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

动画片日本2016

主演:能年玲奈,细谷佳正,尾身美词,稻叶菜月,牛山茂,新谷真弓,小野大辅,岩井七世,潘惠美,京田尚子,涩谷天外,小山刚志,津田真澄

导演:片渊须直

播放地址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2

详细剧情

  小铃(能年玲奈 配音)是一个整日里慢慢腾腾迷迷糊糊的姑娘,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眼看着到了嫁人的年纪,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铃来到了吴市,嫁给了名为北条周作(细谷佳正 配音)的男子,成为了北条家的媳妇。  径子(尾身美词 配音)是周作的姐姐,带着女儿晴美(稻叶菜月 配音)住回了娘家。和贤惠老实的小铃不同,径子性格张扬而泼辣,虽然她常常对唯唯诺诺的小铃感到不满,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其实十分要好。战争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战斗机飞过天空,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常常划破夜晚的宁静,战争的阴影一点一点的覆盖着北条一家人的生活。在一场空袭中,晴美不幸遇难,小铃亦失去了右手再也无法作画,然而,在如此残酷的时局下,一家人依然没有放弃对生存的渴望。

 长篇影评

 1 ) 忆起旧时晴朗夜晚的萤火虫,你是选择凝视那片风中的闪烁还是执意要掌握其中的几扇翅膀?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
  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
  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
  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

  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无比珍惜

 2 ) 这部日本年度最佳电影,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活着》

上周网络上流出了两部我期待已久的动画电影片源,其中之一是由京阿尼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声之形》。在日本上映8个月之后,本片终于确定引进大陆院线,传闻定档9月17日——距离本土上映正好一年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等得太久了。


考虑到电影的BD/DVD已经发售、网盘资源满天飞的情况,恐怕票房成绩不会太理想。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新海诚《你的名字。》国内票房5.7个亿不但让国内版权方赚得钵满瓢满,也推动了一波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潮。片商有钱赚,影迷有片看,这种正向循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正版吧。

相比《声之形》,今天要说的另一部动画《在这世界的角落》显得有些冷门。由于题材涉及政治敏感,这部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但是在日本国内,本片却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电影旬报将其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这也是时隔28年后,动画电影再次拿下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上一次得奖的动画电影是1988的《龙猫》)



除此之外,《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收获了2016年度观众满意度第一、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等诸多殊荣。本片最初只在63家影院公映,后来因为好评如潮才又增加了50所影院的排片范围,并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完成了一千亿日元的众筹用于海外发行和推广。



这部从2016年众多日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黑马,究竟好在哪?在看过全片之后,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从一位普通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在战争时期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题材上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普通人的苦难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盲目。

电影上映后,口碑遭遇了两极分化。打高分的观众表示本片情感细腻真实,令人动容。而另一方面,不少人却认为此类电影有为二战发起国的日本洗白之嫌,以主角们的悲惨遭遇博取同情,却忽视了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电影上映后,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从8.9降至8.1。在日本雅虎电影网站上,也有很多日本网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电影里所描写的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角度决定立场,《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确没有摆脱这一局限。其实全片看下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也没有刻意去洗白战争。影片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战争年代下,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



女主角的北条铃18岁那年就从老家嫁到吴市的婆家,以新婚妻子的身份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天性傻白甜的小铃刚到婆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她就和那个年代无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善良而朴实。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却也勤快地围在公婆身边经营着家里的生计。战争这个词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显得陌生而遥远。




电影里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情节, 一个是小铃和丈夫站在田间远眺停泊在港口的大和号,身为书记员的丈夫自豪地向小铃介绍着这艘世界最大的战舰,而小铃关心的反而是几千名船员洗衣做饭的问题。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对于小铃来说,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铃眼里,就连天空中的炮弹也骤然幻化成了一朵朵水彩。这固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但其想表达的,同样是普通人对于战争的陌生和不解。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中,两个凶神恶煞宪兵发现小铃在画本上临摹海岸线和军舰,怀疑是间谍而找上门来。待两人一顿训斥离开后,婆婆、嫂子和丈夫非但没有责怪小铃,反而捧腹大笑起来。

"小铃明明就是一个单纯的傻孩子,陆军这些蠢宪兵啊,居然会怀疑她是间谍,这种人要怎么盗窃机密呢?"




象征着国家的宪兵,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既可笑又微不足道。影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场战争的主导者,让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本片的核心,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上。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小铃的所作所为和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和生活。

物资稀少吃不饱饭,小铃就向邻居请教,用野菜鱼干也能精心烹制一桌子饭菜喂饱家人。




美军飞机撒下的劝降单,与其上交不如做成厕纸更有价值。就像小铃说的一样,什么都利用,持续生活下去就是我们家的战斗。

和谁战斗?说白了,还是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斗争。谁不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呢?可是战争一打响,昔日稳定的生活成为了泡影,甚至连这个家都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当燃烧弹从空中落入家里,大家都忙着逃命的时候,只有小铃不甘心地回头,然后拼了命似地找布团拎水灭火,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栖身之地。





所以在听了天皇的停战广播后,小铃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是抱头痛哭。因为这场战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随着天皇的一句停战公告,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呢?既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让孩子失去父母,普通人无家可归,让城市夷为平地。小铃的泪水,不是因为战败的不甘,而是对这场无意义的战争的无言控诉。





在看本片的时候,我止不住地想到了张艺谋的《活着》。两部电影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反映身处的时代变革。当然,《活着》的背景跨度较本片更加长远,人物细节更加丰满。但是两者对于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隐忍的一面的展现,是心意相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世界的角落》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强调主角是战争受害者,就像《活着》未曾直白地批判过时代一样。他们都说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但也都坚韧顽强地生存着,接纳着。




电影结尾,小铃和丈夫在战后重新团聚。两个人背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起向山下的万家灯火慢慢走去。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
欢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怪谈Kwaidan

 3 ) 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让我找到

日本,动画电影,二战题材,看到这些标签的时候,不少观众难免先行套上已有的认知观念:“不会又是一部比惨赚眼泪的洗白片吧”,然后强行一颗星甩上去,痛斥,这里面没有我想要的“认错态度”。

诚然动画艺术工作者们,并不是需要谄媚一个异国观众的政治家,像《国家的燃烧》一样,那么多直观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作品,没有翻译还遭右派打压,国内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有手段去看呢?

所以,简单点,把它当作一部艺术化处理的”白描“动画,导演只是娓娓道来一个发生在二战背景下这个世界的角落,一群平民的日常故事。这样,你多少会有些意外收获。

随意挑几个自己的有趣收获聊一聊

1

女主角 铃,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广岛女孩

想象力丰富,有着能温暖人心的画画的天分

(帮青梅竹马画水彩,兔子,白鹭;昭和手杖;迷路时给”座敷童子“画的吃的;和各种各样的写生)

生活勤劳朴实

(在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就百依百顺的做自己能做的事情)

做起事来偶尔粗枝大叶

(在吴市住了很久不记得门牌号;糖罐水缸保存法;总是不得笑点的那个人)

2

铃 和亲家姐姐径子

姐姐思想前卫, 打扮时髦(不打仗的时候和未婚夫约会是看电影吃西餐看博览会), 工作自己找 ,丈夫也自己找,丈夫死后,婆婆家搬家了,“一言不合”带着女儿就离了婚,典型的女强人性格,也从来没直接表达过自己的苦衷。

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除丈夫周作外,铃这两年心理变化的另一个明显表现点。

作为女强人的姐姐,起初回家有点看不上铃,因为已经在玲身上她看到自己努力不希望成为的样子(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里,百依百顺的做事,过完没意义的人生)。

同时用轻松语调,不时的穿插着讲了姐姐其实是很悲催的经历

(没有出现过,但显然是那个时期,军国主义教育下懂得很多海军知识的儿子,丈夫死后,被婆家拉去继承家业了)

在痛失女儿后,一段时间,自责的铃都不敢在她面前露出笑容,但渐渐的姐姐却开始傲娇的照顾起这个同样活的很不轻松的弟妹。

铃在失去右手后,多次想回广岛去,8/15原子弹投下那一天,铃在听完已经表态原谅自己的姐姐一席话后,最终确定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就在这里

”我爱的人很早就死了,钟表店也拆了,孩子也见不着了,就算这样但这是自己选的路
看到玲顺从的嫁到这个不认识的家那一天,百依百顺的做事,我以为一定是没意义的人生,但玲的归宿可以是这里,哪里都可以,不要瞻前顾后,自己去决定就好“

3

铃 和丈夫周作

单纯如铃,并没有听懂丈夫周作初夜问她的关于行房的隐语。(旧时日本的“柿子树问答”民俗改版)

男:有带伞吗(第一次?)
女:有把新的(第一次)
男:能借我一下吗(可以那个吗?)
女:好的(可以)

没想到铃真的拿了一把伞出来,周作只能拿来勾柿子干吃。出门前奶奶曾经有意提醒过玲,但她那时也是没有听懂,最终成就了一次尬聊

两人婚后相敬如宾,两人又都不是外向的性格,动荡的环境下,见面不多的他们只能礼貌克制的去表达对对方的爱

不太自信的周作,甚至选择让铃去和青梅竹马水原哲过夜。

玲虽然认为水原也是重要的人,但她深知自己妻子的立场,同事对周作无端的猜忌表示愤怒,半夜送走水源后第二天,首次”打破“了这种相敬如宾,吵了一架,但他们也比以往更像夫妻了。

“夫妇也就这样吗?”
“是我勉强你做了我的媳妇,你都不会像对水原那样生气”
“现在不正生气着吗?”

铃一共只画过两次妆,一次是去探望周作,画了白脸,一次是送周作去补充军力,画了红唇

在空袭的水沟里,面对想回广岛有些自暴自弃的铃,不自信的周作再一次嘴上质问着,身体却一次次用尽所能保护着妻子

“这一年半,我很幸福,无论是和你散步还是和你聊天,我都很快乐,难道你不是吗?我家还是这么陌生吗?既然这样,那随便吧”

核爆,战争结束,夫妻俩回到广岛工作,在最初相遇的桥上,是最终从内心走到一起的二人,选择带着新的希望一起回家生活

4

铃 与战争本身

没有“反省”镜头的电影是不是就不具有反战性了呢?不是的,诚然 在片中,导演的白描写实,从艺术角度对战争本身的反对效果表达,是属于上乘的。

最开始,铃问婆婆关于姐姐的事情,借婆婆的口表达了没有人希望有战争。

“有这么”叛逆“的女儿,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还是怀念那一点小事就发愁的日子啊”

公公在空袭时保护铃和晴美的时候,唱起了“埋头做技术一心为和平”

身为技术人员的公公,或许也只是和《起风了》里的主角一样,可能仅仅的单纯想实现自己的机械梦想,然后安居乐业。

第一次正面对话军人就是“马鹿宪兵”(把呆萌的铃当间谍的愚蠢的宪兵),成为了全家的笑料。

铃的右手和晴美,本来是她生活在这个家里的慰藉和快乐来源之一,在探望完公公,得知大和号已经被击沉(象征着日本断了一只手几乎要战败了)的那一天,就像所有的战争,最悲痛的结局总是由平民来承担一样,铃也失去了她最珍视的东西。

妹妹来看望铃,到无数次的防空警报,平民从紧张到麻木

“扭曲了,哥哥不在了真是太好了,没人欺负我们就可以回广岛去了,我这么想着,是我扭曲了,就像左手画的画一样”

这个国家已经被战争扭曲了

再说到争议最大的一段,天皇广播宣布投降,姐姐默默收起播音机,去到无人的角落痛哭女儿晴美,铃也在这一刻彻底的爆发了压抑已久的情绪

“我们的过往就这样烟消云散,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我一直为知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我们就要在暴力中屈服吗?”

看到这里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很真实。

我听到的更像是说,“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早就知道这是扭曲的我,说什么要战至最后一人,既然一句话就可以宣布投降,为什么要让我们失去这么多才停止?”

同时,我想到了《活着》里的福贵“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受了罪却不知道为什么的历史平民,在他们的痛苦呐喊里也是找不到历史真相的,除了仍然坚定的要活下去,保留着希望,让看故事的人有所反思,在下一次有人企图发动战争的时候,因为想到这样一个电影画面而迟疑了,那反战的效果就算达到了。

 4 ) 胡不归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曾讲到:“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得出悲剧的两个本质。其一:悲剧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具有人生价值的东西的最终结果是“毁灭给人看”。

“总有人说我爱发呆。”

随着一句自述和寥寥几个场景对话的勾勒,观众很快便被带入了昭和时代的日本,同样很快地就会发现带我们走入这个时代的主人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性子(人设): 她小小的、软软的、甜甜的,或轻仰着头微笑,或微低着头发呆,总是极力的避免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他人也总会莫名其妙的“无视”她。

一个迷糊的、无害的、乐天的日本底层女性,这就是女主的基础人设,同时也是全片的切入角。

“虽然生活不易,但孩子们仍是欢快的。”

在影片的前十五分钟,当女主还处在纯粹的孩童世界的时候,整部影片的氛围就如女主一家从外婆家返回时在海滩上看到的天空一样,洋溢着暖色调的温馨和夏日傍晚特有的闲适。而穿插在这具体的现实日常之间的则是两段充满孩童色彩的“幻想”,这两段“幻想”除了让我们莞尔一笑外,也令这桃花源般的生活多了一分如梦似幻的虚无感,就像阳光下的肥皂泡,斑斓而脆弱。

在影片的11分钟处,影片配角之一的哲出场。哲的此次出场带来了全片第一抹悲剧色彩:

这场女主和哲的对话有两个主要的作用:

其一:交代哲本人对大海的厌恶以及原因,一是来源于懒惰酗酒不肯下海工作的父母,二是来源于以海军身份(因海军征召)死于大海的哥哥。

其二:死亡和战争开始逐渐显露出它们的面孔。

在影片的12分钟处,导演以一幅照片,一张铅笔画做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场:曾在前面出现过的女主的哥哥加入了军队。(上一分钟哲刚刚提到因参军而死于大海的哥哥)

在影片的15分钟处,女主得到了有人上门提亲的消息,这标志着全片由此正式进入成人视角。同时在女主的归家路上,女主再次遇见了哲,而此时的哲却正穿着日本海军军服,走上了他自幼便厌恶,便恐惧的人生道路。这种宿命般的无奈和无力,正是个体意愿被社会洪流所裹挟和压迫的结果。(回看这一场景时,我脑海中总浮现《教父》中帕西诺成为教父后那张年轻却充满阴影的脸,同样的出场时就表明了自己对家族生意的抗拒,同样的宿命般的成为了自己过去最不想成为的人。)

在影片17到36分钟之间,影片延续了开头时的“欢快”风格,以女主迷糊的人设以及初至新环境时的磨合期编织了不少的笑点,将本较为艰苦的生活乐观化,将偏向悲剧色彩的素材喜剧化处理(做杂粮饭),将极具悲剧色彩的素材平淡化处理。(对了无音讯的哥哥的担心)。这一手法不仅仅出现在影片的这一部分,而是贯穿全片始终,成为影片处理内容和情感的主要手段。

在36分钟处,战争和死亡再次以直接的形式,以清晰的面孔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也就是观众的眼前。

虽然涉及女主生活的片段依旧伴随着笑声,但随着时间线(影片的同时也是历史的)的推进,影片在细节处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偏向悲剧色彩的元素:

(面容枯槁瘦弱的路人)

(给土豆拔芽的女主婆婆。)PS 土豆发芽一般都会直接扔掉,因为发芽后土豆会产生一定的毒素

(新插上灵幡的墓地)

在影片的54分钟处,女主出现了一句和人设似乎不那么相符的台词:

女主说出这句台词的背景和原因是此时的日本物价已经飞涨到底层居民难以承受的地步。这场戏其实也重申或者说明确了全片都是围绕着身为日本底层女性的女主进行展开,我们从这部影片中能看到的,也就是在此人设下的女主所能看到的。

随着时长过半,影片内容从女主的日常生活也渐渐转变为战争和死亡的投影,而且这一转变并不是镜头转向了他处,而是战争和死亡开始渐渐吞噬原有的正常生活,将后者挤出了镜头。

在影片的65分钟处,哲再次出现在了女主的生活中,并在立下了十分标准的flag后和女主做了诀别。之后镜头一转,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女主哥哥的死讯。在影片前半部,哥哥也正是在女主和哲的对话戏后参军而去。

影片对这场祭拜戏依旧采取压缩篇幅和淡化色彩的双重手法,一方面极尽简洁之能事,一方面用之后夫妻斗嘴所带来的喜剧色彩冲淡哥哥死亡所带来悲剧色彩。这场戏之后的影片首次出现的空袭戏依旧如此处理,以女主公公“假死”的喜剧感转移观众注意力,淡化空袭带来的紧张感和死亡威胁。

在影片的85分钟处,影片出现了第一次直接的死亡:死于空袭的晴美。

当晴美的母亲也就是女主丈夫的姐姐(想不起女主该给她叫啥- -。)在女主床前悲痛不已时,女主的婆婆,晴美的外婆上前安慰晴美的母亲:“不要这样了,该去分发豆腐了。”

这句看似荒诞的话,细细品来却包含了无数的心酸。

此时此地死亡已成常事,人们见到了太多了死亡以至于哪怕是亲人爱人死去也不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哭泣,因为活着的人还要活着,还要利用这些悲痛的时间去给活着的人讨一份活下去的凭仗。

在影片的90分钟处,我们看到了女主第一次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姿态”:歇斯底里,不顾一切的扑灭掉入家中的燃烧弹。

“我已经失去了那么多,又怎么能让你在我眼前夺走剩下的。”

在影片的97分钟处,一只代表家乡的白鹭落在了女主面前,女主追赶着催促着它返回广岛,返回她心中的家,返回她心中最安全的地方。

而在影片的几分钟后,便是广岛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戏份。

影片108分处,天皇宣布投降。女主听到广播后悲愤不已:

“为什么

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觉悟的事情么

不是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么

现在这里还有五个人呢

明明我还有左手还有双脚”

“我的过往 就这么烟消云散了么

我一直认为合理的东西

我一直为之忍耐的理由都飞走了

从海那边来的大米和黄豆

都是用这些东西做成的吧

所以我们得在暴力中屈服么

好希望自己还是那个什么都不想只会发呆的笨女孩啊”

为什么?

如果最后的结果是认输的话,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在哪里?那些因这场战争而死去的人,那些因这些死去的人而悲痛不已的人又为了什么 ? 如果这场战争是无意义的 那么那些死去的爱我的人我爱的人,就这么无意义的消失了么?

哪怕他们的死是为一个无望的口号,一个不知所谓的旗帜,这至少有一个寄托,有一个说服他们去死,说服我们接受他们死去的理由,可现在,就这么全都消失了么?

我忍耐的理由,还有那些死去的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就这么像蒲公英一样飞走了么?

如果说《萤火虫之墓》带给人的是,眼见两个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而又无能为力的直接作用在身体上的难受和不适,那么本片带给我们的则是朝昔相处,血脉相连的人突然的离开了你的生活,离开了你的生命,你甚至还能在房间中嗅到他的味道,可却再也无法触碰他的指尖所带来的无奈和无力,还有莫大的悲哀。

这种悲凉 悲哀 悲伤之意在全片中一直被刻意的压制篇幅和淡化浓度,也使得观众对这些悲剧色彩的情感反应被延迟,但这种情感反应并未因时间的错位而变弱,反而在不断的堆积中越来越多,最终爆发。

“你不知道吧,在邻保馆前死去的士兵好像是我的儿子,我当时竟然没有发现。”

(自核爆后的广岛逃出的邻居大妈的儿子)

(日后偶然提起此事的大妈)

到这里,想啰嗦的也差不多讲完了。也想过要不要把和好友讨论的一些关于本片的争议补上来,后来想想也就算了。

只想说,让战争永远停留在历史和艺术创作中吧。

式微 式微 胡不归?

 5 ) 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DS被封号了。

电影对谁负责?

电影对创作者负责。

创作者对投资人负责。

投资人对票房负责。

票房是什么,票房是money。

money由国家来负责。

这里根本没有涉及观众,所以同理得证,电影什么时候需要对观众负责啦?!

很多电影不想得到恶意差评。

我同意,差评可以,但坚决抵制恶意。

不过其实大部分差评真的是善意的。

什么?!善意的恶评,那我就更不需要了!

行吧,那你就别说话了!

《世界角落》让我想起了罗伯特麦基《故事》里面有一个篇章中提到的“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文章有提到:“在理想世界,艺术和政治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他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这也是《世界角落》争议最大的地方,该电影的话题在国内战争罪行反思的讨伐甚至超过了电影质量好坏本身。

以大聪来看,电影品质的好坏,是高低之分。

政治倾向,是左右之分。

如果把上下和左右区分开来,大家是不是可以明朗一些。

但《故事》说了,上下左右如同现实的三维世界。没办法真正区分。

所以《世界角落》的导演,玩得一首好牌。抖得一身高级。

他其实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如果大家那么积极去讨论《世界角落》的反战态度问题,倒不如也花些时间思考一下国内导演有一天能不能用这种思维方法拍出这样的电影,也刺激一下日本呢?

别再拍“手撕鬼子”,不高级。

 6 )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

“对于爱国主义和被政治洗脑,或者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人,本质上都一样,你不能歧视别人的爱国和人性,那一刻的反应是人之常情。”——摘自 亵渎电影的文章

(引用亵渎的话是因为他的评论与想法代表了我提到的大多数人。)

生离死别充斥着人生,每个人在战争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影片的所有篇幅都在围绕北条铃的视角来看待周遭环境,而且是非常个人化和意识流。战争来了,又走了。唯一没变的是铃的认知。即使糊涂柔和,但对战败的厌恶,才真实刺痛作我为观众的心。此刻的扭曲意识像极了发狂暴怒的机器,击碎之前我对片子的种种喜爱。片尾铃和老公一家作为幸存者代表,继续秉持着好好活下去的“世界公知”线路,过下去。然后再没有了半点关于战争态度的消息。

看上去坚毅顽强的意念和善良诙谐的主人公们真的很是令人动容。他们也是受害者啊。但别忘了,奋战杀戮在他国的每一个日本战士背后,正是这样一群畸形的人全力支持着。爱国和人性本身是没错的,错的是怎样去爱国和展现人性。我可以感受遭受炮火下的死亡别离,但这跟变态扭曲的意识是两回事。对被侵略国的人来说,分裂扭曲意识下的生活表象来谈灾难与受害者,那就是一种背叛。

很难想象有人发表言论,让人去尊重这样“看似温暖实际却毫无表情的”影片观点。

在他人存活下来揭露战争罪恶时,也有人选择蒙上眼换个房间换身旧衣服,继续无视。可怕的是不计其数的人跟随这不真实的善意。

反战与反战败这才是本质上区别。像这样展现二战战败与日本家庭目送子女支持参战的受害者形象不在少数,可几乎没提及到半点关于为何而战的反思。

所以我们在对德国二战反思总结给予肯定之时,对日本不提及不评论一样给予肯定吗?

我没办法做到这般。那样的默认只会更加纵容病态的生长。

反战败的大多数与在世界角落里的生活,构成了当下日本的大多数。后者的表象掩盖了实质。确实,他们中存在着朴素的受害人,但有些事不是拍拍腿上灰尘说句日子还是要过的,就能独善其身的。

给他人扣上大红帽子时,他真的是吗?

 短评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4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6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12分钟前
  • 方舒逸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15分钟前
  • 不缇
  • 还行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16分钟前
  • 不死鳥
  • 力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22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26分钟前
  • Kama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28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30分钟前
  • 再生
  • 推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35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40分钟前
  • 敦士
  • 还行

周作真是温柔啊

42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44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4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52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