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64年后篇

悬疑片日本2016

主演:佐藤浩市,绫野刚,荣仓奈奈,永山瑛太,三浦友和,永濑正敏,吉冈秀隆,仲村亨,椎名桔平,泷藤贤一,奥田瑛二,夏川结衣,绪形直人,洼田正孝,赤井英和

导演:濑濑敬久

播放地址

 剧照

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3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4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5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6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7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8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19昭和64年后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3:02

详细剧情

由于当年办案人员的失误,导致绑匪关键性的电话没有被录下来。相关人员承担责任,警方高层则将其视为禁区只字不提。三上义信(佐藤浩市饰)与媒体苦苦周旋的同时,竭尽全力试图打破警方的窠臼,同时针对当年的案件...

 长篇影评

 1 ) 今天一口气看了前后篇

    横山秀夫的作品很合我的口味,第一次接触的是《罗宾计划》,让我第一次知道三亿事件,后面的《临场》让我正式喜欢上他的作品,然后是横山秀夫系列连续8部SP,直到最近的《阴沉的季节》和《刑警的勋章》,可谓是部部精彩,感觉他的作品非常适合拍成电视。有人说他是松本清张的接班人,但我觉得他的作品在推理上还是拿得出手的,将社会派推理与本格推理结合的比较好的。
    《64》确实称为他的代表作不为过,也是先看了电视版,看了大概5遍,算是神作了,尤其是前三集,堪称经典,各方面处理都相当完美,节奏也是我喜欢的那种。
    抱着这种期待看的电影版,其实也难为电影版了,毕竟有这么优秀的电视版在先,总想要有所突破,至于成功与否就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几个优点:1、诹访的角色戏份多了,当然绫野刚的表现确实不错;2、本部长的角色也很有特点,椎名大叔演的很搞笑,很多人都笑了;3、铭川老人的描述更煽情了,是前篇最大的泪点;4、翔子的“小棺材”是区别于电视版的地方之一,电视版中没有翔子的死状,而电影版有段目崎的杀人过程比较震撼;5、最大的亮点就是结尾,让目崎的女儿看到自己被捕的一幕,这是对犯人最大的惩罚了。
    缺点:1、对于89年绑架案的描述没有电视版细致,没有体现出雨宫当时急切又绝望的心情;2、对于三上发现幸田的那幕没有电视版来的震撼,那幕算是电视版中最出彩的了;3、搜查二科长的来回奔波在电影中也没有体现,在电视版中印象比较深刻;4、不得不说,瑛太的表现没有他弟弟出彩,可能和导演有关,这点比较失望。
    总的来说,前半部分是电视版比较好,后半部分电影版更出彩些,两部都很不错。今天大光明影院上下楼可谓座无虚席,一起和《64》度过了近4个小时,可见国内还是太缺少这种题材的影片了。
    最后推荐另一部作品《阴沉的季节》,和《64》有些相似的地方,主角变成二渡了。

 2 ) 建议看过的和没看过的都去看看tv版

佐藤浩市演的不错但是根本不该选他,外形台不合格了。三上在原作是相貌相对偏丑,女人嫌爹丑自己又像他才离家出走,佐藤浩市这脸哪个女儿会嫌他丑、tv版选皮埃尔泷其实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昭和颜。警察官场斗争在原作和tv比重都很重,电影则更偏重64本身的案情,警务刑事不合、地方中央不合基本一笔带过。泷,存在感很强的二渡也几乎轮为路人。后篇最后半小时基本是原创了,多加的东西画蛇添足。原作和tv最后是保护了犯人家属的实名的,电影全改了,甚至加了三上和犯人搏斗的情节,匪夷所思!其他演员阵容很强大但槽点满满。椎名桔平县警本部长,刚出现的时候场内几乎爆笑,泷藤贤一警务部长、三浦友和搜一课长、忍城修吾搜一刑事。你们县警有好人么,都是变态流氓面孔。总之本片抛开原作和tv的确是良作,和tv放一起不足就很明显

 3 ) 《64》原著、电视剧及电影的不完全对比

横山秀夫的小说《64》,基本情节和评论,见之前的书评://book.douban.com/review/7886124/

昨晚看了电影,趁还没有完全忘记,对比一下原著、2015年改编版五集电视剧和此次上下篇两部电影的各自特点。

1. 电视剧剧情与原著基本没有变化,但电影下篇对结局进行了重大创作,与原著无关。
电影上篇cover了电视剧1—3集的剧情,从三上夫妇“认尸”开始,交代了三上身为广报官的职责与困顿,刑事部和警务部、地方和东京的矛盾,到“64模仿案”发生为止,叙述角度上几乎以原著为蓝本,非常好看。下篇后四十分钟几乎都是原创剧情,重点表现原著中没有写到的部分:逮捕了原64犯人之后,警察能否及如何将其定罪。这部分电影编剧发挥得十分尽兴,因为猜不明结局的走向,演员又很用力,观影的时候让我难得紧张了半天。我不知道原著作者横山秀夫对这里的“续写”如何评价,至于我自己,觉得这样的尝试是值得鼓励的。它依然延续了原著的“抑郁”基调:警察无能且腐败,三上的努力及刑警本能,以及,受害者的执念——一遍一遍地拨打电话,直到听到那个声音为止。这样的压抑,是我紧张感的来源,和原著气质是一脉相承的。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和电视剧里都没有明言D县位置,仍以虚言实,但电影倒是大大方方地把故事安在了群马县。这一改变,估计是想让异常重要的“D县,58万户,182万人”这一信息对日本本土的观众更加有概念吧。
<图片3>

2. 电影卡司虽大,但在主角的选择上,电视版似乎更胜一筹。
主要是在男主角三上义信的选角上,原著对三上的外貌有过直接的描写,特别是和其夫人作为“D县警花”相较,真是其貌不扬。这也是三上和女儿之所以有矛盾的外在原因——“我要整容!我为什么要长得像你,这么丑!”电视剧的三上夫妇是有皮埃尔泷和木村佳乃饰演的,对比电影版的佐藤浩市和夏川结衣,对比显著多了。
<图片1>
<图片2>

在人物塑造方面,在原著和电视剧中都颇有戏份的D县警务部“地下人事部长”的二渡,在电影中几乎等于二向箔,没有实质上的作用。而因为是人气偶像的关系,绫野刚饰演的广报室股长诹访和瑛太饰演的《东洋新闻》的记者秋川戏份都很多。这两个角色在电视剧里大概也是“偶像”来演的,一个是新井浩文,一个是永山绚斗,瑛太的弟弟。兄弟俩都参演了同一部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饰演同一角色,难免会被拿来比较一番。我个人虽然很赞赏瑛太在其他作品中的演技,但在这两部电影里,给他的空间似乎并不多。再加上电视剧在先,弟弟表现的也很不错,这一场比试,瑛太不能算赢。而且,电视剧里秋川这一角色的一句台词,原著中也出现的,不知何故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在三上向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报告孕妇开车撞死老人案的情况时,公布完孕妇和死者的姓名后,三上接着把广报室主任藏前搜集来的关于死者(铭川次亮)的信息,以期唤醒记者们的新闻初衷。记者们的确被打动,也接受了三上,但记者俱乐部的代表秋川说了一句很重要的台词:
“还有,这个还给你。”
秋川把两张钉在一起的纸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原来是铭川次亮的身份调查。当他离开记者室的时候,把这两张纸连同声明用纸都一起贴在白板上了。
“我们什么都没看见,也没什么都没听到——这原本就是我们的工作。”
<图片4>

3. 关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点联想。
电影的“续写”,在原著三对父女关系——雨宫和被害的女儿、三上和出走的女儿,犯人目崎和“被绑架”的大女儿——之外,电影又分别上了一重这三位父亲和目崎小女儿之间的“父女”关系。未免剧透,在此不便明言。
这三位父亲都有失去女儿的经历,都完全明白且懂得那种痛苦:
“你们到底明不明白?女儿不在身边的时间有多么难熬!用这双手……牢牢地抱紧她。你们连这点也不明白吗?连这种同理心都没有的人可以当警察吗?”
只可惜,故事里的父亲和女儿都没有得到幸福。所以,我不得不想到鲁迅先生的那篇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帐,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愿意平和的人,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4 ) 难道现在日本推理电影只有社会派了?

整部剧没有侦探,所有警察都是一脸茫然。到最后也是仅仅凶手自己说出来了,没有任何的实质证据。

对于前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失败的调查,没有推理; 对于后篇:杂乱的警察局权力纷争,没有推理,最后凶手自己承认了,没有证据。

本剧硬伤:
1。受害者父亲完全靠14年之前的声音记忆打电话来找罪犯,在不一定每个人都会把电话放到电话簿上的时代,碰运气找到了凶手?这是推理么?况且这个现实中失败率很高且无法作为上庭证据。
2。一个警察局花了14年来隐瞒录音机故障的错误有意义么?每个人都像知道点什么,甚至还有个当事人把自己关了14年禁闭来忏悔,完全是神经病啊,有14年时间忏悔不如跳出来曝光事件对吧?而且知情人不是为了职务隐瞒,就是为了良心隐忍,这个完全是神经病操作,还有个有良心的警察辞职不干换了3个工作,你要是这么有良知直接找媒体曝光啊。剧中媒体是完全不会被警方控制的,想要真相的知情人随时有机会利用媒体翻出警方的失职。
3。就算警方有失误,但这个失误并不是直接导致绑匪撕票的原因,该处分的处分完了继续积极调查啊,就此为了隐瞒案件也不怎么查了,这不是有病么。
4。主角从头到位就在纠结一件事,到底要不要听领导的安排呢?听了就昧良心,不听又没工作。所以全程主角没有任何作用,除了内疚和纠结在要不要编制。
5。对于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直接铁证,完全是等运气,无推理,这是本剧最大问题。

 5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看完只能感叹,在时代的洪流下,普通人的一生就如沧海一粟。那么微不足道,微不足道到只能坚持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时又秉持住良知。翔子他爹花了一辈子,终于从山海般巨量的电话号码中上找到了那个声音,但他最终也没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放犯人的小女儿下了车,犯人伏法只是命运对他的一点点奖赏和怜悯。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昭和64年只有短短的七天,本该是战犯在牢里被关到死的裕仁天皇挂掉,这报道铺天盖地,将一个普通家庭的破裂的伤痛深深掩埋。翔子的家人,当初犯下关键性失误的警察,持有良知举报的警察幸田,他们的时间囿于这七天组成的“昭和64”,真相一天不大白就永远留在原地,不得解脱。

警方历时三届头目,花了14年时间持续掩藏当初失职的真相,甚至有一个警察每天的工作任务就是监视曾经举报失职真相的前同事,我认为这个警察真是全剧最惨的人,所以我给他找了一张图片放在下面,他叫柿沼。很难想象如果现实中真的有一个人花了14年时间去做这样的事,他的身上又发生过什么呢?又有过怎样的挣扎和无奈?没有人会记得,被迫捆绑在“昭和64”的还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因为是正义的一方得到心理慰藉,又没有得到任何利益,甚至当初的犯错也和他毫无干系。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即使这样最后居然还没有完成任务,让举报警察给跑了。日语中有一个词叫“皮肉”,是“讽刺”的意思。蓝忘机 “问灵十三载,等一不归人” ,已经够惨了;这个警察还多一年,也只做了一件事,他的头发里也夹杂了不少银丝,不谈这14年时间的意义,只谈结果居然还失败了,真讽刺。

蜉蝣柿沼

这是个沉重的电影,在这里抖机灵不合适。 男主三上演的很社会人,其实还是不错的,除了他每次哭戏我都要出戏。 有些评论说看的时候哭了好几次,那大概是我心硬如铁哭不出来吧。。。不仅哭不出来,看到二科长的戏份时我甚至笑的好大声,他好像是哪个中二漫画穿越过来的,弦太紧了的时候总要有个人松一松。记者虐他千万遍,他仍中二说随便。当他被蹂躏到抬下去的时候,仍然强撑着说我还能战斗,让我继续。如此柔弱又坚强,连一贯隐忍的三上都忍不住A了一把吼记者”你们别动他!”。一个有斗魂的合格背锅侠,我真的要一秒入粉了好吗! 这个演员叫柄本佑,查了一下居然是安藤樱的老公。2019年《你的鸟能唱歌》第92届电影旬报奖最佳男主角奖 。果然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二科长还能战斗!

一个悬案未必都有昭雪的一天,有的人放下了,有的人困住了。但如果破了能安多少人的心啊。这个世界上有恶魔,有吃人血馒头的人,也有真正的战士,一想到这里,就欣慰到要哭了。

 6 ) 普通人的故事:控诉还是反思?

自己并没有看过电视剧而是直接看了电影,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前篇将故事展开,从普通人的遭遇延伸到警察内部的腐败与争斗,似乎给人一种推向高潮的感觉,但我个人觉得上篇最重要的并不在此。在我看来,高潮部分是强烈突出了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额不幸却无人关心,而警察还在拼命掩盖自己的失误。简而言之,上篇给人一种故事被“写大” 的感觉。而下篇就有一种被“写小”的感觉。 可能会有人觉得后篇是在拖拉剧情,偏离重点,甚至是强心催泪。电影院里,一些本是为了表现人物内心纠葛的对白,竟然有很动人听了之后发出了笑声。当然,每个人对电影都有自己的评价,而且我觉得对后篇的理解可能争议会比较大,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对我这样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讲,按照一般的逻辑,沿着上篇的故事发展,我一开始想着故事的结局可能无外乎是真相大白,进而牵扯到警察的腐败,当事人赎罪忏悔等等,但事实上是我想错了。这个故事在下篇的发展与上篇的铺垫相比要“小”很多,一直围绕着当年的受害者、参与调查的警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来设局抓住当年的真凶,本来以为会成为讲述中的上层斗争的“大”的内容成为了次要内容(可以认为是完全让位)。电影这样讲述故事我觉得应该是与上篇的核心主题一脉相承,前后呼应的,即我在上文所写的,这部电影中的最大的对比是“昭和64年中的这一天里,天皇去世受到众人关注而一名普通人家中遭遇的不幸却无人关心”,“小人物”的遭遇往往不受到人们的重视。下部没有讲述太多的警察内部的争斗,重点展现的是受害者,男主为代表的希望能后真相大白的部分警察的努力,也就是回归到上篇所讲述的主题,即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这一事件本身:受害者的遭遇和为抓住真凶的不断努力。套用一句话,那就是 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尊重。为什么天皇的去世引人注意,普通人的遭遇却被遗忘。更讽刺的是,14年后这个事件被再次提起,竟是东京本部为了加大对群马县警局的控制而提起的由头。上层与下层的对比更为明显,从这方面看,似乎是一种控诉。 回到剧情中来,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理解下篇的“转向”是更合理的?电影中的一些支线剧情可以作为旁证: 1、男主一开始觉得科员对去世老人的调查不重要,后来发生转变 2、与记者俱乐部的交涉中,告诉记者老人的故事 这两件事,在我看来是展现了两个重要的点: 1、男主希望昭和64年的事件真相大白的动机其实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开始更多的是警察的责任,后来,与受害者的交往,反思自己与女人的关系,幸田好不容易有了稳定的生活却毅然决然地参与到揭发之中等等,许多事情让男主更多以被害家庭的立场,以一位父亲的立场,来理解为什么要揭开真相,抓住真凶。男主妻子说他认为他善于以别人的立场思考,女儿讨厌只把自己视为警察的父亲等等,也让我更进一步理解男主对身边事情的态度的改变。也许最后男主说他对群马警局的感情也是其自身感悟的流露吧。 2、媒体长期对大人物大事件的关心,而忽视普通人的遭遇。昭和64年关注天皇和改元,平成14年的交通肇事关注肇事者的高层背景,两起事件的受害者看似却无关紧要。商业导向的媒体的报道倾向也或多或少表现了社会大众关注精英而忽视普通民众、身边小事的状态。 总而言之,电影中对受害者、警察、媒体以及背后的社会大众形象的塑造视为整部片子的核心紧密联系的。上面我说到,这种上层与下层的对比似乎是对社会不公的一种控诉,但更对的其实是一种反思。社会是不断进步的,官本位的,上层精英本位社会必然为多元社会所取代,但最难转变的并非是这种看得见的社会特征,而是看不见的,我们每一个普通人脑海中的定式思维,即我们不善于关注和关心普通人的遭遇和故事。 瞎联想一下,我们很多人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历史事件,以学术研究为例,即使是抱有一种揭发不公与黑暗的心态去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大人物的是非功过,小人物的故事往往是一个个“没有情节的悲剧”。即使研究者不带价值判断,但对很多人来说,看过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种伤感迷茫,甚至是看不到希望,甚至有些人会幻想出现救世主,或者是回到某一个时代。当然问题很复杂,也应该是没有答案的。但我想,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大家对自己,对普通人的关注的缺乏。 举个例子,就事论事,媒体关注官员的腐败等等,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淡漠,因为这类新闻太多的,希望传播的某些信号其实力度是很有限的。为什么会这样?用大白话讲,那叫“事情没落到我头上,爱谁谁。”换句话说,叫缺乏危机感。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依靠群众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呢?类似这部影片所反应的这样也许可以,即关注小人物的故事。比如谁谁草菅人命,搜刮钱财,媒体,有关部门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无辜群众是如何被迫卷入其中,平静生活是如何被打破的。这一方面也是对每一个人,对事情真相的尊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每个人能更多地去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套用一句话:“提升参与感”。 说了这么多废话,就跟以前做语文阅读一样的,大多是我的臆测。但毕竟是蛮喜欢的,在此跟大家分享。 如果说的不好,请不要太直接喷我,毕竟我很脆弱(本人电影白痴,演技、镜头处理什么的无知)~

 短评

拍得很细,但是需要一些警察组织和记者俱乐部的背景知识,如果没看过社会派或者警察小说会不太明白,能听到很多观众的议论,大牌云集,镜头一晃而过的熟脸太多,不是单纯的推理悬疑,所以略水土不服

9分钟前
  • 二力
  • 还行

后半段哭成狗。相比前篇,后篇一层层揭开谜底的时候,真的太揪心了。这个世界的恶,总是善良的人被惩罚。

12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力荐

修改不反对,但现在这个结局确实有点别扭。原作通过三上的视角展示了<64>事件深不见底的“黑暗”,不仅是事件本身,从个人到团体,再到整个社会都被这股"黑暗"笼罩着。所以最后<64>事件真相大白后的那道“光”或许是最美好的,而不是现在这个结局所展示出的三上个人英雄主义,正义感变得只剩违和感了

17分钟前
  • xxhhcc
  • 较差

从重现64案结束以后就变得很无聊了,后面30分钟左右有种硬凑加上去的感觉~

20分钟前
  • Ying_0111
  • 推荐

前篇副标题“怒涛”积攒能量爆发,后篇副标题“恸哭”转向感人真相;后篇开场就马上高燃状态,但没维持多久,骚动的场面,角色凝聚魄力不如日剧版。二渡这客串角色的戏份加太多太刻意了,像迎合SP把背景串联起来。结尾改编部分显累赘,严重失分。若喜欢故事,推荐日剧版更多惊喜(尽管剧情几乎一样)。

24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接不到的电话,终于放下的树枝。延续了一下官僚压迫和城乡矛盾,但马上转到伦常破案复仇了。两次引蛇出洞政治不太正确啊,好惨好无奈,最后却也算解脱

27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后篇扳回一局。以父爱复仇父爱,毅力感人。

30分钟前
  • 阿朽
  • 推荐

#SIFF#第十三部。尴尬啊,怎么突然就变成个人主义了,最后还强煽。日本电影这样结尾不应该啊。前篇铺垫的倒是不错,略显可惜了。洼田小哥的妆谁给画的啊,让小哥连哭都得绷着,演戏都没法演。

35分钟前
  • 宅拾叁
  • 还行

加戏累赘。

36分钟前
  • 淹然
  • 还行

佐藤浩市和三浦友和同框就很让人振奋了

39分钟前
  • shawnj
  • 还行

没看过横山秀夫的任何小说,但是从电影里却感受到了当年松本清张的味道,两部电影四个小时下来展现了两个时代背景的下的体制悲剧,正义人士的难以作为,警方和媒体之间的博弈,就是因为有些事情你知道是对的却做不了才是最悲哀的吧。好的改编电影让人看完之后迫不及待想再翻一遍原著,反正本片是做到了

40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8.7/10

42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复仇戏码很刺激,谜底类似圣女的救济有种典型的日式执念。如果杀人的是我这种姓ZHU的十五年都找不到吧……#SIFF2016# 18 June @ 上海影城

44分钟前
  • Wendy Zhu
  • 推荐

最悲怆的推理,对于64绑架案的父亲来说。

46分钟前
  • 血浆爱好者
  • 力荐

siff连映,除了犯罪,更多涉及到警局的腐败,中年危机职场和家庭之间平衡的关系。一切前面的铺垫在最后昭然若揭,全篇不是激昂的结束,而是life gose on....3.5

49分钟前
  • cœur
  • 推荐

瞎鸡巴改。

54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很差

后半部分发力,精彩看点:1、年轻发言官对记者,即佐藤的救场;2、昭和64年失踪女孩父亲按照电话簿一遍遍试出真凶;3、善良警察导演的一场假绑架案;4、警室部长为了自保不顾真相,不顾受害人家属的心情太卑鄙。PS:柄本佑演的小发言官好可爱。

5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后篇当然也看过啦

59分钟前
  • Miss1708
  • 力荐

记者们为什么不自己出去调查呢?都等着警察报,再凶也是被动啊。

1小时前
  • roja
  • 推荐

人物情绪,用太多低级的闪回镜头来表达;大咖云集,但表演太扁平,张力完全不够;案件高潮过早曝露,续写的缓解警民关系的结局是狗尾续貂。说实话,电影上下篇也就比五集剧版压缩了不到一个小时,真没有拍摄的必要,日剧光是片头就能秒杀之。

1小时前
  • 吴松张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