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喜剧片中国大陆2006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导演:许鞍华

播放地址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33

详细剧情

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

 长篇影评

 1 ) 给上海一巴掌 踹东北一脚

阅遍影评,真是风光无限、好评如潮,令人按奈不住要发上几句杂音。

平日拜粗制烂造的电视节目所赐,对电视电影的内容、情节、角色已有全套挑刺的心得,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整个是一编出来的生活,遍体硬伤。

任何以现实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归根到底都离不开经济基础,姨妈的经济来源是鞍山的退休金加上兼职所得,确实是相当微薄。但姨妈所住的地段如片中所示,是福州路至外滩的十多层小高层老洋房两室一厅一厨带阳台(她家在12层)在黄浦江边、东方明珠塔对面,房屋使用面积50平米左右,这里的月租金不少于一千美金。以姨妈的收入,大概很难支付如此昂贵的房租,因此那这套价值在一百万人民币以上的老屋,其所有权应为姨妈所有。

姨妈被潘知常骗走毕生积蓄七千元左右,神思恍惚中失足跌伤,住院治疗花费不会超过二十万元(多少也能在鞍山社会保障局报销40%以上),姨妈说“上海我混不下去了”,为了帮助女儿她情愿回到鞍山,卖掉房子扣去住院、搬家等花费,姨妈至少可以拿到五十万人民币回到鞍山。五十万在鞍山生活是什么概念?至于将这套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房子空置扔在上海,在东北的寒风与大雪中摆摊卖鞋,就着咸菜啃干馒头吗?编剧可以低估人民的智商,但是不能低估人民算经济帐的能力。

大凡上海人,无论是上山下乡还是去支边三线,大多永不泯灭一线要回上海的希望。姨妈退休后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义无返顾的回到上海。(片中交代,此是她的女儿出生不久,姨妈以即将退休的年龄产下小女,是难得的高龄产妇。)姨妈清高、吝啬、好虚荣,却又有坚强自立的一面,退休金虽然微薄,但她在生活上精打细算、并四处寻找打工赚钱的机会,一个人在上海的生活也是有声有色自得其乐。潘知常的欺骗、邻居大妈的去世、女儿来沪的责难……让姨妈不仅狼狈的退回东北,并且还非得跟从来没有共同语言的大老粗前夫复婚、潦倒不堪的一起生活,头脑如此糨糊的上海人,真是平生未见。

姨妈的女儿带着满腔愤恨到上海来“照料”姨妈,这个女儿同样是充满虚荣心,一门心思想要往上走的,电影中有姨妈女儿对表弟出国的艳慕。鞍山——上海——日本——澳洲——欧美,这是所有虚荣的年轻人梦想中的出路。她已经来到上海安定的住下来,姨妈对她也充满深深的内疚,女儿离开上海的可能性便几乎为零。但电影竟让母女俩一起回到东北,继续去过那无穷无尽没有希望、充满怨恨的日子。姨妈无论在不在上海生活,她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假如真是电影中的结局,影片可以叫《疯狂的姨妈》。谁会想都不想就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呢?除了编剧。

太想制造戏剧性、制造梦想照进现实后的幻灭和残酷、制造“曾经的海市蜃楼,一段梦境一般的”上海与剧尾阴蔼、肮脏、无望的东北的巨大悬殊。编剧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不仅给了上海人一巴掌、也踹了东北人一脚。

可怜了这么强大的制作班底。

昨日之岛 http://tlccd.tianyablog.com

 2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3 )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电影标题中有“my aunt”的字样,电影一开场就是一个叛逆少年去上海见他格格不入的姨妈。我想多数人看到这里都会象象我一样,在心中勾勒这样一个框架,姨妈和侄儿都有性格缺点,两个人冲突几次,磨合几次,矛盾消除了,一老一少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老俗套主旋律一个,上海家庭版《我俩儿》。

其实许鞍华并非没有拍过这样的电影,《上海假期》就有点这个意思。如果真的拍成这样,这就成了许鞍华三流作品。

然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并非这样,她的情节直转而下,迅速地把人物带入不如意地现实生活,进而直指人性中不为人知的那一面。

许鞍华最好的作品大概属于《投奔怒海》《女人四十》《男人四十》这几部。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概是《女人四十》,因为这片子的观赏性最强。我觉得《男人四十》要更好一些,但是或许珠玉在前,而故事又比较正经,《男人四十》并不太受人注目。

然而无论《女人四十》还是《男人四十》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有一些喜剧的桥段,虽然整体而言气质是哀伤的;他们都表现了一类人面临的生活困境,但是又并不局限于个体或者群体的体验,而将思索延展到更深层的人性层面上。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也是如此。

尽管电影中有些喜剧情节,例如姨妈去游泳的段落。然而将这个故事串连起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生活打击。而与《四十》不同的是,电影的结局,姨妈彻底地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跌入了她生命的最低谷。

姨妈的悲剧似乎是环境造成的。姨妈处处彰显着她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她的英式英语,她的霸王别姬,都已经无人喝彩,只能让她孤芳自赏,最后无可奈何花落去。

她最初把邻居称为瘪三,虽然透着小市民气,但那是可以被原谅的恶,和她后来对形势变化的无力感对比,更彰显她为现实环境所逼迫,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悲剧意味。

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上,那么姨妈将会变成一个完全的悲情草根英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成了电影主题。这就成了许鞍华的二流作品。

但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还并不至于此。她要无情得多。她不仅揭示以姨妈为代表的老年人与现实的冲突,她更揭示了姨妈自己人性中的矛盾之处,从而把整个影片的视角从老年人群体放大到了更广阔的人性层面。

电影的过程中,就已经多次暗示了姨妈性格中的弱点。不只是她的小市民习气。还有她和潘知常的关系。他们两个只能互相欣赏,却无法相互信任。而这源于姨妈封闭的心。而肥猫飞飞之死,更明确地指向了生命中无法挽回的错误和那些错误所造成的伤痕。这些都是姨妈内在的部分,和现实环境其实并没有关系。

但是在电影的大部分过程中,姨妈内在这条线索都远远弱于残酷现实的这个线索。当四川女子杀死自己患病儿子的时候,现实的残酷性已经被推到了最顶峰。姨妈和每个旁观者都在自问,生命中重重苦难的意义何在?放弃理想是否会更好?

这之后,女儿刘大凡的来访是神来之笔。许鞍华在这里挥动利刃,迅速精准地切开了多年来的层层掩饰。现实的磨难突然被转回了对自己心灵的拷问。所谓的现实是什么?所谓的理想又是什么?现在的清高是什么?当年的背叛又是什么?

面具之后,一切的磨难都是来自人心。电影的结局似乎表示所有的理想全都被抹去了,剩下的只是在现实中苟活。

但其实也未必真的那么悲观。那轮温润如水的巨大月亮究竟代表了什么?这么近,那么远。就算无法触到,却也能轻轻抚摸每一个人伤痕累累的心灵。

许鞍华拍《男人四十》时,电影语言就比《女人四十》时要成熟了很多。《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在这方面的质量也很不错。有好些镜头都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例如姨妈和宽宽走过菜市场的那一段。

电影的配乐是久石让做的。整个音乐如苦茶入口,百转千折,只让人想为之一哭。音乐非常精彩,和电影的内涵也很配,但是和电影的外壳相比,却太直白了一点,在很多时候有煽情的嫌疑。如果能用更平易的音乐,可能会更好一些。但是单拿出来听,还是很出色的。

许鞍华有几分点播演员的能力,虽然《半生缘》中的黎明和《玉观音》中的两个主角都让人很不满意(这两部电影在许鞍华的作品中也只能算是三流),但是《男人四十》中的张学友和梅艳芳可被调教得真好,完全是脱胎换骨。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第一个出场演员小孩宽宽的表现平平,女主角斯琴高娃还算不错,但不算突出,似乎还有点撑不起姨妈这么复杂的角色。周润发的表演也不算突破。倒是赵薇演得真不错。她的戏份虽然不多,但是这一部分挑起了整部戏的核心,就是我说的神来之笔。她这个角色也很讨巧,有发挥的空间,又对电影很重要,非常适合用来争夺最佳女配角一类的奖项。

IMDB得分6.7(82人投票),我打8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4 ) 好在,活过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终于登场,大喜大悲充斥着我观影的两个小时,其精彩程度也超过了我的预期。

姨妈是影片贯穿始终的绝对主角,斯琴高娃对角色的诠释非常精彩并恰到好处,小人物的矛盾性格自然彰显,初始惹人发笑,随着情节展开却让人心生怜意,如同看到自己身边亲友的遭遇。
电影开篇干脆,以宽宽的角度勾勒姨妈身处繁华都市的矛盾心态。她自命清高,自私,嫉妒膨胀,甚至有些斤斤计较。邻居水太太表面来看是姨妈的鲜明对比,可纵然她追赶潮流,绝不落伍,内心却和姨妈一样孤寂,一样与时代相左,同样无奈的将满怀的依赖寄托于宠物之上。
少女飞飞以及金永花的引出,在彰显姨妈性情之余,也给观者蒙上了另一种压抑着的悲哀。不得不提史可的表演,戏份虽少,但寥寥几个镜头的勾勒却把碰瓷耍赖的金永花身后隐藏的悲凄无奈表现得让人唏嘘不已,此为亮点之一。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
潘知常粉墨登场,几句唱腔,正好拨动了姨妈心中的失意。周润发风流倜傥不减当年,把潘知常的油滑之气勾勒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春整二八,生长在贫家,绿窗人寂静,空负貌如花。”借用唱词,姨妈内心长期的寂寥与当时的激荡可见一斑。
两段戏曲的插入,十分巧妙,不但反衬出姨妈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并为影片增加了一抹奇妙美涣的色彩,又十分精准的将姨妈内心世界的作以明示。
猫咪之死算得上影片的急转,潘知常是不是骗走了姨妈的积蓄已经不重要,而床边的一夜相守是否是另一个垂暮之人悲哀的良心回转?
自此,姨妈的境遇急转直下,结束了短暂梦幻又似灾难一般的黄昏恋。而其他小人物的悲哀隐情也随之一并揭开。

由赵薇饰演的姨妈刘大凡形象之出现,是《姨妈》的另一个亮点。街头吵架一场戏,爆发力之强自然毋庸置疑,更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其他几处没有台词,只靠眼神表情彰显内心的镜头。鞍山饭店外抽烟的一场戏虽然没有一字台词却非常抢眼,所有的悲哀愤怒不平都化作烟圈被吸入呼出,叹息之后,生活继续,大厨的工作要继续,生活也要继续。而此般种种不免让人感叹赵薇演技的成熟蜕变。

如果与许鞍华导演的另一经典之作《女人四十》相比,也许是由于编剧李樯的加盟,再加上许导自身的变化,《姨妈》最难能可贵就是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描绘一个女人的经历和喜哀,与此同时跃上一个更高的角度去宏观描绘社会景况,而由姨妈所扩散开来的观感和所遇之人又可以构成一个个独立的精彩小单元。从此而论,与《女人四十》并没有太多可比性。唯一遗憾即是过为分明的三段式结构过于分明,在衔接时稍显突兀。
编剧李樯的作品《孔雀》所述即是压抑状态下的不如意,如今再上阵,依然爱用象征。月亮的隐喻十分有趣。姨妈、宽宽、刘大凡都曾被月光所吸引,而他们是否也从月光中获取些许的希望?也许希望只是藏匿在心底,等待被召唤吧。
摄影的功力为《姨妈》增色不少,而久石让的音乐虽然足以渲染气氛,但有些片断与如此写实的风格相配稍嫌刻意了。
电影中每一桩悲剧式的结尾都巧妙的省去了对前因的交待演绎。姨妈的悲哀境遇也许就始于特殊年代造就的错位婚姻;而少女“七公主”的遭遇追根溯源是父母远赴新疆一去不归,也是时代的产物;潘知常虽是骗人骗财的大骗子,可谁有知道他的身后有没有一番血泪史?金永花、灰带鱼的境遇也是一样,都在时代的巨浪洪流中飘荡。其实身处其中,我们又有谁可以幸免于难?

好一出淋漓尽致悲喜剧!
鞍山,宽宽到来后的饭桌上,刘大凡粗鲁依然的喊着,不禁想笑,却突然感到悲哀,生活之中,我们总有不甘,改变的努力到最后往往却又无力。
电影看罢,不至绝望,也寻不到希望。
也许,生活中境遇之常态就是如此吧,或喜或悲,或希望或绝望,并无什么明确的暗示。
生活仍将继续,没有更好,也未必会更糟。姨妈在时代召唤下从上海到鞍山,又从鞍山离婚到上海本为寻找自己的所谓理想,却终于落得年老寂寥受骗受伤重回故里,一切不过回到并不美好的最初。怎样继续,全指仗当事人是否知足而乐得其所。

我们看喜剧,常常嫌太过肤浅一味讨笑,我们看悲剧,常常觉得悲痛悲哀难以释怀,但生活本身其实很难明确悲或喜。悲喜交集,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是我们的常有体验。
因此,看着电影,忍不住喷笑,也不自主的流泪,只因为,太过真实,真实到残忍。
终于还是瘸腿的宽宽走在雪地之中,身边是想帮忙却已经力不从心的姨妈,宽宽说“我也不瘸过”。
好在,一切都曾经拥有曾经经历,好在,活过。

 5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6 ) 恍惊起 浮生若梦空长嗟

这个姨妈不简单。
她有知识、有追求、清高、看谁都是瘪三,退休生活却也不过是养养鸟、舞舞剑;
她自私、抠门儿,偶尔倒也很仗义,富有公德心和正义感;
你说她保守吧(害怕人们指指点点),似乎又很开放(一眨眼就跟陌生男人上了床);
她说她有谋略吧(带着瘸腿外甥找工作),偏又十分死脑筋(宁爬十二楼没想找说辞)。
她叫叶如棠——有如秋海棠般晚来俏的女人。
一个个奇奇怪怪的人物陆续进出于她的生活,开始上演一幕幕令人啼笑皆非的好戏……
影片就这样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为基点,揭开了《姨妈的后现代生活/The Aunt's Postmodern Life》。

很喜欢日本音乐人久石让为影片谱写的配乐。作为宫崎骏、北野武金牌搭档的久石让,在本片里以悠远明快、韵味深长的曲调为观众展开了一幅喧嚣热闹、有如《清明上河图》般的世俗风情画——呈现画中的不是北宋京城的市井生活,而是现代十里洋场上的众生百态。

斯琴高娃是个比姨妈还要不简单的女人。你能感觉到她像海绵一样具有吸纳性——将所有的生活体验全都融入到了表演中,演技精湛到炉火纯青。前半段略带夸张的手法将姨妈的琐碎多面展现得有声有色、不温不火,尤其是偶尔含羞带怯、撒娇作痴的表情看得人忍俊不禁;后半段她开始不露痕迹地收敛表情和肢体语言直至化为无形,让人说不出那究竟出于麻木还是坦然,百味尽在其中。如此收放自如的表演赋予了影片难以言传的神采,令人由衷叫绝。

看到这儿你会不会望而却步,以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十分学院化的文艺片?放心,许鞍华这样兼具人文气息与商业意识的导演一定会准确拿捏影片的娱乐性与深度,将其调和得恰到好处。

影片前半段常令我笑得抽肩捧腹,以为接了个快乐的包裹。然后,慢慢地,关于姨妈的种种悬念和猜想——她的家人呢?她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她究竟在顾虑些什么?……开始一一揭晓,我保证你再也笑不出来。当然,也哭不出去——许鞍华铁了心要将生活的万般无奈转嫁给观众——那分明是涂抹了轻松笑料的沉重包袱!

所以,看完本片我特地留意了下这出“阴谋”的幕后策划——李樯——内地还有如此功力深厚的编剧!许鞍华却透露这样的风格是与李樯力争而来的——原来的剧本要灰暗得多。片中的姨妈因为真实而可爱,因为缺点而亲切:生活阅历教导她要以怀疑的眼光看世界,她却总是忍不住想要信任他人——有时出于良知、有时为了爱情,你还能以“善良”或“盲目”简单界定她吗?她竭尽全力不多愁善感,却让观众来感世伤怀。她人老心不老,辗转于上海和鞍山——梦想与现实间,坦诚地感慨:“在这种年头,有人帮我发财就是最大的爱!”

原来,姨妈就是你我。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你我的老年生活。我终于明白了她的折腾、她的回归,读懂了姨妈、水太太、飞飞奶奶的孤寂与无助——那是属于所有老人的孤寂与无助。她抗争过、绚丽过,终于还是黯淡下来,回归了家庭、不再挣扎着去追求爱情或是理想中的生活,她平静了,也认命了。

因为《倾城之恋》和《半生缘》,我知道许鞍华读张爱玲。但我不清楚她是否读老舍。那些城市的变迁、人世的无常以及命运的无奈……同老舍在其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如出一辙。从早期的《胡越的故事》到《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再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我们可以看到许鞍华一路用胶片记录、呈现着自己在青、中、老各个年龄段对于生活、生命、家庭、伦理的感悟与思索(与作品的同步成长令她在把握相应题材时游刃有余),一切又与小津安二郎不谋而合。虽然许鞍华的作品不可避免地体现着女性立场与思维,人性终究还是相通和易于理解的——不论男女。

显然,久石让对影片具有非凡的领悟力,将种种复杂难言的感受精准、毫无遗漏地传递了出来。尤其那首《The Postmodern Life》(后现代生活),以民乐为主,中西合璧,颤动的筝音好似一溜小跑、颠沛流离的足音,在笛子和二胡的加入下,带出点点滴滴难以言传的味道,有欢欣,有悲辛,深情的钢琴和提琴又进一步强化这种感觉,丰富了它的层次与质感。

我们都知道演奏器乐时,有没有感情真的全然不同。听这首曲子,可以明显觉察到它的演奏者带着极其深长饱满的情绪,真是充满了情意,我就这样轻易地被它打动了。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让我重新见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惹人喜爱的周润发,他饰演的潘知常比起《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大王不知生动了多少倍!仿佛又回到了《八星报喜》时代,而且这个骗子依旧一脸无辜、娘娘腔十足、深知女人软肋却让人怎么也恨不起来。

虽然周润发在片中的表现轻松得近乎轻浮、平滑得近于油滑,普通话也很不地道,这些“缺点”却恰恰更加符合片中人物的特质——可见“潘知常”这一角色是相当具有承载力的。没有了俊男靓女、没有了青春飞扬,早已发福的周润发携手从没怎么瘦过的斯琴高娃,照样将老人的悲惶喜乐演绎得光华夺目!

姨妈应该释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其实所有男人都是潘知常。区别仅仅是:有人骗一世、有人骗一时,有人明里骗、有人暗地骗,有人善意骗、有人恶意骗,有人主动骗、有人被迫骗,有人骗得高明、有人骗得拙劣,有人骗得皆大欢喜、有人骗得万念俱灰……反之亦然。至少有得骗还有梦,还有温暖与欢乐。姨妈的大半浮生不就是一出《游园惊梦》么?好的爱情都是需要欺骗的。

莫非我听错了?爱情不是只要赤诚之心就足矣么?不,那是不够的。好的爱情需要种种障眼法,还需要克己与完善自我,将最美的梦境呈现给对方。

赵薇饰演的女儿非常到位。虽然她不是我喜爱的演员,但那些努力与进步却不容忽视。其实女儿与姨妈、与你我也是相通的——她也想要出去走走,她也认为外面会比家中好、未来会比现实好,这些念头不就是梦想么?剥去了梦想的生活正是姨妈回归家庭后的生活——真实终究有些怵目惊心。

既然是世俗风情画,当然不止几位主演了。事实上影片的配角与客串都相当到位:卢燕出演的水太太足见功力、《上海一家人》里的老太太出演的飞飞奶奶、方青卓出演的杀鱼大嫂全都活灵活现。最出彩当属史可饰演的金永花。姨妈让人回味,金永花带给人震撼——那些生活的无奈、沉重与残酷被史可演绎得淋漓尽致。

每处细节都能感受到《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是一部精雕细琢的作品:起始字幕、精到的镜头、段落式的调光处理、廖庆松的剪辑、贴合人物性格、场景的服装道具;上海与鞍山、梦境与现实,对比鲜明的画面营造出亦真亦幻的感觉,强烈反差下的失落与黯然呼之欲出;甚至姨妈与潘知常脸上沾的西瓜子都妙趣横生。唯一的缺憾是某些情节转接得稍显突兀,好在影片传递的温暖足以弥补一切。

从前读《临江仙·夜归临皋》并没什么感觉。看到“长恨此身非我有”,我的理解不过是——人生大多身不由己,影片却透过潘知常之口给出了最简洁、本真、通透的解释——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不是我们自己的。基于这样的解释,我对苏轼佩服不已——果然没跟佛印禅师白混,不知这解释究竟出自李樯还是许鞍华——居然能如此了悟!

连我们自己的身体都不可拥有,又岂能左右命运?

据说许鞍华本想给影片一个喜剧结尾,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终于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收尾。原来一部电影也同我们的生活一样,拥有数种可能,最终实现的终究只是一种。我开始想象一脸傻笑或不笑的潘知常来到冰天雪地的鞍山,找到鬓发散乱、容颜苍老的姨妈,对她说:“苏东坡说得好——‘长恨此身非我有’。虽然我们无法拥有自己,但或许,我们可以拥有彼此。”

瞧,姨妈刚醒,我又开始做梦了。这就是女人。

注:小时侯看《骆驼祥子》,不懂。就记着斯琴高娃对张丰毅说“赶明儿个我给你生个小骆驼!”我好奇极了,想人居然能生出骆驼来!那骆驼会有多大呢?会不会有人的特征呢?等啊等啊等,结果虎妞难产死了,我始终没能看到骆驼生出来。这个结一直在心里打了好久,等终于明白话里的意思,我也就长大了。

也是小时侯,每次路过电影院我总是尽量绕道走,因为我妈逢片必看(也是那时的电影票真的很便宜)。只要听见她说“走,进去看场电影哎!”我就知道暗无天日的时刻又要来临了。什么影片分级制,我妈全无概念,也从不认为那有什么必要。她的标准是——只要她能看,我就能看。

这么着,血腥的《南京大屠杀》她带着我,少儿不宜的《湘女潇潇》她也带着我,低暗幽怨的《美人之死》她还带着我。多数时候我都在座位底下爬来爬去地玩,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呆看座位上方瓜子壳飘落的轨迹,偶尔也探出头来往幕布上张望一下——呀!就看到日本鬼子正拿刺刀往孕妇肚子上扎,或是长工缓缓拉开潇潇的缠胸布,或是毁了容的女子照镜子后惊恐绝望的情景……吓得我一激灵。我妈呢?全然没留意到这些,依旧专注凝望着银幕。

在为数不多的、老实呆在座位上的日子里,我记得有部名叫《月牙儿》的片子,斯琴高娃演妈妈,年轻的宋丹丹扮女儿。平淡的剧情,那种无奈与走投无路的情绪却连年幼的我都能感知到。现在回想起来,一对母女——身为女人的母亲带着终将会成为女人的我一道观看《月牙儿》,真有点儿意味深长。

写到这儿,瞬间,我忽地明白了我的妈妈她为什么那么喜欢看电影。
附: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短评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7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8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11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14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17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18分钟前
  • SSEN
  • 较差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23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28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32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3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4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44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49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53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56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58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1小时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1小时前
  • 浩子菌
  • 力荐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1小时前
  • 较差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1小时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