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走单骑

综艺大陆2021

主演:单霁翔,黄觉,马伯骞,阎鹤祥

导演:未知

 剧照

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3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4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5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6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7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8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19万里走单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2:33

详细剧情

  故宫“看门人”单霁翔化身“导览人”,召集明星嘉宾团,亲身探访12处中国世界遗产地(在申地),与当地的人文学者、申遗专家、挖掘者、保护者、研究者、居住者等“身边人”相遇、同行、对谈、挖掘、呈现世遗的隐秘而伟大之处。并为每一处世遗地定制一场守望行动,在互动体验中挖掘和呈现世界遗产的丰富文化内涵。

 长篇影评

 1 ) 杂技表演已从最初的“炫技”过渡到了表演的层面

最新一期的《技惊四座》带来了更加令人为之赞叹的杂技表演,无论是尽显瑜伽体式和人体爆发力的印度桩还是将街舞与民族元素融合的空竹表演,亦或是出神入“画”的吊发飞天舞,杂技达人们都在舞台将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带给我全新的视觉经验和感官震慑。

本期节目中我最喜欢的表演就是吊发,它的表演者刘枭在《惊鸿》身着飘曳衫裙,挥舞彩带翱翔“天宫”,重现了敦煌飞天的绝美画境。如今随着观众对于艺术欣赏的能力逐步提高,原生的杂技表演为了能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在对于杂技节目的编创上也结合了许多如舞蹈、戏曲等姊妹艺术。如同《惊鸿》这种将舞蹈与杂技相融合的节目极具艺术美感,比单纯的表演杂技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作为观赏之人,也可以在表演中感受得到,杂技的技巧一般都有违常规,没有日复一日艰苦的训练,往往无法完全掌握动作的要领。过程是枯燥的,来回往复的训练会使人产生倦怠感,所以能坚持下来的人也在少数。《惊鸿》的表演者刘枭就表示,目前全国仅有5人在练习吊发,可以说是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观众当中部分人也没办法理解杂技表演中身体的各种拧转,认为这是违反了身体的正常规律,更因表演过程中演员的面部表情扭曲而提不起欣赏之意。但不断改进以后,杂技表演已从最初的“炫技”过渡到了表演的层面。优质的传统艺术不应该被埋没,而是应该探索新出路,以更崭新、更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形式继续发光!

 2 ) 喜欢,这样的节目真的可以再多一些

第一集看完,觉得还不错。 单院长还是那么有意思,良渚文化是真的值得我们骄傲。 应该是个人口味的原因,所以从“综艺口感”来说,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细水长流,主打情怀、文化的节目。 《万里走单骑》是最近我看过最“老实”的节目——也算是在“哥哥””姐姐”包围中的清流了.——那边是高楼宴宾;这边是布鞋古迹,堪称近期综艺界的“奇景”了。 第一期,是单院长带领【布鞋男团】去探寻良渚遗址。说句稍微不恭敬的话,关于良渚,看节目之前,我是真不知道(狗头保命),听完单院长讲良渚是我国5000年文明的重要佐证,跟着单院长从祭台、城郭、水利工程、千年前良渚生活一个个了解下来,才对良渚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因为单院“行走的百科全书”加持,即便是面对断井颓垣的古迹,在他讲起来,还是觉得很有画面感。 这一期节目,最让我感动的有两个片段—— 第一个是单院长一行人路过长堤的时候,看见当地居民在路边做绿化,其实就是很细碎的生活场景,可是在听完单院长讲述5000年前良渚人民生活片段再看到现在的良渚人依然在这片土地耕耘,其实还真有点“沧海桑田”的感觉,这也是我觉得节目比较细心的地方,将遗产文化与当下生活的结合,其实更容易让人对于这片土地蕴含的历史有着深刻的体会。 另外一个,就是【布鞋男团】和良渚遗址的科研工作者的对谈,讲解良渚文化的发现与申遗过程遇到的挑战与不易,尤其是良渚文化的发现人施昕更先生提交的良渚文化研究材料。施昕更先生的这本汇报完稿于77事变的前夕,很快杭州沦陷,所以先生也才会在卷首语写道:…正因为有渊源悠久,强大坚强的文化,才使每一个人拥有了一个坚定不拔的信心。这句话是说弃笔从戎的施昕更先生,也说良渚几代考古人,也是一双布鞋走万里的单院长。真的能感受到考古工作的不易,不仅仅是坚持与热爱,更是一种家国情怀。 当然,作为团长,单院长除了人文的层面的精彩介绍,作为“屡屡得逞”的“5G冲浪男孩”单院长,一本正经为第一期节目贡献了很多好笑片段,比如非常自来熟和绿化大姐当“姐妹”,在集体合照的环节,以遮肉为由让大家站在他的前面…已经在期待下一期单院带来的“高光时刻”。 看之后的预告,【布鞋男团】还会去福建土楼、厦门的鼓浪屿以及我最喜欢的西湖,期待【布鞋男团】带来更多的世界遗产背后的故事,也真诚的的希望多一些这样的节目,为大家讲述那些璀璨遗产背后的故事!期待后续!!!

 3 ) 中国开启文化自信时代

国家的发展也是文化输出的过程。中国已经进入文化高度自信时代,不是盲目自信,而是要深耕发掘我们的文化沉淀。单院长这件事做的有使命意义,酒鬼酒也记大功一件,看完节目还去买了瓶内参。鼓浪屿明显比良渚文化这集有进步了,但嘉宾还需要节目更融合,期待后面的,最好再找点有综艺感的嘉宾,多少带动点气氛,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毕竟比追剧感觉好。

 4 ) 乾隆爷多爱良渚玉器——不仅写诗还搞开发改造

老实说,上周日刚看完《万里走单骑》那天就想写点什么,但拖延症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单霁翔院长是很早之前就有关注,一个让故宫“活”起来的人,一个讲座中金句频出的宝藏大爷。当这档节目预告的初期,就抱有很高的期待值,有这样一位集幽默风趣与文化知识于一体的人做“主咖”,节目寓教于乐的基调似乎也不言而喻了。

看了第一期——良渚,主要想借老单和黄觉韩雪学磨玉的部分讲讲良渚玉器,因为它不仅是当时权贵的象征,同样也极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华5000年的璀璨文明。

像乾隆皇帝就曾经写过关于良渚文化玉器题材大的诗篇。如《汉玉瓶》:“……瑰宝汉京重,廉贞君子如。砚头沾墨雨,世外阅仙鱼。棐几陪清供,兴怀静赏馀。不过乾隆当时对古物并没有太多的研究,依旧引用前人的说法为“汉玉”。他笔下的 “玉瓶”,其实就是玉琮的改制品。乾隆命人将玉琮稍加改造,加了底,可做花瓶或笔筒;再加了盖,可以做容器;盖子上再打了孔,甚至可做熏炉。除了玉琮之外,良渚玉璧、玉璜、玉钺等,都被乾隆开发成了良渚玉器系列文创。

玉文明是良渚文明的重要特征。从玉器产生之初至良渚时期,玉器已从最初的“石之美者”概念,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产品,并围绕神权和王权产生了一套玉礼器系统。按照玉器的功能,良渚玉器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玉礼器中的重器,包括琮、璧、钺、冠状器、三叉形器、成组锥形器、璜和带钩等,它们通过器形、纹饰、组合和数量来表现身份等级和性别差异;第二类是一般礼仪性玉器,如织具、纺轮等;第三类是一般装饰性玉器,如管、珠、镯等。

这里要主要说说良渚加工玉器的工具,我们看到节目里,老单他们在制作时期他们用了“他山之石”和类似弓的绳器去加工摩擦,其实这是有一定的历史还原度的。

古人最初就是利用比软玉坚硬的其他矿石来加工玉器的,正是所谓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新石器时代金属工具还没有发明以前,人们用竹子、麻线等材料,加上水和石英砂切割,用燧石雕刻、用石英砂岩打磨。这种加工方式有别于以往对石器以打制方式为主的加工,可以说是人类制造史上的一次进步。现代玉器加工时,人们以硬度更大的金刚砂代替解玉砂,镶嵌在切割工具的刃上,同时辅以动力设备,原理与良渚时期是一样的。

当然,除了知识上的介绍,《万里走单骑》这个节目也带给我们带来了更多关于世界遗产维度的思考。

正如老单最后所说,2019年中国仅用13分钟就让良渚成功加入了世界遗产行列,但是这个瞬间确是意义非凡的,它实证了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同时也使中国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成为全世界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最后给《万里》一个比较高的评价,也是因为守望行动的这个环节,让整体节目的利益上升了很多。

那么,中国的55处世界遗产地,期待走进下一场!

 5 ) 琴伴老南音,红厝说今古-鼓浪屿篇

原地过节之后,《万里走单骑》成了我目前必看综艺之一

没法出远门的时候,在屏幕前跟着单院长一起看看世界遗产也算是“解馋”了。

第二期讲鼓浪屿,其实如果不是节目提到2017年鼓浪屿已经在世界遗产名录了,我真的还停留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个鼓浪屿的印象。

2016年的时候去过一次鼓浪屿,当时就忙着在景点打卡拍照了,现在想起来,那趟旅行完全没有任何记忆点,拍脑门给周围朋友安利,想了半天,要不你去吃个鱼丸汤?

朋友:???

言归正传,如果第一期良渚是追溯浩浩荡荡5000年中华文明的起源,那第二期鼓浪屿漫布全岛中式与西式合并的古老建筑显然勾勒一个华洋结合的世界。

鼓浪屿最大的特点就是区域自治,资金雄厚的华侨与外国居民在一百年前共同铸建了一个有趣的社区文明,在单院长介绍工部局遗址的时候,还是特别提到世界上最到的狗证就是在鼓浪屿开始的,以及留在工部局遗址地面的有趣社区宣言——游泳穿泳衣;不准在街道上放风筝,这些百年前的“社区公约”完全不逊色现在的咋咋呼呼的“高级社区”。

《万里走单骑》应该是我看过节奏最慢的综艺,两期追下来,好像没有所谓的“剪辑高光时刻”,从良渚的竹林到小岛的南音,完全是慢节奏的介绍世界遗产,这一点也是我所喜欢的,尤其是鼓浪屿篇,单院长一行人和雷厝主人一起用百年前的古琴一起弹奏闲唱,特别有一种浮生半日闲的感觉。

最后再说一下可爱的单院长吧,每期除了看世界遗产,捕捉单院长的可爱萌点也成了我追综动力,从良渚和掰手指和大姐论年龄,鼓浪屿暗搓搓唱雪绒花被发现,被要求solo演唱,立刻转移话题,真“老小孩”无疑了。

期待能在后续节目看到单院solo~

 6 ) 良渚怎么就证明了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看了第一期《万里走单骑》,引起我好奇心的是这个画面,在良渚申遗成功的现场,我们就拉起了这样的条幅——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反推过去来说,在良渚申遗成功前,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并没有被国际社会所承认。

良渚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都还比较陌生,之前的历史书或者文化专题纪录片里介绍的也不是特别多,为什么它能够成为中国5000年历史的实证呢?

首先,良渚的历史怎么证明有5000年呢?

考古学上常用的判断年份的方法就是碳-14的测年数据,考古工作者对所有水坝取样,并送到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进行碳-14测定,结果显示:高坝系统的建造时间距今约5100—4900 年,低坝系统的建造时间距今4950—4850 年,所以距今5000年不容置疑。

那仅有历史没有文明也是不可以的,要怎样的发展程度才会被认为是文明史,需要哪些考古发现来佐证呢?

去搜了一下认定文明史的标准,其实众说纷纭,在这里借鉴英国学者格林·丹尼尔在《最初的文明》一书中提到的文明的三条标准来看一下良渚文化。

首先第一点是就是要有城市,至少能够容纳5000人以上。

1969年卫星拍到的高清影像,让我们开始注意到良渚5000年前的良渚的水利系统。良渚的水利系统工程浩大,由十一条堤坝组成,需要全国人民10年以上的集体劳动才能完成。

通过高坝、低坝的组合,河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降低河水泛滥或是干旱的可能性。人们得以沿河而居,并且利用引流进行灌溉,种植水稻。

居有所,食有粟,休养生息,告别茹毛饮血的莽荒时代,人们除了参与基建建设,还可以从事石器、陶器、玉器的制作,这也从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

在这里我觉得应该做一个这样的串联把良渚的水利工程发现、居住地的发现、文物的出土联系起来,恰好反证了大量先人居住在一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集体从事劳动工作的早期城市、社会形态。

那第二点就是要有文字出现。

公认中国最早的文字还是商代中晚期的甲骨文,良渚文化目前来看还没有系统性的文字,但是出现了很多刻画符号,这些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符号,总数量超过750个,有的依物赋形,有的包含了抽象笔画组合,有的排列有序、重复出现,其中一部分已经处于文字发展的高级阶段,具备文字的功能。

第三就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

首先随着大量的墓葬发掘,发现当是墓葬随葬品有了一定的定制,且不同等级之间数量差距巨大,这说明良渚社会存在着明显而悬殊的等级与职能差异。

不同区域出土的同等级墓葬有着相似的大小和随葬品数量,排放方式类似。

在良渚出土的玉器中发现了很多相似的神徽形象,这是一种早期的图腾崇拜。

除了上面提到的,良渚还有闭环制式的护城墙,有两处形制相似的祭坛,同时还可以观测天象,观察太阳的周期变换,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工作。

所以良渚的申报世遗项目,恰好是对应评价文明史的标准来确定的申报内容,从中可以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旧石器时期相比,人们文明开化程度更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开始从事劳动力更为集中的社会生产活动,社会分工明确,精神生活方面也更为丰富,刻画符号记录传递信息,有一定的精神信仰,这些都证明了良渚人在5000年前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

这些信息放在一期50多分钟的节目中,内容量还是非常巨大的,看下来一方面感慨中国先民的智慧,也在感叹中国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

《万里走单骑》刚刚播出了一期,看预告下期节目会去鼓浪屿,期待更多中国的宝藏世遗地被大家知道和了解!

 短评

总体不错,但嘉宾的用处不大,节目中单院没有利用好

5分钟前
  • 步旅不停
  • 推荐

喜欢看这种类型的综艺,能以简单轻松的形式了解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10分钟前
  • 丘比特豆
  • 力荐

挺无聊的,找了三艺人,没有综艺感只觉特别尬,就科普而言也很浅薄,一集弃。

12分钟前
  • 听影客
  • 还行

抓壮丁

13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还行

单老师好可爱哈哈。嘉宾请的挺好,全程清爽又富有深意,推荐一下。

16分钟前
  • 月夜刺死燕尾蝶
  • 推荐

最喜欢苏州园林那一期,做的很好。沉浸式成人研学,哈哈,再接再厉,期待第二季。

17分钟前
  • 小王子
  • 推荐

单从制作角度来评价这个节目,明星的定位很模糊,最后的总结也显得很没有必要;节目的环节比较套路化,整体的观感很浅,仿佛走马观花的参观,哪怕“导游”是单院长;从成片看感觉还不如让单院长自己做个20min左右的讲解再辅以当地的专家团队,反正都是动画和航拍堆起来的画面。能理解节目的立意,但这种形式的真人秀其实只能是及格线。

22分钟前
  • 戒糖出警
  • 还行

这么好的节目怎么不往下做了??

25分钟前
  • 梓蘅
  • 力荐

一个历史、人文、自然、审美、情怀完美融合的综艺节目

28分钟前
  • 随游人
  • 力荐

为了去成都,看个第六集的都江堰

31分钟前
  • 偷不着小姐
  • 还行

希望这种宣传中国大好河山和文化遗产的纪录片或者综艺越来越多。

36分钟前
  • Vic.Svetlana
  • 力荐

好看呀

40分钟前
  • 大天使加佰列
  • 力荐

1.单院长:别看我年纪大,测了我的心理年龄是28,再过三年就25了。好像没有什么问题XD。2.良渚游客区路人纷纷围过来合影,有人问鲁班(御猫)好吗,院长:好得很。3.去年良渚玩了3天可能玩了个寂寞,还是想念那里的蓝天。4.厦门到鼓浪屿没有修桥修隧道,为了保持当地的原汁原味的氛围。“戴斗笠穿西装”的小别墅在夕阳的滤镜下好看。

45分钟前
  • 笛咖尔
  • 还行

我最喜欢这种游学类的节目了,既能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

46分钟前
  • Jasmine_长乐
  • 力荐

全靠单老撑着,但讲课式的模式还是太单一。嘉宾参与度不够,人对文化明明不感兴趣,为了钱却不得不来,鸡同鸭讲,两者对话让人看得尴尬且难受。碰撞不出火花,内容撑不住预定的立意。

49分钟前
  • Μουσαι
  • 还行

奔着单霁翔来的,老头太好玩了,被黄觉劝退,这个文艺男青年可真是,装,矫情,自恋,一览无余。

54分钟前
  • 如果云知道
  • 推荐

去厦门旅游的同天,节目组就在鼓浪屿拍摄~原本旅游只是走马观花,现在正好来补课,非常好的节目~老一辈带着年轻的一辈,中华文化要好好的传承下去啊!另外Sunnee真的很机灵哈

57分钟前
  • 一首小夜曲
  • 力荐

因为马儿~

59分钟前
  • 山中的Annie
  • 还行

立意很好 但不好看

1小时前
  • 琉点点啊琉点点
  • 推荐

TBS的世界遗产系列到现在都是行业标杆 国产节目全靠单老的知识储备输出 策划上整体还是偏向综艺 摄制手法显然距离前作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后期错漏百出的字幕制作就太不专业了

1小时前
  • 超人叔叔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