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2010

日本剧日本2010

主演:松雪泰子  芦田爱菜  山本耕史  酒井若菜  仓科加奈  尾野真千子  川村阳介  市川实和子  音尾琢真  田中实  绫野刚  高畑淳子  田中裕子  长沼诚  

导演:水田伸生  长沼诚  

 剧照

母亲2010 剧照 NO.1母亲2010 剧照 NO.2母亲2010 剧照 NO.3母亲2010 剧照 NO.4母亲2010 剧照 NO.5母亲2010 剧照 NO.6母亲2010 剧照 NO.13母亲2010 剧照 NO.14母亲2010 剧照 NO.15母亲2010 剧照 NO.16母亲2010 剧照 NO.17母亲2010 剧照 NO.18母亲2010 剧照 NO.19母亲2010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1:43

详细剧情

  35岁的铃原奈绪(松雪泰子 饰)只身漂泊北国。似乎因某种原因,在过去的10年里她从未回到家中。奈绪喜欢观察鸟类,却阴差阳错成为一名小学教员。在此期间,她邂逅了7岁的小女孩道木怜南(芦田爱菜 饰)。怜南想法独特,性格开朗,只是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她生长在单亲的家庭里,母亲和 情人同居,过着寥落破败的生活。怜南的特立独行和其身上偶然发现的伤痕引起奈绪和校方的注意。他们意识到这个小女孩正遭受来自母亲的虐待,几经波折,奈绪的母性被唤起。她决定“诱拐”怜南,担当起作为母亲的责任。  那个飘雪的日子,奈绪和怜南乔装打扮,相约离开寒冷的北国,启程去寻找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园……

 长篇影评

 1 ) 殉道者北原美月

女初中生北原美月,在小说中被定为“殉道者”,在电影中同样分量十足却易于被忽视。美月的作用在其出场后不久就已经由角色自己说出来了 “老师,这个班级不正常” 换言之,美月是从一个正常者的角度在察觉并观察到所有的”不正常“,这点是她与热血老师的区别,后者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完全缺乏理解,而前者对事情则是完全的理解。 美月的内心也有黑暗,她崇拜luna sea(她应该不是luna sea本人),不过她准备的毒药却是自杀用的,所以她同样也看轻生命,并且也理解看轻生命的其他诸人,包括最后杀死她的修哉。不过对她来说,这些黑暗是不正常的,是不该表露出来的。她虽然理解正在发生的一切,但是她相信某种”正常“的存在,所以她才不去欺负渡边,才相信悠子无意做出在牛奶里放血这种事,才会对悠子说“修哉只不过是因为在意母亲……”。因此她以某种纯粹感而不负”美呆“之名。她呆不是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她依旧相信。她的立场是在第三方位置,悠子也把她和自己的女儿一样列为”无关的受害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虽然她的立场是反对悠子的复仇行动,这从她与悠子见面时的反应就可以看出,但正是由于她,悠子的复仇行动才得以成功,并且最终也替美月自己复仇了。在美月看来,悠子的复仇行动同样属于不正常,这点与樱宫不谋而合。 不过美月的死却绝对不是意外,而是必然。因为从一开始美月注定就是殉道者,某种程度上是弱化女版的另一个”樱宫“。正是因为她察觉、理解甚至接受一切的不正常的同时却又坚信”正常“的存在,最终导致了她不得不为”正常“殉道。她很纯粹的爱着修哉,理解并接受他的一切。这样对待学生曾经被教育者视为不二的法门,结果她仅仅因为向修哉陈述事实,就被杀害了。她的死也表示某种现实常态的崩溃,而”非常态“则成为了一种常态。于是”美月“和”由美“”樱宫“一样死了,而悠子活着并且完成了复仇。 注: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不过据说在小说中,美月更为的阴暗冷酷,内心爱直树,和修哉相互消遣,对维特抱有杀意。似乎小说里她轻视生命的成分更重,而对常态的信奉更弱,最终也让自己的生命成为祭品。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中对于美月这个角色的改编和利用就相当出色而且成功。 -----------以下写于1月30日----------- 下面有关于小说的剧透, 虽然电影已经透的差不多了 不过我几乎把与美月有关的内容全透了 不喜勿视 ----------------------------------------------- 我把小说也看完了,小说中关于美月的部分需要加注的是: 1. 小说中修哉说美月相貌外表平凡,没什么特点 2. 小说中美月认为直树是自己的初恋,把修哉看成自己被欺负后“惟一的伙伴”,她对修哉的感情由此而生。修哉则是看见美月去买药品,他后来被美月的头脑吸引。他以为美月和自己一样也想杀人,发现美月只是单纯想模仿luna sea却不想杀人时很失望。从美月自己的和最后修哉的描述来看,美月对修哉的感情很可能是单纯而且真实的。 3. 小说中美月描述了很多关于维特的细节。她发现维特不仅愚蠢,而且只是崇拜樱宫,想要通过某种表现来满足自己“当好老师”的幻想,而并非真的在意学生。她不满维特间接逼死直树。最后在指证维特前,她用修哉给的测谎仪验证了维特的真实想法,之后才对维特做出指控。 4. 小说中是将美月给森口的信全文写出,在小说中美月已经将这封信写好寄给文学刊物投稿,并且希望借此能让森口看到。但是小说中没有明确表示森口是否看到了这封信。没有美月与森口见面的剧情。美月在信中并没有透露修哉的恋母情结,美月只是在最后于修哉的争吵中说出了这件事。 5. 小说中没有讨论生命的重量,美月最后只是问了老师现在对制裁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 6. 小说中暗示了一些美月可能不为人知的事:比如修哉说美月失踪一周了也没人找她,美月说自己从不曾反抗家人所以晚归只要找个借口就没事。 7. 美月与直树的关系比电影中展现的要更近。美月家离直树家很近,美月小学低年级时常和直树的二姐玩,美月也会时常去直树家做客。 8.美月在森口告白后,相信森口心中仍有道德的存在,所以她事后就去用药品验证了牛奶中没有血液(牛奶被樱宫掉包了)。 9.美月在最后一次家访时试图有意想让直树知道牛奶的真实情况,但是最后没能成功把信递给直树。 10.美月幻觉似的认为luna sea就是另一个自己,不是崇拜也不是认同。理由是luna sea和自己的名字有关联,而且收集的药品也和自己一样。修哉认为美月对后者的说法可疑。从美月提到自己父母这点来看,排除美月就是luna sea的可能。 11. 美月被杀一是因为她说直树是她的初恋,二是她指出了修哉妈妈控的问题 12.森口其实认为自己的设计也是造成美月的死的因素之一(但她说不应该推卸责任,所以该负责任还是修哉) 13.小说中美月是被修哉掐死的,没有被锤击。也没有关于她被肢解的描述。 总结,小说中美月因为维特的糟糕表现而怀念森口。她同情不敢来上学直树和被欺负的修哉,对学生的霸凌欺负很是不满。她对森口的制裁持怀疑思考的态度,对维特的愚蠢和虚伪极度不满以至于起杀意。她对修哉和直树的态度可以说是站在保护和拯救的立场上,可以说她是站在某种“传统”或“常态”的角度看待问题。但她并不像樱宫那样坚定,否则以她对事态的认知,她完全可以采取更积极主动的干预手段,比如在第二次家访时就设法告知直树牛奶的真相,或者把森口告白事件告诉维特,而非冷眼看着事态滑向不可收拾。最终现实的发展还是将她也逼向了极端。可以想见,假如她不是被修哉杀害而维特依旧留任,那么她很可能会真的杀了维特。不过她在投稿中表明了自己的杀意,很可能是希望借此增加森口读到信的几率,并且希望森口或者其他人会来阻止自己,因为显然美月不是那种希望杀人以求成名的人。她对修哉的理解可能不逊于最后的森口,却丝毫不感到恐惧,这不仅是因为她单纯的情感,还因为她本有轻生的态度。总体上看,美月虽然善于观察与思考,心智却还是单纯,徘徊在善恶之间。她会让人想到很多处于那个年龄,思维已经很活跃但在价值观上还很困惑的孩子。她的观察与思考串联起了剧情中的各种线索,也引导读者了解那种种”不正常的状态“。 小说中相对更突显美月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而电影中则是相对更突显美月困惑与单纯的一面。 -------------------2月1日-------------------- 另外,个人看法,因为美月和森口在对待两少年的立场是对立的(在小说中尤为明显),所以电影在安排两人见面直接交锋,我觉得是相当有意思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不过小说中美月是希望无论如何也要问森口,而且美月还把稿子寄给杂志了。而电影中美月写给森口的信却从没想要寄出去,而且美月似乎只是单纯想要倾诉,却不想追问什么。所以两人的交锋没有什么火花。如果是小说中的两人见面了,不知道会出什么事。

 2 ) 有点无奈的也来谈谈告白

因为并没有给书写评,本来电影也不打算说什么的,虽然事前我期待值很高。
电影拍得不错,当然也没有那么多装逼犯说的那么高深。作为中岛哲也的电影来看,是部佳作。
然而电影对原作最大的改变,就是几乎彻底颠覆了森口的根源。
告白这部东西啊,它原本讲的并非是中岛想要表达的生命那么沉重的东西,仅仅是一个主妇作家眼里看到的教育问题极端化。
就是这么简单。

你们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森口?
是电影里那个恣意地利用他人为女儿复仇,却被小孩子的糖触动一个人跑到无人处痛哭到双肩颤抖的母亲?一个演完了人性善戏码眼角含泪跑到小鬼面前撂狠话说这是你重生的第一步——逗你玩的变态女?
很可惜,森口并没有这样的软弱和恶意。
森口悠子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她是如此正常。

我一直都是喜欢森口的,那个精密且进退分寸掌控极好,很像人实际又很不像人的森口。
连复仇问题上,她都并非是电影所表达的那么深重的执念,甚至变成了有心利用维特布了局,还对着仰慕她的美月以及死小鬼把恶人演足。
我很怀疑这样的人怎么会爱上什么人然后一起生下了爱美这样一个孩子,但是她对爱美的母爱无疑又是真实的。

在小说原作最后的电话里,森口有这样的一段自白:
我本来以为这样一切就结束了。当然,你们感到死亡的恐惧,或是受到同学怎样的欺负,都并不能让我高兴起来。老实说报复之后,我对你们的憎恨一点都没有改变。我想就算亲手拿刀把你们碎尸万段,结果也不会有所不同。我发现复仇之后就将一切付诸东流是不可能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以为可以强行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我虽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爱美,但我可不打算一辈子都跟你们这种人纠缠不清。樱宫去了以后,我想从头开始。在此之前我几乎没有想过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今后我想试着从这个方向着眼。

然而杯具的是,她没能立刻如愿开始新生活。小说里牛奶里的血并非是樱宫强行换掉而是偷偷换掉直到自己死前才告诉森口真相的。原以为复仇告一段落的森口不得不观望着找寻新的机会,这个时候,倒霉的维特出现了。
维特此人,不管是学生时代仰慕樱宫也好,还是后来作为老师教导学生也好,都从来没有试图了解过自己所面对的对象,仅仅是纯粹的自我满足(小说里美月为了验证这一点,在维特身上使用了修哉发明的测谎仪)。然后这厮还主动找上门接触森口,于是,森口顺理成章的利用了这一点。

森口完全无意挫伤美月,甚至因为自己的谋划引发的北原欺负事件感到抱歉。电影里见面的一节完全就是额外加出来的。
森口一开始甚至没有打算把炸弹移放到渡边娘那边去,这一段原文是这么说的:
在那之前,请让我告诉你一件事。
看过你的情书、解除了炸弹之后,我去见了一个人。或许是因为有点同情你。或许我想重新考虑樱宫跟我说的话。或许是因为爱美之死的起点就在这里。
你非常想见非常想见的人,我随时都可以简单地见到。我先让她看了你的情书。然后告诉她你对爱美做的事跟下村同学的案子。
你想知道她怎么说吗?
-----
这里并没有说带着炸弹去,让人不能不能猜想是否是八坂女士关于自己的儿子说了些什么,导致森口做了接下来的事。

原作里修哉在网页的谎言并非是没有见到母亲就离开了,而是——“接下来即将发生的集体谋杀,是对母亲的复仇。为了确保她一定能知道我犯下的罪行,非这样做不可。”
森口的嘲讽也并非是这是我对你的复仇,只是你这样叫嚣着我的世界里只有深爱的母亲却屡屡用其他人来做牺牲品的人,没有资格如此洋洋得意大放厥词。“这种我行我素的地方真是母子一模一样。”

有没有觉得,原作小说的森口,是更加COOL的类型?笑。

已经有很多人表示电影是极致的变态,也有各种装逼色彩浓重的从告白里看出生命之重看到暴力美学的。那么原作那个完全合乎理性,有效利用了一切可用资源,下手精准却无意做多余伤害,在任何时候都保持平常心态的森口,你们感觉如何了?
这,才是我喜欢的森口悠子。
我觉得美月喜欢森口的理由,大概是一样的吧。

另外补充几点小说和电影的显著差异吧。
一个是修哉和美月的关系。修哉在网络公开的遗书里说是因为美月骂她恋母癖,但是事件的诱因并非于此,而是修哉问美月为何如此憎恨维特,美月回答因为她的初恋是少年B引发了修哉的恼羞成怒。这两个小孩,说不定是真的相互喜欢着的吧。(而且似乎做过了?= =+)
一个是关于生命的部分,电影里谈的很多,但是基本都是小说里没有的。小说里美月写信给森口要问的问题只有一个:老师现在对自己直接制裁两个少年的决定有什么想法呢?我觉得她在想的答案无论如何,都不会是生命的重量这样的东西。
一个是关于直树的母亲。看电影也许觉得这是一个只会溺爱孩子的混账母亲,但是小说里感觉差异也非常大。
从某种角度来说,她和维特是相似的类型,不愿去了解自己所面对的人,然而理由又完全不同,维特是自我满足,而直树娘则是完全的恪守教条。小说里有一段关于她自己成长环境的内容,看过大概就能够理解了。

 3 ) 當你真正感到痛,才會知道「痛」是什麼

我沒有看原著小說,就先看了松隆子的電影『告白』。所以,從她的第一場告白開始,一直到每個人各自的告白,我始終處於一種高度震懾的狀態,過程中亦不自覺數次深呼吸,直至劇終,精神依舊緊繃。很難具體形容電影有多銳利?卻隱約感到它一刀切開人們內心底層對世界的困惑,將所有黑暗的秘密沿著人性底層,一層又一層的切開。 看完電影的後勁極強,整個下午都有著難以排遣的焦灼感,感覺整個世界不斷擴張,我看到的不再只是電影中莫名殘酷的黑暗,而是黑暗盡頭被更巨大的光芒所包圍的世界。我慶幸自己還有感覺,還有能力往悲劇的源頭探索。 奇妙的是,此刻的我,竟以平靜的心情想起整個故事,我忽然明白為何遭逢劇慟的初中女老師(松隆子)能以如此沉著的態度面對,因為當人承受了難以想像的變故時,所有情緒會瞬間退回內心深處,獨留清澈雙眼看盡複雜人性背後一目瞭然的自私與殘酷。 電影中,每個人的告白不約而同掀開了人性底層最陰暗且最脆弱的一面:以自己的方式制裁學生的女老師(她無法接受殘酷殺害她四歲女兒的學生在法律的保障下毫髮無傷);從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天才少年A(他得不到母愛,因而任意踐踏他人的生命);膽小如鼠卻犯下大錯的自卑少年B(他想證明自己並非別人眼中膽怯無用的少年);一味溺愛兒子少年B的母親(兒子犯下滔天大罪,她仍堅持兒子只是被不良同學帶壞);品學兼優卻陰暗無比的少女(她看清了人強悍背後的軟弱,卻再也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與常人無異,內心的告白卻都如此驚人,這就好比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陰暗,陰暗包含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傷口:童年的創傷,成長過程的陰影,以及被人殘酷對待的烙印。當陰暗毫無遮掩的被攤在陽光下,心中的弱點也將一攬無遺,赫然發現殘酷的背後,是一個又一個受傷的靈魂。無法接受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因而奪人所愛,傷人所愛。然而,受傷並不能變成傷人的藉口,一個必須藉由傷害別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人,只是更加突顯了他的自私與脆弱。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 我想起電影第一個讓我不寒而慄的畫面:松隆子以平靜的語氣對台下學生講述女兒被殺害的過程,學生們只稍試停頓,又繼續嬉鬧。彷彿只是死了一隻螞蟻那麼簡單,對他們並不造成任何影響。那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態度,不難理解為何會有層出不窮的校園霸凌事件,只要不是欺負到自己頭上,他們沒有任何感覺。 沒有感覺,怎麼可能感同身受;沒有感覺,有時連冷眼旁觀都覺多餘。那種集體的冷酷,開始由內而外不斷幅射,故作強大的軟弱者,欺負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被欺負到底的人,則以扭曲的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於是,大錯鑄成。 可笑的是,在法律的保護之下,未成年的他們即便被判定有罪,也能輕而易舉的重返社會,隨時隨地都能得到重生的機會。 因此,本來就對生命的存在沒有感覺的他們更加有恃無恐,傷害他人,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竟變成一件稀鬆平常的事。 以此邏輯推想,殺一個人真的沒什麼。 而造成青少年如此冷漠偏差的幫兇不是別人,正是整個社會與家庭。 法律的偏袒,家庭的溺愛,再加上學校的縱容,使他們無需為自己的犯行付出代價,甚至不覺自己有錯,並習以為常的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少年A虐待貓狗,傷害別人,只是為了得到他最愛的母親的注意;少年B殺害小女孩,誰叫所有人都說他沒用。少年B的母親不但不怪他,反而責怪別人對他兒子的不公平對待。 他們都是潛意識上的“被害者”,得不到別人的重視,感受不到愛,進而變成加害者,但心裡感覺被傷害,不代表可以任意傷害別人,取走別人心裡重要的東西。 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錯了,就應該為此付出代價。 所有以自我為出發點對他人進行的迫害,都不該輕易獲得原諒,這不是幾歲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 【愛的教育,真的是以“愛”為出發點嗎?】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電影深深諷刺了所謂『愛的教育』。 電影中取代松隆子的是一個熱血的年輕男老師,他實行的就是愛的教育。他想和每位學生當朋友,天真的以為只要和學生成為朋友就能懂他們的內心世界。然而,一無所知的他,卻徹底成為每個學生心中的大笨蛋。 記得日劇『女王的教室』中,魔鬼女老師曾冷冷地諷刺一味討好學生的女老師並不是為學生好,而是在為自己好,當時感覺這番話真是一針見血。仔細想想,沒有老師不喜歡受到學生歡迎,但想受學生歡迎就必須放下身段,適度迎合學生的喜好。 可是,這樣真的是對學生好嗎?在他們心智發展尚未成熟,內在卻已開始反叛的階段,如果他們犯錯的時候只是苦口婆心的勸導,會有任何警惕作用嗎?我認為“亦師亦友”是師生關係的理想境界,不是不可能,但只會發生在心智成熟的學生身上。中國教育非常重視師生之間的倫理,強調『尊師重道』,現在想來不無道理,一個老師如果無法獲得學生的尊重,他講的話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又怎麼可能給學生好的影響。 就像電影中的熱血男老師,空有滿腔教學熱忱,自以為和學生很麻吉,但事實上他根本打動不了任何學生,所有人對他陽奉陰違,完全沒把他擺在眼裡。他不但進不了學生的內心世界,還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 愛的教育,如果無法以真正了解為前提,將完全起不了任何作用,只是一種口號式的理想主義罷了。 我想起初中時唸的教會學校,當時學校開始禁止體罰,學生考不好或犯錯,老師只能口頭勸說。正當所有學生開心大解放的同時,我們導師是唯一不遵守規定的老師,他的理由我至今都記得: 『我的班上沒有愛的教育那一套,錯了就該打,只是說一說,你們根本不痛不癢。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後來,老師果然說到做到,犯錯照打,考試不及格也打,我們上班導的課就像女王教室的小學生一樣,整天戰戰兢兢,功課也絲毫不敢馬虎,每次想偷懶,一想到藤條落在身上的疼痛就立刻清醒。 最後,我們班不管在各方面都是全年級第一名。老師沒有實行愛的教育,卻讓我清楚記得:想成功,就要付出努力,做錯事,就得付出代價,沒有人能輕易獲得原諒,這才是公平。 再後來,我自己也當了老師,一開始,還不太會當老師,總不自覺替學生找藉口,卻也挫折的發現學生越來越差:你越尊重他,他越目中無人,完全不當一回事。 那一瞬間,我突然想起初中導師的話:不感到痛,你們不會記住錯。 於是,我重新調整教學的步調,開始訂好課堂規矩,並嚴格執行:作業遲交一週扣十分,第二次就直接零分。效果立竿見影,以往老是收不齊的作業,隔週就全數收齊了。 我想以對所有學生公平的前提做為當老師的原則,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但至少儘量不偏私,不替學生找藉口,更不讓學生把老師的好當成無所謂的理由。太輕易的原諒,只會讓他們對錯誤沒有感覺,真的只有零分一次,下次才會記得要準時交作業。 任何事由小看大,準時交作業事小,但只有把小事當一回事,才不會把“尊重別人”和“珍惜生命”這等大事,當成可有可無的小事。 電影中,年輕男老師的愛的教育和松隆子犯錯就要付出代價的教育方式,形成強烈對比。也許每個老師都曾相信人性,相信愛的教育的可行性,然而,事實證明:人,遠比我們想像中更複雜,更難以理解。 重點不是教育的方式,而是教育的目的。想教出一個思想光明,善良正直的孩子,就必須在他犯錯的當下讓他牢記自己的錯誤,而不是自我催眠的樂觀相信他下次一定會改。與其相信明天晴天不如未雨綢繆,你告訴他一百次生命珍貴,失去重要的東西會很痛,他一樣不會有任何感覺,但你只要讓他親自體會一次失去重要東西的感覺,他就會明白「痛」是什麼,並永遠記住痛的感覺。 說來殘酷,可就是人性啊!如果所受的教育和國家法律都保護不了我們心中重要的人,以暴制暴,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似乎就是唯一的方法。 讓他記得: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如果不是心存惡念,就不會產生苦果。 【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深處】 漸漸的,我們不再只看到表面光明的世界,而是真正處於陰暗之境,看見光影交織的世界中,善與惡如影隨形的真貌。我們不必強迫自己一心向善,如果惡也是本質的部分(包括後天被傷害形成的陰影)。 有人說,電影中的女老師不該這樣對自己的學生,我覺得這說法太強人所難了,只看到她身為老師的部分,卻忽略了她也是痛失愛女的平凡母親。再說,老師也是人,以超高的道德標準定義她,這也未免有失公平。 每次看到『廢死聯盟』高舉要受害者家屬放下原諒的旗幟,我都覺得荒謬可笑,憑什麼加害者輕易就能得到重生,而被害者就得無辜枉死,家屬還得揹負一輩子的傷痛。媒體又總是傾向加害者也許情有可原的方向誤導觀眾,卻忽略了所有的情有可原都不能當作傷害他人的藉口。 試問,今天如果被害的是你的女兒,還能輕易說出原諒或放下嗎?我們整個社會不知不覺變成共犯結構,總有事不關己的人試圖在別人的悲劇中以悲天憫人的姿態插上一角。在我看來,對加害者的過度寬容如同對被害者的二度傷害,如果做錯事,只要表面認錯就能得到原諒,這世界還有什麼公理正義可言? 任何一個人都難以承受失去摯愛的痛苦,因此,我完全理解女老師後來的行徑:她以冷靜武裝自己,不帶絲毫情感,一步步為女兒討回公道。 太過悲傷的際遇也預示著生命的無常,儘管無常經常是人為造成。 最後,當我看到松隆子從頭到尾冷到極致的神情融化在小男孩送的糖果中,那一刻,小孩的純真與糖果的甜彷彿一道暖流,同時流過我緊繃的心,我終於在這個憂傷的故事裡看到一束光,不冷不熱的溫度,足以流下溫熱的淚,這樣就好。 沒有人希望世界變得如此糟,但如果糟糕已成世界常態,我們也不必自欺欺人的說:我只看到太陽,哪來的陰暗? 沒有太陽的世界的確很冷,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真正的光明,必定來自陰暗處。當我們能無所畏懼的在陰暗處張大雙眼,也許,久違的陽光就不遠了。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4 ) 弱者

感觉又是一阴霾日本特色电影,特别日本人对死亡美学独特最求可谓世界独树一帜。我倒是想别的,无疑《告白》是悲剧,以我的理论,无疑悲剧是英雄的专场,从古希腊的英雄命运悲剧,到近代的英雄个性悲剧,无不是强者,因为强者才能体现尽管强也是无奈的悲情。比如俄狄浦斯王无力对抗命运,将军马黑白嫉妒个性造成悲剧,或者李尔王爱受奉迎的失败。无疑《告白》一个普通人的悲剧,普通的老师、家长、学生、小孩。当然现代由于普通认为影视节目的主要消费者,以普通人的悲剧打动普通人的观众无疑符合商业利益。女主角悠子开始给学生读走红教师樱宫正义的书中内容:“内心软弱者会欺负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选择忍耐或寻死吗?”实际整个电影就贯穿的多数学生欺整一两个学生的场面。实际很多学生随大流,很多事情也是一知半解,唯恐自己不跟着做就变成人民公敌的羊群心理。其中女生北原美月由于她的惩罚分数是零,就遭同学虐待。尽管电影没有明确说,大概北原是很多心理电影中患有人格分裂的心理病,表现的症状就是意识恍惚,忧郁,感情淡薄,跟A学生渡边修哉混熟,常说一句话就是“另外一个我”。国外喜欢用人格分裂病在文艺创作上,实际我看国外香港的心理网站,他们比我国关注多了,这样忽视北原这样的学生,估计也是有点文学夸张。当然北原也是lunasea变态投毒者,而且以为同神秘力量可保护自己脆弱心灵的人,可见北原是既是聪明的学生,但是又十分愚昧的弱者。

 5 ) 得不到的爱成了我们最大的弱点

很遗憾的发现大多数影评都是在感叹影片的阴暗,残酷和变态。很庆幸这不是我看到的。

我对这影片的理解是:求之不得的爱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软弱的人选择麻痹这个弱点,但麻痹自己脆弱感情的同时,也使麻痹了幸福感和存在感。于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变的不重要。包括人命!

渡边渴望妈妈的爱,妈妈的认同。这是他最大的弱点,这也是为什么森口从美月口中知道这点时笑得是那么歇斯底里,这种感情对于失去心爱得女儿的她来说再熟悉不过。

渡边不断阅读母亲留下的书来麻痹自己,强装伟大来掩盖自己的脆弱。但是麻木自己的同时,渐渐失去感知其他幸福的能力,杀死了唯一了解他的美月。也只有在最后我们看到他失声大哭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他一点点的人性。因为那是他第一次被迫面对自己的弱点。从这一点来说,森口老师是复仇还是拯救还真不好说。尤其是她最后那句开玩笑的。到底是指让他重生,还是只前面所有的话包括带炸弹到他妈妈办公室。

直树希望得到认可这一点同样是他最大的弱点,所以轻而易举得被渡边利用。同样,潜意识里渡边也许是理解直树这种不被认同得寂寞感的。

在自己的弱点被渡边揭发后,胆小的直树还是没有勇气正面面对它,而是选择杀死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来麻木自己,催眠自己。我觉得直树是影片里反省最少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直树用冰冷的口气告诉妈妈他看到孩子活着仍然选择杀死她。他是想知道如果妈妈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后,还会爱他嘛?这是最后的希望,可惜他的妈妈放弃了。

同样森口老师在失去心爱的女儿之后,用复仇来麻痹自己。最后的仇有没有报我不关心,我只知道她并不快乐。在走出咖啡店之后,拿着小孩给的糖她终于无法麻痹自己的感情,在街上像游魂一样痛哭。


看完之后你问问自己你想变成里面任何一个人嘛?你想要随意剥夺别人的生命嘛?你想要体验真正的地狱嘛?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下次在失去爱的时候,无论多么心痛,请选择勇敢面对,不要让弱点吞噬你,包括你还拥有的爱。

 6 ) 夸张的形式,自然的罪恶

如同2006年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一推出就产生了火爆的话题效应。影片在日本国内票房高收,周边市场也表现不俗。然而跟获得压倒性好评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不同,《告白》在褒赞声音以外,批评言论同样来得相当刺耳,大有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决绝。专业刊物上,《告白》位列2010年《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的第二名,但在《映画艺术》上面,它排在了年度十差的第一名。两极看法,水火不容,这并不是某些特殊外因造成的,它恰恰是因为《告白》的故事内核和形式手法。

或者再套用一个说法,在电影史上,一部完整的电影,它必然也要包含上映后的评价,而那些千奇百怪的声音,它们是导演们所无法主导的事情。这不是告白,这是实话。


推理小说影像化

与中韩等国家地区不同,日本电影市场的影片类型非常明晰。像吉卜力和其他系列动画片、电视剧集的剧场版。这些类型电影的存在,已经培养了足够牢固的观众群。真正意义上的真人电影,其实未必能占据上风。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高度发达,大量由文学著作改编的电影不断涌现,十几年间,从铃木光司的《午夜凶铃》一直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从未停歇。就现在来看,推理小说处于绝佳的机遇时刻。

以日本恐怖电影(J-Horror)的兴衰为鉴,这个类型片异军突起,在上世纪末新世纪初达到了顶峰,2005年前后逐渐步入低谷(但有望凭借眼下火热的3D技术卷土重来)。与此同时,纯爱片正大行其道,遍地开花。几乎是在同一个阶段,由推理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其中东野圭吾、伊坂幸太郎等人的作品被一一翻拍。这跟讲解底层武士的藤泽周平不同,时代剧终究是被套在了幕末时代,一枝独秀并不代表真正繁荣,其他时代剧还是要从经典旧作中寻找灵感。到2010年,《金色梦乡》和《告白》先后出现,2011年,《白夜行》在本土被电影化,推理小说好像迎来了最黄金的时期。

回看现在日本的推理小说及其影像化作品,接近早期古典、重推理的作品已经较少出现,近年首推《如月疑云》等片。同时大概是照顾观者情绪,江户川乱步式的重口味和诡异也已经少见。有人总结说,现在的推理题材电影是重意义、轻推理,重社会话题、轻严密逻辑,不无道理。像《嫌疑人X的献身》和《金色梦乡》之类,讲的内容已经不太计较智力上的快感,进而希望给观众带来更加真实的触动。

许多推理小说的时代背景往往会被加以模糊,便于讲解故事,然而它们也有可能与现下同步,共同呼吸,《告白》就是一枚案例。


少年犯罪和成长题材

《告白》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女老师、少年A和少年B。从故事本身来看,电影更像一个精心安排的复仇计划。女老师报以复仇者的怜悯,对学生进行了一堂关于生命的教育课。整个过程可谓摧残人性,变态至极。影片没有追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推理,重在描述不同当事人的心理状况,尤其是那些撕心裂肺的瞬间还有一念之差。有部电影曾说,杀掉一百个人后,你心中还能去爱别人么?要么爱人,要么杀人。这长大成人,有时候怎么就那么难了。

尽管最近几年,日本没有像美国那样校园枪击血案频发,然而校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令人头疼。近十年的日本电影里,青少年犯罪多次被提及,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和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它们恰好对照了新兴起的网络和受争议的少年法。《读卖新闻》最近一篇报道指出,内阁府进行了一项舆论调查,问及“为何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6成以上成年人表示是因为“当今社会手机、网络的普及”。对照这点来看,《告白》里的情节设置简直是不谋而合。学生人手一机,散播消息,互相告发和进行霸凌;女老师苦于少年法无法制裁犯罪者,所以只能自行复仇;路娜希事件后,网络上出现了崇拜者和专门网站,片中女孩就是其中之一。

回顾日本近二十年的大案,宫崎勤事件和秋叶原杀人事件都对御宅族文化造成了冲击,然而由于凶手是成年人,所以他们可以被公开讨论。但是青少年犯罪则不同,由于少年法的存在,少年A或少女A被保护得极好。对于收审、判决等具体进展,外界往往信息无多,只能捕风捉影,夸张附会的事情时有发生。《告白》至少受到了酒鬼蔷薇圣斗事件等重大案件的影响,这起案件发生于1997年,少年A年仅14岁,却接连杀死比自己还弱小的孩子。他甚至故意留下了犯罪自白,像警方及公众挑衅,毫无愧疚之心,这些都令日本社会大为震惊。事件也引发了不良的影响,由于凶手长相俊美,网上开始出现了膜拜的粉丝团。而最后的结果是这样的,少年A在感化院中关押治疗完毕,便重新回到了社会上。

好在少年法之类的只是匆匆带过,中岛哲也并没有想去挑战法律、拷问世人,那是周防正行做过的事情。《告白》出现了三对母子,他们全部以悲剧和失败告终。被冷落的少年A,被溺爱的少年B,他们的成长教育完全失败。没有温暖,没有幸福,只有重要东西消失了的声音。

从《下妻物语》的暴走族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姊妹情,乃至于是童话故事《帕高与魔法绘本》里的小姑娘,中岛哲也的作品出现了太多的成长阴影,不断影响着主人公。长辈们要么缺席,要么无法给予足够的爱,而这些孩子和年轻人,她们只能用奇装异服和嬉笑鬼脸,接受随波逐流的命运,用自己的身体去对抗这个世界。

不可否认,《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受众群,因为中岛哲也击中了女人的心。至于《告白》,它的影响更多是针对日本社会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恐怕应该好好考虑下怎么对待子女。


彩戏师中岛哲也

如果回看1997年的《夏天的大人们》,你很难相信那是2000年后以后的中岛哲也。没有爆炸开来的斑斓色彩,没有天马行空的搞笑人物,没有工于技巧的摄影和喧宾夺主的音乐。而这些特征,刚好是人们对《告白》以前的中岛哲也印象。他就像个彩戏师,一边拍电影,一边变魔术,是武功还是杂耍,别人也都搞不清了,反正就是时而闹腾欢乐,时而五味杂陈。日本电影大师不少,高山仰止,也许中岛哲也永远成为不了一代宗师,但是,当个出色的彩戏师不也挺好的?

在《告白》里,中岛哲也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他变了。许多人批评《告白》的讨厌手法,通篇都是高速摄影和升格慢镜,讲述一个令人生厌的“人性恶”主题,背景音乐还反复放着Radiohead,简直是故意吸引眼球,集烂俗之大成。问题在于,如果中岛哲也一向如此,那么他早就被踢入到垃圾自恋导演的行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岛哲也的种种改变,完全是为了服务《告白》这部电影。或许到了下一部,他又会让主人公蹦蹦跳跳地出来,开开心心讲起悲伤的故事。

对比《帕高与魔法绘本》,中岛哲也没有了肆意胡来。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压抑得令人不舒服。尽管依然有插入学生群舞等东西,但从实用角度来说,它们的功劳还比不上后视的凸面镜,也不再起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时的点缀作用。到了中段以及后半程,歌舞的东西基本不再出现。以往电影节奏偏快,甚至伴随着跳跃感,而在《告白》里,中岛哲也几乎放弃了速度感,故意放慢脚步,去听人物的一一告白。

为了配合复仇以及犯罪主题,《告白》营造了冰冷的氛围。色调上灰色、黑色占据了很大篇幅,人物经常出现在黑暗或者封闭的空间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些空镜头,花朵、水滴还有天空。它们看上去很美,却让人很难进入欣赏美的心境。这好似在说明《告白》的主题,少年貌似弱不禁风,岂知身上的恶竟然令人发指。善恶美丑,它们基于一体。而对一个“恶”的主题,大费周章用上了花哨技艺,这似乎是负面评价的来源,人们会追求冷酷、希望写实,却不见得会接受这种漫长的、被修饰美化的恶人告白。

如果说《告白》的形式感很强,那又是一笔糊涂账。中岛哲也从来就强调形式感,这无疑跟他拍摄广告、MV出身有关。如何在有限时间内让观众印象深刻并且接收到关键信息,这是一则好广告的基本要求。所以用上慢镜不算什么大毛病,动画、音乐、台词,把这些轮番上阵、大打组合群都是允许的。

相比原著,中岛哲也保留了主线故事,对人物没有作出大的调整。像开场单刀直入,凶手直接曝光,这些都是抓住观众的绝妙办法。比较明显的改动是加入了结尾大爆炸的夸张效果,慢镜倒放,时光倒流,假想覆水能收,这算是一处精彩亮点。视觉效果上的优化追求,确实让主题添彩不少。台词上面,加入一句“开玩笑的”,余音未了,它同样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有人说,这句话是暧昧的掩饰,然而它更像是女老师对少年A的致命一击。没有这句话,这出苦心经营的复仇大计实在不算完美。


大女优松隆子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让中谷美纪绽放了一把,大小影后拿了不少,而凭借《告白》,松隆子继续独当一面,演绎了一个充满深度的复杂角色。女老师就像一朵黑暗之花,散发着阴郁的死亡气息,没人可以靠近。结尾处,她落下泪水还挤出笑容的崩溃表情尤为精彩。

可惜受限于戏份安排,从中段开始,女老师的角色就暂时离场,导致松隆子缺少了发挥的舞台空间。这在奖项上有了直观反应,她受到的肯定还不及饰演少年B母亲的木村佳乃,而在女主角的各种争夺上面,《恶人》的深津绘里始终遥遥领先。好在去年时候的《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松隆子已经广获肯定。

应该说,相比较于大制片厂时代,这一代的日本年轻女星,鲜有出现大女优级别的人物。大女优者,就是一代女星,好比现在的吉永小百合,曾经的田中绢代等人。今敏《千年女优》的主人公千代子,她就是诸多大女优合体的形象化身。

由于电视媒体无处不在的影响力,造星工程也是流水线作业,现在的日本女星更新换代很快,曾经的弄潮儿转眼就给淹没了。她们多从拍广告写真、接演电视剧集开始涉足表演。一来二去,电影上的发展受到限制,往往有所欠缺。而像松隆子这种生在表演世家的,其实也不算多见。松隆子接演的电影并不算多,从《四月物语》、《隐剑鬼爪》到《维荣之妻:樱桃与蒲公英》,大概也就这么三部。至于《律政英雄》那样的,她其实还是日剧女王时代的影子,不过能拥有票房保证,也是可喜可贺。毫无疑问,这一代女星中在通往大女优的路上,松隆子已经占得先机。即便相比宫泽理惠、中谷美纪、深津绘里,她也没有劣势可言。【城市画报 278期】

 短评

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震撼的剧了,喜欢这部剧的导演,处理的非常好~~~

4分钟前
  • rockets912
  • 力荐

一直觉得日本是个将至美和至恶表现得最淋漓的国家,可能别人常说的变态来源于此。前一秒还是至真至纯唯美的慢镜头(此片特色),下一秒就是人性的最丑陋。每个人的告白,将故事讲述的逶迤婀娜。对一个人最强的复仇不是让他死,而是让他手刃自己最爱的人和唯一最懂自己的人。五星心理悬疑片

6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当罪人无法通过法律将其制裁的时候,唯有以暴制暴。本以为是个推理片,想不到电影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犯人是谁,只剩下女教师的复仇;本以为她在关键时刻会俗套地圣母一把,看在对方“还是个孩子”的份上原谅杀死自己女儿的学生,想不到她腹黑到底,把两个少年折磨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太tm帅了。

8分钟前
  • shiya
  • 力荐

有三个理由给五星。其一,短评前几页充斥着“你丫要是打五星就是十足的傻逼弱智加白痴”,没错白痴总是是很多的,不介意加我一个;其二,没看过原著,没资格对其差异说三道四,但片子的流畅有足够的理由吸引我满106分钟;其三,中岛哲也一次不同以往的尝试,华丽的中岛很好看,阴暗的一样精彩。

11分钟前
  • kissdemon
  • 力荐

没有一人完全善,也没有一人完全恶。同情厌恶惊悚与快感最后一起炸裂,强烈震撼。导演把黑暗绝望情节拍得如此娱乐好看,令人汗毛倒竖。

16分钟前
  • Flusse
  • 力荐

A和B杀死了我的女儿,我不会说出他们的身份的,我要原谅他们,救赎他们,让他们知道生命的宝贵。我上面说的,是开玩笑的。

21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據說《告白》很殘酷,可我覺得它也像溫馨的母親節電影﹝就像深作欣二的《大逃殺》其實是為年輕人打氣的勵志片﹞,因為整個故事都在安慰母親:孩子再壞﹝即使壞得把你殺掉﹞,他們的眼裡也只有你啊!

24分钟前
  • 推荐

由于改编和本身情节以及中岛哲也风格的缘故,对白过多,过于舞台剧化——很容易让人想起《被嫌弃..》,诚然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整体感上并不比松子要强,尽管在摄影、剪辑造成的气氛渲染上,比那一部更加炉火纯青。原著与电影各有优劣,原著更能发掘奇爱,电影却在技法之间宣扬童真与社会的双重冷酷。

2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深い、重い、中国で上映できない

30分钟前
  • 周九九
  • 力荐

分段式MV+慢镜美学。少年的邪恶原罪在松隆子的平静复仇面前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什么样的大人,什么样的孩子:人间炼狱,就是把邪恶当幸福了。只是如果要讲述一个如此沉重的主题,又何必要使用眼花缭乱的破碎剪辑呢?害我两年前看到一半就放弃了。(ˇˍˇ)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中岛哲也导演《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告白》可以算华丽三部曲,都喜欢,但这部太厉害,太好看,形式感,音乐衬底,故事内容,叙事方式,以及一大堆萝莉正太扎堆,以优雅、轻松、热闹的外在形式,表达巨大的无边的哀凉和悲观,太对个人胃口了。100分。

3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中岛哲也再次把我震撼了.在看过小说的前提下,映画竟然一点都不冷场,镜头和剪辑简直神了!爱radiohead那么多年,第一次把thom的质感视觉化的,就是这次了.....实在太爱了!赶紧出碟吧我要珍藏

38分钟前
  • 蘇湛
  • 力荐

这片告诉我们,正太与萝莉都是斗不过御姐的……

39分钟前
  • Dulcixote
  • 推荐

电影表现的方式与以往比较相当不同,全片充斥着大量的慢镜大量的特写,画面也甚是唯美。有很多人说此片因为拍摄、剪辑与音乐的搭配十足就是一部超长版的MV,但至少代表这部电影很美;也有人说内容空洞苍白,那只能说原著本身就有这样的问题。最后那句“开玩笑的……”比原著带来的震撼还大。★★★★

41分钟前
  • Q。
  • 推荐

你善,是因为你未被这个社会狠狠伤过;你恶,是因为你未被这个世界好好爱过。伪善的我们,有的人伪装一下子,有的人伪装一辈子,于是前者就被称为恶人,后者就被称为善人。人之初,性本善,本来也就是屁话。

4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中二是种病,得下猛药治!

4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等本片有下载的时候一定会有不少恶评,与以往的中岛哲也完全不同,大量的特写与高速慢镜的运用,全片好似分段式MV,情节上各种意识流似的拼贴。导演视乎在还原一种心理动作。谈不上非常喜欢,但却仍想赞一下。

5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都是你爸害的(《松子》),都是你妈逼的(《告白》),中岛哲也太喜欢成长阴影了吧……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如果你是邪恶的,那我又何必提醒自己你只是个孩子。

5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一个打碎的瓶子粘合起来没有痕迹/散发了的香气又钻回密封的瓶里/撑开的伞合起来走失的人回到原地/一场大雨往上逆向卷起云层大气/旋转木马倒着旋转时针它走往童年方向/我们回到无数个开始那些个年轻激烈的早上

57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