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 第四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陈晓卿,陈磊

 剧照

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2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3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4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5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6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3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4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5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6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7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8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19风味人间 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20:23

详细剧情

第四季以谷物为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美味的星球,挖掘展现世界美食地图,从美食中折射出世界各地的美食智慧与中国人个性的独特侧面。将以全人类的视角放眼整个地球,寻找世界范围内正在发生的谷物与人类共生的故事、多样美食与谷物之间的碰撞,透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农业诞生至今的一万年中,人类与食物之间相互塑造的传奇。

 长篇影评

 1 ) 飙升9.2分,最惦记的国产爽片回来了

谷物,是人类饮食的基础。

它是迄今运用最广泛、影响人口最多的一种食物,而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一个谷物遍布的星球。

最近,一部国产新片以此为题,为我们呈现出谷物类美食的百般形态和滋味。

没错,那部没人能拒绝的国产爽片又杀回来了——

这是《风味人间》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此前的三部作品都收获了极佳口碑,成为国产美食片的天花板,也为风味系列打造了金字招牌。

这部新作也不例外,刚播出一集就飙升到9.2分,近7成观众给出五星好评。

为什么《风味人间》系列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看看其制作团队就知道了——

总导演之一的陈晓卿,正是《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导演,被誉为“全中国最懂吃”的男人。

除了陈晓卿之外,《风味人间2》还延续了前几季的其他阵容。

包括拥有“色香味俱全的声线”的旁白李立宏,金牌作曲阿鲲,以及首席科学顾问云无心等等。

这个黄金组合的再度合体,为观众带来了久违的熟悉味道。

记性好的观众,应该记得《风味人间》第一季的《落地生根》曾涉及谷物的话题。

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决定将其拓展为一个系列。

经过三年的精心筹备,导演组终于将谷物汇集成篇,也就有了以谷物为主题的第四季。

麦子、稻米、玉米……这些谷物将在本季逐一登场,讲述在时间长河中与人类互塑的精彩故事。

在刚播出的第一集里,带我们走进了谷物的起点——麦子

小⻨,是公认的有记载的人类最早驯化谷物之一,也是目前全球种植最广的农作物。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类文明对小麦有不同的制作和烹饪方式,也因此衍生出了不同的美食。

可以说,小麦的历史就是人类的一部烹饪简史。

地中海东岸的土地肥沃而辽阔,是人类最早驯化小麦的地方。

这里有麦的起源——野生二粒小麦。

经过火烧、烟熏、揉搓等工序,野生二粒小麦进化成新的形态:翡麦

在阿拉伯人的手中,将这种碧绿色的麦子做成了各种美食。

把香料和翡麦混合,使得其原本的烟熏气息变得柔和。接着在肉汤里慢炖,这是阿拉伯地区常见的吃法。

坚果、鸡肉加以点缀,翡麦粒就能变得汁水充盈,口感丰富。

在保持外表弹韧的同时,给人带来轻微爆浆的口感。

当然,还有一种更华丽的翡麦烹饪方式:

用一整只鸡,将已经煮过的翡麦和羊肉粒紧紧包裹。

经过长时间烘烤,让每一粒翡麦都裹上羊肉和鸡肉的油脂,浸染出油润的质地和绵软的口感。

油脂和碳水的双重结合,一口就让人幸福感满溢。

作为我国的主食之一,小麦也被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烹饪出各种美食。

把小麦磨成面粉,再加上鸡蛋、鸭蛋、碱水和面,劲道中不失风味。

做好的面团要经过竹竿的反复碾压,重复3000次以上,只为做成干爽、细直的面条。

用猪骨和鳝鱼熬制的汤底煮面,过冷水,再回到沸腾的汤中。

经过这一繁琐的步骤,还要甩掉多余的水分,淋上酱汁和猪油,均匀裹上酱料。

一碗澳门街头的虾子捞面就此诞生,口感弹牙,十分爽利。

除了常见的面条之外,小麦经过不同的精细拆分,重塑再造,还能诞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美味。

在浙江富阳,人们将小麦面团加水反复揉搓,让填充在网状骨架结构中的淀粉颗粒转移到水中。

接着把淀粉水倒掉,留下的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组成富有弹性的肤质,俗称面筋

在当地人的餐桌上,它被制作成一种家常食物。

用肉末、榨菜、野笋干、胡萝卜等做成馅料,小米椒和韭菜增添风味。

揪下小小一块面筋,包入一大团馅料油炸,就成了特色美食油面筋。

牙齿只需稍稍用力,就能感受面筋的弹性,随后便是馅料的鲜香,让人唇齿留香。

有趣的是,富阳弃之不用的白色淀粉水,到广州人手里则变换出另一种美食。

去掉所有蛋白质,留下的干燥、无筋的粉末,被广州人成为澄面。

澄面隔水加热,再用沸水快速和面,就能呈现粉嫩洁白的质地。

一张合格的澄面皮,只能有0.2毫米的厚度。

包上馅料,旺火蒸制。面皮爽滑细腻,馅料精致可口,一份绿茵兔仔饺就此诞生。

在粤式点心的制作中,澄面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呈现出玲珑剔透的诱人外观。

而小麦的另一种形态麦芽糖的出现,同样为粤菜烹饪增光添彩。

用麦芽糖、黄酒和醋调制的脆皮水,加热后反复浇淋鸡皮。

黄酒去腥调味,醋分解脂肪,可以让鸡皮紧绷。

麦芽糖一起攀附其上,使得表皮得油亮、红艳,引人垂涎。

虾肉和猪膘剁泥,广东人称为百花馅儿,附于鸡皮之上。

加入少许油润锅,百花馅贴底旋转两周,即刻悬空,热油冲淋。

鸡皮上附着的糖分开始发生褐变,逐渐幻化出枣红的色泽。

一道百花鸡就此新鲜出炉,鲜香咸脆,甜而不腻,口感十分绝妙。

除了可以担当主食、制作菜肴之外,谷物经过特殊处理还能做成各种饮品。

青藏高原上的青稞,是高原民族最主要的粮食,也是刻入他们生命的谷物。

经过一周左右的处理和发酵之后,能做成高原特有的青稞酒

它的口感甘甜柔和、清冽微酸,是当地居民每个节日不可或缺的存在。

苏格兰西南部的艾雷岛,人们种植大麦,却不直接食用。

用当地特有的泥煤煤烘干大麦,可以产生独特的烟熏香气。

用这样的麦芽酿酒,就诞生了独树一帜的麦芽威士忌

大麦的灵魂交织着焦糖、烟熏、橡木的香味,在酒液里延续乃至永生。

截至目前,《风味人间4》只播出了这一集,却获得了无数好评。

为了给这个处于美食纪录片顶端的金字招牌赋予新意,主创团队在这一季也做出了更多的努力。

在拍摄制作上,本季《风味人间》在全球范围内组织了“中西结合”的拍摄团队。

除了传统团队在国内拍摄,国外美食部分的记录均由当地顶级拍摄团队“接力”,内容更显地域特色。

光是第一集,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遍寻麦类,跨越地中海、英国、意大利……为观众呈现最丰富和极致的内容。

在拍摄手法上,《风味人间4》也完成了进阶。

除了前作中出现的微观摄影,高速摄影乃至CG技术都在最新一季中逐一呈现。

通过显微摄影、电脑建模等方式,再后期CG技术完成的特殊视角镜头,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直观有趣的观看体验。

最后是内容风格上,这一季也更追求生动鲜活

在坚持科学性的基础之上,主创团队还为各类谷物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标签。

比如坚韧的麦类,温润的稻类,灵动的豆子等等,用拟人化的表达提升趣味性,也拉进了这部美食纪录片和观众的距离。

《风味人间4》的slogan是“粒粒皆人间”

粒粒谷物构成了人类饮食的基础,而用心的记录汇聚成了屏幕上烟火气十足的人间。

正如这个系列纪录片一直以来的初心:通过记录美食、记录生活,以此来联结人类的饮食文化,联结人间共通的情感。

都说“民以食为天”,无论古今中外、处于顺境逆境,一份用心制作的美食总能抚慰我们的身体,疗愈我们的心灵。

也希望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你,能够从中获得积极生活的勇气,和治愈心灵的力量。

 2 ) 农民养活了别人,谁来养活农民?

看到割莜麦这一幕,热泪盈眶,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农民啊,作为农民的儿子,一瞬间就想起了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身影,虽然我们这里主要发展蔬菜,种粮食很少了,小时候父辈就是这样的。今年的情况,蔬菜价格很低,农作物卖不上价格,农民就没有收入,农民养活了那么多的人,谁来管农民?真就跟《乡村里的中国》老杜说的,农民对这片土地没有感情,种地是没有办法,这片土地不养人。

 3 ) 有猫,是陈晓卿!

过去赖以生存的谷物,如今只用“碳水”二字轻巧概括。麦、稻、谷、黍、豆…不再分门别类,好似不再被百分百地重视。但是这些谷物在烹饪制作中所花费的时间与心力,所包含的期待与温暖,在咀嚼中所拥有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看了六集,见识也涨了一点点。比如说茭白是禾本科我是没有想到的,但是一说起,我觉得它的形状真的有点像大米pppppplus

娘娘滩上的这一段故事也挺好的,食物就是食物,只需要用来串联人物与描述,不需要深挖背后故事。因为人类关注文艺,有时候是希望在虚拟中建立轻松的世界。

黄河岸边的千穗谷,可能不卖这百八十块,对生活也没有影响。但是三分地的千穗谷,一年一度的“欢喜团”,不知道又会给多少人带来“记忆中的味道”?

还有,我真的很好奇:板栗炖鸡里的板栗,怎么剥得那么干净平整的???

另外,我看纪录片,记不住正儿八经的知识溯源,看过即忘,最多只是偶尔被美丽的画面和有力的文案敲击一下心灵。而这些让我短暂喜爱的文案,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后,将会被新的文字覆盖。所以为了证明我真的看过这部纪录片,浅记一下。

《麦浪涌万年》

谷物带给人们安定、平和、丰足和温暖的暗示

一张面皮

包裹世间万物

将迥异的味道

收藏进相似的皮囊

也牵连起遥遥相望的历史

人生海海,麦浪翻滚

《稻香阡陌里》

鲜香在米粒间穿梭

编织出春夏之交的丰饶姿色

农耕民族的节日

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以米之名

旧识与新友

人们总能在熟悉的谷物里

找到新鲜的味觉

大米的前世今生

在大锅里娓娓道来

一年四季

苏州人都沉溺在稻米、猪油和糖的世界里

仿佛时光不曾经过

人们才愿意在斗转星移中

守护最初的味道

一粒稻米

带我们见证时间的更替

与味道的轮回

一粒稻谷中

有四季风土

大地轮回

也看得见穹顶星空下的我们

《黍粟本嘉禾》

丰收,是最好的下酒菜

李来凤独自生活在这里

陪伴她的

是一只叫浪浪的狗

和一只叫小花的猫

白云苍狗

黄河南岸早已今非昔比

还好全家都在

糜子也在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千风味。

小小的籽粒,果人腹,安人心。

无论兴衰沉浮,沧海桑田。

谷物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薯芋新天地》

大地铺展开巨大的桌布

辛劳与奖赏

都在这张无边无际的餐桌上

用沉默的心情带来可靠的温暖

不断在新天地里安身立命

这是地下的谷物

也是那些生生不息的人们

《百谷皆风味》

丰盛的菜码给冷面加冕

粑粑的苦

裹着蜂蜜的甜

一如辛劳的耕作与丰厚的收获

甘苦相伴

葵花油清澈内敛

有暗香浮动

适合烘云托月

屋内飘着葵花仁的香

窗外洒满圆月清辉

自给自足的生活

没有惊天动地

但充满希望

高粱秸秆染上艳丽的色彩

串联起欢喜和团圆

神的乳汁和泪水混合在一起

最终变成了这里的盐沼池

天地不舍万物

谷物和人一起成长

共同繁衍

平常的种子

历经万年岁月

养育了全人类

创造出非凡的奇迹

和人世间的

万千风味

 4 ) 美食:科学与艺术的奇遇

美食就像Jazz,是在既定规则里即兴演绎的艺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对于食材与步骤,它是固定的;对于用量和火候,它却是随机的。正是这种规则外的变通,让烹饪变成一门可以展现风格的手艺,就像艺术那样。美食就像Jazz,每一次烹饪都是新的,在当下凝结永恒。

美食赋予了人类享受美味的机会,烹饪则赋予人类创造美食的可能。如果说,艺术有着极高的门槛,既是天赋也是勤奋的结晶;那么制作美食,则给予了每个人成为艺术家的机遇。这是每个人只要尝试,就能拥有的荣光。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他们和艺术家一样,将触摸到灵晕。

做出美食的人,都是生活的艺术家。有别于作为特定身份的艺术家,普通人通过制作美食也能“成圣”。就像Jazz大师一样,热爱烹饪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演绎出个体生命的精彩。他不仅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同样也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再次体悟到生命的美好。

就像《孤独的美食家》中说的那样,“不被时间和社会所束缚,幸福地填饱肚子的时候…… 谁也不打扰,毫不费神地吃东西的这种孤高行为,这种行为才是平等地赋予现代人的最高治愈。”但很可惜,很多人不珍视上天的这种公平赠与,对食物没有敬畏,也就意味对生命的糟蹋。

 5 ) 有谷物相伴的日子,就不会太糟

2022年11月18日《风味人间4·谷物星球》在影院第一次面对观众放映,距离2019年9月正式建组已经过去了三年多。如果要算上“拍谷物”这个想法的出现,以及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和尝试,也许这个时间跨度还要拉长至四年。 人生能有多少个四年呢,似乎是应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这些让人五味杂陈的日子。

风味4观影会

先说近的吧。两个月前,节目进入最后的熬夜写稿阶段,这是风味团队的老传统。分集导演轮流过堂,陈晓卿老师、制片人邓洁、宣介主管何是非(《风味3》制片人)和我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在一个共享文档上改解说词。有时,稿子被我们写成五颜六色的“大花脸”,也有大家都卡在那儿写不出的时候,晓卿老师最后用大红色的字体统稿。这和四年前《风味人间1》改稿时的场景几乎一样,只是这次增加了晓卿老师95后的助手小贺。 做“谷物”这个题目,是《风味1》时就有的想法。当时邓洁在《落地生根》中拍摄了一个跨越多地的小麦故事和稻米碱水粽的故事。那时,我们去到伊朗拍摄,本来希望能找到当地一种小麦的古老品种,也是今天人类食用小麦的鼻祖——野生二粒小麦,但是由于当时的拍摄条件所限,没能找到,留下一些遗憾。但在我心里埋下一颗小麦的种子,我很有兴趣继续讲述小麦的故事。《风味1》结束后,晓卿老师让我们选择之后要做的题目,我们很快就达成了共识,做谷物。 《风味4·谷物星球》第一集,自然要从麦开始讲起。开篇的第一个故事,四年前的遗憾得以弥补,在以色列海法大学Assaf Distelfeld教授的帮助下,我们在戈兰高地拍摄到了野生二粒小麦。虽然并不是我亲身前往,由以色利当地的纪录片团队替我们拍摄了镜头。这片土地,过去大半个世纪一直战火不断,也让人感慨小麦不但伴随农业诞生至今,也看尽一万年来人类上演的爱恨情仇。谷物的故事由此开始,绵绵不绝。 谷物一开始就定下了六个分集:麦、稻、黍粟、豆类、薯类、百谷。 分集导演有来自《风味1》时曾并肩作战过的导演张一哲;也有在茫茫简历中由制片人挑选出来的新导演;调研员有《风味2》培养出来的成熟选手;也有语言和调研能力俱佳的新生力量。2019年末,大家从全国各地齐聚北京,看书、培训、调研、写作大纲……一切按照风味系列一贯的步调稳步推进。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的计划,之后的三年中分集大纲、拍摄内容、调研计划……都随之做了无数次的调整修改。甚至有几次国外的拍摄都是在临走的前一天,接到当地疫情爆发的消息,不得不取消。在磕磕绊绊中,整个剧组坚持下来,在现有条件下努力实现计划中想呈现的内容。

建组培训合影

这次谷物星球还有更多优秀的团队参与共同完成。全球疫情之下,我们无法亲身去到海外拍摄,国外的内容均由世界各地的拍摄团队与我们通力合作,远程遥控完成的;美丽科学的微观团队除了继续贡献奇幻的微观拍摄之外,还与CG团队合力完成了“种子肖像”的新视觉构想,让我们能以不一样的视角凝视谷物的种子;植物拍摄团队绿毛龟工作室在崇明岛和云南两地,连续三年种植谷物,呈现它作为植物神奇的另一面。虽然疫情之下我们见面的机会很少,但最终这些拍摄成果汇聚在了作品里。我相信这三年,很多行业都是这样,在超乎想象的艰难中,远程合作完成了工作。而我们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了!

植物团队拍摄中

与国外团队视频会议

还有让我难忘的是,这次突破了高原反应,去了三次西藏。 2015年拍摄纪录电影《舌尖上的新年》时,去西藏拍摄藏历新年的计划当时没能实现。这次拍摄谷物,这个愿望同样也达成了。2021年2月在日喀则的江孜县,我们拍摄了米珍一家的藏历新年,仍然是当年的摄影团队,合作了七年,大家还在一起。藏历新年,主人公一家要用高原的谷物制作青稞酒和糌粑,屋顶的仪式里,青稞制作的酒液和粉末汇聚到一起,敬献给天地,为来年祈福。最后全摄制组在欢乐的糌粑雨中和全村人“打成一片”,那是藏历新年里最快乐的时刻,也是由谷物带来的温暖和满足。送走旧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觉得新的一年应该会好起来的。马上又要过年了,现在我仍然坚信这一点!

藏历新年与村民欢庆

写下这些的时候,我们的后期工作还没有全部结束。北京的冬天已经深了,街上没什么车,人更少。晓卿老师带我们去超市买了点菜,过几天我们应该又有好吃的了。他常常会在公司的茶水间里忙活,用简陋的厨具,鼓捣出一些非常好吃的家常下饭菜,搭配米饭、面条、玉米粥,一张小茶几就是餐桌,人挨人地围着坐,吃得哇哇乱叫。每当这个时候,什么体重数字、健身教义,统统抛诸脑后。做谷物,怎能不吃谷物!我想谷物带来的香甜和满足,是现在最能抓住的快乐,就让我们都快乐一点吧。

 6 ) 推荐大家看

[cp]人类大脑40%的能量都必须依赖碳水化合物。谷物不能戒,它刻在人类进化的基因里,对生命健康极其重要。风味人间第四季“以谷物的视角,看人类的历史”,在等待谷物星球到来的日子里,风味君推荐一本谷物视角的著作《谷物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迎接碳水盛宴~ [/cp]!!!!!!!!!!!!!!!

 短评

看了两集真的被风味制作组的水准再次惊艳到,妥妥美食纪录片里的天花板呀,也是电子榨菜的最高规格了。没想到风味来到第四季不仅没有固步自封,还做到了日就月将,一颗谷粒包裹着世间万物,将迥异的风味收藏进相似的皮囊里,从最古老的谷物为切入点实在太妙了。旁白文案依旧保持高水准,镜头语言和配乐也算别出心裁,而纪录片对人文关怀的侧重点也更为婉约自然,目前两集的水平满分推荐啦!

4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从今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5分钟前
  • 潇潇
  • 力荐

一如既往的做作…我承认有时候显微摄影确实很惊艳,像“长毛”的过程,但有些为了视觉效果而视觉效果的镜头真的很尬。如何更好的呈现食物的意义,陈晓卿离他拍舌尖的初心越走越远了。甚至“纪录片”的意义,他也都忘了吧。

10分钟前
  • 荆棘
  • 较差

看完第一集了,本碳水爱好者狂喜,到底哪一集轮到我们西北?

12分钟前
  • 李逵艾
  • 推荐

以小见大的方向找得很对,越来越技法纯熟了。多谢款待!

14分钟前
  • mOco
  • 推荐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專題類的,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嗎

1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风吹来丰收的气味,味道里有久别的人,人们聚在一起的房间,间间都是家的记忆。一如既往的,又辽阔又温馨的气质。

22分钟前
  • Bamboocw
  • 力荐

外卖都点不到的今天 只能靠电子榨菜下白饭了

24分钟前
  • 马卡菠菜
  • 力荐

长期混迹于鹅厂视频纪录片频道,看完了王朝,蓝色星球,航拍中国。我刚刚意识到,风味人间和BBC那些大制作的纪录片比起来根本毫不逊色。牛掰啊!

27分钟前
  • 伊蒂亚特
  • 力荐

这一季的风味真是把我感动到了,第四季选择了「谷物」这个主题,一看就觉得亲切又很期待!亲切是因为碳水是每日必备,期待是因为我猜想就算是我们熟悉的东西,肯定也有许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第一集看完,果然没有让我失望,里面的翡麦、莜麦都是我不知道的,看到麦芽糖更是觉得好惊喜,好有趣,好想吃藕丝糖!原来我们熟悉的谷物有这么多神奇的“妙用”!所以“谷物星球”真是取的很好~小小谷物的背后也有大大的世界,而我们的平凡人间正因为有了这些谷物,不仅有了努力生活的能量,也因为它们,这个世界更加精彩了~感谢有风味这样的纪录片,让我真的更加珍惜如今的平凡人间了!冬天到了,就应该吃碳水啦!

32分钟前
  • 霁凡
  • 力荐

选材不易,疫情艰难,还能找这样的角度不错!继续努力!加油!支持!

36分钟前
  • xiangkaiad
  • 推荐

原来谷物不只是稻米和麦子,这一季真的长知识。除了五仁月饼,感觉都好吃,人类需要碳水!

37分钟前
  • 男巫小叶子
  • 推荐

第一集就杀疯啦

42分钟前
  • 跟我学做饭吧
  • 力荐

我飘了,看完竟然有冲动想自己做面筋凉皮了。翡麦澄面莜面捞面,一个小时的各色面食不带重样的。鸟鸟说得对,戒什么碳水,我还是戒色吧

46分钟前
  • mummer
  • 力荐

美食: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饿出翔了😭

4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踏实地讲谷物的前世今生,质量回归首季。

51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生病居家期间的精神食粮,感觉被注入了鲜活的能量。

52分钟前
  • 月山行
  • 力荐

这一季看到了董德升和戴广坦,下一季谁来?

5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国际视野的美食纪录片,我们怎么能拒绝一个男人可以把美食纪录片的格局开那么大呢?

60分钟前
  • 鳏螤溟
  • 力荐

看到你回来,真好,唯有美食最治愈

1小时前
  • 深溪虎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