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香港

香港剧中国香港1979

主演:余子明,陈立品,叶德娴,罗志强,廖伟雄,陈玉莲,程可为,刘雅丽 Chic Lau

导演:内详

 剧照

家在香港 剧照 NO.1家在香港 剧照 NO.2家在香港 剧照 NO.3家在香港 剧照 NO.4家在香港 剧照 NO.5家在香港 剧照 NO.6家在香港 剧照 NO.13家在香港 剧照 NO.14家在香港 剧照 NO.15家在香港 剧照 NO.16家在香港 剧照 NO.17家在香港 剧照 NO.18家在香港 剧照 NO.19家在香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6 20:26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DVCD”的记忆

这部电影太早了,早到即使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豆友们也忘了自己看过而过来打个分、留个言。

当时家里刚买了“三碟连放VCD”不久,隔一段时间去一趟宣武市场买几张DVCD的盗版光盘,一般是2元一张。

这张光盘中间有几处不太清楚,情节也忘得差不多了。我现在当然也没有心情再来看一遍这样的电影。

女主角是非法进入香港的,刘德华照顾她。一次给她买日用品买了卫生巾,女主角还骂他“下流”。大概是生活不易,他俩打算离开香港,装成越南难民。然而上船前,女主角不见了,刘德华也没走。他跑回来看到女主角留下的一封信。

即使在当时那个娱乐项目相对匮乏的时代,我也没觉得这是部好电影。

这篇影评写给记忆,记忆那个DVCD的时代。

 2 )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忧愁,

80年代的港片给人的印象多是警匪片、动作片、三级片、搞笑片,像这样的文艺片就很少。这部片讲述了中英开启香港问题谈判背景下,香港普通市民阶层的人生境遇,有点类似同期内地的伤痕电影,甚至拍摄手法也差不多,比较老套,似乎是老一代香港电影人的作品。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忧愁,如果不是上了岁数的人,恐怕很难理解电影里流露的老一代香港人的大陆情节和对香港前途命运的关注。朱海玲饰演的偷渡妹很忧郁,古嘉露饰演的摩登女郎很惊艳,初出茅庐的华仔则很青嫩。一晃近40年了,影片中的角色大多湮没在时光里,只有刘天王还活跃在影坛,真是让人唏嘘呀。

 3 ) 看八十年代香港人的九七焦虑

☆☆☆☆
这是一部被很多人忽略的好电影,小时候曾经租过录像带来看过,但是小时候并不能看懂,这样有深意而且写实的电影果然还是要长大成人看过各式各样有内涵的电影后才能理解。
八十年代初期的香港社会跟二十年后的今天内地社会差不多,因此当我今天晚上坐在电脑前面看着这部二十年前的电影并没有距离感,相反觉得很真实很亲切,就像今天我们生存的社会一样。一模一样。

刚刚写了一大段文字我都删掉了。因为我发现我无法用精准语言来描述这部电影。电影里有妄想嫁给英国总裁的中英混血儿艾丽卡,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有偷渡来的大陆女子张婷婷,差点被香港的表舅舅表舅妈绑着嫁给弱智的表哥;有强烈民族自豪感早年从大陆过来的虎伯,收留了张婷婷当她是女儿一般;有建筑工人李建辉,他本来有个很要好的女朋友红红,但是由于82年撒切尔夫人跟中方达成共识香港97年会交还给中国,红红一家跟多数香港人一样感到前途难料心怀恐惧,打算移民,最后以红红嫁给一老板为代价全家移民至美国。有个镜头是李建辉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大喊“你们到底在怕什么?”他们是害怕疯狂,害怕大跃进浮夸风,害怕人为造成的三年自然灾害会饿死人,害怕一群人会突然冲到你的家里来抄你的家,害怕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被流放,更害怕不敢说不敢听不敢想,不准这也不准那,害怕没有自由没有未来……现在的内地人们一旦有钱,便会想方设法的出国。他们又在怕什么?八十年代移民的香港人如果知道香港后来的情况会不会觉得如果不移民也是一样的,而现在纷纷移民的内地人呢?会不会在二十年后觉得这个决定也并不算明智呢?

刘德华饰演的主角王伟伦就像是一条线索将这些人这些事联系了起来,在他周围也会发生现在内地社会也常有的事情,例如金字塔营销的骗局(跟传销差不多只是不会限制你的人身自由,例如安利、玫琳凯),偶尔遇到一个富婆得到一份工作,那时候香港正在大搞建设,就象现在的内地,追求效率金钱不注重质量,人们拿着钱纷纷买楼炒房。

王伟伦经常挂在嘴边说自己是一个孤儿,联想到罗大佑的一首歌《亚细亚的孤儿》,香港、澳门、台湾都像是离开母亲的孤儿。王伟伦也跟大部分香港殖民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一样不知道918是怎么回事,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不强烈,认为香港是香港人辛苦努力建设的,内地人偷渡来就想坐享其成,要不就尽干偷盗抢劫之事。回忆起前不久香港人忍够了的言论,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二十年前就有了,什么抢奶粉,孕妇占床位不过是最后一根稻草。
在我看来要化解矛盾就必须推翻隔离,香港其实就是广东省的一个发达城市而已啊,北京上海人最多是瞧不起其他地方的乡下人,而香港人对内地人的看法却有点像种族歧视了。因为我们去那里还是要向去国外一样进行签证、过关。

我才发现刘德华早期的电影都很不错。

 4 ) 《家在香港》——被埋没的现实主义佳作

   影片拍摄于1983年,而前一年刘德华才凭借许鞍华的《投奔怒海》在影坛崭露头角,估计本片的主创就是因为他在《投奔怒海》中的表现才选择他的,因为此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投奔怒海》非常类似,都是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的作品。影片所涉及的政治话题非常之多,有九七、文革、偷渡、移民、抵制日货、越南难民等等。特别是关于九七,当时中英谈判尚在进行之中,《中英联合声明》要在下一年才签订,而影片这时就已经开始关注起回归后香港的前途问题了,实在是令人惊讶当年的香港大众对大陆政府何等的没有信心,影片里阿辉的女朋友阿红一家,只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家庭,但是在看到中英谈判的电视报道后就立定决心要移民,不惜让女孩女儿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弃自己的真爱,阿辉在阿红一家离去后高喊着“到底你们怕什么”的画面实在令人唏嘘。

   影片最关注的还是香港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展现了很多当时香港的现实问题,当年经济刚刚起飞的香港与现在的大陆城市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些香港的历史问题与我们现在的很多现实问题也惊人的相似,观看时有一种历史照进现实之感。比如影片中刘德华在房产公司工作,有个人托关系买了七套本来限定一人只能买一套的特价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经适房丑闻吗?又比如影片里黎汉持打工的建筑工地,建筑商为了赶工期居然连钢筋都没扎完就要灌水泥,这不就是豆腐渣工程吗?后来老板跑路,工人拿不到工钱,这不就是拖欠农民工工资吗?

   影片虽然涉及很多政治问题,但是并没有过多说教,这些背景的加入反而让影片的故事更加真实动人,几位主要角色各自的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刘德华饰演的阿伦作为为生活打拼的底层年轻人的代表,一开受到演讲迷惑做了化妆品推销员,但是却怎么也卖不出去,后来因为在酒吧遇到了一个大老板的女人Erica,失意之时一夜春宵,Erica的一个电话他就到了房地产公司上班,虽然事业渐有起色,但是他却发现原来自己只不过是Erica的玩物,在遇到大陆偷渡来的心地善良的阿婷之后,他才找到自己的真爱并,决意做回自己,离开Erica。

   而黎汉持饰演的热爱打拳的建筑工人阿辉,遭遇更加令人唏嘘,他所深爱的歌女阿红为了完成父母一定要移民的愿望而嫁给了自己的老板,阿辉心灰意冷之下在打黑市拳的时候被打成痴呆,待完成父母之命后的阿红回港找他时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谷峰饰演的虎伯是另外一个悲情人物,是善良底层人民的代表,他对待阿伦非常关爱,遇到偷渡来港的阿婷时极力保护,最后在与警察的冲突中心脏病发去世。影片他与阿伦有两段讨论非常有意思,一段是关于大陆人偷渡到港的,作为香港人的阿伦坦言不喜欢大陆人,认为香港是香港人辛苦建立的,大陆人来是坐享其成,而虎伯却说难道他们不做事就有饭吃吗?另一段是关于抵制日货的,虎叔作为一个底层小人物在知道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之后张贴抵制日货的标语,反而作为先进人群的阿伦却对此一无所知,知道之后也不以为然,虎伯就说你们这些香港人只知道赚钱,什么国家大事都不理。

   最后一个悲情人物就是朱海玲饰演的大陆偷渡到港,偷偷钻进阿伦的后车厢里躲避追捕的少女阿婷,她一开始对人非常防范,待知道虎叔和阿伦都是好人之后才敞开心扉,在逃离表舅父家之后他和阿伦才真正走到一起,但是为了一个香港身份,他们却不得不铤而走险假扮越南难民,在一切准备好之后,阿婷为了不让阿伦冒险,最终选择了回到大陆。这个人物作为大陆的象征,影片对这个人物是持同情态度的,最后也借她之口表现了一个美好的愿望:终有一日,我们会有一个富强安乐、自由开放的国家的。

 5 ) 你在害怕什么!?

着非常别扭的一部电影,因为导演想要讲述的故事内容如果推早5年还能理解,毕竟那时候逃港潮,文革余波都能去掰扯。

但是你把时间定在了中英谈判的1983,然后又讲一个逃港女和一个香港仔的爱情故事,然后通过逃港女去控诉文革(还是从黑龙江偷渡到香港,这个理想化的东西也就是一种YY吧。)

每个人都是一场颠沛流离的命运,小人物的惨都编剧折腾的淋漓尽致。反而是唯一的傻子才是最明白的一个人。

话说换位思考,我能理解你导演在83年时候因为中英谈判牵扯香港回归感到迷茫害怕(这里的害怕大概率就是对文革的恐惧),但是你硬扯在一起就很奇怪。文革结束的时间,逃港潮结束的时间以及中英谈判的时间完全是撕裂的。

还有鼓吹的移民,不管是去美国还是装越南人偷渡,就像黎汉持饰演的亚辉的那句怒吼“你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唯一值得称道的可能是华仔贡献的一场和古嘉露的激情戏,当然脱得是女方还不涉及露点,只是按照当时他也算是小鲜肉一枚,虽然《神雕》还没播,但是这尺度也算够大了。

 6 ) 论香港回归之恐惧

本片是香港新浪潮的经典之作!可惜看的人太少了,也许这个电影的主题现在不太受欢迎。本片是敬海林导演的两部电影之一,也是最好的一部。 本片围绕华仔饰演的张伟伦而展开!开始伟伦接受化妆品推销员的洗脑教育,梦想通过卖化妆品致富,可现实是残酷的,他的化妆品一点都卖不出去,还受人嘲笑。郁闷的他在酒吧遇见女老板erica,两人发生一夜情,伟伦以为找到爱情,去发现女老板只是在玩弄她。伟伦伤心离去,遇上了偷渡女阿婷,阿婷心地善良,两人渐渐心生情愫。 建辉是一位憨厚的包工头,爱好打拳,女朋友阿红说小心被打成痴呆谁知一句玩笑话却成为现实!阿红的父母看到中英关于香港的谈判报道后,顿时恐惧倍增,他们对毗邻的大陆母亲怀着深深地担忧,害怕文革类似的情况!于是阿红父母决定移民,并要求阿红嫁给一个外国人,阿红最后妥协了,建辉伤心不已,对天长啸:你们到底怕什么?可以臆测出,他们对回归的恐惧! 阿婷为了获得香港身份,伟伦和阿婷不得不铤而走险假扮越南难民,心地善良的阿婷害怕连累伟伦,最终返回大陆!可以看出导演对阿婷这位大陆人的身份是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暗喻大陆母亲会民主富强! 喜欢新浪潮作品的朋友,这部作品真心值得推荐!

 短评

不一样的香港电影没有黑社会 没有古惑仔没有枪战 没有老千有的是现实的迷茫与茫然有的是对自由的渴望 某种意义上对当时大陆现实的折射与暗示

5分钟前
  • 二十二楼的幻想
  • 推荐

平常的电影吧。。。

10分钟前
  • 康斯坦丁
  • 还行

胖胖的刘德华居然演小白脸!全片都弥漫着一股不安和迷茫的气氛,被舆论认为是中英谈判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恐共”电影,其后越来越多港片开始涉足政治和对九七的恐慌。“香港的繁荣是香港人打拼出来的,他们凭什么坐享其成?”正是当时港人对大陆的鲜明印象。

13分钟前
  • 姓亚名蒙
  • 还行

我想,他会喜欢葬的这个地方,因为对面那片广大的土地,还有美丽的山川,河流,就是他怀念的苦难的地方。愿中国越来越好,愿所有中华人民不再遭受苦难。

18分钟前
  • LHBATDB
  • 力荐

时代悲剧同样是人的悲剧,家到底在哪儿呢?

19分钟前
  • lcsun
  • 推荐

香港人当年深陷九七恐慌,阿婷最后却选择回到此岸,还留下了一段改开的愿景之言,再加上虎伯对故国的“耿忠”,可见,这是一部向左转的“文艺片”。身边认同、九七恐慌、非法移民等,都拍出了时代的气候,但感情线编得比较敷衍了。中国人扮越南难民,后来在欧洲演变成扮北朝难民的套路。刘德华嫩,朱海玲纯,古嘉露妖。

24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人物典型,说出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 “如果样样都管,香港怎么会发展得那么好?”“香港有今天的成就,全凭香港人努力建设而成,他们这样就想下来就坐享其成?”

25分钟前
  • 小锤
  • 推荐

非常写实地还原了香港人在回归前的焦虑与疯狂。当一脸素净的朱海玲平静地说:“没有自由的人就好像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我想,她为了这部好电影而被徐进良的公司解约,其实是值得的。

26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那时有点微胖的华仔实在太青涩了。。。97移民问题,写实。古嘉露真美。。。

28分钟前
  • taming
  • 还行

一边是中环金融地产豪客捞金,一边是游水而来的黑五类要扮越南难民投奔怒海,和《爱人同志》类似有一种触目惊心的并置。谷老爷子花鼓戏真好。逃亡的人何尝不是留低见证的火种?阿红两首歌真是东方之泪,阔少豪客真天堂,穷的亦有些期望,维园贯彻志向和美梦,隧道沟通东方和西方,愿自由港不会一天变样

29分钟前
  • 山下猫
  • 还行

很写实啊 看了让人感觉那个年代的大陆是太恐怖了

33分钟前
  • jijiwawa
  • 推荐

龙海生,好久不见!

34分钟前
  • 水水
  • 还行

对现实有体现,有思考,有呼喊的电影。放在今天中国内陆,也不见得有几部内涵能比得上。

35分钟前
  • 王春霆
  • 推荐

2003.9.14

40分钟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四十年过去了,最后一句台词依然震撼人心!

42分钟前
  • BATIGOL927
  • 推荐

70,80年代是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到处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像极了30多年后的大陆。随着香港即将回归同时而来的是香港80,90年代的“移民潮”,香港人的97焦虑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显露无疑。而即使是回归十几年后的今天,香港人的后97时代依然焦虑。

47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推荐

非常现实的题材,很真实,1983年的香港社会就像20年后现在内地的社会形态,热火朝天到处搞建设,买楼炒房,对未来没有把握人人都想移民,穷小子傍上富婆,女孩子傍上老板……

48分钟前
  • Aly
  • 力荐

太压抑了,大陆人挤破头想到香港,香港人却想到美国,自由富饶的土地是每个人的梦

52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这么老的片,竟然拍这么好。好清纯啊!

57分钟前
  • 糕帅富
  • 推荐

充斥着回归前种种焦虑心态的片子。台词满满的隐喻风格,不过节奏还不错。非常喜欢里面的老大爷角色,很多耐人寻味的台词都是从他口里说出,也是让人倍感唏嘘。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香港影坛都很少有这种味道的纯剧情片,不得不说是当时一股清流。男女主最后的抉择更是看得五味杂陈。

1小时前
  • 銀河映像創作組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