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香赞佛

记录片美国2009

主演:内详

导演:David Grubin

播放地址

 剧照

炉香赞佛 剧照 NO.1炉香赞佛 剧照 NO.2炉香赞佛 剧照 NO.3炉香赞佛 剧照 NO.4炉香赞佛 剧照 NO.5炉香赞佛 剧照 NO.6炉香赞佛 剧照 NO.13炉香赞佛 剧照 NO.14炉香赞佛 剧照 NO.15炉香赞佛 剧照 NO.16炉香赞佛 剧照 NO.17炉香赞佛 剧照 NO.18炉香赞佛 剧照 NO.19炉香赞佛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20:29

详细剧情

  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诞生了一个新的宗教,它始自于佛陀的思想。佛陀是印度的一位圣人,传说他在一棵大菩提树下获得觉悟而成佛。他从来不曾宣称自己是人间的神或神的使者,他只是认为他是一个找到了某种““平静”的普通人,这种”平静“,其他人也能找到。这部纪录片讲述了他的生活----- 一段与我们这个时代尤为相关的旅程。

 长篇影评

 1 ) 《炉香赞佛》影评

佛教讲的是过一种寻常的生活,跟普通人一样,做普通事。这也就意味着你面前的人就是佛陀,很有可能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佛陀。
佛陀,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享受着人世间极端的奢华富裕的生活,为了探寻世间苦难的本质,二十九岁时,离开妻儿,远离王国,走向探索真知之路。四次出巡,让他明白:人不可能永远年轻,永远完美;每个人都会生病;人生很短暂,人生也充满着苦难,而且也必将会走向死亡;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同样也需要精神食粮。
如何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他踏上了精神之旅——六年苦行僧的修行之路。
佛陀放弃苦行,于菩提树下静坐冥思,终于觉悟。西塔琴调好了,跳出来的舞才漂亮;给我们调西塔琴,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这样大家就能尽情起舞;但是如果琴弦太紧会断,音乐也完了;如果琴弦太松,就没有声音,更无音乐而言。有一条中间之道把琴弦调得不低不高,我们就能尽情跳舞。通往觉悟的路径就是中间之道。
佛陀对苦难的分析有四个方面,后来叫做四圣谛。第一个圣谛,世间是苦果。苦难即是不满。我们不是很高兴,或者说,即使我们高兴,可转瞬即逝,这也是不满。第二个圣谛,苦难是有根源的。这种苦难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自己的心造成的。第三个圣谛,人有可能从苦难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人们常误解佛教,要消除苦难,必须先消除欲望。如果佛陀这么说过的话,那么想得到觉悟的欲望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儿,欲望是必须有的。如果没有欲望,我们该怎么生活呢?如果没有成佛的强烈欲望,我们如何能成佛呢?第四个圣谛,佛陀列出一系列指示让他的弟子去做,一条引导心灵通往觉悟的路径,叫做八正道,即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
佛陀经历六年苦行僧修行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菩提树下冥思觉悟。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经历四年大学生涯之后,一无所获,而后在社会中出人头地呢?因此,六年的苦行僧经历对于昔日生活奢靡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悉达多成为日后普渡众生的佛陀是不可或缺的。同样,大学四年绝对也不可能是一无所获的。作为一名大学生,虽然每天忙碌,但却会在一学期结束发出“我究竟在忙什么”的感慨;虽然每天奔波在教室与教室之间,行走于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但是却要面对工作以后重头学习的尴尬;虽然每天都会与心爱的男男女女微信QQ,但都改变不了毕业以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的残酷现实……虽然这些都过于绝对,但是每天都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回头看来,似都是些荒唐之事,却都是些必经之路。我们经历今天的经历,我们收获明天的收获。正如佛陀所说:苦难,不满不是自发的,而是有原因的,是由我们的心造成的。
佛教并非一种“教”,并不教你如何信仰追随它,而是教你如何控制自己的内心。

 2 ) 我们终将失败,只有无欲无求的爱会成功

简单记录一下

纪录片讲的很好理解,浅显易懂。不过还是用原文理解更恰当,科学的翻译在传递具体信息的时候通常不会出错,但是在诠释深层逻辑的时候却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佛陀悉达多在人生的前29年过着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他29岁的某一天,第一次看见一个身患疾病的人,亲眼目睹到人间疾苦,于是下定决心要通过修行除去人间疾苦,消灾解难。乍一听真的十分荒唐,可是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荒唐。究竟为何荒唐呢?一切都起源于天生的欲望。

佛陀为世人留下四个忠告(四圣谛)

1.人生就是苦果

2.苦是有根源的

3.人有可能从苦中解脱,只要你弄清楚苦难的原因。问题在于欲望,如何与心中混乱纠结的欲望共处

4.人可以通过一系列指示,引导心灵通往觉悟,佛陀称为八正道,即培养道德、纪律、警觉与智慧

人有三毒但皆可消除

贪欲:你拥有慷慨而不是贪欲

愤怒:你拥有慈悲而不是愤怒

无知:你拥有智慧而不是无知

佛陀对自己的教义的看法

佛陀说:“我可以简单地概括我的教义,我也可以详细地讲解,难找到的是能听懂我的人”,“我的随从不应该出于虔诚而接受我的教义,而应该是出于自己的体验”。

了解佛陀,从佛陀的圆寂之地,讲经之地,开悟之地,出生之地。

佛陀对待世间万物的态度

万物都可以成为佛陀,所以佛陀说:让万物欢欣,无论强弱,无论大小。

let all beings be happy ,week or strong ,great or small.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的,没有人或事物是一座孤岛,所谓此是,彼是。此现,彼现。此非,彼非。此消,彼消。

When this is ,that is .From the rising of this ,comes the rising of that .When this isn't ,that isn't .From the subduction of this ,comes the subduction of that .

佛陀的功德

佛陀首先是让人们找到了信仰,从疲乏无趣的世俗生活中解脱出来。其次,作为“武士”阶级,佛陀的僧团向所有的种姓和性别开放,许多底层妇女削发为尼,她们削掉的不仅仅是头发,更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束缚与捆绑,是曾经让她们为之窒息的阶级绳索,她们成为佛陀的弟子之后,自得其乐地吃斋念佛,修行,写诗,她们写的诗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浪漫,在此之前,她们从未像这般洒脱,自由。

So freed!So freed!So certainly freed am I!From my pestle ,my shameless husband and his sunshade making.my mouldy old pot with it's water snake smell,Aversion and passion I cut with a chop.I come to the tree.I meditat ,absorbed in the bless.What a bless!

最后要切记

佛陀也会失败,佛陀也不能阻止战争与流血,面对罪恶,人人都会失败。只有心存善念,心怀慈悲与爱,才算成功,否则,一切成功都只是烟花一般的梦幻泡影。

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为佛陀,但永远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开悟了,如果没有开悟,却以为自己已经开悟的话,付出的代价将会是惨痛的。

以上,简单记录及个人感悟,原声部分属于盲听无暇细究。愿阅者及无暇阅读者平安喜乐。

 3 ) 一些笔记

- 他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被这个尘世束缚。在人世即不自由。生老病死,七情六欲,纵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权力,终归不是自由的。他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罗睺罗,绳索,束缚阻碍的意思。

- “尘世的享乐已经伤害了我,我要走出家门,寻求安宁(peace)。”

- 驯服,控制自我意志,控制强烈的情感,冥想。

- 如何彻底解决问题?解决痛苦?而非暂时性的。

- 佛教最大的一个根本是慈悲,也就是我们对所有事物的那种深深的喜爱。这个世界,星球,宇宙,他人和动物,树木和溪流,一切都是互通的,一切都是一体的,connected。

- 佛陀顿悟时,感觉到的纯粹的喜悦。

- 解脱,顺其自然,中道。不是极端的奢华,也不是极端的贫乏,而是做个正常人,吃饭,睡觉。佛学其实是实用主义的学问。

- 菩提树下,佛陀始终纹丝不动。他已经获得了保持平静的能力,稳如山巅,暴风雨或是雪崩,极致的恐吓或是诱惑,佛陀都纹丝不动。不是出神发呆,他无动于衷,因为他对一切了如指掌。

- everything changes,佛教徒不是让自己麻木变成石头,而是去经历,去体验,去达成真实自我的觉悟,去做一个平常的人,过平常的生活,拥有人的感情,感受一切,欢呼喜悦悲伤绝望。“在我走后,我不会再回来,不会重生,不会死亡,你们并没有失去老师,我所教授你们的佛法、戒律就是你们的老师。不要浪费时间悲伤,把时间用在你们自己的觉悟上”。

- “我不是你们的灯,也不是你们的主,现在,做你们自己的灯吧。” be your own light.

- be the one who woke up.

 4 ) 人生是场修行

       悉达多在29岁那年决定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爱妻爱子去修行,寻找内心困惑的答案,企图得到超越痛苦的方法。

    他做了六年的苦行僧,企图通过克服食欲来摆脱能带来痛苦的肉身,确发现这不过是对自己原来困惑和痛苦的注意力转移,真正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于是他在接受一个少女的施粥后,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并终于得到了顿悟,成为佛陀。这期间时间漫长且残酷。

    我对佛教只有非常浅显的认识,通过看这部影片,发现原来它所追求的并不是前生来世的轮回,而是如何达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不是宠辱不惊,无欲无求,恰是能够平衡自己内心的欲望和情绪。

    它不反对人们有欲望,但倡导平衡内心,淡定面对。万事万物并未独立,都存在因果联系,把目光不仅仅是放在自我上,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和人群,你就会心存慈悲。

    生与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只是不同的形态。但内心的感悟和教义应分享流传,有什么样的人心,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我最后想感慨的是:悉达多开始思考的时间是29岁,是不是正应了古人那句“三十而立”?

    我也应该思考下。

 5 ) 赞佛炉香

炉香赞佛是一部关于佛教起源,佛陀乔达摩悉达多如何成长为一个佛陀并普度众生的纪录片,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片中所阐述的佛教教义更加偏向印度佛教或者藏传佛教,而非汉传佛教乃至禅宗。
  悉达多的出生被添加了许多的神话色彩,简而言之,俗到爆的神灵感应,悉达多的母亲梦见白象献荷,然后从她身侧钻了进去————唯一一个有点新意的地方。然后不满十月的怀胎,大树扶枝,悉达多从王后身侧钻出。开始了他注定不平凡的一生。这里有个有意思的伏笔,悉达多出生不久,王后便死去了,象征了一件事,即,从我们初生之初,苦难便伴随着我们,直到我们死去。然后在我们重生以后,继续跟随。
  国王知道预言,但希望悉达多成为一个贤明的国王,而非一位精神上的圣人。所以他对他的儿子隐瞒了这个世界的残酷,让他在这样虚幻的快乐中度过了29年。直到某一个时间段,他经历了启迪他的四大事件,开启了他追寻解脱的旅途。这四件事是:一,看见衰老,二,看见疾病,三,看见死亡,四,看见精神追寻者,修行的人。这些事促使他思考,思考这些生而存在,每个人都终将面对的苦难。
  于是,在某个静谧的夜晚,他在激烈的心理斗争过后,终于选择了离开。而就在他越上高空时,欲望之神玛拉出现了,他诱惑着未来的佛陀,要他回去,做庞大帝国的缔造者,当然,这被拒绝了。或许这也是一个隐喻,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内心里斗争的两个小人的故事,每当善良的那一面想做一些积极的事时,阴暗的那面就会做各种阻挠的事。或许吧,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欲望之神,让你在这个花花世界没有抵抗地沉沦下去,直至沉没。
  总之,悉达多开始了他的追寻之旅,他没有求助于当时的宗教,婆罗门或者袄教,他们都深陷于繁琐而虚无的仪式里日渐堕落。他找到了比他更早就拥抱独身苦修的修行者们,向他们学习瑜伽与冥想,观照自己的内心,进行自我反思,期望能直接接触到最终的知识与智慧。但是,他失望了,这并没有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又投向了苦修者的怀抱,他希望通过苦行修道,惩罚身体的方式获得平静和智慧。在我看来,或许他是这样想的,俗语饱暖思淫欲,当一个人满足了最低的生存需求后他就会开始寻求高级的欲望满足,而这些欲望在苦行者看来是可鄙的,于是苦行者们通过这种方式来克制自己的欲望,超脱身体的某些限制,获得生命的宁静与满足,我佩服他们,也不屑他们,就像某段时期的顾城一样,在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下,无视甚至压制自己身体的欲望,这说到底其实是一种对抗,并不能得到安宁的。而言归正传,悉达多很快又成了这些苦行者中最憔悴的一个,他每天只吃一粒米,通过喝自己的尿液维生,他变得四肢如藤,脊鼓如珠,肋如旧橼,眼窝深陷,乃至头皮萎缩。但最后他什么都没获得,他发现这样只能使他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
  他坐在沙罗 双树下,忽然想起了某日他的父亲带他参加春日耕种节,他看着小虫和他们的虫卵们觉得很有趣美好,但下一瞬间这些全都被农人们的农具毁了——多么让人深思的一个现象,春耕对于农民们是快乐并充满希望的,但是对于这些除了生命力别无所有的小虫来说,这却是世界末日,它好像嘲讽地告诉了乔达摩悉达多,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与斗争,无论是人,还是其他动物,都会永远地沉溺在这样的轮回里,无法逃脱。但下一刻,让我无法理解的事发生了,这个奄奄一息的男人,忽然顿悟了,他发现这个世界的所有事都是彼此息息相关的,这个世界就好像一整块水晶,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然后,他好像,就放下了。不再与自己的欲望作斗争,也不放任自流,而是寻求一种平衡的道路,怎么感觉跟儒家的中庸之道这么像-。-是说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理最后都指向同一个源头吗。。但是,这顿悟是如此突兀,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或许这才是顿悟的精髓吧。但我更愿意根据上下文来做另一种解释,他在无数的前世中经历许多,感悟许多,像一棵树一般,枝干越来越高大繁茂,而根系越来越深入延展。他现在的顿悟其实只是厚积薄发的一种结果。
  顿悟之后的他看见了轮回,看见了自己所有的前世,然后忽然感觉到一阵饥饿,希望能吃东西,而就在这时,一个少女拿着一碗稀饭走来,给与了他施舍。这时影片给了一个很精彩的对比和解说,在基督教里,这样的恩赐来自上帝,而在佛教里,这样的布施却是来自一位少女的善良。对比之下,高下立判。
  之后的事就比较俗了,他在鹿野苑讲经布道,说四圣谛,八正道还有许多的道理,做许多的事,然后死去。最后成为现在的佛陀。但我在这些事件里发现一些有趣的矛盾,一方面,影片中无处不在对他的神化与包装,比如神灵感应,贤者预言,再比如凌空而上,踏荷而行,喷射火焰和水。再比如,以自身慈悲感化发狂的大象。种种而言,俱是神迹。但是另一方面,影片又强调他也不过是一个明白了某些道理的先觉者,比如在他觉醒之后,最开始居然并不想传道,认为会被误解和驱逐。这是害怕,少了慈悲。另一方面,他的第一次传道是失败的,影片中的解释是他的返璞归真让他的气质无从流露,但这样却又不能解释他以一己慈悲感化大象的事了另外,他也无法感化国王们,改变这个战争横行的世界。他的布道是失败的。最后,他对自己无可避免的死亡似乎也表露出一丝悲哀。这让我又不由的将他和面对死亡鼓盆而歌的庄子进行对比了,高下似乎又立判。当然,也可以这么解释,他担心的并非自身死亡,他只是觉得在他的有生之年,人世依旧如火海,被欲望灼烧,心忧众生,是大慈悲。但上述矛盾却无法这样解释了,而就我而言,我更愿意相信那个显得平凡的他才是真正的他。那个光芒四射无所不能的他只是被需要偶像的人们捧上了神坛而已。比如常常出现的大象,比如典型印度人特点的佛像,都是人们对于无常未来的一丝寄托。
  而除此之外,我还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并尝试做了一些自己的解释。
  比如关于佛教仪式的事,佛陀不寻求当时宗教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沉溺于繁琐无意义的仪式戒律,而在佛陀顿悟的道理中,这样的仪式戒律恰恰是不需要的。但是在之后的过程里,却有了剃发易服,一日乞讨一餐等等的戒律,传到中国之后甚至变成了不得娶妻生子,饮食荤腥。或许吧,这就是一个宗教的发展过程,真理的光芒渐渐被仪式戒律所掩盖,用一层神圣庄严的外衣来震慑所有不敬佛法的人。最后又渐渐归于腐烂。
  第二个问题,我看见影片中的某些修行者,手持佛珠,盘坐于鹿皮之上,这些都不是一个一般人所可能拥有的,那么来源只有两个,一是出家人自己家底丰厚,二则是来源于富商馈赠,让人感叹啊,原来修行,也是有门槛和天花板的。而这又让我开始思考第二个问题,根据影片,为什么某些富商愿意资助修行者乃至他们的子嗣都愿意去参加这样的修行呢。我想了想,觉得可能是这样的,那时候的印度,战火连天,处处都是杀戮,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产生一种人生虚无的感悟,所以会有这么多富商乃至王公都想出家苦修吧,因为,太惨了,真的太惨了。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印度苦修和轮回思潮如此之早出现又如此盛行的原因吧。就像一个周而复始的轮子,我们一直在重复。
  炉香赞佛,The Bubbha,我的感悟。就酱。

 6 ) 简单说两句

片子本身非常好,教科书级别的文史类纪录片。虚实结合。非常尊重既定历史也尊重书写历史。需要还原的非现实场景都用动画以及壁画代替,现实的实景拍摄选择的一个是永恒的自然,一个是印度本土既有的宗教思想当今的演变,严格的变量控制才有横向纵向的对比意义。受访者讲述的内容是连贯的,以人物讲述串起来一个西渐的佛教观,是一个开放的又闭合的故事线。主要线索是释伽牟尼的人生历程,次要线索是壁画所绘的传说、西译佛经、受访者讲述的各自的佛理、连带着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以及流变等。音画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虽然这两个小时的内容花十分钟读一下《弘明集》就可以搞清楚。但考虑到流变的问题,了解佛教文化的西化也是比较有趣的。

佛学西渐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了。西译的佛学著作是相较少一些晦涩,但还是看得出来它的本源。相信有耐心了解佛教历史的人心中应该不存在偏见,语言没有好与坏的区别,望周知。首先释伽牟尼本人支持用方言传教,部分学者认为他母语是雅利安语。其次当时没有书面形式的佛经,五百年后,印度教开始记录下来。后来印度佛教东渐,第一进入了古象雄地区,第二才进入到中原,汉代迎来第一波翻译热潮。翻译仅仅是语言本土化和思想融合的问题,并不是语言越晦涩道理越高深,高深的那个东西是古梵文。难道马到了东土变了鹿,到了西岸变成了驴?西译的不是差的,汉译的也不是好的。本来,我们大多数人读到的佛经版本已经和释伽牟尼隔了无数层,你叫他浮屠佛陀还是Buddha,都无所谓。但是佛教是每一个人的佛教。走哪条路都不会妨碍你成为觉者。还有,佛教是一个无神论教,佛陀和释伽牟尼是一个尊称,他是一个人,望周知。

你可能认为片子里的动画看起来很俗套,但是你也有必要知道,佛教传说本身就具有人类学意义。和古希腊古中国传说一样,可以溯源到原始部落的神话原型。其次,这些传说是写在佛学著作里的,它有很多版本,其目的是便于传播。又正因为人类基因里有神话原型,利于佛教传说的本土化创作,从现今传播的结果来看,更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个水平的纪录片,当然是越多越好。唯一缺憾就是片名需要加一个副标题,否则引起误会。

 7 ) 有情众生皆是佛

democracy demands wisdom
何弘毅基金

诞生
史实
梦:白象
故事

蓝毗尼
各种传说
口传,辞世500年后方有笔记

家世
cuddling荣华富贵;婚姻美满
老病死,超脱
from完美to不完美
from纯真to无常

29
儿名“束缚”
抛弃妻子,抛弃权利,离开父亲继母
出家
祆xian1教的不能满足
城市经济发展
出家潮流
轮回痛苦
乔达摩的轮回
固执与轮回

拜师
瑜伽冥想
仪式不重要
瑜伽:一为身体,更为深层冥想
仍旧痛苦,外在只是逃避

二次拜师
苦修
五个苦行僧
身体极限,超越身体
六年苦行
反倒困在身体
春耕毁虫的故事
compassion慈悲
pure joy纯粹快乐
肉糜(种种情感)
苦行失败

to look within
菩提伽耶
最神圣处
释源
菩提树下的冥想
lord of desire
与内心作战
接触大地,而非站在其对立面
前世种种【宇宙大能】
涅槃,就在当下
享受宁静

布道
great compassion
第一次,失败 who is your guru?
鹿野苑
路遇苦行旧友(第一批佛徒)
禁欲纵欲的中间路“调琴弦”
创世纪
四圣谛four noble truth
suffering (disatisfation)
cause
finding coure: disire
noble eight pathes

贝拿勒斯
婆罗门的唯一解释权(种姓制度)
智慧
僧团
无视种姓、性别
bliss, nirvana [from meditation]
peaceful mind
哭是我,笑是我。我是谁?
万物相连相依
托钵乞食
欲望之火:greed, anger, ignorance【贪嗔痴】
对来世的期盼是因为今世的苦难,所以消除苦难、不问来世
神通
冤冤相报何时了
外界的纷乱不因“神通”消失,拯救内心才能改变外界
拘尸那迦
变质食物
不拒绝感受
地动山摇,花开花落
realism. it's pretty hard to accept the reality.

四圣地
有情众生皆是佛

 8 ) 片中提到的一些观点

不能仅靠极端的苦行,需要先做正常人,看向自己的内心,相信自己。 走中间的路。 有些欲望有害,要聪明的对待自己的欲望。 关注自己的内心,智慧。 静坐冥想让你认识的内心的情感,而不是消除它。穿越其中然后平静地走出来,不深陷于情绪。 my mind is free. 不集中在对自我的感觉上,欲望让我们燃烧。三毒,贪欲、愤怒、无知。把它们反转过来,你就到了它们的反面。慷慨、慈悲、智慧。 Sitting in a room having had a cup of coffee, having taken it out of beautiful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mug, what could be more miraculous than that? Everyday life around us is already so implausible and so glorious that what need for further miracles? And that's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That's the miraculous teaching of the Buddha. 万物都会变化,万物有生就有灭。 现实主义,要接受现实。

 短评

此类影片永远是触碰一下点,然后什么也没了,这种类型。

5分钟前
  • 顶楼主
  • 较差

动画部分有种说不出的美感…生平部分的故事虽然听烂了还是可以听wwww

10分钟前
  • D Geek日理万机
  • 推荐

佛陀不是佛教,耶稣也不是基督教。觉者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哲学观,而作为宗教,就无法摆脱桎梏。归根结底,佛陀分享的是一种方法,而商业寺庙的横行是对佛陀教义的最大曲解。他说,“我不是你们的灯,我不是你们的主。让你们自己做你们的灯。”以及这两天看到许多次同一个信息,非常有趣。

15分钟前
  • 星凝
  • 力荐

1.净饭王建“楚门的世界”,望儿能成“转轮王”。2.佛陀以苦行脱“束缚”(罗睺罗),转而接受牧羊女的羊乳,从拒斥世界转而接纳世界。3.玛拉之于佛陀与撒旦之于耶稣,许以世俗权力具有同构性。4.僧团是佛陀教义的知行合一,不倡禁欲,化缘为着布道。

17分钟前
  • 晓口袋
  • 力荐

一部制作精美的佛陀传,也是向西方人讲解佛教基础教义的入门普及篇。不过听着那些“贪嗔痴”、“我执”、“无常”、“化缘”、“轮回”、“果报”、“慈悲”、“佛性”等概念用英语解释出来,还是觉得别别扭扭的。

21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释迦牟尼是一位为我们讲述幸福学的导师。

25分钟前
  • 洋洋|山雨莎
  • 推荐

平实的介绍了佛陀的一生及其教义。

27分钟前
  • りつ
  • 推荐

对于佛陀一生简洁而理性的解读。猛然感觉,他从未离开。应请宗萨利美法王参与才是!

32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通俗易懂,画面美

36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简洁明了,清清楚楚,并无夸大

37分钟前
  • Ho
  • 推荐

动画做得非常好,音乐片段很能让人静下心来。对印度文化的诠释有些片面感觉,还有这请的人都是什么贵物 居然还有个越南教授。。有一句话疆独成分明显 减两星

42分钟前
  • SF
  • 较差

动画太美了

46分钟前
  • jinying
  • 推荐

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纪录片

50分钟前
  • 药师洞的雅也子
  • 力荐

制作很精致,好几处都很感动,印象很深的是说到世人对佛教常有的误解就是佛教要人断除一切欲望,但是其实佛陀说的是对待欲望要聪明一点。有多少佛的教导没有被听到,或者被曲解,被误会!很感慨如今市面上很多的佛教派别我真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教。。。

52分钟前
  • 虾条
  • 力荐

全面平实,佛像极赞,动画极美

56分钟前
  • eva
  • 推荐

可以当做佛祖传记片和对佛教思想的基础诠释,画面唯美。控制内心的欲望,以求内心之平静,以求消除人间之痛楚。8.3

5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佛也会失败难过,会有欲望

59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拍得真好!

1小时前
  • 羞愤的小奶
  • 力荐

简洁而理性的解读,剥落了在后期传教中被赋予的多余的神话色彩,一个跟普通人一样的乔达摩·西达多才更让人信服。btw,佛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这一点很赞同。

1小时前
  • 叶飞Phoenix
  • 力荐

动画做的很赞

1小时前
  • 风夜|日壳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