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梵高

记录片大陆2016

主演:赵小勇  Yongjiu Zhou  Yue  

导演:余海波 Haibo Yu  余天琦 Kiki Tianqi Yu  

播放地址

 剧照

中国梵高 剧照 NO.1中国梵高 剧照 NO.2中国梵高 剧照 NO.3中国梵高 剧照 NO.4中国梵高 剧照 NO.5中国梵高 剧照 NO.6中国梵高 剧照 NO.13中国梵高 剧照 NO.14中国梵高 剧照 NO.15中国梵高 剧照 NO.16中国梵高 剧照 NO.17中国梵高 剧照 NO.18中国梵高 剧照 NO.19中国梵高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0:02

详细剧情

  《中国梵高》讲述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 - 深圳大芬油画村的农民画工,在多年复制西方经典油画之后,如何面对现实、对面自我、道德、艺术追求的多重选择。 《中国梵高》记录了大芬画工转型的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挣扎,绝望与希望,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与妥协。大芬画工的转型同时映射了21世纪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转型中的复杂与矛盾,也批判了当代主流艺术圈的排他性,和社会赋予艺术价值的荒诞性。

 长篇影评

 1 ) 不是中国梵高 是中国赵小勇

在一篇推送里看了片段,结果失语,心跳了一个晚上,觉得非常非常苦涩。世界上肯定有千千万万个赵小勇。他真的成为了一个艺术家吗?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有所谓吗?

想到Simon Schama的power of art,这才是power of art。艺术除了展现事物的本质,还要震撼人的心。有多少人去阿姆斯特丹仿佛朝圣啊。最近一位衣食无忧的韩国朋友要去,问我那里还有什么好去处。那是赵小勇半生的梦想,对比起来真让人感慨万分。赵小勇见过梵高之后他又绝望又痛苦,画了二十年梵高不及博物馆作品的万分之一。他终于也明白了画匠和艺术家之间缺的是什么,然后,赵小勇才开始成为赵小勇。我们去看梵高的作品感触真的能有赵小勇深吗?即便了解了梵高的生平故事和他的痛苦,我们有经过二十年的日复一日的揣摩吗?我不知道为什么开始为自己的热情感到惭愧。

我疑惑了。艺术只能在殿堂中见到吗?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有资格谈论它吗?比起辞藻虚浮、高谈阔论的人,身体力行者难道不更值得尊敬吗?他画乡下的泥土房子的时候,那些干柴、稻草、灰暗天空下的田野地,我就想起梵高艰辛异常的挣扎。也许他没有那样的天才和敏锐又准确的感受力,但他对艺术不是同样执着吗?不是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吗?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初中写作文就引王尔德觉得很fancy,这句话后来见得太多都不以为然了,一点都不知道人间辛苦。我们当中是真的有人一直在抬头看着星星的!

 2 ) 纪录片《中国梵高》:大芬村农民工画匠如何寻找梵高

不为时人理解的艺术家还少吗?荷兰国家博物馆正对面不远处那座现代风格的建筑,就是赫赫有名的梵高博物馆。它在《艺术新闻》全球博物馆百强排名中位列第34,夹在榜单上一堆以国家、宫殿、君主、元首、财阀命名的场馆中,显得格外突兀,充满讽刺意味。

如织的游人鱼贯而入,饱览梵高真迹后又蜂拥而出,周围的纪念品商店就成了这种文化旅游的直接受益者。在那里,人们可以花几欧元买到印有梵高画作的明信片,也可以花几十上百欧买到质量不同的仿作。但来自全球各地的游人们恐怕不会想到,这些仿作竟出自一批中国农民工之手。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是这些深圳大芬村画匠的故事。

陈凭轩

澎湃新闻上全文评论请点击此处

 3 ) 生活的艰辛

我是看了公众号过来的。有一个我很佩服的人看完公众号后说看哭了。我不信,但看了文章也被感动到。然后在网上找片源。B站上版本不全,爱奇艺上只是视频剪辑,还有一些比较可疑的视频网站,因为提示要先安装软件所以不敢点进去,用eMule居然找不到种子,最后在百度云盘上找了几个版本。我突然感觉寻找这个片源的过程似乎就是影片所反映的山寨名画的一个缩影,感觉最后看到的还是枪版不是高清,字幕还是法文。

但看完影片仍然被深深触动(强烈不推荐B站,因为它把最后一段精彩的部分剪没了)。尤其是影片最后,梵高深沉的眼睛透过屏幕凝视着我们,背后是影影绰绰的大芬村的人流,赵小勇新的梦想在配乐中袅袅升起。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但很奇怪,我女儿对这个题材完全无感。我给她看了那篇公众号,她觉得就那么回事。为这我还有点不愉快。她说农民画工去了阿姆斯特丹看了梵高的真迹然后准备画原创,没什么特别的啊。

那为什么我,或者我身边的人会这么感动?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我突然发现被感动的不是因为这是又一个励志故事,不是普通人脱离窠臼去追寻新的梦想的故事。这些故事现在已经不能感动到我。

我被深深感动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部片子提醒我们生活的艰辛。英语里的Tough。其实抛开幻想,我们都知道农民画工即使是赵小勇都无法真正地成为他希望的“艺术家”。影片最后他们在小巷里回到自己的角落,互相鼓励“也许50年后,突然会有人欣赏我们的画”。但这其实基本不可能。梵高也是千万人里的少数几个。

每个人从出生时基本就已经被安排好了未来世界上的位置。出身,家庭,地域,阶层,工作岗位,以及适合他(她)的能实现的梦想。虽然努力能改变,但很多时候很难有突破性的改变。农民画工从偏远的乡村来到城市,已经将他们的努力发挥到极限,将他们的范围拓展到极致,将自己的生活提高到极限。突然有一天,他们有机会到了更广阔的外面,看到一直以为的画廊顾客其实只是卖礼品的,自己的画与旅游小商品一起被售卖,但即使如此差价仍然达到10倍。突然有一天他们看到了真正的天才和神迹,思考着过往20年对着16开本梵高画册的临摹的意义。他们在画前喃喃自语“这里颜色不一样”,在烂熟于心的一笔一划中重新默念与真迹的差异。他们在梵高墓前用中国的方式点上3根烟,在梵高的家乡对着棉花田大喊,惊起乌鸦飞上云霄,变成梵高的一幅画。他们互相打气,告诉自己要走自己的路,但悲凉的现状让一位女孩子人忍不住痛哭“我不想像梵高那样凄凉”。

世界上最残忍的事情之一是给与他超过能力的梦想,让他更加失望和痛苦。

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如此喜欢这部片子,喜欢里面的每一位人。

因为这种奋不顾生地靠近梦想,这种不合理的冒险和拼搏,锻造了梵高,铸造了我们人类。

 4 ) 就这么慢慢地向上走

今天看了纪录片《中国梵高》,讲的是深圳大芬村里一个农民出身的人画了20多年梵高高仿画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赵小勇来自湖南,上到初中一年级就由于家境贫寒辍学了。1996年,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从未听说过油画,更别提专业的美术训练,就这么开始画起了梵高的画,一画就是二十年。从最早的单枪匹马,到带上了学生,开了个不小的画室。他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就有来自梵高故乡——荷兰的客户。

画室内部给人一种极大的冲击力和穿越感,一边是工人们汗如雨下,打着赤膊一笔一笔的画着,面前是非常混乱的颜料盘,而上面就挂着那些『名画』:《向日葵》,梵高的各种自画像,《星空》,仿佛和这个地方格格不入。仿作的绘画是非常辛苦的,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要画八百多幅,只得加班加点的不停的画。画的好更是难上加难,片子里就有一位学徒被批评胡子画的比例不对,已经改了很多遍的他情绪激动摔下画笔说不干了,但过了一会他还是捡起了画笔再次改了起来。

工友们在画室里吃饭

画了二十多年的梵高,赵小勇也自然而然的对这位艺术家有了感情。有一段他们在放映厅里看梵高的纪录片《渴望生活》的片段,很多画工都看到流泪了。赵小勇也产生了去荷兰梵高博物馆看看真迹的想法。

办好了护照,签证,坐上了飞机,踏上了荷兰的土地,看到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太令人开心和感动了。赵小勇见到了他在荷兰的客户,看到自己的画出现在异国他乡。他本以为自己的客户是有画廊的,没想到是卖纪念品的,还是有那么一点失落。

去到了梵高美术馆,看到一幅幅自己临摹过无数遍的真迹,真迹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表的。他在向日葵前站了十分多钟,久久凝望不语。从美术馆出来后,他在路边蹲了很久。虽然看不大清楚,但感觉好像是泪流不止的。他说:”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任何一幅作品。“在美术馆里,工作人员得知他画了20年的梵高,赞叹之余问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他被问住了。他很迷茫,但也有不甘,画了二十年的自己只能算一个画工,画匠,离画家还很远,艺术家就更谈不上了。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呢?

真想安慰一下大叔

回到了大芬,他兴奋的跟自己的工友谈论荷兰的见闻,也谈到了自己的迷茫,他的工友说:『画家,画师,画工,这只是个概念名词,一个概念,一切都是无关重要。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你自己的定位……如果梵高跟着当时的美术学院走今天就没有梵高……』。他决定尝试原创,『想画就画』。

原创从画老人的肖像和老家的石板路开始。二十年的钻研不是白费的,技术上着实令人惊艳。虽然笔触和色彩都带有非常浓郁的梵高的风格,但从此刻开始他再也不是临摹别人的画工,而开始有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和题材。他还画了一幅自己画室的画,画里工友们辛勤的画着梵高的各种名画,画好的画在顶上晾着,这幅画给我的感觉是充满着朴实的希望的,好的生活从这里开始,踏上艺术的道路也从这里开始。

赵小勇画的老家的石板路

赵小勇画的他的画室

很多人说这个纪录片记录了画工的”精神觉醒“,又说讨论了眼界的重要性,但我最感动的是在这个纪录片里我看到了非常朴实的人想不断向上走的愿望。从辍学打工到开始画梵高的画,背后是想追求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而临了20多年的画,再加上看了真迹,又产生了想再往上走的愿望,从一个画工变成画家,甚至以后变成艺术家。这种朴实的愿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却也是最打动人的。而更令人感动的是他20年的辛勤劳动,让人看到坚持就是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一个完全没有接受过艺术训练的人自然而然就画出梵高的笔触。

回了大芬村之后他也鼓励自己的工友也进行原创,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没有焦虑,也没有怀疑自己,这句话说出来仿佛有20年那么重。

 5 ) 一天10幅,画了20年,这个村子,有2万个“中国梵高”

中国有2.8亿农民工,占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提起他们,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在工厂流水线辛苦劳作或是在建筑工地挥汗如雨的苦力。

然而在中国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落里,还有一群拿着画笔谋生的农民工……

他们大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绘画训练,然而他们能熟练地临摹当下最流行的世界名画,这群人养活了这个世界最大的油画复制工厂——大芬村

他们生产了超过一百亿幅“世界名作”。鼎盛时,中国生产了欧美市场70%的油画,其中的80%来自大芬村。

那些挂在高档酒店大厅里的装饰名画,甚至荷兰梵高博物馆的纪念品商店里陈列的很多仿作,都出自这群中国的农民工之手。

纪录片《中国梵高》讲述的,就这是这群特殊民工的故事。

其实大芬村生产的主要是所谓”行画“,严格意义上说行画不算是艺术作品,只能算油画工艺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类油画工艺品主要来自韩国和香港,当时那边的画师们月薪在20000元左右。之后不少画商被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他们开始在厦门、广州和深圳开厂授徒,用韩国同样的工价可以支付大约20名中国内地画师,油画行画就这样在中国兴起。

在大芬村,没有艺术创作,只有为了谋生不停重复的构图和色彩。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挤在狭窄的画室中。

有时候订单量大,甚至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几百张梵高的油画临摹作品。

画工们只得通宵作画。

有的画室形成了作画的流水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画一个局部,这样效率更高。

本片主角赵小勇作为这些人中最早一代的画工,如今在大芬村总算过上了比较稳定的生活。

1996年年底,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他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为了谋生开始临摹名画。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一画就是20年

“那几年,我几乎把梵高所有的作品都画过了。《鸢尾花》《向日葵》我都画了两万幅。直到现在,我画梵高的画从来不用草图,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订单最多的时候,我一天差不多可以画10幅梵高的画。”

如今大芬村画梵高的赵小勇已小有名气。

但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对于赵小勇来说,在大芬村画画虽然辛苦,但是没有工厂的剥削和压榨,也不用像建筑工人那样风吹日晒,已经是很好的工作了。 至于艺术,似乎离他很遥远。

然而在日复一日临摹梵高作品的工作中,他萌生了想要去梵高的故乡荷兰看一看的愿望。

他想亲眼看一看梵高原作。

可家人觉得去荷兰太贵,一直不赞成。

而周围那些临摹了多年梵高作品,却对梵高一无所知的画工们。在机械临摹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位举世闻名的画家产生了好奇。

他们在破旧狭窄的放映厅里观看关于梵高的电影,黑暗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很专注,眼里闪烁着光芒。

当梵高神智失常,开始伤害自己、毁坏作品时,大家都屏住呼吸。

“我得了病了,我画了这些画,大家都不认同。”

画工们喃喃重复电影中梵高的台词,也仿佛在说自己。

当梵高永远闭上眼时,很多画工们眼眶湿润了。

看完电影大家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时,一个名叫小鱼的姑娘终于绷不住情绪:“我不想有像梵高那样悲惨的结局。”她捂着嘴流下眼泪。

一次回乡探亲,赵小勇在镜头前也绷不住落泪。他哽咽地回忆从小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来到大芬村,以临摹梵高的油画谋生。才使他看到了人生的一点希望。

终于在各方的帮助下,赵小勇踏上了荷兰的土地,也见到了跟他合作多年的荷兰画商。

他原以为他的画会被放在一个更像画廊的地方。却没想到只是街边卖纪念品的小店。这让他不免有些失望。

赵小勇站在荷兰街头,在自己临摹的梵高自画像旁边有些迷茫。

他转而来到梵高美术馆,驻足于一幅幅梵高真迹前,久久凝望不语。

当他走到临摹过无数遍的梵高自画像前,沉默许久的他自言自语地说:“颜色不一样”。

从美术馆出来,赵小勇蹲在路边很久。

“画了梵高作品二十年,比不上博物馆里面的一幅作品。”

他感到迷茫,回国后还要继续这种“无价值“的画画吗?

他开始思考起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自己忙忙碌碌20年只能算一个画工,不是画家,更谈不上艺术家。

第二天,他来到梵高墓祭拜。家境贫寒的他,因为临摹梵高的作品,如今过上了温饱的生活

我想这次祭拜不仅仅是对梵高艺术成就的尊重,背后更多了一份来自生活的感激。

他为梵高点了三支中国带去的烟。

当赵小勇来到他临摹了无数次的梵高风景画的实地,他忍不住大声呼喊着梵高的名字。回国后,他激动地跟其他画工描述梵高的故乡,真的有那么美!

在梵高美术馆的时候,保安得知他画了20年梵高的作品,赞叹之余问及他有没有自己的作品时,赵小勇懵了,这个问题悬在了他的心头。

有人总结说,这是一个画工从临摹到原创的精神觉醒的故事。

坚持几十年重复别人的作品,画得再像,始终不是自己的画。

画工和画家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回国后他决心开始创作自己的画。

回老家为老人画像,用画笔记录着童年走过的石板路。

也许他的画仍有着浓浓的”梵高风格“,但这是梵高式的,也是赵小勇式的艺术。他像梵高一样用朴实的画笔描绘身边的人和景。

“今年一年也好,明年一年也好,你创作一幅作品......你把你的思想放到这一幅作品里面就行了”,夜色下的街头,赵小勇鼓励画工朋友创作自己的作品。

一天,赵小勇梦到了梵高。

梦里,梵高问他:小勇,你现在画我的作品怎么样了?

赵小勇:我已经进入你的状态了。

从梵高的故乡回来后,再次面对画布的赵小勇仿佛悟到了些什么。

他说: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艺术。

梵高爱画底层人民,在他生活的时代,大多数画家描绘的肖像大都是贵族。唯有梵高走进乡野,用画笔刻画一张张贫苦朴实的脸。从他的画中可以看出他内心对这些人有着深刻的怜悯之情

蒋勋曾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吃土豆的人——梵高 1885

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 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在贫穷和抑郁中死去。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

如果梵高知道在百年后的中国南部,有一群出身贫苦的人因他的艺术获得温饱,一定也会感到欣慰。

这是一个关于画工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艺术的故事。

*本文作者:RAMA

< END >

 6 ) 每次看到梵高的画,都让我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

每次看梵高的画,那热情浓烈的色彩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渴望,让我不敢相信这出自一个穷困潦倒人之手。贫苦卑下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的内心,他不是用手在作画,而是用心表达。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梵高就像普罗米修斯,甘愿受天惩罚,仍为人类带来了火种。

路遥身患肝癌,仍笔耕不辍,呕心沥血才能创作出《平凡的世界》。即使生活困苦,家庭压力巨大,仍然要心力强大,这才符合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每次看到梵高的画,都让我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为之奋斗。

 短评

最残酷也最好的部分是赵小勇跨越资本维度,物理(剥削性画价)与精神(画不进画廊而在街边纪念品店)上的双重幻灭。这部跨国制作的电影似乎也无意于进一步挖掘全球化后权力结构下的真实,空留一个酸中带甜的新自由主义泡沫式的希望结局。

6分钟前
  • Methy
  • 还行

他说画了一辈子梵高了,一定要去荷兰看一下他的原作。妻子劝:别去,现在别去。那句话是裹着“省钱”的一种保护,他的妻子了解自己的丈夫,拥有敏锐直觉和智慧:一个赝品画工(他不是什么画都画,而是只临摹梵高)的信仰可能在真正的作品前(他的神)会被击碎,这种震撼是毁灭性的,会让他击破一层层得意人生表象背后的失意片段,他会终于再次想起来自己不是艺术家。去荷兰这本来是一场逐梦之旅,而看到自己画的作品根本不是放在想象中的画廊,而是在狭小逼仄的纪念品商店,终究难掩失落。整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一干人去给梵高扫墓,那一段对话让人觉得既慰藉又孤独,正如梵高写给提奥的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能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7分钟前
  • drunkenstain
  • 推荐

部分摆拍和重复点题导致观感很差;主角是个生意人,不是个阿题斯特,谢谢。🙄

11分钟前
  • 振宇
  • 较差

以纪录片的标准衡量拍得很烂。

14分钟前
  • 阿之
  • 较差

这片子讲全球化和剥削的一面跟跟《塑料王国》是配套的,说艺术与人生的一面跟《摇摇晃晃的人间》是一套的。拍得很赞,不知道为啥不在竞赛单元。

16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从画匠到画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人和国家道路的机缘巧合。拍得最好的是毫不掩饰对物质利益的灼灼渴望。“不能让百年前梵高穷困潦倒的悲剧在现代重演”,这个拔高很有说服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早该亡了...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看的是短的52分钟的电视版,但是一点不觉得荒诞,觉醒的过程很真实,看得出他心中的动容。但个人觉得大家把大芬村的花匠们想得太简单了,不是只有“一技之长好赚钱”的人,有不少真的是爱画画但是又需要吃饭的人生活在那里,由于教育或者自身接触的东西的问题,他们认为那是他们离画画离艺术最近的

2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勉强的三星,过于明显的引导和预设立场都有减分

3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单一主人公的设置让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对大芬村这条巨大“中国制造”廉价艺术流水线的进一步深度探索。在近距离拍摄中捕捉因执着艺术而产生的动人瞬间,陋室和星空,生活和艺术两相碰撞产生的并不是火花,而是中西市场的落差与不得志的寡欢。

33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感觉还是有画画的天赋,看着他落着泪说自己妈妈不让他读初中是多么伤心难过……

35分钟前
  • 风油精
  • 推荐

甜蜜的忧伤 依旧前途未卜去荷兰各种心塞 以为自己画放在画廊里结果是街边钥匙链一样当纪念品卖连个画框都不给 一幅画荷兰老板转手就卖出8倍多 在梵高咖啡馆门口写生被抱怨挡路 给梵高兄弟俩扫墓一人还敬了三颗烟淘气 酒桌上的妹子说着说着就哗哗哭看得好心疼

39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比至爱梵高好看,比梵高博物馆好看。

41分钟前
  • 浴巾小狼
  • 力荐

典型中国奇观纪录片,看下来轻松不累。邵阳老家、深圳大芬、欧陆荷兰对比感受冲击强烈。山寨临摹梵高画作出口的画室老板,踏上了去荷兰膜拜梵高真迹的路程。导演黑手痕迹有点多,接连不断的激昂配乐尤其出戏,导致纪录片只能呈现先进模范、单一平板的追梦主人公形象——去荷兰前后反复提了五六次。

45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影片进行到35分钟的时候基本把主题讲完,人物挖掘的不深刻,对全片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主角的女儿,她坐在椅子上讲浑浑噩噩的生活的委屈,意识到了她自身对生活的一点疼痛知觉,而旁边的母亲无动于衷的刷手机。艺术家是具有敏锐的意识和对时代清晰把握的人群,主角画画身边的人和生活虽然是原创了,可依然不是艺术

48分钟前
  • 辛波卡
  • 还行

滤镜有点BBC那味儿。前半段有点“假”,画室冲突那段有点演。但是去荷兰那段很真实!中国梵高在纪念品店里表现出的失落很真实,在梵高坟头点烟也很真实。题材挺有意思。这题离我的生活挺近。我小学在画室学画时,就听说:“中国有一批农民只会临摹,不懂艺术。败坏了市场风气。” 可,说这些话的人不知道,那些“农民”的人生也是真实的。他们也有自己追逐的东西。临摹二十年的感情 也是真挚的。梦想本来就是痴缠与妄念,没必要分个三六九等。就算画了二十年 作品也还是纪念品商店里的小商品,但又怎样?

53分钟前
  • T.S.W
  • 推荐

两星半,开始是广义的大芬村画工的生存状态,但是这个全貌没能延续和深入,毕竟以此映出中国复杂的雇佣关系与市场经济的残酷是更有趣的视点;可惜影片转而聚焦于画工头个人,进入他与精神偶像梵高的心灵沟通与自我升华了,立意一下就弱了。好在阿姆斯特丹的部分还是能够凸显“中国制造”的现实。

5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有一天,皮长出了思想,想去看看虚无缥缈的骨是什么样,皮去见了骨,还有比这更艺术的事情吗?

58分钟前
  • River
  • 力荐

全球化影像时代成功学的自我寓言,批判之意被执拗的个体心灵成长削弱。细节如“签名““观影”等有动人之处,整体表白中国梦、主旋律式的中心思想却直白得尴尬。对image的生产与流动有多重呈现,绘画、摄影、电影之间的暧昧交互开启一些思辨的深意。关注此议题的看看Winnie Wong的书可能更多收获。

1小时前
  • zang兮兮
  • 还行

李鬼见李逵,管他什么大师,或者狗屁不是也好,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放弃希望的灵魂,都拥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曾经问过自己,“抵达”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看到画工来到阿姆斯特丹那一刻,被触动,为自己没有目标且不会拥有这样的时刻。导演的预设引导减分。最难忘的一幕是画工对着镜头哭诉自己只念到初一。

1小时前
  • 推荐

有一些非常动人的时刻:关于在产业链流水线最底层的赝品创作者,却仰望着星空遥想着一位伟大画家的一生。

1小时前
  • 踢迩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