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

剧情片中国大陆1978

主演:于洋  简瑞超  刘冠雄  杜熊文  王蓓  吴慧明  史进  林岚  

导演:伊琳

播放地址

 剧照

大浪淘沙 剧照 NO.1大浪淘沙 剧照 NO.2大浪淘沙 剧照 NO.3大浪淘沙 剧照 NO.4大浪淘沙 剧照 NO.5大浪淘沙 剧照 NO.6大浪淘沙 剧照 NO.13大浪淘沙 剧照 NO.14大浪淘沙 剧照 NO.15大浪淘沙 剧照 NO.16大浪淘沙 剧照 NO.17大浪淘沙 剧照 NO.18大浪淘沙 剧照 NO.19大浪淘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6

详细剧情

大革命时期,知识青年靳恭绶(于洋饰)、顾达明(简瑞超饰)、杨如宽(杜熊文饰)、余宏奎(刘冠雄饰)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离乡相遇,在济南结为拜把兄弟。不久,由于出身信仰的不同,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长篇影评

 1 ) 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流过这么多眼泪!

终于看完了40集,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是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流过这么多眼泪。我永远爱大浪淘沙!!

最让我震撼流泪最多的自然是各位革命者的牺牲,李大钊 李汉俊 王尽美 邓恩铭 杨开慧 何叔衡 瞿秋白 陈潭秋 毛泽民等等每个革命者和战士的牺牲都给我极大的震撼,眼泪都要流尽。我党从成立开始一路走来太艰难了,承受了太多的牺牲和鲜血。他们用生命践行了自己的理想,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

信仰,这是看完整部剧给我最深感触的词,也是在最后包惠僧反省自己的时候提到的,信仰不是为了好听,说说就算的,信仰这两个字是要用全身心付出才能承受得住的重重的两个字!剧里也较为详细地展现了一大十几位代表的人生,这更是令人感慨,周佛海、陈公博背叛了自己的信仰,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说来惭愧这部剧是我第一次看到建党初期到抗战胜利这么完整和细致的历史,虽然历史政治书上常常看到,但也确实没有电视画面来得细致鲜活震撼,这部剧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艰难历程和几次路线错误带给我们的惨痛教训,但我们党总能纠正错误,实事求是,最终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也真不是说说而已!更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的是我们的革命先烈们拥有怎样强大的革命精神,我无时无刻不为之而感动,愿我们以后也能继承先辈之精神,永远坚守自己的信仰!

 2 ) 邓恩铭,让人心痛又崇敬的先烈。

今晚看到山东济南邓恩铭等22位革命者壮烈牺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泪水是止不住而流,心里的痛无以言表,邓恩铭的表演自然淳朴,到位,他的革命信念,与敌人搏斗到底的决心,对革命胜利的信心,在他的言语、神态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唯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这首诗念到这让观众泪流满面,特别是他安慰刘谦初担心女儿,那一大段话到最后那句“我们保护她”直接让观众泪奔,他的投入表演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导演对刻画历史人物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张弛有度,该细腻的感情线非常细腻,该一带而过的一点不拖沓,这是党史历史类影视剧少有的。

 3 ) 还没见过这么拍党史的电视剧

电视剧《大浪淘沙》非常好,好就好在它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基于这一点,党才走了一百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把党史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唯心的,那样的话党是不会一次次团结的。

建党百年,相关影视作品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每一部都看完。对于这部《大浪淘沙》,我本来也是秉持着这样的态度,不好看一集弃就是,但看了第一集后琢磨出了一些不一样,于是一口气追了下去。然后才发现,原来主创团队是《恰同学少年》的导演、《东方》的编剧和《鸡毛飞上天》的制片。

当然,遗憾的是,这部剧目前在几大视频网站上还没有,只有卫视有。我也只能是在卫视的官网上看一看。但我还是要给大家推荐一下这部剧。

这部剧是不拍大事件的,五四、一大、北伐、四一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这一系列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一方面考虑到是经费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也更凸显本剧的野心:

它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吵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正确不是凭空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所以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在没有能力与代价的基础上,只口头上说就成为正确的。

而大事件是什么?是尘埃落定。是历史的结果,是历史上所有人意志的矢量和。而这些意志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影视作品就很容易沦为PPT演示页。写的人不懂,拍的人不懂,演的人不懂,看的人也看不明白。

这个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

《觉醒年代》没有回避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建党这短短几年内的大量思潮,无论是封建帝制、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多党制,无论是无政府主义还是共产主义,剧中都直接呈现了出来。在多种尝试后,当时的许多人和观众才最后意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是我们需要的。

这是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大浪淘沙》不可避免地被拿来作了比较。它没有回避的是党在成长过程中的路线斗争。

《觉醒年代》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走共产主义道路。

《大浪淘沙》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怎么走共产主义道路。

所以当看到片尾时,我是兴奋的。片尾回溯了党从一大走来的许多大事件,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大、八七会议、井冈山会师、六大、古田会议、遵义会议、瓦窑堡会议、洛川会议……

最后落点在哪?

在1945年4月的七大。

这一点很了不起。

如果结尾是1921年,那说的是党为什么出现。

如果结尾是1927年,那说的是党开始走向成熟。

如果结尾是1949年或1953年,那说的是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胜利。

但1945年意味着什么?

1945年意味着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意味着党在这24年的历史中找到了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尽管这样的斗争是伴随着血与泪的。

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长期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的结果。是毛泽东等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后找到的能够走下去的路与很多人在「左」与右之间徘徊最后失败甚至牺牲,是动辄就是以组织为代价的血路。所以最后才找到了正确的道路。这是大悲情,也是大豪情。

认为可以直接照搬过往经验的,这是经验主义的错误。

认为可以直接沿用理论成果的,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所以整部剧其实都不用拍蒋介石,不用拍太多国民党。党组织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拧成一股绳向外,那时是无敌的。

从目前的剧情来看,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这部剧在这方面上下的功夫。

先说一个建党以前。毛泽东驱张运动。

在很多人的设想里,驱张运动无非就是毛泽东等人要把张敬尧赶出湖南,而进行的罢课、宣传,争取同情和支持,在请愿的过程中完成了对张敬尧的驱赶。

但如果可以这样简单理解的话,那驱张运动就太简单了。一个第一师范刚刚毕业的学生,就能凭借一己之力做到这件事,这不符合唯物主义,既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也是对毛泽东的不理解。遗憾的是,我们很多过去的影视作品都是一笔带过,仿佛这件事容易得很。

剧中直接点明了这一点:湖南问题要解决,不能只看湖南,要看北方的直系军阀和皖系军阀之间的矛盾。

1918年北洋军阀南北战争时期,直系军阀吴佩孚打下湖南,却被主政的皖系军阀段祺瑞要求驻军衡阳,给皖系的张敬尧作屏障。此举不仅使得吴佩孚不满,原本就主政湖南的谭延闿更是不满。

等到段祺瑞失势,毛泽东等人便立刻利用这个矛盾,说服吴佩孚和谭延闿齐力驱赶张敬尧。从而达成目的。

这才是当时的背景,如果不了解这一点,以为只要写个请愿书,控诉张敬尧如何暴戾就能达到目的,那是书生之举。

当然,背景是社会矛盾,但光有社会矛盾是不行的,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书中说驱张运动中毛泽东是主心骨,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大局中只有他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如何借力打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才是最重要的。毛泽东在军阀间捭阖纵横,事实上已有子贡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大手笔了。

如果说本剧中描写驱张运动只是一碟小菜,那么它花在中共一大上的心血可以说非常令人赞叹了。

过往拍一大会议的,往往蜻蜓点水:代表们开个会,然后有密探和巡捕前来,于是大家转去嘉兴南湖。这些都是象征性的过场,非要做戏的话,也无非是多描写了一些密探和巡捕之间的互动,至于一大是怎么开的、目的是什么、过程是什么,没有人关心。

可事实上历史考证早已更新了,关于一大我们有太多的细节。编剧不下苦功夫学习只吃老本是不行的。

《大浪淘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完整表现以下关于中共一大的细节的:

一、一大在上海7月开,与共产国际和远东书记处派遣的马林和苏俄情报人员尼克尔斯基1921年6月初到达上海后仓促启动有密切关系。

在开一大之前,事实上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了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备。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山东都已经陆陆续续成立了小组。把各地党组织整合成一个整体,已经提上了日程,但为什么还迟迟没有动静呢?

答案很现实也很无奈。

没钱。

办刊物要经费。

做宣传要经费。

甚至召集人来开会都要经费。

单经费问题,李汉俊和陈独秀就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争执了。这个问题在无法得到解决前,要想召开一大是不可能的。

现在转机来了。根据包惠僧的回忆《一大前后》,这笔经费是由马林提供的。每名代表一百元路费,闭会后还各自有五十元路费。而当时上海普通警察的工资是每个月十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建党初期,大家还没完完全全有斗争的艰辛意识和准备时,虽然建党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但如果没有经费让大家来开会,那从何说起?

所以我们也可以想见,当6月上旬马林和尼克尔斯基来到上海后,为何会议可以迅速召开在上海了。

二、一大开会地点的选择与王会悟的突出表现。

过去人们常常忽视女性在建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向警予、杨开慧这些就不说了,王会悟作为非党员,事实上承担了一大召开时的大量细致工作。

陈独秀、李汉俊和李达三个人都不是上海本地人。而1921年6月时,党组织机关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刚刚被查封,要选择一个新的开会地点,事实上并不容易。

会议场所是李汉俊选的,在李书城(李汉俊哥哥)家里。

代表住所是李达落实的,在博文女校。王会悟认识博文女校校长黄绍兰,是北大的黄侃的女友,因此代表们最终是以北大暑期旅行团的名义借用了校舍。

事实上,1921年前后的上海同时有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其中法租界地价便宜、治安不好,对于当时的地下活动,有很大的自由。

所以上海法租界这一块,一直是新政治精英聚集地。孙中山、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古应芬、丁人杰等都在这里有住所。而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无政府主义这些主义在当时尚未有严格区分,大家彼此往来密切,所以最后选在了这个地方,不是没有道理的。

三、法租界密探和巡捕不是奔着中共一大来的。

这一点往往是被人忽略的。

正如上文所说,当时的法租界,各种不同政治派别层出不穷,就在一大开会期间,还同时有全国各界联合会、全国学联、留日学生救国团同时在活动。

而当时法国巡捕真正要查的,是不是中共一大呢?其实不是。

1921年6月全国都有许多活动,李大钊在北京领导了讨薪事件(所以李大钊没有来参加一大)、安庆发生屠杀惨案,全国性的学生活动多了起来。因此上海更加作为一个联络中心,异常活跃。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陈公博在回忆录里说,当时法国巡捕上来第一个问题是他是不是日本人了。

虽然陈公博到死都没想明白为什么法国巡捕关注他是否是日本人的真正用意,他在《寒风集》里写了好几个猜测的理由,事实上我们也是后来在上海市保存的许多档案里才窥探到真实的历史背景。

就在一大召开的同时,许多日本「过激分子」和朝鲜人,齐聚上海,召开学联。

而从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和上海档案馆资料看,法国巡捕是很早就发现了这批人的踪影并加以监视的。

当然,与此同时,这群人和中共早期党员有着密切的接触。

李大钊就曾加入过新亚同盟党,张国焘、刘清扬等人也加入过大同党,而李达则以留日学生总会理事的身份参加过学联。

而从目前可考的档案来看,直到开二大、三大时,全国范围也都没多少人知道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所以当董必武看到《法租界取缔集会新章》时,自然就明白这不是针对的中共一大的行动,而是针对当时上海所有集会活动的行动了。

总之,在一大召开过程中,密探和巡捕的出现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事先知晓这群人开的是中共一大的可能性是几乎不存在的。

这一点在以往的影视作品里从没被体现过。

四、何叔衡在中途离开上海回去了长沙,李汉俊和陈公博也因为暴露没有参加南湖会议。

在不知道多少相关影视作品里,南湖船上都坐满了人,苏俄代表在,何叔衡在,李汉俊和陈公博也都在。

如果说只有何叔衡在,而两个苏俄代表、李汉俊、陈公博不在,那还可以理解,并且后四个人不在现场是在各种回忆录里都已经明确说明的。但许多影视作品连这个工作都不愿做,直接就照搬了全员去船上。

而《大浪淘沙》好在哪呢?

它连何叔衡中途离去的历史细节都抓到了。

何叔衡来参加了一大,这一点毋庸置疑,在《谢觉哉日记》里就有直接记载。

这桩公案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

在周佛海的回忆里,一大被密探查房当天夜里,只有毛泽东一个人回去了博文女校,这说明了何叔衡这个时候已经不在一大现场。

在萧子升和刘仁静的回忆里,南湖会议后,萧子升和毛泽东去了西湖边游玩,两个人都只说了只有两位,没有提何叔衡。

所以可以确定的是:1,何叔衡参加过中共一大;2,何叔衡中途离去没有参加南湖会议。

那么何叔衡为什么中途离去呢?

有一个细节是,张国焘在《我的回忆》里虽然提及了何叔衡来过一大,但却不认为他是一大代表。

但在1929年董必武给何叔衡的信里,明确提到了何叔衡是湖南代表。

这个出入是有趣的。而当我们仔细研究这封信,就会发现这封信是何叔衡在莫斯科时先写给董必武,询问一大具体情况的。这说明何叔衡确实中途离开了,所以具体内容是记不清的,但他在当时其他人的记忆里,依旧是一大代表。

从这里我们能够理解,为何张国焘会在回忆录里说何叔衡来过一大,但因为理论水平过低,又没工作表现,被张国焘要求不再出席大会。而何叔衡当时虽然是一大代表,却因为张国焘的个人原因,在回忆中不认他是大会代表。

所以何叔衡离去的最重要原因,其实是张国焘在会议上对他的排挤。这一点在剧中也有所体现。

剧中着重刻画了李达、李汉俊、张国焘、陈公博、毛泽东等人在党的路线问题上的不同看法,有的寄希望于先研究清楚马克思主义,有的认为要在政府里做官做事,有的觉得要直接搞工人运动,所有不同的想法都在会议上展开了交锋。这样的细节描写是过往不曾见过的,有的作品只哼了几句《国际歌》就胜利召开了,完全不理解什么叫开天辟地的大事业。

所以本剧为何叫做《大浪淘沙》?

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是一部全景式的剧。很多剧都说自己全景式,结果只是这头拍一点,那头拍一点。但这部剧不是,它的野心非常大,从21年开始、45年结尾就能看出来,从它想拍一大代表的各种不同选择就能看出来,这么多的斗争之后,才会有从幼稚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而有的作品想表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甚至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乃至敌人的肯定来呈现。这显然是没法真正深入理解的。

谈论建党,就要把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对比,就要把实践和理论作对比。只有真正对沙过滤了,才能得到金子般的结果。如何大浪淘沙把真正愿意信仰的人聚集起来,如何在各地先建立小组,最后成立一个党。

每一步都非常难,不是动动嘴皮子唱唱《国际歌》就成立的。

讨论党的发展,就要把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对比,这时的对比是惨烈的,白区、鄂豫皖、湘鄂西,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的行动,就是中央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八月失败、攻打长沙等失利。失利的结果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同志的牺牲。

而他们本不必牺牲的。

没有什么事是万事俱备筹划好的。完全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27年以后,全国各地起义几百个,最后真正来到边区的有几个呢?

什么是正确路线?是无数个错误路线的祖国河山一片红集合起来的。你总想着做好准备做好准备,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后一定失败。因为做好准备和想着做好准备,是两件事。后者意味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为什么从六大到七大隔了十七年?因为开大会是要把代表们召集起来商量出共识的,而这许多年里的共识商量是商量不出来的,只有实践。人凑不齐、思想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开七大。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45年,非常好。

所以就像毛泽东说的那样,边学边干。人民等不及。所以党走了一百年,走到了今天。


来公众号「书林斋」(Kongli1996)、微博「孔鲤」及豆瓣「孔鲤」。

 4 ) 吹尽狂沙始到金,流水淘沙不暂停!

《大浪淘沙》这部剧拍得很好,好就好在它的主语是党而不是某一个人,这部剧细致地展现了党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是如何靠着自身的力量斗争以及血与泪的牺牲,最终找到正确路线的。 这部剧是不拍大事件的,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北伐战争、四一二事变、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等这一系列具有历史隽永定格画面的大场面它都一笔带过。不是因为这不重要,而是因为它着眼的是大事件前的决策过程。 决策是吵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斗争出来的。正确不是凭空出现在脑海中的,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总结出来并指导人们的。所以正确是一个后验的东西。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在没有能力与代价的基础上,只口头上说就成为正确的。 而大事件是什么?是尘埃落定。是历史的结果,是历史上所有人意志的矢量和。而这些意志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么来的? 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基于这一点,党才走了一百年。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想着把党史归结为个人之间的关系,那是唯心的,那样的话党是不会一次次团结的。

这部剧是少有分得清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历史剧,毛泽东和张国焘甚至包惠僧的不同,不是因为他自带王者光环,而是就像陈独秀说的一样,他把党组织放在了个人之前。

一个完整的党组织,是会表现出漫布在党组织的每个机理下的每一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续结果。有接受并努力的人如毛泽东,也有不接受的,如陈独秀和张国焘。 一个固执己见,不接受中央的决定,一意孤行,最后甚至非要成立托派组织;一个妄自尊大,对自己党内地位极其看重,甚至妄图枪指挥党,终于走上了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这两个人都不服从组织的决议,无论他们的意见是对是错,都不可以犯小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错误,更不能搞分裂。遇到问题总想着自己,而不是一切以党为重心,那最终造成的分裂也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毛泽东和这两位的对比,就在于一切是个人优先,还是组织优先。 陈独秀在被开除出党后,看起来成立了托派组织、搞起了舆论战,但实际上毫无作为,最后只能在监狱里度日,抗战后被放出来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让人唏嘘不已(对陈独秀的人生际遇和最终结局我表示深深地同情,但错了就是错了,不能改变他犯错的事实,也不要像某些人一样把一切都推到共产国际的身上);而张国焘也终究还是没能在国民党里大放异彩。他想不明白,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就,不是他个人的能力太强,而是他一直依托于党、依托于人民群众。 路线斗争不是意气之争,不是个人之争,斗争的目的是更好地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路线斗争的目的是集体的力量更加团结、更加纯粹。而每一个把这些视作个人之争、看作权力之争的,那一定会被“大浪淘沙”。 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中共五大后的陈独秀、两河口会议后的张国焘,以这三个人为主,陈潭秋、邓恩铭、李达、包惠僧,这一群人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党史。 我们具体来看看宁都会议后的毛泽东是怎么做的?宁都会议以后,毛泽东不被允许参加军事会议,只能去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他的路线也被视为错误路线批判,虽然没有直接批判他,但谁都知道罗明路线的批判对象。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继续发表不同意见?有。他只要一有机会就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没有怨言?有。面对彭遨的牺牲,他大发感慨这是博古的错误。 但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耍小性子不工作吗?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拉帮结派吗?没有。

他在被冷落的过程中有甚至不服气到脱党退党吗?没有。

也就是说,党的决定你觉得不对,你可以有自己的意见,你可以在任何你可以发言的场合说出你的意见,但这个决定你要不要接受、要不要执行?要。 要接受,要执行,也要有个人意见。这才是党组织最重要的核心。有了这一点,党才是可以成为无数个党员的合力。每个人都往一个方向努力,那即便是有了错误,也可以纠正过来。 《大浪淘沙》把党从1921年到1945年的各个错误以及自我净化的过程拍了出来。 毛泽东之所以是毛泽东,一方面就是因为他的意见代表了正确路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坚决执行了党的指示,甚至在他被误以为开除党籍后依旧任劳任怨地为中国革命操劳。 所以说《大浪淘沙》是一部紧紧抓住了党史逻辑的剧。它表现的是以党组织为主角的一群人在探索道路上的波折。主角不是某个个人,而是党本身。 所以剧中有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李达、张国焘、陈潭秋、周佛海、陈公博、邓恩铭、包惠僧、邓中夏……

什么是党史? 党史的主语是党,而不是人。虽然党是由一个个人组成的,但牺牲个人四个字不是说说而已的。 这不是意味着要每个人作为螺丝钉,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也不构成一个现代化组织。 这是在说每个党员都以党的利益为最重要的利益,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党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什么是正确路线?是无数个错误路线的祖国河山一片红集合起来的。你总想着做好准备做好准备,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最后一定失败。因为做好准备和想着做好准备,是两件事。后者意味着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为什么从中共六大到中共七大隔了十七年?因为开大会是要把代表们召集起来商量出共识的,而这许多年里的共识商量是商量不出来的,只有实践。人凑不齐、思想不统一,那就不可能开七大。所以这部剧的结尾在1945年,非常好。 《大浪淘沙》,是一部全景式的剧。很多剧都说自己全景式,结果只是这头拍一点,那头拍一点。但这部剧不是,从1921年开始、1945年结尾就能看出来,从它想拍中共一大代表的各种不同选择就能看出来,这么多的斗争之后,才会有从幼稚到成熟的中国共产党。 而不少作品想表达共产主义的优越性,甚至还需要通过第三方乃至敌人的肯定来呈现。这显然是没法真正深入理解的。 谈论建党,就要把共产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作对比,就要把实践和理论作对比。只有真正对沙过滤了,才能得到金子般的结果。如何大浪淘沙把真正愿意信仰的人聚集起来,如何在各地先建立小组,最后成立一个党。

讨论党的发展,就要把实事求是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作对比,这时的对比是惨烈的,白区、鄂豫皖、湘鄂西,许多地方都有各自的行动,就是中央红军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八月失败、攻打长沙等失利。失利的结果是什么?是一个又一个同志的牺牲。

另外,该剧采用了独特的双时空结构。“前期剧本开发时,我们在大量阅读史料的过程中常常生出感悟,觉得回望历史、学习党史,在我们内心是有着渴望的。于是我们提出,何不就以年轻人学习、讲述党史的过程,来贯穿整个故事。”导演沙哈提说,此后在年轻群体中的调研结果也印证了主创的判断——“当下的年轻人,他们内心有着学习党史的真切需求。”电视剧要做的,就是以艺术化、年轻态的手法,真诚地回应需求。 这部剧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历史,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 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的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辗转召开,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一大代表共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启航。但要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还得从1919年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的爆发讲起。《大浪淘沙》中,现代青年陈启航的回溯也从这里开始。 该剧篇幅40集,剧本运用当代史观,回望1919年至1945年发生的诸多重大事件,即系统性梳理五四运动至中共七大的历史。这26年间,既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为旧中国寻求真理的艰苦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轨迹。《大浪淘沙》的嵌套式戏剧结构,把散点事件连珠成串。 在那个道路多崎岖、主义多争鸣的乱世,我们的革命先辈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救中国。与此同时,随着毛泽东、陈独秀、董必武、何叔衡、邓恩铭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运发展,观众也将看到,这些曾经并肩出发的人物,因为在历史转折点上的不同选择,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沙哈提说:“革命之路上、时代浪潮下,有信仰则有底气,坚守初心则吹尽狂沙始到金。人物的迥异命运镜照之间,感悟‘大浪淘沙’的真谛。”

诚然,现实与历史呼应跳转手法的运用在剧中还可精益求精,但不可否认,它服务于内容的真实性与深刻性,是本剧的独到之处。历史大潮之下的人物命运感,是本剧不得不说的另一个亮点。这种命运感,既是身为革命者,政治命运的历史真实;也是作为普通人,情感命运与生活逻辑的真实。 《大浪淘沙》还表现出李达的不屈与坚守、王尽美的壮志未酬英年早逝、何叔衡的壮烈牺牲、邓恩铭的英勇就义,等等,让今天的观众从只知道一个名字,到了解他们的事迹,更感动于他们的精神追求,这是向革命先辈先烈们的崇高致敬。剧中情感命运质朴动人,却不曾刻意雕琢,呈现出真实的生活流质感。 沧海横流,大浪淘沙。前进中,或许有人落荒颓唐,但千千万万革命者在艰难困苦中淬炼信仰,坚守初心,拼尽全力共同托举起一个崭新的中国!愿每一位身处时代大潮的前行者都拥有如磐初心,不负使命,奋进新征程!

大浪淘沙:

吹尽狂沙始到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

 5 ) 大浪淘沙难得好剧,比肩觉醒!

大浪淘沙非常好看呢,跟觉醒比,格局更大,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革命历程,工运、国共合作,人物更多,叙事更广,百年党史,壮美勾勒,给后来的我们看懂看实真正渗透到伟大时代革命者恢宏坚毅的历程中,会追剧至结,给导演、演员全体演职人员点赞,还原历史,生动勾勒…九死一生,刀枪剑雨中历久弥新的山河岁月!

 6 ) 特别的献礼剧,《觉醒年代》的极好补充——《大浪淘沙》

看了孔鲤的《大浪淘沙》剧评(//movie.douban.com/review/13554638/),又上网查了查看了一些这个剧的cut,觉得这部剧也非常值得看,它细致地呈现了党是如何靠自身力量找到正确路线的。它不拍大事件,而着眼于大事件前的决策细节;同时,整个剧别出心裁地用一个现代大学生的视角串联起了党在1919-1945年间曲折的寻路过程: 从五四学生运动到中共七大召开,26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道路。 观众能看到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喜悦,也能看到大革命和反围剿失败的苦楚。能看到共产党人的牺牲与奉献,也能看到感人至深的伉俪情缘。这条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成熟的非凡之路,真可谓“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movie.douban.com/review/13542310/)。对于人物,个人认为这部剧比《觉醒年代》刻画得更客观:在描述主要人物身上独具一格的魅力时,也不避讳提到他们的缺点。比如,陈独秀作为思想家、革命者,他志存高远,眼光独到,但也脾气暴躁,他的大家长作风; 同时,高君曼作为一个早已觉醒的新女性为女学生讲述《论女性底人格》,正面体现了那个年代女性革命者的魅力,但也让她在病榻上流露出了对自己婚姻的后悔之意。

有意思的是,这部剧的导演也是《恰同学少年》的导演( 嘉娜·沙哈提 )。2007年正是《恰同学少年》开启了红色偶像剧的先河,让先辈们从教科书中走了出来,鲜活地告诉大家他们的青春多么美好;现在这位导演又用了别开生面的双时空结构叙事真正展示了党的道路自信。可以看出,导演一如既往地勇于创新,同时十分明白年轻人喜欢看什么,需要看什么。

总之,这是一部入手不亏的剧,没有婆婆妈妈的感情戏,没有流量入侵造成的不适。观众需要做的,就是跟着一个对党史感兴趣的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艰辛历程,整个过程充满了探究的乐趣,最终,我们会罗辑自洽地得到结论:毛泽东思想不是凭空出现的,是在长期过程中的实事求是的结果,是在「左」与「右」之间徘徊最后失败甚至牺牲、动辄以组织覆灭为代价的血路。这是大悲情,也是大豪情。蹚过经验主义的泥潭,跨过教条主义的陷阱,最终才能迎来革命的胜利。特别地,作为一个商学院学生,教员对时事的准确分析、不拘一格的用人策略和灵活多变的处事风格真是怎么都看不够,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了。

今天,我们的国家又一次面临了严峻的内忧外患,值此之际,回顾先辈们所走过的道路,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才是献礼剧存在的真正意义,也是先辈们希望看到的,献给中国共产党的最好的生日礼物。

 短评

NO

4分钟前
  • 阿勒曼尼亚酋长
  • 很差

本来做好了看不下去的准备,结果看了觉得还行,尤其是第三集之后渐入佳境。全剧有两条线,一条是青年做视频纪念先辈,一条是党史发展脉络,可以说本意是好的,帮助串起剧情,且用青年的口吻直接点明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的走向,是一个比较讨巧省力的方法,但问题也就出在这个青年的视角上,这条线本身缺乏内在逻辑性。//本剧的另一个问题是布景太“干净”了,很不符合历史的场景,从渔阳里2号到窑洞,演员和场景都太“干净”,不真实。//本剧塑造地比较成功的人物是张国焘和李达、王会悟夫妇,剧里给张国焘设计了不少小细节,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度,而不是一张扁平的纸;李王夫妇的戏份几乎贯穿了始终。//保剑锋的mzd好像看着也不违和,周恩来的演员和周总理的浓眉配不起来。//一大的十三位代表,走到最后的竟然只有那么几位,令人唏嘘。

7分钟前
  • 墨先生
  • 推荐

以往的「重大革命历史剧」,多执果索因,多少存在一些「幸存者偏差」,对历史呈现不够全面。而《大浪淘沙》锚定「一大代表」,以十三人的人生道路分野为主线,串联出中国革命艰难前行的历史画卷,对党史在电视剧中有更为多元化、完整性的表达。

11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第一次真正对近现代史有了感受,那些枯燥的背诵和难记的名字之后,都是无畏、热血的先行者们,他们最早醒来,用生命铺就了我们的现在。

12分钟前
  • 🍔
  • 力荐

有生之年从未想过保剑锋可以演毛主席,关键还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历史正剧应该鼓励多拍,多普及年轻人看看。

16分钟前
  • GAKI
  • 推荐

党史群像可排第一

19分钟前
  • 东方白
  • 力荐

十多个代表,每一个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一点也不混乱,让人很容易记住。整体而言都很不错,只是刘仁静的戏份少了些,尤其是其政治观点的转折上以及托派方面,阐述较少,可能是对于托派问题,有些不好定义。包惠僧最后那场过寿,以及内心的自我解剖,拍的尤其好。

23分钟前
  • 铸剑师
  • 推荐

想想和他们站的是同一片土地,是同样的国籍,看的是同样的太阳和月亮,我就感觉离他们很近很近。

25分钟前
  • •᷄ࡇ•
  • 力荐

保剑锋演的好不亏是二次演绎这个导演也真的很厉害这么多人物,这么多形象,这么多故事,居然还拍的这么细腻。

28分钟前
  • 尾指一勾
  • 推荐

现代线时常显得突兀,影响观感

29分钟前
  • 伍零一
  • 推荐

评论里对比觉醒年代的,拜托大家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不要先入为主!明明这也是一部难得优秀的片子,不要因为先入为主而忽视了这个片子的闪光点呀。剧本真的看得出来太用心了,台词中许多在党史中都是有原文的,而且镜头的运用,画面的美感,还有所有演员的原声台词功底,包括别具一格的叙事手法,还有女性的视角,都是这部片子值得期待的地方啊

30分钟前
  • 努力努力再努力X
  • 力荐

因为《觉醒年代》轻易弃剧的实在太可惜!此剧刚好衔接觉醒,且质量很高!但是有些人有偏见了!导演拍过《恰同学少年》《走向共和》《1566》。或为导演,或为副导演。是绝对的大才女!剧中女角色也非常出彩!

32分钟前
  • 枪与玫瑰
  • 力荐

我喜欢这部剧甚于觉醒年代。原因有以下几点:1.通过这部剧学到了很多党史。2.这部剧不是个人传记,而是一部群像戏。主体是党,什么时期该什么人出现就什么人出现,不以最后的结果论英雄。每个人都是党的一部分,初期,中期和后期,是不同的人在发挥着作用,领导着党。因此每个参与的人都是有描写的。反观其他一些剧,大多数都是结果论英雄,毛主席占很大篇幅,事实上,在初期和中期他的地位是不靠前的。3.敢于直面历史,从建党初期到抗日战争胜利,中间走过很多弯路,出现了很多叛徒,这是不光辉的一面。但是这部剧,该是啥就是啥,对于周佛海李公博张国焘,都是有很详细的描写的,觉醒年代中,张国焘出现的画面就很少,按理说,他是五四运动的重要学生领袖,应该有很多画面的。直面史实,是一种自信。

36分钟前
  • 记忆存储
  • 力荐

好有野心的一部剧,品质也是难得一见!全景式展现了我党是如何从幼稚走向成熟。只有看懂了我党走过的路,才能真正理解我党组织的先进性,制度的优越性。

37分钟前
  • 凌晨4点20分
  • 力荐

这部剧真的不错,不该被埋没

38分钟前
  • 🐯
  • 推荐

确实蛮新颖,对一大的12个代表和陈独秀的一生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不回避也不隐藏。但现代直播上课的插入简直是个扣分项。

43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比光荣与梦想好,比觉醒年代差一点,这版陈独秀更有感觉,暴躁大家长应该更像是这个样子。保剑锋竟然还不错不出戏,海清拿腔拿调不知道演的啥,不如周显欣的高君曼温婉坚韧,陈若轩尚能接受,孟子义又被塞进来了。

45分钟前
  • 那那
  • 推荐

支持所有的女性视角革命剧,请不要忽略她们。

46分钟前
  • 阳光彩虹小白马
  • 力荐

从剧情的设计来看,大浪淘沙已经不再是仅突出毛朱等个人主线的拍摄手法,更多地将有血有肉的革命人物出现在荧屏之中,这是国产革命剧的进步。个人而言,我很喜欢剧中对于坚定地走向革命、在革命中踌躇、以及反对革命的各种人物的刻画。对于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来说,一些人虽然只是其中的过客,却又难以绕过,值得书写。

50分钟前
  • sweet song。
  • 推荐

陈独秀的大家长作风表现得很明显,虽然有暴躁向的脸谱化。正是一次次的选择党组织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毛主席虽经历挫折却始终不放弃。难能可贵的是基本没deng什么事情,没有刻意凸显。

53分钟前
  • 笙歌绝笙箫默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