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战争片大陆1958

主演:王心刚,袁霞,孙道临,陆丽珠

导演:王苹

播放地址

 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7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8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9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14

详细剧情

1939年;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在艰苦的工作中,李何之间产生了爱情,后经领导批准结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李侠承担了任务。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

 长篇影评

 1 ) 观看感受

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共产党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就把原来在延安的李侠同志派到了上海,为了给李侠打掩护,党员女工何兰芬就与他假扮成夫妻,在一次工作中,李侠同志不幸被日军逮捕。日军就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特派员,于是就将他释放了,而上海国民党地下组织也误认为他就是重庆国民党的人,就想着威逼利诱地使李侠为国民党工作,李侠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巧取敌人的情报,并将敌人那些谈判在报上揭露出来,即将解放,敌人开始疯狂搜捕地下电台,而李侠这时也得到命令转移。可是,恰好还有两个紧急的情报要发出,李侠为了人民的解放放弃了生的道路,发出了最后的电报,而与此同时,敌人也已经包围了这里,他镇静的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随后,就英勇就义了。

看完电影后,我顿时明白了“电波”永不消逝的原因:电波,不仅仅是用电台发出的信息,还是主人公李侠同志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他的肉体消失,而是激励着身后千千万万的革命志士,而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消逝。

 2 ) 剧评

  1939年 ,是抗日的最艰难的时期 ,共产党中央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 ,派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与党员女工何兰芬假扮夫妻开展工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李侠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久日军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派员,将他释放出来。出狱后,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也误认如此,想拉李侠下水,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深入虎穴,巧取敌人情报,并将敌人的谈判内幕在报上揭露出来。临近解放,敌人疯狂搜捕地下电台,李侠奉命转移。恰在此时,两个紧急的重要情报必须要发出去。李侠承担了任务。他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让妻子带儿子先行转移。当他发完电报,已被敌人包围。他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不久,李侠被国民党杀害,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永世长存。

  

 3 ) 随想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看的时候提心吊胆的,生怕坏人把好人抓走,直到看完心还提溜着。现在在看,地下党员与敌人周旋,为了大局不惜牺牲自己,来掩护其他同事,来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那个年代没有那些英雄和无名英雄的付出,也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珍惜眼前所有的一切,做一个守护者,守护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4 ) 李白被捕密事

1949年8月27日,上海卢湾公安分局局长吴萍从接管的国民政府卢家湾警察分局的档案中,发现了一份分局巡官史致礼等的“邀功报告”。

  “职于今日零时5分,得淞沪警备司令部电讯科员傅若鹏通报,有共产党秘密电台一座,已于前1小时內破获(略)惜主犯秦鸿钧一名在逃未获(略)经电示钧长,允派警15名协助,职即带警前往(略)一面派警四处封锁,一面亲率强元贵等警员入室搜查,抄获无线电及发报机一具,并秦鸿钧照片一张(略)后据屋面碎瓦追踪,在该屋外阳台里擒获一人,经核对照片系秦无讹。”

  同时,我公安人员又从缴获的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档案中查到两份重要证据:一份是上海市警察局奖惩评改会通报:“巡官史致礼、督士强元贵参加行动有功,各记功一次,其余14名警务队警士予以嘉奖。”另一份是淞沪警备司令部于1949年4月15日发出的签准复件:“协助本部破获谍台有功,颁发奖金金圆券伍万元。”

  史致礼、强元贵解放以后均被卢家湾公安局留用,平时表现得很听话老实。当晚,上海市公安局向史致礼宣布了逮捕令。

  经过审讯,虽确认史致礼等是奉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之命,协同捕捉秦鸿钧的。但是,破坏我秘密电台、主谋捕捉李白、张困斋烈士的元凶仍不清楚。公安机关决心进一步追查杀害李白等烈士的主要敌特分子,弄清李白、秦鸿钧秘密电台被破坏的情况。


  1950年3月30日.上海虹口公安分局接到上海货物税局沪北稽征所一则电话,“有一位中年男子,携带一批军用通讯器材前来纳税,状态极可疑。”分局领导碰头会分析情况后,分局长立即派了两名侦察员,前往稽征所。

  经过仔细盘查、分析和对当事人的教育,很快弄清了这个人的情况:此人原名李树林,化名为李成志。现在职业为经营无线电行生意,是一个履行过登记手续的国民党“在乡军人”。曾参加国民党“军统”达10年之久,1947年起在上海经营商报电台,1948年又介绍拉拢二厅上海电监科主任科员唐跨凤入伙。1949年秋,李、唐的非法电台被勒令停止活动。随后,李树林还与唐跨凤策划过参加军统潜伏谍报组织等阴谋。我公安人员还在李树林住处缴获收发报机等军用通讯器材一批。

  根据李树林的交代和揭发,上海市公安局和虹口公安分局立即分别传讯了唐跨凤和林杰。据唐、林供述: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向解放区全面进攻连遭惨败后,保密局、国防部二厅的间谍头目为了配合蒋介石的军事进攻,进一步加强了对我党在各地秘密电台的侦测,于1948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央电讯监察科。其所属的二厅上海电监科的尉级侦察员徐鸣秋,隐瞒罪恶历史混入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他曾参与整理过审讯李白烈士的所谓“口供材料”……


  正在这时,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接到一份检举信,检举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教官徐某某有疑点,部队保卫部依据检举材料对徐进行了秘密审查,经与上海军管会提供的资料核对,确定徐某某就是徐鸣秋。他是伪装混入我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航空处干训大队的。

  经过审讯,徐鸣秋交待了破坏我两座秘密电台的主要凶犯是二厅上海电监科的中校督察叶丹秋。但解放后“不知道叶丹秋现在何处……”

  正当公安机关紧张地追查叶丹秋下落的时侯,上海市公安局又接到华东局统战部一封检举信,检举一个叫陈宇琛的人,“他解放前曾在二厅上海电监科任职,参与过破坏李白电台”。上海市公安局根据检举信提供的地址,即令虹口公安分局派专人于9月3日前往江苏省昆山县,将陈宇琛捉拿归案。

  陈宇琛交待:他在电监科时,就曾参与破坏我秘密电台的活动。而叶丹秋是破坏李白、秦鸿钧两座秘密电台的罪魁祸首,“叶丹秋在上海解放前一度曾回苏州市老家,解放后还和我有来往”。陈宇琛交待的材料与林杰、徐鸣秋的口供基本相符。

  从我公安机关掌握的大量资料分析,破坏我党两座秘密电台的主犯就是叶丹秋。

  叶丹秋是一个双手沾满我地下工作者鲜血的国民党军统间谍,是有着16年间谍生涯的军统分子。早在1947年,在华北“剿总”北平电监科任职期间,就伙同稽查处、北平市警察局刑警大队,利用号称能飞檐走壁的奸细“云里飞”(绰号)的密报,破坏我中共北平地下党设在北东街24号的秘密电台,该台的报务员、译电员多人被捕入狱。上海市公安局经过一番缜密的侦查部署,于1950年9月18日,在上海将叶丹秋擒获归案。

报务员叛变,向敌提供我秘密电台情报

  据叶丹秋交待,他正是根据叛徒李政宣提供的情报破坏我党秘密电台的。

  1948年11月,叶丹秋被国民党谍报机关调到上海任职,他根据李政宣所提供的“上海地下电台的工作时间、手法特征、掩护办法”等机密,协同淞沪警备司令部稽查处、二厅上海电监科拟定了侦破我秘密电台的方案以及具体的实施计划、步骤和方法。这一年的冬天,当他们测到一个认为可疑的信号后,叶丹秋立即上报国民党国防部二厅,二厅即调谍报人员马国勋前来协助流动测向,经过7天侦测,确定电台在江湾路淞沪警备司令部后面一个区域。12月29日夜,叶丹秋带领大批武装特工包围了该区域,挨家挨户搜查,终于查获李白同志的电台,李白同志被秘密逮捕。由此,叶丹秋得到国民党谍报机关的通报嘉奖。

  国民党上海谍报机关又从天津调来了电监科的王庆生等谍报员,以加强他们的侦测力量。

  一天夜里,王庆生等特工在卢家湾区侦测到我党地下电台的秘密信号,经过四五次反复流动测向,确定方位在打浦桥南新里附近。1949年3月17日夜里,当秦鸿钧正在紧张地发报与解放区联络时,国民党特工人员突然包围了他的住处,并将其逮捕。危急之中,秦鸿钧来不及设置暗警信号;第二天,秦鸿钧电台的领导人张困斋去秦处联络时被守候的特工当场抓住。

  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用自己的生命保守了党的机密,使敌特一无所获。1949年5月7日,就在上海即将解放时,国民党间谍头目毛森根据蒋介石的“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示,将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人押至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

  1951年1月,上海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叶丹秋死刑,立即执行。其他有关罪犯,亦分别被判处了徒刑。

摘自《档案春秋》2007年第11期 作者:姚华飞

 5 ) 《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种可能?

叙事上,正邪阵营的对立构成本部电影的基本冲突。李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日本人处产生效果,逼迫日本人作出反应,又在李侠处产生效果。1938、1942和1949年的三次情报对决就是遵循这个效果-反映的链条。在这个主要冲突的引领下,还穿插着李侠和妻子的感情变化、和战友的遥相呼应等剧情线,使全剧叙事变得立体化,也使得《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了一个模型很经典,效果很理想的叙事体系。 镜头语言上,导演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切换。例如:李侠受刑被灌水的画面以流水做引子切换到日本人和柳尼娜倒酒的场景;李侠烧掉情报的火焰切换到日本人烧掉报纸的火焰。以上两者是为主线正邪叙事服务的镜头切换,以电影的独特语言传达了文字所不能及的情感导向——将李侠的坚毅品质与反动派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做对比,激化善恶的差距;同样的一张报纸,对于李侠是情报输送的战果,而对日本人则是阴谋的败露,火焰的切换,传达了正义者胜利的喜悦与反动派失败的滑稽可笑。不过,本部影片的镜头也有一些略显幼稚之处,例如人物在从一个屋子进入到另一个屋子时在镜头中会出现墙板,显得不像电影,而更像舞台剧。

音效上,本部电影的音乐浓度很高,感觉比当代的好莱坞大片要高。音乐一向承担者调动情感的作用,如此大篇幅的音乐运用,切合抗战这一情绪激昂的电影主题。具体的音乐运用上,开篇李侠奔赴上海与结尾李侠牺牲都出现了《延安颂》的主题,光明的大调和大合唱的恢弘气势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中段李侠工作顺利时或男女主情感进展顺利时,音乐是舒缓昂扬的大调,李侠遇到停电或敌人来查户口等危机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摩托的刺耳轰鸣声,使观众感到烦躁和恐惧。起到点题作用的、李侠打电报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声贯穿整部电影,成为李侠特殊的“主题曲”,与李侠彻夜聚精会神工作的画面挂钩,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体验,也使打电报的声音成为中国谍战片的一个经典意象。姚苇评价李侠打电报声“点划清楚,像一股清流”,可见导演有意将电报声作为李侠革命精神的象征,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

演绎方面,本片有孙道临和王心刚两位艺术家坐镇,颜值上首先有了保证。全片演员的风格总让我想起舞台剧或中国传统戏曲——孙道临的扮相浓眉大眼,额头宽阔;姚苇和日本人的扮相则是油头粉面,道貌岸然。演员们说台词前先要盯着镜头看一会,作出在当代电影中略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说出并不很口语化、带有呼语和抒情性质的台词。有人说这样的演绎模式过于“脸谱化”。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或许已经先预设好了立场——以当代电影谋求塑造“立体”“多面”的形象所统领的演绎方法而言,显然《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都显得单薄;但“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在那个戏曲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年代里,将戏曲“黑白分明”的对立模式引入电影,不仅使老百姓易于接受宣传,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个人认为,在当代电影走向流水线生产的大背景下,所谓“立体”“多面”有时也成为了公式化的产物。我们可能需要回头从历史中找寻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6 ) 永不消逝

电影序幕是黑白的,非常老旧的开场,几个制作人的名字哐哐打在银幕上。开场是两位红军的对话,就是你能想到的80年代的大字报上面的场景,交代了故事背景,直到主人公出场。其实电影的情节十分简单,就是爱国的共产党潜伏在地下,冒着生命危险接受电台的事情,女主人公一开始是不愿意做这个工作的,从抗拒到从容,简单的抗战片中穿插着两人的情感线。

总体来说,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非常好,无论是电影的质感还是情节,因为最近在看戴锦华教授的电影鉴赏课,所以深有体会,虽然是教科书式的电影,但不得不说,让我享受其中,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电影还是舞剧,都值得一看。

(还是不会写影评)

 短评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3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8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12分钟前
  • MIss_三三三
  • 力荐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17分钟前
  • KID
  • 力荐

帅惨了

19分钟前
  • Erizalebeth
  • 力荐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22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2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斯人已逝

31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33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34分钟前
  • 余获获
  • 较差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35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40分钟前
  • noheartx
  • 力荐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42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44分钟前
  • lucking star
  • 推荐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48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49分钟前
  • 如也
  • 推荐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50分钟前
  • 安妮
  • 推荐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55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59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