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2014

剧情片台湾2014

主演:巫建和,温贞菱,柯宇纶,杨琪,高盟杰,洪群钧,雷婕熙

导演:于玮珊

播放地址

 剧照

小孩2014 剧照 NO.1小孩2014 剧照 NO.2小孩2014 剧照 NO.3小孩2014 剧照 NO.4小孩2014 剧照 NO.5小孩2014 剧照 NO.6小孩2014 剧照 NO.13小孩2014 剧照 NO.14小孩2014 剧照 NO.15小孩2014 剧照 NO.16小孩2014 剧照 NO.17小孩2014 剧照 NO.18小孩2014 剧照 NO.19小孩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5 23:55

详细剧情

  寶力與女友佳家同居懷孕後,兩人離開了校園,開始學習賺錢養家,卻不得不面對重重的現實難關。在餐廳當學徒的寶力、被現實壓垮而出軌外遇的佳家,再加上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與將成家積蓄給輸個精光的寶力媽。面對眼前十坪不到的小套房住所和茫茫的未來,這對小伴侶將往何處去?理應是青春無敵年少輕狂的他們,將付出什麼代價來換取兩人的希望?

 长篇影评

 1 ) 道德的伦理

这部电影看的这是充满了泪水和同情。赵薇,黄渤,张译的表演真是影帝影后级别的!全程都很压抑,又感觉无望,人贩子就应该判重刑!陈可辛导演的作品总是从人性角度出发,引起人们的共鸣!真的希望赵薇能多与这样的导演合作,才能表现出她真正的演技! 陈可辛在感情上用了很多力,而在社会问题上则是蜻蜓点水,以小却能见大,功力深厚,如此接地气,很难想到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香港导演。 而赵薇和郝蕾这两位“母亲”的倾情演出使电影更加出彩,至于黄渤和张译,不是表演的不好,只是这种类型的影片,母爱往往来的更猛烈一些。

 2 ) 现实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

《亲爱的》是我今年在影院的最佳体验。看这片的时候,周围没有喜剧片时放肆的毫无节制的笑声,没有动作片时我X我X的大呼小叫,没有悬疑片时讨论和卖弄的高谈阔论,没有烂片时手机亮起一片、人人都在聊天的茶话会气氛,只有不间歇的抽泣声、偶尔的轻笑,这点噪音渲染群体情绪足够,又不至于影响心情,刚刚好。

我没有想到《亲爱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它和陈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样。去掉一水儿的大腕脸孔,再在镜头语言上做点“朴实无华”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换成一部半纪录样式的新闻片。这里没有谁是戏剧核心的主角,谁都可以独自面对镜头,谁都可以偷偷跟观众交流一下心声的设置,就像那些被誉为特定领域教科书的小说一样,非得有详实的资料搜集,精确的人物肖像,一丝不苟的背景调查,才搭得出来这样的故事结构。这种结构里,角色重心的不断游移,不会让人觉得怪异,反而能加深自然主义的印象。一切都是现实的一部分嘛,生活中谁也轮不到始终当焦点、做主角的。到结尾一看,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这样留给编剧的活儿相对轻松了,只要精心做减法即可。

现实色彩的弊端是,对体制内人员的描绘,有点让人齿冷。无论警察、法官还是福利院院长,均予人墨守成规,不近人情的印象。当然,从逻辑上衡量,这并不是负面描写,他们恪守法律法规,不徇人情,是应尽的职务。但电影作为激发感情的文艺作品,尤其是这样以瞄准并挤爆观众泪腺为己任的悲情片,观众在同情主角之余,格外容易对他们产生反感。陈可辛拍这样一个剧本,是非常冒险的决定,他大可以妥协一点,把这群亲情的阻挠者塑造成两手一摊、满口抱歉、不那么吹胡子瞪眼的。但他就是要维持现实骨架的刚度,其创作立意是勇敢的,他的前作《中国合伙人》为三个大亨立传,偏要把他们早年市侩钻营、投机倒把的劣迹抖一大堆,都是一脉相承。

没看到一半,两边的姑娘都哭成狗了。我从头到尾都没掉泪,倒不是说电影不够煽情,其中多场催泪戏,每一场都足够给一部常规的剧情片做压轴了。只不过我年幼时候去影院看了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极大幅度提升了亲情戏的泪点阀值,不太容易被这种骨肉分离、久别重逢的情节逼出泪来,只在临界点七八成的位置持续徘徊了好久。陈可辛的这个煽情境界,已经足够把许多姑娘的纸巾耗得跟宅男一样快了。考虑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电视剧的情节被大幅度简约化,泪点频度的设置还是合理的,毕竟你要给每个角色同等的、合适的展现酸楚的机会嘛。不过我估计,这些煽情戏码很快会被许多影评人称为电视剧哭法,等着吧。我比较意外的是,本期待结尾轰轰烈烈煽一场,它却抖了个现实与虚构的置换,把高潮尽在不言中了。这样的处理方式还是遵循了生活的逻辑,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预兆,谁也无法预料会迈向哪一个方向。

影片星光熠熠,鉴于我不是任何一个主演的粉丝,免不了给好感度排个名。最后还是佟大为的痞子律师最得我心。这个角色放在这个剧本里,其实是带点抽离的。皆因其他所有人都是立足于真人真事,或是脱胎于那个世界观的,唯独这个家伙是戏剧化的,他也是唯一一个用发飙而不是流泪展现高光瞬间的。剧本为了把他和其他人放进同一个悲惨世界等同视之,必须安插了一个精神不稳定的母亲。否则我们太容易将这个家伙视作置身事外:别人都那么惨,你凭什么不开森。

但我喜欢他的原因不在这里,而是很离奇地,他让我想起《海扁王2》的结尾那句台词,现实的世界需要现实的英雄。这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律师最符合这个定义。佟大为这个演员很有意思,《金陵十三钗》里演了一个以一当百的漫画式英雄,这里又诠释了一个没有壮举的草根英雄,全都似模似样。我不太懂得评价演员的表演,但至少这两个形象的塑造,佟同学叫我心服。

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在这个律师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围许多同龄人的影子,事业失败,地位卑微,爱耍小聪明,爱装腔作势,在现实面前忍气吞声,热血上头也会怒发冲冠横一次,更重要的是,势利冷漠的保护壳底下,裹着的都是柔软和善良。他会在村妇当街受辱时,男子气概十足地挺身当一回侠士,也会义薄云天地拒绝金钱的馈赠。他和我们分享许多缺点,却做了许多我们羡慕而没有机会或勇气做的事,这实在令人很振奋。现实主义电影情节平实,却比戏剧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励志意义。比起在一个夸张的世界里目睹超级英雄,我更享受在一个朴素的世界里,被真实可触的善良人所鼓舞。(文/方聿南)

 3 ) 你听到,螺丝松掉的声音了吗

如之前预料,观影过程中果然多次哭成渣渣,尤其是张译扮演的老韩宣布妻子怀孕那一段。我想有孩子的人会感同身受于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因为同理心而落泪。而我的泪点则雷打不动,那就是放弃。

我们这一代人以及我们这一代之前的几代人,从小被教育不可轻易抛弃放弃,救大火、堵抢眼、拦惊马,意志身躯都须如钢铁般强大。我们是未来的主人翁,必须对这个不够好的世界加以改造改造再改造,永不言败,没有回头路。

有一天,壮怀激烈的我们终于踏在人生的进阶之路上,接收到的信息却开始逐渐解构以往的教育,同时必须在种种困局中披荆斩棘。煽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喊口号也不成,光有美好的梦想更于事无补,甚至刻苦努力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理想遭遇现实的层层盘剥后,一次次从水灵灵的果实变成了瘦骨嶙峋的果核。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说“站直了,别趴下”;上一个十年,志玲姐姐说“萌萌,站起来”;连斗地主里都有句“不要走,决战到天亮”。是的,我们哪是那么容易倒下的?

于是再战。

无论大事小情,成功都是有概率的,金字塔层级几乎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每个人都在或大或小的目标中百步穿杨过,相应的,也惜败过。屡败屡战是悲壮的,但屡战屡败还不思悔改似乎太不明智。于是,我们在心里悄悄嘀咕了一句:要不,算了吧?

继而是无数声附和:是啊,何必呢?

就是此刻了。蔡康永在《有一天啊,宝宝》里这样写:我常常听到,里面的螺丝钉慢慢松掉的声音。

文艺作品总免不了激化冲突,将本来只存在于我们脑中的某些时刻具象化,并赋予仪式感。关于放弃的桥段并不少。比如《孔雀》里的姐姐人到中年,经历婚变回了娘家,跟弟弟在街上闲逛,偶遇少女时爱慕的男神,轻盈地走上前去,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告白,又轻盈地离去,之后蹲在柿子摊前恸哭起来。她费力地别过头,不让弟弟看到她哭到扭曲的五官,也不发出一点声音。在此处,琐碎仓皇的生活真相与影片开头自在如风般穿过街市的降落伞,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永远靠虚幻的爱和清逸的臆想生存的姐姐,在这一刻轰然倒塌。她寄托青春的降落伞早已不见,寄托情思的俊逸的伞兵变成了庸常的中年男人,歪在破自行车上啃着肉包子,而且果真对她的存在浑然不觉。

于是,她放弃了。一场青春最终谢幕在熙攘街头的柿子摊前。

放弃之所以让人痛苦,在种种时间、精力以及物质的损失之外,最大的原因在于,每一次放弃,是对目标的背叛,更是对曾经坚持的“我”的背叛。所以,张译在哭,哭他找不回来的孩子,哭他没能信守“绝不再生”的承诺,哭他背叛了那个踏遍千山万水也要找到儿子的执著的父亲。

究竟是在哪个时刻,你听到了,螺丝松掉的声音?

 4 ) 真情感觉得到,根本不需要煽

被问起我为什么会跑来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我竟一时语塞。我压根儿没考虑过这问题。华语片不大常有这种能让我轻易做出判断“决定是你了!”然后义无反顾的买票去看的。上一次还是将近两个月前的《绣春刀》,就凭借片名我就认定电影很靠谱。至于这部《亲爱的》,去年最有影响力且口碑和票房兼顾的较好的两部国产片的导演加在一起,产生的合力应该不容小觑。更不要提我还是黄渤的脑残粉(其实上面说的《绣春刀》,很大程度上我也是冲着男一号张震去的……脑残粉要假装理中客结果又失败了)。

电影一上来的“他大舅”算是个小彩蛋。当年黄渤和郭涛合演了部喜剧片《高兴》,全片最大的亮点就是最后黄渤唱的这两嗓子,我还专门把声音截下来作为闹钟铃声,后来在室友们的一致抗议下终于换了。

黄渤的一张充满喜感的大脸充满整个银幕,面无表情一脸正经的念着寻人启事。这本是一种喜剧呈现手法,看到这时影院里也确实有人笑了。我不认为这是导演玩脱了导致的意外笑场,我相信他就是刻意要这么干的。后面的互助团体聚会也是类似的效果。影片当中并没有多少刻意煽情的戏份,甚至我觉得他要的就是用这些喜感桥段来冲淡故事原本的悲伤色彩,让自己和观众都保持冷静。这一点跟前几年薛晓路的《海洋天堂》很像。他们是真的想让观众关注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社会现象,而不是想靠消费这些现象来赚取廉价的眼泪。当然还是有泪点较低的观众哭了出来,那更说明了导演的成功,没有刻意煽情,但是要传达的信息真的往观众心里去了。

前半部分最让人揪心的部分出现在黄渤去河北找孩子然后被骗子追杀那一段。影厅里之前还不时传来的讨论声和笑声到这里已完全消失了。主人公落水后一片沉静,银幕内外都是。所以我说导演不大可能玩儿脱。他把握观众情绪的能力极佳,想让大家安静时就一定能安静下来;之前观众能笑出来也是因为他允许我们笑。

影片的剧情像是个接力赛,不过最主要的选手就是黄渤和赵薇两人。交棒的时刻当然就是黄渤等三人去安徽找孩子那一段。而且那场追逐戏也确实是一场赛跑。黄渤不愧是在学生时代“拜眯施二妙屋”的运动健将,即使手上抱着孩子仍然一路遥遥领先;不过赵薇也不甘示弱,小燕子的轻功绝非浪得虚名,一直紧追不舍。她的好身手在后来去福利院夜探女儿时又再度施展。顺便问一句,最后两家争领养权时郝蕾那边请的那个律师是不是当年的柳红?我看着像,但不敢确定。

跟前不久的《猩球崛起2》有点类似,本片里也有观众情绪的翻转,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前半部分观众全都把情绪带入失去小孩的家长们身上,对人贩子恨不得千刀万剐。而后半部分随着剧情开始以赵薇扮演的李红琴的视角展开,观众们的情绪也会移到她的身上来,并从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之前作为自己情感载体的那些家长们。情绪在这两类人之间的转换所引起的矛盾和反思应该就是导演所要的效果。而最能强烈引发这种反思的就是李红琴在公交车上突然看到儿子跑去抱他结果被众人围堵那一段了。不过李红琴本人毕竟不是真正的拐子,本质上还是个普通的母亲,所以严格说来跟其他的家长们也不算是根本对立的两个阵营。这一点就不同于《猩球崛起》了。

来看看本片里出现的猿族。那个运输车上蠕动的麻袋,我一开始就断定不会是小孩。当时猜里面可能是狗。尤其是看到运输车牌照上大大的“桂”字,我自作聪明的以为导演这是打算扯上点玉林狗肉节的话题。打开一看,原来是只猴子。我觉得这个设定相当不错,因为正好跟之前张译扮演的韩总给大家讲的那个故事有关。

北漂的石小猛终于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了。他建立的互助会给了那些绝望的父母们一点希望,也是有他的财力支持,田鹏才能被顺利找到。他在做的是像蝙蝠侠一样了不起的事。我欣赏陈可辛为富人塑造的这种正面形象,去年的《中国合伙人》也是如此。钱不是坏东西,人才分好坏。只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普通人来说钱应该是多多益善。因为钱往往代表着选择权。片中的韩总以及他在现实中的原型因为掌握了更多资源,才可以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能力越大的人未必总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也越大;但能力不够的人一定承担不了多大责任。跟好莱坞电影一样,为了体现政治正确,陈可辛在肯定富人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展现他们的局限性。一路带领大家,还曾用大棒子击退一大波靠近的村民的韩总,其实内心反而是最脆弱的,所以在田鹏被找到后,他竟第一个打破“坚决不生第二个”的会规。除此以外,这个富人还是“有罪之身”,他的“罪”就是吃猴脑。因此我看到后来麻袋中被放出来的是一只猴子时,没有替主角们感到沮丧,反而为韩总这个角色感到一丝宽慰。我觉得导演对他还是很仁慈的,特意给他安排一次赎罪的机会。

那个吃猴脑的故事,除了让韩总背上罪之外,我觉得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说可爱的小生灵并不会因为机灵活泼的样子就免于悲惨的命运。进化形成的潜意识使我们觉得幼小的哺乳动物可爱而不忍加以伤害。但总有不吃这一套的。

韩德忠这个角色的加入让影片的前半段不至于充满绝望。饭桌上大家一起戏弄骗子那里更是全片最搞笑的戏份。不过影院里大家最关注的却是扮演韩德忠太太的张雨绮。老实说我感觉她那个角色还不如猴子有存在感。不过因为最近的新闻,画面里每次出现她都能引起一阵骚动。有些电影上映之前会搞点新闻出来制造宣传点。不知道这次王全安导演是不是为了支持自己太太的新电影才顶风作案的;可即便如此,连[哔]三天,夜御数女,能做到这种地步,他也算是蛮拼的了。

主角当中我最喜欢的是韩德忠,这个上面也表达的比较清楚了。其他角色,黄渤和郝蕾表现的好完全在意料之中。带来惊喜比较多的是赵薇的角色。赵薇这两年演员作品不多,再往前推,好像也少有特别出彩的大银幕代表作,这次可算是一鸣惊人了。如我上面提到的,导演刻意用一些带有喜剧色彩的表达方式来冲淡悲情色彩。李红琴算是影片中最不幸的角色了,但导演却没有让她像一些选秀节目参赛者一样拼命的卖惨博同情。这个一根筋的农村妇女被赵薇演绎的竟有几分蠢萌。角色首先要可爱,观众才愿意关心她的诉求。李红琴这个影片演到一半才出场的主角靠着赵薇不着痕迹的卖萌,迅速抓住了观众的心。

不过李红琴有句台词倒是让我细思极恐,就是他被派出所问话时反复强调的那句“我们都是很老实的人”。虽然她对于田鹏的身世早有察觉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里我相信她并不是在装无辜,她是真的相信自己和死去的老公都是很老实的人。李红琴的老公杨明富也不是什么构思缜密的拐子惯犯,就是个没有生育能力又渴望要儿子的普通人而已。而这种人有时却更加可怕。那些精于算计、为了利益做坏事的人还有可能在利益的诱导下弥补一定的损失;而这些自诩“老实人”的却往往更难预测,他们想法单纯,说的难听点,就是蠢,就算做了坏事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片中那个拐卖妇女的犯人还知道不能做拐小孩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当然也不是说拐妇女就不伤天害理了,但这伙计最起码专注,算是很有职业道德的一个人),而那些“老实人”却根本不会考虑这么多。还好,影片中的李红琴与她的原型高永侠都是理智又善良的人。

陈可辛是个真正反映现实而不是消费现实的人,他对现实当中一些敏感问题在电影里的展现既不扭捏也不夸张,就如同这部电影里其他那些细节一样,堂堂正正的摆出来,让观众自己去领会。这一点比起某些自认批判现实力度第一,却又瞻前顾后,又想装公知又想立牌坊的大导演强多了。片中出现的一些关于公职人员的戏份,估计大部分人看了之后都很感同身受。基本上[哔]察叔叔是给黑出翔了。虽然后来找人他们也出了力,可一开始如果不是他们不作为,压根儿不会出事。进一步推论,如果田鹏一早被救,他跟李红琴就不会认识,也就不会牵扯出杨吉芳的身世,两家人相安无事,各自抚养各自的小孩。就是因为田文军那一通报[哔]电话没被理睬,才有了后面两个家庭纠葛数年的悲剧。意外的,导演对于城管倒是手下留情了。“明天不许摆了啊!”竟成了对我来说全片最温暖的一句台词。

比起去年《中国合伙人》精准的商业片节奏,本片显得更流水账一些。但我这里的流水账并不含贬义。我去年就写过一篇文章称赞当时看的一部流水账电影。其实要把流水账拍好也不容易,而陈可辛恰好就擅长拍好看的流水账。《中国合伙人》也是如此,还包括更早的《甜蜜蜜》。这些电影一般时间跨度比较大,而且在电影中时间的流逝基本上是匀速的,而在这漫长的时间河流中,可能并没有一个像大瀑布一样让人精神一振的全片高潮,又或者可能有太多高潮以至于观众感到有些麻木了。但是即便没有一般商业片应有的高潮,电影四平八稳的走下来也不让人觉得无聊,因为陈可辛的电影里往往细节众多,信息量很大。这也是他不刻意煽情的原因,因为这么多的信息与细节灌注到观众脑子里,看进去了的观众自然会被感动;那些拿一首伤感的歌烘托气氛催泪的电影,当时可能观众哭的稀里哗啦,事后却什么也记不住。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导演最大的杀手锏就在于故事结束后原型人物的几个画面。我自认泪点较高,看到最后也差点晚节不保。真实已经足够打动人了,导演根本犯不上矫情的在电影中加一些对叙事毫无帮助的催泪弹。

影片最后田鹏进入了校园,但却还是操着方言。许多被拐卖的孩子即便被找到,再要适应城里的生活也非常困难。片尾出现的田氏父子的原型精神面貌看上去挺不错的,我想现实中的小男孩应该重新适应了与亲生父母一起的城市生活,这点很值得欣慰。不过片中的田鹏似乎并没那么好运,摊上黄渤这个老爸,我觉得他即便改掉了现在的口音,将来的普通话学习情况也十分堪忧。我年轻时的普通话说得一直都还算标准,直到看了《疯狂的石头》,那段时间跟基友们疯狂模仿片中黄渤的经典台词。从此我的口音就与高大上无缘了。今天电影散场时有光线的人在采访观众的感想。我也很厚颜的抢过话筒来说了半天。如果这一段有幸被保留并播出了的话,请朋友们注意 ,那个说话满嘴海蛎子味的热心观众就是我。

 5 ) 但见泪痕湿 不知心恨谁

       田文军望着空荡荡的网吧,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生意失败,还是恨妻子没有尽到责任抛家弃子?
       是恨自己一时贪心放进几个未成年小混混进网吧,还是恨抱走孩子的人贩子?

       鲁晓娟在失子互助社的鼓励下痛哭,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开车时一念之差没有回头,还是恨丈夫没有照顾好孩子?
       是恨人贩子老杨抱走自己的小孩,还是恨李红琴得到了孩子的爱和信任?

       田鹏在新班级介绍自己叫田鹏有个妹妹叫杨吉芳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亲生父母没有照顾好自己,还是恨养母没有能力把自己留在身边?
       是恨人贩子将他陷入巨大的变动之中,还是恨警察再一次改变了他已经习惯安然的生活状态?

      李红琴拿着怀孕报告跪在医院门口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的死鬼丈夫,还是恨自己是没知识没钱?
      是恨社会不公,还是恨苍天无眼?

      高夏被自己母亲掀翻饭桌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势单力薄,还是恨同事假仁假义毫无人情?
      是恨母亲精神错乱,还是恨姐姐破坏了平静的生活?

      韩德忠在田鹏的生日宴上塞出大红包的时候,不知道该恨谁。
      是恨自己吃猴脑得了报应,还是恨豪宅保安根本没有尽到责任?
      是恨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还是恨田文军的好运气找到了儿子?

    “恨”既是一种因求之不得而产生的怨,亦是一种因对过去美好的怀念。
    在《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马蒂尔德问莱昂:“人生总是这么苦,还是只有童年是这样?”莱昂答:“总是这样。”
      在这部电影里,没有人是幸福的,看似坚强,实际脆弱;看似走投无路,又必须擦干泪迎接生活。每个阶级,富豪、白领、小城市业者、农民、老人、儿童,都“深坐蹙额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每个看似强大的胸膛下,都有一颗脆弱的心脏;每个有力的脚步之上,都有一截致命的阿碦琉斯之踵。

      最后,所有的“恨”指向一个空白。从未出现过的人贩子杨某,是所有人痛苦的根源,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欺骗自己的妻子,他为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破坏了别人的家庭,但是同时,他也是妻子口中的“我男人”,他虽固执邪恶地为强撑自己男人的尊严而欺骗妻子,却也为了保护妻子让她永远不要踏入深圳。
      当所有的恩怨要最终进行清算的时候,罪恶的源头已经轻松地通过死亡完成了逃避和平息。只剩下活着的人,在他制造的痛苦回声中,天旋地转。好像一记愤怒的拳头,哪怕砸向一堵坚硬的墙,也用两败俱伤完成了宣泄,而现在,这记痛苦的拳头,用力挥舞,却只挥到一片虚无的空气。最后李红琴在医院的哭泣,就像承载所有痛苦宣泄的拳头,因为失去了挥舞的对象,而徒然举在空中。

 6 ) 像个水军一样打五星,因为我希望它是一个起点

看完点映,我想给五星,并非片子已臻完美,而是为了这个题材。如果能够多一些这样的题材,以电影撬动(也许是敲动)现实,即便剧作不够完美剧情不够触动又如何?大陆的影院里可以放映这样的片子大牌的演员可以比较没顾忌(片酬和得奖压力)地出演这样的片子,即使商业立足点又如何?何况黄渤和郝蕾的演技已经无法用喜欢或者很棒来置评。

只是导演误把苦难当情怀。
提笔很重,落笔太轻。
我承认我哭了,但终究有隔靴搔痒之感。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题材,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多得是,田文军和鲁晓娟这样的父母。
孩子并非一个超大版的钱包,而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你的延续,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他们活下去的意义所在。
我们都无法体会那种丢失带来的巨大空洞感和绝望感。
只是你可以尝试去感受一下,从演员们精湛的演技里,触摸到丢失孩子为人父母的疼痛和绝望。

但是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一部讲失踪儿童父母痛苦或宣传打拐的电影,导演的立足点应是在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上。

事实上,这是一个很讨巧的点,也是在打拐背后隐藏的更大更深的关注点。
离婚夫妻面对孩子丢失所引发两个家庭的动荡,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生二胎是否对丢失孩子的背叛,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法情冲突,丢失孩子对人贩子养母的感情,找回孩子重新与亲生父母建立感情和联系,得不到法律援助的农村妇女,善钻法律漏洞的律师与法律的冲突,无生殖能力的丈夫把责任推给妻子,司法的灰色地带,人贩子妻子的怀孕,以及埋的副线——教师母亲和罪犯女儿,包括你看到的法庭跟一般想象中威严庄严的法庭也不太一样。这些冲突所代表的社会意义和冲突本身都振聋发聩。
有法律问题(打拐法的不健全),也有伦理问题,更多的是法律和伦理的冲突,这个内核是非常多好莱坞电影的内核,所以我说这是一个讨巧的点。而意义自不必说,陈可辛导演是个文化导演,他和他的编剧思考得很多也很深。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思考产生的表达野心。

可惜的也在于此,太多想说的,反倒一个都说不好。
影片用了差不多一半篇幅讲丢孩子和找孩子的事情,但正如导演所说,剧情真正开始其实是在找到孩子之后。作为电影来说,这里面的冲突才是有意思和有力量的。但是塞进去的东西太多,显得太仓促。所以在镜头结束在赵薇饰演的李红琴在医院里因为怀孕而痛哭时,大部分人的反应是:啊,结束了!而我的反应是:我以为刚开始。

我知道这个结束的意味,但不认可。
影片提出了非常多的问题,也试图做了一点探索,但并没有提供导演和编剧的思索。
只是泛泛带过,然后终结在一种奇妙的荒谬感。
诚然,这个设计很精彩,但这样一个主题的片子落点放在人贩子老婆的怀孕上,无论如何都算是一种有意识的玩弄技巧。
哪怕是结束在孩子带着一口安徽普通话开始新生活上也好啊。
毕竟,这是一部曾用名为“亲爱的小孩”或者“打拐”的片子。
莫要为戏剧冲突走得太远而忘记最初想表达的东西。

至于编剧,细节处自是动人。包括黄渤诉说后来发现有人骗也是好的,包括片头在繁杂的网线里找红绳找网线的特意设计,包括小孩子去看溜冰、那种小孩对另一个世界的渴望甚至贫富差距,包括小孩学方言的细节(之前郝蕾一直希望小孩讲普通话,黄渤认为陕西人的小孩就该讲陕西话,最后找回来的小孩却讲一口安徽普通话),包括张译守在黄渤家门口,被黄渤发现时闭上眼睛装睡、然后给黄渤发的那条短信。

而演员,我需要用更大的篇幅容纳一些溢美之词。

黄渤对郝蕾饰演的鲁晓娟,有一句评价,“只是我认命,你不认命。”
太准确!郝蕾的美始终有一种不认命的决绝和凄婉。
我记得她下楼的时候,黄渤问她,“你说孩子被拐之后多久才叫她妈妈的呢?”她回头看了一眼,千言万语在这一眼,愤怒,悲伤,绝望,痛苦,怨憎,和无奈,终于她什么也没说地转身下楼。
我记得她在那个互助大会上,面对张译说,“请鲁晓娟分享一下。”一阵沉默。沉默是最难演的,而且在片子的开头,她是一个那么渴望说话会争论的女人,在这里她沉默了。很难得的一段留白,没有周围人多余的面部特写和台词(虽然对于没给特写这一点也蛮奇怪的),但是空气中存在的那种张力,直到郝蕾突然出声而崩裂。她哭着说,“对不起,是我把孩子弄丢的。”能够看到她嘴唇颤抖,缓慢地蹲下去。我理解这种内疚感,联想到她之前在派出所打黄渤耳光的一场,能够深深理解这种因为内疚而带来的巨大折磨,这才是她不吃不喝拒绝丈夫性要求的真实原因,她无法原谅自己甚至无法直面自己的错误。而这一刻,她的爆发,才是她痛苦的真正爆发。
还有黄渤痛哭那场,她拦住想要上前的张译,自然,无声,了然地看了黄渤一眼,将心中的情绪都慢慢地压了下去。
动人的,都是这些细节,感情,都在眉眼之间。看起来,举动都平常,细细想,却是大恸。

黄渤的亮点,如果要一一记录,我大概需要一个EXCEL.
我喜欢他含蓄的演技,在鲁晓娟蹲在地上抱住双臂痛哭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国产连续剧一样抱住她(像大团圆一样的温情),而是站在旁边,看着她,想要靠近,又并没有靠近,眼睛湿润,嘴唇颤抖,心里即便已经千山万水,然而终究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不要做,那种节制而隐忍的演绎,于无声处更见情深。
也喜欢他突然的爆发。找回儿子之后派出所的一场哭戏 ,虽然也是慢慢地蹲下来,但是和郝蕾细腻的哭戏不同,黄渤的痛哭是震撼的,翻江倒海的,这种在巨大绝望之后重获希望的冲击,在压抑了三年之后,都在这场痛哭里了。黄渤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偶像包袱的人,所以他哭得很难看,涕泪横流,但是你看着看着,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落下了眼泪。

黄渤和郝蕾,本是非常不搭的一对,从气质上来说,郝蕾若是清宫没落后妃,黄渤便是那市井中拉黄包车的,甚至都不如黄渤和志玲姐姐和谐。但是非常爱他们这一对夫妻。感谢导演的选人,让我感受到了这种演技登对带来的酣畅淋漓感(多一句嘴,俩人都是好戏之人,而且都是属于特别认真演戏认真到魔障的人)。
两个人的对手戏都很家常,绝无大喊大叫用力过度的演出,但功底正在这种力量的把握。也不用一一叙述,希望大家到影院去看。就说一场,田文军在店里,房东来赶人,一阵挣扎无果,房东走开,黄渤抬头,一眼看到鲁晓娟一身黑衣坐在街边,两人对视一眼,说句做作的话,真是一眼万年。而印象最深的是,鲁晓娟走进店里,问,“你睡得好吗?”黄渤说,“睡不着,真希望不睡。”鲁晓娟递给他一瓶药,“吃了这个能睡个好觉,要是好用告诉我。”从头到尾俩人没有对视过,言语中也无情感起伏。但是两句平淡台词,自然的动作,我相信,他们是真的相爱过。
真正难得的并非演戏,也非复原生活,而是提炼生活的日常,却升华为戏剧中的表现,让观者映照出生活和自我。

观影后,陈可辛导演说了一句,这个演员阵容真是黄金阵容。是,几乎是可以即使为了演员就买票的阵容。黄渤和郝蕾自不必说,赵薇也是一线中演技有口碑的,张雨绮虽然还没成大器,但举手投足都透出晶光来,张译也是个认真演戏的人,虽然刚上大荧幕不久,比起另几位还是有点电视剧范儿,但有非常值得期待的未来,佟大为演这种角色驾轻就熟,导演爱他,基本上都给他合适的角色,他也没掉链子,其余几个人,包括鲁晓娟丈夫、警察、两个小演员、四川工友,都可圈可点。
而值得庆幸的是,导演并没有浪费这个阵容(我们都知道,多少导演和片方浪费了好演员,常常让我们走出影院,吐槽无力,可惜了这演员阵容)。他几乎让每个人发挥了自己的潜力。

我说“几乎”,是,并没有完美。

这应该是赵薇从影以来比较大的角色挑战了,农村妇女,面目污迹不可辨,一口方言,没文化。看评论,也说她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大突破演技。我一向敬佩敢于抛弃偶像包袱可劲儿糟蹋自己的演员,她也实在演技和认真并在。
但是,这并不是个适合她的角色。虽然她已经努力作践自己,但还是没有那种糙的质感。或者我先入为主,总会在“小燕子”或者“姚木兰”的那张脸面前跳脱,她独特的念白方式和嗓音,即使在安徽方言面前也无法改变。

有一场戏,她穿着很土的衣服拖着行李从地铁站出来,她的打扮和这个繁华的城市格格不入。
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穿越回了那部《姐姐妹妹闯北京》,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远,摄像老师残忍地给了一个脸部特写。

值得一提的是张雨绮,她从头至尾没几句台词,但气场强大。第一次出场一袭白衣女神儿范儿十足,而且是那种圣女贞德般的女神范儿。张雨绮最难得的是,把没台词都演出了戏。
张译我看过他一篇专访,也很喜欢他。
他有一场戏,在田文军孩子的生日宴,他说出妻子怀孕,然后走掉的一场,他一边走一边仰头,眼泪流下来。这部戏很多哭戏,但这一场,滋味难辨。

片子进行中,想到韩国那部叫《今天》的片子。同样思考案件背后的伦理与法,我认为《今天》在表达和思考上更胜一筹。
但我还是要像个水军一样打五星,因为我希望它是一个起点。
如果大家因为这部片子,对路上乞讨的孩子多看一眼,在网络或者电线杆上看到寻人启事多看一眼,少那么一点点的恶,多那么一星儿的善,那就足够。
我希望大家去影院看,希望它票房好,此后会有更多商业导演关注现实题材,希望这种类型的片子不会受资金掣肘,演员们也不会怕叫好不叫座愿意接演,我们也能有今天熔炉素媛告白或者更好的片子。

从无一日忘记,电影并非只有娱乐一个属性。

 短评

《亲爱的》。演员集体该得表演奖。黄渤坐在台阶上的哭,张译放弃寻找后的茫然,赵薇第一次被审问的惶恐,表演都棒极了。编剧张冀很赞,写群戏尤佳,生日宴、法庭……后半部视点略散,但不算太大遗憾。陈可辛,重新赢回我的喜欢。#看完《亲爱的》再看香港,她是另一个失而复得却更显无助,亲爱的小孩。#

6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希望这不仅仅是部电影,如果真的能对国内拐卖儿童的案件有所警示和帮助就更好了。

11分钟前
  • nina
  • 推荐

陈可辛的变通和讨好可以让我在三星和四星中陷入两难,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啊。节奏、瑕疵、植入广告在影片即将带来的社会影响面前不值一提,演技均正常发挥。觉得郝蕾的前妻角色才是最难处理的,她要比黄渤、赵薇的情绪更复杂,一个站在现任和前夫,孩子和悲伤母亲角色之间的女人,陷入两难,不能自拔。

14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用商业电影的手法展开了一个新闻事件,最爱的题材,在变态的审查制度下能点到各个雷区,实在不容易。故事讲得好,演员演的好,主线明朗,逻辑合理,情绪饱满,主题清晰,这对国产片真难得!对现实的控诉令人叫好,对人心的拷问令人心碎。

18分钟前
  • 力荐

陈可辛的聪明之处在于懂得启用大陆优秀演员,而不是像某些香港导演抓着已过气的港台明星不放。

20分钟前
  • Krysten.
  • 力荐

导演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对待赵薇的角色,使得影片并未刻意煽情、用力过猛。这也是有些人觉得郝蕾“演“的比赵薇好的原因之一,导演给了郝蕾更多演的机会,情感跟她站在了一起,而对于赵薇这个角色导演聪明的并没有表明立场,只是远远观看,所以如果你觉得赵薇演的朴实且真实,那么赵薇就立住了!

24分钟前
  • D-unDerset
  • 力荐

电影分好坏,「好电影」里也分好坏。这就是一部典型的「坏的好电影」。

29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没有夸张的煽情,两个视角出发,踏实讲故事。拐卖儿童的社会话题,情与法的纠葛始终让人觉得虐心。黄渤和赵薇的演技赞,今年的一部华语佳作。

33分钟前
  • 放开那个浪味仙
  • 推荐

起初看名字以为是爱情片,不知是这么沉重的电影,看得揪心,难过,内心气愤憎恶,忍不住掉泪。孩子丢失父母本来就够痛苦啦,有些人还在趁火打劫,让她们雪上加霜,个别人的愚昧无知,不懂法导致犯罪全部展现在这短暂的一部电影中,里面的演员都演绎的很好,让你纠结在其中,痛心伤感。

35分钟前
  • 快乐人生
  • 推荐

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煽情,最抓人的还是法理与人情间的矛盾。找到小孩后视角的变化会让人情感产生割裂,作为商业导演,陈可辛还是喜欢大而全的照顾到故事的各个方面,而放弃孩童与家长间的情感修复。最后,《一次别离》式的楼道长镜结尾。

40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孩子的身份认同夹在生与养的二元对立中,一边是家长的悲悯与坚持(对家长的伤害),另一边是养母的悲悯与坚持(对孩子的伤害更大),让观众分别对生、养双方产生认同,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交换式道德模糊值得注意,就像西部片《搜索者》和《恩怨情天》对待印第安人的态度一样。

4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再想想当天的首映 心酸

48分钟前
  • 变成艾米丽
  • 力荐

演技是是最好看的部分 赵薇已逆天 但是故事浮于表面了 没有态度

52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推荐

除了佟大为那条线有点虚,其他都不错,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中国合伙人》那种假大空的粗暴,郝蕾、赵薇、黄渤表演都好,黄渤能够驾驭多种类型电影,是个好演员

54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从头哭到尾。谢谢亲爱的爸妈将我弄丢,我也一定一定不会将自己弄丢。

55分钟前
  • convenience
  • 力荐

那个邪教一样的互助会反倒显得比较真

58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难舍难离,心无归期” 温暖通俗,就像是《妈妈再爱我一次》遇见《如父如子》。赵薇/黄渤/郝蕾/张译/佟大为演技爆发,让每个角色在这样复杂的线索里迸发不同光彩,多样人情串起多种辛酸,没人是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三个泪点:1.生日会上张译亲吻鹏鹏 2.赵薇对黄渤说孩子吃桃过敏 3.结尾真实人物对比...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电影远比预告片克制,并没有刻意的催泪,还有预告片之外更多的故事情节。寻子故事只是个大背景,故事中每个人物心理转变才是最大的戏眼,母爱不分血缘,法理难断人情。剧本的扎实加上陈导以小见大的功力,让本片远不止感动那么简单,一众内地实力青年演员的表演也堪称叫绝。最后的真实故事原型才是催泪

1小时前
  • 蒜 | BOY A 🌈
  • 力荐

催泪程度相当高,全片满布泪点,尤其前半部分。导演很懂如何抓人心的软处,并在关键时刻给你一击。这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却也只是部很催泪的电影。就像那个缺席的人贩子,影片隐去所有关键元素,并补以温情。尤其前后的割裂,以及过度的人文关怀。如果只想看亲情与苦难,结尾那几分钟真实记录更感人。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赵薇演技入骨

1小时前
  • babynana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