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

悬疑片法国/意大利/伊朗2013

主演:贝热尼丝·贝乔,塔哈·拉希姆,阿里·莫沙法,宝琳·布雷特,艾丽叶·阿吉斯,珍妮·简丝汀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播放地址

 剧照

过往 剧照 NO.1过往 剧照 NO.2过往 剧照 NO.3过往 剧照 NO.4过往 剧照 NO.5过往 剧照 NO.6过往 剧照 NO.13过往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12-07 16:25

详细剧情

经过四年分居生活后,Ahmad(阿里·莫沙法AliMosaffa饰)在法国妻子Marie(贝热尼丝·贝乔BéréniceBejo饰)的要求下,从德黑兰来到巴黎正式办理离婚。从短暂的巴黎之行...

 长篇影评

 1 ) 柏林电影节 坐在主演后排看的全片

开篇先说结论: 这片不行。虽然内容上能勾起大家的共感,毕竟每个人基本都有错过的感情。但这片是新生代导演第一部片,能好到哪去? 没任何亮点。 两个主演也只是不温不火的美籍韩裔,点不了太大的火。最后,这片也如我所料,没拿任何一个奖。就算电影频道免费放,也绝对排不到周末的黄金时间去放。

刚好在柏林,刚好有该片的首映。本来我是没打算能进去看的,票全卖光了。因为是周六场,而且是下午黄金时间,而且是在柏林电影宫主场,所以,根本就没奢望过。周六的下午16:30有这片的首映。 但早就卖光了票。

但是!听说首映场开场前,会有一些座位空出来, 有可能会再放出一批票。 我当时也只是听说而已,也没觉得很可能。但还是就跑过去berlinale palast-电影宫, 站在场外,刷着手机,希望能刷到这片的票。没想到! 居然真刷到了, 18欧一张的票。 马上冲进去了。

也是我第一次进Berlinale Palast, 柏林电影节的官方影院。 后来,一切就很完美。 场地比预想的要小很多!上下两层而已。 全是红色座椅和内饰。

进来的时候,都没几个人。后来人才慢慢多起来。剧场其实非常小。很难想象,这就是世界三大电影节的主场。 比国内的乡镇影院还小。不过,在欧州算很不错的地方了。

票的位置很好,楼下后排,场正中。 我都没想到我位置这么好,因为主演就坐我前面。

开场之前,主演进场,就坐我前几排而已。

我特别喜欢女主角。她应该也是该剧最大的咖。之前还演过apple tv出品的早间新闻第二季。 很有辨识度的脸。Greta Lee!

虽然也不是她的粉丝,但我就很莫名其妙的激动。还跟旁边的德国大妈介绍,这女演员很有名。 旁边大妈也不认识她,但也跟着我一起鼓掌。 😄

说实话,该片是一位年轻导演的第一次片吧,经验不足,也是鼓足了所有气力。很明白她要表达什么。这片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片,若是我是评委,这片拿不了任何奖。因为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实话实说。拍得既没有韩剧的感觉,也没有美国电影的感觉,四不像。其中有一些台词还蛮犀利,有伍迪艾伦的影子,但又有很大一部分是慢节奏的叙事,所以,很四不像的感觉。导演太年轻,没有自己的风格。女主不愧是演了很多年的美剧,能很轻松地演出那种味道。算是唯一的亮点。

很多人说,看完了还挺感动。 我觉得,说实话,情节没有特别大起大落的地方。 有点像小品剧。就是一段简单真挚的情感。但也有一些遗憾。

剧终后,结尾的曲子很长,大概放了快3分钟的字幕和曲子。当时已经走了不少观众。而我就一直在下面等着,总想着,不可能主演坐那,啥也不干吧。 最后,终于,灯亮了,主持人邀请导演和主演上台。

右边那个女的就是导演,非常年轻的韩国导演。 也没干什么,导演感谢了演员。就匆匆结束了。本以为会来个Q&A, 互动一下。结果,就结束了。

人生中第一场柏林电影节电影就结束了。 😄

整体来说,大量韩语对白,剧里很多文化背景,真的需要韩国人才懂。 韩裔美国人的移民故事,很难引起太多人的共鸣。

结束后,我还特意问了旁边的德国大妈,你觉得这片怎么样。大妈两手一摊,说,不好说。很慢节奏,很懂她的心情。 就没有了。 还问我是不是韩国人。我说,我是中国人,是棒子的祖宗!不是韩国人。 但也懂这些韩国人的心情。 😂 心想,毕竟韩国人算老几呢,啥都想偷拿咱文化。一方面,又觉得咱泱泱大国,确实很多地方不如棒子。文化自豪感欠缺。

众所周知,韩国人创造了全宇宙,是全世界人类的祖先。继上次拿走了中国的传统的端午节,龙舟,等文化遗产,这部电影里,当女主角说出,“韩国人有个词叫姻缘”,老夫差点当场吐在电影院里。按当时这个恶心的程度,完全可以把在场的全体演员挨个喷一脸! 极度恶心不要脸的文化民族!

旁边德国大妈是铁杆电影迷,一天赶了三场电影。累死了都。 还是乐呵呵的。 开场之前还问我,这片到底是韩国电影还是美国电影。我说,美国片,但是都是韩国人演的。 确实完全可以以韩国片参赛。毕竟大部分对白都是韩语。

就这些。欢迎大家将来看完正片再讨论。

另外,这片还没发行上映,连盗版都没有,豆瓣居然连分都打到7.7? 确定这样的打分合适吗? 公正吗? 单凭几个看了电影节的人就可以打7.7? 不太合适吧。

 2 ) 清新文艺,并不觉得它“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过往人生# ( Past Lives )(A-) 故事本身其实挺俗套的,一听会觉得更适合韩剧,但拍成电影倒是挺动人,表演、配乐和摄影都很有格调。而且因为涉及到了移民题材,让很多移民观众会更有共鸣。 为了移民、绿卡,很多人奋斗了大半辈子。很多时候就是一个信念,一直向前,而这期间要放弃很多、失去很多,但也换来了自己期待的人生。但是偶尔回头看过去,也可能会想,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如果重新再来,选择另外的一条路,是否会更幸福? 本片中的女主人公因为12岁就跟着父母移民,也是被灌输了希望能去北美生活的信念,但她因此离开了青梅竹马。在后来的20多年里,这个曾经的同班男同学也长大,依然思念着她。两人有着断断续续的联系,直到30多岁在纽约重逢。但这时,女主已经结婚,因为要办绿卡,早早嫁给了一个美国白人,住在纽约的小公寓里,成为了一名作家。即使没有大红大紫,但女主觉得,她已经达到了人生目标。可这个从韩国来的青梅竹马却又让曾经坚定的她迟疑了:嫁给爱情更幸福,还是嫁给可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更幸福? 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人生道路上问这个问题。遇到爱情就嫁了的话,也许人生道路会遇到阻碍和限制;但如果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路上找到可以同行的伴侣,也许可以一起携手实现目标。其实选择后者的更容易幸福。但是面对真爱或者soul mate,人总还是会心动和迟疑。不过片中的女主,跟我比较像,属于理智型,而且很有自控能力,所以我知道,她一定会坚定自己的对人生的规划,而不被任何事干扰。 韩国来的这位男同学还是挺帅的,具有诱惑力,但是与他结合的人生,并非女主的目标,很多时候,只能向这种爱情说再见,才能勇敢继续前行。 摄影很真实,完全不像一般的韩国电影或电视剧那么故意“美白”,没有任何滤镜,所有人和事物都很真实。因为是女导演,可以看得出细腻与内敛,加上合适的表演,即使一些毫无对白的情节也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挣扎和内心的波涛汹涌。配合纽约的美景,确实还是挺文艺、浪漫、小清新的一部爱情故事。 但是我并不觉得它有多“特殊”或“让人惊艳”,只是讲述亚裔移民故事的又一次新尝试。 我当年出国前,也是怕给自己留下断不了的念想,一直坚持不谈恋爱。为此,曾经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喜欢或暧昧过的男生也都是完全不敢进一步发展。我觉得只要不给自己留后路,就一定可以一直向着目标前进。出国前拒绝过的男生都是直接诚恳滴说:“我要出国了,不一定会回来。” 有时也会想起他们,觉得:啊,那个男生,不知道怎么样了。想起来的时候挺甜,但我觉得这就够了。要的就是一直留在心里那个甜甜的校园暗恋,真的要发展了,说不定就不美好了。对这些“友达以上 恋人未满“对象的记忆远远好过那些真谈了却发现不适合的人。 6月1日上映

 3 ) Who I am is someone who leaves

影院

女主用生涩的韩语讲I immigrated twice to come to NYC and I have to focus on my life here; I think we should stop talking for a while. 想到很多 想到在stadium suite里听他们讲看不懂的棒球 在元旦夜吃下一颗颗葡萄许愿 无数次坐在副驾驶想睡觉又意识到说话的必要性 想要人陪 相应付出自己的时间做一些交换

一直在韩国 终于来到NYC和女主时隔二十年见面的男主说You left because you are you; I like you because you are you; and who you are is someone who leaves. 那你也会喜欢我吧 不喜欢归属感 哪怕只有三个月的假期 也要在另一个城市住一个月 不和office的人联络 socially dead 交一些浅淡的新朋友 准备着下月返回

我说很多人的问题是把过去积累的 现有的 看得太重 妈妈说我的问题是把这些看得太轻 好像随时可以丢弃一切 其实我只是 非常非常非常期待what‘s upcoming 对于未知的期待让失去现在拥有的显得不那么痛苦

在悲观主义者的面具下 我对不需要外界评价的一切 诸如学习考试找房子交朋友 总是很有信心 觉得自己一定能搞定 所以搬来搬去没什么顾虑 现在让我烦恼的只有 申请的项目会和我一样认同我的capability和potential吗?

至于那些因缘际会 发生过就很好

 4 ) 导演Celine Song的一封信

A24的newsletter里面读到,这封信打动了我,让我马上冲去电影院看了电影。把他翻译了一下(加上了一些科技力量辅助)放在这里。

嗨,你好,

我从我纽约市的公寓写信给你,这是我生活的城市,而你,无论在你生活的城市还是别的地方,我都想请你去电影院看我的电影《过往人生》。这是标题,这也是这封信的目的:去一家实体电影院——离你最近的一家——去看我的电影。

这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我很爱它,爱他的一切。我爱他的缺点、菜鸟级错误或局限,爱那些和我一起制作的优秀的、善良的、美丽的人们。我爱着也感激着这部电影,因为是它带着我去了很多城市,去了很多你附近的电影院。

这部电影受到我自身生活的启发,它讲述了很多事——关于初恋、关于未曾有过的生活,关于成长、关于放弃(并为之腾出空间)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过去和现在的自己的许多版本。但它本质上是关于城市:它们有多特别,多相似,彼此之间又有多遥远。

电影中大多数场景发生在纽约市,这个从我2011年搬来当剧作家以来一直被我称为家的地方。和千千万万其他人一样,纽约是我生命中的最爱之一。电影也有很多场景发生在首尔,那个我曾经称之为家,却在2000年离开后几乎完全从我的记忆中消失的地方,直到我为了这部电影在2021年秋天回去。还有一些场景发生在多伦多,我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少年和成年初期。甚至还有一部分是发生在蒙托克,那个地方以我无法预料的方式改变了我的生活。为了不剧透,我就不作详细介绍啦。

这部电影是我情感生活中的一隅的地图,也同时是我所到之处的真实地图,是我在空间和时间上绘制过的路径。因此,这部电影发布的过程本身感觉也像是一趟环游世界的旅程,一次外交的世界巡回演出。我感觉自己像位外国政要,带着这部电影——这份关于我内心容纳的那些城市的小文档——出现在陌生的新地方,并要求与当地人进行交换交流。来呀,凑过来,让我告诉你们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但当然,我希望最终的观影体验主要不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如果你要去看这部电影,我希望它能带领你踏上自己内心的旅程:去你可能曾经去过的所有地方,或是你甚至没有意识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或者那些你感觉,也许、或许,莫名其妙地在另一个人生中到过的地方。我希望你在你的城市——无论你现在身在何处——去看这部电影,它会让你意识到你是如此之大,又是如此之小:你包含着无数的多样性,却残酷而美丽地根植在时空中一个特定的点上。

我当然知道去“离你最近的电影院”并不容易。也许它并不“近”。你要开车、搭火车、给小孩请保姆或腾出时间——你需要计划旅程,因为你要去“某个地方”。

对我而言,“离你最近的电影院”是滑稽好笑的字面意义。我纽约的公寓在间正在放映我电影的电影院的正上面,我只要离开公寓,做任何事情都会经过电影院。看到门口人来人往,我会和自己玩个小游戏: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去看《过往人生》的,又有谁是去看,我不知道……《变形金刚》的呢?这些人中有几个是我的邻居?有几个住在我楼里?在过去几周里,我曾无意中和多少人同乘电梯,而他们刚看完我的电影?我在大楼里和街道上看到的每个人突然变得充满可能性和神秘感——我感到与他们出奇的亲近,因为我知道可能最近或很快的某一天,他们会下楼到我们的电影院——我们旁边的电影院——参观到我去过的一些地方。他们可能会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认识我,而通过某种相互渗透作用,我可能也认识了他们。想到全球各地——至少在很多地方——有人正在拥有类似的经历,我几乎不能承受超现实、令人窘迫又兴奋的感觉。

不论你在哪里,不论你在哪个城市,如果你愿意启程去看《过往人生》,请记得我永远心存感激,我也很激动能互相认识并一起旅行,尽管这是趟短暂的、在黑暗中的旅程。我很荣幸能来到你附近的电影院。

那边见。

Celine Song

原文链接://a24films.com/notes/2023/06/a-note-from-celine-song?utm_source=Newsletter%20List&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Celine%20Song%20Director%27s%20Letter%20%2801H3MA61SAMMR7T3W7MHQ7H3ES%29&_kx=ZVZxY3FzKxI4kWD-5UpSlY2L8G-IpcO6ZPvTEHi7nf4%3D.Uk6tXe

 5 ) 过往人生

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男女主终于24年后在纽约见面后,她回到家和老公的睡前对话。一是很意外女主说英语时,对男主竟然是这些想法(“He still lives with his parents. This is so Korean.” "He looks so masculine.");更精彩的是女主老公的台词,揭露了在姻缘、过往人生这些玄之又玄的情愫之外,更多现实的考量(两人同为作家、他会给女主的写作提建议、同住在纽约、房租、绿卡等),既让人有点讨厌他的cynical和不留情面,同时他对于女主的immigration dream、梦话说韩语的疑问又很令人同情。这些复杂的层次使得电影超越childhood crush、而让很多移民都能感同身受。(看电影时,我后面的观众一直在抽泣.....)

但很可惜,比起前两段(小时候和12年后)的互动,24年后男女主在纽约的戏没有什么突破,太多在沉默中流淌的东西,都需要观众用自我经验来补足。我本来期望能呈现更多不同语言、不同对象下交流的层次感,比如男主对女主说“在军队跟普通工作差不多,也要先做老板的工作”这么有深度的话,女主转而对老公翻译就只有“你知道韩国男人要服兵役的”这种第一次见面的人的付钱对话.....唯一一段点名现实的对话是“你是个有野心的人,韩国容不下你。我也是喜欢这样的你。我喜欢了个就是会离开的人。”大多数时候,导演/编剧可能是不忍心、也可能是自恋自怜,不愿意倾注更多笔墨写女主从来没有动摇过、不可能放弃现在的生活去追求爱情(女主用英语这么说出来感觉挺残酷的).....

作为导演的长篇首秀,确实自传的痕迹很重:导演也是12岁跟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父母都是艺术家、父亲是导演,目前和老公住在纽约。让我猜想电影里的一些闲笔是不是也有现实指向(比如男主去了上海,女主曾经住在Brooklyn、后来住在East Village等)。

 6 ) 岁月易逝,愿过往的爱意与温柔永存。

二十年前在女孩哭的时候默默陪伴在她身边的男孩子,也是在二十年后知道她会忘了吃早餐而提前为她买好早餐的男孩子。她想要很多,跌倒的时候总是哭,而他会记得她所有的梦想,默默守护她。

他说我爱你的雄心壮志,韩国容不下你。而我爱你的理由正是你从我身边离开的理由。

相隔多年,其实她已经不再是男孩当年爱上的她了,可流转于岁月中的爱是真的;即使她和犹太老公的故事并没有那么浪漫:为了省房租而住在一起,为了绿卡而提前结婚。但是这份尊重与平等也同样令人动容:“你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大了,我有为你同样地做到这些吗?”“那个男人飞了十三个小时来见你,我不能阻止你去见他”“你说梦话时会讲韩语,于是我拼命地想学好韩语,我想知道你在梦些什么”

而当年那个扬言要拿诺贝尔奖的女孩也在时光中渐渐接受了自己平凡的一生。普通却知足。

分别的时候,她一瞬间从吵闹的纽约回到了十二岁那年安静的首尔小巷。她总是追寻更大的世界:从首尔到多伦多,到纽约。但她的心中永远存在这条安静的小巷,那是她来时的路。他向她告别,告别今世的有缘无份,离开的时候把她的过去也一块带走了。从此没有人再会喊她Na Young, 人们只会叫她Nora

这是导演的一部自传式电影,她真的很幸运。爱来过,真实的存在过就已经足够幸运了。岁月易逝,愿过往的爱意与温柔永存。

 短评

看见我过去九年的人生,把仅收藏给自己看的世界构建在最脆弱的关系上,在无数个瞬间里让他成为精神世界的全部。我爱你,我来见你,告别今生的有缘无份,好让我们来世重逢不再是送别。我也好想以这样的方式和你道别,我也想你。

5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慷慨、殷勤、不自命不凡。我接受没有太高技巧的情感暴击。自嘲其实是很“知识分子”的表达方法,也是一种懒散的退后观察。这种钝感恰好中和了在“过量”边缘游移的“投机取巧”。没有男凝,女孩自信与智慧带来的耀眼的灵韵,是一种语言触及不到的秘密。刘台午太帅了,但对比智慧,纯洁是他的软肋。我现阶段觉得有关少数者、处于文化冲撞中的各种自我彼消此长的故事是最有意思的。很高兴看到即使今日全球化式微,这些年它在文化上造的福仍然在慢慢发芽、开花。

10分钟前
  • Virgohi21
  • 推荐

是很当下的移民故事。很感同身受女主内心的挣扎,好像无论东西方都无法被人真正了解最完整的自己。但她被爱着就是幸运的。更愿意相信最后离别的痛哭是因为彻底告别了一部分的自己。@73Berlinale

12分钟前
  • Scheiße
  • 推荐

Bold audacious smart 最后那个沉默pause是最狠的设计 very touching但是没有touch到我 大概我就是一个讨厌太多配乐蒙太奇的snob 紧紧追踪被小心翼翼藏好的snob 启发比感受大

15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想想自己都没有这样一个可以永远怀念的人,也真是有点遗憾啊

16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还行

“前世的缘”,这分明也该是我们拍得出的电影。非常“好看”,谁都能共情的那种。情感流淌自然,一个小小的切口切下去,看得到文化的交融和固守。台词好,女主角好。

19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纽约东村亚洲餐馆饭后敲开一个fortune cookie,抽出纸条,上面写满了Yin Yuan. 2.5

22分钟前
  • Meng
  • 较差

《爱在》三部曲遇见《晒后假日》。a24已经把这种人淡如菊怀旧淡淡哀愁的小清新电影套路摸透了

27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推荐

配乐品味出奇地好,爵士乐搭配这种看似漫不经心但精细的片子,很受用。台词好演员好,女主第一个眼神就勾人了。

30分钟前
  • 小白宁宁宁
  • 推荐

从我观影过程里不断在cue《普通人》就能意识到它本质上是coming of age的故事,而非单纯的爱情电影。和童年作别,和故乡作别,然后通过网络重遇,再学会放下。本身其实是一个比电影看起来痛苦的多的过程。优点就是导演的克制和轻巧,让故事的本身打动人,而非所谓的“煽情处理”。此外,移民元素并不觉得刻意或喧宾夺主,反而是从另一个不常见但一直被忽视的视角来解构“移民”。导演几乎剔除了所有传统的“成功学”移民叙事元素(只保留了诺贝尔普利策和托尼),完全通过女主的成长故事来重构移民本身,算是一大亮点。遗憾是除了很多不能免于俗套的情节设计之外,导演的调度也缺少个人风格,丢失了一些影像魅力。最后就是故事容量较小,层次比较扁平,外延过于狭窄,可解读性和反复观赏的价值不高。(普通人大银幕当电影连放我会爆星)

31分钟前
  • Unbeliever
  • 还行

这真的是一部温柔电影,感谢这被善待的前半生,它存在过。连带着你没有来过的20年,我拥有如此多,我不再恐惧未来,这是我的财富。

32分钟前
  • 李梦
  • 力荐

童年恋人在十二年后通过互联网重新认识彼此,进行了一段短暂的跨时区“陪伴”。二十四年后两人终于在美国相见。见面时,女孩已经结婚了七年,男孩刚和在中国认识的女孩分手。爱意和人都没有变,那变得是什么呢?是人对爱情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吗?里面没有任何的Drama,每个人都很温柔,用着各自的方式诠释着爱意。感谢片尾字幕给我留了足够的时间,让我在黑暗的影院擦干眼泪。

36分钟前
  • 分子兽。
  • 力荐

看到了导演对于移民、文化冲突、身份认同的表达,但没有想象中的好。故事可预见,台词还不错,闪回转场可能故意设计成这种突兀式的吧?但我不大喜欢。网上说像after sun,但视听语言差远了。虽然理解男女主的情感和复杂的情绪,但最后男主问女主“如果你没离开如果我们一起长大一起date”的时候我还是没忍住小声和旁边的朋友说“小时候如果就在一起早就分手了,没得到过才会永远有滤镜”,被打说我冷漠。但这其实就是白月光的本质嘛,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句话梗概。

40分钟前
  • 3.141592653589
  • 还行

不如契诃夫一段话

43分钟前
  • Windbell
  • 很差

#Berlinale #BerlinalePalast #Competition 长评 - 改变不了的过去才是美好。可以理解导演是以一个移民女性身份构建了一个心中虚妄的Past,很多细节上感受到她对这个“虚妄”的表达,如二人聊天时背后的旋转木马,她对于男主说出“野心”这一词的反馈,还有最喜欢的是电影标题Past和Lives相隔甚远的设计,能在影片结尾处感受到那种不舍,因为未曾经历的遗憾,这可能是一种细腻的表达,但是我还是喜欢一个更残酷的结尾,如果是女主而不是男主在对望时拦车会让我感到惊喜,另一个不喜欢的原因是这个故事的某些部分跟我的经历有很的雷同,属于她的私密表达撞上了我的私密经历让我无法共情。

47分钟前
  • 较差

#2023柏林# 韩国这次又又又要赢了,东西方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52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推荐

男主是《分手的决心》里的李主任,制片公司由《分手的决心》的韩国CJ和A24共同投资制作

57分钟前
  • 仔仔咪哭
  • 还行

胜在真实情感,在柏林主竞赛里完全是一股清流。以及看emotionally available的成年人谈恋爱真的动人。

59分钟前
  • 日王仔
  • 推荐

电影前半部分会让人觉得有些俗套,直到女主12年前和男主恢复联系,却深知二人都不会为了对方放弃自己的生活时,在分手的视频里说了那句,“我移民两次来到纽约,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着如何坐上回首尔的航班。”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又过了十二年,她既没有像12岁的自己所希望的那样拿到诺贝尔奖,也没有实现24岁时许下的拿普利策奖的壮志,她嫁了个美国作家,甚至为了绿卡提前结婚。命运终究让我们成为了极普通的人,在多年后意识到这一点后,会不会为曾经没有在一起过而可惜呢?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爱你就是爱那个会奋不顾身离开的你,那个雄心壮志的你。错过的岁月并不可追,也没有未来可以期待,所以24年后和你重逢在异国,会忍不住和你畅想一下我们前世的缘分和纠缠。拍的很真挚,太共情那份固执和坚决,看到流泪。

1小时前
  • DeadVolcano
  • 推荐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Verti music hall3(应当是《前世人生》)大失所望,首尔成长的没回首尔的女性自然比《回首尔》的女孩处理起来更加容易:既然是纯纯的美国电影,只要一心融入大熔炉便可,首尔与青梅竹马的男孩都是势必留恋却必舍弃的前世美梦。尽管三个主角以Korean和American的词语组合(Korean Korean, Korean American, American American)形成的身份进行的互动在影片局部产生了微妙的反应,但一切来之过晚——片长过半仍尚未重逢,携带着绝对美国价值观的影片还没有演变为属于纽约的、展示其魅力的城市电影,已然是结构上的失败。(配乐一度魂穿巴黎恋旅人,,真的是不一样的吗

1小时前
  • Parit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