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

剧情片台湾1994

主演:陈湘琪  王柏森  邓安宁  李芹  王维明  倪淑君  陈以文  金燕玲  金士杰  鸿鸿  

导演:杨德昌

播放地址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30

详细剧情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长篇影评

 1 ) 独立时代

按理来说我应该最喜欢《独立时代》的,因为从来都对考察人性,尤其是中国人人性的片子情有独钟。但我还是觉得《独立时代》有些太完美了一点,甚至不敢深入的去想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怕想多了又陷入绝望中,我们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杨德昌是一个多线索叙事的高手,这个在华语电影界是难得可贵的,他后期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群人物,多条主线,而且看的不头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刺到心的最深处去。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吧。

 2 ) 超越之光——纪念杨德昌



        一九六零年代,也就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影片素材来源的时代,电影中的小四捅死小明的日子,而在真实的历史里,是一位叫做茅武的中学生杀死了一个十四岁的女同学,时间是一九六一年六月十五日,接近夏日。

        就在三十年后,44岁的杨德昌提到茅武杀人事件时说: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不是茅武的生平,或者他为什么杀人,而是那个环境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太多人不愿去想那段时间,可是那段时间对我们这一代来讲非常重要,为什么台湾会有今天,其实跟那个时代非常有关系,这个杀人事件不是一个单纯的谋杀案件,促成杀人事件的是整个环境,凶手是整个环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凶手。我们那一代在民国五十年(一九六零年代)是念初中,命中注定到民国八十年(一九九零年代)你就是社会中流砥柱。那时候的环境也许会增强你的个性,也许会削弱你的志气,都会影响到现在,那个年代有很多线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现在这个年代,这是我做这个片子的最大动力。我希望《牯岭街》除了小孩子看了会开心外,大人看了也能够延伸一些自己的思考:发生在我们这个民族身上的教训到底在哪里?”

        也同样是在1963年,台湾,一部美国电影被当局禁映,名字叫做《丑陋的美国人》,编剧和导演也都是美国人,禁映的理由是“会影响台湾和美国的关系”。很多在台湾的美国人不是很理解这件事,他们觉得很奇怪:“咦?我们美国人自己都觉得很有趣的电影,为什么你们中国人,反而不敢面对?”

        我们的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粉饰和怯懦,深深压抑着面对内心真实的冲动,看见别人的丑陋,就隐含着自己的丑陋也将被暴露,是啊,中国人也好,美国人也好,说到人性的丑恶一面,又有多少不同呢?

        所以杨德昌当初拍摄《牯岭街》时对观众的盼望并不切实际,首先是小孩子看了不会开心,再者他最为坚定的对个体和群体文化的内省精神,到了大多数成人这里,除了唤起怀旧与伤感,叹息与悲哀,却唯独唤不起自省,为什么?因为即便过了三十年,制度也许改了,生活也许变了,但文化没变,人们内心的压抑并不见得比一百年前少一点,只是方式变化了而已。甚至在21世纪杨德昌的《一一》中,人们对精神出口的渴求也一次次的失败,那样的无所适从已经化为了人和人的同情与心灵深处的孤独。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1994年,杨德昌的《独立时代》,以近乎戏谑的手法与节奏描摹当代台湾众生相,几乎让人看到浑身刺痛,坐立不安,人性背后的动机全部拿到了台前晾晒,一探到底。表面上看,就连最宽容的评论者都觉得,为什么杨德昌镜头下的人物都这么可憎,人与人之间都这么疏离?于是他们中间的相当一部分人,把这种狭隘简单的归结为导演内心的狭隘。

        这是可笑的结论,更是观者的悲哀,仿佛中华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而缺德的永远是别的什么人。我们在银幕上看见美好的情感,就会感同身受,为什么看到丑陋的东西,却想不到那丑陋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所谓的阴暗和美好,本来就应该在阳光下享有同等的对待,一样的坦坦荡荡。否则,我们的文化,从个人到群体,何以谈起自省,何以谈起自信?

        实际上这是杨德昌最为真诚的一部电影,把虚伪和所谓的丑陋和美好的情怀一起亮出来给你看,是告诉你:它们同属真实的一部分,无所谓高下,无所谓对错。杨德昌在电影里让我们看到一种正面的态度,无所回避的态度,人性中的道德优劣并不以身份和阶层为界限,也不以穷富来划分,这样正面而强大的价值观念我曾在黑泽明的电影中看到过。就好像这部电影里的富家子弟阿钦,肤浅俗白,事业搞的乱七八糟,成天被人骗,总是喝醉搞不清状况,在影片里出现时是那么令人讨厌,但到最后你发现,他追求自我和爱情的执着比谁都要强烈,也许他不得其法,却努力作出着自己的选择,终究是他最真最单纯。

        人是不会改变的吗?如果今天的年轻人,再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不开心之外,会不会在内心产生自发的力量,去抵制那些压抑内心的文化,更开放,更轻松,更正面,更坚持,同时又拥有更加自然多元的宽容度?我相信会的。1991年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杨德昌是带领了一批几乎毫无经验的年轻人一起,共同创造了一个比当时台湾电影工业更健全,更自主的工作环境,用了三年的时间筹备拍摄,锻炼了一大批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这是杨德昌对年轻人最好的信任。

        今天,如果让我道出对杨德昌先生最大的敬意,在于尽管并非人人都拥有强力思辨和反省的能力,但因为有了他的电影的出现,就不能说这个文化失去了内省的光芒,这种光芒并非来自高远,而本就该深植在我们心中,内省并非为了转而拿起绳索,去束缚更加年轻的心脏,而是产生自我超越的动力,这超越的动力让我们独自走向精神的开阔之地,并一次次的停下来,感受到灵魂的真实面目,正面了真实还不足够,更在开阔的过程中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他人。

        杨德昌先生去世的时候,我远在美国学电影的台湾朋友打电话来说,无论杨德昌安葬在美国还是台湾,他都会去扫墓。上个世纪的鲁迅先生说,绝望和希望,同样虚妄。是的,在我来看,虚妄既然是人生的底色,也就应该毫无惧色的带着希望去面对,是别无他途的选择。杨德昌在某种程度上,与鲁迅先生相似,既正面人世的真相,也找到了自己的方法去应对真实,这本身已经是美的,即便口出恶言,冷眼以对,即便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与虚伪,也让人感觉到衣服下的心脏比任何人更强烈的盼望着温暖与美好。

        所以杨德昌先生的墓碑,在我的想象中,一定是安放在《一一》片头出现的,那么葱郁又茂盛的树下,并且,那将是一个定格的 A Brighter Summer Day。

注明:(杨德昌口述部分引自黄建业先生《杨德昌电影研究——台湾新电影的知性思辨家》台湾远流出版社)

Liar

原载于 北京青年报 2007年11月

 3 ) 佛陀肚里是坟墓

《独立时代》

王德威曾形容朱天心是老灵魂:阅人述事,洞若观火,笔调老辣苍凉,知道太平盛世其实隐藏了无数劫毁的契机,也惊讶在死生大限之前,凡夫俗子竟能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觉。

杨德昌也是这样一位老灵魂。他质疑日常生活的逻辑,反感资本主义的叙述,解读混乱失序的都市,他要把社会那封闭,盲从,虚伪的本相展现给人看。

《大佛普拉斯》中,黄启文杀害叶女士后,把她放进佛肚里。谁也料想不到:佛陀肚里竟成了一座坟墓。最贪念的生和最灰暗的死,紧邻着最肃穆端庄的彻悟。这种并置不无讽刺。

《独立时代》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都是在揭示「佛陀肚里是坟墓」的残酷真相。他保留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辨。

《独立时代》摧毁了中国人的情面社会的表象,它的内里,不过也是一座灰凉的坟墓:疏离,压抑,孤寂。置身其中,没有人不对此绝望,甚至连发明了这个社会的儒者,也同样举步维艰,他们的教义被曲解成精于算计,理想主义被功利和实用取代。因而《独立时代》的英文翻译,又叫《儒者的困惑》。

杨德昌拍出了众声喧哗的时代的困惑。他的愤怒与理性,他的明辨与反思,让他成为了我们的老灵魂。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人物群象。

Molly很有事业心,她有一家广告公司,但经营不善,财务出现赤字。她家是大财团,家族为了两大财团能够联姻,安排她嫁给阿钦。阿钦有钱却没有主见,但他的财务顾问Larry在人情世故里游刃有余。Larry为他出谋划策,提出以「撑死政策」来对付Molly:她爱吃什么,就喂她什么,喂到她撑死为止,再收并掉她的公司。

阿钦坦言并不在意Molly交男朋友,他甚至用「一国两制」来形容自己和Molly的婚姻:不同居、不上床、不吵架。Larry知道后,开始背着阿钦追求Molly,并在她面前极力撇清自己和情人小凤之间的关系。但Molly拒绝了他。他回去找到小凤,小凤建议他挑拨Molly和阿钦的关系。

《独立时代》

琪琪是Molly的助理,她每天都带着笑容,让人感到温暖。Molly的姐姐就曾让Molly改改直筒子性格,向琪琪多学学。Molly辞退小凤后,琪琪告诉小凤,会把她介绍给一个做舞台剧的导演Birdy。大家私底下觉得琪琪城府很深,对她有不少流言蜚语。

琪琪的男朋友小明,想让她离开Molly的公司,去二姨妈介绍的新公司。但琪琪碍于和Molly的情面,没有答应。于是,小明私下去找Molly,告诉她琪琪决定换公司。Molly对琪琪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她开始和别人一样,认为琪琪虚伪。在Molly面前,琪琪百口难辩。她和小明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去。

琪琪感到孤立无援,她找到一位同样不被理解的作家,他是Molly的姐夫。他曾经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现在越来越孤独厌世,对人性深感绝望。他否定自己过去的写作,认为那些甜言蜜语是毒品鸦片,并且不满妻子在电视上给观众营造出幸福家庭的虚假形象。他愤世嫉俗的书稿,因太过黑暗始终没法出版。

《独立时代》

作家递给琪琪一沓稿子,叫《儒者的困惑》。讲的是孔子回到这个儒教世界里,发现自己是个受所有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很羡慕他四处逢源,都来跟他请教。可他发现,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他这套待人处事的办法是装出来的,没有人相信他是真的。他没办法替自己辩解,因为不管怎么辩,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自圆其说。他的一己之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显得可怜又渺小。

在我们的文化中,若没有人缘,就有遭人摒弃及孤立的危险。但同流也暗示了虚伪。我们开始相信,别人也都在时时刻刻装出一副样子,隐瞒着深藏不露的城府。每一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去扮演别人熟悉的角色,我们甚至做不到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杨德昌曾质疑过这种文化:「两千年来,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这种自相监视的预警系统,使中央威权有效地统治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家。然而,如果一个文化无法自其社会成员中汲取、累积个人的智慧及反省,是无法修正它过去的错误,无法评估它的现状,更无法远瞻它未来的需要。

作家告诉琪琪,最悲哀的是孔子甚至不敢死,死了还不是回到这个世界上,要将这种命运永远这样重复下去。琪琪感叹道:「好绝望。」

《独立时代》

琪琪离开后,作家坐在天桥的扶手上,从高处俯瞰台北的车水马龙,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找到了琪琪,对她表白:「我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死了,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诞生。你一定要答应我。」琪琪说:「我怎么能答应你。我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生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人开始遭遇和琪琪一样的困境。小明的同事,因渎职被起诉,他怀疑是小明向主任告密。Larry向阿钦造谣Molly和Birdy有暧昧情愫,Molly选择解除婚约。精明如Larry,聪明反被聪明误,在Birdy的剧场里,发现小凤为了能在Birdy的戏剧中饰演主角,选择背叛自己。

《独立时代》

现实的荒诞,在于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每个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都被教导越生气越要赔笑脸。二姨妈对琪琪说:「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小明和琪琪分手。琪琪说:「以后没事还是可以联络。」小明说:「可以啊,出来到Friday喝杯咖啡什么的。」他望着琪琪离去的背影,欲言又止,悻悻地走进电梯。电梯门关闭,他迟迟没有按下那个楼层号。踯躅良久,他按了开门的键。电梯门打开,琪琪正站在他面前说:「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他走向前,一把抱住了她。

这个结局,一如《麻将》的最后一幕。尖锐深刻的杨德昌,还没有那么绝望。

《独立时代》

看《独立时代》,我会想起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是一位戏剧家,利用「陌生化效果」的理论,把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独立时代》也是布莱希特式地在消弭不可接近的神圣性。和戏剧一样,《独立时代》利用旁白,戏谑,间离,把人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来打破「第四堵墙」。故事被分成若干小段,每一段都以字幕卡为始。开头是《论语》里的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最后一句被省略了:「曰:教之。」

儒家文化的「教」让人们的心理结构往往趋向于圆熟稳妥,所有事情都难以逃离「情面」二字。杨德昌不信任这个,也许他从来就不曾信任所有东西,他的姿态总是若即若离。他的电影像在写论文,跳开一定距离观察理解社会的状态后,再来评述。他说:「《独立时代》在质询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儒家文化是导致当代一切困惑的罪魁祸首。」

他借用作家之口,说出了当代社会的困惑:真与假越来越难以分辨。电影里,Larry对Molly说:「钱是投资,情也是投资。友情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嘛,就像集邮买股储蓄。亲情就是族产。文化事业像什么?所有这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投资,就像是爱情。」感情成为最廉价的借口,可以装得比真的还像。

《独立时代》

杨德昌有一句名言:「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独立时代》能够看出杨德昌的野心:他在用一部电影解释整个世界,也在用一部电影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虽然它在台湾票房惨败,但它毫不退让的进攻性,让我们看到他对真实而荒诞的现实的审视:资本与权力社会下的儒者,和末法时代的佛陀并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教化不了什么,也改变这不了什么。

佛陀里是一座坟墓。当杨德昌说出当代社会的真相后,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沉默和孤独。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灰暗的,他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侵入式的连接,无非在掩盖他骨子里的冰冷。但灰暗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悲观以底色的乐观不是真正的乐观,看清生活真相后的活着,才是温暖纯良的人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4 ) “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

当《杀人事件》和《一一》、《麻将》给我内心带来的抽丝般颤动成为某种温存的记忆后,我再次迷失于《独立时代》所指向的“精神困境”,那个关于“世界尽头”(“大同”)与“冷酷仙境”(“独立”)的城市隐喻。
  和他大多数影片一样,这个“时代”总是上演着很多人交错的关系与纠葛的情感,他从来不回避繁华都市背后情感和文明的荒芜与冷漠,而总是用一份城市特有的热闹喧嚣来映衬它身后的寂寥与孤独。开篇引用了《论语》子路篇的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大意就是人口众多了,社会繁荣了,就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就教育他们。也许这个“教“字正是本片立意的真实所在吧。杨也在影片中假借Melly姐夫之口道出了他对这个城市文明的困惑并且最后也获得某种豁然开朗式的“自圆其说”。
  而我对片子感触最深的是有关“独立”与“大同”的两者对立,同时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高举独立与自由者应有的羞耻心。影片还没开始,伪艺术家Birdy就大肆宣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做戏事故为了票房,做人是为了人缘。”“我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大同就是大家都相同”,他借用“大同”的美名来宣传他的喜剧,这无疑是对“大同”的一种讥讽。开头部分用黑屏加红字,引用台词带出即将出场的人物。“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这句话带出的则是片子核心人物——琪琪。她想融入这个所谓的“大同世界”,想和每个人做好朋友,对每个人将心比心,和他们搞好关系,想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只能说她是“大同”的牺牲品。她成为别人口中“成功的文化产品,大家都喜欢。”“像你这样的天真、活泼、可爱、温柔、文雅是装得出来的。”“这种人路子这么多,我不拉拢她拉拢谁啊?”她周旋于好朋友Melly与男朋友小明。小凤与老板,小明与鄂阿姨当中,她企图当好这些彼此对立互不相让关系中的调和剂与润滑剂,却被他们的猜忌与怀疑伤得遍体鳞伤。当然这个社会不缺少这种“大同理想者”, 琪琪的男朋友在行政单位中也是个人人称赞的乖小伙,最后还是被人“设计”,男朋友父亲的新任夫人鄂阿姨夹在父亲与儿子中间,里外都不是人。然而这三种“大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琪琪是一个单纯无知的“大同理想者”,那么鄂阿姨则超脱于“大同”之外了,她对世俗的误解早已释怀了,她的习惯与忍受也让她避免了某种伤痛,她是“大同理想”历经洗刷与磨砺之后的幸存者。至于小明,他则游离于“大同” 与“独立”边缘。当他面对女友琪琪与鄂阿姨时,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扣上那顶世俗的“伪装之帽”。他想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也在否认别人对他做出的同样努力。

    至于Melly的姐夫,那个充满儒者困惑的作家在片子的“大同”也许过于符号化了吧,他没有为“大同”向现实做出任何努力,封闭在自我的空间对世界绝望,当他遇到琪琪时,他将两人的遭遇互比并用一个孔子再世的虚构故事来道出他们两人的悲哀,两人相互安慰,最后却在对“面带桃花,贪生怕死-----会被车撞死”的印证中通过与一位东北出租车司机的对峙中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并将其比拟为“孔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最后他大彻大悟的这段了。说教意味太浓了)除去这些“大同理想者”,余下存留在这个尘世中的就是那些“独立的个体”了。他们或许出于无知(像Melly)出于自私(小明同事)出于某种欲望(像小凤与larry)将自我隔绝开来,形成彼此个体间的自然对立,因为这种对立是维护他们自我的最好途径,因此“大同”者的努力是徒劳无效的。“独立”对抗“大同”的最好武器就是“装”这个字,因为这样就可以剥离掉那层他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的“大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被独立的一种“独立”。)外衣。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假想敌,他们却杯弓蛇影结果真正伤到了善良与无辜。
  
  我想也许我永远无法客观的解读好一部影片。当我纠缠于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命题当中,我的羞耻心开始慢慢覆盖影片带给我的其他情感体验了。
  
  我只能说我喜欢这个结局,小明和琪琪终于能静下心来面队彼此,并决定分手。在电梯中即将分手的两个人却显得比往常更坦诚亲切。琪琪说“以后还可以做朋友嘛”,“是啊,有空可以约来FRIDAY喝杯咖啡啊”。随后琪琪离开,小明再次走进电梯,却迟迟不摁楼层按纽,一分钟后,他终于决定,打开电梯门,琪琪却出现在他面前,笑着对他说:“要不要现在就去FRIDAY喝杯咖啡?”,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5 ) 生活的真相

    相信我,每个人生活的背后,都有一个真相。就象每个笑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滴眼泪背后都有一个秘密,每个拥抱背后都有一段时光。
    
    常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车厢空荡荡的。若换做其他时间,我一定会来回翻着本永远看完的书。而此刻,却开始很小心地用眼神照顾着同路的陌生人。女孩摆弄着手机,时不时飞来一阵铃声,总是些最流行的曲子。妻子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和指法数着丈夫脖子上的痣,仿佛他们刚刚邂逅——我是说,如果他们真是夫妻。孩子已经睡去了,张着嘴巴,呼吸车厢里憋闷的空气,母亲也迷着眼。而我刚刚从朋友那里脱身,计划着明天还要去见个谁谁谁。大家带着自己的前世今生,赶上了这最后一辆夜车,十几分钟后又要匆匆离开,奔赴下一个时间的战场。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真相。
    
    比如琪琪,还是那样让人温暖的笑容。和朋友开玩笑说,这么好的姑娘,从了吧。朋友却说,你会要一张永远关不上的脸么?恩,我们太习惯变换面孔的生活了。大家都用这样的表情,就无所谓真与假,是与非。不世故的人反而更让人觉得可怕,因为大家的逻辑是,这个世界没有人不世故。你天真,只有两种可能:你城府太深,可谓“世故”中的极品;或者你真傻,谁还会跟傻子叫劲?对于琪琪,连最好的朋友都会相信她的背弃。那么,两人友谊的真相又在哪里呢?她失去了上演真相的舞台。

    还有Molly,她刚刚下车。那辆保时捷,能担保什么?上了车的,会作态,上了床的,也不能坦白。等待一个人,却不想承认;等待一份爱,却拒绝付出。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却还想向别人多要一个担待。如果你为一个笑容感动很久,也许会被当作白痴。所以,她开始怀疑,开始不清不楚的寻找彼此身后的真相。
   
    小波从一开场就摇摆。玩儿滑轮,需要的是平衡,踏上了那双鞋,你就要不断调整姿态。搞艺术的就怕没有立场,或者说没有坚持,那样顶多算个半成品。所以他还是去做立法委员好了,左一下,右一下,左右逢源,永远不知道会在下个路口转向何方。艺术应该让阿King这样的来搞,至少他最实在,象个孩子,藏不住Larry的那些哲学和箴言。一个又一个的圈子,本身设计好了出口,走到一半突然发现来了个不懂游戏规则的,那些心照不宣的结局和答案一个个被倾覆。更不能容忍的是,他还用无辜的眼神看你在里面挣扎。
   
    言情作家和王牌节目主持人,金童玉女。这样的组合,应该常出来走走台,让大家还会相信爱情,还会相信誓言,还会相信童话。但是,人们的感动也只会停留在舞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因为谁都知道什么都不能相信,偶尔激动一把,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清澈,再走路,也不错。所以那些为了公众形象苦苦支撑的寂寞恋人们,背叛情侣们,心碎夫妻们,也自己走路吧。大家都明白在流言蜚语里蜜语甜言一定不容易,谁也不会为此伤心太久。票买了,钱掏了,鼓掌掌,一笑而过。
   
    而杨德昌的真相,在哪里?他有太多话要说了,甚至有点唠叨。他一边揭开这个城市的伤疤,一边给大家塞止疼片。也可能是麻醉剂,话讲得久了,体内的抗体开始显灵。他让每个人都变成生活的哲人。而除了天生的哲人谁会在鱼水之欢过后,说说义和团,说说文革,说说天安门?小明能。因为杨德昌能。他够狠,不给剧中角色自己的空间,非要把大家生活背后的真实抛开给你看,违反着生活的逻辑。我们应该彼此尊重,那些潜台词伤人又不利己,何苦一定要溯本求源。还好到了《一一》,他已经不那么激烈愤怒了。每个人都变成了婆婆心里的故事,不用讲出来。生活已经够残酷,又何必去重复?

    走出地铁站口,女孩被男孩接走,夫妻俩上了出租,母子二人也行得远了。我知道,有些故事最终只能对自己诉说。而所谓生活的真相,其实也只有自己在乎。
    
    真的。

 6 )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讲的是四个大学时期的同学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各种琐事过程,影片拍摄于1994年,正值整个台湾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时期,影片中的女主人公Melly的身份就是一家文化公司的创业者。 大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一览无余,处处都是生活的真理,和现实中的敏感。 比如影片中有一幕Melly在送走未婚夫的律师莱瑞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助手小凤跟出去了一下,回来的时候脸上带笑,二话不说就辞退了小凤。 开始以为Melly太偏激,回头一看,小凤也不是纯良女助理。 忽然鹈鹕灌顶。 呀,生活好像也这样。 从来不会像电影一样,把每一个因果都表明。 生活中没有镜头会跟着每个人,告诉你“小凤跟出去以后跟莱瑞说了什么”,而小凤的笑意就已经明明白白表明了这一切。这是影片超乎寻常的现实。

(摘自知乎)

 短评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8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12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1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17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2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26分钟前
  • 路可可
  • 推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31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3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37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39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44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48分钟前
  • CiCi
  • 力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52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57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1小时前
  • Obtson
  • 推荐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1小时前
  • 苏比
  • 力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1小时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