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恐怖片法国,意大利1967

主演:米蕾叶·达尔克  让·雅南  琼-皮尔里·卡尔弗恩  伊夫·阿封索  朱丽叶·贝尔托  米歇尔·古诺  让·厄斯塔什  保罗·热戈夫  瓦勒瑞·拉格兰  让-皮埃尔·利奥德  丹尼尔·波默勒尔  拉斯洛·绍博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  Yves Beneyton  Jean-Claude Guilbert  Blandine Jeanson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播放地址

 剧照

周末 剧照 NO.1周末 剧照 NO.2周末 剧照 NO.3周末 剧照 NO.4周末 剧照 NO.5周末 剧照 NO.6周末 剧照 NO.13周末 剧照 NO.14周末 剧照 NO.15周末 剧照 NO.16周末 剧照 NO.17周末 剧照 NO.18周末 剧照 NO.19周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3 20:33

详细剧情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 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   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 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   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

 长篇影评

 1 ) 周末

周末

戈达尔掀起的电影文革

作为五月风暴的前征,此电影的诞生更可谓是历史事件。

爱情及哲思被革命激情所取代,从反对所在范围的领域扩张为政治立场表达。

与当下社会不同,五月风暴有明确可以问责的对象,即为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贫富差距及公共设施相对落后,既攻击目标已经设立,导演身处其中的指向为投身其相对立口号鲜明的毛主义,《中国姑娘》即为理想的实验场所,但是推翻问责对象之后如何重建,该影片并未做出解答。

影片无视传统电影叙事,内在逻辑由夫妇骗取遗产为主要事件为串联,人物个性仅由少数独白及对话场景支撑,并不为其观察对象,由此推断为导演对资产阶级的轻蔑态度。

电影与其历史背景无法割裂,每一个段落都可看成为社会问题的发声。

将男女主角的住所作为第一个场景,电影开头并不作为奠定气氛及基调之用,之后情节并不建立在故事之上。阳台上男女对话以及目光聚焦于楼下的车祸混乱,此时影片主角只是混乱的目击者,可作为对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预警。

关于3p的讨论

女主人公在单一的镜头下讲述自己的经历当代电影看来似乎再通常不过,但是这种没有剪辑的镜头再导演手中也作为一种提出抗议的工具,反抗他所认为的好莱坞审美霸权(对此我的疑问是是否造成另一种霸权的兴起)。而性自由的议题作为五月风暴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导演的用意在此情景也再明显不过。当时的电影环境相对于今限制不可谓不严格,导演并没有通过影像具体的还原当时情景,而是巧妙而优雅的通过女主人的亲口讲述把此私密过程展现给影院中的观众。也许她讲述的事件是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只会私人房间中一对一展开,而女主角的服装(内衣)以及拉上的窗帘,和背光的身影都展现了这种私密性,也许还带有些许羞愧之意,矛盾之处在于将藏在盒子里的东西公开放映,可以猜测在当时会激起怎样的反响。

堵车

对于情节的作用将其看成通向全然混乱的道路的过渡,第一次出现的尸体作为引子。内在含义则是原是使人生活便捷的机械工具却成为拖滞人类的铅石,其终点为残酷的将其拽入死亡。作为调动狂躁情绪的爆发点,一路上的乡村景观被大型机械入侵,农作牲畜及现代运输工具交错混杂,构建起超现实的场景穿梭,拥堵尽头为一场车祸,反而使焦躁情绪无处安放,跟随男女主角疾驶而过无疾而终。

阶级斗争

一场车祸引发结构性颠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就如马克思说的。”最后的合影是全家福。

通过对话打破荧幕屏障,产生电影还是现实的思考。戏剧化和现实角色的对比,将观众从以往主流电影造成幻觉中剥离。

虚构人物

童话形象对于存在主义的讨论,使观众产生对于电影的虚构人物的矛盾感,如男主角所说“真是一部糟糕的电影,我们遇到的都是疯子”,即对于“正确”电影来说不符合电影形象的疯子,再与现实化的男女主角产生双重的矛盾。

法国革命形象的政治演讲,戴高乐主义者的浪漫假象同理通过男女主角的介入,电影的虚构性本质被揭露,娱乐性丧失。

黑人的民权演讲

此段演讲成为背景音,对前述情景加以直观的批判,也作为反抗的宣言。

既然资产主义社会最终指向燃烧的废墟,影片给出的解决方案为回到远古海洋。资产阶级被斗争之后成为了无产者的盘中餐,打破形式的藩篱,胜利的无产者成为哲学阶级。

影片结尾女主角代表的资产阶级最终向恐惧屈服,失真化的假面被完全揭下,社会性丧失,开始啃嚼人肉。

 2 ) 戈达尔的碎片

每个人都是一座隔绝的孤岛,戈达尔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镜头记录那些惊鸿一瞥,也许,电影存在的意义就是将梦境注入现实。其实,每一部电影都是一场梦,在镜头营造的幽深梦境中,得到,享受,拥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癫狂。遵循自己的声音去生活和创作,就像不断挖掘自己的内心一样,有着快乐,也有痛楚,一次豁然开朗要经过多少的挣扎,自我否定和推翻才能对自己手中的摄影机完全的信任。

戈达尔的《周末》是他所有的电影中最难懂的一部,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和以往的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可以用两个词语来概括,破碎,杂糅。整部电影看起来是由无数个碎片般的片段组接起来的,电影中的元素虽然杂糅,但是细细欣赏起来却回味无穷。前卫的风格,鲜明的色彩,妖艳性感的剧情,疯狂而严肃的思想,形成一种独特的诱惑力。

用镜头去构建一些看似无关联的场景,然后把这些场景串联起来表达某个主题,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令想象具体化。戈达尔的镜头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细枝末节的情绪,以及他偏激而独树一帜的态度。有些电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有些电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寻和思考,有些电影是导演的自我释放,有些电影是对不可抗拒的时间的反抗。所有的这些,都归结于这个世界中存在的种种疑问,而电影,恰好可以记录下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反省。

影片《周末》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夫妻骗取遗产的故事,重点不在于遗产本身,而在于从此处到彼处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讽刺:

看完这部电影,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讽刺,对虚妄幻想的讽刺,对人性阴暗的讽刺。影片开始于一段骗取遗产的旅行,这场旅行并不向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和美好,从无秩序的塞车开始,我们就能够体会到戈达尔对长镜头的喜爱以及驾驭能力。在长达八分钟的塞车镜头中,戈达尔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现代文明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情况,这是第一个讽刺。在塞车的过程中,戈达尔巧妙的穿插进一些车祸的镜头,而这些镜头或许可以暗示生命机体和机器之间的矛盾,这是第二个讽刺。影片中的人物除了夫妻以外,还有知识分子,垃圾工,强盗,艺术家,哲人,这对夫妻在旅行的过程中和这些具有不同属性的人产生联系,然而,每一次的联系就极富有戏剧性,到达了目的地之后,夫妻二人合力杀死了母亲,得到了遗产,却意外遇见了强盗,这是第三个讽刺。

抨击:

在这部电影中,戈达尔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抗衡,人性的阴暗是每个人都摆脱不了的丑恶,车祸发生之后,一个女人从车里逃出来,大喊一声“我的爱马仕包包”,车内的男人以及在车祸中丧生。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无秩序的情况屡见不鲜,情感在物质的诱惑下已经逐渐弱化。当这对夫妻遇见了强盗之后,他们各自选择的方式是明哲保身,最终,丈夫在逃跑的过程中被杀害,妻子不得不留下来,最终,面无表情的咀嚼着丈夫的肉。影片中的车祸场景要比好莱坞的追车场面真实的多,当好莱坞用技术征服世界电影市场的时候,戈达尔用他的镜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更加逼真的场景,每个演员的表演都被真实的记录下来。这对夫妻在“旅行”的过程中打跑了哲人,打死了无辜的原住民,被强盗强暴,大肆谈论3P,接受无产主义者的帮助等等。上层社会与底层社会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麻木和冷淡,物欲的泛滥,潜在的暴力因素,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沦丧,西方社会中的野蛮在都在本片中用近乎癫狂的形式得到表现和表达。

梦境:

超现实主义的电影更像是一场梦,在本片中,戈达尔把各式各样的元素揉杂起来,组接了一个奇异诡谲的末世启示录映像。电影开始,梦境亦开始。驾驶者的咆哮,车祸,抢劫,施暴,谋杀,吃人等,戈达尔把这些元素处理的十分自然。这个世界开始于梦,同样,也结束于梦,梦中的疯狂和罪恶却是现实中最真实的写照。如果用一座城市来形容戈达尔,那一定是巴黎,夜幕下的巴黎性感而神秘,那些静谧而恰到好处的距离感,让人沉醉以至于沉溺,艳丽而又不矫情的影像总是让人带有难以触及的距离感。

在本片中,汽车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载体,它象征了现代社会中的败物主义,野蛮以及死亡,戈达尔的批判向来毫不留情,在本片中,戈达尔正是用他的镜头对西欧中产阶级以及美式资本主义进行犀利而又严苛的嘲讽。和《狂人皮埃罗》相比,本片更加晦涩,残酷——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和被伤害,人和机器之间的死亡与被死亡。

 3 ) 迷失型长镜头;政治灌输和唱/奏音乐片段的另类处理

一、迷失型长镜头

了解电影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长镜头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浸入型的,比如塔可夫斯基、贝拉塔尔、安东尼奥尼等人的长镜;一类是纪实/写实型的,比如沟口健二、安哲、杨德昌、贾樟柯等人的长镜头;一类是气质型的,比如布努埃尔和奥菲尔斯的优美长镜头,这些气质型长镜头还可以再细分出一种慢气质型的(具体来说,就是以长镜头的「慢」渲染慢的氛围),比如《蜂巢幽灵》的静谧、《恐惧吞噬灵魂》的压抑、《热带疾病》的催眠。当然也有一些是多者兼有(比如瓦尔达也许可以算),但总得来说无外乎就是这几种。

塔可夫斯基《镜子》

贾樟柯《站台》

但这片的长镜头却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纪实也不是浸入更不是气质,而是取代剪辑与蒙太奇对观众的明确引导,通过(深焦)长镜头使观众迷失/混乱于观看目标。而这种迷失与混乱,正是对应了充满了整个电影的无序、动荡与混乱感(具体可看我短评)。我将这种长镜头取名为「迷失型长镜头」。这类长镜头在影片有很多,比如各种公路和公路旁草地的打架/斗殴/被劫持/谋杀/飙车/塞车(著名的8分钟移动长镜,塞满了鸣笛噪音)/搭车的长镜头。

这是这片很了不起的地方。我不确定这种迷失型长镜头是否为戈达尔首创,但他的确是我第一个见到用这种长镜头的导演。

二、对政治灌输和唱/奏乐片段的另类处理

如果你要拍一个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你会怎么拍?绝大多数人是两种拍法,要么是像比如爱森斯坦那样通过各种视听技法调动观众对这些片段的情绪,要么是像比如贾樟柯那样中全远景距离的冷眼观察(就像他在《站台》里做的那样)。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而戈达尔两者都不完全是,他不拍这些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本身,而是拍它们导致的角色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因为,正如我短评所说,这部电影聚焦的是「法国60年代被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虚无主义、后殖民主义、嬉皮士文化等不同意识形态撕裂而导致的无序、动荡与混乱」,而不是这些意识形态本身。

所以我们看到,每当《周末》中出现政治灌输或唱/奏乐片段时,电影要么是画内全远景(以此来抑制政治灌输或唱/奏乐本身的感染力从而更聚焦于角色的表演——也就是角色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要么是画外空间(而画内则是直视摄影机或看向发出者的被影响者。比如黑人说教那段,比如一对夫妻浴室谈话那段),要么是扫视四周的迷失型长镜头(如村落弹钢琴那段的旋转横摇长镜)。

 4 ) 关于戈达尔《周末》的延伸思考

昨晚看完戈达尔的《周末》很兴奋,立刻去跟朋友聊天探讨,但聊完就比较泄气了,当然这种泄气很有价值 关于《周末》这个电影,如果把它理解成反叛的电影,疯狂解构的电影,就不会出现什么纠结,就很过瘾,很革命。 但一旦把它理解成反资本主义的电影,尤其是把戈达尔理解成一个左派。那就有点麻烦了。 比如知行合一的问题,或者尼采所说的,一个人应该身体力行的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那么戈达尔似乎也像那些知识分子,尤其是法国知识分子一样,虽然满口都在反资本主义,但其实用我的朋友的话“他们离不开咖啡馆,对烟酒很讲究挑剔,享受着,离不开小资生活。” 所以关于戈达尔的生活方式是否合适?这一点就可以探讨很多。我相信肯定有人觉得没问题,有人觉得疑虑,有人觉得大有问题。 还有一个就是受众接受的问题。既然作为一部反资本主义的左派电影,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它要承担起解放与启蒙大众的责任? (当然也可以不承担,但那又是一个话题了) 假如需要,那么我不知道法国的农民看得进去这个电影吗,反正我感觉中国的农民够呛,别说工农,就连很多城市有产者,城市无产者白领,也未必看的进去吧。 所以这又是一个症结,一部想要启蒙,解放,号召的电影,却根本得不到它理论受益者们的接受,反而往往是资本主义生产出来的电影更能被工农接受。 左派艺术是否需要突破自身受众的小众知识精英圈子?有可能突破嘛?审美鸿沟可以填平嘛? 这都是问题啊🤔

 5 ) 周末

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部摄象机谈话,长达7分钟之久。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的一张桌子上,直接对着一部推近拉远的摄象机说话,详细的叙述她参加的一次狂欢。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6 ) 笔记

#法国新浪潮# 运动—影像模式在戈达尔之叛逆的推动下,终于过渡到时间—影像模式。功能性与实用性的所指和能指被消除,碎片性的字幕卡、人物的对白及画外音,停机再拍,一切都旨于调戏观众,破除幻象。观众再无法从稳定线性的叙事中获取安全感。主角们的目的地奥恩韦尔正如布努埃尔超现实主义代表作《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中那顿永远无法结束的晚宴,资产阶级徒劳地从此地到彼地,从此刻到彼刻,堵车桥段的7分钟推轨长镜头也以一种近似布努埃尔的方式进行讽刺,混乱事件的频发是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提炼。他们永远无法到达自己的目的地,或者说资产阶级追逐权力与金钱的欲望永不消退,但在奔赴权欲的途中,其将自断后路。当主角目睹一路上惨烈的车祸、遍地的残骸时,也不曾停下行进的脚步,尽管由于各种偶发事件宕延:抢劫、谋杀、偶遇勃朗特.......戈达尔以电影之名反电影,无ZF主义恐怖主义小组以资产阶级的暴力反资产阶级。他们通过食人的行为热切地吸收消化着资产阶级的“营养”与文化,这一点与南美的热带食人族文化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2022.8.8

 7 ) 随心所欲

这是戈达尔在电影形式上最放任自流,毫无下限,登峰造极的实验。如果说哪一部电影能代表早期戈达尔的艺术造诣和追求,毫无疑问就是《周末》。戈达尔元素大融合,大量插画和彩色字幕的插入阻断了镜头延续性,也随时随地的切段观影连贯性。大量大量的文本台词通过演员独白说出,或是对着镜头,或是画外音。文本与画面的割裂犹如PPT即视感。戈达尔的影像实验在此片中彻底爆发。同时此片也是戈达尔表达欲最强烈的作品。

影片开头镜头对准了一个女人,女人在昏暗的房间里跟身边的男人详细讲述自己和一个男人以及另一个女人3P的淫乱经历。接下来一个男人和老婆仓促出门发动了汽车。这对夫妻是贯穿电影始终的主线人物,他们计划不择手段的取得母亲的遗产,所以他们急切的赶往母亲家。丈夫很着急,怕晚了会堵车。于是他仓促的发动汽车,结果起步时撞到了邻居的车,两家人争斗起来,邻居家男人向夫妻两人开枪,丈夫立马开车跑走。

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他们最终还是堵车了。而正是堵车这场戏成为了戈达尔职业生涯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神来之笔。长达八分钟的堵车戏,戈达尔的镜头缓缓地从左至右横移,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功能各异的汽车一边按着喇叭一边从右至左的出现在镜头里。丈夫缓慢的开着车在堵车的长龙中穿梭。最后镜头来到了一桩车祸现场,人死一地,血流一片。夫妻两人驾车极速的从布满鲜血的柏油路上飞驰而过。自此开始,电影向超现实主义和随心所欲的杂糅拼贴的方向展开。夫妻两人所到之地皆是车祸现场,尸体,鲜血,变形的车辆。戈达尔用无处不在的车祸表达着自己鲜明的立场:要么堵车,要么车祸。随后他们一路坎坷,被年轻情侣劫车。抢别人车,向两个神经质的哲人问路,但答非所问。拦顺风车时需要回答政治问题才能上车。戈达尔的独特幽默感无处不在。在脏乱的工厂院子里听钢琴家弹奏莫扎特钢琴曲。镜头一圈又一圈旋转环视院子里驻足聆听的人,一共三圈。时间停止,艺术最高。夫妻两人找到两个垃圾工要吃的,结果垃圾工一边吃三明治,一边看着镜头发表关于白人殖民和阶级剥削的政治见解。丈夫杀掉了母亲,母亲手上的死鸡掉在地上,鲜血喷在死鸡身上。他们得到了500万遗产,成为了富人。结果拿着500万遗产的夫妻与朋友野餐时被共产党游击队抓住。(戈达尔是真爱共产党......)丈夫被杀,和猪一起被炖成了汤,妻子和其他游击队员吃了起来。另一个游击队员在架子鼓的节奏下从始至终念着关于阶级,信仰,古代海洋的字句。

 短评

相比起来阿尔法城真是太好懂了。我虽然跟不上这跳跃的思维,但很感谢有些台词还是非常直白的并且——眼花缭乱的颜色给人非常大的视觉刺激,很多镜头都令人印象深刻

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是看过最多车祸的一部片了也,疙瘩PPT做得一如既往好,音乐丰富了,不间断车喇叭也好听,甚至有段类似freestyle的东西,开头的口述性爱黄而不露比很多小说都写得好,前面很好看,后面就有点迷,我想真的有动物被伤害了不止是猪而已,一部迷失在宇宙的电影,疙瘩片头自己写0707@奇遇

1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推荐

以前买的盘没有字幕,今天才补,节奏、视角、场面调度、色彩、表演、配乐、语言游戏,巅峰之作。我不懂为什么人们讨论戈达尔就只去关注意识形态,那顶多是拍电影的动机,最打动人的是还意义之外的东西,反对常规不等于没有形式,他创造了很多他自己都超越不了的形式

13分钟前
  • 高源🌈
  • 力荐

太恶心了那个被扒皮的鲜血淋淋的镜头、还有那个用锤子杀猪的镜头- -啊!!!这个片子过分了东拼西凑的拼接和乱七八糟毫无关连的情节,太疯了啊戈达尔!牛逼我服你!!!

1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也许是我的错,也许一切已是慢慢的错过,也许不必再说 ……

17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初看,我极其讨厌最后20分钟,在最后的河边朗读古代海洋的时候,我真有砸电脑的欲望。谁才是美学的法西斯主义?但是其余都很赞。这赤裸夸张的无止尽暴力和恐怖主义气氛,冗长的赛车镜头和快速剪接,他分明准确捕捉到了当时那动荡不安的气氛。他为即将到来的一切做好了准备。摄影机就是他的武器。

19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推荐

0.99G 周末.weekend.1967.BD.CC.MiniSD-TLF.mkvWeekend.1967.720p.BluRay.x264-GECKOS [PublicHD]4.36

24分钟前
  • 南团
  • 还行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马勒隔壁再隔壁|心脏病人狂躁症患者莫看|其实很喜欢那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超级无敌大塞车

25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电影的敌人疙瘩,观众的敌人疙瘩,高达的敌人疙瘩,美女的朋友疙瘩,楚浮的敌人疙瘩,世界有一个疙瘩就够了。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戈达尔总是能找着美女

35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我每天经历的堵车还不够多吗

37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戈达尔真的拍出了部给无产阶级看的电影,从喜剧开始过渡到悬疑最后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悲剧,这场狂放的公路之旅伴随争吵、事故和怪人,戈达尔对当时法国社会暗潮涌动的革命浪潮有着敏锐嗅觉,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后殖民、历史虚无主义、嬉皮士文化,忧伤与混沌,发泄与愕然,天才的革命家

3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第陆仟个标记条目。前面有趣,后面40分钟,真让人崩溃。

4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SIFF# 国泰/满座。四十多年后看依旧先锋的无政府主义妖怪电影(现场字幕也很无政府主义)。虽然没怎么懂恩格斯和易洛魁人,但听Jean-Pierre Léaud在电话亭里唱《Allo, tu m'entends》好感人: http://www.xiami.com/song/1769859647?spm=a1z1s.3521865.23309997.1.aytFhZ

43分钟前
  • btr
  • 推荐

语言表达太自由了,就算放在今天来看仍是先锋。

4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堵车一段的长镜头,戈达尔难得的大场面。资产阶级斗士戈达尔,一路车祸一路批判。拍电影只需一支手枪和一个女人,这次还需一辆车。这也是戈达尔长镜头最多的一部了。

50分钟前
  • Eco
  • 推荐

戈达尔版的《兰亭阁序》,酒后狂草。他对老毛子的无限膜拜表露无遗,这片太狠了,屠杀兔子那段有些恶心,但八分钟的堵车长镜头让人目瞪口呆,也只有他老人家能玩这么high。

53分钟前
  • 37°2
  • 推荐

戈达尔巅峰之作 这片达到了作为电影所能企及的电影之外的极限:堵车现场惊现草泥马,农场拖拉机和钢琴的镜头,血染兔子,尸体上面打鸡蛋,totem et tabou,最后吃人肉了,一定有你丈夫一些。异化人的盲目的动物般的争斗与冷漠,堵车最能反映现代化的嘈杂和冷酷了。

55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104分钟的视听折磨,去他妈的戈达尔,去他妈的这个世界,都去死吧

60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真是部垃圾电影,遇到的都是疯子”

1小时前
  • 丁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