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意大利,法国1962

主演:阿兰·德龙  莫尼卡·维蒂  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利亚·布里格诺娜    

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播放地址

 剧照

蚀 剧照 NO.1蚀 剧照 NO.2蚀 剧照 NO.3蚀 剧照 NO.4蚀 剧照 NO.5蚀 剧照 NO.6蚀 剧照 NO.13蚀 剧照 NO.14蚀 剧照 NO.15蚀 剧照 NO.16蚀 剧照 NO.17蚀 剧照 NO.18蚀 剧照 NO.19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5

详细剧情

天空微白,已是黎明时分。可对于里卡多(弗朗西斯科·拉瓦尔 Francisco Rabal饰)来说,这却是痛苦而残酷的一夜。无论里卡多怎样苦苦哀求维多利亚(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回心转意,她已然心意已决,执意离去。维多利亚来到罗马证券交易所找她的母亲,远远地就看见母亲与经纪人皮耶罗(阿兰·德龙 Alain Delon饰)兴奋地聊着股票。皮耶罗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女人欢心,而这对维多利亚来说毫无兴趣。但一种莫名的强大吸引力在两人之间慢慢滋生,然而两人谁也未曾踏出第一步。当她再次来到交易所时,却遇到股票狂跌,维多利亚的母亲也亏了很多钱。不安的维多利亚,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自己可靠的保护人。然而当两人终于在一起时,隐藏在他们背后的复杂关系又使他们彼此疏远。 由意大利现代主义电影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执导的《蚀》,与《夜》、《奇遇》共同构筑了安东尼奥尼的《现代爱情三部曲》。安东尼奥尼的作品一直关注着人类精神状态的病态与疏离,本片的背后依旧是他所要传达出的人文道德危机和精神的空虚。本片荣获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入围1962年第15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长篇影评

 1 ) 剥开生活的皮,你看到什么?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蚀》并不算是一部费解的电影,但足够让人迷惑。在迷宫的小径中徘徊一段后,安东尼奥尼才会引领你达到事实的本原。剥离掉所谓的快乐,而看到心灵的空洞。当最后看到莫尼卡•维蒂走出阿兰•德龙的公寓,带着不可揣测的神情遁出镜头时,我更加确认这一点。我觉得此时她的心情,与片首她躲开里卡尔多,独自站在窗前仰望天空的心情,应该无贰。其实安东尼 奥尼讲这个故事,过程如何纷乱迷惑都无关痛痒,他只不过要让你看到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 无论何时我们总是在面对一个迷乱的外在环境,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但当你将这一切从你的生命中剔去,你才会发现实际的情况:我们蒙住眼睛,兜了一个多大的圈子。如今看到的,遍地是自己的脚印。所以完全可以不在意维多利亚和皮埃罗最后的约定,无论是否见面又会有多大的影响?安东尼奥尼在此时向你展示了意识流史上最美丽的一组连续空镜头——树枝轻拂,水流潺潺,楼宇矗立,水龙打开又关闭,孩童溜过。我们所奉为至高的感情生活,爱恨或是情仇,欣喜或是悲怆,不过如你看到的这种种,成为生活中一个偶然的场景。 当然我们永远不能逃离这个过程,安东尼奥尼亦不能免俗。他同样要将观众的情绪通过情节逐渐调动到观众惯常的思维轨迹之后,才会给出那致命的一击。就像我们要经历很多才会明白一些事实,真理有简约的形式,但并不单纯。所幸的是我们能慢慢的沉迷并欣赏这个实际让人痛心疾首的过程,看莫米卡•维蒂那曼妙的身姿熟悉的在安东尼奥尼的影像中穿梭,柔美而又让人觉得沉重,诉说着一种无法言语的错觉。看阿兰•德龙年轻俊美、挺拔的面庞,那表面张扬轻狂的魅力下,隐藏着的蓬勃的野心和难于理解的悲凉。变化多端的视角,精致的镜头布局下同样遮盖了安东尼奥尼深沉的忧郁。这是一种残酷,特别是当他并非如常人般无法述清这困局的本质,而是带着无限的悲悯,用更婉约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生命的一种难言之隐。 怪不得我会困惑在这唯美的光影中,我的愚笨在用温柔的方式保护着我。可以不去理解而安然的告别这个世界,或许是生命的一种另类的关怀。

 2 ) 蚀:爱情的结束与开始

“蚀”是一种天文现象,指太阳因为被月亮遮住逐渐消失然后复原的过程。正如这个片名所提示的,电影《蚀》展现了一个女人结束一段感情并开始另一段感情时的精神状态。

电影开始,是维多利亚与里卡多在经过一夜的长谈后,带着满脸的倦意做着最后的分别。分手显然是维多利亚提出来的,她感觉自己对里卡多已经没有了爱意,无法再欺骗自己。而在里卡多看来同样如此,两人的感情已经走至终点。在这个分手的黎明时分,两人的表现极为不同的,这是安东尼奥尼在电影一开始要极力刻画的。维多利亚虽然是提出分手的那方,但她其实并不能断然放弃这段感情,这表现在她迟疑、犹豫的眼神、反复摆动小物件的动作和到处走来走去的举动。对于一段感情的消逝,女人无法像男人那样立即做到不爱就不爱,她们需要一段时间。但对里卡多,突然的分手决定虽然让他猝不及防。他对维多利亚或许也已然不再有感情,或许还残留着一丝爱,但分手这个决定立即激发起了他的行动,他的第一反应是挽留,是维持原状,是想通过自己丰裕的财富来为这段感情加码。他不懂的是当一个女人不再爱一个男人,她除了依靠外在的物质财富欺骗自己外不再有另外继续下去的办法。

维多利亚对此不屑一顾,折射在她与母亲的反差上。维多利亚像一位异乡人走进了那个人声鼎沸的证劵交易所,显得与其格格不入。对于母亲在谋求财富上表现出的狂热,她无动于衷。我们可以将此看成是爱情的消退导致的某种感知上的失效,她需要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失落的情绪中,而无法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与此同时,这也反映出维多利亚如何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精神状态,物质财富如同一件可以随时脱卸的外衣,是可有可无的。对她而言,比起积聚财富更为重要的是情感体验,虽然大多数时候她都困在其中无法脱身。这也是为什么像皮耶罗(阿兰·德龙饰)这样帅气的小伙子一开始并不没有吸引到维多利亚:出现在证劵交易所、兴奋地聊着股票的皮耶罗虽然年轻潇洒、风度翩翩,很会讨得女人欢心,但维多利亚对此毫无兴趣。甚至有一种厌弃在里面,证据是母亲在得知维多利亚与里卡多分手后,非但没有安慰她,反而将里卡多的财富挂在嘴上,这使得维多利亚很生气。

但也许,失恋这件事并没有让维多利亚的感知全然关闭,感知保持着一种涣散的状态。因为内心笼罩着心事,维多利亚的注意力随机地向着外在事物敞开。我们不是在电影中看到许多次维多利亚一个人四处走动,莫名地被某些事物吸引?我们应当感慨安东尼奥尼为何能如此惊悉一个女人的隐秘心事。当我们在现实中处于失恋的状态,我们其实很少能在意识之上再意识到这些意识正在发生着什么变化,但安东尼奥尼通过他的电影为我们展现了这些神秘的时刻。作为观众的我们其实并不太能理解维多利亚在女友朋友的家中为何会即兴起舞,并且表现得如此欢情;还有在路上逛荡的时候会注意到空心的钢柱在夜风中发出声音;或者还有什么原因让她产生了一路跟踪破产富商的念头……这些都说明了维多利亚对外界保持着某种开放性,只是注意力会被某件不经意的事情所吸引,转瞬间又可能转移至其它事物上。

与这种恋情的结束相比,感情的开始或许更难分析。维多利亚与皮耶罗两人间的恋情到底是如何萌生,并迅速转变为恋爱关系的?我们其实并不太清楚。对于那种“觉得皮耶罗可以成为不安的维多利亚可靠保护人”的轻率解释,我们无法接受。维多利亚这个人物,并不是那种脆弱的、需要依附于男人的女性形象。在一开始她主动地结束一段感情时,我们已能看出。相反,她有主见,极为忠实于自己的感受,不让自己坠入感情的幻觉中。这也许是维多利亚在与皮耶罗发展关系时始终游移不定的原因,几次的交往或许让她觉得了这会是一个新开始,但因为上段感情的残余她无法迅速进入其中。这是女人的常态:无论是结束、还是开始,都无法像男人那样通过一种宣誓(“我爱你”)、一种责任(”我要照顾你“)而迅速地进入角色。安东尼奥尼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点。

在某次离别后,维多利亚尝试着打电话给皮埃罗,电话几次才打通,换来的却是对方的一声吼。此刻的皮埃罗在做什么呢?他正忙于给客户打电话。而在电影结尾,当两人间的关系真正确定下来,皮埃罗事前取下了房间里所有的听筒,不让两人的亲密接触被铃声打搅。这同样是两性间的常态:关系正在萌生时,离别后的想念也许会发生在女人那方 ,男人则可以轻易地将注意力投注于工作,而在关系最终确定后,男人开始用心地维护着这段关系(一种责任),而女人此刻也许仍在不确定的犹疑中(对应于维多利亚最后失落的神情)。

 3 ) 安东尼奥尼的“空”

黑白片的质感更放大了空间结构的“空”,而女主角空寂的神情在空间的“空”(抑或是与背景的疏离)之中被愈加放大。片头维多利亚与里卡多的分手对白可说是“索然无味”,而这时凝滞的气氛在全片都未真正消散。无论是在肯尼亚女邻居家看到新奇事物短暂玩闹、在飞机上穿行于云层间的激动还是与皮埃罗相处时的短暂悸动,最终都化为难以言说的空虚与索然无味。不冷不热的爱情、并不了解的爱人。是否只有隔着玻璃的亲吻最让人久久难忘?对永恒与生命力的追求及其不可及性之间的矛盾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更显突出。人们擦肩而过,或是匆匆一瞥,急不可耐地肉体相亲,快感与激情终将化为虚无与“空”。结尾长时间的空镜头更让这种“空”直击灵魂深处。或许该片的剧情题材已不乏佳作,但安东尼奥尼对于人物与空间关系的处理让该片有了一种与他作区别开来的、使人观后久久不能平息的怅然之感。值得一观。

 4 ) 捡出爱情来看剧情

众所周知安东尼奥尼是结构主义大师,其能力的极致展现,是能用压根就没能拍完的胶片剪出一部看起来有头有尾有深度的神作。而对于拍完的胶片,并且还是三部曲,导演必定是要传达出更加深层复杂的内容和情绪。要想写出全部的个人感受,将要写很多写得很累并且容易跑题到火星,对此就不作解读了。既然被叫做《现代爱情三部曲》,就暂先抛开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层面部分,只捡出爱情来看剧情。

里卡多

电影开篇是即将分手的清晨,里卡多的公寓里,第一组特写镜头就展示了女主维多利亚的美,手臂、指甲、小腿和步态,这女人无一不美,但如同三部曲的一贯情绪,那张脸上透着观众们所熟悉的厌倦和空虚。

维多利亚:怎么样,里卡多?

里卡多:你在想什么?

维多利亚:想我们昨晚所谈的一切。

比起维多利亚的痛苦和清醒,里卡多明显呈现出一夜未睡的疲态,他尽力地挽留未婚妻,时不时带点卑微。从对话中能看出,处于感情瓶颈的这两人不是第一次谈分手,面对里卡多直白的挽留和质问,维多利亚的台词则有大量的情绪留白,分手前,她没放弃给男友表达自我的余地,但她被误解,里卡多摔碎烟缸,第100次地怀疑她有外遇,更多是僵直麻木地呆坐着…… 此时的观众虽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分手,也能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情绪壁垒。镜头下的空间变换非常具有美感,但气氛却丝毫不美,空间变换凸显了难以沟通,单调和压抑。大约就这些。

维多利亚走出公寓有一阵后,里卡多开车追了上来,他决定陪维多利亚在清晨散个步。里卡多的语气,透着认为自己做法的正确无误,好像终于把握了未婚妻的情绪脉搏:她生气走了,他就得追上陪着,一直到她那些莫名其妙的气都消了就没事了,很像一些男人眼中的"女人所渴望的吵架后男友应做的正确行为”。再后来,里卡多还做出夜里守在维多利亚家楼下,朝她公寓窗丢石子这种事。和摔烟灰缸一样,除了暴露了这个看似斯文体面男人的暴躁一面,对挽回关系没任何卵用。

母亲

维多利亚的母亲是资深老散户,每天都忙着买进卖出没空搭理女儿。这个角色虽是母亲,但其戏份80%都在证券交易所。至理名言——没有哪个百万家私不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言谈举止却完全是个投机客,没有一丝中年妇人的感觉,收市后途径市场只买了一磅的梨子装进手提包。

与未婚夫正式分手的当天下午,维多利亚第一时间想找母亲聊聊,但没能获得一丁点机会。直到告别前,母亲问她晚饭是不是和里卡多一起吃。 维多利亚无奈回应,是的,我和里卡多吃。

母亲再说起里卡多,是股市大跌那天下午,母亲赔掉几百万,为翻盘不得不抵押珠宝。

“你要是不跟里卡多分手,我还能向他求助,不用抵押珠宝了!”

母女二人的壁垒早已不是一日两日。

邻居们

回到分手的当晚,维多利亚买了一块化石装饰房间,这块美丽的植物化石透露了她优秀的审美和格调。

究竟是什么让维多利亚逃避婚姻,很多,说不清,她也不知道,但邻居安妮塔肯定是原因之一。这位发福少妇穿着浴袍来串门,出场的头几句话是抱怨孩子和老公,与另一位已婚邻居玛尔塔形成鲜明对比。

出生在肯尼亚的玛尔塔外形上与维多利亚更像,苗条美丽优雅。 走进玛尔塔的公寓,一直都是厌世脸的维多利亚眼睛亮了。公寓内的陈设充满异域格调,墙上是非裔土著的摄影和乞力马扎罗山,放下唱针,黑胶碟意外响起了黑非洲的鼓点乐,玛尔塔一边翻着摄影集一边给安妮塔讲肯尼亚的独特之处。邂逅了玛尔塔的家,维多利亚窥见了无聊婚姻中的情趣,她似乎对婚姻燃起另一种好感。接着就是意想不到的镜头,维多利亚涂了一身古铜戴上颈圈,伴随着鼓点挑起了非洲舞蹈,同样一身非洲装扮的安妮塔跟着附和。此时气氛很好,像是小女孩们开睡衣趴,但玛尔塔突然停掉了音乐,大声命令维多利亚不要再跳了。她为自己没来由的情绪做解释:首先,她维护非裔人,说不要用你们的刻板印象去想象非洲;下一秒,又嘲笑起了肯尼亚土著,说他们多数都没受过教育像一群猴子,反感并排斥当地的白人;接着说起了她父亲,还有肯尼亚的主宅和农场,她视那里为故乡,想将孩子生在那,但当地冲突不断…… 玛尔塔的这段台词穿插着法语和英语,擅长语言的维多利亚配合着玛尔塔,切换语言去回应她,惹得听不懂的安妮塔抗议。玛尔塔那些莫名其妙的解释,指着一个方向:她想回肯尼亚,但那里"人人有呛",她担心再也无法回故里。最后出门找狗狗只剩维多利亚时,玛尔塔对这个应该能懂自己的女人袒露真情:肯尼亚的生活简单,幸福也来得简单,来到罗马一切都变复杂了,她和丈夫的公寓很漂亮但婚姻并不幸福,他们有壁。维多利亚对婚姻的好感也随之再度破灭。

而安妮塔邀请的一次飞行之旅,维多利亚来到了和自己居住环境完全不同的维罗纳,没有建筑工地和庞大的古老建筑,只有缓慢的音乐和晒太阳的年轻外国人。这是整个影片中唯一称得上平静安详、令人感到舒服的景色,也是个难得的喘息机会,借着维罗纳的美景,不论是维多利亚还是观众,情绪都暂时得到舒缓:婚姻虽是牢笼死地,但与脱离婚姻的爱情总还是美好的。于是,证券交易所里的英俊男人就变得更值得期待了。

皮耶罗

里卡多:“我想让你能幸福。”

维多利亚:“我们刚相识那时,我才20岁,那时候我就是幸福的。”

也许维多利亚见到皮耶罗第一眼时就记住了他,但仅仅因为他的英俊令人印象深刻,那天的维多利亚对他并无念想,一门心思想地想和母亲倾述与里卡多分手的事。今天不同了,维多利亚打着关心母亲的名义,其实专程为皮耶罗而来,她渴望对他有进步一了解——既然爱情是美好的,既然年轻能让一切变得幸福,何况俊美如皮耶罗。观众们的情绪被带到最高,期待已久的调情终于要开始了。

而现实却是, 维多利亚越想要了解,就有越多的失望。

股市大跌那天的皮耶罗非常不可爱,逐利的一面暴露无遗。维多利亚尚有耐心,甚至想在交易所门口的商贩那买个礼物送他,但被“我已经有了”给拒绝掉。

维多利亚:“你好像从来都不会停下来。”

皮耶罗:“我为什么要停下来呢?”

第二次约会,被醉汉开走的车从湖里被打捞,醉汉溺死在车里,皮耶罗第一句台词不是关于一个生命的逝去,而是关于他的阿尔法-罗密欧掉了一大块漆,会很难修。

“我是专程来看你。”

维多利亚直率地讲出自己的意图,同时开始失望。皮耶罗年轻俊美皮囊下的灵魂不仅充斥着成年人的无趣世俗,还缺乏同情心,比前任里卡多更冷酷无情…… 但又时不时会冒出一点点属于年轻人的甜蜜俏皮。

“走到对面后,我就要吻你。”

这个突如其来的浪漫,就像之前夜里站在楼下问她 “我想要上去,用西班牙语怎么说?”

放弃婚姻只想恋爱的维多利亚,为这样的皮耶罗反复犹豫: 与皮耶罗的恋爱,也许就像玛尔塔的婚姻,能看见情调,但更多的是痛苦和无聊。对皮耶罗灵魂的失望,让维多利亚停在斑马线的中央,但皮耶罗毫不犹豫地吻了她,维多利亚回吻——那是欲望驱使,现在她只剩欲望了,但没关系,她还有欲望。

“你好啊。”

“你好。”

“我又买了一辆新车,是一台宝马。”

于是,下一次见面,还是在那个老地方,他们以这样的对话开场。维多利亚随即称赞一个路人“他长得可真漂亮。” 她说给她自己,也是说给皮耶罗。

维多利亚能与里卡多相爱不仅因为他们彼时的年轻,还因为相同的喜好和追求(文学和语言翻译),但皮耶罗并没有。她甚至搞不清为什么还出来和皮耶罗约会,无趣已被反复确认盖章,他们语不投机,但他有张俊美的脸,她现在不在乎是否与皮耶罗只是露水情缘,因为他真漂亮,她就为这个了。对她来说,皮耶罗和英俊路人之间的区别,仅仅是认识和不认识。

公寓

他们拜访过彼此父母的家,但都没邀请对方进到自己的住所。皮耶罗家的旧宅,是维多利亚在情绪上的最后一次挣扎。罗马的老式公寓,客厅墙壁上挂着风景画搭配灯光烘托,皮耶罗的房间墙上是一小幅文艺复兴风格的素描,罗曼式小摆件,洛可可式大屏风……整个房子虽然陈旧但无处不散发出古典艺术气息和中产阶级上层的好品位。就像走进邻居玛尔塔家一样,在皮耶罗的故居中,维多利亚的眼睛亮了最后一次。

敏感的她很快又嗅到了压抑,进门后对面楼窗口的老妇人死气沉沉的脸,主卧室墙上皮耶罗父母严肃的小肖像,主卧窗外的修道院街景和行走的修士……这些无不提醒着维多利亚:优雅绘画和漂亮陈设是表面,这些才是真谛。皮耶罗无聊至极的灵魂,正是在这充满艺术气氛的屋檐底下滋生养成。自此,几番心理挣扎的维多利亚终于和皮耶罗发生了关系,但作为观众几乎感受不到欲望,更没有爱和甜蜜。两张美丽脸,进门后还能看着对方相互开玩笑,后面目光交流越来越少,肢体语言纠缠又拧巴,无一不在传达他们肉体结合的同时灵魂有壁。

告别

最后一次约会在皮耶罗办公室,衣衫不整的两个人挤在沙发中说笑,维多利亚似乎从年轻帅哥的身上找到了快乐。门铃声迫使两人起身整理衣裳。维多利亚从后门楼梯离开,皮耶罗将她送到门口,他们像恋人一样依依不舍地拥抱道别,维多利亚甚至用母性化的动作爱抚对方,看似两人处于甜蜜热恋,约好下一次见面,下下次再见面,明天8点,就在老地方见。

走出大楼前维多利亚回头看了一眼,她对这个PY关系的年轻人没多高期待,大概只要能像里卡多那样偶尔在身后出现,他在她心中就算合格。而皮耶罗不出所料地让她失望,她也冷漠地离开了办公楼。办公室里,电话铃声逐渐响起,皮耶罗微笑着坐在工作台前,观众们摸不清他此刻的情绪: 好像在回忆刚刚与维多利亚的温存,但也像是被电话铃声唤醒了状态,对逐利的快感跃跃欲试了。45度最佳镜头对着这位美男子微笑的脸,让他看起来更俊美诱人,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一个角色特写。

最后他们谁也没赴约。镜头对着他们的“老地方”以各个角度从早到晚拍了一整天,都没见到两个人中任何一个的踪影。

莫妮卡·维蒂与阿兰·德龙

影片中对男女主角美的展示毫不吝啬,但又有很大不同。

有了《奇遇》和《夜》的铺垫,观众们对莫妮卡·维蒂在三部曲中所传递的情绪已经不陌生。我也似乎明白了导演为什么用她来贯穿三部电影——她不仅是大美女,也是名副其实的性感美人,仅看外形,她极富南欧风情的浪漫,又带点野性和支配欲。而导演反其道而行,一次次地让她扮演困在感情中内心不停挣扎的女人,又对着这位破碎感拉满的美少妇疯狂怼脸拍,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展示其性感之美,手指到脚踝,到凌乱的金发和微张的嘴唇。比起自带疏离感的文艺女神,理应享受爱的金发尤物对爱情的恐惧、厌世和孤独,更能加深观众们对现实空虚的质疑。

而阿兰·德龙则多用长镜头或近镜头快切,他的身边通常都围满、甚至是挤满了其他人。工作性质所致,皮耶罗的灵魂需要阿兰·德龙的外壳,只有那种美,才能让他在一群金融从业者中不被埋没。证券交易大厅里黑压压的一群人,每个人都是这片喧哗声中的一份子,使用着同一个声调、同一套台词和夸张肢体语言,但即便这样,阿兰·德龙的脸和劲瘦灵活的身姿也能在长镜头下被一眼识别,瞬间抓住观众的眼球,吸引观众主动去搜寻他的身影,期待他能再次现身。镜头加强了对比,彰显着这为美男子的与众不同——一群逐利乌鸦之中,唯独他是烦躁的赫尔墨斯。人们一直对美有着更高的期待,所以,当这张希腊神祗般的脸,开口就讲出毫无浪漫甚至缺乏基本人文关怀的台词时,当见识到他行事作风散发出的世俗和无情时,才更令人失望。

特殊与普通

结尾是电影史上的神来之笔,对此有诸多理解,在此仅代表个人:

《蚀》续写了现代爱情的空虚,通篇是一个大写的失望。这种失望是电影特写,但也充分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

两位主演有着不同类型的顶级美貌,但又美得不太登对,说白了就是看外形缺乏CP感。结尾镜头中的“老地方”出现了许多人的特写,视觉上他们都更接近素人。与之前那些美丽的挂名角色们相比,素人们显得极为普通,这种集体的普通,又让他们在视觉上显得非常登对。而与少数又美丽的挂名角色们所传达出的空虚和失望相比,素人们的空虚和失望很容易被理解消化——镜头下的每个素人都是空虚和失望的承受者,但同时又是世俗和无情的载体。由于素人数量居多与观众也更加贴近,电影与现实的壁就更容易被一拳打破,现实中的空虚失望也就能扑面而来地再次被提醒和加深。

 5 ) 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

      苏格拉底曾说:“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月亮与太阳相遇会有日蚀,地球与太阳相遇会有月蚀,人与人相遇会有情蚀,爱蚀。人与人之间交流出现了问题便成了蚀,如萨特说的“他人即地狱”。萨特专门解释过这句话:“人们认为我的意思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总是糟糕的,不当的。但我的意思完全不同。我是说,如果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质了,那么他人只能是地狱。”当我们同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变质了,我们只有相蚀。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段相蚀。维多利亚感到“真的不幸福”,于是决定离开男友,男友执意挽留,维多利亚毅然离去。这是一段长达15分钟的压抑时间和空间。接下来则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股市交易大厅,股价上扬下挫,买进卖出,交头接耳,奔走相告,摩肩接踵,嘶声力竭。这是人与金钱,人与世界的相蚀。维多利亚来找母亲,母亲却只关心股价,根本不理会女儿,这是亲情的蚀。
    英俊而年少有为的股市经纪人皮耶罗开始追求维多利亚。皮耶罗的眼里只有金钱而且根本不重视爱情,他可以把女友头发染了颜色作为借口抛弃她。他们的爱情注定是隔膜的,冰冷的。所以维多利亚会说:“只要相爱,没有必要互相了解,也许根本就没有相爱的必要”。更有意思的画面是,两人接吻时中间隔着玻璃窗。
   《蚀》中安东似乎开始添加了对世界的关注,维多利亚的邻居是从肯尼亚来的,从她那里可以了解到非洲的状况。维多利亚在寻找小狗时忽然听到一阵神秘的响声,她走过去看才知道是一排空空的旗杆在互相敲打,结尾“各国核武器竞争中短暂的和平”的报纸标题赫然在目。这是不是意味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蚀呢?
《 蚀》的结尾是一组长达七分半钟的空镜头,被称为后现代的旷世蒙太奇。影片中的男主角是“佐罗”阿兰德龙,女主角是莫妮卡维蒂,真是一对绝世璧人,特别是当维蒂打扮成黑人模样,挥着长枪,撅着屁股跳舞时,不禁狂呼,这个女人太可爱了!
    很多时候,相识似乎就注定了要相蚀,什么时候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情感能迎来长久的和平?

 6 ) 欲海含羞花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在六十年代初期拍摄的“情感三部曲”也许叫“疏离三部曲”更加合适点。在这些影像的杰作中,安东尼奥尼总是在对传统电影叙事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有着极强的敏锐度,能发现在六十年代初萌芽的现代主义哲学思潮,那些关于异化的情感、神经质的人物和荒凉的社会景观都在诉说着一种对于情感的厌倦,对于完整的排斥,但当这些形式化、装置化的、碎片化的情节组合在一起时,却又是那么地富有激情,看似沉默的影像实则满是呐喊的冲动和对情感的渴求。

        在1960年的《奇遇》、1961年的《夜》后拍摄的《欲海含羞花》(《蚀》)是我最爱的电影,因为它拥有少数经典电影才具备的那种欲说还休的气质,让你忍不住想一次次去观看它,而且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欲海含羞花》的形式感至上并不是说牺牲掉故事,安东尼奥尼的伟大就在于他并没有消解故事,而是对故事进行了“结构”,让它变成了情节。也就是说,传统电影中事件与事件之间相互关联,牵引观众的注意力,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在安东尼奥尼这里,事件与事件之间变得毫无关联,它们被打碎了,并用一种意想不到的方法进行组合,观众会对人物感到陌生,也就失去了对情节探索的渴望,这样他们就会专注于情绪,看看导演如何在有限的剧情中创造出精彩的情感体验。现代电影对于节奏、规模、声音、感觉都完全异于传统电影,因此安东尼奥尼不愧是那个“偷走新现实主义自行车的人”。

        如果说用文字表述一部传统电影的精彩情节是一次难得的享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电影,这却变成了考验。因为就像所有抽象的艺术风格所追求的一样,感受远比可视性更加重要,就像《欲海含羞花》的第一个场景,完全就是一场极其精彩的形式主义的演练,其中的物件、人物、声音共同组成了令人难忘的艺术品。莫妮卡·维蒂饰演的维多利亚和里卡多情缘已断,他们不得不面对分手的艰难时刻。安东尼奥尼一开始就给观众呈现的是一段感情的结局,而且这一点还需要观众自己去把握,因为影片在进入这个情节时是从一个台灯的物件细节开始,人物之间长时间没有对话。看安东尼奥尼的电影,永远都只有一条不变的法则,那就是没有绝对的主人公,电影的核心不是单个的人,而是他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灯的原因了(与之对应的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同样是灯,似乎是一个刻意设计的轮回与暗示)。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里卡多的房间中满是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安东尼奥尼甚至给了它们比人物更多的镜头。维多利亚摆弄着桌子上的小物件,而且是在一个支起来的画框之后,此时镜头突然切到了另一边,雕塑看上去变得不大一样。长时间的沉默之后又是一段打发时间般的对白:“你还对我有感觉么?”“这是从多久开始的?”“不知道”,充满了无以名状的厌倦感。维多利亚开始移动,里卡多却如一具死尸般僵坐在沙发上,人物与各种几何图形并置,光滑的地板和墙上的镜子映照出双面的维多利亚,电风扇的转动声挥之不去,让人厌烦。这种立体的分裂感犹如毕加索的绘画般有趣。紧接着,我们又看到维多利亚打开了窗户,窗外出现一个造型像蘑菇云般的炼油塔,空间继续被扩展,我们看到了六十年代意大利战后经济起飞最直接的象征,这座城市刚刚经历了1960年举办奥运会的光荣时刻,新的时代出现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当然还有新的悲伤,就像是此刻的维多利亚。

       在《奇遇》与之后的《红色沙漠》中,莫妮卡·维蒂饰演了非常相似的角色,她们都保有孩子般的纯真却又背负着沉重的忧伤。莫妮卡·维蒂能在短短几秒内完成这种转变(如之后的找狗一段),这也就是安东尼奥尼为什么会如此喜欢她的原因了。在《欲海含羞花》中情绪的转换充满了突然性。安东尼奥尼喜欢用突如其来的尖锐画外音来转移对白,《欲海含羞花》中更加精彩的是空间的突然转移,比如与里卡多分手后孤独行走在空旷街区的维多利亚,突然在下一秒出现在了嘈杂的罗马证券交易所。在影片最后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的三段剪辑更是精彩。安东尼奥尼靠这种“强迫症”般的剪辑方式让影片变得支离破碎,我们能非常容易地看到出现在剧情中的人物依次是维多利亚与里卡多--维多利亚--皮埃罗--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维多利亚--全部消失。这是安东尼奥尼直白地告诉了观众所有的剧情发展,但其中隐含的东西他却不愿意明说。

       安东尼奥尼关注的重点是人之间的沟通,与环境的互动,维多利亚在画框中的物体里寻找生活的意义,而导演则要在人物居住的当代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审美组织结构,因此安东尼奥尼的精心建构着每一幅画面,没有一寸胶片不是在为艺术服务。那么这是个什么世界呢?前面提到意大利六十年代初的经济发展催生了时代各方面的转变,维多利亚就像是安东尼奥尼的化身,她迷茫地存在于这个新世界中,发现传统的家庭解体(母亲沉迷于炒股,家庭的幸福仅仅存在于相框之中),宗教缺席(教堂变为了背景,教士成为了路人),世界被核武器的威胁笼罩(蘑菇云般的炼油塔,结尾处路人拿着写有“核时代”“和平已死”的报纸),欧洲也正在经历殖民主义的最后时期(肯尼亚,这个英国在非洲最后的殖民地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独立运动),安东尼奥尼甚至安排了大段场景来表现(维多利亚的邻居就是曾经的肯尼亚殖民者)。而皮埃罗更是这个时代的代言人,他从事着股票经纪人这一新兴职业,看似呼风唤雨,却不过是这一庞大经济体系中的小人物,股票的涨跌控制在政党手中。维多利亚与皮埃罗的相遇就像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他们彼此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戒备,无法完全投入到这段新恋情中去。安东尼奥尼的这部电影主题可以说就是“消失的主人公如何找回与世界的联系”。我们看到维多利亚在一个个空间中穿梭(里卡多的公寓,证券所,自己的公寓,母亲的公寓,皮埃罗父母的公寓、皮埃罗的办公室),电影在这每一个空间中都暗示着这种联系的不可能:电话铃声响起,却没有人接;人物总是在穿越各种各样的障碍(门窗、过道、围栏);皮埃罗与维多利亚两次隔着玻璃接吻(隔离与不信任);物体(包括各种建筑物)隔开人物的视线(股票交易大厅里巨大的圆柱隔开了维多利亚和皮埃尔)。这种空间下的冷漠无不在表达着安东尼奥尼的核心观点,现代社会中人人都有属于他们的位置,但他们却又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在空间至上的主题之下,主人公也逐渐消失了,电影中常常出现一些“无关”人物(维多利亚信奉种族主义的邻居,股票市场亏损严重的投资者,偷走皮埃尔车的酒鬼),让人想一窥他们身上的故事,在影片那个彪炳影史的结尾中,曾经出现在电影中的场景和人物又一次出现,但马车、树木、护士、斑马线、建筑材料、水桶都在,唯独两位主人公缺席,甚至其中两个人很像是皮埃尔和维多利亚,但他们终究不是我们所期待出现的人物。迄今,有无数的影迷给出了这个结尾无数种解读,是说明两人永远不会再见?还是新时代的环境以及失去了的人性?这其实恰恰是安东尼奥尼的过人之处,诗意抽象的精髓就在这里,把最终的解释权交给观众,每个人都有最合理的解读。

       安东尼奥尼电影中的爱情总是冷冰冰的,充满了禁欲色彩。也许正如他所说“爱情在现代社会是毒药,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出现”。维多利亚在与皮埃罗的交往中也总是带着一种疏离般的拒绝,但她又在分开之时忍不住给他打电话。在影片后半段三个精彩的场景中(皮埃尔父母的家--室外教堂旁--皮埃尔的办公室),情感并不是一步步在加强,变得浓烈,也不是在一步步地减弱,变得疏离,而是充满了束缚,感觉总有什么东西隔在两个人中间,亲密的行为也经常被外在力量阻扰。维多利亚体现出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核心人物那种“虚无的漂浮感”来,她在进入皮埃尔父母卧室的那一瞬间似乎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但家庭的幸福远不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他们放任情感与欲望,无力维持那脆弱的平衡。皮埃尔在工作中看似如鱼得水,实际上却靠着谎言和演技生活,他年轻,却宁愿在无聊的夜晚去勾搭妓女。不管是维多利亚还是皮埃尔他们都在试图逃离对生活的厌倦,可是到头来却再一次只找到了厌倦。安东尼奥尼聪明地将这三段进行跳接般的突然剪辑,时间消失,观众完全不知道他们之间的交往进展如何,他们就像是与我们渐行渐远的路人,越来越陌生,直至最终完全消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对“性”的表现,它往往处在缺失的位置,就像是皮埃尔与维多利亚刚开始亲热,马上镜头就切到他们在户外的场景去了。安东尼奥尼把性看做是与现实建立途径的一种方式(在《红色沙漠》中,茱莉亚娜与丈夫的好友发生肉体关系,以求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夜》中夫妻的和解最后也是以草地上的性爱为结局的),它比爱情更加神秘,更加彻底,不能仅仅表现为一种物质的慰藉,但当交流的条件已经不存在时,性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沟通手段。在《欲海含羞花》中我们甚至都不能肯定这是否真正发生过?在维多利亚和皮埃尔在他的办公室最后告别时,他们相拥时,眼睛却看向了不同的方向,这真是令人心碎的时刻,维多利亚在楼道中久久不愿离去,皮埃尔放好了所有的电话,坐在办公桌前,又要投入到虚伪的工作中去,维多利亚终于有勇气离开了,她出了门,我们发现这里就是皮埃尔之前勾搭妓女的地方,与之前完全反方向的拍摄角度,镜头穿越花雕铁窗,定格于那郁郁葱葱的树木。你真的只能自己去感受这个时空下的情绪,这是完全非理性的、主观化的视觉效果,这样美不胜收的视觉形象总是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出现,让人仿佛走入到一片空旷的情感沙漠里,忽略掉现实中一切关于道德与规则的压抑。

       在《欲海含羞花》中还有一处经典意象,就是皮埃罗被醉汉偷走的车被打捞上来时,死去醉汉那伸出车窗的手,它是那么无力,却正好与维多利亚的目光相遇,它又像是某种召唤,预示着这个欣欣向荣世界的最终命运,它是这个人与这个世界最后的联系,这个令人齿寒的意象似乎也在诉说着这个时代最诗意的孤独。

 短评

看得到色彩的黑白电影 每一帧都是美丽独立的画

6分钟前
  • |
  • 力荐

安东尼奥尼用镜头构建了一副广阔寂寥的画,人物就像笔墨污染的瑕玷侵蚀着画(空间),空间(城市/ 俗世)像相框一样把人包围腐蚀着他们。一个人便被空寂腐蚀,两个人便是互相腐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迷茫于俗世提供的和未知的选项,爱能抚慰但无法完全拯救。需要拥抱和亲吻,但回答仍旧是不确定

10分钟前
  • 非想
  • 推荐

与其说是两个人的爱情,不如说在描绘两个不同的世界。从舞会跳转到疯狂的交易所,始终游走着空虚的灵魂。空间与环境音更是加大了这种差异,一面是响彻夜晚的非洲鼓点,一面是从不消停的电话铃声。最后几分钟空镜头下疏离的场景和冷漠的躯壳,一切都是新生,一切都在衰败。

14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安东尼奥尼"现代爱情三部曲"终章,获戛纳评审团大奖。①叙事性最弱的一部,冷漠疏离的"安东式无聊"弥散其间。②开场割断空间完整性的用镜,静默中隐现入骨张力。③以主角缺席的5分钟空镜头蒙太奇收尾,诗意迷离。④证交所的喧嚣与默哀,非洲土著舞狂欢,偷车溺毙的醉汉。⑤裸女钢笔与桶中木片。(9.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觉得是三部曲里最棒的一部!开场立刻就被吸入,疏离感强烈室内调度已然展现安东尼奥尼强烈的作者自觉,简直可以看到大师站在摄影机后面统领一切,沉默的力量反射着言语的弱小,嘈杂繁琐的交易所一景反而是最无意义的事件,到了结尾仿佛受到了末日的召唤,深沉绝望至幻,完美。

19分钟前
  • TWY
  • 力荐

还是最喜欢第一段戏,貌似有点对不起阿兰德龙了,哈哈。又是疏离感,情爱往往就一分钟热度,热度过后什么都不剩。缠绵过后约好的8点见,一组长时间的空镜头代表了时间的逝去,却最终都没有两人的身影。。。

24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几乎每一场戏都是在利用空间和影像的纯熟调度来表达一种不确定的、无因的、一瞬即逝的情感状态,看到最后有些疲了。无常与虚空是建立在整体性的日常的基础之上,不是对日常的简单一味否定。

29分钟前
  • LOOK
  • 还行

谈不上喜欢,构图是好但剧情有点空泛,整个故事软软的

32分钟前
  • 还行

8.0/7.6 看安东尼奥尼,是在体会一种极致的忧伤。是洞穿了一切表象后,将真实打得支离破碎的那种忧伤。当所信仰的成为虚幻,那么忧伤也不过是种浅薄的形容,实际空虚深如绝望。

34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空间代替人物的叙事与表达功能,透过不同物件,通过不同空间角度观察人物,无法摆脱的疏离与困惑。到最后不同角度的空镜头【与交易所场景人声鼎沸对比】,人物彻底消失,空间成为了绝对主角,疏离延续,时间永恒。摄影真得是帧帧画面都不动声色的绝妙无比,电影到了真正大师手里才有了艺术的光彩。

39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第一次看时还觉得发现了理想的爱情,“只要相爱,没必要互相了解“,再看才发现意思弄反了,人家还有下半句,那还有必要去爱吗?时间上来讲,这一部讲的是爱的初期,一切还没那么绝望透顶,还有甜蜜,但漫游和空虚已经开始了,包括结尾那段暗示着前路不明的空镜。万恶的现代性。

42分钟前
  • 57
  • 推荐

他们的感情世界沉默寂灭,而包围他们的物质世界却喧嚣吵闹,沟通似永无可能,唯有电话线两头连接着物质利益;夜色中的暧昧犹疑、躲闪避让,一段并不互相信任的感情,两人双手纠缠的特写恰是两颗空虚心灵的无望挣脱;各种空镜头,空旷场景与布满线条的建筑,安东尼奥尼的视听语言真是一流。

4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情感上,由于《蚀》相对较弱的叙事感使人对大多故事上的元素印象并不深刻,留下来更强烈的是电影和人物所营造的空洞、孤独、游离感。维多利亚并没有一个她必须追逐的目标,非要说有也是脱离画框的离心力,爱情逐渐离开中心去往在画面之外,缓缓变成“不在场”的回响。于是让人印象更加深刻的反而是与看似中心的“爱情”无关的内容,股票交易所、男主的自恋和毫无同情心,现代主义风格住宅楼和维多利亚夜行寻狗的晃眼路灯,等等这一切取代主角双人走向台前,好像在批判这个“现代世界”中的“人”已不再重要。安东有极好的建筑空间感,让空间结构包围着人物,解构人物,甚至可以产生自我意识,就像网上的某篇分析写的像“蒙德里安”式的。那句“走到街角我会亲你的”很浪漫,带着二人一触即发的欲望,走进难以表述、只能通过安氏画面传达的倏然空洞。

47分钟前
  • 三十
  • 推荐

镜头叙事 开场的室内戏一绝 依靠镜头构图与室内构架将两人分割 可悲的厚隔膜瞬间浮现。而收场的长空景又是精华部分 依靠着大量的室外场景拼接反应时间的流逝与爱欲沉闷下的百无聊赖 之后空虚萦绕脑中。最讨厌女主这样的人 爱的动机不纯 还犹豫不定 犹豫不定是常事 但临阵萎缩是烦事。谎言构织出的甜蜜 最后让双方都剩下怀疑与迷惘 眼神空洞。可惜头尾出色 但是中间部分过于无聊 为了反映物质下的声音嘈杂与欲望下的动物本性花了许多篇幅。于是用观感上的寂寞反应寂寞主题

48分钟前
  • 心碎天使三號機
  • 推荐

被規劃成井井有條的城市.卻讓愛都成為不可能

52分钟前
  • yuςii
  • 推荐

老安的电影要看结尾,本片自不必说,那种孤寂和虚无,冲击力实在太强。片子刚好1962年上映,结尾那个看报纸的男人堪称点睛:古巴导弹危机和解,人类迎来了脆弱的和平。爱情又算什么,是同样惊艳的开头,沙沙作响的电风扇,和莫妮卡维蒂撩人的高跟凉鞋声吗?爱情死了。

57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现代人类的情绪 悲痛也好 欢愉也罢 都如同交易所瞬息变化的行情 区区几个数字 便能改变眼前的现实 有人一夜暴富 有人倾家荡产 但都如同交易所的哀悼 短暂又现实 而徘徊在爱情边缘的男女 隔着玻璃才能尽情地轻吻 爱欲瞬息 聚散离合 总担心陷入太多 失掉自我 在两性关系中 大概最舍不掉的并非爱还是自我

58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我希望不爱你,或爱你更多一些。”整个城市都被物欲侵蚀,结尾六分钟的空镜头将之前所有看似散漫的段落收束,情绪得以溶解。安东尼奥尼的构图理念,让空间极大限度地渗入叙事,时间与空间(日夜转换,场景变化)的界限也在毫不知觉的状况下彼此模糊。

1小时前
  • Jeannels
  • 力荐

这种大师的片如果打一星实在有故意装逼的嫌疑,但吾观此片之于浪费青春实在比在当今世上打一角钱的非友谊麻将更甚……是的,我知道你想表达某种貌似很形而上的东西,但麻将看上去也比扑克牌更加高深,但我们现在是用两幅牌来玩三国杀……另传说中的马兰德龙感觉好像强尼戴普,女主角的皮肤则好差,即使

1小时前
  • F.L
  • 较差

开头如黑白默片,沉默,短镜头,人物运动,破碎的空间,一触即发的不安感(如结尾的爆发力)。临结尾有纪录片和实验片痕迹。探究人与现代空间的关系,通过莫妮卡·维蒂的敏感视角,看和感受世界,如疏离着观察的孩子。偶有游戏感,不可捉摸,不可预测。死亡与爱欲。重复场景:修士,疾驰的马车,婴儿车

1小时前
  • 黄小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