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滴血

科幻片美国1982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理查德·克里纳,布莱恩·丹内利,比尔·麦金尼,杰克·斯塔雷特,Michael Talbott,克里斯·马尔基,约翰·麦克利亚姆,大卫·卡罗素,查尔斯·A·坦伯罗,斯蒂芬·E·米勒,布鲁斯·格林伍德,加里·海瑟林顿,史蒂芬·常,蘇琪·白,John Rigg

导演:特德·科特切夫

播放地址

 剧照

第一滴血 剧照 NO.1第一滴血 剧照 NO.2第一滴血 剧照 NO.3第一滴血 剧照 NO.4第一滴血 剧照 NO.5第一滴血 剧照 NO.6第一滴血 剧照 NO.13第一滴血 剧照 NO.14第一滴血 剧照 NO.15第一滴血 剧照 NO.16第一滴血 剧照 NO.17第一滴血 剧照 NO.18第一滴血 剧照 NO.19第一滴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4:22

详细剧情

退伍军人兰博(西尔维斯特•史泰龙Sylvester Stallone 饰)从越南回国,他回到已显得陌生的原居小镇,当地警长(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看到这个退伍军人的第一眼起,就开始对兰博百般挑剔,甚至将他带回警局肆意侮辱,不堪忍受责打的兰博袭警之后逃跑。警长召集大批警察展开对兰博的追捕,兰博逃至荒山野林之中,不断用自己在越战中掌握的游击战术对警察展开反击,他抢劫了一辆武器运输车返回小镇烧毁了商店,法律和武器都不能阻止兰博了。兰博在越战时的长官上校(理查德•克里纳 Richard Crenna 饰)出现,劝说兰博放下枪械,愤懑已久的兰博吼出了自己的困惑与不甘……

 长篇影评

 1 ) 灰色与鲜红

一部完全灰色的电影。

反战

优秀战士牺牲了,仅存的“英雄”又被人民和政府遗弃。所以电影里Rambo只能穿破布,穿梭于废汽车,寄居爬满老鼠的旧矿洞。

Rambo有惊人的破坏欲。加油站,镇上的店铺,警察局被毁坏殆尽。不禁让人觉得这就是美军当年在越南的行径。

越南战争的目的让上校和Rambo迷惑。而整个电影描绘的一个小战争,又何尝不让人迷惑?谁是正义,谁是邪恶?

战争带来的创伤(战友粉身碎骨,被敌人抓住虐待)难以抹平,又无人可述说。

反政府

警察的领导平庸,顽固,愚昧,自大。下属盲目服从,甚至凭借制服施暴。理性善良的少数又是弱势。

现场媒体也是政府喉舌,假大空。

政府有大量的资源,无线电,飞机,火箭筒,却利用效率极低,没有打过一个人。

而这一个人,是政府训练的。

反人民

排外,对他人,尤其是回乡军人缺乏同情和理解,甚至盲目发泄。如太阳花,雨伞之流。也和政府一样缺乏思考。

自食恶果。影射美国的枪支泛滥问题(被摧毁的枪店)。

人性

Rambo几乎一切属性,家人,朋友,社会,工作,财产,都被剥夺了。只有一把刀。唯一剩下的,是人性的底线,求生。这是唯一正面,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地方。

如果说灰色是电影的主色调,那么唯一打破灰色,带来一丝生机的,就是Rambo鲜红的血。

最后Rambo的何去何从,或者说政府与人民何去何从,留给每一个观众思考。

 2 ) 《第一滴血》的心理层面

这个电影号称是美国贝雷帽的教学电影。

特种兵技能的各种展现,表达的如临其境。英雄的描写,史无前例。是一个经典作品。

当然如题,我并不是来探讨华丽的制作和牛逼的技能。我想说的是兰博作为一个特种兵,他的心理状况刻画。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脑和计算机有着惊人的共性。有内存,有硬盘,有写入设备,有输出设备,有默认程序,有计算机有的一起运作方式。

兰博作为特种兵,一个优秀的职业军人,而且是特殊的军人,他的心理层面上,停留在战争状态。就是说,除了战友,就是敌我关系。

一开始,兰博来到一个小镇。警官很自然的把他定义成了三无人员,流浪汉。很自然,作为法律的维护者,警官选择了驱逐此人。

但是,兰博几乎不与之辩解。

可以说,他不知道用怎样的语言和这个警官对话。任何冲动,都可能开启他“敌我矛盾”的思路程序。

作为电影,刻画了警官对他的一些虐待。但是稍微了解一点越战的人就会理解:在那个越南农林中,除了相信战友,无人可信。

所谓的什么战争人道主义,不伤及平民是根本不可能的。兰博最后独白:他的一个战友,在越南让小孩子给他擦皮鞋的时候,那皮鞋箱就是炸弹箱。等到兰博转身回来的时候,炸弹已经爆炸了,战友的血肉碎片溅了他一身。

45年至75年的越战,早已把这个国民训练的全民皆兵。当你去买鸡蛋吃的时候,老太太的篮子里就可能放着手枪干掉这些外来人。

这是游击队战术的产物。诚然,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也不少这样的例子。小兵张嘎的活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依靠“不杀平民”的擦边球政策,活跃于敌占区。虽然日军这方面并没有美国人那么信封。但是从一些老的教材中,尤其是延安文学社的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用平民达到军事目的在东亚并不少见。只不过我们的教材加以美化而已。

当然,美国人也在美化他们自己。只不过本文的重点不在此,主要是剖析心里。

兰博描述的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对于任何一个经历过类似而活下来的人来说,都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战争是惨烈的,是无情的。人类作为生物,面对任何同种生物被死亡摧毁的时候,会本能的躲避,畏惧,排斥,如果一个人对于杀人或者尸体情有独钟,那绝对是变态人格。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08年的地震后。当时很多官兵和医护人员从汶川回来之后的半年左右的时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恐惧,神经衰弱等等。

学名叫做PTSD,post-truma stimaltion depression,拼写大概就是这样。创伤后应激,depression也有时候做diease疾病来解释。

兰博作为一个职业军人,经历过不计其数的类似惨烈时间,如果他不想发疯,必须保留一个鉴定的信念,就是说:他得有一个理由活下去。就是说,他杀人为什么?他不杀的人又是为什么?

一旦这个天平失衡,他就会脱离正常轨迹。

兰博在全片中,几乎无法和普通人进行交流。当他唯一鼓起勇气去问一个黑人大妈战友的下落之时,得到的回答是:

此人以死。

对于普通人,得到的反馈是:一个好朋友不再了。普通人可以伤心,然后伤心完了去做其他事情,比如参加侄子的婚礼,去度假,或者还有一桩生意没有完成。

但是长期的职业作战,已经令兰博完全脱离的普通人的思维模式。当他问起战友下落的时候,已经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并且抱着极高的期望:找到战友,一起生活。战友就是他能感到安全和继续活下去的理由。

但是就这么一个普通回答:此人已死。却可以给他造成巨大的抑郁和失望。可以说,他在美国本土因为死去一个战友而不知道如何生活下去。

或者说,这和他的流浪是一个道理:他可以吃野猪,吃老鼠,喝雨水,这些都是作战训练的结果。而如何在一个不打仗的社会中,和人正常交流,却是战争不需要的。从他入伍的那一天,就没有学过,也不曾有过。

影片最后的独白“在这个国家,我连一个洗车的工作都找不到”。这也就是原因所在。

而由此造成的心理冲突却在美国本土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打个比方,兰博的大脑,这台计算机,从装系统的时候就装的是“战争”“任务”,至于普通社会中的“烹饪”“园艺“”看电视“”上班“等等这些概念,等到要装载的时候已经没有硬盘空间了。

而心理的正常与否有这么几个简单标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心理内在的协调性;自知力。

而从警察局的逃脱直到兰博最后制造爆炸,从矿井里逃脱,打入警察局等等一切,可以看到,他的主观并不与客观统一。或者说,是彻彻底底的战场思维。

从警察局逃脱,如果换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如何像警察证明自己的身份,使用身份证?但是当兰博看到刮胡刀的时候,想到的是在越南被俘之后的恐怖,直接激发他过激的反映,逃脱警察局就像是在逃脱敌人的牢狱。

或者到最后,作为普通的一个美国人,会要求见自己的律师,要求上诉。但是兰博的战争思维没有这个记忆库。

可以说,直到他最后见到自己的上校之前,独白出内心的冲突之前,他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两回事,他甚至不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在本土。即使他知道自己在美国本土,却因为无法接受,而选择了越南战斗时保留的记忆。

越南时的战斗记忆,是保留它仅有的一点自知力的支柱。但是除此之外,他的自知力大部分是丧失的。

心理学上这个叫做变态心理。

最后上校的出现,可以说建立了兰博和正常社会的唯一联系。从而有了影片最后的独白,他终于通过语言将自己所有的心理冲突宣泄出来:

我为祖国打仗,为什么人民从我下飞机就不接受我,唾骂我?

我在战场相信战友,与敌人斗争,而这些国民不是我的战友,却也不是越战意义上的敌人,那他们和我的关系是什么?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战争富于的,那没有战争,我的荣誉在哪里?(自我价值的变形心理冲突)

我拥有荣誉,荣誉是国家给的,但是为什么我连个洗车工人都做不了?

国家训练我是为了打仗,那么为什么我现在不打仗?

我的价值是打仗,那么不打仗我的价值是什么?

我的战友死了,我还活着,活着的理由是什么?

最后的独白,可以说围绕着这些冲突展开。

看多一点美国电影的人,会发现美国人电影中特别注重美国人的生命。包括这个电影,其中一个目的也是在宣扬重视每一个人的价值。这一点我要加以说明。

除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号称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而其正式诞生于美国。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美国士兵作战之后,因为不同程度的伤残,和国家待遇补贴的不到位,造成了及其数量巨大的社会心理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正是以人文关爱的角度,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人都是有自我完善潜能这个角度,加以发展。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当然,影片对于所有角色的心理刻画都很传神:比如副局长因为被兰博打伤而为泄私愤想将其枪杀;作为和平社会中警察局长的权利控制欲与责任良知之间的冲突;搜捕队伍对于围捕的兴奋——拥有权力后虐待对方的快乐,这一点也可以延伸思考虐囚的心理诞生。社会学家曾经说:权力集中是腐败的根源。围捕队伍开始的任务是活捉兰博,但是当拥有了火箭筒这个认为绝对优势武器的支持时,人表现出的是使用权利的兴奋,哪怕是施暴:炸死兰博。

这个电影独具魅力。

 3 ) 记忆的第一滴血

      记得第一次看《第一滴血》是在1985年的红山露天场,如今,红山露天场已不复存在,原址已经被花红柳绿的揽秀园所覆盖,虽然水泥座位和水泥银幕都化为齑粉,但记忆却依然深刻。
    记得我是一个人去看的,票价2毛,人不多,但我还是选择的0排(也就是第1排),我始终觉得坐在第1排才能毫无阻碍地全身心地零距离地感受和融入电影。整个电影看下来我的情绪在激动、亢奋、感伤中徜徉,直到从露天场出来走到回家的路上我还没能从这些情绪中释放出来,特想象电影里兰博那样操起机关枪胡乱扫射一番才能安慰我那颗少年骚动的叛逆之心。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男主角是一名唤作“兰博”的自越战退伍的陆战队员,他回国后前往乡下探访战友,但得到战友已经死亡的噩耗。之后的“在路上”过程中路过一个小镇,不料遭到小镇派出所警长布莱恩的无理压迫,此警长狂妄自大且在该镇颇有“老大”的感觉,兰博不堪压迫奋起反抗,之后逃到山上,以他擅长的特种部队的作战方式单枪匹马(其实没马)与警察和国民自卫队展开对抗。该片动作场面的气氛拍得紧凑,高潮迭起。更为可贵的是,该片并非流俗于一般简单剧情的动作片,兰博的背景和在小镇的遭遇以及最后向上校的哭诉的情节委实让人感到了现实的无奈甚至是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在你不想找麻烦的时候,麻烦自己会找上你……
    对于很多中国观众来说,是从看了《第一滴血》开始起,史泰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硬汉形象,“兰博”这个名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硬汉、铁汉的代名词。我也一样,为此彻底成了这个肌肉猛男的铁杆粉丝。崇拜的直接结果其一就是,我也购置了一把仿造电影里的战刀随身携带,不过从来没有机会使用,只起到了走夜路给自己壮胆的作用,直到最后在琼州海峡的船上被海警没收并罚款;其二是当年由于该片的影响,立领四个兜带风帽的美军服开始在祖国大地上流行开来,并被冠以“兰博服”的名称,愤青和俗青都以拥有展示为荣,我也整给了一件盗版的穿航招摇炫耀,这可能是大陆最早的军品热现象吧;其三就是我将兰博的形象画到我的一件衬衣后背上(年轻的时候我特喜欢在自己的衣服上画画写字),招惹了不少眼球关注,甚至于我一个远房舅爷爷来乌鲁木齐,看见我背后的图后认真地问道“这是不是兰博?”不由得让我对该老爷子肃然起敬,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代沟。
   如今,史泰龙虽廉颇老亦,且在好莱坞传统动作类型片日渐落寞的年代,依然老夫聊发少年狂,去年执着地续拍了《第一滴血》4,61岁老英雄的勇气和精神可嘉啊,虽然《第一滴血》2和3都犯了续集电影的俗套和弊病,出于对史泰龙的景仰,我依然拭目以待着《第一滴血》4。

 4 ) 一个最强大的战士,他哭得像小孩。

看了半个小时的时候,

我就觉得这个电影太好看了!!

本来觉得史泰龙是拍无脑动作片的,

现在才发现是错觉!!

个人英雄主义!!!

秒杀《虎胆龙威》!!

They do first blood,not me..

.忽明忽暗的火光映在兰博脸上,

我看到了一种东西,

那是坚强。

刷新了我对史泰龙的认识!!

为兰博揪心和愤懑。

看动作片很少对对主人公这么感同身受。

鲜血淋漓的兰博抬起头,

他看到了出口,

那些光,

是生的希望。


兰博的哭泣,让人觉得好无力。


一个最强大的战士,他哭得像小孩。


我醒来,不知身在何处。

编剧史泰龙

奥斯卡最佳电影,当之无愧!

 5 ) 活下来的兰博

  

  电影最早的版本和小说一样,兰博是自杀的。因为他被社会排挤又被政府忽视,个性太好强。兰博把枪交给了上校说:“你造就了我,培养了我,那么现在,由你来毁灭我。”上校的手在颤抖,下不了手,最后兰博自己扣动了扳机。和谐版的电影选择让兰博活了下来。一个老兵回来找不到工作,又被歧视,已经被社会放逐了,再让他最后死掉,看着就太压抑了。如果兰博真死了,也就没有续集可拍了。

  对比小说,电影脸谱化了警长,把警长拍的粗暴野蛮不讲理。小说里的警长和兰博,应该是双主角。他五十左右,肉墩墩的短粗身材,参加过朝鲜战争,得过高级勋章,其实不算是坏人。早早的父亲死了,他母亲是个天主教徒,在他十岁时因为教会不允许她堕胎,她只得从命与胎儿一道死去。他成长中缺少关爱,自己的媳妇也离他而去,排解不了生活的各种压力,这股怨气不得释放,影响了他的执法态度。他在快餐店遇到了兰博,当兰博说自己不想工作的时候,他职业病的认为,那样会成为无业游民了,就会乞讨,或行窃,或铤而走险去贩毒。

  兰博为什么不工作,是根本找不到工作,电影结尾兰博说:“在越南我可以驾炮艇开坦克车,我负责上百万的装备,在这里我连停车的工作都找不到。”他不是分辨不了是非,因为有战争后遗症。小说这样描写,在费城一个人要看脱衣舞表演推搡着他,他出手砸碎了那人的鼻粱骨。一个月后在匹兹堡,一个高大的黑人恐吓他,他又把黑人打了一顿。兰博也想试图控制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已经被十五个城镇驱除了,他不想再被驱逐了,难道天下之大,没有容他之处?碰巧胖警长又要驱除他,问他为什么没有身份证,他又偏偏沉默的对抗。

  随之而来就国家机器对兰博各种侮辱虐待。兰博不仅被官方排斥,还被民众排斥。影片结尾兰博向上校哭诉,在机场遭遇愤怒群众,指责他是杀孩子的凶手等等。那是因为他和他的战友放过了那个孩子,他们不知道越南全民皆兵,孩子选择和战友同归于尽。

  如果这个警长生活压力没有那么大,说话不那么粗暴。如果兰博可以顺着警长的话,奉承一番,把自己的越战老兵的身份说出来,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故事。小说营造这样的矛盾冲突,思想内核是反战。小说里介绍他坐过越南人的牢,这次又他坐了美国人的牢,黑暗的牢中他也分不清是不是还在战争中。面对各种酷刑,他产生各种错觉,他越狱求存。电影里动作戏,枪战戏也十分过瘾,高潮就在结尾兰博遇到山姆特劳曼上校的哭泣倾诉。其实这些话在小说里,应该是上校对警长说的。少了这些话的上校,在电影里感觉是怪怪的。

  上校说:“你尊重别人为你效劳的制度。但对于那些从战场上回来的人,你却无法忍受他们身上的死亡味道,不能理解他们颓废无助的内心世界”。又说:“可你亲眼目睹了他的反常行为,然而并没有作出努力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你说他是个流浪汉。不流浪他又能做些什么?为了保卫国家,他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地效力了三年,而他在战场上所学会的唯一技能便是怎样杀人。请问他在何处能够找到一份需要这种经历的工作呢?”

  警长反问道:“对一位上校而言,你的谈吐中好像并不十分欣赏自己的军旅生涯。”特劳特曼直言不讳地回答“的确如此。任何心智健全的人都不会喜欢这种生涯,”“我愿意提供帮助。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不能再让他滥杀无辜。我更希望造成这一悲剧的人能像我一样理解他,饱尝他所经历的痛苦和磨难。”

 6 ) 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开头访问战友亲人场景几个细节对人物刻画和主题揭示贡献的浅疏

  肌肉男,个人英雄主义,反战等关于主题的讨论各种评论都已经说了很多,抛开不谈。在下就从影片主要三幕间主要高潮构建和情节推动着眼,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欢迎拍砖讨论:

  首先本作的开头对于整部影片一种忧郁的基调定位,主人公置于一个一派平静,风景如画小镇的大背景中,邋遢的破军装显得非常不应景,人物形象的第一印象就被狡猾地植入了,同时观众脑子马上产生:他是谁?这种关于身份认知的困惑,而一段简短的对话目的是埋下结局那段对话的伏笔(关于这个个人战争进行的合理性阐述),甚至通过翻找口袋寻求身份证明这个小细节把他身份中处于社会底层交代了。

  其次,此开头对于兰博身份问题的处理,是本片主人公产生代入感时给观影者最大生活极限体验的焦点,包括开头最后一个镜头兰博将记录了战友笔迹的书信抛开一边的细节也刻画了身份问题对兰博所带来的困惑。也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在第二幕是导演处理副警长死的双下降情节时能够产生合理性解释,不会让观众的移情作用从兰博身上离开转而同情惨死的副警长。试想,如果兰博是如上校那样的人--坐到办公室里去了,有身份有地位,他即使也是失手杀死副警长,甚至副警长此时表现得更加丧心病狂点,也不能让观众解释副警长这种值得依赖的形象被兰博害死所带来的对兰博的厌恶之心,移情作用自然就要结束之。

  将照片交还给战友的亲人,反应了兰博本人是一个礼貌理智可以为他人着想的人,这就构成了后续他被比绝路的一种向上对比力量,没有这个细节的处理,兰博几乎没有机会表现温情,在后续的一系列变身过程中,将变成一个彻底的魔鬼。

  在交还照片之前的一个长镜头是背对兰博拍的,画面中只有战友的亲人和不知名的小孩,这里必须赞一下这里的表演,虽然是极少戏份的配角,我们的两位亲戚也展示了他们潜台词表现的功力,那个黑人小孩听说第一句话开始,眼神里就有的一种防备、鄙视和恐惧是让主人公与现实裂开需迈过去的第一个鸿沟,这个激励的反应,一直保持到了剧末兰博与上校对话那段:“下了机场民众都是反对和抗议,他们不是我们,没在那儿经历,凭什么抗议”,有趣的是,面对黑小孩的无力和戒备神情,兰博的表现一如之前的泰然处之,反而彬彬有礼,这里一方面对后文所说七年兰博遭受的大众社会冷遇进行了旁证,增加了这个人物的可信度,一方面通过设置较小的激励鸿沟,使得主人公在跨越时--得到关于战友的信息,表现出来更加深刻的悲剧感。
  一个悲剧英雄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同时埋下了两个关于影片主题的隐喻:
  1)大众评判战争的片面性,因为其主观判断的片面性
  2)我们的英雄必将被时代所抛弃,因为战争的不合理性
这两个隐喻本身就从正反两面强化了战争的荒谬性,所以说这是一部经典反战片也很自然了。
  作为一部类型片,演员的表演很难要求,更像一面镜子,通过反射周围的事物来表达,这部80年代动作系列的神作通过这个细节编织的功力确实赞叹。
  可惜遗憾的是,任何关于身份交代所带来的情感力量都不可重复,不太可能像007那样永远刺激着人们对于性和装逼的向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动作类型片是否能长久,最激动人心的就是身份交代和主题揭示的关系,而拍成系列片时,最难逾越的也是此。
  难怪后面的血越流越让人教着矫情,谁让“是他们让我流的第一滴血”-----
  兰博如是说。

 短评

这电影演完第一幕,通过跳崖坠机缝针设伏,展示了兰博的惊人战力,狠狠教训了当地警察,宣誓过势力范围之后,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当然仅凭此段也足以位列影史经典。接下去还能怎么发展?你不能真对警察大开杀戒,这不是终结者;又不能找个等量齐观的对手,进入亡命天涯的模式……所以后半部分,兰博的能力观众已充分了解,失去了第一幕的惊奇;他又不能中途被杀死,民兵百人围剿的阵仗和火箭筒的威力都成了摆设;终局对手还是那个曾经轻松击败过一次的小镇警长,无法在第三幕达到高潮。……三星半

2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片子太老贵在经典,充满男性荷尔蒙纯男人片

5分钟前
  • 天秤座的胖子莹
  • 推荐

当了特工的人就是有一个缺点,不善言谈,这绝对是所有悲剧的起源

7分钟前
  • 燃え寸前*
  • 还行

好老的片子,很经典

9分钟前
  • 可缓缓归矣
  • 推荐

失敬了,第一部居然是很正经的文艺片啊…对战争PTSD、老兵如何融入社会的主题,探讨得非常深刻。建筑在一个“不断被排异的弗兰肯斯坦”的叙事之上,在越南用着几百万的杀伤设备,回到美国后却找不到给人停车的工作。当兰博缝合自己的伤口,第一滴血就成了时代的悲泣。

1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在电影院看的第一部外国大片。

1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还行

战争不该被遗忘,我们珍爱和平的同时,也应铭记战争带来的惨痛代价。

17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你是镇上的霸主,我是森林之王”

20分钟前
  • Stigrex
  • 力荐

片子最后那段对白很感人,战争留下的伤害无以言表

22分钟前
  • 妙歌
  • 推荐

当官僚体系遭遇为国家而战的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本该保护公众的力量变身迫害和发泄私欲的工具,越南战场所锻造出得杀人技能被激发为本能,在杀人如麻和被折磨之后难于融入社会 你是那丛林中死亡的闪电 蔑视法律欺骗媒体蒙蔽公众知情权 当兰博扛上一整扇野猪肉时我笑了 MG42威武 配乐超赞

23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退伍军人做错了什么,平白无故就遭受到局长的歧视,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啊。

28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推荐

經典的藍波!

29分钟前
  • mingjoyce
  • 推荐

今夜,重温第一滴血1,好看到哭泣。“镇上你称霸,山中我为王。”战争的性质与人的性质相冲突,唯有生存才是正义。系列的首作,比后面几部少了火爆场面,却是悲情色彩最为浓重的一集。人们抹掉偏见与歧视,人们从战争中走出来,人们真正理解战争——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而此时,战神还未诞生。

31分钟前
  • 郝小勺
  • 推荐

屁大点事都能搞成这样..

36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还行

其实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动作场面,然而仅凭兰博最后的悲怆独白便足以使其成为无可替代的经典。PS:配乐大赞~

40分钟前
  • 白发生
  • 推荐

个人强大才是硬道理

45分钟前
  • 麻木粮姜
  • 推荐

越战伤痕,失败的士兵回国后还要受到民众的白眼;要是能按兰博自杀的小说结局来拍,那就更棒。

4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好让人心疼.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战争年代流尽鲜血, 和平年代寸步难行".

53分钟前
  • 啊啊啊阿诗玛
  • 力荐

最怕的不是战争,而是对战争的遗忘

55分钟前
  • 阿花花啊
  • 推荐

(8/10)很多人喜欢拿《第一滴血》和《战狼》作比较,但这两部片的主题是完全相反的。《第一滴血》最大的控诉对象,恰恰就是美国自己。没有激昂,只有悲凉。没有战狼的精神,只有战争的创伤。没有强大的祖国,只有不爱自己的祖国。兰博早已被战争毁掉了,无法回归到和平的世界里。他痛苦、无助、像一个被抛弃了的孩子。影片表面看上去是兰博如何不停反杀美国警察的故事,但真正的主线,却是战争对兰博深深的伤害。战争年代流尽鲜血,和平年代寸步难行。片尾兰博和上校的对话,既是在谴责警察,更是在谴责美国。

5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