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动作片大陆2013

主演:杨颖,黄晓明,在熙,巍子,许峻豪

导演:高群书

 剧照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2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3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4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5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6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3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4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5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6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7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8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19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4 20:24

详细剧情

  08年夏天,失踪多年的国宝——金佛,重现在韩国头号黑帮——金氏家族之手。警方在金氏次子正熙(在熙 饰)潜入深圳境内避难时,安排女警吕月月(Angelababy 饰)以全程保护正熙之名追查金佛下落,两人经历了险象环生的黑帮追杀后情愫暗生,导致月月与警察男友薛宇(黄晓明 饰)的关系变得紧张。正熙答应配合警方的行动,却在哥哥正泰的安排下,携金佛潜逃。正熙失踪的日子里,月月与薛宇逐渐重修就好,正熙突然出现将金佛归公,月月陷入在正熙和薛宇之间选择的两难境地……

 长篇影评

 1 ) 背叛组织又背叛爱人,但我还是希望她能活下去!

最近看了一些一直想看但又一直没看的书或剧,《血色浪漫》因为书的精彩电视剧版是看不下去了,但因为刘烨想起以前大学时因住校而没看完整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结果就想到了海岩,于是我不幸地打开了这部他的早期作品——《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从剧中的演员,拍摄的路线,片头片尾的制作可以看出这部剧当时是花过不少心思的,是准备让它火起来的,是冲着一部好的电视作品去的。但它没有火起来,很多人没有看过甚至都不知道它。我想如果不是后来徐静蕾因为《将爱》红起来的话,它将更鲜为人知。它缺乏海岩首部被搬上荧屏的《便衣警察》的新颖特别,也没有后来几近完美的《永不瞑目》的成熟流畅。

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原著和电视剧穿插着看的,最后也都各自完整地看完了。较之电视剧前面几集的拖沓缓慢,还是看书比较容易进入故事进入角色。电视剧的情节和书中的基本一致(海岩的作品大都如此)。我是一个有原著情结的人,看到哪部剧拍得和原著不一样了,我便会嗤之以鼻,甚至弃剧。但是这一次,当我原著已完结,电视剧还在看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电视剧能对吕月月有所改编啊!想来觉得自己可笑,这是多么幼稚的想法。

吕月月一开始就和海岩约定,除非她死了,否则这个故事将永远被封存,是因为这个才非要置吕月月于死地的吗?除了这个理由,我实在找不到吕月月母子惨死街头这样的结局意义何在?最后还要将其盖棺定论为机会主义——那个之前一直表现得(书中也一直写的)懂事故通人情的伍队长,会不会太无情太落井下石了一点?其实对于吕月月的结局他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无论是书还是剧他都应该是这个故事中政府形象的代表吧。说得难听点,难道一开始他不是看重吕月月的美色才让她接近潘小伟的吗?美其名曰:做思想工作。难道作为一个老刑警,涉世未深的漂亮女大学生和帅气多金的富二代混在一起有多危险他不知道吗?难道那个几年都破不了案的国宝小提琴不是因为吕月月才失而复得的吗?但是,当一切尘埃落定,当他看到吕月月有问题的一面时,他一下就抛弃了她,甚至是唾弃她!我们的政府就是这样的吗?我们的组织就是这样的吗?他说吕月月太可怕,我看是他太可怕了!如果不是他抛弃了吕月月,我敢说吕月月在得知自己有了潘小伟的孩子后可能选择的就是保住事业,而不是这个看似她生命中最后一根缰绳的孩子!这样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去香港,最后母子惨死街头。这个人物颠覆得太快太彻底。当然,还有比他更快更彻底的,那就是吕月月。

书中吕月月16岁时被校长“礼貌地检查”这一段电视剧没有拍出来,后来在她自己回忆总结时也带过一句,但是我看不出这一段经历对后面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这可能也是电视剧没有拍出来的原因吧。

吕月月的两次变节我觉得放在今天的话人人都可以理解,但是90年代的时候,能理解的人就比较少了。一个20出头涉世未深的女孩子,面对这样一个多金,年轻,帅气又深爱自己的男孩,怎么能不动心动摇?但那毕竟是一时冲动,毕竟他们的爱太浅薄,毕竟前路茫茫生死未卜。所以在最后的那个夜晚,和潘小伟一场大吵后的吕月月再度动摇了。她知道她还是有退路的,她一直都知道!吕月月和潘小伟在北京连头带尾也就相处了半个月,就算加上逃亡的最多也就一个月。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背叛组织,再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背叛爱人。我不是否定吕月月,但她的性格根本不适合做一名警察。

同样不适合的还有徐静蕾本身。首先我从来不觉得徐有多漂亮(好吧就算她漂亮好了)。那时候她才刚出道,有点土,她的牙齿我也不说了。而根据书中的描写,吕月月可以说是一个倾国倾城的大美人了。其次是气质,我虽然不觉得徐有多漂亮,但她的气质很正——太正了,而吕月月其实是有风情的一面的。潘小伟的死那里,电视剧拍得远不如原著来得充沛流畅,再加上徐稚嫩的演技,大大削减了原著的震撼!

回北京后,吕月月彻底崩坏,就像电视里冬冬说的:之前的吕月月已经死了。至于故事,那也是狗尾续貂的存在,难道潘小伟的死不是对吕月月最大的惩罚吗?非得置她于死地,暴毙街头才算深刻?死其实很简单,活着才是真正的惩罚!很喜欢书中的第二十六次谈话,吕月月很好地总结了她的故事:她的幼稚,她的浅薄,她的盲动,将让她付出一生的代价。如果能像她自己说的:她将用她的一生全力以赴地去爱,去换取儿子对他父母这段爱情的谅解——我想那将是这个故事最好的结局。但吕月月终究还是死了。也罢,我把它看作是潘小伟原谅了她。他还是爱她,还是舍不得她,所以把她带走了。

电视剧有两处值得一提的地方。男主角潘小伟由来自台湾的男演员刘汉强饰演。我对潘小伟整体无感,但美高夜总会里他连发三枪击毙黑社会老大一幕着实让我惊艳(或者说是惊诧)。我一度还以为那是他的梦境……那凌厉的身手,那瞬间狠辣起来的眼神和剧中除那一幕之外的潘小伟是两个人!那一瞬间的爆发力总算让我记住了这位台湾男演员。他的造型和自己当年痴迷的一位男明星是多么的相像。曾经觉得男生长发是多么的飘逸潇洒,但今天看来却是多么的不利索……原来人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长、改变。另外一处是王菲的《棋子》——当年她还叫王靖雯。个人觉得把这首歌作为插曲不是很贴剧情,可能还是王菲的歌始终有种不似人间的味道吧,但音乐响起时仍不免惊喜了一下。

海岩的作品应该不会再看,最喜欢的仍是《永不瞑目》。而这场风花雪月的事,我将自行把结局定格在吕月月带着她和潘小伟的儿子湮没在茫茫人海中,穷其一生去救赎他们的儿子,还有她自己的灵魂。

后记: 之所以说这个故事对自己很重要,是因为打从去年七月看完它后,自己开始断断续续写东西。从一开始的每天100字,到后来的300字,再到现在的500字……已经一年有余。认真对待写作也已经半年多了。很难说自己能坚持多久,能走多远,只知道想成为一个说故事的人的欲望丝毫没有减退。那就试试看吧,继续写下去。如果写作是一个情人,想对他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我的长篇言情小说《永生花》将于4/20上线豆瓣阅读,敬请戳:

//read.douban.com/column/61499774/?icn=from-author-page

 2 ) 风花雪月,化为乌有

现在都还能清楚的感受着当时看这部剧时那抑郁着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但是同时也是绝望着,吕月月就是这么守着一份无望的爱情,在痛苦和快乐中挣扎着,沉沦,自我救赎。
看来海岩的作品还真是不适合年少的人看呢,他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无助的企望,然后经过自已或者别人的救赎来走出深渊,可是深渊刚出,又入虎穴,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感觉。

 3 ) 第三次评,那些男人们风花雪月的动机

最近因为对电影的不满,忍不住又把电视剧回顾了一遍,也再次忍不住想再评一次,谈谈之前那么多遍都没看到的那些,关于这个故事里每一个男人,原来猥琐又有趣。

在这里竟然已经前前后后发过三次评论了,差不多每两年我就发次神经病。但看过去,果然每一次看见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一次写于2009年,那时候瞎兴奋。原帖:《痞子英雄》算什么(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01730/

第二次写于2011年,发在百度贴吧,但不知为什么是匿名发的。后来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豆友转了过来,原帖:《怀念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送给幻想浪漫的男和女》(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22602/?start=0&post=ok#last)贴吧网址:http://tieba.baidu.com/p/640071886

在这第二次的评论里,我提到了剧中的男性角色对女主角吕月月有集体意淫,并认为这是他们集体捧杀吕月月的动机。我当时非常愤慨,却并没有仔细分析这其中的玄机。而今再次重温,发觉海岩真是厉害,对人物的设计和把握,甚至每一句台词的拿捏都异常精准,入木三分。于是,有了这第三次的评论。

海岩的小说喜欢写女人,每个女人都是强势的、不可复制的、亦正亦邪的非典型女人。这些女人在海岩的小说里找得到,在现实中却难遇到。而海岩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却往往比女性角色现实的多。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前前后后出现了这样一些男性角色,推动了吕月月的一步步行动:男主角潘小伟、预备男友薛宇、队长伍立昌、副队长李向华、同事刘保华、同事纪春雷。这是“毁掉吕月月”小集团的主要成员。关于潘小伟,他是故事主线,少女偶像,各种分析珠玉在前,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此番关注的,是其它男性角色。在过去的讨论中,这些可能被放置或忽略了。而这些角色的精准设计却恰恰体现了海岩对社会的洞察力和批判力量,也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所有的男人中,最大张旗鼓的要做掉吕月月的就属副队长李向华了。李副队长侦查员出身,一路爬上了刑警的位置,并放自己相恋多年的女友于美国多年,迟迟未前往与其团聚。在潘小伟出现之前,李向华并未表现出过任何对吕月月的防备或不满。当然,那时的吕月月只是一个刚毕业分配到警队的大学生,每天做些打杂的工作,是李向华绝对的“下属”,距离之远对李队长够不成丝毫威胁。但是当潘小伟出现,吕月月在这个大案中迅速占据了重要角色,李副队长的各种非词就多了起来。他抓住任何机会在队长伍立昌面前表达对任用吕月月的不满,从质疑她的专业性转移到质疑她的人品,不将之换掉不罢休。他甚至私下在预备男友薛宇面前似有似无的说了些似是而非的话,希望薛宇“劝劝”月月,不要掉入糖衣炮弹的圈套。在案子进入僵局,局里领导代领大家“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他第一个举手发言,旗帜鲜明的表达他对“吕月月”的不满,甚至不惜直指吕月月已经被金钱迷惑,是案子破不掉的最大元凶。当吕月月和潘小伟逃亡后,在案情尚未清晰的情况下,他直接向上级领导要求对吕月月发出通缉令,直接断定她“变节投敌”了。到底吕月月做了什么,让这位李副队长这么恨她?难道只是因为李副队长某一次教训吕月月的时候,吕月月顶了几句嘴?

吕月月第一次和潘小伟出去吃饭,由于没有汇报而让整个警队找了一个晚上。当然,李副队长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几乎一整晚都在投诉吕月月。这里面李向华有几句话颇为有意思:“要说专业,她吕月月警校毕业,科班出身,比你我都专业多了吧?可你看看她今晚干的这事儿,是一个刑警该做的吗?”

是的,这句话直接暴露了李向华对吕月月最直接的怨念。对吕月月专业背景的遥不可及以及恐惧,是李向华一直要做掉吕月月最直接的动机。

和吕月月刑警大学毕业的高起点不同。李向华是从最底层的侦查员做起,一点点累计经验,爬上了刑警队副队长的位置的。对于任用能力和前景都远远高于自己的手下,李向华是非常防备的。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或者说对于得来不易的事业地位的留恋是超越了爱情的。这一特点有迹可循。李向华曾收到其在美国的女友的一封信,信中女友大量篇幅描述对李向华的思念以及自己在美国独自生活的艰辛,那些肯下嫁大款的女人轻易就可以使用F等世界名牌,而自己却还在苦苦等待男友前来团聚。在电视剧中,导演用了几个不短的镜头去拍摄李向华读信,信的内容是女友的画外音,听起来委屈又纠结,让人不觉感叹那个巨变时代的中国人对金钱和爱情的迷茫。但是当李向华读毕抬起头,脸上丝毫看不到对女友境遇的担忧或牵挂,而是直接问老纪:“前两天潘小伟送吕月月的包是不是F牌的?”当得知的确是6000多块的世界名牌时,李向华一脑门子钻入了对吕月月拜金的定调和批判里。

李向华不爱自己的女朋友吗?肯定不是。但他对自己当时地位的迷恋明显超越了个人感情。他深知,如果去了美国,他将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而不是重获新生。因此他一直拖着签证的办理,最后还是伍立昌托关系帮他办了下来(这个情节设计也颇具深意)。而吕月月在警队中的迅速崛起无疑让他心有不平。他希望一切按照旧有的秩序,像他一样,从底层一点一点升上来,而不是像吕月月这批大学生一样空降,天之骄子一般的享有一切。

或许你会提,薛宇也是警校毕业,为什么李向华没有针对薛宇?李向华当然有针对薛宇。记得别的组来借薛宇参加射击比赛吗?李向华以办案为由百般阻挠,多次劝薛宇放弃比赛。编剧和导演用了不少时间来描写薛宇参加射击比赛。除了要表现薛宇的能力,要通过历次成绩的起伏来表现薛宇在吕月月问题上的纠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让观众看到李向华的表现。丁春诚饰演的李向华非常痞,面对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歇斯底里。他自始至终缺少大起大落的调调掩盖了他内心的那些小想法,却掩盖不住有心人的留意。

再来说说队长伍立昌。伍队长在片中是个正义角色,讲话义正词严,提携下属,特别是在所有人都踩吕月月下水的时候,只有他非常坚决的为吕月月辩护。他也是侦查员出身,但与李向华的狭隘不同,他非常看中年轻人的长处和能量。月月也在海岩面前毫不避讳,说队长很给她机会,是个很开明的领导,是她和薛宇的偶像。伍队长对吕月月的偏爱无疑被所有人看在眼里。所以当小提琴已经拿回来而吕月月失踪时,处长将继续追查吕月月和潘小伟的任务交给了副队长李向华,这一决定无疑已经表明了领导对吕月月失踪的判断。伍队长因为偏爱吕月月背了黑锅。这一切的偏爱似乎来得有点过于强烈,有点超出了伯乐爱才惜才的范畴。但伍队长的所有行为非常体面,让人找不出半点儿蛛丝马迹,觉得他觊觎吕月月。读者也不好一直猥琐的觉得所有的男人都是坏的,至少还可以留那么一个半个善良正直的美好人物吧?

可惜,海岩并没有留情。伍队长没有露出痕迹,但他的儿子伍冬冬露了马脚。一次吕月月拿了一锅小鸡炖蘑菇给冬冬吃,伍冬冬欲言又止,不停试探吕月月的婚姻观。当吕月月直接问伍冬冬的初衷时,伍冬冬说了实话:“我想让你做我妈妈,和我爸爸结婚。”小说里和电视剧里没有正面写吕月月听到这句话的想法,但稍有留心的读者/观众都会问,吕月月这么聪明,难道不会立刻联想到伍冬冬的这个愿望是否和他爸爸有关?吕月月毕竟还是小心的问了一句为什么,伍冬冬直言:“因为你像我的妈妈。”

这个“像我妈妈”是指冬冬觉得吕月月和他已故的母亲样子像?还是冬冬觉得吕月月符合他对母亲的幻想?这些书中和电视剧中都未做深究。但若联系起背景,却不难找到端倪。伍立昌鳏夫多年,每当有同事或上级劝他续弦,他总是搪塞:“冬冬不喜欢”。冬冬在故事里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小小年纪很能吃苦,善解人意,拉得一手小提琴。冬冬是了解父亲的喜好,才说的这话,还是纯粹出于自己的喜好才提出这样的要求?他难道看不出吕月月每次和薛宇一起来,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但这个答案并不重要。冬冬对吕月月的接受,无疑暗示了伍立昌的立场。

作者还借冬冬之口多次表达了伍立昌的心情。“爸爸,月月姐姐去哪儿了?我好想她。”

追究到这里,在吕月月归队后,伍队长对其的唾弃和打击就有迹可循了。所有人都知道吕月月和潘小伟有事儿。所有人都看到了吕月月对潘小伟的死多么的肝肠寸断。也因此,当所有人看到吕月月变成“英雄”后,大家的唾弃就更加严重。伍队长眼中吕月月“太可怕了”,不仅仅是对自己看错一个人的失望,更是对自己心中女神的陨落的忿恨。他曾为此背负了那么多沉重的包袱,而最终却证明还是被背叛了。因此,他的恨留的时间最久。电视剧一开篇就表明了伍立昌在时隔多年后对这件事这个人的态度:“你有采访证吗?先去开个介绍信。”“我们这没这个人。”谁能想到开篇这么官僚冷漠的人,却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个如此正义温暖的伍队长呢?

 4 ) 《痞子英雄》算什么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不知怎么中了邪,突然又翻出这部剧看,多年前那种心跳的感觉再次浮现。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始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海岩的作品,虽然它可能并不是最红的一部。但是红不红和营销手法,市场环境联系更大,《风花雪月》不过是没赶上《永不瞑目》的好时候而已。

海岩剧的魅力,在于把悬疑、破案、逃亡、浪漫爱情完整的缝合在一起,剧情的吸引力成几何系数的被放大。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任何人可以像海岩这样把三种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的这么好。海岩也在丢弃了”破案“和”逃亡“等元素后丧失了他原本的魅力。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这么多剧集里,讲这几个元素发挥到最好的一部。猜不到的结局,意想不到的下一步,生离死别的爱情,震撼人心的痴心……就连真相大白之后,海岩还要加上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尾巴,让主人公的形象在正邪之间徘徊不绝……

相比之下,号称将破案和爱情融合在一起的《痞子英雄》,做的多么的生涩。为了追求出乎意料的结局,只不过是让主角的身份更加离奇而已。情节上完全没有任何复杂的矛盾冲突。

 5 ) 管好你的灵魂


很多年前,有人说我长得有点儿像徐静蕾,还有身上那种乖乖的邻家女孩的气质也很像。
虽然自己清楚地知道咱俩水准相差甚远,不过难免有点臭屁心理,曾一度偷着乐呵。
前些日子用iphone下载了很多书籍,其中有一套“海岩作品集”。
点开之后,我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有徐静蕾身影的那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料想她是主演吧)
海岩笔下的作品不少都被拍成了电视剧,似乎反响不错,不过,我也只是听说,一部都还没有看过。
就因为以前的那么点儿情结,莫名的勾起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致。
 
好的东西,往往叫人停不下来。
一开始,口味很清淡,慢慢地,会愈来愈醇,到最后,可以拿来回味很久很久。
第一次读刑事侦缉类背景下的作品,没想到表面上是通俗的故事,骨子里却透着深刻的内涵。
它把埋藏地下三十尺“人类灵魂多变”的潜在问题给掏了出来,大大咧咧地拍在了桌面上,曝在了空气中。
 
吕月月是故事的女主人公,一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内地女警。
因为一把国宝级小提琴,组织上安排她去接近香港潘氏头目潘大伟的弟弟潘小伟。
相信所有人都猜得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自然是两个热血青年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暗生情愫。
爱情这东西,压抑往往是催化剂,一旦被它找到了突破口,来势必然汹涌,甚至还会决堤。
 
终于,艰巨的使命敌不过热血沸腾的爱情,月月辜负了组织的期望,她不告而别,跟着小伟踏上了逃亡的路。
二十多岁的姑娘,心里只是憧憬爱情的美好,又哪堪现实生活的残酷。尤其,背井离乡,一无所靠。
兵与贼共舞, 能舞多久?
月月要相处的不光是小伟,还有他的哥哥大伟,一个黑道中人。
鉴于曾经公安的身份,大伟时时刻刻都在提防她,同时也一直在劝说弟弟离开她。
大伟玩世不恭的混混习性,又让月月很厌恶。
一边是女友,一边是大哥,小伟夹在中间很窝火,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那种单纯的相爱,美丽的色彩,慢慢地暗淡了。
 
月月脑海中与小伟相爱相守的幸福生活渐渐变模糊了,她忽然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她开始后悔了,她后悔跟了一个不成熟的男人。
她想念含辛茹苦独自拉扯她长大的母亲,她想念关爱照顾培养她的队长,她想念曾经风里雨里一起执行任务的同志们。
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怀旧。
人在对生活现状挑剔不满的时候,往往只会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不会用心去倾听、去体会、去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终于,吕月月在沉重的心理挣扎中,趁着众人熟睡之机,偷偷拨通了报警电话,揭发他们的藏身之处。
剧情概要上说“吕月月犹豫再三,终于以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个人私情”,我觉得这也太冠冕堂皇了。
我相信这时候他们的爱情依然存在,但刻薄的生存环境已经扭曲了她的心。
她分明就是怀着侥幸心理,在最后关头,为自己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而出卖了她和小伟的感情。
她想当然的以为即使不能得到“深入虎穴,打击犯罪”的美名,起码也可以是“回头是岸,舍小家为大家”云云。
至少,她为自己的退路,找了个见得光的说词。
 
一觉醒来的小伟,意识到之前冲动争吵时说话太重了,对月月是真心诚意的道歉,眼神充满了歉疚和怜爱。
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天马上就要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了。
 
黑帮仇杀,大伟死在对手的乱枪之下。
警察围堵,小伟在月月面前绝望自杀。
 
之前小提琴已经收归国有,现在犯罪分子又已伏法。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虽然如愿重新回到岗位,但是领导和同事对她的态度却不同了。
火眼金金的队长更是明确表态自己错看了她,不是因为爱上小伟撇下组织,而是因为她的“恶劣行径”。
既然已经决定为了爱情什么都不顾了,那就应该同甘共苦,好好珍惜好好爱。
临阵倒戈,血泪滂沱,她置小伟于何地,置他们的爱情于何地?
 
不久,月月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脱下了这身神圣的装束。
回乡生完孩子,她辗转又回到了北京,在夜总会找了份工作,做陪酒女郎。
她以为自己就会这样过下去了,不料潘氏老母派人查到了她和她的儿子。
大伟、小伟都已经不在了,潘氏后继无人,潘母派人接他们母子回香港,要让孙子认祖归宗,延续香火。
月月实在过怕了这种生活,没有钱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日子,把她推向了潘氏。
 
就这样拨开云雾了么?——错了。是越走越远了。
不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就刊登了吕月月和她的幼子双双惨死在香港这个纸醉金迷大都市的街上。
灯红酒绿的光影,映衬着他们猩红的鲜血、煞白的面孔、惊惧的表情。
不可避免的,他们成为了潘氏家族内部利益斗争的牺牲品。
相信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这就是她吕月月的一辈子人生。
 
海岩说,毛主席的“机会主义”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就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
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吕月月丢失了最基本的操守。
灵魂的多变,使她相继失去了组织、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平凡而平安的日子,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看完这部剧集,我感觉很有收获。
每个人的灵魂总有不定性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短暂或长久的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爱上一个人,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在矛盾中悲伤,在感动中欣喜,这一定人人都有过。可是,有些人在悲伤中会偏激。
一时的错乱情境,左右着我们当时的心境,会不受控制地做出很多事情。
某些事只是情绪的调剂,无伤大雅。而某些事或许就走到了悬崖边缘,无可挽回了。
看来,我们都应该管住自己的灵魂,别让它飘飘荡荡地投向了“机会主义”。
 
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处境,宽容他人的言行。
我们应该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用那一双会撒谎的“眼睛”。
人生的路靠自己把握,迢迢远,娓娓明。。。


 6 ) 一场致命的诱惑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甜蜜又苦涩!
       吕月月是一位年轻貌美、聪明小傲娇的警校刚毕业的新锐女警察!男主潘小伟是留洋归来热情奔放,纯情浪漫的21岁大男孩却有着黑帮老大的家庭背景!两人因为一个案件有了交集,相互吸引,这样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的纷繁复杂!
        这里的爱情太美,浪漫刺激,让人无法拒绝,我也爱上了他们的爱情!一切事态发展令人始料未及,男主听从哥哥利用警力设计杀害了家族宿敌,一切转折,悲剧从此拉开苇幕!一对爱人身份敌对!这爱情还是战胜理智,男人抛开一切,冒着生命危险来找他的爱人要与她浪迹天涯,女人也放弃事业,同伴家人决定亡命跟随!但是男主逃离无法脱离家庭的支持,而家人与警察天然的不信任导致矛盾渐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争吵,和各种思考后的矛盾导致吕月月改变初衷偷偷联系上了组织,现实战胜了浪漫,警察很快赶到,一阵枪战,哥哥和其随从都死了,男主无法面对失去亲人,无法面对爱人的背叛,引弹自尽,这是女主没想到的,在最后一刻,他也背弃了他的承诺(要死也要一起,那表示他爱她,舍不得她),不再爱她,把她一个人孤单的留在了这个尘世,永远无法触及,感受失去他的痛苦!
       看到这里,我心疼,纠结,泪流满面,,原来最美好的爱情是和爱人同生死,永远不离不弃!一切只留下难言的一声叹息!

 短评

这个片就剧情就赢了,最喜欢的一部海岩作品~

7分钟前
  • 西单小宝
  • 推荐

记得初中一个女同学说,去掉形容词,这片名就是个病句。

8分钟前
  • 黑岩
  • 推荐

当年她还没成为“老徐”。

12分钟前
  • 🌊🌈♐
  • 还行

已经不记得许多细节了,但是看得很感动,快10年了吧?那时的徐静蕾很纯很美。疑问的是,男主角长得不错啊,怎么就不红呢?

14分钟前
  • 风景爱自由
  • 力荐

最讨厌的海岩女主了......贪婪犹疑又自私。但剧中吕月月身边的主要男性,除了潘小伟,真的爹味儿得令人作呕。那位丁队长一开始就偏见看待她;薛宇的爱也是狭隘而高傲,当他“爱过”的人灰头土脸地再次出现时,他可以礼貌地回绝,可他俯视地嘲讽真的很让人讨厌;还有濮存昕饰演的记者,最后的盖棺定论以及联手得出结论的伍立昌简直恶心,他把涉世未深的吕月月带到这个漩涡,即便是基于她本身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走到最后,但他在吕月月自潘小伟死后回到北京和他的那次谈话真的把他丑恶的嘴脸一览无遗,甚至和自己的儿子说那样的话,太可怕了……整个剧的主要角色除了潘小伟真的全体让人不适!

16分钟前
  • 『某东。』
  • 还行

印象清晰的是有一场戏女主进了一个餐厅,里面放的是《the end of the world》。

17分钟前
  • Jane夏天
  • 力荐

海岩的书就是这样看着内心纠结,当年还是小徐的老徐把年少青春的吕月月这个矛盾体演绎甚是不错,凄美的故事、悲情的画面,看了让人揪心,但又让人沉迷其中啊!

19分钟前
  • 沧海一小生
  • 还行

用最残酷的现实照进最纯美的爱情,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情事,又是一场风雨飘摇的世事。片头红酒黑枪半埋于白雪之中,超有艺术感。

23分钟前
  • 潸杉
  • 推荐

回忆向。海岩剧启蒙之作,故事有些复杂,黑帮情仇痴男怨女,那时的老徐水嫩的就像出水芙蓉,濮存昕客串的作家也很儒雅,潘小伟那位男演员也很帅,主角的爱情让人唏嘘,但是结局太糟心。片头音乐缥缈至今念念不忘。

2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说实话两个人都是浪漫之人,女孩没有安全感了患得患失,最后发生的一系列所谓的背叛都是她的安全感在做祟。

29分钟前
  • 程灵素
  • 力荐

有时觉得,这边的海岩和那边的琼瑶是一类人,都是狗血剧高手,只是包装手法不一样而已,本质上差不多,在封闭混沌的80、90年代能炮制出一堆热门剧,证明他们嗅觉好,会包装,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应该在巅峰时期合作一把。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当老徐还是小徐的时候,也很青涩呢!

37分钟前
  • 元宝宝
  • 还行

组织是不可相信的,在关键时刻常常抛弃同志们,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女同志们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压力很大,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一不小心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吕月月也好,安心也好,犯下大错后只能苟且偷生,独自饮恨,安心所处的时代尚有机会以德报怨,而吕月月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只有横死街头了

41分钟前
  • domoto nana
  • 推荐

一把小提琴引发无数故事啊……电视剧片尾曲是陈琳唱的,我特别喜欢!

45分钟前
  • 环境卫士小飞熊
  • 力荐

从这开始就不喜欢徐静蕾。。。。。。。哎。。。。。。

49分钟前
  • 老鱼聊发少女心
  • 还行

邻家妹妹式的徐静蕾比老徐时代讨喜,年轻的濮存昕,和后来几乎没见过的台湾男主角

50分钟前
  • NANA
  • 推荐

徐静蕾的纯与媚就撑够全场 剧情早已剧透 海岩早年作品 起伏架构得不足 但一些小的阴郁和铺垫依然动人

52分钟前
  • 春盏🍓
  • 推荐

一定一定要看结尾....

54分钟前
  • .梁
  • 还行

这些年下来,对徐静蕾的滤镜早就碎了。原著里的吕月月真的不招人待见,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出卖潘小伟,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前途未卜,无利可图了,潘小伟瞎了眼。剧里弱化了吕月月的自私自利,代价是会出现逻辑漏洞。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捧徐静蕾牺牲原著的本意。姜武戏份不多,但是演的真好。

55分钟前
  • 夷陵老祖魏无羡
  • 还行

差了口气,不知道是细节的设定还是演员的表演,精彩程度不如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不过赵宝刚拍海岩还是比丁黑强多了海岩作品比较厌女,每部作品的男主几乎都为爱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这部剧男主有肖童的雏形,女主有安心的雏形。男主选的演员长得太过显老,而且有点三级片的脸,即便在尽力表演大男孩单纯的一面。傅彪可爱。薛宇和队长太可怕了,因为对方不爱自己,就要给女人扣拜金女的帽子,队长用完即扔。体质内的无情太可怕了,只会给吕月月带枷锁,却从不关心同志的身心健康短评里有男的骂吕月月婊子,真是恶心的男权。就为了你一句婊子,全天下的女人必须只能爱屌丝吗?

60分钟前
  • 䟇鑄㩭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