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与情感

爱情片美国1995

主演:艾玛·汤普森,凯特·温丝莱特,休·格兰特,艾伦·瑞克曼,汤姆·威尔金森,杰玛·琼斯,哈丽特·瓦尔特,埃米莉·弗朗索瓦,詹姆斯·弗雷特,伊丽莎白·斯普里格斯,罗伯特·哈迪,伊恩·布林布尔,伊莎贝尔·埃米亚斯,格雷·怀斯,亚历山大·约翰,艾美达·斯丹顿,伊莫金·斯塔布斯,休·劳瑞,阿伦·米切尔,约瑟芬·格拉德威尔,理查德·拉姆斯登,洛恩·马德森,奥利弗·福德·戴维斯,埃丽诺·麦克里迪

导演:李安

 剧照

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3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4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5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6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7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8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19理智与情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2 12:24

详细剧情

  老庄园主去世后,可怜的母女四人被长子逐出了庄园。靠着亲戚的帮助,她们在一处小小的农舍安顿下来。势力眼的长嫂未曾想到的是,她的弟弟爱德华(休·格兰特 饰)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埃莉诺(艾玛·汤普森 饰)。理智的埃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感情。  与此同时,妹妹玛丽安娜(凯特·温丝莱特 饰)和英俊的军官威罗比(格雷·怀斯 饰)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玛丽安娜热情奔放的释放着自己对威罗比的爱慕,甚至不顾及伤害追求者布兰登(艾伦·瑞克曼 饰)上校的感情。未曾想,威罗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两个姐妹的感情相继陷入了危机。  性格迥异的两姐妹谁能得到真正的爱情,如愿以偿呢?母女四人又该如何走出生活的困境呢?

 长篇影评

 1 ) 22年前的《理智与情感》,才是李安最适合做120帧的片子

世间所有的关系,本质都是理智与情感的关系,都是一男和一女的关系。


一直很喜欢台湾这一批文艺界老男人:赖声川、蒋勋、李宗盛、王伟忠,还有李安。特别想看到的一个场景是,一本《红楼梦》,赖声川编,王伟忠制,蒋勋说,李宗盛唱,李安导。

这几位的父辈多为大陆人,生下这帮四五十年代的“老人”,跑到台湾维护了中华文化的不断代。他们深知保持情怀的最好方式,是把艺术和商业结合,这两事物一旦粘在一起,像有一层502,分开各自都掉一层皮,连着则是最牢固的搭配,最后把”人情味的台湾“做成最大的文化IP。

而李安是其中最懂西方商业规则,又最深谙东方艺术中人情内核的那一个。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成为最近中国影院和朋友圈的角儿,而英国这边却要到2017年1月才上映。我不想吐槽大帝国的“第三世界特征”,看不到新片,我就说说李安大叔22年前的第一部英语片、改编自英国文艺女神简奥斯汀名作的《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故事很简单:一个老庄园主去世,妻女四人被长子逐出庄园。靠着亲戚帮助,她们安顿于一处小农舍之中。势利眼的长嫂,很瞧不起母女四人,可偏偏她的弟弟爱德华爱上了三姐妹中的大姐艾莉诺。理智的艾莉诺尽管也倾心于爱德华,却顾及两人地位的悬殊,而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热情奔放的妹妹玛丽安娜和英俊的军官威罗比陷入热恋,情感外露的她毫不掩饰对威罗比的爱慕,甚至不顾伤害追求者布兰登上校的感情。未曾想,威罗比为人不正,根本没有把玛丽安娜的感情真正放在心上。

全片的核心就是,两姐妹如何在理智与情感中化解各自感情危机的故事。

很多人当年质疑过,一个有美国留学背景的中国导演,去拍英国女作家的作品,且不说他要怎么改编,才不能让人觉得乏味无新意,光是要Hold住休格兰特和艾玛汤普森这两个牛剑大咖,就已经是大考验。

出演大姐艾莉诺的艾玛汤普森当时已是奥斯卡影后,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出身的她亲自担任《理智与情感》的编剧;而出演爱德华的休格兰特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文学系,在前一年已经凭借当年票房奇迹《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拿下英国奥斯卡和金球奖双料影帝,名利双收,牢牢坐着英伦男神的头把交椅。

此时的李安,甚至还不是那个拿了两座小金人的王牌导演,还没有拍出《卧虎藏龙》、《断背山》,还不是那个无论国内外,无论普通大众还是文艺青年都对他毫无抵抗力的李安。此时的李安,刚凭借《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父亲三部曲在华语和国际影坛崭露头角,陆续拿下金球奖和奥斯卡提名,以及一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简奥斯汀的小说,基本说的是女性为追求社会地位和经济保障,把婚姻作为依靠,需要导演把家长里短拍出人情冷暖的韵味,而非沦为婆媳男女伦理剧,这是《理智与情感》制片人Lindsay Doran选择李安的理由。

好的导演和作品,如同好的男女关系,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李安的东方意境,切中了简奥斯汀的精髓,而《理智与情感》带给李安的,是7项奥斯卡提名和又一座柏林小金熊,以及成为真正意义的国际导演。

《理智与情感》恰好戳中了李安的长处,他所有的电影都是关于人性中“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他自己的一句话很好得解释了这点:

很多西方人都不容易体会奥斯汀笔下人物感情的两面性,反倒是中国人一点就通。这与中国的阴阳相同。

这部片子,美国人容易拍得太戏剧化,中国人容易太情感化,而英国人会执迷于英国上流社会的乡村情节,只有李安能在这三点之间画一个60度三角形,稳稳当当,没有死角,什么都不落下。

但稳当的片子容易没有惊喜,如同稳当的人不会有趣。但李安是个异类。他的稳当,不是单脚站立不摇晃,而是把你灌醉,还能让你走直线,一半沉醉,一半清醒。

我心目中的简奥斯汀风格,是轻松中带着喜剧冲突,诙谐中带着悠长情感的。如果用05年那版《傲慢与偏见》和李安的《理智与情感》相比,这两点他们皆有,但前者确实精致很多,也同样具有浓浓英国气质。同时它又有一些镜头上的炫技小把戏,大量人物特写,英国乡间全景,加上那段美到人人都在问出处的钢琴伴奏,符合所有人对简奥斯汀独特的细碎绵长之想象,又显得有视听上的新意。

直到看到李安的简奥斯汀,才觉得李安是真懂简奥斯汀,真懂女人内心小剧场的人。大量东方式的留白,长镜头,而摄影机只在该动的时候动,李安不是在表达人物的情绪,他在带入观众的情绪。

《傲慢与偏见》的导演乔莱特,虽也是个金牌导演,但在表达主角内心炽热感情的时候,叠加了一团火焰,如此直白,也就少了层次和想象。可能英国人从小浸淫于简奥斯汀之下,如同我们从小读鲁迅,我们要拍鲁迅,可能也是一副铁骨铮铮的模样,没什么惊喜。反而一个外国人,才能从人性本质去解读诠释,而非呈现既有印象。

人性是唯一无国界的东西。

简奥斯汀在世时,英国乔治四世还是摄政王。他是奥斯汀的头号粉丝,在每个住处都存有一套女神的作品,还曾写信给她,客套钦佩之余,也希望她能把下一部作品献给自己。奥斯汀很不喜欢这位摄政王,违心地在《爱玛》以一篇献词致谢。

摄政王藏书室的负责人曾建议奥斯汀写题材大一些的作品。奥斯汀如此回信:

我不写传奇。我必须保持自己的风格,继续走自己的路,虽然在这条路上我可能永不会再获成功。我却相信在别的路上我将彻底失败。

我只想写乡野的几户人家,在一小块(两英寸宽的)象牙上……用一支细细的画笔轻描慢绘。

奥斯汀远比她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发读者去填补语言之外的内容。她提供给读者的看似琐屑,但其中的内涵却足以拓展读者的思维,赋予读者以各种生活场景的永恒形式。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如此评价简奥斯汀。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录,简·奥斯汀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当时(十九世纪初)流行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使人们厌倦,奥斯汀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启清新之风,受到读者的欢迎。

这和今天的场景是多么相似,大小屏幕,夸张肢体勉强弥补着毫无逻辑的喜剧梗。我们听着太多“中国人压力太大,需要迎合”的调调,但忘了人性永远是刚需。

《理智与情感》里男主角爱德华与女主角艾莉诺重逢那场戏,是我的最爱。这场戏里,如果他们诉说爱意,可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不说,又会走进无穷的尴尬。李安回忆,这场戏是他与西方摄影师及演员争执最大的一场戏。按照欧洲人的惯例,这种内心戏满满的情节,需要通过大量演员的特写表情和动作去表达,镜头要细节化碎片化,最好再通过一些小物品的特写,来烘托这种情绪。

但李安的东方智慧在此时起了作用,他坚持做减法:长镜头,远景。如果只是想象,我们会觉得这完全无法表达“相爱却不能爱的纠结”,但看完全片,才能体会到如此处理的牛逼之处:说浅了它保证了观众情绪的连贯性,说深了,碎片化镜头会让观众对那种痛苦浅尝而止,但长镜头,能让观众把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带进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

李安自己在《十年一觉电影梦》这么说:

我要尽量模仿学习西方,但如果又和西方一样,不但拼不过,也无新意。所以我开始注意如何运用影像、情景,去反映角色的内心风景。

120帧,一切如身临其境,同时也会打破电影感。如果用来做夸张喜剧或者科幻史诗,本来架空于真实生活的东西,被120帧变得可真实感触,未必能让人觉得爽;唯有家长里短、人情世故里所有的表情和情绪被120帧放大,才能直指人心。

所以120帧,只有李安能做,或者说只有他应该做。而《理智与情感》在人、景、情上的细腻精到,是最适合120帧的。

李安对这唯一一次受雇当导演,是如此评价的:

我其实觉得制片方选择我导演这部片子还蛮有眼光的,他们可能是从《喜宴》和《饮食男女》中看出了我的两面性,和简奥斯汀文字中悲喜交集的气质是接近的。

李安在拍摄《理智与情感》之前,就是以父亲三部曲扬名。家里那点比柴米油盐稍微大点的事儿,却烹饪出最深的处世哲学。所以其实简奥斯汀和李安是同一类艺术家。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耳边正在放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年轻的时候喜欢听肖邦、李斯特之类的东欧激情少年,现在越来越爱巴赫,尤其是他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简单五六弦,人间三四事。

男女有二,人性唯一。

世间所有的关系,都可以这么解释。

世间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是接近的。

 
深度英伦文化公众号 @米字橙 (ChengziUK)

说一段英伦岛国的非同寻常
过一种如花在野的自由自在

 2 ) 凯特 温斯莱特

这部戏,大家有很大的惊叹在于KATE的年轻。铁达尼号时她已俨然风韵绰约的模样,更不用说后来铁案悬疑里的成功干练,革命之路时的中年人妻。但1995年,影片上映的时候,KATE才20岁,拍电影的时候,正处在最诱人的19岁的年华。演MARIAN的角色,正合适。

她一贯是高大健壮,棱角分明的形象,不笑时表情枘枘的有些严肃,也许是EMMA的老成稳重太过明显,她的天真活泼被完全的显露出来,我甚至觉得她演的如此逼真,甚至连身高都被更改,这哪里是那个处处把男主都比矮了去的KATE,在EMMA身边,她娇小的像只松鼠。

电影里,她是那样年轻气盛,勇敢无畏。

她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扫地出门的形为充满愤恨,对那个小气势利的大嫂句句讥讽。她对爱德华读诗时的语气平淡表示不满,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他如何读诗,夸张又自如的声调表情让爱德华不敢开口。她一开始讨厌上校,因为他的苍老与虚弱,听说上校有积年的风湿,她满不在乎的嘲笑说他能抱的起来我吗。后来遇见白马王子卫勒比,她的爱得到了最强烈的回应,她简直就是个爱情女战士。不顾村子里别人的奇怪眼光,与爱人牵手散步游玩,后来爱情遇挫,她对于淑女教条不管不顾,执意要夜夜送信给爱人,包括后来,回到村里,走在大雨中的山坡上,下面就是爱人的农庄,又是在雨中,她茫然又失落的念颂莎翁的情诗,最后病的几乎丢掉性命。

我最爱的一幕也是她在雨中。满身湿透地在山坡上滑倒,被威勒比抱回来,躺在沙发上。她太年轻了,纵然给雨水浇透都盖不住全身那股子氤氲的热气。自然卷的头发弯曲着贴在耳边,两颊红扑扑的,粉藕般的玉臂露在外面,呼吸急促而导致高耸的胸脯剧烈的起伏。她全身都蒸腾在雾气中,那是她热烈的生命遇到冷雨时呲的一声冒出的热气。

是她点亮了这部本该沉闷隐忍的古典爱情戏剧,也是她,大雨滂沱中大声念颂莎翁的十四行诗,让这部电影隽永如新。

20岁的KATE,她有着天真少女应该有的活泼,青涩,甜蜜与勇敢,但作为一个20岁的初出茅庐的演员,她又惊人的成熟,稳重,果断与老练。MARIAN这个角色在她的演绎下,很天真却不傻,很热烈却不做作。很多人赞美EMMA的风华绝代,一低头一举手,尽是风情。而16年过去,当KATE到了当年EMMA的年纪,我们可以看到,好的演员,受年龄的影响,却不受年龄的控制,这些电影,是因为她们的演绎才如此精彩。

 3 ) 理智与情感

十分好看。
影片后面,Marianne跟上校说thank u的时候,竟然啪嗒掉了几颗泪。
Elinor最后情不自抑失声痛哭时,我老人家又禁不住老泪纵横。
有些情绪是很莫名的,看铁达尼克的时候貌似很多人都哭得很惨,我只掉了几颗泪。
看《美丽心灵》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有些是笑盈盈的看完。
我每次都会哭得不自抑。
触动的点不一样吧。
其实一开始看的时候所抱的的心态可能有点不应该。
除了因为喜欢奥斯汀还因为是李安导演的。
对于《卧虎藏龙》说不上来特大感触。
对《断背山》也不是很适应。
但是对李安一直有点刮目相看。觉得他的东西总是值得欣赏体味的。
其实我并不清楚他是否有一种所谓的李式风格在。
电影开场的时候,我觉得正如大多数名著改编的电影,没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之后发现有很多细腻的东西。
电影的最后一个画面,Marianne和上校结婚那天,Willoughby一个人在马背上,神情落寞
的画面,我相信书上一定没有吧。
为了验证,我急着去看书。(貌似我之前一直只看到傲慢与偏见,奥斯汀的其他作品都毫无染指)
可惜现在才看了七十几页。
但是,只这几页,就发现电影的叙事有很多精妙的安排。
比如安排上校第一眼看到Marianne是其在弹琴唱歌的时候。
声音曼妙,侧影有一种宁静的美。
这样的第一眼太容易唤起爱情,即便是已经三十五岁的上校。
一开始比较喜欢Marianne吧。
弹钢琴的样子很吸引人,而且爱好读书,是颇有见解的女子。
但是情节继续下去,就比较喜欢Elinor了。。
虽然一开始觉得她的扮演者艾玛·汤普森似乎老了一点,但是角色本身既具理智又富情感,处事得体,情感内敛,她演起来力度刚刚好。
最后她得知Edward并没有结婚时,终于再也按奈不住自己一直苦苦压抑的情感,失声痛哭。当然也可说是喜极而涕吧。一点也不造作。没有梨花带雨的美,但很打动人。
相比较起来凯特·温斯莱特的角色就太过注重情感,不计较礼数和别人的闲言闲语,这也算是一种勇敢和无畏吧。不过,说起来,我比角色本身要老那么几岁,有点吃不消这种热情呢。
一直饰演比较花花公子或者说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角色的休格兰特之于他饰演的角色似乎太英俊了些,但是有一个英俊的Edward有何不可呢。

 4 ) 李安的奥斯汀

我个人觉得把简•奥斯汀的原著翻拍得最成功的电影(不包括电视剧)是《理智与情感》,即使再挑剔的奥迷们看了也不会失望。这应该归功于两个人:编剧艾玛•汤普森和导演李安。

要把厚厚的原著浓缩到两小时的影片里,那么如何删减原著就是对编剧最大的考验了。编剧艾玛•汤普森真是一个才女,很难得地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既讲明白了故事,又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神韵。她在删减中还适当地添加了一些犹如画龙点睛的小细节,使得影片神采飞扬。那年的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给她实在是众望所归。艾玛•汤普森的出色还在于三十六岁的她成功地扮演了影片中年方十九的姐姐埃丽诺。

很多人感叹东方的李安怎么会懂西方的简•奥斯汀,真的,李安能拍好《理智与情感》,你敢说斯皮尔伯格能拍好《红楼梦》?(汗!偶在瞎扯啥呀?!)但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一位朋友说:“其实把理性的埃丽诺与感性的玛丽安换进《卧虎藏龙》,无非一个是俞秀莲,一个是玉娇龙。”这位朋友的眼光真不是一般的锐利啊!

温斯莱特(电影《泰坦尼克号》中露丝的扮演者)的古典美和当时的年纪使她非常适合《理智与情感》中妹妹玛丽安这个角色,尤其是那段失恋后她在风雨中吟诵着莎士比亚,和过去的感情诀别的戏,深情自然到一点也不让人感觉有做作之态。
 
两位男演员的台词都不多,但他们的表现都很出色。演爱德华的是休•格兰特,最早认识他是在英国电视剧《待到重逢时》里,(很多年前央视的午夜影院里放过的,好看得一塌糊涂,那首主题歌也很好听,所以多年来偶一直伸着脖子等它重放,可电视台咋就一直不满足群众的渴望呢?!)那时候的休•格兰特青春无敌啊!后来看他的《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诺丁山》,再后来看他的《BJ》,感觉他是那种什么角色都能扛得下来的家伙。《待到》中气质高贵的恶少,《四个》中浑浑噩噩的糨糊桶,《理智》中表面笨拙内心丰富的爱德华,《诺》中老实巴交的好男人,《BJ》中的花心大萝卜......这些角色各不相同、差异巨大,但休•格兰特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令观众过目难忘。

演布兰登上校的艾伦•瑞克曼就是电影《哈利波特》中斯内普教授的扮演者,我的酷酷的坏坏的斯内普教授啊!(两眼放光状ing),《理智》一片中他可是痴心一片的角色。

 5 ) 爱的隐忍

   看李安的电影,总是要感触到的词,就是隐忍。即便不全是爱情的题材,比如《绿巨人》也是积忍而发的伤悲满腔。爱的主题,比如《理智与情感》那样喜剧结尾,也难以消除人在其中,经受爱不能尽袒而煎熬着的烦恼肉身。更别说从《卧虎藏龙》到今年《断背山》,表现对爱的“隐忍”似乎大功告成。

   总是要佩服被他调度下的演员,很能实现他要的东西。在《理智与情感》剧情最后,当EMMA面对意中人知道他并没有结婚而喜极而泣的泪流满面,凝噎失声,这样一个场景,唉…,我甚至觉得李安是最懂得奥斯汀的小说的人,他懂得小说作者写下这样的故事时,她的内心是如何的研磨了那个时代的绅士和小姐的细腻情感。奥斯丁的笔下主人公们对爱的来临,总是在那样的时代而束缚,在爱的面前,隐忍爱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在今天看来那其实是因为一张薄纸般的矜持而隐忍而可能会失去一个人,并可怕的输掉自己的人生(就像另外一个电影《告别有情天》)。也才看完同样奥斯汀小说拍的新《傲慢与偏见》,终于明白到成为一个名著,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的感性曾经是那么一种难以救药的病症,代表了希望爱的纯美同时也难以逃脱时代特征给予的波折,酣畅淋漓的爱得来需要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让这样一个过程牵动人心的是隐忍其中的压抑和伤悲。

  东方传统是如何帮助这电影的,我不懂得,我只以为李安才算得上硕果仅存的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绅士,李安很能懂得如何表现男女微妙情感恨怨如何发生,能把矜持敏锐的感性表现到要化成电影主角伤悲和激动的泪水,包括观众的。恋爱中的人必须要看的电影并不是那些轻松浪漫的喜剧,要更懂得爱,他们必须知道:恋人们说出的并不多于他们心灵所有的,那是因为总存在那些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部分,而这些,成就了使爱情善美感性深厚激颤的可能。

 6 ) 体会李安导演艺术风格的入门之作,必看!

这是李安导演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同时也是唯一一部非他自己选材掌控剧本,受雇而拍摄的影片,再者又是一部文学经典。在这样的创作前提下,李安导演完全以职业导演而非“作者”的角色介入电影,这反而让我们在这部影片中可以更容易辨别出李安导演独特的风格。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很多,但这种拉片的观看方式,只有在影片放映过程中同步拆解才能体察到位,在此仅以文字简述要点,以备重温时回顾。

1 act is react。表演就是反应。这是李安在创作访谈中经常分享的一个观点。在他看来,表演最精粹的地方不只是居于表演核心位置的演员演什么,而在于围绕核心演员,对手戏演员给予怎样的反应。这是一种文学思维。文字的长处在于描写细腻的心理状态。作家在描述一个对话段落时,除了会写某某人说什么,而且同时会写那些没有说话角色的心理反应,以此建构人物之间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价值立场。这在文学中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电影中,由于没有对白,甚至连动作都没有,只是一个听众的角色,在视听语言上具有先天的弱势地位,因此经常被忽略。在实际拍摄中,为了节省布光时间,甚至有可能没有对白的角色,都不参与拍摄,或者只是作为一个道具给有对白的演员提供视觉支点。谁说话镜头就给到谁,谁有动作镜头就给到谁,这是常见的拍摄风格。但是李安不同,你可以看到他非常注重这些没有对白,只有一个表情,甚至连表情都只是在听,没有特别情绪倾向的角色。在多人对话的场景中,每个角色无论是否有台词,是否有关键动作,对他而言都非常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对话场域中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本身就藏着丰富的信息。所以你可以着重关注一些群戏场面,李安的建构镜头(剪辑)的方式。他在对话过程中,会插入非常多的单人近景反应镜头,去强调这个听众角色的感受,而很多导演可能只会用一个全景去表现一下这些听众角色在这个对话场域中的位置即可。这是李安非常细腻的地方,他会精心研究对话场域中,每一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并在镜头序列中给予表现,从而引导观众感受这场对话所拥有的丰富立体的情绪。拍摄《色戒》一群姨太太打麻将这场戏时,据说每个演员都收到了李安非常详细的心理活动说明。观察李安在拍摄对话戏时(李安电影基本也是以对话性场景为主要情节推进方式),如何展示演员的反应,你就会觉察到他的风格所在。

2 利用空镜头的抒情感。寄情于景,是很多中国和日本导演非常擅长的表现方式。这是东方导演的文化特长,并非李安独有。侯孝贤是这方面的大师,他对空镜头的运用有时候非常有创造性,但有时候不得不说,近乎泛滥,直接影响到影片叙事的流畅度,让普通观众不免有沉闷之感。李安对空镜头的运用在于他很好的平衡性。他不会像侯孝贤一样,会刻意使用空镜头进行抒情,而是利用空镜头建构场景或完成转场时,发挥它的抒情功能。在李安影片中,你会发现,一个空镜头它既承担着完成建构场景或者转场的功能,同时又是一个重要的抒情片刻。他很会利用空镜头作为一个段落的“句号”。关注李安怎么使用空镜头,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东方导演如何在好莱坞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一个奇幻电影,非常需要有想象力的大全景空镜去给观众提供视觉奇观。西方导演在制造奇观时,往往是叠加视觉元素,用超负荷的画面信息冲击观众的视觉,但李安是利用中国诗歌的极简主义发挥空镜的抒情感受,通过视觉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涟漪。)

3在高调影像中塑造氛围的能力。摄影界常流传的一种说辞就是,拍的暗才能拿奖,拍的太亮,画面就没有视觉氛围。似乎创造影像氛围的独门秘诀就是拍的暗。事实可能也如此。很少有拍的通亮的影片能拿到摄影奖。拍的暗,确实可以使用的摄影灯光方案会很多,变化会很丰富。拍的亮就是一片亮,似乎缺乏变化。但由于李安立足的商业类型是“popular drama”,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剧情片,(当然他拍过很多不同类型的电影,但依然可以看到他popular drama的基底,他依然是在这个基底上去混合战争、科幻、黑色电影、西部片等不同类型元素做混合类型片)popular drama的电影世界与我们普通人真实感受的世界距离很近,不太可能去建构与真实世界差异很大的电影世界。因此,李安的电影拍的都很亮。即使他混合黑色电影风格拍的最暗的电影《色戒》,与好莱坞很多以惊悚片、科幻片为基底的主流导演相比,拍的也比较亮。我觉得在整体偏亮的高调影像世界中创造视觉氛围非常有难度。如果你的类型不允许你拍摄一个暗黑的电影世界,但同样想具有出色的影像氛围,那李安绝对是你必须研究的一个导演。《理智与情感》中凯特温斯莱特饰演的角色在雨中与军官偶遇一见钟情的那场戏,是影片中一个重要的时刻。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李安的技巧。这个时刻发生在白天,白天比较难以塑造视觉氛围,通常的做法就是依靠天气影响视觉。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下雨。所以,李安不可避免也要选择下雨。这是一个一见钟情的浪漫时刻,通过下雨让天光变得昏暗肯定不利于去传递这种浪漫的情绪。李安这场雨拍的依然足够亮,演员都非常清晰,他制造氛围的方式,依靠控制后景雨雾的浓度。你可以看到,当军官抱起凯特温斯莱特时,浓雾缓缓消失了,他们身后的自然风景变得清晰可见,观众的心情也因此豁然开朗。在此仅举一个片段而已,即使不下雨,李安也拥有在高亮的环境中制造氛围的方式,而且非常自然。可以对比斯皮尔伯格的《紫色》,这部电影也是popular drama,而且是斯皮尔伯格第一次处理这个类型,你可以看到他制造气氛依然非常依赖他具有标志性的气氛窗光。室内内景经常可见一道氤氲在气雾中的直射光照入,光线造型很漂亮,但有时候跟环境相融后,显得比较失真。但斯皮尔伯格就比较依赖于这种气氛的处理方式,影片中随处可见。和斯皮尔伯格在《紫色》中的处理进行对比,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李安的风格。我大胆设想,如果是李安来处理《紫色》,他可能比斯皮尔伯格拍的更加自然隽永。当然斯皮尔伯格拍的也不错,但影像的痕迹感还是很强。相反,如果斯皮尔伯格去拍《理智与情感》,我觉得他肯定拍的比李安差。对于他这种导演,我很难想象,他如何把维多利亚时代华丽的造型不着痕迹地融入英国的田园风光。

4 摄影机的镜头运动。好莱坞积累了丰富的镜头运动方式。如果你想研究如何在塑造情感为核心的剧情片中拍出漂亮的镜头运动,可以去研究斯皮尔伯格的《紫色》。他做的非常好,镜头在这种电影的世界里没有停止运动,但也没有因为特别的运动影响电影的情感表达。但如果你想研究,用更简洁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效果,可以研究李安。他同样掌握好莱坞常见的运动方式,比如在建构场景时,如何通过摇臂从一个特写开始拉出整体环境,让观众既能看到场景的独特细节,又能感受到场面的壮观。可以看《理智与情感》中,姐妹一行人去参加聚会,镜头从一坨牛粪拉升到整个庄园。再比如镜头如何围绕人物走位完成他和不同人物之间的互动,《理智与情感》中也比比皆是。但李安的风格在于,他在运动中使用固定镜头。他在技巧氛围浓厚的好莱坞但不害怕使用看起来缺乏变化的固定镜头。大量的固定镜头在剪辑中就被运用到运动镜头之间。可以去体会他在两种镜头中切换时的节奏感。在《理智与情感》中,影片的前半小时,几乎完全是固定镜头,而且以中全景为主。这种侯孝贤式的台湾电影镜头,我个人觉得令影片的这半小时有点沉闷。不知道李安对这一部分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半小时过后,运动镜头开始出现了,而且在运动中找到了固定镜头的位置。固定镜头中也出现了大量的中近景。我觉得影片流畅了。李安后来的电影中对固定特写镜头的运用也非常多。镜头动静之间的节凑处理的很好。总之,李安的拍摄方式会比较省力。他不怎么依赖运动,而是以固定镜头为主,通过不同景别的固定镜头创造流畅的观感。(对比《紫色》和《理智与情感》,会更细节化的看到两位导演风格的异同。)

《理智与情感》看起来不算是李安的代表性影片,但如果想要抛去文本,深入体会他的影像风格,我觉得这部影片恰恰是最好的入门之作。

 短评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8分钟前
  • 推荐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11分钟前
  • Yolanda
  • 推荐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13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14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19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21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

24分钟前
  • 禾口角刀牛
  • 较差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2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31分钟前
  • littletwo
  • 还行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34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35分钟前
  • Arch-Murder
  • 推荐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40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44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51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推荐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54分钟前
  • 推荐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55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5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1小时前
  • 熊阿姨
  • 力荐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