症状开始出现,生产当天,她痛苦不堪,

她形容这样的感觉:“比死了还难受”。

十几个小时生产后,应贤梅生下一个女儿,

名叫“梦湲”。

应贤梅累到只剩最后一点力气感动。

在小梦湲满月生日上,医护人员给她准备了蛋糕,刘杰的战友,送给小梦湲一件迷你消防服。

儿子生前消防队的战友,送给小梦湲一件消防衣

小梦湲给了他们重新开始的勇气和希望。

应贤梅来到了儿子曾经战斗的地方,直面这里,应贤梅鼓足了勇气,作为一个母亲,她感慨万千,

爱的希望,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生命的轮回里迸发。

产房故事:难以自主的生与死

这部纪录片赤裸裸的展现产房生命与生死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母亲是核心,成为母亲与否成为了这些故事的一波波的推动器。

我想,母爱不该是被生育所挟裹的工具,女性的生育权利自然要靠自己掌握,

但要尊重生命,尊重自己的生命,也是尊重孩子的生命,

没有人希望孩子一降生便失去妈妈,更没有女性愿意去做身体和孩子之间二选一。

不仅如此,孩子更应该是单纯的生命载体,

从未出生就承载家庭与社会的评断,这看起来就是一种不公,

虽然这部纪录片中所提到:

生而为人,不论我们何种肤色,何种出身,我们都曾是孩子。 生而为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信奉什么理论,孩子都是我们的希望。

但让孩子成为孩子,

大人才能够收获希望的自由。

 5 ) 人间世|不要责怪一位想生儿子的女人

倔强的年轻母亲:“风险我也知道,我愿意拼一把”

25岁的吴莹,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怀孕生子会严重危及她的生命。

她是幸运的,因为她的爸爸妈妈、公公婆婆和丈夫,没有一人在生子这件事上对她试压。相反,家人都在极力劝她保重身体,放弃生育的念头。

但她又是如此不幸。经历剖腹产手术生下一名男婴后,吴莹住进重症监护室,她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最终未能等到奇迹降临。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医生的劝阻,这位年轻母亲的执念令人唏嘘:「我认为人生要是圆满,就是有个孩子。」

冒险的高龄产妇:出血一万毫升,体内换血三遍

38岁的林琴,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她坦言,家乡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自己在生下二女儿时,「几乎得了抑郁症」。第三次怀孕,她的胎盘长得不好,属于凶险性前置胎盘,在手术中极有可能大出血。

最终,林琴如愿以偿诞下男婴。但是这理想结局的背后,是一万毫升的出血量,以及被摘除的子宫。手术室内的景象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视。术后的林琴躺在病床上感慨:「还是做男的好,至少不用遭那么多的罪。」

女性的生育选择:自私还是自由?

备受关注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第二季播出后,不幸离世的年轻母亲吴莹的经历立刻引发热议。评论包括「自私」「一意孤行」「考虑过父母和孩子的感受吗」「不负责任」「浪费医疗资源」「繁殖癌」「感动自己」等等。

另一方面,吴莹的主治医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主任林建华在总结会议上遗憾又无奈地表示:「人家说生育权在她手上,这么沟通,这么谈话,她认命了,她不肯终止,我们也不能强迫把她引掉」。

当我们提到「生育自由」时,常用的语境包括以下两个:一是在独生子女计划生育的时代,女性「想生」的自由受到了限制。二是在传统文化和家族压力的影响下,女性「不想生」的自由受到了压迫。2018年经过Metoo风暴洗礼的中国互联网,女性主义已经发芽生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女性有子宫,并不代表她们有义务生育。吴莹们和林琴们的行为,在先锋派的眼里,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又没人逼你,为什么宁愿赌上性命也要生孩子?你自己也是女人,为什么生了女儿甚至会得抑郁症?

男孩偏好(Son preference):经济、文化与政策

在「2018全球性别差距报告」中,「新生人口性别比例(sex ratio at birth)」一项,中国排名149,全球垫底。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世界人口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不进行人为控制的情况下,出生婴儿的性别比一般都会维持在102-107之间。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新生人口性别比已高达116.9,并在2004年达到峰值121.18. 在男孩偏好的影响下,性别选择性堕胎(sex-selective abortion)和杀害女婴(female infanticide)是两种对这一数据产生直接影响的手段。

大量文献研究表明,中国的男孩偏好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从经济角度来说,在农业社会中,男性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更有优势,且被认为能给父母提供更好地养老保障。从文化角度来说,植根于儒家传统的中国文化维系了严格的父系家族特征。在这样的家族世系(lineage)中,只有儿子可以继承家族姓氏、传承家族血脉。调查显示,在宗族祠堂、家族族谱较为盛行的地方,新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更加严重。从政策角度来说,80年代开始,独生子女政策以及超声设备的普及被认为加剧了对新生人口的性别选择。

村落文化中的生育行为:从众与耻辱

李银河在「生育与村落文化」一书中指出,村落中相互竞争又相互趋同的现象即心理学中的「从众行为」。从众行为的原因之一是强大的团体规范。团体成员谁也不愿成为「越轨者」或「不合群者」。人们在团体中害怕受到孤立、惹人注目、丢面子或受到惩罚,在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的选择中受到极大压力。为什么一定要生儿子?因为不生的话别人要骂「绝后」。

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男孩偏好和生育焦虑在中国一线城市有所缓解,甚至「不婚的独立女性」「不育的丁克家庭」,已经变成了很先锋很酷的概念。然而,城乡差距却因此变得更大。虽然城郊居民也一样刷微博、看抖音,青年人也进入城市念书、打工,但那种根深蒂固的行为规范,决定于村落狭小的空间因素,又决定于延续数千年之久的习俗所蕴含的时间因素,绝非朝夕可以改变。更何况,所谓的「生育自由」就算在大城市中也尚未成为主流观念,更多人仍认为结婚生子是一件再理所应当不过的事。

在一项于农村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中,当采访者提问「为什么要生」时,有些人迟疑了一会,对提问感到诧异,随后有人冒出了一句:「农村不就是这样吗」。还有人说:「每家不是都有男孩吗?别人家有自己家没有,心里总不舒服」。另外也有人说:「没有男孩咋行呢」,但是解释不出原因。很多人根本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生孩子、为什么非要男孩不可这些问题。

不要责怪一位想生儿子的女人:结构性歧视(Structural discrimination)之思考

李银河将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育选择与鲑鱼相类比,认为二者的行为都是受到生命周期的支配:鲑鱼到了产卵的季节,不辞千辛万苦游过大江大河,跳过激流瀑布,直到江河的源头。与其说这种行为出于鱼儿自身的欲望,不如说是因为它们别无选择。到了生命的这一时期,这些鱼除了去产卵,就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别的事情可以做。

吴莹们和林琴们,不过是在命运的洪流中被裹挟着前行的人。吴莹何以断定「生了孩子人生才圆满」?林琴何以如此想要一个儿子?

也许是因为她们内心有这样的恐慌:

也许是她们曾见过其他男人欣喜的神情:

也许是丁璇在女德班上的一段演讲:

也许是煮肘的一条微博:

先锋女性主义最激进的终极梦想,大概是全世界女性肩并肩手拉手进行生育罢工。所以她们会用「繁殖癌」这样恶毒的词汇去攻击那些想生孩子的女性。但任何人都不该责备那些即使是不顾自身安危病态般渴求孩子的母亲,就如同不该责备受到性骚扰后没有站出来举报的受害者,不该责备发现丈夫出轨而决定不离婚的女性。比起质问她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不如退一步思考她们为何没有做出别的选择——因为她们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有时候,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我们依然赞美母爱,依然祝福每位准妈妈,依然尊重每位女性的选择——因为这是女性主义最重要的原则。但在这里,让我们再复习一遍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中,「生育权」的定义。

第十六条 1. 缔约各国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消除在有关婚姻和家庭关系的一切事项上对妇女的歧视,并特别应保证她们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 (e) 有相同的权利自由负责地决定子女人数和生育间隔,并有机会获得使她们能够行使这种权利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真正的生育自由,并非只是「想生就生,想生几个生几个,不想生就不生」,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获得能够做出自由、负责的决定所需要的知识、教育和方法」。

吴莹和林琴拥有了吗?我们拥有了吗?我们的下一代,会拥有吗?

参考文献:

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1979).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UN.

Gupta, M. D. (2002).Why is son preference so persistent in East and South Asia?: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hina, Indi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Public Services and Rural Development.

李银河. (2003).生育与村落文化: 一爷之孙. 文化藝術出版社.

王文卿, & 潘绥铭. (2005). 男孩偏好的再考察.社会学研究,6, 165-193.

张川川, & 马光荣. (2017). 宗族文化, 男孩偏好与女性发展.世界经济, (3), 122-143.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8).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6 ) 这份充满诚意的精神疾病专业科普,请收下

大家好,我是人间世2《笼中鸟》导演沈茵。

看了很多网友留言,疑惑片中人物言行都很正常,一点都不像想象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甚至觉得是过度美化精神疾病患者。那么真实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鉴于视频能传达的篇幅有限,SMG人间世团队和腾讯医典特别采访到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线医护人员,就片中出现的精神疾病为大家做一个专业的解读,现全文转载如下:

另:请理性看待精神疾病,始终保有一份善意和尊重。没有谁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会陷入深渊。

人间世2《笼中鸟》里的这些精神疾病,出镜医生们为你揭秘!

腾讯医典医学团队 SMG人间世 昨天

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病人是什么样子?改良电休克治疗会把人电傻吗?……

最近热播的人间世2《笼中鸟》,记录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里几十位精神病人的真实生活,观众都很想了解这些精神病人背后的故事。

作为《人间世》第二季医学科普支持平台,腾讯医典特别采访到本集出镜的各位医生专家,他们将为你揭秘解读这些精神疾病,通过有温度的权威医学科普,传递温暖和力量。

1、本集精神病人里有物理学博士,也有会作诗、拉小提琴的病人,有人说精神病人都是天才,他们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

精神病患者有严重的精神和心理问题,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异常;不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可能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现实中,确实有一些精神病人在某一领域表现非凡,因此有些人认为,精神疾病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某种关联,以非常理方式去思考问题,或者因狂躁带来的某种能量或决心,都有助于提升创造力。但精神病人在严重发病期时,这种创新性会被拉低到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常人水平,且有很多精神疾病对认知功能有一定损害,所以大部分精神病人的思想不是那么有条理、行为不是那么安全、表达不那么顺畅。

但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需要有情感上的共鸣与关爱、心灵上的沟通与理解、行为上的帮助与支持,他们甚至比正常人更需要爱与尊重。与精神病人的沟通,也没想象的那么难。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宋月红医生

2、伍宝祥反复提到他最好的朋友是外星人,他患的是一种什么精神疾病?这种疾病如何诊断和治疗?

伍宝祥是位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他所提到的“外星人好朋友”,是源于一种持续的精神症状幻听,这种声音让他做事情、评论他所做事情的好坏、经常跟他交流,天长日久,即使看不到对方,他也坚信对方是自己的好朋友。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常见的疾病,常起病于青壮年,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表现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没有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还是药物治疗,我们有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还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以选择,另外,还有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物理治疗等各种疗法,争取能让病人控制病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白丽医生

3、 孙杨杰因幻听症住进病房,总好像有人在骂他,一般有哪些原因导致这种疾病产生?68岁的东东吃饭喜欢一下全倒进嘴里,而且会抢其他病人菜,他患的是什么疾病?

这两位病人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孙杨杰,最主要的表现是幻听,他听到的主要是别人议论他、骂他的声音,为此他会紧张、焦虑不安。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很复杂,目前研究表明,可能和遗传、神经病理、神经生化、免疫、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相关。

东东这位病人也是精神分裂症,长期残留一些症状,他主要表现为被害妄想和行为异常,他会觉得药是毒药,他会经常胡乱讲话等。他住院时间长达20余年,主要是因为行为紊乱,家人无法照料。像这种慢性病人,病情多次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疗效果一般不是特别理想。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白丽医生

4、 分水果时,有位病人总说自己少了苹果,小本子密密麻麻记录一些夸张的事实,比如许老师换了个小的给他,香蕉换了烂的,他得的是什么病?是什么原因或经历导致?

他是一位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他的症状主要是被害妄想,这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思维内容障碍,有这类症状的病人常常感觉到被人以各种方式迫害、监视、跟踪、窃听、下毒、诬陷等,感觉很不安全。

他是经历过苦日子的人,所以可能对吃的比较敏感,一旦发现水果坏了或者蔫了,就会认为是工作人员动了手脚,进而大发脾气。临床上被害妄想的病人很多,会有各种各样的被害体验。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白丽医生

5、女大学生小C,她的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什么疾病,为何学校老师探望时不建议她返回学校学习? 小C父亲为何总责怪自己?王医生如何判断小C可以出院?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躁狂时会情绪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抑郁时则情绪低落,言语活动减少,精力不足,他们情绪不稳定,躁狂时冲动、草率,存在较高冲动风险,抑郁状态严重时则有消极自杀的风险,所以也会对周围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小C发病时,会有些冲动及紊乱行为,和同学发生矛盾,学习时注意力难以集中,这可能也是老师不愿意她返校的原因。

小C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可以说她的童年并不快乐,可能承受了一些压力,所以小C父亲觉得自己导致了女儿生病,非常自责。但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家庭事件只能算是诱因。所以家属也没有必要过分自责。

患者的出院标准,一般是根据病人在病房中的言行举止、随访评估精神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专业的精神检查和量表评定,结合监护人对病人病情的评价。综合考虑,再做出出院的决定。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白丽医生

6、 周智玲18岁进入精神病院呆了30多年,为何她难以治愈?她在精神病院谈了三个男朋友,医生如何指导和鼓励患者管理自己的情绪和疾病?

她首次起病于1975年,当时患者18岁,表现为外跑、打人、骂人、猜疑被害、跳楼等,曾多次住院治疗,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病情控制不理想,一直有反复。1989年住上海精卫中心后,予以氯氮平治疗,病情趋于慢性稳定状态,能积极从事病室活动,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经评估达到临床治愈状态。

智玲住院期间谈了三次男朋友,均为在康复科活动时结识,双方主要通过书信交往,偶尔赠送小礼品,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交流,主要还是存在孤独感,想有个心灵上的慰藉,想证明自己和正常人差别不大。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阐明,现有的治疗只是对症治疗,而不是针对病因治疗。因此,并不存在“去根”的方法,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延缓衰退,尽可能地回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谈恋爱、结婚对患者来说,不论心理上、生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许多精神分裂症病人,本来病情已有相当好转,也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但在结婚前后,由于紧张频繁的社会活动,往往引起复发。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陆佳瑞医生

7、像肖云生一样遇到家庭问题(前妻控诉、女儿不管)的精神病人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些无家可归的精神病人,最需要哪些帮助?

有研究显示,大约17%左右的精神病患者存在监护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监护人年事已高、自身体弱多病等原因造成。在慢性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中,监护不足问题更加严重。造成精神病人长期住院的原因,除了精神疾病因素外,还有患者出院后缺乏有效监护、社会歧视、监护人拒绝履行监护责任、长期住院导致的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等因素。

肖云生是酒精性精神障碍,长年的住院既有患者本身的疾病因素,也有亲属的歧视、家庭矛盾因素,还有法律法规的限制等。

对于精神症状稳定、达到出院标准却不能正常出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社会歧视,患者亲属、监护人或其他社会部门,因对疾病不了解,甚至感到恐惧,他们拒绝和精神病人接触,不愿意和精神病患者一起生活,不愿意提供工作、交流机会,让患者不能被家庭、被社会所接纳。其次,经济原因。相当一部分精神病患者对家庭均不富裕,出院后患者仅有的一部分社会救济,不能满足其自身生活。再者,就是法律原因。有不分患者精神症状稳定,已经达到出院标准,但这类非自愿住院的患者,出院需要由其法定监护人同意才能出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琚明亮医生

8、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是不是很痛苦?会把病人电傻吗?

很多人提及电击治疗,就会想到一副恐怖画面——一名无辜的人头部插满了电极,一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冷冰冰的看着其脑部通电后痛苦尖叫、浑身抽搐、口吐白沫的样子。其实这真的是艺术夸张的画面。真实的MECT治疗画面是安静祥和的,患者麻醉后脑部通电时间只有几秒钟,也没有浑身抽搐的表现,就是“眼睛一闭一睁”治疗就结束了。

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是在被妖魔化的电击治疗基础上进行改进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在通电治疗前,先注射适量的肌肉松弛剂及麻醉药,然后利用一定量电流刺激大脑,引起患者意识丧失,从而达到无抽搐发作而治疗精神病的一种方法。它与传统电击治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肌肉松弛剂及麻醉药,使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痛苦以及不会抽搐。

MECT主要应用于有严重消极自伤自杀行为、冲动紊乱行为、拒食、紧张木僵及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所以对于整个精神病人群来说,使用比例并不高,大部分病人还是以药物治疗为主,只有少数严重病例才会使用MECT治疗。MECT治疗会造成患者记忆受损,但是通常做完MECT治疗3~6个月后记忆会逐渐恢复到以前的状态,患者智商并不会因MECT受损。

总之,MECT是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其次,目前的改良MECT并不会给病人带来痛苦。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提供

[投稿转载请联系:smgrenjianshi@163.com]

 短评

很多人说用mv的方式拍摄不好,观影体验差,那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小朋友们在拍摄的时候,心里该会有多么的开心,换个角度想想吧

5分钟前
  • 霍灵轩
  • 力荐

说MV和COS不好的...可以去搜下第一集配音杜可萌小朋友的微博和微信看看,看看她说那次他们玩得有多开心。只有你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孩子们没有喜欢的想表达的心情?

6分钟前
  • 彤彤
  • 力荐

你们的苛刻是对孩子们的残忍

9分钟前
  • 豆友1779157
  • 力荐

虽然哭成煞笔。。还是很保守地认为纪录片的悲悯都藏在克制背后,这种克制本身营造的留白,更能使人体味人生的复杂。不知道读白、剪辑跟这种邀请患者拍mv的方式是不是实验性玩法,跟第一季比,这集观感上明显失真。手松加一星,继续看看再说吧。。

14分钟前
  • Naund
  • 推荐

已经不像第一部一样朴素了。一个纪录片,后期搞得花里胡哨,用患者本人独白,中间还用患者拍梦境mv,不知道后面的几集还会有什么样的花里胡哨后期,已经把原本的第一季的色彩丢失掉了。 看完回来改评分,上面那些是看了20分钟的打分跟想说的。第一集全部看完之后、只想说,去他的后期跟配音问题,如果我要是导演,我也会这样实现孩子们的小愿望,管他的收视率跟观众怎么看待,因为这些摄像团队跟导演们和孩子相处了那么长时间,我理解这些后期设计是导演的一点点小心思,回来改分。

16分钟前
  • 本加菲猫不吃鱼
  • 力荐

吹爆,第一集MV的视角并不违和,反而很有心。

20分钟前
  • PandaPandaGo
  • 力荐

你们不觉得cosplay的拍摄很暖心吗~他们都还只是孩子~没有比看到他们的笑更让人开心的事了。也没有比看到他们对医生说:“我已经是极限了”,对妈妈说:“顶不住怎么办”,更难过的事了....

22分钟前
  • 力荐

第二集真的很难对这些妈妈说伟大,拿自己的命来赌博,换取别人口中的“一个女人没生过孩子就是不完整的”完整女人。好像完整了,命没了,真的又愚又蠢。病房里的婆婆永远只关心生的是不是儿子,难以想象在2019年的今天,仍然有无数女人为了生一个男孩所作出的妥协和代价。真是神经病。

25分钟前
  • Ayo_whale
  • 推荐

从医学生的角度来看,我喜欢这样的人间世,他不再以医生为切入点,而是以“人”为述说对象。如果说你想看医学的伟大与惊心动魄,请出门右转。如果你想看到导演对生死的理解。第一集已经奠定了史诗的地位。我们也会继续努力下去为了那个不知道会不会实现的梦想从不后悔——《人间世》

27分钟前
  • 1234546打老虎
  • 力荐

那些指责拍摄方式花里胡哨的,你可曾想过,纪录片记录的是孩子们的人生啊!他们那一刻是开心的,不好吗?我们窥探的是他们及家人的痛苦~怎就不允许纪录片里多一些希冀和笑声呢

32分钟前
  • 如果鱿鱼会飞
  • 力荐

你们总说纪录片不该加入MV,不该让小朋友配音,可是你们没看见他们当时拍MV砸东西的时候笑的有多开心,纪录片记录真实,而那些笑容就是最真实的反馈

34分钟前
  • 夏了天
  • 力荐

这些纪录片不能靠技术来打分的,大家的眼泪是最真实的。

39分钟前
  • iieao
  • 力荐

先五星预留。也许对观众来说,mv与旁边是令人出戏的;然而对那些孩子而言,这些实现了他们心中小小的梦,即便逝去了,也为人世间留下了一些些自己的印记。

43分钟前
  • 阿凯Alex
  • 力荐

重男轻女的观念什么时候能够解放?高龄产妇、瘢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输血6000ml…不知道现在血库有多紧张吗?现在申请200ml的血都要排队排很久。为了一个守旧的观念“浪费”那么多血…可悲

45分钟前
  • Kepler
  • 还行

我以为王思蓉会好的,最后看到结尾名字出来有白框的时候,才知道她也去了。生命对他们来说,可能就像一场烟花吧,那么短暂……

50分钟前
  • Jzz
  • 力荐

9012了为了生孩子甚至生儿子命都不要的女人我真的一点都不理解,甚至毫不同情,做人先爱自己先尊重自己,命豁出去生个孩子不是伟大,是自我感动是不负责任。

53分钟前
  • 沈意意要多读书
  • 推荐

念独白还好。只是拍mv的艺术处理手法,也许放在有些纪录片或电影里能增加感官上的冲击。但本身作为一个严肃题材的纪录片,反倒会破坏气氛。四星观望。

55分钟前
  • 地球人
  • 力荐

现在最讨厌的话之一:女子本弱 为母则刚。。。

56分钟前
  • lena
  • 推荐

请中国导演多拍一些这样子的反婚反育并真实反应一些地区重男轻女以繁育为婚姻目的的纪录片。

58分钟前
  • dddddddddd
  • 力荐

医院的墙比教堂听到了更多的祈祷

1小时前
  • 一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