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情片美国2006

主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马特·达蒙,杰克·尼科尔森,马克·沃尔伯格,马丁·辛,雷·温斯顿,维拉·法米加,安东尼·安德森,亚历克·鲍德温,凯文·考利甘,詹姆斯·戴尔,大卫·奥哈拉,马克·罗斯顿,罗伯特·沃尔伯格,克里斯汀·达尔顿,J.C.麦肯泽,约翰·塞纳迭姆博,比利·史密斯,莱曼·陈,布瑞恩·斯米吉,威廉·西弗斯,拉里·米切尔,安东尼·埃斯特拉,安德鲁·布雷文,特蕾西佩里尔,道格拉斯·克罗斯比,多罗蒂·林曼,奥德丽·尼南,康纳尔·多诺万,阿蔓德林奇,萨莉·图桑,米克·奥罗克,丹尼斯·林奇,迈克尔·拜伦,威廉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2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3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4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5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6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3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4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5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6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7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8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19无间道风云英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0:01

详细剧情

  波士顿南部的马萨诸塞州黑社会势力极为猖獗,其中最大的团伙要数弗兰克(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执掌的爱尔兰黑帮。警方为了剿灭他们,决定派警校毕业生比利(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潜伏其中做卧底。警官的冷嘲热讽,让曾有过底层生活的比利甚为不爽,他曾希望做堂堂正正的警察,但是在强压之下也只得服从命令,在经过烧杀抢掠的洗礼后,他赢得了弗兰克的信任。与此同时,同是毕业生的科林(马特•达蒙 Matt Damon饰)因为缉私有功,获得了上级的嘉奖,并且正在跟心仪女友筹备婚事。而实际上,他是弗兰克安插到警队的一枚棋子,两人勾结牟取私利。警匪先后发现存在内鬼,一场猫鼠博弈由此展开……  本片获得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马丁•斯科塞斯摘得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短评字数太少吐槽不够,旗帜鲜明的厌恶美版到底

承认我是先看港版再看这个,所以会先入为主觉得真心不堪入目化身咆哮帝。

1.实在是黑帮片看得多,有名点儿的黑帮电视剧也都看了,但是当看这个的时候被这台词惊呆了。这台词弱智到让我手贱的忍不住去搜编剧是谁。没想到发现这货(William Monahan)最早的作品是05年(这片子06年)!这是第二部电影作品!第一部也就一个7分的电影!这是走后台潜规则谁家亲戚吧?在imdb上没看生平,google也没看出是谁家亲戚,知道的麻烦告知。
这货平常不看黑帮片吗?谁来举个例子例子看看哪部有这么多F?没有那一分钟是没有出现过一个fuck的。整个片子里无数弱智台词让人吐槽无力,任何一个智商足够的成年人都不会这样对白吧?还黑帮?那得是多么娘炮啊?
比如这句
well, im the guy that tell you there are guys you can hit and there is some guy you cant. Now, that's not quite a guy you cant hit but it is almost a guy you cant hit.So Im gonna make a fucking ruling on this right now:you dont fucking hit him, understand?
只想我我靠!打架的时候说这个?还这么长一段由一个一点气场都没有的小混混而不是BOSS说出来?就算不是黑帮片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在打架的时候听到这样的对白对方说一半就一拳头上去了吧?居然那个that还读出来了!!!!!!这是黑帮吗?百老汇都不是这么唱的好伐!这编剧对黑帮的理解是每句话带个fuck就算混了黑帮了吗?
这把整个美国黑帮的水准都拉到底了吧!
这样一个现成的好剧本,把故事修正修正改到美国换个名字都搞不定!港版两个编剧大神都来帮忙了都没能救的起!
别说没有港版的韵味,正常一点的美国电影美剧都对白都不是这样的吧?谁能举个例子哪部跟黑帮挂钩的片子台词比这个差的?

2。让人期望大导致失望大的是这一票演员
没看过小李子的那个纽约黑帮,但是这个.....处于转型期的作品真心不算成功,明显的不如同时期的飞行家和血钻。还没从看脸到看演技,感觉还是太嫩,总像个装B的小屁孩,总想着向大人表现什么得个掌声,导致明显的用力过猛,配上那傻到爆的台词,比舞台剧还要夸张绝对笑场。和梁朝伟的对比就显得更渣了,尤其经不起对比。几个段落一对比差距就出来了。
比如第一次行动失败之后汇报警方内部有内鬼那段,那大吼的表情真是.......

虽然是马达粉。但是.....马达真的hold不住的这样需要演技有点深度较为丰满的人物。刚毕业的菜鸟和城府深的卧底之间有啥不同,那青春洋溢压都压不住。唯一一次成功还是因为他家小本在。即使是之后的几个片子马达都没能撑得起主角,只能演bone那种面瘫装酷看脸的角色。比如今年的烛台背后又显得渣了,当年瑞普利的那神来之笔再也没能出现过了。不过比陈冠希那段还是好点咯.......豆瓣不能贴图实在是太痛苦了,马达有的表情真心.....不是一般人能做出来了.....

马克沃尔伯格到哪里都是坨屎绝对拉低影片水平。不管他出现在哪部电影里,即使是自己当主角(不知道哪个金主抽风让他当主角),都是整部电影里表现最差的哪一个。总觉得新人去他的电影里最好了,怎么演都有个垫底的。这货从决战猩球到头天换日到这个倒TED到破碎之城,彻底把我惊呆了,越演越差!当然一直也没哪一部好过,TED演那种弱智男真觉得是本色出演。可悲我是倒着看的居然这货所有的片子都看过了!这算自虐吗?所以看过破碎之城之后这个只能算恶心还不算想吐。尤其是在如此不靠谱的编剧下,配上欠打的台词,和那渣到底的发型,真心还是觉得他面瘫好了。

唯一表现正常的是 杰克·尼科尔森了。作为个影帝级演员是全剧唯一的亮点了,不过对他来说也就是正常表现了。这算是美版里唯一个比港版出彩的人物了,曾志伟虽然很牛但是和这样的级别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3
一个引进的成功本子,一票打牌的演员能拍成这样,真心怀疑这是那个拍了禁闭岛和大西洋帝国的导演吗?
于是我又只能去吐槽这编剧了。
为什么庄文强,麦兆辉明明参与了编剧还能让这货把剧情折腾成这样?难以理解,吐槽都吐不动了......
港版几个高潮给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比如港版的黄sir挂了是中间部分的高潮。港版通过前面一系列铺垫塑造了这个人物然后把他虐死了通过配乐慢镜头还蛮感人。到了美版这就成了掉在主角面前就给了不到5秒钟镜头让小李子一脸兔子似得说了两遍fuck......
比如天台决斗。在美版变成了一边很没营养的无目的的推来推去边说 im sergeant in the Massachusetts state police. who the fuck are you? 真是无力了......最后在电梯里小李子挂了这样的高潮就给了三秒镜头!在另个黑人挂了的时候马达都是一脸刚被破处的小受像!烛台背后怎么没搞个这表情啊!那场景真是娘爆了......
最后一句okay就把马达给挂了.....好吧,也算不错终于不会有第二部了....
整个片子摄影,场景,配乐.....都已经烂到可以无视存在的地步了

4
会让人吐槽最重要的是这个居然还得了那么多奖!居然imdb还有8.5!让人不禁怀疑自己的审美水平是多么的不和国际接轨........美国人是有多么难以理解港版的故事啊,改成这样还能叫好......
更无语的豆瓣还这么多人说这是风格不同的问题....这明显是质量不同的问题好吧?这差距比国产套牌奶和海外奶差距还大好吧

 2 ) -对不起,我是警察 -我是马塞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

小文艺的港版无间道 实在的美版无间道。看完的结果,得出这么一个结论:港版精心渲染出了一个“酷”的无间道,而美版或者不懂酷或者不屑于酷,制造出了一个更“真实”的无间道。
 
美版和港版都很好看。但美版少了一些煽情、玩儿深沉、装酷,因此容易给人一种错觉:美版比港版肤浅、没有深度、没有内涵。我不觉得这和内涵有什么关系。可以对比一下两个版本的镜头表现和人物表现。
 
有图版
http://wfwfang.blog.163.com/blog/static/239389920069222365418/ (网易博客竟然说在审查中)

-------------------------美版港版的对比------------------------------

1,超级大国 vs 发展中国家

港版里的一些地点总是很干净、很整洁、很现代化,“很富有”。

-天台-
港版印象最深的是梁朝伟和刘德华在天台的对决。因为觉得周围的场景“很干净、很美”。
 
美版:破破烂烂,整个一废品堆放站。

-高尔夫-
港版:看看香港人在哪打高尔夫,太“大款”、太“气质”了。
 
美版:这儿哪是警察局局长啊,就一公司小职员周末练习高尔夫。

-街道-
从电影院走出来后的一段跟踪,注意这一路的景象。
港版:一个现代商化业都市,弄得四处都很有品位似的。
 
美版:凌乱不堪贫民街。(当然了考虑到A片影院为了防止有损市容也不太可能出现在高档地方,这个场景也是能理解的)
 
-办公室-
美版:很普通,桌子上东西很多,身后有很普通的书架放了很多书——就是一个普通房间。
 
港版:第一感觉是没什么东西,很简洁。
 
第二感觉,背景很黑看不清。陈慧琳的脸也只有一半光线,恩,很很艺术。
 
所以,美版医疗所就是一普通办公室,日常生活所用。香港医疗所,充满着小资式的简洁(桌子上不摆实用的东西)。
 
还有很多,看完干净整洁时尚现代的香港街道及办公室等地,再看凌乱不堪的美国,就会有种错觉仿佛中国是超级大国,而美国是个发展中国家。
 
2.煽情 vs 直白

港版里如果要说感人的地方,印象最深的是黄sir的死。
 
-黄sir的死-
港版第一遍看到这里时特别感动。后来看了美版无间道,又重温一遍港版这个经典桥段,原因是很好奇港版为了感人到底用了什么技巧。
1)迷人的眼神:梁朝伟面对黄sir的死,再一次给我们展现了忧郁的能杀死无数无数小女生的眼神
2)背景音乐:背景音乐不失时机的想起,时间掌握的很是时候
3)慢动作:注意警匪之间的慢动作,配上忧伤的背景音乐,很煽情
4)黑白回忆:黄sir的种种片段,25号生日的手表等等

-傻强的死-
黄sir死后马上进入下一个桥段,傻强开车,傻强的对白和最后的死更增加了煽情程度。(我觉得无间道里最好的演员就是傻强了。)
港版在这里为实现剧中的一个高潮,下了不少功夫啊。
再看看美版黄sir的死:没有深沉忧郁的眼神,没有恰实时机的主题曲,没有慢动作,没有黑白片儿回忆,没有傻强(美版傻强是稍后一点死在板凳上的)......只有主人公一个劲儿地念:fuck、fuck、fuck ......

-梁朝伟的死-
港版第二个很煽情的地方,是影片结尾处梁朝伟的死。
注意四个特点
1)慢动作
2)三个人的镜头的切换,并且每个人都来一次画面由彩色变为黑白
3)优柔的主题曲再次想起
4)电梯门一开一合撞着梁朝伟的腿
经历种种曲折梁朝伟终于抓到了卧底,本来这时观众应该舒心了,梁却死了,这种期望和现实的结局形成巨大反差,然后上面4个技巧一并用上,又一段非常~非常煽情的戏出现了。
美版呢,跟黄sir的死一样,还是什么也没有,没有慢动作,没有画面由彩色变黑白的手法,没有主题曲想起。有的就是,美版刘德华接过枪,朝旁边警官的脑袋开了一枪,很干脆。

3,神 vs 人 表情篇

最典型例子是影片结尾电梯里的一段戏,看看两个版本刘德华的表现。
美版“梁朝伟“的表现:靠在电梯里,满脸鼻血,一脸惊讶和紧张。
港版刘德华的表现:没有惊慌失措,没有面脸血迹,没有因紧张而造成的剧烈呼吸,没有fuck,总之,异常冷静,还是酷酷的,

4,神 vs 人 对白篇

港版对白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怖是片尾天台上的梁与刘的对话吧。

港版:
- 给我一个机会
- 怎么给你机会
- 我以前没一个选择,现在我想做一个好人
- 好,跟法官说,看他让不让你做好人
- 那就是要我死
- 对不起,我是警察
- 谁知道
-(酷酷地举枪)

美版:
- 我们只有一个是警察,你明白吗,Bill?没人知道!
- 你他妈闭嘴!
- 我是马赛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

真想统计一下这段对白中出现了多少fuck,出现率是全剧中最高的吧。
 
无论是表情还是对白,港版给人的感觉是里面的角色都是”神“——无论遇到多么重大的变故也能处乱不惊,无论多么气愤对白也是艺术性的。而美版让我们觉得,剧中人物和我们平常人没什么两样,一着急也上手,一说话也骂人,突然发生枪击也惊讶。
 
和菜头说过一段话:
你对着镜子说一百次“因为我是警察”试试?一准会笑起来,美好情怀就怕重复。而你再对着镜子说“Are you talking to me? ”一百次试试?出门就会打人。

Are you talking to me 是《出租车司机》里的台词。拽得不得了。所以我觉得论台词风格,港版无间道就是艺术的”我是警察“,美版无间道就是就是很拽的”Are you talking to me“。


-------------------------关于精致,深沉,内涵------------------------------

无论是表情还是对白,感觉老美不擅长表现酷。这种感觉不只在看电影上,小说、动画、游戏,无不如此。比如来这么一句,

        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

这一句话就够了,这个人的“酷”劲儿就马上被刻画出来,甚至脑海中马上可以YY出这样一个场景“古镇、小店、夕阳,一把剑滴着血(特写),一个人一身白衣站着一动不动,衣服的下摆风的吹动下微微飘动”......剑神啊,怎一个酷字了得。

老美呢,他们不来“西门吹雪吹的不是雪,是血”这种绕圈子的话,可以是这样——
你瞪他一眼,然后他说:fuck you!
  
老美的表现很直接、很市井。即使黑客帝国尼奥无论怎样穿黑衣服戴墨镜并费尽心思的摆pose,这种酷和香港电影或者日本动画比起来还是差的远。港版无间道中,任何一个小细节都显示出了一种酷,一种精致,而美版“大大咧咧”。所以看完美版后也许会有种错觉,美国电影真没内涵啊。不过我觉得这样说就有点误会美版无间道了。

确实,无论刘德华在什么处境下都能处事不惊,黄sir一死各种电影技巧就跟上,陈慧琳随便一个镜头也有艺术照的感觉,各种细节潜移默化地给了我们这种所谓有内涵的感觉。

但我们是否有种错觉:煽情 酷 深沉 = 内涵 ?
 
还有一个例子,港版无间道曾志伟有一句经典台词“出来混的总要还的”, 然后,曾志伟死了。于是我们会觉得:哇,这句话真有内涵,这其实是电影的主题,暗示着......(省略无数字)

问题是曾的死也许原因很简单:为了剧情推进的需要,就像黄的死一样,他们的角色用于推进剧情,推进剧情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死了,剧情继续发展。

所以我觉得曾的台词和他的死这种安排,有两种可能性:

一,单纯的巧合。“出来混的总要还的”这句话不一定蕴含着多大的含义,不过是一句口头禅,也可能是“我最烦你们这种没技术含量的”,或者是“我不做大哥已经很久了”。恰好他说了这句话,然后剧情安排他会死掉,单纯的巧合。

二,编剧有意安排。开头来一句“我们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出来混的总要还的”,然后结尾让他死掉,像中学生写作文做一个首尾呼应,借此引起观众的赞叹:哇好有内涵你看开头都说了,结局果真这样。如果真是这样,那这种“首尾呼应”的水平就比较低了。对比一下《肖申克的救赎》,关于希望或者自由,并不是开头安迪说个主题然后结尾就逃出去了这么简单。电影任何一个细节,安迪的任何一个行为,给同事喝啤酒,帮助上进小青年学习,听音乐......这种细节散布在电影的每一个角落,即使不用“首尾呼应”,看完电影后观众也能感受到电影所要传达的含义。


正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内涵理论”,我们会说:你看,美版无间道没有表现人的更复杂的一面;你看,港版梁朝伟死的时候电梯不断撞击他的腿显得多有内涵啊美版就不行;你看,美版没有针对“出来混的总要还的”等宿命论来个升华,多没深度啊;你看,港版动不动就慢动作背景音乐还特优美,多有文化啊......
 
但我觉得这恰恰是美版无间道最大的优点:很少来煽情或者升华什么的,只是尽可能表现激烈冲突下的人的真实表现(只是猜测更加真实,毕竟我没做过卧底也没天台上拿枪指过人)。比如想想一下影片结尾那段情节,两个卧底在天台见面,一个人异常愤怒,一个人高度紧张,这种情况大家会有什么表现?我想无非是美版所演的情况,爆打一顿,并同时fuck、fuck地骂。如果非要两个人异常镇定地说充满艺术气息的台词(“对不起我是警察”),不太可能吧。但是,也不能否认这种表现很酷、很好看。
 
-------------------------结论------------------------------

港版和美版各有特点,都很好看,但精致也好深沉也好艺术也好,与内涵无关。
港版无间道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好看。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音乐的配合都恰到好处,就像《疯狂的石头》,好看就足够了,没必要扯上内涵。
港版无间道通过美化街道环境(优美的天台)、运用充满技巧的镜头语言(深情主题曲+慢动作+黑白片回忆),加上酷酷的人物表情(不大喜大悲,一脸深沉)和艺术腔的台词(- 对不起我是警察),创造出了一种非常精致的美。
(这种“美”可能是香港电影的强项,在杜棋风《机动警察》最后优美的开枪、在王家卫《东邪西毒》欧阳峰孤独地看着远方的沙漠等画面中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情形。)
而这种精致的美,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觉得这就“有深度”“有内涵”。但煽情加精致不等于有深度。
  
美版没有运用这些技巧,和“精致”的港版无间道比,美版给我们呈现出了一种更“真实”的无间道。好看不在于酷,而在于真,影片里的很多人是平凡人,开枪杀人的时候会紧张,愤怒的时候会骂fuck,激动的时候会打人,出现突发事件是会有不知所措的瞬间。
  
写了这么多,其实有这两句台词就足够表现两个版本的差异了——
 
  港版 对不起,我是警察
  美版 我是马塞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可适当加入fuck等词)


------------------------------------ 题外话 ------------------------------------
1,美版也有很酷的对白
- 你知道我是谁吗
- 不知道,怎么了
- 我是那个告诉你什么人能打什么人不能打的人

 
“我是那个告诉你什么人能打什么人不能打的人”,恩,很酷,很吊,很拽,拽得就像《英雄本色》里小马哥说的“我这辈子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别人拿枪指着我的头”(大意如此,原句忘了)之类的,也许很容易成为小混混们模仿的对白,让人有马上出门对谁说这么一句的冲动。

2,替美版《无间道》鸣不平,其实港版也特爱看
 
3,还是港版MM漂亮
不需要语言,直接看图就知道了
美版

虽说和化妆有很大关系吧,反正还是觉得港版MM漂亮。

4,制造话题
港版无间道还有一个特点,在一些细节上,很容易引起猜想、讨论
 
-孩子的年龄问题-
梁朝伟偶然预见萧亚轩
- 你女儿多大了?
- 五岁。
梁走后,女儿说
-妈咪,我今年六岁啦。
这五岁和六岁可大不一样啊,牵扯到谁的孩子的问题。萧亚轩说谎的心情,萧和梁以前的感情.......这都成了fan讨论的内容

-电梯枪声问题-
电影结尾处,电梯下降的时候,出现了四声枪响,其中两枪是向上打穿了电梯
谁先开的枪,谁开了几枪,为什么会有两枪向上打......不少人在研究这个

-傻强问题-
傻强到底知不知道否梁是卧底,这也有过争论。美版倒是直接就表明了。

这些都是美版不具备的特点,就是总会有一些细节因为交待不清(或者出于故意,或者导演编剧自己也没察觉),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结果让这部作品更加热门更有影响力,这点上很像引起很大反响的“EVA”和最近的《凉宫春日的忧郁》(当然不喜欢看动画片的话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反响”)

5,电影院
刘德华和韩琛在电影院见面,电影院里播放的是什么电影?
港版,倍儿艺术片的感觉,大自然风光少数民族风情什么的吧
 
美版......(汗)
 
6,BUG的解决?
-你们警探真搞笑,为什么总喜欢在天台上见面?-
我们可以解释是装酷,但电影总要来个自圆其说,港版刘德华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后,美版梁朝伟给了一个理由:在老警官死的地方见。
美版至少解决了这么一个说不上bug的bug。
  
-可以随便杀死警官?-
黄sir死的时候,我就想当警察真可怕,随时都可能被打死。
但后来总觉得奇怪,即使是黑社会,也能随随便便杀个警官吗?如果真能这样,那早点动手不就得了,随便哪天等黄sir上街买菜的时候找俩人捅死他不得了,韩琛老大也就不会有那么多麻烦了。何必非要等那天才动手。
如果真这样,全市的警察早就被捅没了——所以也不太可能吧。
可那天为什么就能随便杀个警察呢?实在不理解。
结果美版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解释。
  
7,美版设定的一个很好的角色,很感人的一幕
最后结尾处,爱骂人的警官......
  
8,警察杀人最专业?
看看爱骂人的警官杀人时候有多么利索:潜入对方家里,鞋上套着白布,手上带着手套,杀完人把帽子一罩,走人。
看到这儿就在想,不愧是警察啊,深知如何不留下证据,可见一旦警察 想要杀人那应该是最可怕的。
  
9,一个电影一句台词就够了
我觉得两个版本的电影,每个只要有这么一句台词(不是同一个人,港版梁,美版刘),就足够表现她们各自的特点了。

   港版 对不起,我是警察!
   美版 我是马赛诸塞警察局警官,你他妈算什么?(可适当加入fuck等词)


-------------------------删掉的一段------------------------------
写这篇文章时,最初有下面这段。后来觉得跑题删掉了。
============= 跑题的分割线 ===============
因为关于内涵,我们有一个倾向,就是当描写一个坏人时,我们越是不断地表现他内心的挣扎与矛盾,我们就越说这个“有内涵”。所以为了显得和内涵,我们要这样表现:
 -坏蛋晚上一定要被噩梦惊醒受到内心的谴责痛苦无奈
 -坏蛋杀了人后一定要回家面对自己的孩子表现无比慈祥的父爱
 -大坏蛋之所以是大坏蛋一定是幼时受到了某种心灵的创伤
 ......
总之,就是常说的一句话:坏人也有好的一面。
越这样表现,我们就越说这种电影 “有,内,涵。”

坏蛋非得良心自我谴责吗,非要在童年受到创伤吗?
《8 毫米》的结尾,主人公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最终boss超级变态性虐待狂时,boss摘下了面具,露出了平庸的脸,在主人公惊愕(主人公可能和观众一样在纳 闷儿“不会吧,超级boss原来长得这么平庸这么‘没内涵’啊”)的时候说了,我不吸毒没有心理疾病我父母没有离异我幼时没有受过虐待......(大意 如此原句忘了)
这个boss的话倒也很有意思,终于打破了“超级大坏蛋一定要有父母离异或者幼年时受过创伤”之类的千篇一律的定式。我很喜欢对这个坏蛋的设定。
可能正是由于由于这种“内涵理论”,被误解为“美剧照搬了很多情节,但是并没有突破和升华。”

再比如比如明明是大坏蛋最后终于“想做个好人”,这下主题就升华了,我们就说这电影特有内涵。
如果大坏蛋老是大坏蛋,一直到影片结束也不积极向上思过进取,我们就摇摇头说“恩,电影好看是好看,就是少了点内涵”。

我觉得这是由于学校里的一些教育使我们对“升华”过于看重了,造就了我们的一个特点,为了升华而升华,谁不升华谁就没内涵
对此王朔说以前自己的小说被主编批评过“没有教育意义”,因为主人公没有在最后认识到什么而使小说有所升华。王朔对此很纳闷儿,能认识到什么啊,干嘛非得认识到什么才成啊。
另外,一些煽情的场面也极易和所谓的“内涵”“升华”等等连在一起。
比如徐静蕾在《梦想照进现实》里讽刺过说,中国电影动不动就用女人生孩子来表现女人的苦难等等。(很巧的是恰好同一时期播出的《茉莉花》,仿佛给徐静蕾的话做证明一样,真在结尾处用生孩子的镜头来了个“升华”)。
============= 跑题的分割线 ===============


----------------帖子写完了-------------------------

感谢大家的评论。看完大家的回帖后发现自己的观点有很多问题(笑)。

几位朋友指出我对美国波士顿的不了解。

一位朋友指出的,帖子有点厚此薄彼了。字里行间有点对港版不屑的口吻。确实,人家港版也没招你惹你的,你干嘛呀你~主要是看到好多人都说美版没深度,有点想替美版鸣不平,结果可能写得有点偏激。

还有朋友说 没有渲染不等于真实。确实是这样,我没考虑到这个问题。

反正,还有很多问题。

感谢大家的意见。

 3 ) 对称、暗示与其他细节:《无间道风云》被忽略的牛逼之处

《无间道风云》在豆瓣的评分是7.2分,评价人数超过8万。在我看来,7.2分的评分绝对贬低了这部电影。众所周知,《无间道风云》是在港片《无间道》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但此次我要做的不是对这两部电影做比较分析,而是向大家介绍《无间道风云》被大部分观众忽视的厉害之处。

我选取《无间道风云》前18分钟,作为此次分析的样本。在这18分钟里,我们可以看到马丁·斯科塞斯作为导演展现出的强大控制力,也可以看到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在剪辑上开启的新维度,以及编剧威廉·莫纳汉的大师级改编。简单说就是,《无间道风云》在奥斯卡上拿到的4个奖绝对是实至名归。

图1 《无间道风云》开场18分钟的场景梳理

相比《无间道》开场的叙事结构对称,编剧威廉·莫纳汉将“对称”这一特点引入到了更细腻也更辽阔的地方,同时在叙事手法上做了更为巧妙的变化。

1、对称

叙事对称

白底矩形是Colin,灰底是Billy。从图1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无间道风云》开场18分钟交叉对称的宏观叙事结构:

Colin的成长经历、警校经历——Billy的警校经历、成长经历。

在叙事手法的对称上,Colin的成长经历采用的是直接描写,Billy的成长经历则是通过人物对白来展现的间接描写。直接、间接描写的对应使用,既避免了人物塑造形式的重复,也为人物刻画的重点做了区分,即Colin的刻画重点是“Colin是在黑帮老大Frank的言传身教下成长起来的”,而Billy与离异父母的成长经历则不再是重点,重点在后面“照顾母亲”、“拒绝Uncle资助”、“母亲葬礼”三个情节。

剧情对称

矛盾的成长环境。

Colin的成长环境,(Grandma的)教堂、Frank的修车库。

Billy的成长环境,母亲的the North Boston、父亲的the South Boston。

洗脑与拷问。

Colin面对的是来自Frank充满诱惑与诡辩的洗脑式言传身教;

Billy面对的则是来自Dignam的带有精神分析目的的审问犯人似的严酷拷问。

金钱。

Young Colin收下Frank送的食物、杂志和零钱;

Billy拒绝Uncle的资助,并断绝了和Uncle的关系。

任务。

Colin收下Frank送的昂贵的毕业礼物,接受Frank的卧底警局任务;

Billy收到一张写有免税收入的纸条,接受局长Queenan 的卧底犯罪团伙任务。

台词对称

格言。

Colin

A man makes his own way. 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 By James Joyce

Billy

Families are always rising or falling in America. By Hawthorne

激励。

Colin

When you decide to be something, you can be it.

Billy

But you will not be a Massachusetts state trooper.

评价。

Colin

You're a worker. You rise fast.

Billy

You had 1400 on your SATs, kid. You're an astronaut, not a statie.

问题。

Colin

When you facing a loaded gun, what’s the difference?

Billy

Do you wanna be a cop, or do you wanna appear to be a cop?

人物对称

Colin

上级Frank ;上级Frank最信任的伙伴Mr. French;警校同学Trooper Barrigan

Billy

上级Queenan;上级Queenan最信任的伙伴Dignam;警校同学Trooper Brown

2、Part 1段落分析

对这个段落做单独分析的原因是,我们在这个段落可以看到什么是扎实的剧本,看到导演是如何理解剧本,又是如何组织运用摄影、剪辑、声音等叙事工具来讲述故事的。

剧本

从Part 1的场景图,我们可以还原出每个场景对应的叙事意图。

Part 1

在剧本层面,编剧建立了逻辑十分严密的向少年党徒灌输思想的洗脑流程:

招募—否定—输出—展示—重复—认可

使“黑帮老大Frank招募少年党徒、并让自己成为党徒们的精神教父”这样的剧情拥有牢固的经得起的推敲的文本基础。

另外,通过纪录片混剪及Frank的旁白,我们知道Frank向党徒们灌输的三观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其成长环境和生存本能共同造就的。从这一细节,我们能非常清楚的看出编剧在改编时着力追求的一个点就是——溯源,即任何重要的情节内容的出现或发生必定有引发这一情节的起因。因此,整个电影中的伏笔、暗示、呼应的出现密度相比其他电影也要高出许多。这些后面再讲。

摄影与声音

当我们身处黑暗看不见任何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耳朵会变得特别敏感。而当我们在荧幕上看到一个人但看不清他脸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就会本能的转向这个人发出的声音。在这里,导演认为Part 1这个段落的叙事重点应是Frank台词中传达的三观,所以为了让观众能够更专注的接收台词中传达的信息,导演选择将极富特点的尼克尔森的脸隐藏起来。于是,我们看到Part 1段落中Frank的脸一直处于阴暗状态,直到洗脑剧情结束才让Frank从黑暗中走出,至此,观众才第一次清晰的看到布满皱纹透着狡黠的Frank的脸庞。

1

2

3

4

5

剪辑

周新霞老师对此片的剪辑做了非常透彻的总结。

影片的剪辑师塞尔玛·斯昆梅克没有照搬港片《无间道》的双线平行、最后交叉的结构模式,而是在《无间道》的基础上,大胆地将影片的时空结构,扩张、交错、抽离,然后再缝合,并运用平行、交叉蒙太奇相结合的剪辑技法,构筑了一个立体时空结构,牢牢掌控住了影片的叙事节奏,并将其梳理得有条不紊……

洗脑流程

就拿“洗脑流程”来说,主副线交错的形式,在剧本层面已经确定。但是剧本勾勒出叙事结构,具体如何衔接不同时空下的各个场景,如何控制叙事节奏,则是对剪辑师的真正考验。

就以Part1 中的教堂场景为例。剧本是这样写的:

最终保留的牧师的旁白:

To you, O Lord, we commend the soul of Alphonsus, your servant. In the sight of this world, he is now dead. Forgive whatever sins he committed through human weakness.

最终保留下的旁白差不多是剧本写的一半。换句话说,有一半台词被删掉了。做出这个决定的,具体是导演或是剪辑师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既然已经到了剪辑层面,这样的处理,我认为还是把功劳归为剪辑师比较合适。

这个场景讲的是Young Colin is serving at a funeral Mass.及其代表的Colin好的一面。虽然这个场景最终被剪辑为时长11秒,删掉一半台词,仅包含5个镜头的小段落,但是在表达剧本含义上并没有产生任何缺失,作为承上启下的叙事作用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反而篇幅占比减少后的辅线段落,让整个段落的主线更为清晰,主线之间的衔接也更紧密流畅。

除了上述大刀阔斧般删改的情况外,场景之间切换所需要做的衔接处理也格外能体现一个剪辑师的水平。以“教堂”——“修车库”场景切换为例。剧本是这样写的:

最终的处理方式是:

修车库中Young Costello(即Frank)的声音Church wants you in your place.提前进入教堂最后一个弯腰鞠躬镜头,紧接着修车库场景中的第一句台词就是kneel, stand, kneel, stand...

Church wants you in your place.

kneel, stand, kneel, stand...

通过对比剧本我们可以发现,剪辑师通过删除What sort of man wants to be kept in his place?这句台词来适应整个段落快速的剪辑节奏,让不同时空下的两个场景在声音与画面上交叉呼应,融合衔接,使剧情含义的表达更为直接清晰。

虽然两个例子都和删减台词有关,但我这里想表达的并不是“删减台词”这个动作,而是想传达剪辑师是如何理解剧本并通过剪辑的方式来传达剧本含义、叙述故事的。下面“剪辑”章节,我们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剪辑方式,以及在剪辑阶段改变叙事结构的大胆做法。

3、暗示、伏笔、呼应

Part 1部分中,Frank来到商店收保护费,并调戏店主女儿的剧情呼应上一场景中的旁白

No one gives it to you, you have to take it.

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升级。

-Vin, don’t make me come down here again.

- Won’t happen again, Mr. C.

另外,当Frank进入商店后,店主和其女儿的神态骤变,店主立刻放下手里的活给Frank拿钱,即便之后Frank调戏其女儿,店主也只能忍气吞声。呼应上个场景中

I don’t want to be a product of my environment. I want my environment to be a product...of me.

在这个段落,我们还可以看到,与剧情非常符合的一些符号。

DONT WALK

这个镜头是Frank走向商店的主观镜头,运镜平稳,即便下方汽车在前面快速通过也丝毫没有影响镜头向前移动的速度,再看画面左上角Don’t walk标志,那么这个镜头的暗示就是Frank有恃无恐的闯红灯,这样的暗示和Frank雄踞一方的人物设定非常符合。

红点

Part 1中,当Frank对着Colin露出其狡诈面目的时候,画面右侧同时出现小半个红色圆点,暗示着危险。

Part 2中,Colin学习的弹道学,Colin和Billy的射击训练为两人最终被爆头的剧情埋下伏笔。

Part 2中,Billy与黑人同学Brown一起跑步时,Brown的对白向我们揭示了他做警察的目的不是伸张正义打击犯罪而是

-You finish the police course you get taken care of again baby. So after graduation, I get a blowjob again.

呼应了Part 3中,局长Queenan对于一部分警察的描述

-Lot of guys want to appear to be cops. Gun. Badge. Pretend they're on TV...

除此之外,Billy对Brown说

-Put it this way. You're a black guy in Boston. You don't need any help from me to be completely fucked.

暗示Billy来自Boston,而且对Boston非常了解,为下面Dignam怼Billy在Boston南北都生活过的经历埋下伏笔。

Part 3中,Colin在局长办公室见局长Queenan、队长Dignam的情节,一方面引出局长Queenan、队长Dignam两个性格分明的人物,并为Dignam对Billy咄咄逼人的情节铺垫;另一方面,也为之后Dignam与Colin针锋相对的剧情埋下伏笔。

Part 3中,Colin从局长办公室出来,局长秘书对Billy温柔的说Congratulations,而对Billy则是冷漠的说You can go in there now.剧本是这样写的:

从台词、语气,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两种态度的差异,那么导演在面对这个细节时会做怎样的处理呢?

胸、儿童画作

右下角的秘书双手抱胸,身体前倾,桌上台灯正好照亮秘书的胸部,女演员的整个动作充满性暗示,而且从墙上贴的儿童画作等布景道具看出,秘书已经有小孩了。所以,这个一笔带过的画面其实暗示着警察系统中男女关系的混乱,从下面Colin勾搭两个女同事的细节也可以应证这一点。

FIRE

Part 3中,Billy和他的Uncle在医院过道,两人的对白针锋相对,但由于是在医院,所以两人心中虽然都充斥着怒火,但在说话时依然强压着声调。缺少声音的辅助,那表现“怒火”的任务则需要Fire标志了。

4、人物塑造

前几天,我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和女朋友一起复习了《无间道》,看到一半的时候,女朋友突然问我“他为什么要去做卧底呢?”她问的是刘德华的角色为什么去警察局做卧底。我随口回答“老大安排的咯。”

《无间道》的剧情中有详细描写两个主角成为卧底后的心理纠葛,但在解释两个人接受卧底任务这一点上并没有做深入说明。可能在专制的中国,上级的命令就可以替一个人做出选择;而在民主的美国,这似乎行不通。因为在民主的观念里,做抉择的一定是本人,所以在剧本方面,《无间道风云》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将故事时间前移,加入两位主角成长经历及家庭背景。这些内容的加入,使两位主角各自接受卧底任务的理由除外力原因之外更有了内在原因。当然,编剧也不会忘了其他角色应当拥有的内力。

Colin

整个开场段落,影片从3个层面塑造了Colin这个角色。回答的是Colin一生中最重要的3个抉择:

1、为什么学业棒棒的Colin会去L street,成为Frank的手下?

2、为什么Colin接受卧底警局的任务?

3、为什么Colin最终会反水干掉Frank?

第一个问题:

同龄人都有伙伴,有钱买食物和漫画

同龄人可以和伙伴一起吃冰激凌,Colin只能孤独的喝可乐吃薯条

-You live with your grandma?

Colin在遇到Frank之前连个朋友都没有,他很孤独;和Grandma生活在一起,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经济条件也远不如身边的同龄人,他很自卑。所以当Colin面对金钱的诱惑和权势大如帝王的Frank的邀请时,他无法拒绝。

-Smart Colin!

团伙里,聪明的Colin总能够获得Frank的赏识,所以Colin也不会选择离开。

第二个问题:

经过Frank的言传身教,缺乏父母教育的Colin在潜意识里把Frank当成了教父。来自教父的指派再加上点金钱的诱惑,Colin自然也不会拒绝。

金钱的诱惑

第三个问题:

总结上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很轻松就能得出第三个问题的答案。Colin成为Frank的手下并卧底警局是出于对权力的崇拜和来自金钱的诱惑,并非出于忠诚。所以,当更大的权势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立刻被吸引。而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立场和选择也就显而易见了。看Colin每次见到代表权势的建筑时的小眼神!

Billy

Billy的性格形象通过“与Dignam的互怼“,”照顾病重母亲“、”拒绝Uncle的帮助“、”母亲葬礼“来塑造一个经历家庭起伏后,苍凉但不失骨气的Boston青年形象。更重要的是,编剧通过这些对白和情节来告诉观众Billy成为警察并接受卧底任务的深层原因——对曾经给他带来巨大伤痛的家族的反抗。

Frank

Part 1的叙事任务与Frank的形象塑造任务合二为一,通过台词,我们知道了Frank的三观;通过Frank枪杀一男一女并嘲笑尸体的辅线塑造Frank的残忍与毫无人性。

Trooper Barrigan

一个配角,两句台词塑造一个不相信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命运的人物形象。

-Forget it. Your father was a janitor, his son’s only a cop.

- We're cops, all right? This isn't somewhere.

Dignam

Dignam的性格是全片最鲜明的一个,随性直接,脏话连篇。但我们理解这个人物除了这些表面以外,更应该看到编剧在Dignam和Billy互怼时安排的一句能够揭示人物内在的对白。

-You a psychiatrist?

-If I was I'd ask you why you're a Statie making thirty grand a year. And I think if I were Sigmund fucking Freud himself I wouldn't get an answer.

这句台词意思是,他成为一个警察完全不是因为钱,更不在乎做警察微薄的工资。所以结局Dignam爆头Colin,复仇是外力,内因是Dignam这个人物本身拥有的信念或者说正义感。

5、剪辑

立体剪辑

我们可以看到上图段落的结构构成,在“Billy在局长办公室”这条主线中,插入了包含3个场景的“Billy母亲去世”这条辅线,并在辅线中又插入了“Colin租下公寓”这个情节。

平行、交叉剪辑等传统剪辑理念显然已经无法准确描述上述剪辑方式了,因此,周新霞老师在《魅力剪辑》一书中提出了“立体剪辑”的概念。

运用多种技法和手段来解构时空,抽离镜头,勾连线索,重新缝合,构建出大信息量、强逻辑性、快节奏的套形“立体时空结构”。

看到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时,我就很好奇,到底是剧本创作阶段就确定的呢?还是剪辑阶段?于是我必须再次翻出剧本。


在剧本里,“Colin租下公寓”之后的场景是“Billy坐在医院山上的长椅上看着城市的灯火思考人生”,“墓地”这场戏安排在片名“THE DPARTED”出现之后。所以,影片现在的叙事结构是经过修改的——删除了“思考人生”这场戏,将“墓地”这场戏提前至“思考人生”位置。这样修改的理由是什么呢?通过分析各场景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我们能知其一二。

上图可知,通过I don’t have any family这句台词来统领下面3个Billy的场景,3个场景的顺序安排则符合事件发展逻辑;插入Colin租房场景的内在逻辑是与穷困的Billy形成对比。最后,通过签有F.Costello卡片的镜头将影片拉回主线剧情。而按照剧本原来的结构,“墓地”场景远在片名之后,使得逻辑紧密的场景之间间隔过于遥远,对I don’t have any family台词的呼应也不够整体。而“思考人生”这个场景本身所含的信息也不多,可以利用“墓地”场景中的Billy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因而用“墓地”场景取代“思考人生”是一次非常符合叙事逻辑及剪辑节奏的改进。

将故事在时空层面进行拆解,通过场景间蕴含的内在逻辑进行缝合,创建出复杂却清晰的叙事结构,观众并不因时空线索的错位而感到混乱,反而因明确的逻辑关系而更能理解故事。

转场

除此之外,在整个大段落中,当然还会有其他的转场方式。比如,利用相似构图来转场。

这种方式是拍摄阶段或分镜阶段就确定的转场方式。更多体现的是导演的控制力。

呼吸

叙事需要呼吸,就像说故事的人偶尔也要停下来喘口气,喝口水一样。

从Part 2段落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快速叙事的情况下,剪辑师依然要创造慢的部分。有快有慢才能让影片拥有像音乐一样的美妙节奏。

6、细节

这个部分就简单说。

亮点自寻

暂结于2018年9月8日下午

 4 ) 无间行者之老鼠物语

在影视版看了一遍所有关于美版无间的影评 发现有骂美版丑化中国人的 有或贬或褒拿它跟港版比较的 也有冲着西科塞斯说事的 好像就是没有一个从电影反映的现实社会意义着手的 虽然我不太喜欢马丁的风格 (他太张狂 太直接 不像主流导演那样还假惺惺地摆个人文姿态以讨好美国以外的观众 他拍的就是给原汁原味的美国人看的) 不过看过三遍后我不得不承认美版的要比港版的要出彩许多---不光是把港版的情节漏洞都基本补齐了 而且也更深刻更悲凉. 这么说吧 港版的是教父式的优雅小提琴独奏 美版的是u2摇滚下粗糙的码头风云 港版里的警匪对立理想地就像二元论下的光明黑暗大战 可美版的我确看出了在一个阶级分明的体制下两个人绝望的奋斗
  
  苏利文 一个波士顿底层穷爱尔兰人的后代 记得毕业典礼时他的同学怎么说他的么?你爹是一个看门人 你这辈子也只是一个小警察 影片开头掠过的70年代纷乱的美国街头 爱尔兰人饱受欺压的历史 再加上快餐店听着弗兰克的淳淳教诲 小苏早就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要走弗兰克那样的道路 只不过方式不同 波士顿市政厅的金顶就是他彻底脱离草根 走向上流社会的象征 毕业后春风得意 买了一座能看得见市政厅穹顶的豪宅 可道出自己的职业后 连经纪人都不相信一个州警(即使是毕业后升得最快的)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 还记得影片快结尾时他回到自己的公寓逗邻居的小狗邻居们的反应么?即使他在事业上成功也抹不了他爱尔兰人出身的卑微背景 在这里 他的上司亚历克鲍德温对他的态度耐人寻味 从他接受的第一个案子 那两个到弗兰克地头收保护费的意大利佬被杀的案子起 我觉得他就看透了小苏 倒不是他知道小苏是内鬼与否 他知道小苏是和他一类人 知道什么时候装糊涂什么时候出手 这样的人才能在警局吃得开 小苏的机灵和圆滑可能让模范老警察马丁辛和脏话连篇的马克沃伯格本能瞧不起 可却能在黑道白道游刃有余 不但官运亨通还顺便捞到了心理医生大美人 所以鲍德温在打高尔夫时对他坦然自己和他一样历史有过污点 俨然要是没有弗兰克代表的过去和死心眼威廉的搅局 他苏利文就是局长大人的继承人了 到了那时也就真的离那圆金顶代表的梦想更近了 可惜机关算尽太聪明 弗兰克也早就看透了 一个从底层奋斗上位的爱尔兰穷小子 必定会出卖所有人来换取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所以宁肯把机要档案交给黑帮世家的威廉也不告诉为他卖命的小苏 最后把小苏逼的只好反正灭口 影片最后心理医师美女的离开还有脏话警察马克的一枪彻底终结了他的金色穹顶之梦 结尾处你可以看见阳台上那壮观的金色市政厅穹顶背景下阳台边上有一只老鼠 如果说它就是小苏一生宿命的象征再恰当不过了 就像一只老鼠妄想攀登金顶却最终打回原形
接着再说威廉 脏话大王马克怎么说的他? 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病例 每周五天在东区码头像一个标准爱尔兰混混闲逛 到了周末却像一个模范的中产家庭一样出现在父母的晚餐桌上。威廉恨透了自己家族的罪恶和虚伪 恨透了把他和他父亲普通人生活希望毁掉的叔叔 可在母亲弥留之际 痛快淋漓地骂归骂 当舅舅平静地说母亲的出殡费怎么出时,威廉还得再一次违背自己原则接受属于舅舅属于家族的施舍。选择做警察与其说是对自己家族的背叛和赎罪 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命运的逃避 可命运再次涮了他一次 让他这十几年的努力再次回到原点 作为警察学校毕业生 小苏在同届人中晋升的最快 而威廉却要为自己家族的罪恶不情愿的去赎罪 去蹲监狱 去和自己的人渣表哥接头 为此他忍受脏话大王的种种刻意羞辱 不过我看马克的羞辱倒有一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看到了最后还是他跳出体制外为威廉报了仇 老马丁是这部片子里唯一正气得近乎无暇的人 他看着威廉的时候总有点悲天悯人的态度 他能忍受高压下威廉种种丧失理智的抱怨和脾气 还不经意地带给威廉他一生梦想渴望的完美家庭的憧憬---在威廉跑到马丁家告诉马丁弗兰克是FB的内鬼时 看到了马丁的合家照 还有老头疼爱的儿子的照片 这对从小缺少父母亲情的威廉无外是隔着窗户看别人家过年

 5 ) 只是给了无间道一个马丁风格而已

桥段都没变,就是女人少了,浪漫气息少了,都是实打实的。
如果要比较中美电影的文化差异,无间道还真是个不错的例子。
看人家美国人是如何面对卧底这件事情的。凡是卧底都会将慌乱写在脸上,绝对掩饰不了。
美国卧底忍受不了三年过了又三年,三年过了再三年,他们只是颇为急迫给李奥纳多一个新古惑仔的身份,且,为了让他迅速和女主人公搭上线,让他不断的接受尼克尔森“你到底是不是卧底”的心理折磨。
美国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很快,双方就都扛不住了。该fuck的都fuck了,fuck了一整部片子,让人颇怀念《低俗小说》的年代。
只是,我真的以为马丁思科西斯会弄出些新桥段的。我对这个挺失望的。
难道美国的卧底也喜欢上天台么?或者,也喜欢一做卧底就马上看心理医生?卧底的领导也必须从天台上掉下来么?
原以为马丁对弄出各色各样的暴力手段是很在行的,怎么也要有点新花样,结果,就是没有。
其实,马丁准备接这个戏的时候,他就已经低人一头了,投资公司大概最喜欢无间道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可是,无间道若是翻拍,除了这个卧底来卧底去的花样,还真的没有别的可以发挥了。即,马丁除了给它打上马丁的符号,也没别的可做。
港版无间道还有浪漫气息,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窗,无间道还能翻出一个前传、一个终极无间,整个能带出港版教父来。这个是香港电影最大特色嘛。掏出双枪,有鸽子飞过,一人枪战群雄。。。这个向来不是美国人的强项。那么,除了卧底来卧底去,美版无间道发挥了什么呢?就只有马丁对自己当年辉煌的怀念了。
就是尼克尔森的老戏骨演法,若重复下去,也会让人看腻,更不要说这俩大块头中年小生,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压抑不起来。而如果压抑不起来的话,费尽心机的去做卧底,是为的什么呢?我们看卧底,是要看你们压抑啊大哥。
无间道是个典型的东方故事,它有着中国人特有的矫情,十年卧底,再卧下去就变尖沙咀老大,每天和同伙一起去非法暴力,心都在滴血。。。这是多么江湖的一种手法啊!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这种矫情的手段去冲击观众脆弱的心灵,所以必须有遗忘的时光,不煽,不足以集中火力攻陷观众。机关算尽,是中国人特有的本事。达到目的,有的时候反而是小事。我们向来是注重过程不注重结果的民族,你看《色戒》不也是么?王佳芝机关算尽,连身体都出卖了,就是为了弄情报,可事实上,整部片子都是为了给人看她如何爱上易先生,其实细一琢磨,整部片子,她一点情报都没弄来。最能立点功的就是暗杀易先生,结果她还把大伙都给出卖了。导演不是让我们看她的立场,她的结果,而是要看她没立场,看她六神无主的惨样。当然,电影都是这么干的,这么干才好看。但是美国电影很少这么矫情,因为美国人矫情不起来,如果一个领先地球那么多年的资本主义大帝国还需出卖灵魂和心灵去做费尽心机的事,那就有点不太真实了。正如中国人如果拍一个《穿prada的女魔头》也一定会显得特别牵强一样。美国人比较擅长的是接受一个巨困难无比的任务,再用各种先进武器和你从来没见过的高级装备干掉敌人,然后再酷酷的吹吹枪口。如果美国人也玩无间道的话,就是把浪漫给活生生的当成甘蔗干嚼了,然后吐出来。然后,我们吃那个吐出来的。
可是,竟然得一个奥斯卡。
那它为啥得奥斯卡呢?可能,一为马丁的面子,二,的确是美国人没看过中国的无间道吧。这个桥段挺新鲜。这说明中国电影离走向世界还远呢。
好吧,我其实还是挺喜欢美版的,虽然我看港版的也看得挺熟的了,但是我还是踏踏实实的做了俩钟头,来看马丁的作品。我觉得美国人做事很敬业。把该改成美国腔调的都改了:警察说fuck比黑帮说的还多,两个中年小生搞女人都比较快,跨过无数次的办公室交谈,直接上床,或者直接同居等等等等。虽然换汤不换药,但是,你不是也喜欢吃肯德基的中国食品么?美国人估计也是,吃那么难吃的咕咾肉也挺开心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把美国电影给翻成中国版的。五年前,还有人讨论说内地拍不了偶像言情电视剧,拍不出那感觉来,可现如今,香港台湾人也都跑内地来拍偶像言情剧了。只要作品不脱离社会环境,你估摸着中国发展成啥样子了,就照一个相似国情的外国片子,随便翻去。好故事遍地都是。为啥不干呢?宁浩都干成了。

 6 ) "What's the difference?"

近几年,虽然马丁·西柯塞斯两次失意奥斯卡,但不能否认,不论《纽约黑帮》还是《飞行家》都是上乘之作。大师一直是那位大师,只是观众的胃口已经从《出租车司机》的年代进化了过来。所以,尝试一些快节奏的改变,西柯塞斯的大方向走的没错。说《The Departed》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一部电影也许绝不为过:尝试革新的大导演,再次拾起反面角色的表演大师(也是我的偶像)Jack Nicholson,备受好评的香港电影《无间道》的美国版。

的确,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很能抓住人。作为资深导演,西柯塞斯技术上的功底自不必说,画面华丽,结构安排合理;Nicholson依然让人欣喜不已,妙语连珠,神经质;配乐方面,也做了不少将现代音乐与高雅音乐结合起来轮流出现的尝试,算是西柯塞斯的一个突破。

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DiCaprio的成长。自从他开始和西柯塞斯合作之后,便受到了评论各界各种各样的置疑以及和表演大师De Niro的比较。然而不论是《纽约黑帮》还是《飞行家》,DiCa总是像个演技拙劣的孩子。虽然Howard Hughs的角色让他拿到了奥斯卡提名,但这个角色本身就被设计的很容易出彩,绝非DiCa本身的实力使之然。但《The Departed》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成熟的DiCa。工夫不负有心人,贝克汉姆能成为伟大的球星,DiCaprio也能成为演技派的影星。看过港版《无间道》的都知道,刘德华和梁朝伟的两个角色设计的都非常有戏剧色彩。于是,在Matt Damon略欠火候的表演对比下,DiCa的成长更加显而易见。

华丽的外表对一部电影来说很重要,这是感性上用来抓住观众的东西。然而华丽外表背后的深层次的东西却是决定于一部电影是否优秀的决定性因素。可以讲,马丁·西柯塞斯把中国的《无间道》成功的美国化了。然而,"What's the difference?" 西柯塞斯版的和香港版的相比,在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故事的内涵上并没有太多的原创。故事情节几乎改都没改就拿了过来,里面的人物设定也大同小异,除了批上一件美国的外衣,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特别。

香港的《无间道》制作精良,更重要的是它独具匠心,充满创造性。这样的电影不仅仅是近几年来香港电影的杰作,就算拿到好莱坞去也并不多见。整部电影紧密围绕着“无间”二字,情节非常引人入胜,然而在精神层面矛盾的表现力却是将“无间”诠释的淋漓尽致的关键。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兄弟感情将好坏的界限模糊,看到了爱情把一个坏人指向一条明道,看到了树欲静而风不止的纠缠和思想冲突的折磨,看到了“出来混总归要还”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仅仅看到了这些深层面的东西,而且我们被导演说服了,接受了。《The Departed》在情节上翻译的非常完美,然而在内涵的说服力上却显得比较苍白,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在广度上也不如港版的《无间道》。

也许没看过原版《无间道》的美国人会被复杂的情节深深吸引,也许西柯塞斯会凭借缺乏技术含量的“借用”圆一次梦。场散了,观众沸腾了,但这种感觉让我不太舒服。

 短评

先要看懂“教堂老鼠”这句英文谚语,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吃的,是枉费心机,教堂里的老鼠一贫如洗。影片中马特达蒙,小李子,黑帮老大三个人都来自爱尔兰底层,就像一群老鼠,即便进入了教堂,也只能被政府利用,互相残杀,最终像老鼠一样死去。《无间风云》讲的是老鼠的故事,《无间道》讲的是警察的故事

5分钟前
  • 卡里加里博士
  • 力荐

个人还是喜欢港版。美版构图、剪辑和调度是非常精致,与港版最大的区别在于意味神韵的不同,东方语境的那种腹黑阴谋在港版体现的淋漓尽致,美版则很直接很粗暴。例如港版开头的刘梁试音那段,梁跟踪刘手机响之后他们的反映,还有黄秋生从上掉下音乐响起的瞬间震撼,乃至到最后刘德华“我想做个好人”的挣扎,都有种阴郁而不得已的况味,深存于哲思,充满宿命感。美版的实在直接粗暴,完全没有这种哲学意蕴。玩阴谋,老外还是太嫩了。8.0

7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港版固然好,但本片作为电影的水准要比港版高出若干段位,斯科塞斯黑帮片镌刻于骨子里的冷和酷。结局高潮的处理:一枪打过去脑浆迸裂四散于电梯间中不给人任何喘息之机,生活就是这么无情,哪来那么多时间让你平复心绪。

8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本土化改编很成功,达到了商业艺术的平衡。跟港版比,省去了无限闪回+煽情配乐的陈旧桥段,一枪爆头干净利落,但在节奏控制、人物内心刻画、情感代入等方面落了下风。人物背景交代、角色融入环境、勾搭心理医生,严重拖慢了节奏,进入第一场交易高潮戏,港版15分钟美版1小时。老杰克过强的存在感反而有些喧宾夺主,新增的FBI线人这出情节也不高明。

9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有强于原版的地方...

11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这不是典型的翻拍片,这是马丁在留了一根肋骨再创造出的巨人。这是马丁最擅长的黑帮片,剔除了原版过多的情爱与宗教意味,这是最逼近现实的社会学。不要纠结港版的诗意与宿命,马丁在这波士顿的黑夜下编制的不仅仅是宿命更是人生,这是马丁个人特色和商业因素的完美平衡,这是The Departed

15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居然没有“我只是想做个好人”的台词。

2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觉得比港版的好看,更加像黑帮片

24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平行、交叉蒙太奇剪辑的典范

27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唯一能吸引我的就是港版的情节,老尼科尔森好做作。看完整片,更增加了我对F-word用法的认知,莫名其妙的BT sex,不知道说老尼老当益壮好还是为老不尊好。还是喜欢充满情义的港版。

29分钟前
  • 掀桌超人|2U4U
  • 还行

不如港版

34分钟前
  • Touma
  • 还行

7,还是感觉没有港版,无间道是一个深深受到儒家文化熏陶,植根于人情社会的侠义故事,而不仅是一个犯罪故事,这点上老马那些极简的暴力镜头,脏乱差的穷街陋巷,极度克制镜头语言都体会不了原版的精髓。当然把这个看成一个完全独立的原创故事,那就非常好了,可惜我做不到

37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对比下来就知道香港有多gay了

42分钟前
  • 沈涵
  • 还行

镜头真是老辣,的确比港版好。

46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港版更浪漫诗意,更煽情,未解释的小bug不少。美版更现实主义,更粗粝直接,几个小细节处理得精彩。相对来说个人更偏爱美版。影片剪辑十分出彩,快速摇摄和交叉蒙太奇让人眼花缭乱。内容上,除了悲情宿命,还突出了族裔歧视和阶级固化等社会问题。结尾部分酣畅淋漓。ps: 维拉法米加太美了。(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将这部和港版当成两部片子来看 或许更好些 不同导演和演员 交上的两篇作业 相比港版 本片更具有本土黑帮味 所有原剧本精彩情节均予以保留(甚至还引入了部分第二部的设定)全部港味也悉数抹除 变成一部完完全全的美国黑帮片了 老戏精的演出给全片加分不少 无奈马特呆萌实在出戏 加加减减还算是值得推荐

4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1、一众演员演技大爆发。 2、充实的剧情和仔细琢磨的细节。3、旁观【个体的命运和他那无用的挣扎】,使本片接上了希腊悲剧的传统,这一点比略显神叨的”无间轮回“更使人震撼。

52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前几天大家说到美港两版的喜好问题,我于是又把老马的这部找出来看了一遍,中学时的记忆方才涌上心头。我只想说,不遗余力支持美版,剧本,表演,剪辑,欲罢不能。

5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方法派演技和蒙太奇技法的高超作品。和原版很多东西不同,想表达的东西也不同.老马丁告诉我们的故事是,任凭怎么挣扎,你的命运,你所处的社会地位早已经注定。所谓的正邪善恶,那是什么?一切你都没有选择。本体论的非行动论者。真的很赞,不只是马丁·西科塞斯,最帅的还是杰克·尼科尔森。

55分钟前
  • 力荐

把所有的台词都加入Fuck,就成了无间行者

57分钟前
  • 白大官人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