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战争片美国2016

主演:乔·阿尔文,加内特·赫德兰,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范·迪塞尔,李淳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2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4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5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6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7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8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19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原声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34

详细剧情

伊拉克战争时期,来自美国德州的19岁技术兵比利·林恩(乔·阿尔文 Joe Alwyn 饰)因为一段偶然拍摄的视频而家喻户晓。那是一次规模不大却激烈非常的遭遇战,战斗中林恩所在的B班班长(范·迪塞尔 Vin Diesel 饰)遭到当地武装分子的伏击和劫持,而林恩为了营救班长不惜铤而走险冲锋陷阵。视频公布于世让他成为全美民众所崇拜的英雄,然而却鲜有人理解他和战友们所经历的一切。为了安葬班长,B班得到了短暂的休假,因此他们得以受邀参加一场在德州举行的橄榄球比赛。林恩的姐姐因某事件深感愧疚,她希望弟弟能借此机缘回归普通生活。而周围的经纪人、球迷、大老板、普通民众则对战争、卫国、士兵有着各种各样想当然的理解。球场上的庆典盛大开幕,林恩和战友们的心却愈加沉重与焦躁……

 长篇影评

 1 ) 我真的没法像你们一样笃定地评论这部电影

0、电影上映一个多月前,我在台湾采访了导演李安。稿子见http://ent.qq.com/a/20161017/033103.htm?t=1476949334260

1、采访的时候,李安说这个电影的主题在拍摄过程中改了好多次,像打乒乓球一样,你发球过去,它又打了回来,所以改了很多次。很可惜采访他的时候我还没看电影,没法就内容提问。我一直在想最后李安确定了自己要拍的主题到底是什么呢?毕竟,这是一部本身就很好看的小说,也是蛮清晰的小说。我不知道在拍摄过程中,电影是怎么把球打回来的。后来其他媒体关于李安的采访一直没有涉足这点,很遗憾。

2、我一直都说,这部电影很像塞林格的故事。但其实小说像《麦田的守望者》,而李安的电影则像《九故事》。经由李安的过滤,这其实是变成了一个更加纯净又更加伤感的故事。

李安的比利更加有少年感。

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去对比原著里比利和拉拉队队员在后台亲热的那段对话,和电影的对比,就知道李安是如何在这个故事减去了尖锐、刻薄、世故,而放进了青涩,温柔、宽容。

李安是如何让自己回到了19岁来理解一个少年的世界?

李安是如何来理解少年?

李安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拍过少年。在我眼里《少年派》不太算。为什么他在62岁的时候,想要回到一个少年的世界里?

3、这当然不是关于“反战”的电影。李安事先自己知道这部电影大约会被扣上“反战”的帽子,然而他也说,这场战争左派右派都不讨好,没有人说这场战争的好话,他实在并没有必要去拍一个“反战”的电影。

其实李安很怕这部电影被理解成“反战”,但这还是发生了。

因为观众实在太需要从一部电影里寻找“立意”,“立意”让我们达成共识,“立意”让我们完成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我的认知,找不到“立意”会让我们不安。

4、在我眼里,这就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成长太痛了”,这是我所能感受到的层面。而“军人就是军人”这个层面我不太感受得到,我对成长有体验,对战争没有体验。但我猜,“军人就是军人”这句话的意思不是说什么“比利天生就是战争机器”,而是,我们如今所呈现的所有面貌,都由我们过去的经历塑造。战场塑造了军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改变。你经历过战场,你成为过军人,那就是你生命里永恒的一部分,你必须拖着这阴影前行。战争把人们分成两种:一种上过战场,一种没有上过战场。你从此永远无法完整的理解那一半人。

5、我不知道你们注意过没有,这部电影是没有关于他人的镜头的,这是一部纯主观的电影:所有的镜头,要么在拍比利·林恩,要么就是在拍比利·林恩看到的世界。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镜头——李安用情绪来传达情绪,所以既不对“渴了”做出解释,也不对“哭了”做出解释。但实际上,他放弃得更多,他放弃了所有解释的技巧——导演们都是有很多技巧的,比如他们经常拍一大片天空,一只鸟寂寥得飞过天边,然后镜头转移到主人公,于是你就明白了,主人公很孤独。

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几乎没有任何这样的镜头。

6、李安一定是刻意没有这些镜头的。然而我不知道,这是他对120帧的理解所致,是他对结果已经胸有成竹。还是他也并不清楚,这只是他的一次实验?

7、但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明显的:因为导演没有解释,你只能自行代入理解。它非常考验观众的“敏感度”。而每个人的敏感和李安的敏感都肯定不是同步的,每个人从不同的镜头里感受到的情感浓度也不一样。所以你被这幕镜头打动,他被那幕镜头打动,或者他无动于衷,情绪是很难同步。

情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东西。

8、比利对着两位班长说自己追打姐姐未婚夫的段落,和比利对着姐姐说一群在巴格达发了财的厨子和自己以及蘑菇的尸体同机回美国,都没有用闪回画面来交代,而只是让比利——说出来而已。闪回画面是讲故事,而让镜头一直对着陈述这件事的比利林恩,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的看见这个人。

9、不过有些镜头拍成这样,仅仅是因为技术上做不到:120帧的摄像机有一个冰箱那么大,使用的时候肯定很多是受限的。这部电影有些部分,肯定是属于“不得不拍成这样”范畴,这方面,没必要急着歌颂每一个镜头的正确。

10、这部电影非常非常让我困惑。我不知道未来电影是不是都应该这么“不解释”,我不知道“解释”是会带来伤害吗?是会带来什么伤害呢?作为一部电影的观众,我们是真的完全不需要达成共识吗?

在更多的120帧电影出现之前,我真的不知道答案。

 2 ) 记录一个史上最丧观影体验

【这不是一篇有任何技术见解的影评 这是一篇写得比较乱的观影随笔 从头剧透到尾 还没看的朋友最好不要往下看了?】
“You risked your life for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How many people can say that? Maybe you didn’t understand why we were at war. Maybe you never will. But it doesn’t matter. You held your hand up and said, ‘I’m willing to die for these worthless civilians.’”
—Phil Klay, Redeployment
我出了电影院,挤上地铁,感觉路人的一颦一笑都非常不真实。
在电影院的黑暗里,我被色彩极其强烈的画面冲击和挤压,幻象好像都变成了真的——这是一个并没有专业知识的感性观众对120帧技术最直观的感受。我在看完第一时间给好朋友的评价是,这是一次大型PTSD VR体验。我跟着男主角在礼炮轰响的一瞬间回到伊拉克的战壕里,跟着他死死扼住死敌的咽喉,跟着他抱住牺牲的上级掉眼泪。最后等我回到真实的纽约的时候,我反而觉得所有东西都很虚幻了:Grocery shopping? Who goes grocery when your fellow Americans are giving their lives away for the greed of those handful of privileged individuals? 完全像一个刚离开战场的老兵一样审视这个庸常得吓人的世界。很久以前看的《拆弹部队》里,男主角站在超市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物质丰盈不知所措,我估计我走在大街上也是带了一副和他一样苍白可怕的表情。
这是一个十九岁的男孩的故事。因为家庭的变故需要穿上军装,他去到陌生的国家,听着长官的指令,把枪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吓得跑开,他不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他因为一个偶然的镜头成了国家的英雄,在那同时,他曾经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怀里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鲜血,有战友的,有敌人的。他那么年轻,却已经饱经风霜。
家人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参军的意义,他们还在把他当做孩子一样保护。只有姐姐说,别卖命了,回家吧。
可是回家了能怎么样呢?去汉堡王打工?去社区学院读书?缴税,付保险费和医药账单,谈恋爱,结婚,带小孩,看着他长成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大人……面对这个世界所有的不公平,面对生活中所有的不可能,面对他无法挣脱的平庸和窘困,面对失望,面对悲伤,面对无能为力……
起码在扣动扳机的时候,他是在实实在在地做些什么。曾经的上级说过,他们所为之奉献的,不一定是国家,不一定是上帝,是任何大于自身的东西。
在达拉斯的体育场,在那个本应让他光芒四射的半场秀上,他看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是捧着热狗汉堡的肥胖男人,是喜欢挑衅的保安,是被训练着快乐或悲伤的拉拉队员,是在国家主义的宣传下已经充盈在了每个人心中的荣誉。国歌响起,他的脸出现在大银幕上,观众们热泪盈眶,可是一切粉饰太平的喧嚣都让神经已经极其脆弱的他想到战场,想到他即将回去面对的死亡。
这是你的国家,把你像木偶一样随意操纵的权力机构。这个充满了虚假的感动,繁华浮夸到化成半场秀的烟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标志印在胸前,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没办法轻声表达自己对它的不满,尽管你知道从小的教育都让你学会了要一心为它好。
这是你的人民,他们为了私欲四处奔忙。假装理解你的人,讥诮你为政治工具的人,说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只是因为你身上制服和胸前奖章的人。
所以你说,你还要为它付出一切吗?
他说是的。对他来说,现在他的一切就是部队了。他选择爱他的战友,选择把枪口对准可能是平民的异国男人,与此同时他选择离开蔓延到家庭晚餐桌上的政治争端,离开因为一场意外摇摇欲坠的家,离开平凡生活里所有琐碎的失败的可能。没有人是完全的利他主义者,也没有人是完全自私的。他的选择或许二者兼有,可是谁能指责他呢。
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孩子,一个为了保护姐姐参军的孩子,一个甚至没到年龄在自己国家合法饮酒的孩子啊。他只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他将为他早已认识到的无意义付出全部的青春。他以后的人生里,每一刻都无法逃离爆炸,硝烟和鲜血。他会去屠杀,并在之后无数次的自我审视里回忆起那些消失在他手上的生命。
然而他认了命。这是他的人生,选择了就必须继续面对的人生。
没有人可以逃脱生活。我们只能回到生活中去。

一些小数据:
美国17%的流浪人口是退役军人。
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160万退役军人中,有45%正在申请残疾补助。33%已确认具有和役期相关的残疾。
这些军人里,20%左右被确诊患有PTSD或抑郁症,剩下的80%里有许多人不愿意进医院,不愿意看心理医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问题“。
我查不下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此时此刻和我看着同样的一个google文本框,敲下同样的字,为了确认自己有没有病,为了看一看自己还是不是一个正常人。
一位生活在俄国和苏联的交叉口的诗人说过, “We must love this poor earth, for we have seen no other.” 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明天早上我睁开眼睛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美好一点?
大风从东吹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告诉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3 ) 120-FPS 大斧,和你的小木门

“从来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电影感”

“一切剥离感受谈故事都是耍流氓,反之则不”



1、120 FPS大幅改变了运动镜头的意指。
看到资料说,人眼平均采样率在45 FPS左右,少数人可以到60+。但考虑到人眼应该是个不均匀采样,120 FPS相比24 F,甚至60 F,仍能带来更多的信息量。
由是,一些常规帧率电影里过快的运动在《比利》中却速度正好,如球赛开始前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有一个较快速的摇动镜头。它基本上完成了“环视”的动作,在24 F电影里,完成相同功能需要两倍以上时间。(这个镜头在24 F里应该是个“业余的”灾难。)24 F电影中的快速移动通常用于表达“晕眩”,“惊诧”等感觉,在120 F电影则需要更快的速度来达成抒情功能。如比利幻想与啦啦队女孩在家中进行性爱,有一组进入房间的镜头,速度已经很快,但仍然不够快,导致冲击力不够。(这组镜头在24 F里或许恰好)与此近似的瑕疵镜头,是在队员们用餐的一场。有一个餐食的摇动+移焦镜头,那个镜头在120 F条件下显然过慢了,无法还原“注意力转移”的动作,显得很机械。
与此同时,一些运动镜头的轻微颤动也更为明显,放大了轨道镜头中的瑕疵。

2、“动物”的春天?
与上一点同样的原因,任何演员的轻微运动都更容易感知。一颦一蹙都更加易见,这让比利传达情感的能力大大增强。数个比利的特写镜头让人动容。摇动的树叶,飞鸟也更加具有感染力。与此相对,一些“死物”就显得了无生气,室内场景甚至有点让人窒息。(或许是恐怖片的新方向。)看来大体上,120 F会是个“动物”,“动作”占优的世界。
损失是,人物的象征性基本没了。由于人类运动速率不可能大幅浮动(与镜头运动不同),即:人不能慢速眨眼,也不能超速皱眉,所以难以达成超日常的效果。例:以往通过控制演员肢体以获得“雕塑感”的做法基本失效了,《圣女贞德受难记》在120 F下是不可能的。

3、李安没有浪费120 F。
从某些角度,李安已经走到了120 F的尽头。
电影早期的基本范式是24 F+固定镜头,24 F让我们损失了一些细节,而固定镜头是一种强制性注视,这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两相抵消,我们获得了一个与自然感受相去不太远的世界。早期电影的运动镜头也以稳定性的运动为主。随后,手持摄影兴起,帧率仍然保持24,因为人的视觉自带稳定系统,所以手持镜头基本上让我们看得“更少”。这类电影构成了“次视觉”,当然数码影像的锐利性做出了部分补偿。(由此看来,手持浪潮跟数码机器兴起基本同步可能不是巧合,跟机器便携性相关度反而没那么大,不然难以解释五十年代手持摄影机出现后,固定镜头仍然占据主流很久)李安使用120 F让画面更逼真,同时通过固定/稳定运动镜头让我们看得更清,最终效果或可称为“超视觉”,再加上相对现实主义的表演,那就是“超超视觉”了。
而且李安在片中用超视觉拍摄了“不忍看”的场面——战场杀敌,也拍摄了“无法看”的场面——几万人的体育场。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李安已经去到很尽了。所以整个片都有些过量的感觉,像是一部120 F exploitation film.
由此做出预测,120 F+手持镜头,两相抵消下视觉感受可能会自然一点,期待Andrea Arnold来部120 F。《比利》片中有个很惊艳的镜头,360环绕比利转。在24 F下这么转视觉很容易丢失焦点,但现在刚好。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感受到环绕镜头传达出“注视”的效果,与之相比以往的环绕镜头都是跛子。相信这样可供开垦的荒地还有很多。
或者120 F+象征化的表演?期待蔡明亮拍一部120 F。其实,他在《行者》《西游》里面做的事情已经在朝这个方向走了。
另,电影会朝“超视觉”还是“次视觉”走呢?还是保持不偏不倚?

4、问题和讨论
为什么影片的光打得这么平均,这么难看?跟120 F有关系?
如果120 F有点过采样,那么随之上升的快门速度对于视觉接受有什么影响?

 4 ) 一个存在主义者如何回答“普度众生”的问题?

李安的哲学是东方哲学(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的深刻结合。这种结合在《少年派》中体现为海阔天空的场景构想和奇幻的宗教体验。派是我们爱做梦的年少,对奇幻和冒险的憧憬。而比利林恩中,所有美丽和幻梦被导演冷酷地打破,只变成三个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美色,食物,金钱。

作为一个看《少年派》不下十遍的李安迷,我已经很习惯李安的套路。李安善用暗语,真正的表达和看不见的情绪推动,全部是在冰山之下,要前后结合起来思考的。在这里,我慢慢把自己看见的一些暗线挖出来,昨天晚上刚看的,有很多细节之处可能会有偏差,还请大家指正。

让我们先从“美色”这条线来看。这条线的明线是:林恩和姐姐对话,说明自己是处男。接着作为英雄接受采访,十分钟后跟美丽的菲姗make out。球赛开始,奏乐,在这个圣神的时刻林恩对未来生活产生极其美好的幻想,泪流满面。歌舞表演结束后,B班和工作人员争执,啦啦队姑娘们来拉手走下去,此时林恩和菲姗有了第二次对话,这一段很平淡的对话里藏了很深的玄机。最后,两人在比赛结束后接吻,告别。林恩看到姐姐,又说了这句话:我可能到死都是处男。

在这条线中,大家可以先思考的问题有这么几个:

1、一个长得不错的德州白人男生,为什么19岁还是处男?(这不符合常理)
2、情绪高潮的性幻想,大房子,金毛狗,为什么导演刻意安排的是女上位?为什么比利当时会泪流满面?
3、菲姗和林恩的第二次对话中,说道自己为了琐事烦恼,提到(引擎作响,室友的猫把沙发抓破了),这两句台词是什么含义?
4、告别的时候,菲姗对林恩表达崇拜,大家都解读出来她爱的是英雄的标签,为什么最后林恩对姐姐说自己仍然是处男? (否认和抹去刚刚发生的一切)

第二条线则是“食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吃饭而已。从《饮食男女》开始,李安对于食物的语言和意义就已经驾驭得相当纯属,吃什么,和谁吃,怎么吃,食物本身就带来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种种含义。我们回顾一下从影片开始:林恩刚刚回家的时候,母亲说做芝士焗鸡给他吃,冰箱里已经放满了他喜欢的可乐和Dr.Pepper。家人的晚饭,菜品是可乐、芝士焗鸡(火鸡)以及一大坨很难看的藜麦。进入体育场内,两边售卖的Papa Johns, Burger King 和各种香肠。刚刚坐下来的时候,他们盯着前面的观众端着大份的Burger和薯条,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你说这些人在想什么呢?”“深沉的问题吧,哲学,上帝,生命的意义。” 接下来,是华丽的午饭,镜头特写又落到了羽毛装饰的火鸡上,被装饰得丰满华丽的自助餐吧,然后是狼吞虎咽的B班大兵们,吓到了旁边穿香奈儿套装的一位老奶奶。餐桌上,一位页岩气开发商过来对话,然后被当成出气筒骂了。之后,B班大兵回到座位上,买来的饮料是一人一杯咖啡。中间有人突然拿到一瓶Whisky,藏起来(重要,注意!) 并不知道那瓶Whisky是哪里来的,只知道有人送的。另一个和食品有关的暗语是“头疼药”,一共出现了三次,从车上跟manager要,到了会场后manager忘记给他,后来见完大老板之后给比利了。此外,牵强一点地说,死去的上校名字,也和食物有关,他叫“蘑菇”(Mushroom)。

在食物这条线中,大家可以思考这么几个问题:

1、为什么死去的上校叫Mushroom(蘑菇)?你知道蘑菇是什么的话,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导演会这样取名了。
2、林恩的家庭晚餐,火鸡,藜麦,可乐,整个餐桌上的画面色彩是非常单调的。儿子载誉归来,为什么我们却完全感觉不到欢乐、庆祝的家庭氛围?
3、导演用食物渲染普通美国民众,肥胖、臃肿、粗鄙,无节制的喝可乐、吃汉堡、吃薯条、披萨的样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在那顿很华丽的午餐中,为什么导演要刻意渲染大兵们狼吞虎咽,惊呆四座的样子?当中有一句重要的台词是:体育场的蛋糕太好吃了(The Stadium Cake is so good), 为什么导演选中的食物是一块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 (而不是鹅肝、牛排等更好更高级的食物)?
5、“头痛药”前后三次的出现,都在说明什么?
6、那瓶Whisky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忽然就有人送他们whisky了,那是谁呢?为什么要送他们Whsiky呢?

最后,刚刚提出的所有问题,明线暗线,可能都要串联到“金钱”“贫富”的主题上来。关于金钱这条线:从高级酒店,加长悍马开始,我们有了一个华丽的场景开端。悍马上黑人公关说,拍电影,一人十万美金,然后他们开始讨论十万美金要拿来买什么。镜头跳转,比利回家,他家的楼很破,年久失修的样子。和嫂子对话,说哥哥出去打工了(后来这个哥哥在整个家庭场景都没有出现)。父亲瘫痪。再到姐姐身上的疤痕,深夜打工开车回来被一辆奔驰撞了,在医院时未婚夫甩了姐姐,比利愤怒地砸烂了有钱未婚夫的新跑车,才被迫入伍。大老板,球队的拥有者Ogasby,第一次问候他们、在镜头面前表达对英雄的崇敬,第二次出现则是和他们谈合约,画风突转。吃饭时,谈到退伍后,有一名技术兵说道自己可以去IT企业,收入很好。中间和waiter小哥一起抽烟,三个人说有人花二十万美金只为了能买个座位的权利,而自己要养家,待遇太差了,也想去当兵,能拿到六千美金,还有很好的福利待遇。三个人默默无语,抽完一支烟。再转回拍电影,十万的报价,希望落空,唯一的offer只要班长和林恩,变成了每人5500美金的巨大落差。到最后结束前,姐姐来找他,开了一辆显然很旧的酒红色二手车。

金钱,是现代社会中所有行动和所有存在的根本原动力。食物、衣着、住房,也无不跟金钱有关,在单纯的金钱线中,我们可以思考的问题是:

1、林恩和B班的大兵们,从他们想买的东西来看,说明他们的原生家庭状况如何?
2、从林恩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来看,为什么他们的家庭较穷?
3、姐姐想把林恩留下来,除了负罪感和舍不得,还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原因吗?
4、关于金钱的矛盾激化,在老板身上得到体现,老板将他们请来体育场,在镜头面前各种尊敬和崇拜几乎流泪,到会议室里谈电影Offer的冷酷无情,老板在想什么?
5、为什么吃午饭的时候,做页岩气的企业家如此友好,却激怒了班长?
6、剧中下台之后,大兵和工作人员发生第一次矛盾冲突,与在停车场内工作人员冲上来打人,为什么这些基层工作人员对他们如此粗暴野蛮,甚至还要冲上来报复? (临时工啊,临时工)

好,三条线,几个主要问题讲完了。接下来我们一层层地把冲突、矛盾和价值观的变化,重新构建起来,最终理解,导演在这部戏中,怎样一层层地构建梦想,再打破梦想,最后来完成了——大乘佛教与存在主义深刻结合的哲学表达。

整部电影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比利林恩的自我价值,幻想,崩塌,与重建。

在第一层,我们看见的是荣耀,是大兵们牺牲自己而保卫国家,得到关注和荣誉。此时,他们的意义被构建为国家的英雄,是众人的骄傲。大兵们自己也在这个角色中感到非常飘飘然,这是他们的第一层幻觉,我是英雄,我正在被崇拜、被欣赏,我们可以和真命天女一起演出,我们在全国上各种主流媒体得到关注。这是第一层的幻梦。

然后,第一层幻梦就很快被破掉了。“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样的人是不是值得被保护?”脑满肠肥的,庸俗不堪,甚至对他们恶言相向的普通民众。很快打破了这种我为人民的幻想。

当他们开始讲冠冕堂皇地话的时候。当比利是为了避免入狱而不得不参军的时候。当他们在媒体面前美化自己的军旅生涯的时候。他们回到第二层的现实——参军也许并非是一种主动的、为意义献身的伟大选择。它其实是每个人出于无奈,走投无路而被迫做出的选择。就像此时此刻银色勋章加身的比利,其实只是为了避免入狱、为了姐姐才不得不参军。就像他们被认为是英雄的那场战役,紧张、混乱而没有章法,策略失误和mushroom的牺牲。他因为那一天而成为英雄,那却是他生命中最糟糕的一天,并不光荣,也并不伟大的一天。

从无所不能的英雄开始,李安轻轻就破掉了这个云端的幻梦,把他们拉到了深深的地底,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深渊中挣扎,都只是在美国社会中没有选择的普通人。比利问班长,如果你有选择,你还会回伊拉克吗?班长说了三次,我没有其他选择,所以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

其实,英雄是假象,没有选择,才是真相。那么,我们因为穷,因为我们无能为力,因为没有其他选择,采取参与战争,我们是loser,这就是全部的意义和答案吗?

这里,还有第三层的幻想,我们曾经没有选择,那今天,当我们已经是英雄之后,是否可以用英雄的名义,来商业社会换一个合理的价码,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补偿。上媒体,站台,被采访,都是虚假的光环,但随之可能而来的“十万美金”,却是所有大兵们一直念念不忘最重要的事情。人可不可以单纯地给自己一个对价,把自己当成某种商品出售呢?钱带来某种安全感,选择权,和人生被改变的喜悦。是否可能呢?

而十万美金标志着的,从“英雄”到“成功变现”的路径,最终被证明走不通。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我真的有价值吗?对于B班的同学来说,他们将自己的英雄价值,锚定在了拍电影的10万美金Offer上。活在商业社会久了的人,都知道用价码来衡量一切。那么,什么虚无的、爱国的的意义如果不能被“庸俗众人”认同

班长与比利在老板会议室里,因为5500美金,而感到自己像乞丐般受辱,最后说:sometimes nothing is better than something。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比有一点总好。这句话背后,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如果商业社会给出的价码够高,好,那么我们其实是不介意卖自己的。但第二层,心理落差,带来的价码落差之后,就像“英雄值十万”在三小时后通货膨胀就贬值到了“五千五百美金”的时刻,就是自我价值摔得粉碎的时刻。

好,第三个商业变现的梦想破灭了。自我价值该去哪里寻找?

这个体育场不属于他们,这个社会,这些梦想,可能也不属于他们。属于他们的,可能只有战场,真实的,伊拉克战场,真实的远方。他们只拥有彼此,也只属于彼此。

回到悍马车,开往营地。他们如释重负地说,I love u。共同经历一场幻梦,一场破灭,而最终,一切就像是一块好吃却没有营养的奶油蛋糕,像是烟花瞬间绽放却毫无真实。所以,任何事,其实都只是人,面对自己的本心,自己当下状况的选择。当它被标签化,被阐释、被放大,被解读,甚至可以交换和买卖的时候,都只是带来更多痛苦的妄念和假象。

印度教,mushroom,谈因果,谈something larger than life,象征物是那一只白象雕塑。佛教建立在三条绝对真理上,诸行无常,诸受皆苦,诸法无我。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诸行无常和诸受皆苦这两个法印,是古印度智者们早已发现的真理,“诸法无我”是佛陀自己发现的真理。那么,李安选择的是“印度教”,而不是“佛教”的象征隐喻,恰恰是因为,他对诸行无常,诸受皆苦的两个客观真理作出的解答,和佛教不一样。

诸法无我,是佛陀说,痛苦产生于我们的心,如果我们在任何当下都能达到无我的状态,痛苦便无所依附,也无法产生了。

而李安说,诸行无常,诸受皆苦,人在社会中无力,又被各种幻象和外境折磨。我们做不到无我,但我们可以选择全部的我,用最大的诚实,和最大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纵使没有选择,纵使有软弱和痛苦,但这,就是生命本身。这,就是存在本身。我们不再需要寻找,“赚钱”“做英雄”“保卫国家”这些虚无的,美国梦般的意义。梦碎了,人不骗自己。来这个世界上,人要向前走,人只能也必须向前走。

这是尼采,是加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回答。

地藏王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每个英雄都说自己普度众生。空中楼阁的意义面对腐烂又浅薄的大众,你这一生所有的血泪真的是为这些人而流?
谭嗣同拿断头台唤醒观众,康有为终究被翻案定性为小人,台面上的人都只留下标签和脸谱,比生命中最惨的一天变成荣耀,媒体嗜血撕咬你作为一个人最深的伤口。终有一天,我么不在寻求理解,不在寻求作为一个人意义上的解释和诉说。

众生不是你旁边的那一个,它中就必须是个虚无到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世界上有一些工作必须要去做,有一些责任必须要去承担。存在的主体终究明白责任只是对自己的救赎,与他人有关,又与他人彻底无关。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不动声色地讲Karma是李安。观众们在台下嬉笑怒骂随意评论,英雄们存在与自己的存在。

因为,我始终明白,自己这一生的责任。

 5 )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2016

如果有人问光棍节这一天什么最抢手,多数人大概会掏出手机翻翻购物车;但如果有人问光棍节这一天什么东西想抢也抢不到,想看也看不着,那必定只有一样东西——就是以4K、3D、120帧标榜的李安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在此之前,技术问题一直是受到谈论最多的话题,各种技术分析帖也是满天飞。但事实上,从个人的观感和体验来看,技术在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造成障碍,甚至并不是很容易察觉。初次能够察觉到的,只是更接近人眼的观感,视觉效果得到了显著增强。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李安虽则激进,但并没有革掉电影的命,120帧、4K、3D……暂时抛开这些技术名词不谈(如果可以的话),对普通观众而言,《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绝对是一部可看性极强的电影,实验性可以忽略不计。

    更深一步挖掘则会发现,120/4/3这三个数字到底能够带来多少商业价值实在存疑,而它们所带来的技术革新确实切切实实的。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里,观众最惊讶的地方和最反常的体验莫过于会看到各种脸红眼睛红、景深控制、快速摇镜,这些想必都是李安为了突出真实感精心设计的机巧。几处黑白也用得恰到好处,让人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结尾减色所暗示的故事氛围(同样让人联想起《少年派》的还有“蘑菇”对印度宗教的提及,让人隐约能够捕捉到李安的兴趣所在和创作心路)。李安很敏锐地发现了交叉的双线故事虽然在内容上大相径庭,但却都可以用超高帧率、三维和超清三种方式综合提高真实度和临场感,从而间接操控观众情感,而这对于以前动辄就以纪录式风格体现真实的手法而言,的确是完全不同、另辟蹊径了,因此也无疑是对电影语言的再造和颠覆。

    从故事本身来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仍旧是一部极为精巧的水准之作。故事背景设置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故事的主人公比利·林恩在战场上救下了自己的班长,并和敌人进行了肉搏。拜媒体所赐,林恩从伊拉克战场回归之后便成为了全国熟知的英雄人物,整个故事便是通过林恩对伊拉克战场的回忆和美式足球联赛中场表演双线并进的方式讲述出来。在这之中,比利·林恩一生中“最惨烈的时刻”与碧昂斯的表演同时将故事推向了高潮,编剧可谓颇富匠心,节奏上也可谓严丝合缝。

    李安的电影,从来不是难于理解的类型。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有些时候甚至是显得过于“肤浅”了。比如比利·林恩在经过艰难抉择之后最终选择归队,很多人就认为仅仅是“兄弟义气”,或者是“美式主旋律”的体现,其实不然,甚至恰好相反。影片结尾,林恩在与姐姐的对话中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我多想让你为我感到骄傲。”“为我感到骄傲”(be proud of me),这句话在英语中简直不能再常用,然而在这里,作者实际是在暗示他在且仅在部队里找到了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那么,作者也无疑暗示了一层潜台词,向观众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林恩在德州时为什么只是个“小混混”?为什么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关于这一点,电影中并没有透露太多,对于比利·林恩的生存环境也并没有太多交代,但我们还是能够通过极少的描述勾勒出他的家庭情况:他政治上极度保守的父亲,被豪车撞伤却无钱医治的姐姐……这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甚至显得有些落魄和贫穷的家庭(用林恩姐姐的话说,“这个家真是糟透了”)。正是在这样看似极简的交代当中,我们可以一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社会状况,可以料想美国底层民众生存的窘况,甚至可以看到新总统特朗普胜选的民意基础和潜在必然。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美国近十年来的政治社会状况都有着惊人的前瞻和深刻的认知。

    “隔阂”是这部影片的又一大主题,但却也不是通过惯常的方式展现的。片中,比利·林恩的创伤性回忆很多都起到了结构性作用,另一些则具有高度的讽刺意味,比如碧昂斯中场表演的高潮时,银幕上迎面飞过两颗绘有国旗的炸弹,随后化作了美丽的焰火。反观此时120帧的比利·林恩,脸上是一脸惊恐,心里是万马奔腾。正如林恩所说,“一生中最惨的一天给人庆祝,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美国社会与战场士兵的真正隔阂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又一个细节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商人的压榨、观众的打趣、赛场人员动手伤人……隔阂、不解、无知、亵渎,无处不在。归根结底,比利·林恩等一干士兵的真正悲剧不在于经历过悲欢离合、生死考验,而在于英雄不再是人物,而成为了国家符号,英雄的事迹不再是真实,而成为了量贩商品。他们不得不在社会对他们的“功绩”的反复提及和褒扬中咀嚼一生中最悲惨的时刻,无限接近“他人即地狱”的哲学悲剧。至于爱情的火花,无非就是一个修饰的音符,为故事增添了一抹浪漫而伤感色彩。

    几乎可以料想,《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全球范围内并不会获得一片赞誉一声。对一些观众来说,它的技术太激进了;对美国观众来说,它的批判太尖刻了;而对中国观众来说,它的表达又太温吞了。不过,这也正是李安的优势所在。他似乎完全不在意讨好某一批观众,只是“一意孤行”地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内容,他能够游刃于当代政治社会文化之中,面满笑容下藏着几颗让人心悸的獠牙。其实,李安到底还是那个李安。

 6 ) 用120帧靠近角色的灵魂

星级:★★★★

我并没有感觉到4K 120帧3D版本和普通的24帧2D版本在本质上有太大的不一样,我前后看过这两版,真正让我记住的都只是故事本身。

对于120帧的版本,眼睛所能察觉到的不一样,只是它更亮,更立体,多了一层泛蓝的光(应该是特制眼镜的缘故吧)。反正第一感觉是一切从未如此清晰过,眼睛很快适应了之后,看电影就像你以前看过了DVD,一下子给你换上了蓝光碟,可以看到了更多的细节,眼睛也不累了。从观看的角度,它是有益的,但不会给你一种从未见过的奇观式的差异,你甚至最后感觉不到有什么差别。

李安导演一直在提这个120帧的新技术,新技术不是问题,问题是为了这个新技术,他在电影拍摄上的调整。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它的优点和缺点都要靠李安自己探索。

这不是《阿凡达》《奇异博士》那类奇观式的电影,我们不知道它拍起大片是什么感觉,不过这项技术让银幕上的细节异常清晰,演员脸上的毛孔、斑点,眼睛里的血丝都看的清清楚楚。从细节来讲,那些烧钱做特效的片子,很难想象真做120帧时需要多花多少钱。像DC的《蝙蝠侠大战超人》那类黑漆漆的电影,电影高潮时的夜戏大战根本就看不到细节,省不少钱。

因为120帧的画面实在太清晰,所以演员基本上就是素颜,因为皮肤的一丁点瑕疵都会被镜头捕捉放大。所以片中的灯光都尽可能的模拟自然光,看不到具有电影感的打光,整个画面非常的明亮,这让一切显得异常真实,不知道用这样的技术,打很戏剧化的光,片子的观感会不会变得很假。

不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灯光足以提名奥斯卡,它的难度就像格斯·范·桑特当年拍《哈维·米克》,看着没有打光,其实大家都知道,真正到了片场,实际的光都不能用,都需要模拟自然光,看着还要像没打光。

有些人可能觉得不打光的问题就是容易感觉像纪录片,缺少所谓的电影感,像高清电视,其实这个观点纯粹是瞎扯淡。

为了这项新技术,片子用了很多固定镜头,就连阿富汗战场也是很稳定很流畅的摄影,没有手提或者肩扛镜头。120帧的流畅画面,眼睛已经察觉不到脱帧和卡顿的现象,这时候太晃动的画面容易让人产生眩晕的感觉。

想象一下,你在万里无云的大白天,乘坐电梯快速爬升到828米的迪拜的哈利法塔顶端,如果你的眼睛从透明玻璃往外看,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双腿发软。当电影清晰逼真到这种情况,就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摄影上还用了大量的近景和特效镜头,画面的景深很深,可能是为了画面足够的曝光,摄影机的光圈开的太大。这也是所谓电影感变弱的原因,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相应的技术调整都不是问题,这样一个中场表演的故事,就是一场大型的直播秀,120帧的画面刚好足够有现场感,让人有如临现场的感觉,和全景VR直播有的一拼。

用3D 120帧拍演员的表演,就像把你放到一个话剧表演的舞台上,你隐形于演员之间,他们在卖力的表演,你可以近距离,甚至趴到他们脸上观看。对于表演,这样的距离有点近的可怕,想象一把刀子刺入一个人的脖子,你看到他在挣扎,看到的眼睛圆睁,白眼球在慢慢充血,一丝丝的从白变红。

这样的技术一旦遇到坏品味的导演,绝对可以让人做恶梦。好在李安在新技术面前相对保守,选择了很安全的做法,它在细节的呈现和临场感上逼真到可怕。

这个新技术之外,这是一部非常李安化的电影,以前你可能觉得李安并没有鲜明的作者化的导演风格。直到这一部,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李安的导演风格不像其他人一样,在灯光、美术、摄影或者音乐上辨识度很高,李安的风格在于他看待故事的方式。比如片子的配乐用了云淡风轻感的吉他,配乐非常的克制,和《断背山》如出一辙。

以前大家开玩笑套用李安那句“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青冥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绿巨人”等等,其实这就是李安的执迷和套路,他每次讲故事的套路。就连他在文化上融汇东方和西方,会在表达上如何走钢丝,满足东西方观众,都是同一种套路。

如今这些在《比利·林恩》之后,你突然能摸清李安的套路了,我觉得在这部电影之后,李安也是我心目中作者化风格极强的大师了。李安讲故事,每次都是个体的选择,也不是理智上最正确的选择,每个故事到了李安那里,都有他看待世界,都有他思考的方式。

李安对这个故事的看法还是他那套要靠个人去领悟的讲法,他用120帧的新技术,让你离男主角比利·林恩足够的近,让你尽可能的去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同身受。

它提到牛仔、石油、战争、反恐、爱国和个人自由,但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反战电影,更不是《美国狙击手》《拯救大兵瑞恩》《父辈的旗帜》那类的美式主旋律。它对美国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但并没有给出答案,最后他聪明的选择回归到比利·林恩这个个体,给这个普通的个体指出方向,但当个体的悟性扩大到群体,你会发现方向好像就不管用了。所以李安这次的钢丝走的不够稳,美国主流观众可能不太买账,但对反恐战争没什么经验的海外观众,特别是东方观众应该更很容易接受。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比利·林恩最后终于主动选择了,但战争和爱国这事,终究还是属于大众的。身为士兵,他只能回到战场,拿起枪,去尽自己的职责。在这个故事里,比利·林恩周围的人不能了解他,他的家人不能,一见钟情的拉拉队女孩不能,他最亲密的姐姐也不能。人们对待战争,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一次李安用120帧的高清画面让你近距离的观看战争,认识比利·林恩,你也同样很难理解战争是什么,只有像比利·林恩一样,亲自上了战争,你才能真正明白,这就是电影真正想说的。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男孩的成长,用去参加橄榄球比赛中场秀的时间,看这个男孩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学会主动的选择,走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路,其中透着的不是爱国,不是军人的职责,不是英雄主义,是一个出身社会底层的美国小镇青年在生活面前的无奈。他需要归宿感,他需要在生活中找到一个比自我更大的东西,最后他觉得他找到了。

 短评

2.5。安叔也有能力拍奥运开幕式。像第一次看真人秀像家里大人带着第一次去逛大中电器的液晶电视区。高帧率的愿望也许是身临其境却依然用浅景深拍摄。清晰的前景与虚化的背景让高清画面显得更假。技术更新了新的电影语言也应该配套升级。探索可敬余勇可贾。

9分钟前
  • 好样的
  • 较差

和想象中的不一样,一种慢慢浸透的真实感,在战争戏和Half time show这种需要现场感的场景非常有效。李安说自己抛砖引玉,每次看李安的电影都是种享受,不论从拍摄方面还是人生方面都会学到很多。能看这种导演的电影实在是荣幸

11分钟前
  • 引歌
  • 力荐

时间会证明这是电影史的一座里程碑。

1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4K 120帧 RealD3D 将观众瞬间拉近电影里 开启电影的新纪元 字符子弹烟花全都飞出屏幕 浮现在眼前 这不是关于战争的电影 更是一个男孩在地球另一侧的成长 短暂的中场休息 却让他意识到更为远大的人生和目标 这才是其真正的含义吧

16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3D电影的未来一定是高帧数的天下。这部电影就算没打开未来的大门,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1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看到中间差点悲愤得夺门而出。有人为了6000刀的补贴赌上性命奔赴沙场,有人随便花几万刀就为了抢一场球赛的前排座位。军人在战场每日面对生死和炸弹,而你所保卫的国家的人,他们只关心你们是不是搞同性恋。

20分钟前
  • 卡卡森
  • 力荐

开场前李安一直说,我们做得还不够好,我反倒觉得,技术已经够好了,情节反而大大削弱。

25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美国人对战争的态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倒退,当年批判越战的电影可不是这样。一边回放残酷的血淋淋的战争画面,一边又和战友们打趣说笑,“战友情义”就能让一切的怀疑消解吗?那怀疑的意义在哪里。不知男主的姐姐有未被说服,反正我没有。另外一味批评高帧率有什么意义,换成正常帧率内容也不变啊

30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我晕帧

35分钟前
  • 陀思妥曼妥思
  • 推荐

最触动我的是结尾处林恩对拉拉队女孩只透露出一点离开军队的念头,女孩就瞬间变脸,全然不似刚才甜美的模样。我想起大学时我最喜欢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大提琴家杜普蕾患上绝症后用难以听清的口音艰难说出“When you play,everyone loves you;when you stop,you are alone.”

40分钟前
  • 天腐之国🌈
  • 力荐

不管技术怎么样,李安始终是李安,除了几个太过于匠气的镜头,故事全程平滑流利又抓人耳目。中场表演那一段戏真是震撼到头皮发麻,几场文戏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女孩爱的不是男孩,只是英雄,群众爱英雄,然而只是自我满足的爱慕,他确实没得选择,人间地狱好像才是容身之处。

43分钟前
  • 夏目的丑猫猫
  • 力荐

都嗷嗷什么鬼120帧啊,有几个真的在看电影啊,为毛没人说这个电影就是没什么故事,或者说讲了个特别土的故事,从事件人物到价值观都土,李安以往最会的那种,在有限的电影空间里传达无限暧昧可能性的神手笔几乎没用上。四星给稳定的制作水平和眼珠子美得想攒在手里偷走的鲜肉男主

4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这部电影让我想在结束前冲出影院大哭一场,很久没看到这么沉重的电影了。那场show里的真命天女组合从头到尾都是背影,主角站在大屏幕前,头脑里浮现出伊拉克的战争画面,而此时此刻,周围是明星、焰火、欢呼的美国人,那一刻,我真想大哭一场。李安把人更深的孤独(想不出更好的词)拍得那么好!

49分钟前
  • 席幕瞳
  • 力荐

三星半,120帧的确是非常不同,非常独特的体验,亮度,清晰度,立体感都是前所未有的,感觉之前看的3D大多是垃圾。不过,我的问题还是无法入戏,过度关注视觉,而在情感共鸣不多。反而是看24帧的渣版,在剧情和情绪有了更多收获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120帧+4K+3D,摄影机每秒都很诚实,1秒120次。剧情和技术是交互的,拍法有代入,主观镜头和碎碎念不像电影,更像一种生活体验。两个空间的平行剪辑,混淆了战场与生活,大众看到的战争不过是被媒体“包装”出来的,唯有士兵自己才知道战争的真正意义。相比中场,战场似乎更安全,很讽刺。

5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从未离电影中的角色这么近,都能看到演员眼睛里的血丝,这不是一部主旋律,也不是一部反战片,这就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在人生的一个节点,学会主动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走自己的路。对于战争的看法,片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终究不是士兵们眼里的战争,士兵们的战争,只有上过战场的他们才会懂。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李安要说的一直以来都是选择!高伟同选择顺从父母,还是举行了喜宴;王佳芝选择还是放走了易先生;比利·林恩选择依旧回到伊拉克……其实李安一直想说的是人生的别无选择啊!我想,没有比天秤座更知道选择的重要,和选择的痛苦,以及选择的无奈了。#可能因为我不是技术控,120帧不影响我的观感。#

57分钟前
  • 惘然
  • 力荐

“人们忘性大,在好莱坞过两周就像过了两年” 120帧初体验,文戏部分无直观差别,每个人的脸都清晰如潮红,纤毫毕现,太挑战演员的皮肤。最明显的是5分钟战场戏,枪林弹雨,身临其境,但太短了…开头战争时间“2004.10.23”植入了安叔生日,儿子李淳相对酱油。“我的每一刻都是你的”

5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比利林恩们的痛苦被大众无耻无情地消费 家人不理解 制片商利用 还有各种猥琐的讥讽和挑衅 就连喜欢的姑娘也只是爱自己英雄的头衔 没人在乎他们在战场上到底经历了什么 再漫长的中场休息也只是孤独的煎熬 一旦入了军营 就再也出不来了 也许只有战死才是归宿 感谢安叔亲身经历般的120帧4K体验 电影的未来

60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很多人说李安是用东方人的情感,表达西方人的故事;用西方人的技术,拍东方人的哲学。其实在人性深处,哪有什么东方西方,我们的焦虑,我们的恐惧,我们的困惑,我们的愤怒,以及我们的爱,都是一样的。痛苦是个人的,痛苦也是全人类的。

1小时前
  • 芦哲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