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粤语

香港剧中国香港1988

主演:郑少秋  温兆伦  黄日华  汪明荃  黎美娴  戚美珍  

导演:刘家豪

 剧照

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2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3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4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5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6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3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4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5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6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7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8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19大都会粤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00

详细剧情

《大都会》为TxB于1988年的大制作作,被称之为「金装豪华短剧」,几乎出齐当时的全台精英。   见证香港风云时代,群星尽在1988年的《大都会》!汪明荃、郑少秋和杨群领衔主演,揭示家族百货产业的恩怨,更邀请了梁朝伟、周星驰、刘嘉玲、任达华、邱淑贞、邵仲衡、戚美珍及吕良伟等,演绎两代错综复杂的情仇,绝对是无线电视的经典家族恩仇剧集.   富商凌显光(杨群)的大福百货公司濒临倒闭,其女家敏(汪明荃)劝他让万众银行董事长郑世昌(郑少秋)入股。光认为敏野心太大,不予信任,反与从美回港的家业(梁朝伟)共谋对策。惜业不幸撞车身亡,光饱受丧子之痛,又被昌压逼,遂宣布破产。敏、昌吞并大福的计划告吹,敏为发展事业,利诱林灵芝(戚美珍)离开昌,然后与他结婚。   昌本有子立基(周星驰),后与万众银行老板女结婚,而她与前夫则有子浩然(梁思浩)。昌实为其小姨宜珠(林颖欣)和然的财产托...

 长篇影评

 1 ) 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宗教电影

《大都会》是德国电影导演弗里茨•朗导演的一部经典的表现主义电影。在科幻电影史上,这部电影也同样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其奠定的若干母题、经典场面被日后若干科幻电影反复使用。由于屡经剪辑,这部片子在很多人眼中看来具有了很多无法理解的地方。
不过如果我们换用基督教的视野来审视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披着科幻电影的外衣,彻头彻尾的宗教电影。尽管在影片中也充斥着很多反乌托邦的元素,但总体的基调却是一种乐观的宗教乌托邦气氛。下面就请各位随笔者一同前来解析《大都会》中的各个象征符号。


资本家弗雷德森——大都会的主宰,耶和华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时期,在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之前,尽管摇摇摆摆地在一个极不安定的魏玛共和国政府的统治之下,然而德国的经济也乘上了这发展的春风,在挣扎和摇摆中努力发展着自己的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也就具有了一种高高在上,不容置疑的权威感。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弗雷德森在片中不仅象征了整个资本家阶层,更是一个隐喻的宗教符号:上帝耶和华。理由如下:
首先,他是整个大都会的主人(Lord)。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在英文版圣经中,“耶和华”这个名字都是写作God或者Lord的。换言之,身为整个大都会主宰者的弗雷德森,在整个大都会中享有极高的权威,他的一句话可以让人坠入绝望的深渊(从他解雇那个主管就可以看出来),他随时监视着整个大都会之下机器的运转,同时也在思考着工人们的命运——尽管后者并不知情,而他在影片开篇的很多镜头都是站在高耸的建筑物的窗口俯视外面的一切,导演不遗余力地要让观众明白这是一个掌管一切的主人。
其次,对于工人的暴动他本可以镇压,但他只是告诉工头并通过工头告诉工人们:如果把机器砸毁,那么他们的家园将被大水淹没。正如《圣经》中,耶和华明知道世人的罪行,但他只是通过一些先知以及之后的耶稣来引导世人,却鲜少自己出手进行完全彻底的毁灭。就这一点来说,导演不仅是想要说明“捣毁机器不能带来自由”,更是一个让人亲眼目睹自己的暴行导致家园被毁的过程,也想要暗喻人类因为无法和上帝沟通,自己采取一系列想要“追求自由”的错误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系列的苦难。
最后,担任起沟通他和工人们之间的调解人的,正是他的亲生儿子弗雷茨。尽管在影片中他并不是自愿将他的儿子送下去的,但他也并未限制弗雷茨的行动(他本来完全可以把弗雷茨关在花园里不让他出去,但是就不会有这部电影了),可以说弗雷茨正是在他的默许之下去到工人之中的,而且是完全彻底的深入工人群中。所以,将资本家弗雷德森看作是代表上帝耶和华的一个符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女教师玛丽亚——圣母玛丽亚/先知
“看哪,这些都是你的兄弟。”正在喷水池边和女伴玩耍嬉戏的弗雷茨突然地看见门外涌进了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孩女孩,一个衣着朴素的女教师带领着他们,而她所说的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无忧无虑玩乐的弗雷茨,才使得他有了想要“到下面去”的冲动。这一个玛丽亚虽然并没有使他的肉体诞生,却实实在在使得弗雷茨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使他的灵魂得以重生。
玛丽亚这个名字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而此前在古代墓穴中对工人们宣讲忍耐和等待又让她身上具有了超出圣母玛丽亚的宗教色彩,令她同时承担了旧约时代先知们的工作——预言耶稣基督的到来。因此很多人在谈及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时,就会完全地把这些宗教象征符号安放在玛丽亚的身上,但事实上,玛丽亚所象征的不仅是预言耶稣到来的先知,同时也是生下耶稣的圣母玛丽亚。
此外,在角色设定方面,由于当年的电影在放映的时候会有很多个版本,因此其中一个版本中,资本家弗雷德森有一个名叫海尔(Hel)的妻子,而玛丽亚和海尔的长相几乎如出一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海尔的化身。从这个角度来看,更是加强了她作为“圣母玛丽亚”这个喻体的意味。


工头——先知/使徒
很多人看《大都会》的时候,大多会把目光聚焦在几个主要人物比如弗雷德森、弗雷茨、玛丽亚以及发明家罗特旺身上,但实际上工头(一个或两个)在整部电影中其实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由于这两个工头角色的具体差别实在是很小很小,所以我就干脆合并为一个角色进行分析了。
首先,工头促成了弗雷茨前往工厂一探究竟的行动。被解雇的工头失魂落魄地从大都会主人的办公室里走出来,几欲自杀,正在此时,弗雷茨却从斜刺里窜出来,一把抓住工头说:“我需要你的帮助。”在此之前,他刚刚从玛丽亚那里得知了地下世界的存在,因此决定一探究竟,但仅凭他自己是去不了的,于是他来找工头帮忙。对应《圣经》,在耶稣出外传道前,曾有过施洗约翰在旷野里传道,要“预备主的道”。通过洗礼,耶稣被神公开宣称为“这是我的爱子”,在此后的岁月中,他的脚步深入到了加利利的众村庄,开始了自己的传道经历;而在电影中,在工头的帮助下,弗雷茨进入到工厂内部,得以觑见吞噬工人生命的庞大机器,开始了他作为“心”或曰“调解人”的工作。因此,工头在此处,扮演了施洗约翰——亦即先知的角色。
其次,在工人们在机器玛丽亚的煽动下决定捣毁机器的时候,工头出面阻拦了工人们疯狂的行动(尽管非常必然地失败了),并且大声地告诉工人这样做的结果只会毁了他们自己的家园。在工人仍然一意孤行的情况下,工头不得不将此事告知大都会的主人——资本家弗雷德森,得到的答复是:随他们去吧。此时,工头的角色就变成了圣经中警告百姓不要逾越犯罪,并且完全被百姓忽略的旧约时代晚期的先知形象。
再次,当工人们沉浸在捣毁机器的欢乐中时,也是工头出来质问“你们的孩子呢”,并且让他们从一种民粹主义的欢乐顶峰,瞬间跌落到了子女生命遭遇严重威胁的绝望境地。这个场景同时具有一个象征意义,就是:人类在纵情挑战了上帝的权威之后,总要自尝苦果,但承受苦果的往往是他们的孩子而不是他们本人。在这一个场景中,工头的角色,更近似于新约时代传讲福音要人悔改的使徒。
最后,当弗雷茨和罗特旺在屋顶上搏斗的时候,也是工头率先发现了他们,并且指引众人观看,并且在最后代表工人和资本家和好。有人也许会问,这又象征了什么呢?实际上,这里是用真实的搏斗代替了圣经中被预言的战争,让现场的发现代替了预言。此处的工头,既扮演了书写《启示录》的使徒约翰,也扮演了人间教会的代表,成为了最先与神(影片中表现为资本家弗雷德森)和好的人。
因此,工头在这部影片中的作用和表现,一举一动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比喻意义和表现价值,实在是不能不提。

资本家的儿子弗雷茨——耶稣基督
事实上,笔者意识到这部片子的宗教意味就是从弗雷茨发现工厂里工人在做着何等艰苦的工作,甚至只要停下几秒钟就有可能发生爆炸导致所有工人都会有性命之虞,于是在一个工人昏倒后毅然决定顶替他的工作。在这时,一个工人给了他一套工作服让他穿上,于是原本穿着漂亮短裤(一定程度上象征了原本天真无知的少年人,也象征了身为“神子”时的美好光景)的弗雷茨突然间就换上了深色的,一看就很粗笨的工作服。
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一个词跃入了笔者的脑海:道成肉身。整部片子的“宗教寓言”定位也由此确定。在整部电影中,弗雷茨作为“耶稣基督的喻体”的身份是显而易见不容质疑的。
首先,他在看到玛丽亚带着一帮工人的孩子们来到花园里并且对他说“你看,这些都是你的兄弟”之后,毅然萌生了“下去看看”的念头。来到工厂后,他一方面亲眼目睹了一场机器爆炸,并因此产生了“吞吃人的魔鬼之门”的幻觉;另一方面也令他由于同情累昏的工人而选择接替他的工作。在亲身经历了繁重、重复的工作后,他伏在机器上,痛苦的呼号:“父亲,我从来不知道十小时也会成为一个折磨。”在此处,他象征的是道成肉身,感受着人间疾苦的耶稣。他自己舍弃了天堂花园里悠闲欢乐的生活,心甘情愿地去经历底层工人的艰辛劳作。诚然有人认为他这是出于对玛丽亚的迷恋和憧憬,但为了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地去给一个素不相识的工人顶十个钟头的班,这恐怕是不大可能的,尤其他并不确信玛丽亚会到厂区来。所以,与其用“爱情”来解释这段剧情,倒不如用“基督寓言”来解释要来得好。
其次,玛丽亚在向工人讲述巴别塔的故事时,说到了“头脑和手不能很好的沟通,所以需要心作为调解者”,并且不断向工人承诺他们的调解者很快就会来临。而在剧终的时候,玛丽亚再一次重复了这预言,弗雷茨走上前,一手拉着他父亲(象征耶和华)的手,一手拉着工头(象征人类)的手,并且将这两只手引导到一起,紧紧握住。这个画面的象征意义对于熟悉基督教的人来说真是再熟悉不过了:通过耶稣基督,人类得以和原本与他们隔绝的神重新和好,使天国事业能够继续建设下去。在整个电影中,弗雷茨多次紧紧抓着心口(以至于笔者非常不怀好意地揣测他会不会心脏病发作倒地),这个动作一方面是表示他心中痛苦或是紧张,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不停地向读者暗示他作为“心”——调解者的身份。换言之,此处的弗雷茨,扮演了“人与神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的耶稣基督”的形象。
再次,当工人们砸毁机器,工人住宅区地下开始喷水(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和影片开始时弗雷茨和女伴围绕嬉戏的喷水池场面非常相似,应该算是一个呼应关系,但此处的弗雷茨已经不再是玩耍的少年人了),弗雷茨冲入工人住宅区,帮助玛丽亚和其他保姆将工人的孩子们救出来。这些孩子对弗雷茨寄予了相当大的希望,因此毫不犹豫地跟着他的带领,按照工头所指示的方向从大水蔓延的工人住宅区逃离。这个场景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先知预言的实现”,因为在圣经中,耶稣基督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几乎在旧约时代都有预言,可以说也是先知指明了耶稣所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出手拯救无辜受难者的耶稣的形象和作为。
最后,在片尾他与发明家罗特旺的搏斗中,尽管一开始罗特旺占据了上风,甚至将弗雷茨打昏在地。但是弗雷茨最终还是把罗特旺从屋顶上踢了下去,发明家因此摔死,可以说,这一幕就是《启示录》中,魔鬼被打入火湖的隐喻。而在此时,弗雷茨也成为了“胜过魔鬼”的耶稣的形象隐喻。
整部电影,其实可以看作是大都会的主人和底层的工人重新恢复和好关系的经过记录。尽管一开始因为处境、地位等等因素的阻碍导致底层工人形如机器一般机械地进行工作——这既是当时大机器生产时代新起,而劳资关系常常陷入僵局的人们经常经历的处境;也是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信仰发出拷问,使人由于怀疑信仰、失去信仰而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但是最终的和解画面表达的却是导演以及小说原作者的一种良好的期望,不仅是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和好,更是丢失信仰的人们与上帝的重新和好。

巴别塔——天国的建立
巴别塔的出现,使这部电影的宗教意味变得更加浓厚。但令人玩味的是,这里出现的巴别塔的故事并不是《圣经•创世记》中提到的那个人类为了挑战上帝权威想要修建的通天塔,而是一个为了颂赞神,与神沟通的浩大工程。在《圣经》中,巴别塔因为上帝变乱了人的口音而导致工程的荒弃;而在电影里提到的巴别塔的故事中,巴别塔却是因为建造者无法明白设计者的蓝图,进而为了反抗自己身上的艰苦工作而奋起反抗,最终拆毁了建造了一半的巴别塔。在这里,巴别塔其实被当作“无法完工的浩大工程”的标志来进行叙事,而这个“浩大工程”,实际上对应的是基督教中天国的建立。
在基督教的教义中,上帝造人,是为了在地上建立自己的天国,让人与自己一同享受乐园。但是人类却因为对上帝计划的不了解,挑战上帝的权威,屡屡犯罪,以至于和上帝隔绝,而天国也无从建立,甚至自己亲手拆毁建造了一部分的天国,自毁长城。在上个世纪20年代,正是机器工业轰鸣发展的时代,但是这种破坏性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威胁,人类正在拆毁上帝创造给人类的这个地上世界。因此这种担忧,表现在电影中的隐喻,就是这个巴别塔的故事。如果从斗争哲学的观点看来,这种宣扬忍耐、和解的哲学实在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但如果从圣经解释的观点看来,却是让人们重新寻找和认识耶稣,重新与神和好的一个期待。

发明家罗特旺——魔鬼撒旦
说了这么久,终于说到这个电影中最大的反派人物了。照理说,在电影拍摄的年代,人们对科学的发展应该是充满期待和盼望的,但为何在这部电影中,这个发明家(有的人认为应该称呼他为科学家,但纵观全片,他所做的最大工作应该都是发明各种新鲜玩意儿,因此应该称为发明家更合适)基本上什么好事没干,什么坏事都少不了他,最后很可耻地被弗雷茨从屋顶上踢下来,摔死了。为什么这个发明家会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反派Boss兼丑角的角色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在这部电影中,罗特旺是作为魔鬼撒旦的形象出场的。
可想而知,地下工厂的那些机器应该都是出自罗特旺之手,又确实为地上世界的生活提供了各种必需的资源,但它们同时也成为了底层工人痛苦生活的根源,使工人几乎丧失了作为人的特性,如同机械一样的活着,甚至倒下了也只是换一个人作为备份零件顶替上去而已。这反映了在电影拍摄的年代,人们对于机械和科技的一种态度就是:既需要,又恐惧,但恐惧和厌恶的成分居多。
在弗雷茨的幻觉中,工厂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魔鬼张开的大口,工人们排着队机械地朝这张巨大的恶魔之口走去。而整部电影最鲜艳的反派角色,机器玛丽亚也是出自罗特旺之手。他的实验室充满了各种光怪陆离的机器和冒泡的烧瓶烧杯以及巨大的电开关,完全就是上个世纪20年代人们对“未来的实验室”的典型想象。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实验室的模样和《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实验室几乎如出一辙,而其中诞生的,几乎都是能够毁灭人类自己的魔鬼。只是机器玛丽亚相比弗兰肯斯坦,具有更强烈的恶魔性而悲剧性则要少很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许这是因为机器人和人类之间天然的种族隔阂导致的差别。但不管怎么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罗特旺的实验室确实是体现了人们对科学发展的一种既崇拜又恐惧的复杂心理,人们认为科学的发展将会带来生活的重大变化,甚至期望机器能够完全代替人工作;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科学的发展又令人们感到恐惧,因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已经完全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这种发展趋势令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充满了恐惧。
因此,在电影中,发明家罗特旺就变成了一个类似于魔鬼的角色。他的房子里有各种玄机,他发明了工厂里一系列异化人的庞大机器,制造了机器人玛丽亚,还跟大都会的主人,资本家弗雷德森抢过女朋友……笔者十分怀疑电影其实将海尔这个女人处理成类似于“天国”的形象,但无奈看到的版本中甚至没有海尔的戏份,因此无法进行深入挖掘。但总之,他不仅是一个工人们幸福生活的破坏者,也是破坏一切的始作俑者。但令人玩味的是,他制造机器玛丽亚,却是在弗雷德森的授意下进行的,这也许也反应了当时人们在宗教观念中对上帝的质疑——上帝究竟是不是全善的,是不是全知全能的?如果是的话,为何他会允许罪恶和苦难的发生?
这种疑问投射到影片中,就有了罗特旺的一系列在弗雷德森的授意下用机器玛丽亚取代真人玛丽亚,去煽动工人捣毁机器的场景。关于机器玛丽亚的问题我们另立一个标题来进行讨论,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罗特旺的所有发明,应该都是在弗雷德森的授意和指示下进行的。这不仅反应了人们对于资本家的矛盾心理——一方面资本家提供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资本家也推动发明各种机器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机械化;而且还反映了人们在宗教信仰上的一种动荡状态——既相信上帝的美善,又质疑上帝允许魔鬼制造苦难的动机和行为。
影片的结尾,罗特旺发现了真玛丽亚,一心想要把真玛丽亚害死。正如圣经中描写魔鬼迫害先知或使徒一样,但他的结局也与圣经中的魔鬼相去不远——魔鬼被耶稣打入火湖承受永久的酷刑,罗特旺被弗雷茨踢下房顶,摔得非常难看。

机器玛丽亚——敌基督
在影片中,玛丽亚一直在对工人们宣称,你们要忍耐,要等待调解人的到来,要忍受命运……有趣的是,这种明显的“思想麻醉剂”却被弗雷德森生生切断,让罗特旺搞了个机器人冒名顶替,搅乱工人们生活的正常秩序。
机器玛丽亚的出场可以说是相当迷人,而且非常能蛊惑人心。上场第一句话就是“我已经教导了你们忍耐,但现在已经无需忍耐”,完全彻底地打破了原先“等待调解”的教导,而工人们居然没有一个怀疑的,毫不犹豫的就跟着振臂高呼了。
要是放在中国电影里,大概就是“饱受压迫的工人奋起反抗欺压他们的资本家,在玛丽亚同志的号召下闹革命”的剧情了。但弗里茨是个德国导演,机器玛丽亚在这电影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派角色,一个令人爱恨交织的反派角色。说她令人爱,是因为她不像真的玛丽亚那么单薄,那么软弱无力,那么远离世俗;她充满活力,善于挑逗人心,鲜活跳脱,她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正中工人们的心事,她了解他们,她把资本家骂成了他们的大敌,帮助他们把自己心中郁积已久的情绪释放出来,帮助他们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看起来真是美好,她的外表蒙骗了许多人,以至于对玛丽亚深信不疑的人们都相信她说的就是对的,并毫不犹豫地去照着执行。但熟悉玛丽亚言行的弗雷茨却一眼认出了机器玛丽亚就是冒名顶替的“假冒伪劣”,因此毫不犹豫地就指出“你不是玛丽亚”。只可惜脑袋发蒙的工人们已经完全听不下去,反而认为这个来揭露骗局的弗雷茨既然是资本家的儿子,自然是与他们作对的,于是在他们砸机器的行动受阻后,毫不犹豫地暴打了弗雷茨一顿,打得他昏死过去。(看到弗雷茨被打的那一幕时,笔者近乎条件反射地想到了基督教中的“耶稣受难”,同样的为了民众的利益去反对他们做错事,同样的被搞得惨不忍睹。而且此时的弗雷茨还穿着那套工作服,表示他仍然保留着“道成肉身的耶稣”的形象暗喻)
机器玛丽亚掀起工人和资本家的对抗,并且大获成功,厂房里的大机器都被砸得满目疮痍,工人们欢呼自己的“革命胜利果实”。殊不知自己的家里已经大水漫灌,留在家中的孩子也有了性命之虞。欢乐瞬间变为痛苦,机器玛丽亚立刻从“革命领袖”变成了“女巫”,最终被烧死在火刑架上。这既是圣经中敌基督被打败的一个寓言表现,也是当时的人们对“捣毁机器”这种极端做法的一种反思,更是电影导演对当时已经初露苗头的工人运动和民粹主义的担忧和顾虑。
因此机器玛丽亚被烧死,不仅是人们对机器的恐惧的最极端化表现,对启示录中的末日之战的寓言表现,也是导演对民粹主义的否定思考。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部1925年拍摄的电影,《大都会》在艺术手法、思想深度以及技术水平上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建立的大量母题和经典画面,在此后的科幻电影中得到了反复的运用和不断的重现。而这种“基督教寓言”形式的科幻电影模式,也成为了科幻电影拍摄的一种可供借鉴的前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90年代拍摄的《骇客帝国》,正是这一表现手法的更精细的运用。
披上了科幻色彩的宗教电影,可以让人们在光怪陆离的影像中认识和接触到宗教的内涵意义,并且能够非常轻松地深化电影的思想深度,因此被西方深受基督教影响的导演们所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类跨类型电影,也成为了宗教宣传的另一种好用的工具。影片最终幕,工人和资本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和解的象征,这一幕对于看惯了朱毛会师、革命斗争的中国人来说,真是相当之别扭和不明就里。但对于熟悉基督教的西方观众而言,这个明显的譬喻真是根本不用解释了。
人和神的和好,人和人的和好,天国的事业终于可以继续建设下去。所以,看到结尾,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充满了基督教乐观主义情感的片子。

 2 ) Fritz Lang:《大都会》

《大都市》无疑是默片时代最经典的黑色科幻寓言,未来城市不断地向上向下扩张自己的躯体,仿佛热带稠密的雨林,不同的植被层上聚居着不同的族群。——在机器的轰鸣中,影片拉开了序幕,身穿黑色工作服的人们僵尸一般走向了冰冷的大机器厂房,乘着电梯到地下工作;而在城市的高楼之上,衣着光鲜的人们则在尽情娱乐——森然对立的阶级,剥削和吸食得那么明目张胆。可是,如果以为影片旨在鞭挞这种不公,那就错了。看这句台词,“The mediator between Hand and Head must be the Heart!”竟然在片子的中间和结尾反复出现,完全就是中心思想了。
“头”当然是城市的统治者,把握着城市政治和经济的命脉,以他为代表的上层充分享受着闲暇和文明的成果;而“手”则是地下居民,他们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没有名字,只有编号,不停干活。谁是“心”呢?统治者Joh Fredersen的儿子Freder。
Freder偶然遇见了来自地下的女子Maria,她召唤着他去关注一个被忽略的世界,地下的阴暗与愤懑。——又是Maria, 这个名字带着圣母的光辉呢,她还是一个先知,在地下对工人们发表动人的演说以抚慰他们受挫的灵魂,她散布着“心”即将降临的讯息。她演说的内容是电影的一个中心意象,改编自语言巴别塔的故事:人们想建造耸入云霄的高塔,以传扬自己的伟名。但想建塔的人自己不劳动,而是雇佣了别的人来劳动,但用手建造高塔的人却不理解塔的意义。头和手严重分裂了,只有心才能重建头和手的紧密联系,压制头的傲慢以恢复手的尊严。Freder和Maria再次相遇了,他们彼此一见钟情——上层与下层的调和又要以如此老套的方式进行么?
父亲窥视到了儿子的行踪,他要求科学家Rotwang把Maria变成机器人。——科学家的实验室类似于中世纪的炼金室,带着鬼魅的化学气息,还有有无数秘密通道,连接着大都市的上与下。Rotwang到地下抓住了纯洁的Maria,并且成功地把她的面容复制到了机器人的身上。新诞生的Maria是红色的,科学家又在她的密码里偷偷添加了死本能。于是她以巴比伦大淫妇的形象登场了,引诱着上层的纨绔子弟为她疯癫决斗;又跑到下层去教唆工人们摧毁机器,破坏城市,交通瘫痪,洪水泛滥——她是无节制的欲望和摧毁。在城市行将崩溃之际,白色的Maria从Rotwang的炼金术室里逃了出来,她终于又和Freder遇见了。他们似乎成了救世主:一起救出了在被围困在地下的孩子们。
红色的Maria被绑在火柱上烧死了,临死前,她兴奋异常,只到化作一堆钢片。耐人寻味的是,科学家看到自己的红色Maria已死,就奔向了白色的Maria。Freder自然要保护心上人,一番搏斗之后,科学家从教堂上摔死了。为什么死的是科学家和机器人呢?他们真是冤枉,被利用之后又成了替死鬼。劫后余生的工人们接受了调停,这个时候“心”降临了。Freder把父亲的手和工头的手拉在了一起。并且还加了一句,“多点儿忠诚,少点儿阶级意识。”
可见,影片的政治态度还是保守的,主张调和而非对抗,淡化阶级强化制度。社会被比喻成人体,任何一个器官都是孤立的,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获得功能和生命。不同的人占据着不同的器官,器官本无高下之分,要建构一种平衡的动力学,“心”是不可缺少的桥梁。当然,影片也表现了剥削,工人们死气沉沉的形象与地狱一般的劳作都在意指着剥削的无所不在——但剥削在这儿并不能归结于某个阶级,剥削是个情绪化的字眼,人们总习惯于转嫁自己的苦难,却忘了自己的位置。在《大都会》里剥削被转化成机器,或者说异化了。但这个异化并不是个人的异化,而是作为社会整体的异化:产业工人成为“手”并不可怕,统治者成为“头”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这个“手”没有了跟“心”或“头”交流的机会。这套理论到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专业化分工呀,还强调各部分的“联络”。——但这种状况恰恰是马克思一直警惕和抵制的异化,人彻底成了手段,沦为社会机体的器官,脂肪或头皮屑了。当然,人又怎么可能是目的?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躯体的哪个部分岂非最有自知之明的选择?不要妄图谮越,离开了躯体,只是一无所是罢。因此,《大都会》尽管令人心寒,眼光却犀利地洞察了人类的位置,无论是福是祸,总得继续干下去。
结尾的时候,工人们照旧僵尸一般去上班,一片升平。庞然大物之中,要紧的是把每个人都摆在合适的位置,个人的全面异化不可逆转,却成就了高效的制度性运营,只为了巴别塔扬名的速度。然而,速度也预示着毁灭,红白Maria本来就是一个人,临界点总会触到,而造物终将会反抗造物主。

 3 ) 观影纪略之三只谈风月

痴人妄语。坐在影城第四排,必须伸长脖子才看得到字幕.....

朗导演估计在当年会被当成外星人。

鉴于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试机于1939年,大都会里囧囧有神的手写体可以谅解。甫一提到通天塔的时候,开始对乔·费拉德森的办公室无比好奇,后来相继出现奋笔疾书的四人组和对着屏幕记录的乔萨帕特让我小穿越了一下,这不还是工业革命时期大资本家终极Boss办公室的姿态么....然后告诉自己,此片上映于1927年...1927年。

小费拉德森走台阶追上乔萨帕特后,掏出的小本子让我又小激动,以为惊喜要来(1927,1927,淡定淡定)。不过手写便签本也很坏逊就是了....

大都会在空中穿梭交叉的马路,很有预见当代某国高架桥林立的情景。

罗德旺把玛利亚五花大绑在透明容器里转换的场景,各种沸腾,各种电闪雷鸣,各种化学物质变来变去,现在的科幻电影里不要太眼熟,也没得创新,郎大师那是1927年,2007年还再玩同样的把戏,大师会告你侵权的。

机器人玛利亚在Nach跳舞时,被埃及艳后的感觉,有木有!

虽然是黑白片,但总觉得里面演圆脸上都涂的白粉.....呼唤彩色版真相(1927,1927...)估计大家都是煞白面孔,烈焰红唇。

用手闸操作不现代,按钮才是王道。

七宗罪的演员很辛苦,要装成大理石,但贪欲(不确定?死神右手边的)同学看见你的手动了!两次!

据说麦同学的圆锥胸造型借鉴于此,没注意到,难道是机器女神那段....

可能因为默片的关系,演圆们的肢体语言丰富,工人们摧毁核心机器后舞蹈,烧死机器玛利亚时狂欢,以及观看罗德旺和小费拉德森打斗至获知孩子们得救那几段.....感觉很像《春之祭》....
还有表示忠心、爱心、伤心各种心的时候,一定要双手高举,捂住心脏,作黯然销魂状,很琼瑶剧哎....

自我普及一下摩洛神,一般称摩洛,与烧献儿童有关。旧约中有此名,对拜摩洛持反对禁止态度。在现代英语中“Moloch”引申为需要极大牺牲的人物或事业。

比较中意像德库拉伯爵的瘦子(真的有尖耳朵!),爱因斯坦发型的罗德旺(烟熏妆啊神!)和费拉德森(父亲)。搜集资料如下:

Fritz Rasp 饰瘦子 (1891.5.13-1976.11.30)
瘦子出现的情节大多都在修复版里。出名的角色除了瘦子外,还有三便士里的J.J(再次中意),以及堕落少女日记里的M(就是引诱Louise,致她生下私生子的药剂师徒弟)。

Rudolf Klein-Rogge 饰罗德旺 (1885.11.24-1955.5.29)
邪恶派演圆。前妻就是大都会的编剧特娅(此女先是嫁给鲁道夫,后来认识了朗导演,就和鲁道夫离婚再嫁给朗)。

Alfred Abel 饰乔·弗拉德森 (1879.3.19-1937.12.12)
此君被称为德国的Lewi Stone。演员、导演兼制片人。

另,其实虽然是默片,但很多镜头演圆说话时都有正面特写,可以读出唇语,希望有识之士能完成此项工作,没声音配上字幕也好。

一句话观感,在超越时代的现代感全金属外壳下,大都会还是在讲述一个有关爱情、亲情和友情的故事。

 4 ) 预言

终于看了让无数人顶礼膜拜的《大都会》,得意洋洋,嘿嘿~
看完以后不住得称赞自己:原来我的忍耐力这么强!
将近两个小时的默片,不像卓别林的戏剧充满了笑料,缺失的情节让故事在一开始看得特别费劲。幸好,偶素有耐心滴银,看到结尾的时候终得释然--!
政治 + 科幻 是《大都会》长久已来被争论不息的焦点。不过据说,《大都会》原小说本身情节有诸多混乱和肤浅漏洞,“多愁善感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也太过幼稚,在1927年,英国科幻作家H.G. Wells就说它是“一部很傻的电影”。
没有任何对于经典的不敬,但是,影片里“头脑和双手必须由人心来调节”主题的表现方式,我认为也有些幼稚和直白。在影片的结尾处,在两个年轻人爱情的感召下,工人和统治者的矛盾化解得过于仓促,完全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震撼。当然,这也许与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不完整有很大的关系,毕竟,这部经典现存的版本已经有3/1的剧情不可挽回的流失了。
所以,触动我的并非作者如先知一样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
作为一部20世纪20年代的默片,我想他有太多的时候都能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超前感和惊喜。以至于再回想那些运用了高科技手段,视觉眩目的科幻电影,都觉得不足为奇。
1、 城市
将城市从平面规划到立体的转变,不知道第一个提出这种构想的人是谁。但是,在《大都会》里,是导演弗里茨•朗第一个在荧幕上将这种构想用相当宏大和井井有条的布局直观的呈现出来。一个未来的大都市,陆地交通与空中交通并行,并在空间上将城市水平划分的构想无意让当时的人们眼前一亮。而且在道具和场景布置上的用心,让城市的逼真程度也令人吃惊。当80多年过去了,而我们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却依然没有能够比《大都会》里所呈现出的情景更加发达。相反地,在《星球大战》、《回到未来》、《巴西》等现代化的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对于《大都会》的效仿。可见,《大都会》对于未来预见的缜密程度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2、 科学怪人
从前总是不解,为什么科学怪人总是顶着一头蓬松的白色乱发,深深的黑眼圈下,一双眼睛烁烁的透射出病态的光芒。在《大都会》里,这个问题终于有了解答,原来科学怪人路特旺就是那个始作俑者。他的癫狂,对于研究的痴迷,还有长年累月深居简出而造就的苍白都是日后科学怪人标志性的象征。从《回到未来》里的布朗博士,到策略游戏《主题医院》中的医学狂人,折射出的原来都是《大都会》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记忆。
3、 哥特
在这样一部科幻经典中,浓浓的哥特气质也叫人叹服。那些深藏在地下的神秘教会,通往墓穴的神秘阶梯、挥舞着镰刀的白骨死神,教堂塔端阴郁恐怖的滴水石兽,哥特地一丝不苟。相比同一时代的吸血鬼电影《诺斯费拉图》,《大都会》在造型上可谓前卫了许多。那个骷髅死神的造型,我觉得放到现在依然无可挑剔。况且,如果说现在流行哥特式一种前端,那80年前的哥特气质便是一种超前了。
4、 演员
非常喜欢女主角玛丽娅的扮演者,虽然很难找到它的相关资料。一个是蛇蝎心肠的机器美人、一个是心怀善良的精神导师,同样一张精美的脸孔可以把这两种特质都表现得恰如其分,本身已经不易,比起某些奔四的女人装嗲扮小乔,传神了不知多少。我最喜欢机器人玛丽在俱乐部大跳艳舞的一幕,虽然那种妖冶不是我们现在惯看的形式,但是那种恣意放纵和贪婪野心在我看来不土、不做作,依然是调动男人肾上腺素的利器。
5、 特技
影片一开始,我就很怀疑当时电影的制作特技能够达到那种水准么?毕竟,80年代我们果然看得《西游记》《封神榜》,在今天看起来粗劣的不得了。然而《大都会》的精细程度很令人乍舌。为机器人换肤的一幕,光环和闪电的效果至今令人着迷和惊叹。
作为一部早期的无声电影,能够在方方面面都远远超越自己的那个年代,我想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所以,当乔基奥为《大都会》配上流行电子乐的时候招致的是一片骂声。因为,不要以为电子乐对于《大都会》来说是什么先进的元素,那种粗浅的先进,对于《大都会》只能黯然失色。

 5 ) 你看完可能又累又懵,那让我来当回搬运工

《大都会》是影史上极其重要的电影,是「科幻片鼻祖」,「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比新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桥》还要早20年,是影视生必看,是影迷心头肉,「希特勒」看了此片都想把导演挖过来为自己所用。这么多头衔让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可是,看完这部影片,我觉得,放在现在有些无聊与困倦。 在这个快节奏快消费的时代,黑白电影与默片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兴趣使然,尽管他的社会意义,政治性质,时代价值都很高,但不可否则,它们听着无趣看着分心,加上叙事缓慢的结构。这部电影看完,我感觉全程都在分心,最后用三倍速重看了一遍,让我觉得三倍速才是正解。

为了让自己画的将近四个小时变得值得,我科学上网查了些资料。现在来搬运简单明了的维基百科,让大家对这部科幻片的开山鼻祖进行「必要性」了解,让自己画的将近三个小时时间变得值得。

Q :为什么要维基百科?我百度不香吗?

A:你看完自己对比一下就知道了。

———————————————————————————————

《大都会》(德语:Metropolis)是德国知名电影导演弗里茨·朗所执导的表现主义科幻默片,也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于1927年1月10日于德国柏林首映。本片的制作成本达五百万帝国马克,是最昂贵的默片电影。被广泛认为是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电影,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项目」是第一部获此殊荣的电影。

【环游世界的胶片】 本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24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了四分之一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且自二次世界大战后,本片的原始母片散佚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4],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在当时被认为可能永久散佚。同年,本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 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本片的16米釐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影片经最新数位技术修复,搭配现场演奏原始配乐的147分钟(长度为3945米)复元版本,于2010年柏林影展中重新上映,此版本目前已经推出蓝光光碟及DVD。

【剧情介绍】 故事设置在2026年,电影完成的100年后,人类被分为两个阶层,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权贵和富人都住在梦幻般的富丽大厦里,每天过着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工薪阶层则长期被困在幽暗的地下城市,与冰冷的机器相伴,过着劳碌辛苦的人生。 大都会统治者菲达逊(Fredersen)的儿子法迪(Freder)有一次看见地下城的漂亮女子玛利亚(Maria)时,令他著迷,之后尾随她去看地下城,目睹一次致命工业意外,看到工作者们干活苦况,巨变便开始来临。 菲达逊发现儿子有异,担心工人发难,找科学家洛宏(Rotwang)帮忙。玛利亚在地下城的教堂有很大的影响力,菲达逊要求洛宏制造貌似玛利亚的机械人,用它来煽惑工人暴动,便可借口镇压。原来洛宏的旧情人凯尔(Hel)是法迪的母亲,他一早已做了个凯尔样貌的机械人,可是洛宏不怀好意,意图摧毁菲达逊的整个都会作报复。他捉了玛利亚,把机械人换成玛利亚的样子。 法迪知道科学家的诡计,欲充当调停者,可是机械人挑起暴动,工人捣毁机器,导致洪水泛滥。洪水把地下城淹浸机器失灵,于是法迪与玛利亚千辛万苦把地下城的小孩救出来。与此同时工人以为他们的孩子困在地下城被淹,愤怒的工人把机械人捉往当作女巫烧死。这时科学家洛宏发了疯,追着真正的玛利亚,洛宏与法迪打起上来,洛宏从屋顶上跌毙了。最后,管工带领工人到教堂,玛利亚促调停者法迪带着管工与城主菲达逊一起握手和解,代表智慧与劳动要用心结合起来。

1930年巴西上映海报

【评价】 本片乃默片末期科幻片的经典之作,艺术价值非常之高,至今依旧极受推崇。片中犀利的思想性(以马克思主义为起点,以基督教精神为终点)和壮观的表现主义布景设计(基于导演对纽约的印象)及特效,还有用人体组成的几何图形,使得影片成为德国电影黄金时代的代表作。 【影响】 本片可谓是科幻电影的类型鼻祖,包括《星际大战》等著名现代科幻影片,都有许多场景借鉴本片的创意。2001年日本动画电影《大都会》灵感也源于本片。 【花絮】 希特勒非常喜欢本片,多年后试图说服导演为纳粹效劳,但遭到拒绝。导演弗烈兹·朗本人具犹太血统,而他当时担任本片编剧的妻子蒂亚·冯·哈伯,则因后来政治立场倾向纳粹,而造成两人离异。 本片初映时遭到广泛排斥,其中一个原因是大萧条时期的德国最大的问题不是工人累死累活,而是找不到工作。

————————————————————————————————

以上为中文维基百科,以下为英文维基百科的翻译版本。

「维基百科非常鸡贼,对于词条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中文版又分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四个不同版本,不同版本内容不一样,上传者上传不同语言的版本,在维基百科都有不同的页面,这就很鸡贼了」以下是英文版本的翻译。实在太多了,我都没好好看,就直接上图,想看的可以一看。以下是「英文版原文链接」

Metropolis (1927 film) - Wikipedia wikipedia.org

PS:截图截了我好久

以下为文章引用,非常的多,列出来表示对作者的尊重。

 6 ) 一部不适合推给大众看但又需要普及的神作

⬜️最近沙丘炒的火热🔥让我又把大都会翻出来看了一遍。最后梳理了一下我觉得这部作有意思的小知识,一共三页。期待跟更多的人一同讨论~

⬜️其实这个年代看默剧挺有意思~ 夸张的肢体动作,特写景别的重复展现面部表情,报幕一样的台词,这些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凸显的更加拖沓冗长。但是这种情感的表露更纯粹,更关乎个人,现在所有商业大片如果去掉特效去掉BGM去掉布景之后还剩下什么?或许只剩下了粉丝的追捧热情❤️

⬜️此外还想分享一个关于原著和导演的小八卦。

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夫妇🎎在她们真正相遇之前两人都是已婚状态~ 直到1922年,朗的第一任妻子离奇死亡后他们才正式结婚。编剧名叫哈布,是一个巴伐利亚的贵族天才少女。两人结婚之后各自在外面浪,风流故事不断。后来哈布加入了纳粹党才正式跟朗离婚。

 短评

视听加一星,编剧扣两星。这么NB的世界设定讲出这么狗血的故事真可惜。对比了一下120分钟版的“简装正版”,主要剪掉的是一些靠后的大场面戏。不得不说2010年的修复版真是美好啊!

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亲爱的盲女..不枉我等到配合阿根廷那版的、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最终修复版.感谢arte和茂瑙基金会,现在这个故事总算是完整了.果然等到2009还是有收获的.27版和大友的那版大都会均是我钟爱的作品,此一作中大量的技法能让人去由衷感叹德国在默片时代的全方位伟大,现世代的电影还剩下些什么

6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一遍又一遍的说脑子与手之间的调和者是心,为资本家辩护之心昭然。也就是说这两个阶级只可交流,不可融合,牵线搭桥的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塑造的好坏玛利亚的角色都令人感到厌烦。不过,这部二十年代的经典默片场景之壮观,拍摄构思之创新,从电影的审美角度非常值得赞扬。

11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对于我,一部默片能如此有趣,足矣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因为帧数限制,有时会让人觉得像定格动画那般有趣。受之舞台剧风格影响,表情帝(后)令印象深刻,某些时尚的元素(像服饰设计)即便放到现在来也毫不落后,因为超越时空的影响,各种元素闪(散)见后大都会时代的经典科幻。

1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鼎立膜拜的电影,视觉上真盖帽儿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就像远古的恐龙,神秘而巨大~

19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非常牛逼,弗里茨.郎绝对是天才。现在流传的版本时长1小时58分钟,缺少了1/4原版拷贝。很难想象是1927年的作品,镜头牛逼,剪辑牛逼,布景牛逼,竟然还很cult!牛逼牛逼牛逼,需要仔细分析

20分钟前
  • 西老米
  • 力荐

太先进了!很多镜头特效剪辑非常奇特,现在都很少用。跟着手捡丝巾的镜头看到我就惊讶了。男主好像小李。。女主大小眼挑眉的样子太像我下铺了= =

22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视觉意象超前,不愧为时代影像经典;故事本身逻辑混乱,表演夸张,细节处不可深究。

23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1927年放到今天看仍然震撼,反乌托邦,前卫视觉,科幻艺术,人文意识,宗教隐喻,无不具有里程碑的地位

28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格局磅礴,气象恢宏,描摹阶级对立及消弭,具超强想象的未来科幻图景,都拥有无可比拟的普世前瞻意义;人性不可根治的「七宗罪」亲手毁灭这座死亡之城,天谴已降,大洪水末世寓言已显;双面玛利亚的隐喻,更像是《自由引导人民》场景,及呼应贞德;无知民众与血肉铸就的资本握手,如乌托邦童话。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里面的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说话像是要接吻一样。。。。。。。。

32分钟前
  • 澈黑
  • 推荐

默片时代经典之作,弗里茨朗的德国表现主义科幻宗教片,2010修复版很棒。演技、画面、科幻、动作戏和内涵思想性都领先一个时代!一部可以近乎无限解读的神片。基督教寓言、反乌托邦、机器时代反思、未来城市、乌合之众与民粹主义、劳资矛盾等全都一网打尽!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电影。(9.0/10)

3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披着科幻外衣的传统宗教故事,相当反动,资本家是主,工人是臣民,科学理性是魔鬼

38分钟前
  • 离净语
  • 力荐

C+/ 观感从开头的十星波动跌落,综合爆炸的剪辑与视听取四星。不可否认是无愧于时代的杰作。要是弗里茨·朗拍了个和开头一样震撼的结尾,黑客帝国等等显然不会有现在的影史地位。看完最强烈的感想是自己为什么还没看《圣经》。

41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大都会》是当年最庞大的电影制作,共拍摄两百万英尺胶卷,雇用25000名男演员、11000名女演员和750名儿童演员。该片的初拍完成版本长达三小时半,德国柏林首映版本长达153分钟(菲林长度为4189米,以每秒廿四格放映),后由发行商剪辑成约两小时的版本于德国以及海外上映。不过基于票房收益与政治审查等因素,过去于世界各地上映的版本均为删除半数以上内容,片长不一的剪辑版。自二次世界大战后该片的原始母片散逸世界各地难以寻齐,过去虽曾多次重映,但均非原本的完整版本。 2001年,穆瑙基金会主导的修复版本在柏林影展面世,经多年发掘及考证后,约四分之一的片段被认为可能永久散失。同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献遗产。2008年,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电影博物馆中,发现了该片的16厘米版拷贝,并找到其中约23分钟失落片段画面。……

4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1.无法超越的科幻片;2.表演无比生动,选角也是一番谨慎;3.群众领袖的个人魅力,与随波逐流、不辨是非的人群的相互映衬,让人感觉到大多数的悲哀;4.科技的发展与人性的丧失是一对正相关;5.爱情产生于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和追求,有一样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6.脑和手,需要心脏的桥接和调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德国影史十五佳NO.05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1927年的德国观众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在视觉上,肯定比我看见阿凡达时要震惊的多,在其他方面,也不是好莱坞的任何电影可以比拟的。把希望寄托于改良派作为社会矛盾的调停者固然不妥,但弗里茨·朗居然寓言了信息科技发展与伦理的冲突,共产主义式混乱,暴民政治将会给德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49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Cyberman前传。

54分钟前
  • Griet
  • 推荐

工人暴动的旋律中回响着改装版的马赛曲,弗里茨朗眼里的法国大革命就是一群暴民无脑而造成的灾难。两个玛利亚其实是两个弥赛亚,一个是耶稣,一个是马克思,后者是资本主义对自己的一次实验——它导致的是灾难性的后果,把自己的后代都给害了。大都会就是通天塔,劳资合作才能创造伟大的人类文明。

55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