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

战争片大陆1977

主演:李农  杨在葆  潘军  

导演:汤化达  王秀文  

播放地址

 剧照

大刀记 剧照 NO.1大刀记 剧照 NO.2大刀记 剧照 NO.3大刀记 剧照 NO.4大刀记 剧照 NO.5大刀记 剧照 NO.6大刀记 剧照 NO.13大刀记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8-16 02:28

详细剧情

  民国初年,冀鲁平原。长工梁宝成(杨在葆 饰)在龙潭街组织佃户大闹元宵节,遭到地主贾保轩(李纬 饰)残害,儿子梁永生(潘军 饰)被迫远走他乡。20年后,己经和翠华(史淑桂 饰)成亲的梁永生(杨在葆 饰)回到家乡宁安寨。家乡依旧豺狼挡道,欲报家仇的梁永生再次遭到保安队的镇压,只得携妻儿逃离故土。历经千难万险,他终于找到穷人的队伍——八路军。参加革命后,他被派回宁安寨,但任临河区区长,他以临河区人民政府名义发布公告,责令贾玉圭(李纬 饰)等地主阶级执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交纳救国公粮,并实行“二五”减租,减轻农民负担。贾玉圭和据点日寇石黑(虞桂春 饰)相勾结,妄图对我根据地军民进行反扑......

 长篇影评

 1 ) 一介刀客铸就热血传奇


红色剧唯有《亮剑》堪称经典,时至今日电视剧还在重播,“李云龙”的传奇还在荧屏上展现,之所以电视台屡播不厌,就是因为观众虽看过多遍但每次相遇还是会重温,这也许就是经典的力量。红色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被拍成电影票房创出新高,经典红色题材无论在荧屏还是在大银幕上收视、票房齐创佳话,似乎对被那些抗日雷剧、神剧所折磨观众最好的回报。

影视剧与受众亦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精华。山东卫视同样秉承着山东人民的朴实、厚重的特性,在打造出《红高粱》之后又一力作《大刀记》已经开播。今年正是经典小说《大刀记》出版40周年,又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电视剧《大刀记》的播出必定会引来2015年开年红色题材剧潮流。70年代,有关《大刀记》小说、连环画、电影的风靡一时,成为那个年代的经典。

任何电视剧成为经典都有两个特质,一是题材接地气,二是能塑造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亮剑》如此,《大刀记》亦如此。电视剧《大刀记》之所以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正因为它真实反映的是鲁北农民具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抗战历史,这也是它与其他同题材影视剧的最大不同,“李云龙”何以为人人熟知,就是其性格鲜明特点突出,“梁永生”一介刀客只因日寇来犯才铸就那段热血传奇同样成为经典人物被人铭记。

电视剧《大刀记》真实的还原了小说中的经典人物梁永生,日寇来袭,奋勇挥刀杀敌,这段传奇故事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堪称一介刀客逆袭铸就传奇人物的经典再现。

好剧必须要在前三集能吸引住观众,强烈的粘性是电视剧能否成功的根本。显然曾经执导过《亮剑》《武工队传奇》等多部抗战精品剧的赵浚凯总导演深知这一点,才第一集便开门见山的安排了梁永生与白眼狼之间的恩怨,并安排了几场不同人物之间的重头戏,使得充满着戏剧冲突及娱乐性。这种宏观上的调度绝非那些平庸导演所能为之的,这也是赵浚凯之所以能率造经典剧的根本。

纵观那些红色题材剧,很多都是一味的“高大全”,其实当下观众最讨厌的就是那些脸谱化、高大全的角色,《大刀记》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真实还原那场残酷的抗战,地点发生在山东,也充分反映山东人民不屈的性格,而梁永生只是山东农村人民的一个代表,以点带面谱写出山东人民不屈不饶浴血奋战的高贵品质。剧能警人,《大刀记》的热播就是要让读者、观众重温经典、警醒后人,这才是影视剧的现实意义。

 2 ) 《大刀记》民国刀客的抗战传奇

    最早看《大刀记》记得还是在家乡老宅里,从堆放着许多杂物的洋灰柜里翻着一套泛黄的连环画,就地坐下翻起来。当时看得入迷,只记得傍晚的夕阳照进来,几个武功高明的刀客联合起来打小日本,从来都是有惊无险,荡气回肠。我喜欢《大刀记》,不仅是因为它的故事打得过瘾,还因为故事里有别的游击队没有的刀光剑影、快意恩仇。这一次,又在电视机里与《大刀记》不期而遇,依然十分惊喜。故事一开始便是繁华市井中一场过瘾的打斗,无良恶霸欺负良家女子,身穿白褂的壮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一身好功夫直打得恶霸屁滚尿流……
    事隔经年,《大刀记》搬上荧屏触及心中最初的中华儿女英雄梦,感慨万千。如今再看这段故事,已不似年少般肤浅稚气了。那时候只以为严惩恶霸、打倒小日本都是英雄的天性。细品现在的大刀英雄,多了许多世俗的风土人情。梁永生就好比《水浒》里被逼上梁山泊的好汉,主动寻仇也好,被迫挑战也罢,英雄的成长却是一个时代的悲歌。时局动荡、恶霸横行、穷苦老百姓抱成团想要自保都不成,就在最紧要关头却还遭受了至信之人的背叛。所以,谁都不是天生的英雄,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想当英雄,英雄的成长是一个激发心中那团怒火的故事。在刀客的江湖中游走而生的这么一个人,当他真正去面对国破家亡和民族大义的时候,才能发现仇恨的力量有多大。这便是《大刀记》与时下被诟病的抗战神剧最大的不同。它始终在以一个世俗平民的视角讲故事,人都有七情六欲,所以梁永生会在两个女子之间不知所措,也有面对个人恩怨时的义气用事、倔脾气和犯浑犯拧巴。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故事,却并不刻意的铺排讲述,顺应着情节的推进能让人感受到“时势造英雄”的那种深刻张力和内涵。是的,他们都不是神,所以才更能将观众带入,感受这些沉浸在“江湖信义”中的刀客们,如何以侠骨柔肠演绎一曲抗战离歌。
    《大刀记》很有诚意。这和那些玄乎其玄的抗战神剧比起来,同样是讲奇人奇事,同样是说些传奇人物和事迹供人惊叹,不同的是《大刀记》尽量把这些传奇人物世俗化,繁华的街市、宁津杂技、平实的山东方言以及原汁原味的民国时代的建筑环境都真实反映作品中描绘的风土人情,充满情感的环境营造才给刀客赋予如此富有感染力的形式感和氛围,叹服不形于色的高明!
    曾记读李白的《侠客行》,对诗中描绘“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洒脱的侠客精神十分敬佩。这些游侠儿畅游山水间,惩恶扬善,不愁吃喝,淡泊名利。那时候一直以为侠客只生活在古代,看完《大刀记》却是别有一番侠客滋味在心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世道,都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自成一体,有着自己所奉行的侠义精神,或进或退张弛有度,国难当头便揭竿而起。就如同《史记》中的陈胜吴广、《射雕》中的郭靖、《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大刀记》中的梁永生。《大刀记》是那个时代的江湖义士的精神信仰,它所体现的是个人英雄情怀和民族大义——这就是大刀精神,重新演绎为团结统一、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 ) 你造吗,苗刀并非苗族人的刀


     着眼当下,但凡涉及“抗日”题材的电视剧,都会被称为“神作”。“手撕鬼子”令人咂舌,“手榴弹打飞机”让人惊叹、性感的女八路和科幻型交通工具出现在30年代的抗日战场上更是成为了观众的槽点集中营。抗日题材电视剧一度成为网络狂欢的发源地。众多此类题材电视剧的粗制滥造过度消耗了观众期待,已成为了国内影视界的常态。
     2015年山东卫视、黑龙江卫视的开年大戏《大刀记》作为一部抗日题材电视剧,却在武术场景的营造、武器的选取、武打场面的设计拍摄上下足了功夫。较之各种“抗日神剧”的“假出翔”,《大刀记》中倒是有颇多令人长见识的地方,特别是那几把熠熠生辉、啸啸生风的大刀,令人过目不忘!

锔碗、苗刀: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儿
 
谷智鑫扮演的男一号梁永生出场时挑一副扁担,身材高挑、神采奕奕、气质凛然,足以见得一种练武之人特有的精气神。但梁永生的日常工作却是“锔碗匠人”,说起锔碗,40岁以下的观众可能都不太了解,这是一门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手艺,就是将破裂或打碎的“瓷器活儿”锔合在一起。过关的“锔活儿”令碎碗滴水不露,精致的“锔活儿”能在裂缝上造出一枝斜逸的梅花。锔活儿首先需要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别看锔碗只有开钻孔、打钯锔、涂灰膏三步,但每一步都可谓是“针尖上跳芭蕾”。以此为生的梁永生其性格之缜密、遇事之平静可见一斑。就是这样一个做手工活儿的人将苗刀挥舞得虎虎生风也是其人物的魅力所在。
苗刀,肯定有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认为是苗族人使用的刀,少数民族喜好佩刀,藏刀、保安腰刀都久负盛名。然而,看过《大刀记》才知道,苗刀不但和苗族没有关系,却是民族英雄戚继光在抗倭过程中,师夷长技以制夷,从与倭寇的对战经验中研发出来的武器。苗刀原名为“御林军刀”,称为“苗刀”是因为其刀身修长(总长五尺、刀长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如禾苗一般。这种刀是模仿日本刀的形制所创造的双手长刀,刀形与日本武士刀相仿,仅刀柄、刀锷与刀身厚度有所不同。其特色是刀柄较长,以两手握把,与其他较流行的单手握持的中国刀有很大差异。它集中了刀、枪两种冷兵器的特点,既能当枪、矛刺击,又能当刀劈砍,既可单手握把,又可双手执柄,杀伤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苗刀刀法相传出自戚家军,真实的苗刀刀法传人稀少,据悉《大刀记》中梁永生的招数很多都是武术指导请教过苗刀刀法传人后设计出的武打段落。苗刀刀法注重步伐,经常半蹲,貌似畏缩,但实际是寻找对方破绽,上下跳动也表现了其灵活性,区别与武士刀,武士刀基本没有步法。因此在与武士刀的对战中,苗刀砍伤对方的足踝部位十分精准。
《大刀记》中梁永生与日本人的无论是比武还是实战的几场戏都是片中的看点,打法酣畅淋漓,十分出彩。

户撒刀、朴刀:神奇的冷兵器

《大刀记》中反派人物白眼狼的心爱之物便是一把户撒刀。这个奇怪的名字终于和少数民族有了确定的关系。户撒刀又名阿昌刀,是生活在云南德宏州一带的阿昌族所特有的冷兵器。为众人所知的“削铁如泥,吹发即断”的刀具就是指户撒刀。这种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阿昌组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此后,户撒阿昌族工匠因制作兵器而不断吸取汉族先进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户撒刀工艺,这种刀具被誉为“世界上最锋利的刀”。一度,这种刀成为南丝绸古道上的抢手货。06年,户撒刀锻制技艺就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户撒刀的刀法不像中原刀法套路繁多、动作复杂,而以简单、实用、骠悍为其特点。顺手砍,反手劈,上挂下撩反挑为其常用动作。截腕、斩头、刺身、割脚等连贯动作都是其常见套路。户撒刀的用法常是刀借人力,人仗刀威。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打法与《大刀记》中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白眼狼贴合在一起,不仅令戏剧矛盾升级,更是提高了正邪两方对战时打斗的精彩程度。
笔者听闻“朴刀”一词,多是从《水浒传》而来,这个多音字“朴”,在此处念为pō。朴刀是在木柄上安有长而宽的钢刀的兵器,属于大刀的一种。使用时,需武者两手握着刀柄,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来劈杀敌人。《水浒传》中有关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写随处可见。朴刀的另一个名字是“着裤刀”, 可以挂在裤腰上。它极其简陋,既可以安上短把成为“刀耕火种”的“畲刀”,是为农具,安上长把成为威力大增的“朴刀”;又可以把刀头取下, 作杆棒用。尽管宋代朝廷对兵器管制比较严格,但兵农并用朴刀却成为了民间耕种、防身必备的武器。就其起源而论,与其说是把大刀的柄缩短,以适应近战的需要,莫如说是为了应付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而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历史实际。宋代政府认定的武器谱系中,这种多性能易携带的器具并不在其中,而在各种宋元话本中它的身影不断出现,可见练习朴刀已是很多民间高手的首选。
电视剧《大刀记》中由陆树铭(曾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饰演关羽)饰演的王生河所使用的正是朴刀,这位威震武馆的民间高手耍得一手好刀,将朴刀的几番变化尽显其中,令人叫绝。


在中国人的江湖中,刀、剑分属两种派系,以刀为武器的江湖勇士,在刀法上有所成就并多用此行侠仗义的武人方能当得起“刀客”中的“客”字,称为“刀客”。剑是礼器,代表正直、仁义。刀不同,刀为凶器,称之为百兵之胆。剑来自庙堂,刀来自民间。都说,侠义江湖是对主流社会的补充,那么,刀文化则是对主流江湖的补充。它代表的是原始的生命力与爱恨情仇,没有了鞘的装饰,自然也去除了繁文缛节;不存在巧用的柔劲,自然就是力量的直接比拼。用刀者舞刀,刀风呼呼,寒光逼人,勇猛威武,雄健有力。一部《大刀记》不仅将鲁北抗日的民间史诗搬上荧幕,更是展现了被人忽视已久的“刀具、刀法、刀客”等文化,值得关注。

 4 ) 《大刀记》: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



    《大刀记》接档《老农民》,今晚,山东卫视将又一力作震撼观众。作为2015年的开年大戏,山东卫视这次根据宁津作家郭澄清创作的长篇小说《大刀记》改编,讲述了鲁北地区热血男儿血刃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为了体现乡土抗战的真实性,还将宁津特色加以展示,如哈哈腔、踩高跷、三大名吃等都以最真实的状态还原。而山东爷们抗战的匆匆那年,也尽现观众面前,整部剧更像是真实的还原,没有“雷”点,尽是朴实无华的真诚叙事,让人看过之后又仿佛回到了少年时代,那个时候,《大刀记》小人书早已占据了我们的青葱岁月,也是相当火。
    虽然适逢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抗战剧出现了井喷,但是不可否认抗战剧一直是国产剧最偏爱的题材。《大刀记》故事发生在1937~1945年间,梁永生出身于穷苦农民,跟随师傅门书海学得一身大刀功夫。日军入侵山东境内,在鲁北各县制造了一系列惨案后,梁永生带领民众组建大刀队奋起反抗,在当时敌我装备悬殊的条件下,靠着大刀作为杀敌武器,经历了大闹黄家镇,血染龙潭、虎口拔牙、重返宁安寨、夜战水泊洼等一次次战斗的洗礼,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八路军指战员,谱写了鲁北人民在日寇汉奸的残暴统治下不屈不挠的抗战史诗。
    这部剧对于山东农村集市的描述,村寨的面貌,以及当地风俗的展现,满满的都是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这也和山东卫视一贯的重情重义一脉相承,对于这样根深地厚的大剧,山东卫视一直都下大功夫做到制作精良。从《红高粱》写实的山东农村的高粱地,再到《老农民》讲述的建国后到现如今老农民生活翻天地覆的变化,这些,都是些有情有义的味道,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人文情怀,而这也和齐鲁大地本身的文化底蕴一样,厚积而薄发。
    和很多的剧不同,《大刀记》并不再现“脸谱式”的旧有观念,当然也不再将英雄写的高大全,而是更尊重历史,讲述一场真实的抗战,这种抗战是反压迫山东农村时代的缩影,而里面的群英谱更是写的有血有肉,这种原本就带着山东人特有的豪爽与耿直,都在剧中更加真实的表现出来,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重新读懂英雄,改变一往的观剧心态,也更加真实的去认识奋勇反抗的艰辛,残酷战争的悲壮,以及不屈不挠的品质。
    导演赵浚凯每一次都给人带来惊喜,相信这一次也不例外。而饰演梁永生的谷智鑫,为了展现真刀真枪真功夫,更是下了一番苦心去学习和研究各种大刀。而戏里的很多打戏,基本上都看不到吊威亚,很多打斗的设计,更符合生理定律和物理定律。看了几个打斗的片段,有些像戏曲里的武生,很真实,仿佛就在眼前打斗一样,没有过多的炫技,当然也没有空中飞人般的武侠式抗战英雄的“雷”。而有一场戏,28位群众演员里面有22位是全国各类武术比赛的冠军得主。可见,这样的戏更多的是采用最真实的手段达到最震撼的目的。其实无非就是真实的展现当年的抗战场景,而这样的真实,则让英雄显得更加有血有肉,有情有义。这么制作精良而又直面历史,这样拍摄真实而又真诚十足的戏,值得让人点赞。

 5 ) 《大刀记》:横刀立马铸就热血传奇

    《大刀记》小说诞生的时候我还没出生,所以当年究竟有多火热并未能亲眼见证,但从长辈们口中有所耳闻。尽管当时还不流行签售,可是网上看到当年不断加印的报道,想想估计跟当年周杰伦卖唱片的场景不相上下。而《大刀记》作为山东卫视自制剧,其讲述的正是冀鲁边境一个普通刀客梁永生从一个穷苦农民成长为优秀解放军指战员,一路奋勇杀敌抗击日寇的传奇故事。
    从1975年到2015年,时间过去四十年。《大刀记》能够重返荧屏是一件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事情。最近几年讲述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但是稍留意的观众应该有发现,其中多数故事发生在山西、陕西甚至湖南等地,而真正表现山东人民抗战的剧集寥寥无几。要知道,说起山东大汉,多数形象是热血满满孔武有力,难道是因为历史上缺乏经典战役么?当然不是,要知道著名的甲午中日大海战、孟良崮战役等等,都是发生在山东。可这块本应充满传奇故事的热土却习惯性被人忽视,但一个人除外,他就是曾经打造《亮剑》跟《重案六组》等经典剧集的山东籍导演赵浚凯。他被郭澄清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跟热血澎湃的故事所打动,进而决定将自己家乡的故事搬上荧屏。
    所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之前,都会是相对平静的铺垫,而《大刀记》的铺垫却丝毫不显冗长。第一集谷智鑫饰演的梁永生就充分展现了自己不俗刀功以及嫉恶如仇、打抱不平的个性。虽然有幸提前看了几集,本着不剧透的原则又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跟大家分享一点个人观感。从第一集来讲,梁永生可算的上人生赢家,用功夫,有兄弟,甚至最后还有两个女人为他争风吃醋,尤其是最后一点,可谓羡煞了宁安寨的兄弟们们。
    徐克的《智取威虎山》票房过8亿,至今依旧一路飘红坚挺在票房榜,为什么?因为观众看腻了手撕鬼子的抗战神剧,而老爷另辟蹊径以武侠的套路翻拍了这部经典红色样板戏。《大刀记》这一点跟《智取威虎山》很像,同样改编自经典著作,而导演赵浚凯竟也将宁安寨打造成一个卧虎藏龙的英雄好汉聚集之地。不再是简单的喊口号、杀鬼子,而是通过巧妙的剧情设计,亲情跟爱情的交错融合,成功激发男性荷尔蒙,用有血有肉的江湖道义取代假大空的爱国情操。说简单些,就是让观众有代入感,而且观众也愿意置身其中享受热血。
    没有人像徐克以武侠电影的手法拍红色电影,也没有人像赵浚凯以江湖剧的形式拍抗战戏。《大刀记》不仅填补了市场上没有冀鲁人民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空白,更会让人们像记住黄飞鸿、楚留香一样记住梁永生。有血有肉是一个角色的灵魂,真情流露是一部剧生存之道,所幸梁永生跟《大刀记》都做到了。
    即使横刀不立马,照样铸就热血传奇。

 6 ) 砍向鬼子的头,杀出一条民族的生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娱乐内容,作为农村娃上学时最大的乐趣就是上音乐课或体育课,而当初音乐课上首先学会的几首歌曲中就有那首《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尽管当年的抗日名歌有许多,但实在没有这一首更加刚猛直接、朗朗上口,因而在多年过去之后能记得的仍然是它高昂的旋律。《大刀向鬼子的头上砍去》用最直白的语言道出了一代人的民族心声,虽然质朴却让人听起来就热血沸腾。如果要想一首最能体现抗战特色的歌曲,我想这首歌大概会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在它的旋律里一个民族的怒火与勇气完全迸发出来,凑出这个世界上的最强音符。

由山东卫视传媒有限公司、海润影视联合出品的抗战剧,赵浚凯执导,谷智鑫、王珂等主演的抗战剧《大刀记》为我们重新还原了这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让我们再次品味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的英雄情怀。尽管时下的抗日剧几乎挤占了半边荧幕,可是观众却对此百看不厌,的确,能让所有观众都找到共同话题的或许永远都是对外战争中的打鬼子,因为在这里面我们感受到的一种激情的民族热情,这种民族激情大概类似于国足几十年来的首次小组全胜出线,因为它压抑在心头太久太久。

多种艺术形式的《大刀记》,对于山东人来说故事已经了然于胸,都是经典的浪漫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叙事。本剧一开始所展示的是最本真的下层民众世界,或许如果不是鬼子的入侵,这些普通的民众会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挣扎,然后悄无声息地离去。抗战前夕的山东乡下保持它最原始的风貌,跑江湖的人们用各种杂耍来吸引观众,地主恶霸在调戏着良家妇女,而贫苦百姓则为一餐之饱奔波。这个世界是安静的,但却也是沉睡的。

日本鬼子的侵略惊醒了这些沉睡中的人们,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让我们的民众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家国民族,让他们开始从沉默走向反抗。梁永生(谷智鑫,青春毛泽东的饰演者来执刀砍向鬼子,文本内外多有演绎之处)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大概仍然会行走在江湖边缘,靠着耍大刀或者做手工来完成自己的一生,然而正是日本人的侵略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让那把跑江湖的大刀开始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其实,武术本来是中国的国粹,它曾经在历次斗争中发挥出强大的力量,唐朝的陌刀、宋朝的河朔大枪、明朝的关宁铁骑,都曾经以强悍的武力让异族侧目。然而,很不幸的是自清末以来,原本对外战争的直接象征大刀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它的意义,变成舞台上或江湖上的道具。当大刀从疆场退化到江湖时,这或许不是大刀自身的悲哀,而是我们一个民族的不幸。

《大刀记》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大刀,那把从江湖杂耍重新拾起,擦掉斑斑锈迹之后重新绽放出夺人光芒的大刀。当梁永生、狗蛋(冯玉玺)们从江湖马戏手变成抗日英雄时,他们所产生的质变是一个民族的重生象征,那些曾经丢掉的尚武精神,那些曾经被掩埋的民族自信重新回到当下的人们身上。抽出祖先留下的大刀,狠狠的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吧,用强力意志杀出一个民族的生路,剽悍的人生不需要犹豫不决的选择,手中的武器是最好的回答!

 短评

陪爷爷奶奶系列。

3分钟前
  • 福雷斯特冈普
  • 较差

以往一打开电视就像进了电视精神病院,每个频道都让铺天盖地的雷剧占据着,他们都保持着一个宗旨 ,就是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反正中国的视坛的编剧导演们早已江郎才尽没辙了。《大刀记》却让我又有了希望!

7分钟前
  • 风起云涌
  • 力荐

家里老人在看,瞄了两眼,不打一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12分钟前
  • 大嘴鱼京
  • 很差

神话。

17分钟前
  • keke
  • 较差

磕磕夠夠的···

22分钟前
  • decidels
  • 还行

看了十分钟,眼已瞎

25分钟前
  • 炙热与冰冷
  • 很差

感觉还行,反正爸妈看着不错就好了,国共日三军大战。

29分钟前
  • Yuimokin
  • 还行

粗制滥造

32分钟前
  • 爱死磕的小青年
  • 很差

导演真不容易,为凑集数整了那么多婚外恋,我党都没能逃脱

33分钟前
  • 北落师门
  • 很差

这个服道化我真是………

35分钟前
  • 小兔子君-
  • 较差

无脑黑也怪没意思的

38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

大刀记电视剧拍的烂垃圾

42分钟前
  • 180****7187
  • 还行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399777/

46分钟前
  • 张楠
  • 力荐

srds这个剧的演员还很努力地说了日语(发音就不要求那么多了 比那些说中文后期再配日语的敬业多了

48分钟前
  • 阿颠
  • 还行

剧情拖拉的一比

50分钟前
  • L赛博ID怪L
  • 较差

看了一集,被编剧的智商所折服了

52分钟前
  • 圆轱辘葫芦
  • 很差

配角出彩,主角面瘫。

55分钟前
  • 蚩奡
  • 还行

。。。跟着爸爸看的,也就那样吧。怀着对山东汉子的热爱勉强在看。

58分钟前
  • 蘑菇酱
  • 推荐

电视上看完,还行

1小时前
  • 艾丽丝岛
  • 推荐

哼,我就知道玉如得跟她哥到一块

1小时前
  • 神龙斗士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