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

剧情片大陆2015

主演:赵涛,张译,梁景东,董子健,张艾嘉,荣梓杉,梁永浩,刘陆,原文倩

导演:贾樟柯

 剧照

山河故人 剧照 NO.1山河故人 剧照 NO.2山河故人 剧照 NO.3山河故人 剧照 NO.4山河故人 剧照 NO.5山河故人 剧照 NO.6山河故人 剧照 NO.13山河故人 剧照 NO.14山河故人 剧照 NO.15山河故人 剧照 NO.16山河故人 剧照 NO.17山河故人 剧照 NO.18山河故人 剧照 NO.19山河故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16:22

详细剧情

  1999年,山西汾阳县城,开朗雀跃的女孩沈涛(赵涛 饰)徘徊在矿工梁子(梁景东 饰)和煤矿老板张晋生(张译 饰)两端。一女二男的三角恋,无法维持长久的平衡。梁子和晋生的友情破裂。涛儿结婚的时节,有人选择远方。  2014年,因长期在煤矿工作,梁子的健康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最后的时光,他带着妻儿回到故乡。此时沈涛和晋生已经离婚,晋生带着孩子到乐常住上海。人届中年,彼此都身不由己站在了生离死别的界限上。  2025年,只会说英文的到乐(董子健 饰)和父亲分外隔膜,但和中文老师米娅(张艾嘉 饰)成为忘年交。他渴望脱离父亲的控制,渴望得到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自由”。

 长篇影评

 1 ) 《山河故人》随笔:贾樟柯的探索和突破,附:32个片中符号/线索帮你看懂《山河故人》

         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现在很多导演都要去豆瓣看影评才能明白自己电影的内涵,看起来这句话是在吐槽大众对很多电影的过渡读解,在中国,贾樟柯和姜文的电影也许是被读解最多的。因为他们的电影总是带着时代特征和痕迹,或许他们只是觉得这些痕迹应该被记录而已,但这些道具和意象的叠加总会有一些化学反应,所以这些电影被读解其实也是情理之中的。

        和《天注定》不同,《山河故人》的重点并不是这些时代性的道具。而是跨时代下人与人之间情感细腻的变化。但却依然是一部很"贾樟柯"式悲伤的电影。不过作为贾樟柯在情感上新的探索之作,他想着跳出之前作品的时代道具拼贴和写诗般的视语。加入更多的抒情散文化的视听语言和情感放大。甚至为了不舍弃旧DV素材而选择三个时空分别用1.33/1,1.85/1,2.39/1三种画幅。但因为他是贾樟柯,在创作中总是会不经意的写入时代痕迹,所以成片就成了一部情感部分和时代道具部分交叉剪辑的电影。而这两部分的揉合又有了新的交集。

       情感变化上,除了贾樟柯对细节的处理和铺垫还得益于赵涛近几年最好的表演和摄影余力为趋于大成的摄影创作、技巧。电影中共三段舞蹈从开头三人一起跳《go west》到中间在迪厅梁子看着涛和晋生跳舞再到结尾剩下涛一人伴着《go west》独舞,其实赵涛全片的表演巅峰都在这三段舞蹈里了。影像处理上,梁子的好几次的白日焰火和晋生多次放炸药对比穿插在第一二段舞蹈之间。第二次舞蹈也是参合着DV素材和涛疯狂的起舞中在爱情和金钱面前做出选择。或许在涛和梁子分别时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是在金钱面前妥协了。与其说这三个人的命运是第二次舞蹈之后被涛的决定所影响,不如说是他们被时代潮流所淹没。他们的命运其实也是那个时代一大部分中产阶级和平民的命运,有钱的越来越有钱,没钱的越来越没钱。到最后,有钱的反而是精神上的缺失而没钱的片子在第二个时空交代了梁子得病后,找五年没见的涛借钱治病的现状,第三个时空似乎没有交代。相信如果梁子活着的话,他治好了尘肺病还是癌症也许会是一家人过着平平淡淡的正常生活。

       母子和父子之间的情感变化,从第一段涛生完孩子,便直接跳到第二段借由三明的口说出涛已离婚,涛在父亲去世后接来了发现彼此早已不熟悉的儿子到乐。一开口喊着妈咪,在涛夺走他的丝巾后他又自己围脖子上,以及在涛父亲葬礼上,涛大声哭泣的时候到乐却是一脸迷茫,这些细节的堆积注定了到乐对母爱的缺失而导致长大后心里的畸变。即使摄影技巧上涛在喂到乐吃麦穗饺子时使用的情绪特写长镜头调度,也许在到乐幼小的心里留下的只是饺子这种食物。到了第三段发现这十年间到乐和晋生的交流居然是翻译软件,父爱也是缺失的。和Mia一起开车时才唤起了他儿时残缺破碎的记忆,这也使他把这种缺失畸变的爱的自动转移到了Mia身上,而此时的Mia恰巧婚姻走向终点,她和到乐的恋情甚至连她自己都不确定自己的身份,情人还是老师还是恋人,也许是彼此的孤寂造成了这种特殊的感情。想回山西而被机场服务员打断两人只能在机场外吵一架,海边想起母亲的名字。在处理这两场情绪的时候,摄影依旧是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长镜头来尽力拉长这种情感。混音上也是大量的涛声贯穿,但拉的越长这种异化突显越明显。直到结局涛在雪中孤舞奠定了整个片子山河依旧故人不在的悲伤气氛。

          时代道具和道具使用上依旧是非常贾樟柯式的,发现了很多细节处理,但读解总是伴随着误解。而且有些道具似乎并没有读解的意义,个人感觉仅仅只是一种展示,就展示出来,如果有人愿意过渡读解欢迎评论。

1.开头展示着那个时代经过特殊的散焦慢速处理的DV原始素材和新拍的过节舞狮扭秧歌素材。

2.第一段晋生的汽车、涛的电动车和第二段涛的车牌晋J58588奥迪车、晋生的豪车对比。

3.梁子在黄河边连续放几次的白日焰火和晋生多次在冰下放炸弹。应该算是两人抢涛的暗斗吧。
        
4.饺子作为一种线索贯穿着三个时空,也许到了最后就成了情感寄托了吧。

5.旧素材:一辆过载的拉煤车摇摇欲坠,应该是那个年代煤价上涨,农民们赚钱欲望驱使而期望多放点而导致过载。不知是否会有人联想到中国大变革经济上涨而…...

6.新旧素材混合:1999年和2014年农村农民在燃烧农田废弃物,这是说雾霾嘛?

7.新旧素材混合:迪厅文化

8.第一段涛和梁子聊天时头顶桥上路过的火车,第二段的涛带到乐回家的绿皮火车,梁子回家时飞驰而过的和谐号。第三段Mia和到乐偶遇的轻轨。

9.第一段的大哥大和翻盖手机到第二段的iPhone6plus到第三段透明的手机。

 10.两首反复出现的音乐《go west 》《珍重》,《go west 》的三次出现演员都是蹦哒着的,尤其是开头结尾的呼应是个人最喜欢的段落之一。《珍重》也像是一个线索贯穿三个时空,第二时空涛给到乐听和第三时空Mia给到乐听唤起了到乐对母亲的记忆也对Mia多层情感波动。

11.煤矿里出现的一个叫『三明』却并不是韩三明饰演的角色。第一段只有两场无台词,第二段梁子想找三明借钱三明却要去阿拉木图做石油。

12.煤矿工人多次拜关公,山西局部的人的一种信仰。

13.扛着关公刀流浪的少年,第一段第二段都有一场。算是一种和时代的格格不入。

14.通过梁子视角去看被困在笼子里的老虎,和笼子里老虎视角看笼外的梁子,下一个镜头接到梁子一家出现在火车站准备回家。这只老虎是说心有猛虎?但无奈因病只得归家。

15.涛接到乐的飞机场不知道和《天注定》里是不是一个机场。

16.文峰塔的屹立不倒。

17.第三段晋生海景房里墙上的《黄河颂》油画,这算是土豪对家乡的思念吧。

 18.晋生在第一段里洋气的服装和第三段里返璞归真的老农民素衣对比,也是移民族们对故土的一种情怀。
     
19.第一段一架播撒农药的飞机坠毁和飞行员家人在烧纸。

20.广播里播报飞机撒农药的新闻,广播出现在贾樟柯多部电影里。

21.第三段晋生和老干部讨论2014山西反腐,提到了四季酒店~

22.全片的三段舞蹈,第一段的三人到两人到结局的一人,开篇已经提到了。

23.第二段,涛出息的婚礼主持人和涛父亲葬礼的主持人都是同一位满口辞藻的主持人。

24.到乐的丝巾,被涛扔掉后自己捡回来又围上了。文章提到过。

25.梁子得的尘肺病

26. 晋生在国内对枪的欲望和在国外拥有一堆枪的无奈。
       
27.两只狗分别出现在三个时空。

28.汾阳县城这个的故乡式的地标和熟悉的汾阳话。

29. 第一段梁子扔掉的钥匙第二段涛归还的钥匙以及涛给到乐的钥匙第三段到乐睹钥匙思人。这也是作为一种情感传递的物件。

30.不同于以往诗意写实而是使用了大量抒情写实的长镜头和广角镜头使用。

31.黄河的反复出现,以及和第三段晋生房间的黄河颂呼应。

32.在40分钟处才出片名。

(欢迎补充~~)


        在叙事结构上,这部片贾樟柯用的最多的就是时空留白了,或许这是来自侯孝贤美学,但这种美学似乎像是一种若隐若现的实验一样,还好这种观感并无障碍。

        在剪辑上似乎有点不同寻常,贾导把这些近30个左右的时代道具穿插剪辑在了这段和感情相关的故事里,情感线总是会在一些剪辑点上被无情打断,观感上突兀的地方确实不少,这种剪辑也有点不同于他以往的风格而有点探索和突破在里面,不过这种探索和突破似乎并不是很成功,或许是道具太多略显堆砌抑或是道具的密集出现而稍显刻意多少会让人有点别扭。

        总之贾樟柯并没有向往常一样一味的展现中国的尴尬和悲怆,而是想通过主角们在时代剧烈变迁下情感变化来展示这些年整个社会变革对人的改变。顺便带了一些时代符号。只是看你是否愿意接受贾樟柯眼中的中国时代的变革和人文的变化了。虽然也是一个悲悯的故事。

 2 ) 朋友送我的观后感

因为工作原因,我虽然身在戛纳,却一部影片未看。好友看了片子,就发篇小文给我,很是感动。

现在典礼已结束,但我不想改变她的初看感受,并且我也想抱着她这份心情与推荐走进影院欣赏《山河故人》。就像文里写的“不管贾导最终是否拿奖,《山河》早已在戛纳大放异彩“。好的电影不应该被错过,至少要去观看。


以下:



在来到戛纳的第八天,我终于拿到了第一张正式邀请函。更令我高兴的是,这的确是我今年最想看的一部电影。在看之前就听说此次《山河故人》的呼声特别高,抱着激动的心情,看着身边一个个举着“求票”牌子的路人,我踏过红毯,终于走进了传说中的Grand Théâtre Lumière 。影院是标准的剧院结构, 分上下两层,普通观众(比如我)只能坐在上层。一阵掌声中,灯光暗下,影片开始。

       两个多小时的观影后,我不得不说《山河故人》是我到达戛纳以来看到的最好作品。传言它是夺奖热门是有理有据,毫不夸张。且不说今年与之竞争的其他竞赛片水平如何,《山河故人》本身绝对是一部够得上金棕榈水准的电影,也不管贾导最终能否拿奖,《山》早已在戛纳大放异彩!

       我明白自己坚决不能剧透,但内心的激动抑制不住,必须表达出来。首先就是觉得贾导在每一部作品里都有进步,我们可以从每一部作品里看到新的东西。我一直都特别佩服一种导演,他们能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来讲述一件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没有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没有刻意的渲染铺垫,没有天马行空的浪漫对白,更没有夸张的视觉效果,但是却又能触动你内心最深最脆弱的那跟弦。这样的导演,被称之为大师。而这次,我觉得贾樟柯他做到了!他在成为电影大师的路上更近了一步。能在戛纳这个国际舞台上展示这样优秀的中国电影,我的眼泪也是骄傲的(跟观影的另两位小伙伴一起哭得头晕)。

       影片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第一就是画幅的变化。随着时间的变迁,影片从4:3,16:9再到超宽讲述了国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不同时空的不同境遇。去年的评审团大奖《妈咪》中也出现了画幅的变化,我刚开始看到时略微有些担心这样做会不会落了刻意,后来看完发现这样的变化和情节相互呼应,反而是提升了影片的情感。《山河故人》亦是如此。
       第二是时间在《山》中的运用。影片从1999年一直讲到2025年,这样的一个时间跨度其实并没有多大挑战,可是贾樟柯作为一个拍摄现实题材的导演,甚至之前有人说过贾樟柯之所以在国际上受欢迎,那是他只擅长拍摄一些中国落后穷苦人的生活。那我想说这次《山河故人》真是给那些人一个闪亮的耳光。影片很大一部分篇幅都发生在2025年——未来世界的故事。大部分涉及到这个年份的电影都是一些科幻或者轻科幻题材,都在刻意强调未来感。但贾樟柯却将这样一个年份仍然拍出现实主义的风格,他注重的不是时间,而是人物。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导演会选择这样一个年代的跨度。像影片里的一句话,大概是这么说的,“有时候时间并不会改变一个人”。时间一直在走,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磨灭的。

       第三就是影片未来部分的(几乎)全英文对白。常理上,中外合作的影片中,对白使用导演非母语的部分往往都是影片的重灾区,不论是《狼图腾》还是《夜莺》(《末代皇帝》与《艺妓回忆录》就坚持使用了导演熟悉的英文作为对白)。而且在导一些当代的都市戏份时往往会出现“假”“无聊”等情况。甚至观众会以为,中国电影只有乡村戏和年代戏才会出感觉,但是这些问题在《山河故人》里通通不见,让人不得不佩服贾樟柯导演的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影片的感人度。《山河故人》与《天注定》不同,后者所说的是“特别现象”,而前者所说的却是“普遍现象”。《山》中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正是我们普罗大众经历的,就算有些没有亲身经历过,身边的朋友也会有相似的。我想正是因为这点,《山》才会格外打动人。观影时,身边的外国观众已经泣不成声,而我到现在回想起影片里的一些情节还是会眼眶湿润。印象最深的台词是“一个人只能陪你一段时间,人总是要分开的”。看到《山》中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些生离死别,想到自己,不也是在经历同样的事么?

 3 ) 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

看了《山河故人》,有很多没想到,比如说,贾樟柯把它拍成了一部科幻片。另一个没想到的是,贾樟柯让叶倩文的《珍重》和宠物商店男孩的《Go West》贯穿全片始终。

电影开头,赵涛等人在激昂的《Go West》音乐声中起舞;在赵涛父亲(貌似老爷子是《小武》里的警察郝老师?)的电器店里,来看音响的客人掏出CD试音,音箱里传出来的正是叶倩文的《珍重》。赵涛夸这首歌好听,张译随后出门去将这种CD讨了回来送给赵涛;赵涛父亲去世后,赵涛儿子回国奔丧,在火车上,赵涛和儿子一起听IPAD播放的《珍重》;2025年,赵涛远在澳大利亚的儿子听中文老师的《珍重》黑胶唱片,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电影最后,所有亲人都离去的赵涛独自在黄河边,在《Go West》的音乐声中跳起了最后一支舞。
可以说,这两首歌在表达电影主题,推进情节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他还有一些歌,比如我似乎听到了罗大佑《乡愁四韵》的前奏,但这一次,随着《港囧》和《夏洛特烦恼》中的各种老歌开始泛滥,喜欢在电影中使用歌曲来传达时代感的贾樟柯反而克制了起来,他在《山河故人》里只用了《珍重》和《Go West》。
先说《珍重》。卦爷早年非常喜欢叶倩文,非常喜欢这首歌,这是叶倩文在1990年的专辑《珍重》的同名主打歌。但那张专辑里,大红大紫的是另一首《焚心以火》。这应该托张艺谋的福,在他拍的《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巩俐在叶倩文《焚心以火》的歌声中微笑着扑向火堆,不知道赚了我们多少眼泪。
《珍重》在香港拿到了4白金的销量,是叶倩文继前一年《面对面》的失败后获得的成功,也消除了人们对叶倩文是不是昙花一现的疑虑。

顺便提一句,《面对面》本身制作精良,它的失败有一部分原因是另一个歌手在同期推出了一张唱片《永远是你的朋友》,7白金销量,这个歌手是陈慧娴,唱片是她临出国留学之际的告别乐坛之作。没错,《千千阙歌》就是那种专辑里的。
那个年代,林忆莲和叶倩文都正值巅峰,梅艳芳宝刀不老,就连陈慧娴出国留学前的告别歌坛之作都能成为载入史册的经典。而那个香港女歌手百花齐放的时代,就让刚开始听歌的我遇上了。

再说回叶倩文《面对面》这张专辑。专辑里的《浅醉一生》是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喋血双雄》的主题歌,叶倩文在片中饰演了歌女。贾樟柯1998年的电影《小武》里,这首歌就曾出现过,当时的场景是王宏伟饰演的小武站在录像厅门口,正试图去保护他生命中的歌女:梅梅。
《珍重》和别的主题歌不一样的是,它直到诞生25年后,才找到属于它的电影。我一直觉得,要把一首歌放在某种具体情境中,它才真正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叶倩文的《焚心以火》、《黎明请你不要来》、《浅醉一生》乃至《潇洒走一回》都是影视主题歌。而《珍重》则不是,我连它的MV都没见过。这也让我一直有些担心,担心人们会逐渐忘了这首歌。
因为我太喜欢这首歌了。叶倩文的高音飘逸,在这首歌的开头,她温暖的中音也同样让人迷醉,娓娓道来的演绎平静内敛,在面对即将远行的朋友时,那种压抑的情感欲言又止,“多年情不知怎说起”。而就是在这种压抑的情感下面,却是“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的承诺。这种东方式的情感处理方式,与片中另一首贯穿全片的《Go West》形成鲜明对比。

《Go West》早年是宣传同性恋的歌曲,后来被宠物商店男孩改编后演化成了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政治歌曲,记得在1993年那会,我每天都能在卫视MTV音乐台上看到这首歌的MTV,歌词的内容是号召东方的青年奔赴大有作为的西方世界,MTV则拍得非常华丽,有气势。那时候苏联解体不久,这首歌的走红似乎带有庆祝的狂欢感,《山河故人》在开头和结尾分别让赵涛在歌声中起舞,其反讽的意图非常明显。“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We will start life new”,这样的词与《珍重》的“假如能不想别离你,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盼望世事总可有转机,牵手握手分手挥手讲再见,纵在两地一生也等你”形成鲜明对比,一个表达的主题是我们要离开了,要勇敢地走出去,去西方,而另一个表达的主题则是盼望故人能够归来。一个充满希望,一个立足守望,它们构成了这部影片的两极。

《珍重》改编自国语歌《说声珍重》,但词明显更好。由于语法和发音的特点,很多粤语歌的词都带有古意,且富于节奏感,演唱起来意境更佳。叶倩文后来改唱国语歌,更加流行了,但在我心目中那些歌的意境已经远不如从前。
这首歌在我心中几乎是完美的,它只是一直欠缺一个主角。我们不知道是谁即将远行,不知道他将去往何方,不知道他何时归来。而《山河故人》把这个空给填上了。感谢贾樟柯,感谢叶倩文。希望叶倩文能够永远幸福地和林子祥生活在一起。

 4 ) 山河依旧,故人已逝

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贾樟柯电影:生活被时代卷挟着,故事被时间的分母稀释得若隐若现,散落的符号则构成了时空的路标。最有张力的一幕出现在片尾,赵涛独自跳起了《Go West》,不仅呼应了开头,也把二十多年的经历抖进了山河之间。这一场戏不过两分钟,却足以把前两个小时的故事都当成铺垫。
冬日的那片山无法封存三人炙热的感情,可无论怎样的选择都是不幸。人至中年她放弃自私的丈夫,为了孩子选择独身,可父亲骤然离世。独自老去,她成为了孩子心中最不可触碰的记忆。没有人能陪她走完一生,她却活在自己内心的波涛中,不曾老去~
贾樟柯有一点故意“讨好”观众和评委,电影元素堆砌明显,但是头尾用go west来相互辉映,尤其是赵涛独舞,感觉走回了原点,生命是白费一场,建立起的感情任凭再高冷,也开始坍塌,眼泪硬生生的给逼了出来。大时代变迁下的小人物情感故事怎么讲都不会过时,山河可鉴。

 5 ) 《山河故人》超前点映观众问答实录

《山河故人》武汉点映场,贾樟柯、赵涛、张译三位主创都在影片亲临现场。观众问答环节是我参加过的所有点映里水平最高的一次,不愧是贾科长和贾科长的影迷。虽然只有寥寥几问,但主创的回答不仅深刻地解答了观众对影片的困惑,还提出了新的角度供观众回味思考。所以我做了一些简单的纪录以便日后查阅。(记忆有偏差,还望见谅)

1.问张译:您是怎么理解张晋生这个角色的呢?
答:就我个人来说,我最喜欢第三个部分,虽然这部分我的戏份很少,但是很多细节都有用意在里面。我们的电影叫《山河故人》,2025年的张晋生就是在思念山河,思念故人。故人有两个,一个是前妻涛儿,另一个则是情敌梁子。张晋生买了很多的枪,桌上摆的全都是,但他说他却找不到敌人。其实他是用这种方式在思念梁子,因为他当年曾经想干掉他。但也许梁子已经不在了。

2.问贾樟柯:影片里有一个片段是涛儿骑着自行车突然看到了飞机坠落,这个段落看上去很超现实,贾导的用意何在呢?
答:嗯,这个片段的确有些超现实,我想表达的是人生的意外和偶然。其实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最开始是没有这个场景的。剧本整体的风格还是比较生活流的,虽然开场很戏剧化,是一个三角关系,通常的电影也是这么处理的。我写完之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我觉得是人生的偶然,人总会遇到一些超出自己经验理解的事,这可能是我想表达的一层含义。

3.问贾樟柯:张艾嘉和董子健那场忘年的吻戏,在我看来其实可能是母爱缺失的俄狄浦斯情结,您是如何看待的?
答:可能除了恋母情结,更多的我认为是两个孤独的人互相取暖,自我解放的心理。儿子与父亲无法沟通,想要辍学,想回国寻母却走投无路,老师在异国他乡飘零,自然让两个人越走越近,这是合乎情理的。
我把剧本写好之后先拿给张艾嘉看之前说:这个剧本可能有点超越伦理。没想到张艾嘉说:好,没问题,我演。然后我又把剧本给小董,跟他说和张艾嘉有这样一段戏,问他能接受吗。他说:这有什么不能接受的,贾导你太落后了,现在我们性别都不是问题了,年龄算什么。

4.问贾樟柯:电影的最后您还是没有让涛儿母子团聚,其实观众都特别期待看到他们团聚,您是怎么想的呢?
答:其实这个电影有特别多的留白,比如母子到底有没有相遇,梁子最后怎么了,为什么晋生和涛儿离婚了,2014年到2025年又发生了什么。以及最后涛儿包了很多饺子,明显她一个人是吃不完的,是等别人回来一起吃。都是为了留出更多的空间。

5.问赵涛:您演了那么多贾导的电影,有没有想过演别的导演的电影?
答:演员都是在等待的,等待让自己表演有长进的角色。涛这个角色跨越了几十年,让我获得了不同的人生体验。所以作为一个演员我会一直演到老,并且期待各种角色。

 6 ) 纵然失魂落魄,也要珍重再见

        汾阳是贾樟柯的母体,但他不能永远只拍小县城,所以有了后来的下三峡、到成都、去上海,与变革中的中国做贴身肉搏,那些作品有好的,也有没那么好的,但这是一个导演走出个体经验的必由之路。同样在这场变革中,在现实魔幻主义事件的富矿中,许多作家失声,或者沉默,或为现实震惊而成为一个新闻拼贴簿。《山河故人》的好在于它回到了汾阳,那是贾樟柯面对世界的底气。
        最后一段故事发生在2025年,美轮美奂、自由文明的澳洲,和满目疮痍的汾阳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犹如移民太空的星际舰队,和弃在身后的荒凉地球。动人之处在于,舰队上的人对地球不可理喻的怅望,以及,被遗忘的母亲,在被抛弃的荒凉地球上仍如常度日,想念着远去已不知多少光年的后代。只是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哪怕他们已经不可能再交流。
        “望家乡,去路远”,一直是贾樟柯的一个主题,这个变动不止是地理上的远离,还有传统内在价值观的拆毁、心理的动荡,以前是县城的小混混、八十年代的文艺青年的苦闷彷徨,十五年过去,他的关照对象扩大了,不仅是底层,还有既得利益者,在这席卷中国的变动的大风之中,无人能全身而退。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以前他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现在撞倒别人的那些人也被他收入镜下,放入更大背景下观照,他们同样被时代碾压。有的影评人因此批评他价值观有问题。在我看来,电影不是政治表态,更复杂是好的,太阳既照着好人也照耀恶人。
        张到乐,山西煤老板的儿子,七岁去澳洲,住海景房,接受国际化教育,不会说中文,不知贫困为何物,最大的敌人是虚无。在他呐喊要退学、找寻生命意义之时,挣扎于尘肺病的梁子大概已经不在了吧,张到乐不能理解他的从疮痍之地长出来的父亲,就像我们许多人无法理解自己的父母,大城市无法理解农村。高速扩张带来的内部断裂,我们活在同一个时空的不同次元,亲情乡愁忆故人,这些感情无辜而静默地对抗着时代的高速扩张,被大爆炸的能量撕扯的面目全非,“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也许没有摧毁,只是已经不可能再交流。时代扭曲了我们用以交流的语言;尽管已经不可能再交流,你还是在我的心里。
       从上海到澳洲,张到乐犹如一节被发射到外太空的火箭,母亲和汾阳甚至父亲都是他身后一节节燃料耗尽脱落分离的助推器。身为第一代被动迁徙者,像试管婴儿一般长大,他是无辜清白的,也是被迫的,他之茫然,犹如坐在载人火箭上探索茫茫外太空的人类;Mia老师却是另一波华人移民潮中的主动迁徙者,1997年香港回归,港人称为97大限,当时香港中产几乎倾巢而出,大部分移民至加拿大。1996年移民多伦多的Mia正是其中一员。Mia与张到乐的命运,交织一起,成为离乱主题的不同变奏。
        叶倩文的“珍重”是97背景下的一首时代金曲,“他方天气渐凉,前途或有白雪飞,假如能,不想别离你”。贾樟柯之前采访曾说他对1949很感兴趣,感慨的是,烽烟未起,新世纪又涌起新一波国人迁徙大潮,而他终于写下一首珍重再见的主题曲。
        “谁在黄金海岸,谁在烽烟彼岸”,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并非在黄金海岸的光滑完美生活,而是最后又回到的汾阳,涛在纷飞的暮雪中跳起1999年的舞,这一幕如此感人,被损害与被抛弃的母亲,汾阳赵涛中国浑然一体,是情感的释放,同时又有种广阔的对命运的理解;是被损害与被放弃的形象,可又如此沉静广大,你会突然发现,快要失明的涛是这剧中惟一一个没有失魂落魄的。被抛弃的地球已经没有了未来,但大地仍然是不可战胜的,生命也是。这一刻,宏大叙事和个体命运融合,对着观众的潜意识密密诉说,如泣如诉,就像完美无暇的雪,绵密地落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


再论《山河故人》:艺术有权表现坏人的痛苦吗?

《山河故人》里不仅有底层,还有既得利益者,以前贾樟柯同情被时代撞倒的人,现在撞倒别人的那些人也被他收入镜下,放入更大背景下观照,他们同样被时代碾压。影片拍出了在这席卷中国的变革中,无人能全身而退。所有人都失魂落魄,只有眼前路,没有身后身。
    有影评人因此批评贾樟柯价值观有问题,还有个朋友说贾樟柯不愤怒了,“这种纵向视角可能将仍然身处其中的底层民众的痛苦鸡汤化”,我本来以为这不是个问题,没想到在很多人那里它的确是个问题。
        问题在于,艺术有权展现坏人的痛苦吗?既得利益者可以和底层一样拥有痛苦并且被展现吗?还是为了不把底层民众的痛苦鸡汤化而必须否认坏人也有痛苦、也会失落,或者至少有钱人的痛苦要比底层民众的要轻、更肤浅?痛苦到底属于人性领域还是意识形态领域?
        我个人的意见是这样的:痛苦是情感范畴,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感受,而且不光人有,动物也有;对既得利益者的舆论批判属于道德范畴;抓捕犯罪分子属于法律范畴。这三种领域不应该混淆。对罪大恶极者会剥夺其政治权利终身,但是并未剥夺其作为人类的情感权利:痛苦与被同情的权利也在此列。比如我是一个警察,看《山河故人》会觉得张晋生很伤感,但是如果他犯罪了潜回国我还是会抓他。一码事归一码事。我比较害怕情感被道德和法律阉割,即:当你知道这个人触犯了法律、或者不见容于某一种意识形态,你同时也在情感上和他划清界限,否认其有权在你这里得到人类情感待遇。这条路最终会通向和被打成反动派的父母妻子划清界限。这些冲突(好与坏,善与恶,人性与法律,个体感情和革命立场)在《九三年》《牛虻》《悲惨世界》等文学作品里都已讨论过了。文学不是判案,文学也不是政治或道德表态,它的复杂,说出了我们心灵深处的复杂与幽暗,说出了生活中的两难境地无解困境,说出即是超越。这正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读文学的理由。

 短评

每段关系都有距离感,“活久见”是张空支票。喜欢的是平白直叙和呼应:火车上惆怅的爸爸,骑着单车路过葬礼的老头,飞机坠毁地烧纸的母子,扛刀长大的小孩,赵涛的红衣。还有一开始的热闹最后都成孤独。

5分钟前
  • mumudancing
  • 推荐

三个画幅三个时代,山河犹在,故人何归?你的心啊,飘荡何处去啦。

9分钟前
  • keke
  • 推荐

一种轻描淡写又撕心裂肺的时代孤独,对山河的依恋和忧虑也都在里面了,故人已近黄昏,涛声是否依旧?三段式,三种画幅,三种人物焦点与情感核心,跨26年,完成对故情的建立与怀念。两把钥匙,两首歌,绿皮火车,残垣断壁,古塔白雪,等等元素,都耐人寻味。

1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两次放映中断重来都阻挡不了歪果仁流泪跪拜,问了几个外国朋友皆称神作,国内同行却疑其谄媚逢迎。三种画幅三个年代,意象符号直白复现,形式足够让影评人亢奋几天;弱化社会批判,理顺叙事逻辑,对故人故土的怅惋,内容也轻松勾起共鸣。差40岁的婆孙床戏闪瞎国内记者,大概赵涛也是出口欧洲专供吧。

1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沉睡的小河从大学冰封到晋生炸响第一炮,很快变成了一条无人能阻挡的大江。 在澳大利亚的海边,江的奔流都已是那么微不足道,源源不断的浪潮无时无刻不在袭来。 当我们被潮流甩在了后头,总有那么一天我们会开始缅怀那些被自己抛在身后,如此时此刻的自己这般无奈的故人。

17分钟前
  • 列车长&solaris
  • 力荐

#戛纳红毯#一次迷人又大胆的尝试。三个时空,对生活质感的复刻细腻又得体。时代变迁,故人依旧。开头与结尾的舞蹈令人泪奔。

21分钟前
  • 水瓶以北 天蝎以南
  • 推荐

一半拾捡城市变迁,一半采摘乡村思想,一代人的烙印几代人的纽系,情怀满分。

25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力荐

前几天看许知远访问贾樟柯,见面之前做足功课,看了他全部的电影,期待聊艺术与人生。没料想见了面,贾导却大聊VR、外星人和宇宙黑洞。或许有一种艺术家,当下总令他失望,所以他选择活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遥望此生。《山河故人》就是这样一部片子吧。

2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贾樟柯这一部蛮意外的,虽然仍有很多让解读者兴奋的元素(画幅、汾阳、过去现在未来、抗刀的人),但是,他包裹的却又始终是个无聊的情节剧(尤其第一部分)。思乡以及对时间的怀念。赵涛结尾《母亲》式的舞蹈也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整体没什么能让人记住的瞬间,或是亮点。。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真是又生硬又动人。今年的几部国产片《解救吾先生》《烈日灼心》《心迷宫》《山河故人》,虽然瑕疵都有,但感觉都很不错。张艾嘉与董子健的老少恋画面出现时,我在影院里听到了当初看《烈日灼心》里邓超与吕颂贤同性相吻时有一些观众的声音:“好恶心!”他们还不习惯哪!

35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不知为什么,画质更像电影了,演员更专业了,制作更精良了。当年看贾樟柯的感觉却没了。贾之前电影的优秀之处就是,你不觉得你看到的是演员,你觉得你看见的就是普通人和最现实的中国。但现在,你知道这是一部电影。三峡好人,倒是更配山河故人这名字。

39分钟前
  • 今何在
  • 推荐

用三种画幅三个时间点、一个女人二十几年的人生,说的还是归乡的主题,把“从老家来到城市”的人带到了异国,这的确是新世纪、未来多年很多中国家庭、海外成长的年轻人需要面对的问题。仍有很多熟悉的东西如粤语老歌,超现实符号等,一些段落有不同程度的别扭,但于我总体OK。演员演技需推敲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贾樟柯就是中国社会的剪报手,每隔两、三年就跑去欧洲读一下自己拼贴的新字报。曾经植根于个体经验的现实主义,已经蜕变成今天读着报纸看着新闻居高临下对现实的想象。一种泛滥乡愁和情怀,搪塞了在社会观察上的平庸和无力,只剩下影像语言上一而再三小花样在苟延残喘挣扎。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董子健演母子恋还蛮带感的,重度妈宝气质竟也能找到属于他的一片天

5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你知道最妙的一部分在于,当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你的眼睛变成了他的,他在牵着你走带着你听,一脚踏进去的奔流的河,好在你并非无知无觉。

55分钟前
  • 鞋舌不跑偏
  • 推荐

这部算是贾樟柯这几年拍的电影中难得的佳作了。看的时候很感动,只是看完后我忽然在想,这部电影里的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中国城乡结合部特有的情感伦理体系吧。这种体系必然是要破碎的,如果被这种体系困住了,同样会很痛苦。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要向前走,这样才会有出路吧。

58分钟前
  • 丁小云
  • 推荐

梁子说他的告别在迪厅已经说过了,父亲无言甚至连告别都没有,所以涛执意陪着儿子颠簸半个山河,只为告别时别那么匆忙。终究在儿子的记忆里她成了故人,隔空呼唤恍如前世。父子的沟通不畅如同时光的讽刺,绵长的岁月跨度总是让人不胜唏嘘。次第登场的人物在交错光影里道声珍重,牵挂是爱最痛苦的部分。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科长之所以能在国际上不言自明地必然代言当代中国十余年,与其敏锐嗅觉与自觉担当关联,而“贩卖”一说简直就是懦弱奴役的劣根残余。缘起当代最为轰动的国家政治串联大事件之一—山西官场大地震,选取期间关联的晋商个体命运,由此延展出的前世今生未来,寻回其丢失已久的时间感伤(不再是对平庸的沉郁)

60分钟前
  • 水怪
  • 力荐

“Go West”确实很洗脑,但叶倩文的“珍重”简直勾起了情怀。贾樟柯讲述个体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故事各有缺陷,拼在一起却能带来离愁别绪的会心一击。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前排为了“贾拍电影是否只为迎合国外评委而专门揭露中国黑暗面”要打起来了,其实我觉得完全没必要纠结这个问题。为何要管这部电影有没有得奖,得的是哪里的奖,评委为什么会给它奖?就不能单纯地将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电影情节是否打动你、表演是否引人入胜、看完后是否能令你思考,这才是重点。

1小时前
  • 我是鬼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