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叶塔

爱情片西班牙2016

主演:埃玛·苏亚雷斯,阿德里亚娜·乌加特,丹尼尔·格劳,茵玛·奎斯塔,达里奥·格兰迪内蒂,米歇尔·珍娜,佩拉·卡斯特罗,娜塔莉·波萨,苏西·桑切斯,华金·诺塔里奥,普利西娅·戴尔加多,布兰卡·帕雷斯,萝西·德·帕尔马,莎拉·希门尼斯,拉蒙·阿吉尔,托马斯·德尔·伊思塔,玛丽亚姆·巴奇尔,阿古斯丁·阿莫多瓦

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

播放地址

 剧照

胡丽叶塔 剧照 NO.1胡丽叶塔 剧照 NO.2胡丽叶塔 剧照 NO.3胡丽叶塔 剧照 NO.4胡丽叶塔 剧照 NO.5胡丽叶塔 剧照 NO.6胡丽叶塔 剧照 NO.13胡丽叶塔 剧照 NO.14胡丽叶塔 剧照 NO.15胡丽叶塔 剧照 NO.16胡丽叶塔 剧照 NO.17胡丽叶塔 剧照 NO.18胡丽叶塔 剧照 NO.19胡丽叶塔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5 20:28

详细剧情

  胡丽叶塔(阿德丽安娜·尤加特 Adriana Ugarte 饰)和苏安(丹尼尔·格劳 Dani Grao 饰)相识于一列疾行的火车之上,之后两人相爱,结婚,生下了可爱的女儿安蒂亚(布兰卡·帕雷斯 Blanca Parés 饰),一家三口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某日,胡丽叶塔和苏安发生了争执,苏安一怒之下扬帆出海,却遭遇了风暴丧生海底,绝望的胡丽叶塔患上了抑郁症。  安蒂亚和好友碧亚(米歇尔·珍娜 Michelle Jenner 饰)共同照顾着魂不守舍的胡丽叶塔,一晃眼就是很多年过去,虽然胡丽叶塔的病情渐渐好转,但她对女儿的依恋和依赖却越来越深。在十八岁生日那天,安蒂亚不告而别,从此下落不明,胡丽叶塔在愤怒、委屈和惊恐之中疯狂的寻找着有关女儿的蛛丝马迹,但始终都是徒劳。

 长篇影评

 1 ) FIFF6丨DAY3《胡丽叶塔》流淌在体内的是无法磨灭的爱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胡丽叶塔》,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母女们离开再见的悲伤评价了!

汤达人:

阿莫多瓦为何在拍女性和LGBT完全是两种画风……没有太抓马的剧情安排,使得胡丽叶它看起来具有一股平静下的情绪涌流。我喜欢女主悲伤时的表情,太打动人了。

薛Tony:

在讲述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传递了共情。并不像阿莫多瓦备受推崇的作品那么离奇,在平淡的讲述中刻画了被情感控制性压抑。每个人都有不可原谅,而这种不可原谅不过是为自己的失去找到排泄的出口。母亲的不可原谅使其无法对开启新生活的老父亲与以宽容,与女儿的依赖赋予控制。女儿的不可原谅使其为自己失去的痛苦寻找原由。但是,你还记得生命赖以生存的源头吗,那是爱的乳水,流淌在体内,是时间与不可原谅无法磨灭的。

日烦夜烦:

阿莫多瓦对于此类题材掌控的熟稔程度大概是永远不会让人失望,但也因为熟稔,看到的则是四平八稳和惊喜不大。浓烈的色彩风格依旧突出,还是很喜欢《吾栖之肤》拍爱欲奇情的阿莫多瓦呀。

淡水河边:

感觉这种温柔克制的感觉不像阿莫多瓦的风格?艳丽饱和温柔的色彩效果很好,故事讲的挺直白流畅,但少了几丝他独有的奇情,一个平常女性在生活中失去的故事,把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描述的像一把拉出的弓一样有张力。

fire_storm

相比门罗的原著,更喜欢阿莫多瓦这个西班牙式的三代恩怨。艳丽的色彩,精致的布景,少了些奇事,更多的是沉静与平稳。

Her Majesty:

牛逼的时间跨度,深刻的女性描绘。没有说再见就离开。

法罗岛岛主:

女儿对母亲产生共情,是在她也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母亲对女儿选择原谅,是在她作为女儿也可以被原谅的时候。

肖申克de囚徒:

中年的胡丽叶塔准备开始新的生活却意外的被女儿的消息拉扯到那段悲痛的回忆中去。年轻的自己因为对在丈夫出海遇难前猜疑引发的争吵而懊悔,女儿受不了失去亲人的打击而离她而去。片子以她女儿失去自己儿子,痛苦引发的共情让她多年的痛苦出口形成闭环。也许好多事故就是那么自然发生的,就像对坐准备自杀的秃头中年男人,亦或追逐火车的驯鹿。当事故来临时候,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责备自己,活在当下,展望未来才是最真最贵的。我相信胡丽叶塔和女儿和解之后也会原谅自己的父亲。

此片和南尼莫莱蒂的《儿子的房间》主题上是一致的,那份失去挚爱的沉痛需要执著而温存的爱慢慢消弭。

斯诺-纳什维尔:

电影的场景设计服装摄影音乐都很不错,但我觉得电影本身有点无聊,这是可以说的吗?

大大大大大白猫:

影像层面很阿莫多瓦,文本在爱丽丝·门罗原著基础上阿莫多瓦把他对于女性的悲悯全部倾注其中,整体故事也变得更加易于激发共情,尽管这也使得门罗文本气质消弭无形而变得更像是阿莫多瓦一贯的女性主义情节剧,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了却烟硝: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阿莫多瓦的电影(第一部是《痛苦与荣耀》),相比于《痛苦与荣耀》,这一部显得无趣多了。

剧情方面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海市蜃楼》女主疑似重演了一遍《海市蜃楼》的情节:船戏、出轨戏、风暴戏轮番上演,到后面感觉有了一丝味道,可是最后就感觉一口气憋在胸口出不来,什么都没说清。

虽然阿莫多瓦擅长拍摄这种稀松平常的生活画面,但是相比于《痛苦与荣耀》深沉的个人情感,这部《胡丽叶塔》显然少了很多灵性,甚至感觉有一丝不爽在其中,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我略知她一二:

少年的时候看村上春树的《舞舞舞》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如今再看《胡丽叶塔》我才能真正明白这句话的含义。胡丽叶塔身边的所有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未来,而她并不在其中。当一个女人不断的被身边的人抛弃,我不知道该说她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胡丽叶塔的一生都在不断地逃离和被逃离,每个人都终得其果。爱丽丝·门罗细腻的文字为佩德罗·阿莫多瓦温柔的影像打下了基础,让这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最终呈现出了诗一般的语言。

#FIFF6#DAY3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悲伤使我们团结或是分离

细腻的亲情心理片。带点悬疑元素,但我不希望看到反转。 视觉之美: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美女。青年胡丽叶塔短发红唇,令人眼前一亮。中年胡丽叶塔也气质不凡,弹幕里说像蒋雯丽,也是一种称赞。 画面也很美。红色复古火车与冬日夜幕。海边小屋广角大窗看海景。大幅红白油画和各种雕塑,满眼艺术品。母女对谈的对称画面。女主作为老师讲授的古典文学,也增加了文学之美。 时间点梳理: 胡丽叶塔25岁。坐火车,男乘客和她搭话后自杀。胡丽叶塔邂逅左安。 胡丽叶塔收到左安地址,去找他,不听管家劝阻留下来,结婚生了女儿。 胡丽叶塔28岁,带2岁女儿回娘家,看到母亲被锁在屋里,父亲和年轻女孩出轨。 胡丽叶塔38岁。12岁安提亚被迫去露营。左安出轨还负气出海,暴风雨丧生。 胡丽叶塔患抑郁症,由安提亚和小伙伴贝雅照顾。 胡丽叶塔44岁。18岁安提亚说去修行,从此失踪。 胡丽叶塔56岁。从贝雅得到女儿消息,放弃移居葡萄牙,回忆往事并联络安提亚。 叙事手法: 编导阿莫多瓦名不虚传,本片叙事超强,有些情节有隐藏的深意。多嘴的玛丽安串起了胡丽叶塔一家的分崩离析。女儿被迫离家参加露营,成年后主动出走。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丈夫出轨对象的矛盾心情表现得简直太好。女儿朋友贝雅也是见证人,引出回忆,最后说出友谊实则炼狱,侧面揭示了女儿的不安内心。 有两处最惊艳的:一是竟然有火车底意识流车戏,真就车轱辘碾脸。二是,女儿离家修行时,闪过胡丽叶塔和乘客、玛丽安、左安最后一面的场景。虽然前面胡丽叶塔没有察觉女儿想离开,但是这里暗示了这也是最后一面。 各种伏笔照应能被我捕捉到,没有故弄玄虚。这种借女主视角写信叙事,一开始让我怀疑里面是否包含叙诡。《白夜行》《远山淡影》等叙诡的典型作品就爱在最后来个反转,告诉你前面的剧情是经过讲述人美化的。我第一次不希望看到反转,她讲的已经足够现实,背后可别有更黑暗的真相了。 但是,详实叙事难以兼顾抒情。作为一封给阔别多年女儿的信,胡丽叶塔母女共同回忆的部分过于详细。这信似乎没有融入很多感情,没有在其中正面复盘女儿出走原因,没有展现很多自责的心路历程。应该说,胡丽叶塔本来就是克制感情的人,会故作镇定,但内心难以自持。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成功体现。

难以分担的悲伤: 影片主要悬念是女儿安提亚为何失踪,应该说出走。(不知道西语里这两个词区别大不大)我看到的答案是:安提亚要摆脱母亲。女主是忠实的叙述者,她的言行无论对错都摆在台面上供观众自己评判。 非要说错,错在左安已婚出轨胡丽叶塔、胡丽叶塔知道他有炮友还非要嫁他。丈夫非要出海给自己作死了这件事,胡丽叶塔是被出轨的受害者,可她还是会自责害丈夫出事。

先是陌生同行乘客,后是丈夫女儿,胡丽叶塔自责没能阻止他们离开,造成半生的心结。我忍不住想另一个不必要的问题:女儿出走,是谁的错?

因为是胡丽叶塔角度叙事,没有提到母女的冲突,她不知道给她女儿很大压力。胡丽叶塔逼女儿露营,看得出胡丽叶塔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欲。女儿走后她每年扔掉生日蛋糕,透露的情绪不是伤心和担忧,而是愤怒和恐惧。胡丽叶塔思念女儿抑郁复发无疑很痛苦,这种痛苦偏重于再次失去依靠。 少女照顾母亲是身份倒转,面对患病的母亲她也别无选择。女儿从管家玛丽安那里知道了夫妻争吵后父亲出海遇难的始末,但出于对母亲的爱没有说出来,就像其他对母亲的怨念一样。

从贝雅最后说的话来看,安提亚在母亲身上得不到的依赖,可能向贝雅索取了。贝雅逃离以后,安提亚也选择离家出走。

母女二人都有自己的无奈,他们做的选择无可指摘。人生的变故让他们一度相依为命,情感的掠取使他们貌合神离,相互伤害。引用一句话:“或许悲伤本来可以拉近两人的关系,如果他们无法分担这份悲伤,就会被这份悲伤分开。”

 3 ) 女人之间的沉默是最可怕的武器

出乎意料地,在阿莫多瓦这部新片里没看到以往的疯狂和喜剧色彩,取而代之是沉稳、冷静和自省意味。故事题材倒也遥相呼应1999年他的巅峰之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只不过这部是讲述一段断绝十多年的母女关系。依然有匪夷所思的情节发展,不过这些似乎都是铺垫,全为了母女二人关系由亲密至疏远埋下了绝妙的伏笔。悬念电影的配乐风格用在这种不动声色的家庭伦理剧上,似乎有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一方面对人物命运安排的预兆,另外也使观众对人物关系的转变做好了心理准备。

阿莫多瓦在色彩和构图上的造诣不必多说,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仍然要数他对女性心理的把握,无论是正面刻画母亲对女儿的宠爱,还是透过女佣之口讲述现实中女性的地位,都相当深刻和反讽的清醒,而透过两代人的关系对比更凸显出女性对待双亲的相似之处。最后悬念揭开之时,更让人体会到女人之间的沉默是最可怕的武器,如果发生在母亲与女儿无法交心而谈,这种摧毁力更是难以估量。

 4 ) 影像难以描绘微妙的人心

(电影中人物名字与小说中不同,文中统一使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文中引号内文字引自原文) 《胡丽叶塔》是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新片,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看这部片子,大多数人约莫是冲着阿莫多瓦去的,而我纯粹是为了门罗。门罗的小说集《逃离》是我的最爱之一。当然,我仍没有完全看懂,但因为实在太喜欢了,想试着写一写。 《胡丽叶塔》改编自《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影片开头,胡丽叶塔在马德里街头偶遇女儿安蒂亚的儿时好友贝亚,暌违多年得知女儿的消息,让她立刻放弃与男友搬去葡萄牙的计划,又一次开始疯狂地找寻女儿。 女儿安蒂亚在十八岁时离开胡丽叶塔,没有留下任何理由。胡丽叶塔给女儿写信,叙说这么多年的经历,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中,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命运。

胡丽叶塔在火车上认识了苏安,一个老婆因病昏迷的渔夫。两人一夜风流后,各走各路,胡丽叶塔去一所学校代课教古典语言学,苏安回到海边。之后,胡丽叶塔收到苏安的来信,信中胡安说自己对胡丽叶塔念念不忘。 就因为这封信,胡丽叶塔千里迢迢跑去找胡安。女佣告诉她,前一天苏安的老婆去世了,苏安现在正在另一个女人家里。女佣明说胡丽叶塔应该走了,可胡丽叶塔却留下了,一直到多年后苏安因海难去世。 胡丽叶塔为什么没有走?她在授课解读神话人物尤利西斯时,已经给出了答案。尤利西斯放弃了一切,重投大海,面对种种挫折与磨难。他渴望的是冒险,是未知。胡丽叶塔也是如此。苏安对她来说,代表了大海。 后来,胡丽叶塔发现苏安出轨,与他大吵了一架。气头上的苏安乘船出海,再也没有回来。此时,女儿安蒂亚远在马德里的好友家中。胡丽叶塔来到马德里,向女儿当面传达了苏安的死讯。 苏安的死令胡丽叶塔崩溃。 “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她几乎不能够动了。”

女儿安蒂亚在好友贝亚的帮助下挑起了照顾她的任务。 两人扶起倒在浴缸里的胡丽叶塔,帮她擦干身体和头发。浴巾拿开,胡丽叶塔瞬间老去了(演员由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换成艾玛·苏雷兹)。

安蒂亚十八岁时,谎称去山里静修,再也没有回来。连续三年,每年安蒂亚过生日时都会寄一张卡片回家,告知胡丽叶塔她还活着。 “那是你猜不出对方的趣味时你寄送的那种卡片。”

胡丽叶塔处理问题的方式像极了父亲。胡丽叶塔曾带着年幼的安蒂亚回去看望父母。她发现父亲将重病的母亲锁在房间里。 “他意识中的某些房间的门关上了,窗户被遮住了——那里面的东西被他认为是太无用、太不光彩,因此也无需重见天日了。” 苏安去世后,胡丽叶塔再也没有回过在海边的家。她心中的尤利西斯承受不住现实的沉重。搬家等诸多事宜都是由安蒂亚出面打理。 在母亲去世后,胡丽叶塔数年没有回家。因为父亲同本是雇来照顾母亲的女佣在一起了。上次回家时,胡丽叶塔就曾发现端倪。她不愿面对,因此选择不面对。 安蒂亚离开后,胡丽叶塔又度过了一段灰暗无边的岁月。之后,她将与安蒂亚有关的一切打包扔掉(除了一张撕碎的照片外),又搬家了。 “这个房间的门总是关着的,这样,时间一长,经过这扇门时心中就可以不再受到骚扰了。” 而女儿安蒂亚的逃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惜,安蒂亚昔日好友贝亚带来了安蒂亚的消息。胡丽叶塔再一次“毒瘾发作”。她搬回了之前与女儿一同生活过的那栋楼,她开始了疯狂的寻找,她打开了那扇门。

影片开始时的胡丽叶塔还是一身入时的打扮;得知女儿消息后重回原来的公寓,鞋子立马换成了运动鞋(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她这一身造型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后来发现是鞋子,非常非常的不搭);到最后,她憔悴潦倒,更加不修边幅。波伏娃曾说过,服饰对女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 影片末尾,胡丽叶塔再次碰到了贝亚。贝亚说出了实情。原来贝亚和安蒂亚的关系超出了友情,而胡丽叶塔对此一无所知。

帮崩溃的胡丽叶塔擦头发时相视而笑的两人和蒙在鼓里的胡丽叶塔

安蒂亚和贝亚后来闹得特别不愉快,贝亚远走纽约,安蒂亚选择到山里静修。多年后再次见面,仍旧不愉快。安蒂亚说自己为两个人间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她不想与贝亚有任何瓜葛。

类似的话,胡丽叶塔在写给安蒂亚的信中也曾说过。

“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你却不去想它。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影片的末尾,胡丽叶塔又收到了女儿的来信,这次留下了地址。安蒂亚刚刚失去一个孩子,这使得她了解了母亲曾经遭受的痛苦。而男友洛伦佐一直没有放弃胡丽叶塔,在影片的最后,他开车带着胡丽叶塔去看望女儿。 电影的一处细节暗示了洛伦佐与胡丽叶塔最后会在一起。在等待出海未归的苏安,在等待一走了之的安蒂亚时,胡丽叶塔喝的都是白葡萄酒。

在胡安出事当晚,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两人的共同好友,即胡安的出轨对象,爱娃询问胡安下落时,爱娃喝的是红酒。而胡丽叶塔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喝红酒,就是同男友洛伦佐一起。

洛伦佐是爱娃的朋友。他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封面上,印着爱娃的雕塑。胡丽叶塔曾问爱娃为什么要把雕塑做得如此重,爱娃的回答是——

影片对安蒂亚的刻画并不够充分。对胡丽叶塔的母亲的刻画同样欠缺。这使得胡丽叶塔这个人物远不如小说中来得立体丰满。一个人的整体性格是由许多细微,甚至矛盾的小点组成,并不能很好地概括成几大点。而在电影中,为了凸显人物性格,也是因为影像的局限,往往只能侧重几大点,选择描绘人物的几个侧切面(胡丽叶塔为了一封信而去找胡安的理由远比电影中交代的复杂)。这也是我认为电影之所以远不如小说精彩的主要原因。 门罗的语言背后藏着玄机,表面上看似琐细,实则惊心动魄。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精准、老练,甚至狠毒。话里有话,话外套话,将人物描写得“鲜血淋漓”。 比如说,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遇到一名男子的那一幕。男子主动同胡丽叶塔搭话。

她拒绝了他。 胡丽叶塔直接走出包间,走到餐车,遇见了苏安。 这名男子后来撞火车自杀身亡。影片中似是通过这一幕表现胡丽叶塔对分别的恐惧,但有些牵强。而这一幕在书中,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永远也无法把自己所犯的这场错误、这荒唐无比的笑话,说给别人听的。要是她真的说了,别人会认为她也太没教养了,太不照顾别人了。而在讲述时,被误解的那一头——自杀者压烂的身体——似乎还不会比她自己的经血更加污秽和可怖。” 类似这种微妙的人物性格是影像难以塑造出来的。这一点,似乎只有文字才能做到。

 5 ) 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之前,你得真正愤怒一次

我冲着对阿莫多瓦和门罗的好奇去看了胡丽叶塔,说实话,这个片子让我看得有点难以入戏。很多时候像在博物馆里看某件艺术作品的背景故事视频。因为色彩的象征意义太明显。胡丽叶塔年轻的时候是蓝,明亮的蓝。接下来是红,鲜艳的红。情节跳跃并且交代简单,一个错愕跟着一个错愕。并不是有多离奇,而是我看不到解释的线索。这个意义上来说,观众的视角也就是剧中那个懵懂的胡丽叶塔的视角。阿莫多瓦呈现的故事,就是主人公理解的故事,而不是导演理解的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整个人都空空荡荡的,觉得有点不甘心,把影片中的某些意向想了一想,觉得还是有点写头。

年轻的胡丽叶塔就是那种遇到爱的人毫无保留,不顾一切的傻白甜。越是美丽,越是容易被俘获。火车上被男人勾魂了,男人老婆死了一封信给她,马上就把自己送了过去,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是被和他老公有一腿的女艺术家鼓励才说。结了婚有了孩子幸福生活吧,她一不在男人就偷腥。她还要装作不知道,只能把她的怒气发给同样不忠的父亲。可是他父亲找了另外一个女人是来照顾她那有精神病的老妈的呀。当女儿去夏令营的时候,她总算跟老公摊牌了。不咸不淡地吵了一架,她出去散步,他老公出去打渔。结果打渔的时候刮暴风雨,挂了。

这就开始了胡丽叶塔漫长的抑郁和负罪的一生。她觉得她对她老公的死负责。即使她没有这样对女儿说,但情绪是会传染的。影片进展到后面,揭晓原来他老公的情人,还有她女儿,都觉得自己对这个男人的死负有责任,所以这三个女人都生活在负罪感里面。我并不想去辩驳这种负罪感的合理性。我只是想到一个问题,如果故事反转,是胡丽叶塔车祸了,剩下的三个人会活在负罪感中吗?我觉得不一定。她老公因为“悲痛”,肯定和他情人疯狂做爱。她女儿,明显对他爸的崇拜多于她妈。我不知道她会不会知道真相之后想对待她母亲一样对待她父亲,但她绝对不会从他父亲那里感染到“负罪感”这个病毒的。

所以我想到了影片一开头那个象征意义很强的,他老公的雕塑家情人捏的小人,很重很结实的男性,顶着一个巨大的生殖器,做成水龙头的形状,名字叫做“源泉”。这是赤裸裸的阴茎崇拜啊。这三个女人,都认为她们幸福的源泉来自于这个男人。负罪的源头也来源于此。

当胡丽叶塔的女儿无法承受对她妈,对他爸的情人的愤怒,和对自己的责怪的时候,她就出走了,逃离承受她妈给她带来的负能量,为自己活一次。

而胡丽叶塔年复一年地等着她女儿回来,一次又一次把给她女儿的生日蛋糕砸到垃圾桶里。终于有一天她愤怒了,不再等下去,搬家,开始新的生活。这个愤怒的她,和那个睁着无邪的大眼睛,温暖顺从的年轻的胡丽叶塔如此不同。她最爱的男人没能让她愤怒,但她最爱的女儿让她愤怒了。当她有女儿在身边照顾她的时候,她脆弱的心灵总有倚靠,因此总像网里挣扎无助的鱼,等待着被灌溉,被救赎。自己的骨肉,总归不会抛弃自己的吧。但就是这样的想法也被现实无情地砸碎,愤怒终于扬起了她坚强的决心,不再等待任何不在乎自己的人。

这样的胡丽叶塔,对于Lorenzo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胡丽叶塔和Lorenzo的关系,像是是她和死去老公的关系的反转。但随着胡丽叶塔的车祸,他们形成了更深层的共情。这个时候的胡丽叶塔,找到了真爱。

到最后,胡丽叶塔的女儿给她写信了。因为她女儿失去了自己的儿子,才体会到母亲失去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痛苦。但她不必因此而道歉。因为她的绝情,她的母亲才能找到自己。而时间,会在恰当的时候,让久别的人重逢。

 6 ) 阿莫多瓦把门罗的小说拍成了自己风格的电影

门罗的短篇小说好厉害,简练,平淡,深刻,几笔写进日常生活里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阿莫多瓦的电影充满欲望和艳丽色彩,以及女性温暖的情谊,估计说他比女人还懂女人应该没多少人反对。

当这独特的两者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胡丽叶塔》便是最好的明证。虽然故事来源于门罗,暗藏着加拿大的广袤与寒冷,但在阿莫多瓦的电影里,马德里已是生活的重心,爱恨情仇在此了结。

希区柯克是阿莫多瓦最喜欢的三大导演之一,所以《胡丽叶塔》带有悬疑色彩也很正常。我们跟着老年的胡丽叶塔一起去探寻她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的,一切都是偶然,却是命定。在旅行中遇见陌生男子,然后和他结婚。生完孩子后带娃回娘家,发现父母情感破裂。孩子长大后丈夫发生意外死亡。她和女儿悲伤离开。女儿离开了她。她找寻女儿……

这部电影的主题仍是阿莫多瓦一贯擅长的,阐释女性的情感和命运。


胡丽叶塔在课堂上重点讲解美人鱼的时候,心中已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向往,旅途,冒险,不可知。火车上艳遇,死亡从身边路过,刺激与冒险,胡丽叶塔收到信后开始自己的征程,无所畏惧。她对情感有强烈的渴求,偶发的激情更让她去探寻,即便前路荆棘。

她留下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打渔男人的性格。那又怎样,这一刻,沉醉就好。她已经怀孕。这是她的选择。

失去丈夫后她过度悲痛,自己好像木有了价值,因为父亲抛弃了母亲,丈夫抛弃了她,一切好像都是自己的错。她在悲伤的深渊里无法自拔。

贝亚的妈妈简直是天使,为胡丽叶塔留出空间疗愈伤痛。安迪亚似乎也一样长大。甚至艾娃也温暖相助。女性之间没有条件的彼此互相帮助是阿莫多瓦电影一贯的主题,这也是很多人称他为女性主义电影导演的缘由。

贝亚和安迪亚之间不能说的秘密,最后被贝亚说了出来。形影不离,亲密无间,躲避纠缠,刻意远离,形同陌路。电影在此有许多细节,留有许多空间,让观者尽情想象。

胡丽叶塔远嫁他乡,父亲喜欢上了小保姆,最后她有了个弟弟。对父亲失望透顶的她再也没回过家,对男人的再一次失望是在知道丈夫外面一直有人后,男性世界几乎在他眼中崩溃了。所以她一直沉浸在黑色忧郁里,再也快乐不起来,自罪自责。都是因为自己,火车上陌生人死去,丈夫死去,女儿离开她。直到洛伦佐出现,她对男性世界的信任才又重建。


电影着重刻画了忧郁的胡丽叶塔,一开始因为丧父过度悲伤,忧郁了好几年。女儿离开她,她又再次经历丧失,继续自罪。生活暗无天日,直到她想面对真实的自己,从开始给安迪亚写信告诉女儿事情来龙去脉那一刻,治愈已经启动,她踏上了找寻自我的征程。

虽然在情感上较为依赖,但胡丽叶塔并不是没有独立意识的人,她选的专业足以证明。孩子长大后她一直在准备去教学。之后找了校对的工作,自力更生。

对于自己的情感也是她自己选择的,不管结果是怎样的,都自己承担,也不管能否承担的了。

电影的色彩运用是一贯的阿莫多瓦风格,室内壁纸太明显了。电影一开场的红色,晃了好几秒的样子,给整部电影打下了基调:危险、激情、热情、冒险、疯狂。红的像血液,红的像火,红的像生命一样有力。然后是黄色,明亮,温暖,女主的头发颜色,墙壁和壁纸色彩,都有。还有蓝色,是女主年轻时身上毛衣的颜色,是大海的颜色,富有想象力,包容,自由,安静。

看电影的时候想起来,哦,这的确是门罗的故事,好几个不同女人的故事,被阿莫多瓦的妙手揉成母女的故事,阿莫瓦多的色彩和电影,女人的情感和命运,泛着淡淡的忧伤,但又有温暖和光亮的背景。

 短评

仍然是阿莫多瓦最常见的情节剧设定,恋人与母女的情感纠葛,门罗的故事基础。视觉上仍是阿莫多瓦最热情的红,无处不在;感情上则是表面的波澜不惊、情绪暗涌。始终觉得阿莫多瓦已过巅峰时期,这一部也仅是其作品的中等水平吧。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不希望失落的,毕竟如果有人能拍出门罗的特别,阿莫多瓦会是我期待的人选。期待他剑走偏锋。没想到作为门罗的书迷他如此臣服,一点自己的文法都不用。他有眼光挑中这三篇,却没能把握到母女之间、女性之间、生命之间那一点错综复杂的分岔,把故事做俗了,那点温暖不该放在和解上的。毕竟不存在和解啊。

14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实在难看到不能忍,阿莫多瓦最近几个片子蠢爆了。凭一个负罪感,就唧唧歪歪婆婆妈妈了整个片子,在“有一腿”的故事里头力所不逮不说,火车大海还有颜色冲撞之类的,简直是水货到不行了。无论爱情还是母女关系,虚假且无聊。对一个代表作不少的国际导演,真的不用太客气了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很美很动人。和《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那种主题和视觉都惊艳的作品比起来的确是平庸了,但也只有他才能把这样一个很普通的故事拍得像清澈的河水一样连贯好看。对我这种永远不懂女人心思的直男来说,这个故事里的女性形象已经足够美丽细腻迷人了。

20分钟前
  • 小A
  • 推荐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没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无从知道这种伤痛。”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哭泣的旧人。

2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回归熟稔题材,格外得心应手,色彩明艳碧丽如雨后晴空,室内装置美术满分;故事极为顺畅,但在阿莫多瓦作品中只能算中规中矩,并无惊喜,收口也略仓促;火车上惊鸿一瞥的鹿,满怀心事的自杀者,中意这种灵光一现。

3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看到最后差点要哭了。这部阿莫多瓦最新之作居然那么温柔。很多场景大色块的浅景深依然很阿莫,女佣设置透着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的影子。高明的叙述故事的手法,不愧为现存坚持古典主义的中坚导演。

34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好看,《空乘情人》之后阿莫多瓦的功力回来了,简单小故事,有点小催泪,含着小悬念,却是不着痕迹一波三折,没全部说透,不做无谓煽情,结尾收得刚刚好;一贯艳丽色彩娇俏女郎,阿莫多瓦真是女性知音,总是站在她们心底做画像,把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拍得这么美,换那么多漂亮衣裳,淌了无数吨口水。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不觉得有多好,阿莫多瓦中等水准....

4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3.4星之间吧。可能对阿莫多瓦期待太高,不如《吾栖之肤》奇情,回归简单叙事,对色彩和构图的把握依然纯熟。绿野红车,雪夜奔鹿,碧海蓝帆,都好美。阿莫多瓦依然谁也学不来。

42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还行

世代皆因宠溺下一代,而去疏远上一代。总有一个人,会让你疏远另一个人。但只有经历过失去的滋味,才能知晓这种“疏远”的伤痛。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三个女人一台戏,母女之间,母代姬友间,女代姬友间,应该有更丰富和细致的互动。结果居然全靠自白推……红黄蓝,美术做到这个程度,已经抢过人物和剧情变成主看点了。

45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门罗的小说是女性视角的生活在时空中安静而神秘地流淌,时空转换的沧桑感会以神秘的方式将你湮没,阿莫多瓦在改编时没有继承这一点,取而代之地是单一维度的表演与角色塑造中展现出的平淡无味的角色关系与她们命运的揭示,将门罗小说中最鸡肋的故事层面价值改编成一部平庸无味的情节剧。

48分钟前
  • JoshuaLi
  • 较差

依然是最懂女性的阿莫多瓦,女人的不同人生阶段塑造得各各鲜明。悬疑减少了,但感情更加饱满。母亲对女儿的思念要像戒毒瘾一样的戒掉,这是何等深刻的情绪。当然最爱的还是颜色,鲜活明艳得都快溅出屏幕了啊~~~(好想把颜色单独抱走!!!)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阿莫多瓦真是营造气氛高手,即便结束也要首如泣如诉的歌煽情。故事高度还原3篇小说。表演温润如水,核心虽是胡丽叶塔,完整交代了3代人关系,作为知识女性,逃离原生家庭,结识一位有病妻的渔夫,进一步再被女儿逃离……越活越孤独,一种哀婉的人生绝境,导演小改了结尾,一丝希望更能动人。四星。

5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浴巾擦头那段简直就像是变魔术

57分钟前
  • lingjue
  • 推荐

依旧是那么熟悉的阿莫多瓦。从托雷多到加利西亚,从安达卢西亚到阿拉贡,终至马德里,导演带着我们走遍了西班牙,那正是女主的一生。遗忘和记得,爱与慈悲。也许所有的悲伤情绪都由失去一个人开始,正如十二年的沉寂后女儿的来信,那便是她对于母亲最后的谅解。太过熟悉的马村内景看来总会觉得不真实。

1小时前
  • L'éphémère
  • 推荐

爱人是雪地上奔跑的麋鹿,在不经意的时刻闯入生活;父母是寄放的行李,放不下却也带不走;女儿则是每年生日扔进垃圾桶里的蛋糕,浓烈诱人却终究不属于她。时间在胡丽叶塔的容貌上留下印记,生活冷酷绝情地赐给她毕生孤苦。负疚感折磨生者,母女都无法过好彼此人生。而她们终将浑然一体,如同水溶于水。

1小时前
  • 西楼尘
  • 还行

新世纪仍然执着于“讲故事”的大导演是下面几位:阿莫多瓦、诺兰、达内兄弟和法哈蒂。

1小时前
  • 把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