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记录片大陆2012

主演:陆川,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江一燕,姚笛,中泉英雄,覃宏,曹郁,郝艺,刑松,任杰

导演:李北北,乔宇

播放地址

 剧照

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2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4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5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6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3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4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5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6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7地狱之旅:一个电影人的长征 剧照 NO.18
更新时间:2023-08-16 02:20

详细剧情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电影《南京!南京!》从最初筹备到最后完成共历时四年,这对于导演陆川来说无异于一次长征。在陆川的印象中,这征途从未顺畅过,波折与困难重重是常态,血淋淋的残酷则是它最好的注解。  征程始于《可可西里》,在海拔高达4600米的高原荒漠上,陆川默默在心里筹划着“南京南京”的蓝图,那时他只是刚拍第二部电影的年轻导演。2006年,陆川开始为电影筹备,这个在许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的任务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没有得到任何投资者的支持。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后者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着。  这一百万给了陆川一剂强心针,却不能堵住剧组长期筹备的开销缺口,投资者的介入显得迫在眉睫。与此同时,电影的立项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基本是石沉大海。陆川给自己定了规矩,在外面找钱也好,立项也好,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回到剧组不能让大家看出来,必须假装高兴,他都做到了。但是18个月的筹备,几乎所有人都开始失去信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剧组人员走了一拨,来了一拨,又走了。陆川让美术组写了“死磕”两个大字,贴在剧组里面,他发誓一定要跟这电影死磕到底。  立项终于批下来了,星美影业、中影集团等投资方的相继加入使得电影起死回生,可就在一切看上去很美的时候,长春外景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黑洞。  电影开机第十天,某网站就刊登了剧本……  电影开机第十一天,长春外景地发来最后通牒说要全面停工,电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剧组原计划十九号转场,但因为外景地不具备拍摄条件,只能被迫停留在天津……  所有的一切都在昭示着“前面的路依然艰辛漫长,并且布满不可预料的危险”,陆川心力交瘁,他形容自己像关在笼子里的老鼠。  问题并没有解决,原计划在天津的几天拍摄变成了5个月。上千群众演员的调度、废弃化工厂的毒气、报废轮胎燃烧时的黑烟,还有无尽的嘶吼、枪杀、刺刀和眼泪,每一个人都感到筋疲力尽。陆川更是如此,他要面对所有人,还有未知的危险。春节期间,剧组遭遇了可怕的停机,四十多天,外界疯传这部电影完了,后来虽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但随时都可能会搁浅的隐忧在一点一点蚕食着信心。阑尾炎、胃溃疡,陆川的身体开始不断地亮红灯。“南京”的体量和难度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层楼高的事情,但当云雾散开的时候发现它直插云霄。  陆川最喜欢看《毛泽东传》里讲长征的部分,戏拍到这个份上,他觉得特别像一次长征。他不仅要带领队伍走出草地,还要为他们找到归宿。他不仅要为这支队伍找到归宿,还要为队伍中的每一个人找到归宿。  在绝望的情绪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支撑他走完的只剩下本能,活着的本能,活着走出死亡之城的本能。

 长篇影评

 1 ) 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的导演们

亲历过《南京南京》在天津拍摄过的一天,光从教堂上的窗户撒进来,群众演员们一部分在里面等着下场戏,一部分穿着棉袄在外面晒太阳,摄影师曹郁在调机器,这场戏双机拍,副导演在指导外国演员拍戏。认识了一个制片老乡,他请我吃了午饭。

快上映的时候,看了这片子的场景图,刘强同学给我们拉过片为了让我们更了解导演的每一个镜头。

又过了很久,我知道了这部纪录片,但却迟迟没看到。

现在这片终于出来了,像已经过去好几个世纪,一下又把我拉回到2007年的冬天,看见圆圆在教堂,小江转身的那滴泪,还有站在高处冲我们挥手的陆川。

看过很多电影拍摄的纪录片,我觉得这部最有诚意,就像电影本身一样,不回避错误和问题,它像陆川一样一起挺了过来,还有那么多陪《南京!南京!》一直坚持到最后的团队。

这片子拍的不容易,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困难,导演和制片人的身份本身就有矛盾,但这是一个经验,就像陆川说的,不用再解释什么,一切都走过来了,我们共同收获了很多。

这片子推荐给所有想拍电影,一直坚持梦想的导演们。

 2 ) 陆川带你重回《南京!南京!》惨烈现场



《地狱之旅》是有关《南京!南京!》拍摄过程的纪录片,相互参照着看,银幕内外极为惨烈。纪录片开头导演陆川说到了梦境里士兵在占领后的废墟之城上舞蹈,这大抵是《南京!南京!》成片最原始的诱因,如何将脑海里细微闪现的念头变成鸿篇巨著,尤其是他所面对的题材敏感性,表现手法的特别性,必须要兼顾历史事实和电影艺术,对导演无疑是巨大煎熬和考验的过程。


南京的1937年,是中华民族的痛史,那曾是中国历史上深痛入骨髓,经历岁月洗礼冲刷都淡化不了一段血泪往事,如何剖开表象将冰冷的残酷拿出来展览,这个过程本身就犹如地狱之旅,仅仅是一线念想之光也不过如一指轻点地狱之门,推开后踏进去,地狱之旅才刚刚开始。



《南京!南京!》的拍摄过程很痛苦,揭开伤疤有许多种方法,哭诉的、淡漠的、唠叨的,官方的、民间的、第三国的,等等等等。电影在相当程度上还原了南京的日常状态,冷枪时而出现,脱下军装的士兵藏匿于民间,中国平民并非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也能够想到别人,尤其是以认领亲人那一场感天动地的大戏,无数的男人被并不相识的女人领走,哪怕被发现被枪毙。对于架构一个城市的生与死,导演和主演们都有着太多的想法,或者是不知道究竟应该以何种方法去诠释,取和舍都是抉择,抵抗跑偏和远离拧巴是新生代影人的共同希望。


这是一部事先张扬的电影,历史事件早矗立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中,有着历史的、政治的、想象的多种记忆储备。电影中有着多个声音在叙述,抵抗组织的、国际友人、普通民众以及日本军人,但并不嘈杂,但是残酷、直接,写实到让人目不忍睹的地步。铭记南京大屠杀,不止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每个人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我们有权表达自己的历史,更有资格来宣泄情绪,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悲欣交集,那都是中国人可以自主选择的立场。


同时不可轻视的是场景美术道具布景,用有限的实物资源来辅助角色的出色演来完成视觉效果上的特殊震撼。譬如导演对美术就慰安所的要求,没有形象化的要求,反而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个慰安所要像一个年轻时样貌美丽的憔悴老妇人,容颜已经消亡却还试图用劣质脂粉厚厚的覆盖住脸庞,是残花摇摇欲坠的苍凉和无奈。对于战场城墙的要求是要没有硝烟的战场,冷冰冰到无生气,另类的战争,让人不曾见过又不寒而栗。


在充满冰冷绝望的死亡之城里,死反而变得不是最可怕的,关键是毫无尊严,人在时空之间,划出生命的轨迹,但是1937年南京城破之后的这个时间点却成为颤悸空间。安全只是承诺,日本人随时可以闯入,他们的生与死并不由自己掌握。而日本人的生与死,中国人又应该如何去关注呢?


  电影将要结束的时候,有日本人的祭祀仪式,再然后是一个日本人背负一些罪自杀。一个人能否就可以令观众的仇恨放下,绝对不可能,况且他崩塌的是他的内心,而不是普遍现象。法律上有追诉期的规定,但是历史真实、道德良心却没有时间上的限制。既然我们可以对夏桀、商纣、秦桧做出三四千年后的批判,《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所描写的历史也不过是75年而已,咱们中国人不要去哭诉,要以事实为准绳,做出全方位、大格局的呈现,宏观上日本人屠杀了30万中国军民,微观上那都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生命。他们可以从事于任何行业,只要他们自己愿意,然而日本人的到来,完全改变了他们的生存环境,向死而生。


没有记忆就是遗忘,遗忘过去就是背叛历史。72年前的战争,是关系中华文明是否存续的关键之战。文明的冲突,是根深蒂固存在于血脉之中的,遗传在深层次的文化密匙之中。日本人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中国只能以空间换取时间,做焦土抗战,做出最大之牺牲。拉长战线,将全中国都作为前线,而日本对南京以至于全中国的军民都采取无差别对待,即不遵守任何国际法和不成文习惯。事实上,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早有了思想上的准备,无论将来是做了顺民、汉奸还是抵抗者,再或者是希望苟活于乱世做个灰色的小老百姓。但是,当年的亲历者和当下的观众对于那场战争的记忆绝对不是晦涩的印象。


谁在记忆?谁在遗忘?谁在反思?《南京!南京!》在还原真实历史,陆川的努力要在绝对角度上肯定。中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的视角是不会相同的,《南京,南京》和《拉贝日记》可以相互参照,彼此提供了他者的目光。小江的脚镣不再发出轻灵的声响,她的头发再也不能夺目,光华的身体被日本人践踏,在冷风中被抛弃,扔在一起的慰安妇死亡率达到93%以上,兽性和人性在此怦然相遇。是该让历史的真面目清晰起来了的时刻了,拂去历史的尘埃,让鲜活的、惨痛的历史重现。在过往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右翼对于历史的掩埋力度远远超过我们恢复的努力。

我们更不能以“反日”、“愤青”、“简单的爱国热情”来形容这部电影的努力,也不应该以可能的外交纠纷而不发出自己的声音,日本人善于化妆历史,在当下国际形势下,中国尤其要站出来,《南京,南京》中日本军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如此之强,是在当年他们的强大国力、艰苦卓绝的训练和坚定如一的武士道精神为基础的,在电影的最后,日本人的祭祀仪式充满着足够的神道教风格,对于日本军人来说绝对是灵魂上的洗礼,将鼓舞他们继续战斗下去。


陆川对于《南京!南京!》抱定的决心和用其从打借条的一百万开始,完全颠覆了正常电影立项、引资、筹拍的流程,反而是在无资金、无立项的情况下断然用仅有的一百万着手拍摄,这种巨大的风险若不是导演对自己和影片的信心任谁都不敢轻易尝试。而开拍前十天电影剧本外泄;因恶劣的气候导致拍摄基地迟迟无法竣工投入使用;剧组中有人不顾资金紧张而投机取巧只为从中牟利;拍摄中资金链断裂导致停机四十余天之久;外界各种质疑的舆论之声从一开始都没停止过。面对各种艰难困苦中的导演和主创团队犹如地狱之中行进,往前看不到微弱之光,左右又是险境丛生。



中国要超越日本,必然需要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的建立,当然我们不需要躁狂和迫害其他民族、国家,但需要从跬步、滴水做起。揭开那段充满伤疤的历史,为的是提醒国人不要忘记历史,特别是要铭刻历史的细节只有细节才能够让后世明白怎样到了今天。《南京,南京》中唯一活下来的小豆子,吹着蒲公英的花絮,走向明天。


在没有达成共识的基础之前的所谓宽容,不过是自我矮化和主动湮灭历史真相的无谓一厢情愿的“宽容”。岂能坐视,既然淞沪会战之后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都还有健在者发出昂扬的声音,“南京!南京!”断然就不会暗哑。站起来,说出我们的观点和态度,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可以愤怒,但不应该简单。当今的中国和日本,有着多种沟通渠道,即便是PK也是一种交流。政治层面、民间接触,但一定要先让真相大白,否则他国就是地狱,中日之间尤其做如是观。日本不给中国一个中国接受的说法,就始终难以逃脱被清算旧账的宿命。



我们如何反思,就是我们的态度,最终形成我们的记忆基因。

 3 ) 陆川的长征

带给了我远远多过电影本身的震撼——绝望和死亡的气味——这也证明了陆川果然有宏远却无大才。
但他的确是一个有理想,或者说更高追求的导演。一个有着浪漫英雄主义的文艺青年。决绝,敏感,死硬,以及无与伦比的自信。这也让他在片场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个人魅力。
至于那本鲜红封面下的《毛泽东自传》,犹如一剂强有力的精神鸦片,在他体内,让他沉醉,度过难关。

所以他才会无法理解《王的盛宴》的低分,他自信到顶点的基因会自动把这认定为一个恶意的行业竞争。这样的一个人,根本无可能去想观众是否会不喜欢这个电影,他只会认为,观众们到底有多喜欢。如果真的不喜欢,那么对不起,是你不明白。

 4 ) 大众影评网《地狱之旅》影评

跟组纪录片我看过不少,但大多都是些花花草草、明星轶事,真讲出故事来的不多,敢说真故事的则更少。《地狱之旅》在这方面是难能可贵的,换而言之,这也正是它“迟到三年”才面世的原因——它不仅真实的再现了一部电影诞生的艰苦历程,更揭露了中国电影行业“不能说的秘密”。贪污、亏空、审查、地头蛇……《地狱之旅》是行业生态的活标本,甚至到今日,那些镜头里展现的“不规则”依然没能得到任何的改观,比如:

长春,“南京城”的建设,制片主任早早安排好自己的几个亲戚打着“长春建工”的旗号进行“围标”,里应外合,没有经验的陆川发觉之后一怒之下将他扫地出门,却不知处理“贪官”最好的方法应该是留他在任上。后来者有后来者的“吸血”方式,几百万的资金打过去,“南京城”却丝毫不见动静。还有当地的政府和村民,谁都想在这个项目上讹一笔,七里八乡的人围上来拆城墙,这都是镜头里没法交代的背景。

《南京!南京!》上映后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国人谴责最多的是电影的视角——一个厌恶战争的日本军人角川的思考,人们在骂陆川卖国、汉奸的时候肯定不会想到,《南京!南京!》本该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因为刘烨的档期到了,要去和赵薇、景甜拍《一个女人的史诗》,这才迫使陆川无奈的将他半途枪毙。如果刘烨“活”到了最后,顶替“胖子”带小孩逃出城去,也许《南京!南京!》在国内不会遭受到那么多的谩骂和指责,但毋庸置疑,这样“主旋律”的电影也绝不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不可能拿下那么多的国际大奖。换言之,正是刘烨非正常原因的“死亡”,在冥冥之中成就了陆川。试想,如果当年“冲奥”不被《三枪》挤掉,也许中国电影也可以在奥斯卡的舞台上扬眉吐气一回,至少在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评比中,《南京!南京!》胜过了《一次别离》,而后者则在随后的金球奖上让《金陵十三钗》颜面扫地。很多人都说,看过《金陵十三钗》回过头来才发现《南京!南京!》的好,我想这一点,中立、客观的美国人是早就看到了。

当然,作为一部著名电影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本身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它对于日本演员在“南京大屠杀”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中的心路历程缺乏足够的表现,对于很多电影业黑幕的尖锐问题也只是浅尝辄止。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地狱之旅》能够面世已经是一次胜利,其实它早在2009年《南京!南京!》上映时就已经制作完成,是因为害怕“伤害人”,所以一直藏着、掖着……据说,那些剧组里的当事人也都看过这部电影,最后所有人都沉默的走开了,因为无言以对。

大言不惭的说,《地狱之旅》是电影的精神,是电影人的信仰,更是中国电影的墓志铭。2005年,陆川借了100万人民币开始筹备《南京!南京!》,这是一场冒险。没立项就开工是违反正常拍摄流程的,因而可以说,陆川在此后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为立项问题费尽周折,甚至走进中南海和国家领导解释自己的理念,都是他自找的麻烦。冲动是魔鬼,但没有这种创作上的冲动和坚持,可能也就没有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南京!南京!》。当年想要拍摄“南京大屠杀”题材的人还有严浩和唐季礼,但最终“理智”者的项目都流产了,只有不顾一切往前冲的人最后走到了终点,并且笑到了最后。和影片里纪录的陆川所遇到的那些苦难比起来,我们的人生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5 ) 带我们重新认识一个真陆川

作为公众人物,总免不了被媒体和舆论拿着放大镜去解读他们的每一言和每一行;作为创作者,总免不了被评论者从各种角度诠释着他们作品的意义与意图。在这些过程中,总有些言论会被歪曲,总有些作品会被过度诠释。懒惰的人仅仅满足于传播那些现有的评价,而乐于深入思考的人,则更期待拨开层层迷雾,去看到那些剥离开外壳的真实。

作为一部全景式记录了电影《南京!南京!》的纪录片,《地狱之旅》正是一部冷静、客观、去掉了所有修饰性的外在,直白而赤裸的展示着导演陆川如何在层层逆境中突围,将《南京!南京!》这样一部具有争议性的电影最终完成的全过程。

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五个字,向来都覆盖在我们民族肌理上的一道疮疤,每一次被触碰,都会重新激起全民的阵痛。反应这一题材的电影层出不穷,然而相信不管哪一部都没有《南京!南京!》遭遇到的争议声更大,从刘烨饰演的士兵最终未能如观众所愿突围成功,到日军那场几近癫狂的入城祭奠,再到作为电影主要视角与第一主角的日本兵受良心煎熬而自杀的结局,几乎每一处都曾被人拿出来攻击过,关于整部电影与陆川本人,也曾经被层层的误读笼罩着。而当这部被雪藏了三年的《地狱之旅》真正曝光,呈现在我们面前后,曾经如我这般对《南京!南京!》存在着不解与疑惑的我,也才真正窥到了这部作品背后的不易——

起初,结束了《可可西里》的拍摄后,陆川开始筹备《南京!南京!》,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投资这样一个项目,无助。

接着,通过陆川的不断努力,终于用诚意打动了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被陆川的执着精神打动,以个人名义借给他一百万,当时手写的欠条被陆川嵌在相框里一直保存,激动。

然后,靠着这最初的一百万,《南京!南京!》剧组得以建立,但是申请立项又成为了更难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无论是继续找投资还是申请立项都更艰巨而复杂,无奈。

继续,经过了长达18个月的漫长筹备期,首批资金如流水般花光,剧组人员也如流水般换了一批又一批,只有陆川和极少数的人坚信这部电影会被拍出来,死磕。

接下来,通过多方奔走,立项终于被批下,投资方也陆续到位,剧组终于等到了正式开机的那天,喜悦。

然而,这趟“地狱之旅”,其实刚刚展示了一个开头。

剧本突然被某网站全文披露、外景地搭建遭遇一再延期、剧组内部的管理出现重大问题、财务帐本上存在着巨大黑洞、演员们的表演经历了种种纠结、陆川本人也在片场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了重病的折磨——

因为长春外景地迟迟无法交付使用,陆川只得带着摄制组在天津滞留五个月苦苦等待;主演高圆圆因为总是找不到人物的感觉,陆川只能和她一场一场的掰扯、讲解、引导;面对片场混乱的管理,陆川只好从繁重的拍摄工作中腾出精力来,铁腕插手剧组管理,甚至采取了封闭片场清点群众演员数目的方式来杜绝个别人虚报数目、“领空饷”中饱私囊;拍摄过程中对剧情的深入理解发生了变化,陆川只有继续绞尽脑汁、和自己较劲、拼命设计出更合理的剧情逻辑发展;阑尾炎、阑尾炎复发、胃溃疡,陆川频繁住院,但仍强打精神……

最大的危机则是在中途遭遇的一次停机,恰好就在春节期间,前后历时四十几天,外界的猜测都是这部片子做不下去了,要胎死腹中。在千家万户都沉浸在节日气氛当中,当周围都是为了欢庆春节而点燃的鞭炮声中,陆川却要按捺住心中的不安,带着笑容去安抚每一位剧组成员的情绪,默默的寻找能够将拍摄延续下去的方法。

从开始筹备到最终完成,这四年的时间里,别人几乎可以完成四部电影,但是选择一路坚守下来的陆川,就只是咬着牙把这一部最终完成。

面对现实中一桩桩一件件甚至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的危机和磨难,也许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都显得如此苍白,只有通过这坦诚的影像,我们方能直观的感受到过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导演李北北的镜头,宛如是一把锐利的小刀,卸下了陆川如牡蛎般粗糙坚硬的外壳,将柔软的内在挑出来,血淋淋且毫无防备的把他试图隐藏着的内心展示了出来。当电影最终关机的一刻,看着陆川终于真情流露的与工作人员抱头痛哭的时候,我们也才真正的见识到了一个男人究竟要为自己的梦和理想付出多么大的坚忍,才会在它终于实现在眼前的时候狂喜得几乎崩溃。

素颜以对、消散迷雾、在经历过这样一个祛魅的过程,我们要感谢《地狱之旅》这样一部纪录片,带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个真实的陆川——

还未成熟的男人会为了理想热血的死去,而成熟的男人会为了理想忍辱负重的活着。作为导演,也许在拍摄《南京!南京!》的陆川还算不上完全成熟;但作为男人,选择与危机“死磕”到底,用寻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将他的电影毫不妥协的呈现出来的陆川,则成熟的发光。

 6 ) 纪录片导演手记

“我是一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人,我一定要穿墙而过,是这么一个人。我是一个拆墙的人,撞了墙我会拆墙。” ——陆川
  (一)
  陆川就像一个地狱使者,带领着我们每一个人走进那段地狱般的历史。
  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二)
  对一个人追根溯源并不容易,因为对真实的解读总是存在误差。但过程的记录却充满力量,因为它揭示了某种真相,现实的真相和心里的真相。
  四年,影像、文字、采访……与陆川和《南京!南京!》相关的记录已堆积如山,各种向度、各种气质,庞杂而粗糙,因为事实的本来面目就是庞杂而粗糙的。
  我习惯将这各种记录称之为“碎片”, 她们也许并不完整,却如刀一样坚硬锐利,能划开那些自以为是的揣测和雾里看花的美感,直抵真相。
  (三)
  坐在电脑前,我突然开始嚎啕大哭,不可抑止、没有缘由。
  今天是2008年12月22日。
  自从纪录片进入后期以来,我就每晚噩梦不断,不是被人追杀,就是莫名痛哭。
  每天面对着如山的素材,一点一点地看,一点一点地记录。脉络逐渐清晰,人物开始丰满。我渴望进入他们的内心,跟随着他们一起,撕咬痛苦、心力交瘁。重新梳理的过程,是重新经历的过程,而这次是我一个人走,追寻着他们的足迹,穿越黑暗。
  我突然觉得孤独异常,便给陆川发去短信,希望他能给我答案。不一会,他回复了一条:
  南京的过程中,我在最绝望的时候总会对自己说,别怕……最黑暗的时候,我总是告诉自己别急,会过去,我们的时代就要来了……所以,看梅兰芳,我确实流泪了……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所有在挣扎中的艺术独行者,看到了历史的宿命……
  我突然明白,他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而电影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四)
  “我觉得对我来说,电影是一种传播你的精神力量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传播一种你的见解,你对世界的认知,你对历史的一种看法,你对人存在的一种感受。”
  我相信,这种表达的渴望从来都是原始而冲动的,如同潜伏在体内的滚烫岩浆,随时都准备要喷薄而出。
  在文弱和谦和的背后是坚硬和狂妄,比书生气的笑容、擦得明亮的眼镜片更接近真相的是野心和狠劲。他要的表达是不一般的表达,他关注的主题不是个人化的,而是宏大的普世的,有关人性和死亡。
  从《寻枪》开始,当西南山区小镇上的警察马山发现枪丢了之后,他的整个世界、所有的生活秩序就都坍塌了,寻枪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己往昔生命经验和生活经历的一种重新找寻和重建的过程。《可可西里》最初叫作《巡山》,巡逻的巡,有一种宗教仪式的感觉,那是朝拜,是对精神家园的一种追溯。到《南京!南京!》这种关注更加极致。
  “为什么要拍这个电影,因为它强有力,它直接能够触摸人性最底层的东西,恐惧,关于死亡的,对于死亡的恐惧,在那种死亡的废墟上的那种人性的挣扎,懦弱,背叛,拯救与自我拯救。它能触及人性最核心的东西。”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陆川时,他对我说的。
  我曾试图找出他偏爱这样的主题的原因,比如他从小就喜欢把皮带绑在身上,把能捡到的棍子都插在身上;比如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三岛由纪夫的书,书中对落日的描写,对死亡的崇敬给他的心灵留下了岁月无法侵蚀的印记;比如他在十几岁时有过一次濒死的经历,还比如等等。但最后我发现这些寻找只是徒劳,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是血液里的。陆川说他相信神秘主义,在他身上,我觉得真的有神秘主义。
  (五)
  陆川总是把自己逼入绝境,不管是有意或无意。
  2003年,他坚持带领大队人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连续拍摄了一百二十多天,那里平均海拔四千多米,最低温度零下四十度。他击碎了自己原来的所有虚构,只想无限地贴近那里,赤身裸体地贴近那里。他不只一次的呕吐、晕厥,似乎只有生理的极限才能带来心灵的充沛和感受的真实。
  2006年,他开始“南京”之旅,这一趟无异于一次地狱之旅。“南京”的体量和难度都远远超出了陆川的想象,他原以为这是一个十层楼高的事情,但当真正云散的时候发现它直插云霄。十四个月的筹备,八个月的拍摄,时间的长度已不能衡量身体里、心里累积的痛苦,虽然这长度足以令人发疯。立项的否定、资金的短缺、人员的大幅流动、长春外景地的黑洞、停工、剧本泄露、停机、急性阑尾炎、阑尾炎复发……一次又一次的灭顶之灾,每一次都足以摧毁任何与“梦想”“信念”有关的想象,也足以粉碎“投机”“噱头”这类廉价的猜忌。在绝望的情绪如影随形的日子里,支撑他走完的只剩下本能,活着的本能,活着走出死亡之城的本能。
  拍戏让他变得疯狂、极端、歇斯底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简单粗暴,他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但他没有后悔,对他来说,那么做没有为什么,没有应不应该,只是必须。
  任何意义在本能面前都显得力不从心,因为只有弱者才需要意义,强者只需要赤裸裸活生生的存在。
  李北北

 短评

梦想的价值在于在现实中实现的困难性,但其实能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就已经很成功了。对于南京大屠杀体裁的电影来说,拉贝日记延续俗套;南京南京是有瑕疵的艺术品,但角度是有突破的;金陵十三钗就成华丽的工艺品了,纯属戏说。真正有历史还原感的只有南京南京。

7分钟前
  • daangel
  • 力荐

一部优秀的电影,其优秀会体现在电影制作的整一个阶段。陆川身上的坚持是很多中国导演所缺失的,也正是那种坚持,让《南京!南京!》能够成为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让其能够得到世界影坛的尊重。

1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中国想拍个片子,真是各种坑蒙拐骗,导演干着制片人的活,到处拉钱,还得说服海里的大领导,才能立项拍一个直面民族痛史的片子,拍完后,还得被各种爱国青年痛骂居然敢拍鬼子的人性,真是地狱之旅啊!

13分钟前
  • 马后炮
  • 推荐

在世界任何地方,拍电影是艰难的事情;在大陆,拍电影是玩命的事情。

15分钟前
  • 大壮
  • 力荐

和陆川的困难比起来,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小太多了~

19分钟前
  • H.C.McTang
  • 推荐

《南京 南京》我依然认为是一个不成功的电影。但是,这部幕后纪录片可以打四分的。节奏的张弛 叙事结构都很有章法,拿捏的都很好。很喜欢的。

21分钟前
  • 张劳动
  • 推荐

感动!感动!敬佩这种为了目标坚持到底,排除万难的人。也能理解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商业烂片了。“他举着火把,执着地往前,从不回头,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跟着,跟着他逐渐步入那黑暗的核心…… 然后他把我们一个个带到光明之处。”或许这就是他说的长征一样,他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动机,帮大家找到归宿

23分钟前
  • 心洞渐盲
  • 力荐

别的不说。在这片天空下,想做个有思想的行动者,除了死磕,还有些什么别的么?

28分钟前
  • Lynn
  • 推荐

看完以后觉得中国缺少职业的电影经济人和公司,所有从业者还是以捞钱为目的。陆川这样的理想主义的艺术家最后不得不自己从事创作意外的经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发挥。

33分钟前
  • 冬鸟
  • 推荐

拍摄这部电影过程的精彩程度,几乎已经可以和《南京 南京》相提并论了。它呈现一部艺术作品是怎样在现实的血泪泥泞中一点一点被塑造出来。在中国,一个艺术家要承担的现实似乎要比艺术还多,这是一种悲哀,也是另一种艺术与现实的调和。陆川是个了不起的导演,他的作品里有他性格的坚毅与灵性。

35分钟前
  • 旖桓。
  • 推荐

太他妈难了

36分钟前
  • 董东武很羞涩
  • 力荐

素材的价值,精彩不输正片

39分钟前
  • ZArt
  • 推荐

在天朝想要做成点事情真难啊,但还得做,不然干嘛去?你选择这个,你就要承担它所带来的一切。

40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太磨砺人了

44分钟前
  • 保持一点不确定
  • 推荐

做这种民族灾难性的史诗片难度可想而知,我能想象到片子中陆川导演一边导戏,一边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就为了拍这部电影的劳累与无奈。《南京南京》是陆川导演以命相搏的作品,虽然电影看后很多东西不敢苟同,但我真心佩服他的勇气和毅力!

46分钟前
  • 花开有声
  • 推荐

挫折教育

47分钟前
  • 魏小河
  • 推荐

一部电影的后面可以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是电影后的字幕所不能简简单单交代的,好与坏都不能说明背后故事的本质,就像纪录片,它的背后也是一个故事,是电影背后的故事。看完字幕,才是最后的尊重。但是有个前提,这得是部值得让我尊重的电影。

51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此片当做是《南京》的花絮和未公映镜头与剧情来看的。。

55分钟前
  • Leann
  • 还行

鱼死网破

60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这部纪录片告诉你在中国想拍好一部电影是多么艰难,要抱着毋宁死的心态在制度和不健全的游戏规则中爬行。

1小时前
  • 铁旦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