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战争片美国2016

主演:蒂娜·菲,玛格特·罗比,马丁·弗瑞曼,克里斯托弗·阿波特,比利·鲍伯·松顿,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希拉·凡德,尼可拉斯·博朗,斯蒂芬·皮科克,伊万·乔尼凯特,斯科特·武田,乔西·查尔斯,切莉·琼斯,斯特林·K·布朗,迪兰·科宁

导演:格伦·费卡拉,约翰·里夸

播放地址

 剧照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2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3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4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5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6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3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4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5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6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7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8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19威士忌、探戈、狐步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3 12:25

详细剧情

  该片改编自曾前往阿富汗的前《芝加哥论坛报》记者Kim Barker(蒂娜·菲饰)的自传《混乱塔利班》,潮爷饰演一名与Barker共享战地时光的摄影记者。

 长篇影评

 1 ) wtf

7分。主线就是美国白人女的职场故事,但是这个故事里有一定程度对这样的反恐战争的多方位表达。电影里故事里不断的细节挺不错的,在一个战火纷飞,虽然听得到子弹射击的声音的国度,导演却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处理。没得选择不如向前。现在女主角的角度,故事拿捏得还是很好的,女主角的前男友,女主角的翻译,女主角的保镖,还有一个工作中的职场对手齐了,一个职场故事这么有血有肉也不容易。

 2 ) WTF!如果人生是一场笑话,那何不开怀大笑!

看电影,我从来只在乎自己的观感。不管媒体或旁人把一部电影吹得天花乱坠或者贬得体无完肤,我的打分,从来只代表我个人的评价。所以在这里,你常常会见到某些影片大众打分奇高,在我这里却一无是处。当然,也经常会见到大众打分奇低,而在我这里却能得到不俗成绩。我想,判断你我是否属于同一水平线的电影审美观,便由此见了吧。

而说到本片这个片名,威士忌、探戈、狐步舞(Whiskey Tango Foxtrot),很多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但其实,这名字本身便是一个梗。这属于spelling alphabet,是国际无线电标准拼法,在无线电或电话通讯中拼读字母时为了避免听错,用单词来表示字母的读法。我们日常最常用的就是:A for apple, B for boy .etc. 而在这里,Whiskey Tango Foxtrot,3个字母分别是W T F,也就是:What The Fuck!

这部电影的剧情如此荒诞,但却能让你身同感受。

本片改编自自传小说《混乱塔利班》,记录是的前《芝加哥论坛报》女记者Kim Barker在阿富汗的战地记者经历。当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但在我看来,这种题材的电影相当难拍,就像在电影里,Kim的上司对她的要求一样:你太严肃,观众不爱看;你太日常,又无法引起关注。

而最精彩之处在于,它以自嘲的第一人称角度来描述战地记者中孤独苦闷与战争困境,让你观看影片时候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你与主角一共面对这操蛋的人生,于是在哭笑不得之际狠狠骂出一句:What the fuck!

其实我们这漫长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战争?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女性成长的故事,当然,题材也相当美国相当白人,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什么forward什么backward这似乎是一种无病呻吟的状态。

但是,作为一个女人,难道人生就真的只能在无穷无尽的丈夫与孩子中牺牲了吗?难道作为一个女人你真的不需要实现一些人生的改变,去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成为一个自己真正想成为的角色?哪怕一次也好。

如果人生是一场笑话,那何不开怀大笑!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感觉,有时候自己发生什么窘事的时候,甚至会扪心自问:你是来搞笑的吧?我想,女主角肯定无数次这样感觉,甚至一度怀疑自己来这人生走一遭的使命就是为了来搞笑的。

例如,她刚到阿富汗的第一天,在机场外就傻呼呼的掏出一沓美金,哪想一阵风吹来美金满天飞,引来一堆民众哄抢。

又例如,她跟着海军陆战队出任务的时候,半路尿急得不行,以至于整个连重兵戒严让她在路边“嘘嘘”。

再例如,遇见在街头因为打碎了一箱鸡蛋而哭泣的小男孩,她想都没想马上给了小男孩100美金,哪想后来发现不管去到哪里都有这打碎鸡蛋的哭泣小男孩,简直像我国“求3元坐车钱”一样普遍。

出生入死的友谊,一段就够了。

Kim在阿富汗当地配有一名随行当地翻译兼助理Fahim。Fahim是一名正派而开明穆斯林,也就是说他遵守穆斯林传统的戒律,不烟不酒且常怀慈悲之心。 他曾经就读医学院,是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但他毕竟身在阿富汗同时是一名穆斯林,他纵使不赞同歧视女性,但身在大环境下,要洁身自好已是相当困难。

他与Kim之间的友情,正如他本人一样坚忍而深刻。我在众多电影里看过无数忧伤而绝美的告别,但绝无哪一个镜头,能像他与Kim最后在机场告别那样平凡却刻骨铭心。 作为穆斯林的他,不能与女性在公众场合有身体接触。于是他单手提起行李箱,递向Kim,而Kim也伸出手紧紧握住提手,千言万语在心间,此时却无声胜有声。我从来不认为那些誓要时刻相伴总把“最好的朋友”挂在嘴边的友谊有什么可贵之处,因为真挚的友谊从来无须张扬,它只在暗中相伴却在需要时挺身而出。

我们也许曾经因为迷失或寂寞甚至爱而走到一起,但其实到最后,谁都不是谁的归宿。

Kim大龄未婚,有固定男友。在她去阿富汗几个月后,男友出轨,感情告吹。而在阿富汗,她的保镖想和她约炮;阿富汗政权二把手想和她做“Special friend”;而来自苏格兰的战地摄影师Iain一直对她青睐有加。最后,她选择了Iain,但她心底里却异常清楚这并非长久之计。

直到有一天,Iain被塔利班劫持。为了营救Iain,Kim去威胁一直想和她做“Special friend”的阿富汗政权二把手,又去一半哀求一半利诱海军陆战队将军,终于营救行动小组出发了。

我真的很想问问导演,这样严肃而紧张的营救行动,你到底为什么要用Harry Nilsson版本的《Without you》? 为什么这场营救只有背景音乐而没有人声?为什么要用这样慢镜头来拍这样紧张的场面?为什么这样拍出来的效果却像泰坦尼克号沉没时一样悲壮而美丽?为这什么这会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却又想哈哈大笑?我真的很想知道为什么。

终于Kim的努力没有白费,Iain被救回。这趟旅程是时候结束了,Kim选择返回纽约,她邀请Iain和她一起。但最终分别代替承诺,也许双方都清楚自己想要的人生只能自己掌握。

最后我想说,生命的旅程最终还是要自己去完成,但旅途上有你陪伴,已是难能可贵。

 3 ) 《威士忌、探戈、狐步舞》短评,女人终究是女人,上帝的宠儿金·贝克

蒂娜·菲在这部影片里把女人独特的洞察力和感知力表现得恰到好处,成功地为女性做了代言人,同时也让男性观众感知到了女性的坚强、睿智、短见、迷茫和柔弱。 蒂娜扮演的金的骨子里总有种不安分的因素,如果不把这股子劲使完,她是不会罢休的。上帝眷顾了这个女人,看似坎坷的阿富汗经历,实际上上帝一步一步地因材施教,总是在最恰当的时机给予金最恰当的事件,让她使完自己的洪荒之力的同时,真正认识自己。 在报道过程中,车队遭受反抗不对的袭击,她毫不犹豫地端着摄像机冲上去拍摄,在危机四伏的坎大哈,男人们都坐在车里,她端着摄像机大胆地去拍摄处决电视机的现场,都显示出了她的过人力量。于是,当对平庸的幕后报道生活积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上帝让她在例行单车健身的时候,眼看着令她羡慕的战地记者的报道,并加给了她恰到好处的一击,就想把一棵树看到差不多的时候,上帝轻轻地点了金一下,金赶紧决定前往阿富汗去做战地记者,一股“去他的”的态度油然而生,完美地呼应了影片题目What The F的用意。 上帝的设计简直太精妙了,先大张旗鼓的让金见识见识淫乱疯狂的战地记者圈,给她个下马威,毁她三观。在她打退堂鼓的时候,中断和男友的网络通话,还特意为她的房间窗下的院子里安排了一对经常缠绵的狗,逼着金适应这里的生活,好让她有机会展示自己强大的潜力,否则,如果就这么按原计划三个月就回去的话,总有一天,金还会因为这次没尽兴而后悔。 金的潜力除了勇敢之外,还有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因此她征服了霍兰内克将军,检察长阿里,同时也伤害了她的贴身翻译法希姆。这三者的反馈,很明确地告诉了观众,这个非同寻常的女人能上天,她的能力甚至超过很多男人。然而影片中又以随时出现的小细节来提醒观众金的女人属性,因为是女人,她更了解故意破坏水井的阿拉伯女人;因为是女人,她还是要让全是男人的车队不断地为她停车让她解手;因为是女人,她最后不得不承认她永远不可能像伊恩以及许多战地记者圈里的人们那样过一种没有深度感情,及时行乐的生活。 上帝同是女性的明星战地记者谭雅这位老司机,带领她经历淫乱的记者圈,甚至给金灌输她的那套意识形态。但却始终保护着她的道德洁净。上帝用男友的背叛考验她的道德程度;送来了伊恩在她事业困难的时候温暖她,同时也让她认清战地记者圈的感情的真面目。正是在经历了这些之后,金保住了道德底线,她谈了场感情,而不是淫乱;她打心眼里觉得谭雅唯利是图,对他人的生命麻木不仁的态度恶心;最后,她更加确定地认识到,自己是个女人。 这一切的设计堪称完美,阿富汗之行并没有塑造一个全新的金,而是让金爽了一把,并认识了自己。我们此时想要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当求问上帝满足我们愿望的时候,我们这被困在有限的时空里的人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才是真正适合我们的呢。只有万有的创造者,垂看全部时间的上帝才能知道。不经历这么精心的设计,金又怎么会认识到,原来真正适合她的生活,上帝早就赐给了她。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仅作为战地记者,不管她多小心,多么用道德行事,还是会有人因为她的工作而受伤,她的翻译法希姆选择了全身而退,而可怜的士兵嘉福林则没那么幸运,他被炸飞了双腿。金虽然做出了重大的决定,放弃所有的前线事业返回美国,但她终究要准备背着责备度过良心不安的安逸生活。然而,影片里给予观众的希望是那么的合理,力量是那么的恰当。上帝竟然赐给了金一个金盆,在金拜访嘉福林,准备谢罪的时候,嘉福林竟然能够积极地面对未来,看淡过去,不去计较自己不好的现状,不用愤怒和怨恨填充自己的生活。嘉福林不仅没有责备敢来受责罚的金,而且他展现给金的幸福的生活景象,让金完全没有了担忧,让她能够如释重负,真正地重新开始。就像勿入黑社会的千千万万的大哥小弟,有多少人能全身而退?

 4 ) 战地女记者

2023.04.20

这部电影正是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一年之际拍摄的。电影上映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再次宣布放缓美军在阿富汗的撤军计划。到奥巴马总统任期结束美军在阿富汗还保留大约8400名美军士兵。

这个叫金·贝克的美国女记者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就像个缺心眼,果然来到阿富汗喀布尔,出了机场在大街上就掏出一叠子钱,结果一下子全被大风刮走了,惹得满大街的阿富汗人疯狂拾钱,刚来就给阿富汗人民撒狗粮。去美国大使馆的路上看到一个阿富汗男孩因为鸡蛋掉在地上摔烂了而可怜兮兮的就给了他差不多一百美元,没有想到转眼换个地方又碰见那个男孩在故伎重演,气的她大骂男孩是个屎人,这智商税交的够意思。

美军在阿富汗除了和塔利班打仗,空余时间也深入社区帮助老百姓改善民生,比如记者金就和美军来到一个村子,帮助他们解决井被炸的问题,一个阿富汗老人好奇的问美军一个黑人士兵“你们是俄罗斯人吗?”美军士兵告诉老人“俄罗斯人是二十年前的事了,我们是来帮助你们的,还有我是黑人”,也不知道是翻译没翻明白,还是老人没听明白,老人似懂非懂的转回头就和其他老人说“俄罗斯人现在变黑了”。女记者在阿富汗其实很麻烦,比如洗澡和上厕所,好在美军基地有钱,可以给她提供一个带淋雨的帐篷,出去到了民间就有点不方便了,当地风俗对妇女的清规戒律颇多,比如明明在村子里却没地方小解,要到村外无人的地方,士兵们下车四处警戒,女记者才能方便一下,既增加风险又耽搁时间。

美军车队行进中突然停了下来,原来是带路的线人跑了,接着装甲车玻璃中弹,好在是防弹玻璃,只是打了个弹痕。士兵们下车开枪还击,这个时候保安和翻译、摄影记者都吓的躲都躲不及,贝尔却不顾一切冲下车举着摄像机躲在士兵身后跟拍,看到敌人的汽车后干脆甩掉士兵直接抓拍,根本就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带队的将军想说她两句,转念一想还是算了,这是记者的本职工作,无可厚非。结果贝尔的采访报道详实的报道了阿富汗最真实的一面,播出后大受欢迎,美军士兵也认可她的报道。名不见经传,没有出国工作经历,头一回做战地记者的金·贝尔凭着她的闯劲一炮走红。

都说美国是个民众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可是在美国是不能当街随便乱开枪的,而阿富汗是个可以随意开枪的国家,当班执勤的警察抽烟不用打火机点烟,掏出手枪对天连发几枪后用滚热的枪口把烟点着了。采访即将成为阿富汗最具权势的第二人司法部长的高官阿里·马苏德·萨迪克时,贝克的大胆直言博得他的好感,想和贝克进一步增进彼此了解,方法就是找个空旷的地方可劲的打枪过瘾。

为了工作贝克也是拼了,连续推迟回美国见男朋友的时间,采访军阀帕查汗让贝克成为苏联侵略阿富汗战争以来第一个采访他的西方记者,对帕查汗的采访让所有人都肾上腺素飙升。采访回来后一向不苟言笑的保镖尼克喜笑颜开的主动找贝克聊天,坦诚今天采访帕查汗让他有一种从飞机上跳下来的感觉,贝克的勇敢机智彻底征服了他。不过贝克纽约的男朋友克里斯很不开心了,没办法,只能自己忍着了。没有想到克里斯没忍住。贝克突击查岗,从镜子里看到一个女人的影子,接着一个光腚女人从床上跑进了卫生间,愤怒的贝克臭骂了克里斯一顿后关了电脑,立刻申请了去战地采访。

贝克曾经去过的那个村子的井又被塔利班给炸了,贝克和美军再次来到这个村子,一个穿着布卡罩袍的阿富汗女人悄悄的招呼她进屋,大胆的贝克跟了进去,结果发现一屋子穿着布卡罩袍的女人,她们撩起面纱和贝克坦诚面对,因此贝克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村里那口井是她们炸的,自从有了这口井,女人们就没有机会去河边借担水的机会继续见面聊天八卦、小聚,将军知道后恍然大悟,原来美军好心办了坏事,剥夺了女人们社交交流的机会。这种事在现代文明社会是不可思议的事,但是在阿富汗却是真真切切的存在,这是阿富汗妇女的悲哀。至于这些女人是如何能几次炸了那口井,说来好笑,她们竟然藏了一堆苏联留下的地雷,她们把一颗地雷放在井口,然后朝地雷扔石头引爆它。

去塔利班控制的坎大哈采访,贝克也不得不穿上布卡罩袍,她们目睹了女子学校遭到燃烧弹袭击后的惨状。这里的女人出现在公共场所是很危险的,但是贝克依然我行我素,她竟然胆大包天的溜了男人们聚会的场所,偷拍塔利班如何鞭挞电子产品,结果招来众怒,不是翻译法希姆全力施救,贝克差点就闯了大祸。

回到驻地后,翻译法希姆来找贝克,看似无意的闲聊阿富汗的毒品和瘾君子,接着又聊到人在紧张时会有吸毒后兴奋的快感,有些人沉溺于这种快感,会像吸毒者一样越来越大胆,直到失控一发不可收拾法。法希姆的话显然是有所指,贝克对这种绕来绕去的阿富汗方式对话不习惯,也听不懂,以为他要求涨工资就答应了。法希姆一看说了半天敢情对牛弹琴了,干脆改用美国方式直来直去说吧,我TM被你给吓着了,不想再和你一起干了,做过医生的我太了解你这种人是狗不了吃屎,我现在结婚了,想有孩子……,尽管贝克一再表示她会改,这种冒险的事不会再发生了,法希姆去意已决“我骑马追鹿,却发现自己被一只猪追逐了”,贝克要求法希姆明示,法希姆一句“你心里清楚的”,起身离去。

喝了酒的贝克从酒吧出来回住处,搞错了房子,没有戴头巾就游荡在夜晚坎大哈的街头,危险随时降临,幸亏遇到伊恩·麦可派才得以保全。为此伊恩狠狠的打了失职保镖尼克一记重拳。接着贝克和伊恩上了床,尼克辞职了。自从和伊恩上了床贝克情场得意,职场失意,事业遇到了瓶颈期,阿富汗的战地报道被领导批为千篇一律又臭又长而不予发表,领导指示她可以回到原来岗位,但是当了战地记者的贝克就像沾了毒瘾,让她欲罢不能。偏偏屋漏偏遭连夜雨,预约采访塔利班的事又让同行塔尼亚翘走了,贝克太渴望赢一次了。伊恩是个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暖男,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善良,极富爱心,再次遇到那个用碎鸡蛋骗钱的小男孩,伊恩一边称他为“这是我的小男孩”一边掏钱,贝克提醒他是骗局,伊恩说“我知道是骗局,那又怎么样呢?他还在街上乞讨”,坚持给了小男孩钱。

被塔尼亚抢走的采访塔利班出了意外,不知何故塔利班翻脸打了中间人贾维,还要向记者开枪,紧急时刻美军卫星遥控发射地狱火导弹,击中塔利班的汽车,爆炸的威力杀死了塔利班,也误伤了记者塔尼亚和她的随行人员。贝克因祸得福。司法部长萨迪克被贝克迷住了,竟然找上门来,不顾形象手舞足蹈的表达了爱意。贝克虽然性格上有点二,但是情商也挺高,她数落起自己最近桩桩不顺的倒霉事,然后把自己臭骂一顿转身离去,剩下司法部长一人愣神的傻站在那,还琢磨这是什么套路?

美国观众看腻了阿富汗美军大兵的报道,因此电视台减少了对阿富汗的播放时间,这个调整不针对个人,无可厚非,让贝克吃惊的是那个她自认为是好友的女记者塔尼亚·范德普尔竟然瞒着她干了暗度陈仓,釜底抽薪等一连串的事,已经被电视台高聘来了,而她全然不知,她去部落被炸那次根本就不是什么采访,而是去洽谈合同的事。两人不欢而散,不过贝克临走时塔尼亚告诉了一件让她震惊不已的事,她采访过的那个年轻的海军陆战队员库格林,因为贝克转载了一句他说步枪没有上膛的话,报道播出后,军方把他调到了战斗最激烈的赫尔曼德省,他的腿在那里被炸断了。

心力交瘁的贝克回到人去楼空的家,感到十分沮丧,好在她还有伊恩可以吐露衷肠,这个时候的伊恩成为她的良师益友和左膀右臂。不想传来伊恩被绑架的消息,贝克焦急万分。她去找了那个追过她的司法部长萨迪克给他看了那天他在酒吧外疑似酒后跳舞的视频,这个视频足以让司法部长丢官。贝克从司法部长那里弄到绑匪的信息,找到美国海军陆战队,和将军做了利益交换后,海军陆战队出动了特种部队去营救伊恩,高个子摄影记者布莱恩·奥佩尔随队跟拍,实时报道。解救非常顺利,看着伊恩回来后恢复了活力,和同事们神侃自己被绑架的经历,贝克若有所思,是时候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了。

回到美国的贝克专门去看望了失去双腿的库格林准备挨他的骂,没有想到库格林十分豁达,不埋怨别人,拥抱痛苦向前看,因为他有一个温馨的家,这让贝克欣慰。伊恩的新书《战争启示录》出版了,他马上要到美国纽约做巡回宣传,说到纽约,伊恩一脸的兴奋和期待,看来他和贝克的事还有希望。

 5 ) 战地记者的成瘾实验与戒断

☆☆☆
本片讲述了一个纽约坐办公室厌倦了的大龄焦虑女编辑因为想改变自己去了阿富汗做了战地记者,在经历了好奇,逐渐因出色报道成名。期间一度失去了朋友,恋人,和自我。后由于阿富汗战事热点褪去。她奋力反击,挖掘故事,并成功救出当时其男友,再次获得关注。最后找回了朋友,回到了纽约做回了自己,成了一个新闻主播。这样概括来看,这部片子是低于好莱坞的基准线的。但偏偏,本片做到了可以一看的水准,为何?

1
本片采用插叙的叙事手法,让人带着好奇心跟着女主角再次经历她的选择,改变,虽然老套,但非常实用。类似美剧国土安全一样的手持摄影和剪辑,却使用了黑色幽默的台词与桥段,让人在紧张刺激之余也能得到娱乐。

2
本片一定程度上还是突破了观众对剧情的猜测,但不免还是有鸡汤的成分。做出的改变是片尾女主采访被路边爆炸装置炸断腿的美国士兵,士兵并没有破口大骂面前的“ 始作俑者“,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对这一切,并告诫女记者面向未来,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对战争的反思,体现了影片的深度,这也是本片想通过影片贩卖给观众的核心观点:不要责怪看起来合理的外在因素,人只有面对困难,面向未来,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然而真的是这样么?然而真的是这样么?韩战,越战,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诞生了一些片中一样乐观面对战争创伤的勇者和英雄。但这并不是唯一选择。还有更多,剩下的饱受战争创伤折磨的士兵与军官,他们选择了逃避,酗酒,或简单结束自己生命。他们为死去的战友悲伤,为朝令夕改的高层而恼怒,为不明遇害的无辜的平民寝食难安。马特达蒙的电影《绿区》告诫我们,总统为了连任,甚至可能捏造了伊拉克所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在政客的眼里,短期改变选民的看法的伎俩比世界长期的和平重要的多。

3
我并不关注女主角与“霍比特人”的露水恋情,明眼人都看的出来他们不会善终,而是法希姆。一个为女主角担当翻译,联络的阿富汗人,他是医学院毕业生,但战争让他不得不为了谋生,为美军服务,为美国女记者服务。他尊重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保持了距离,希望他们也尊重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结婚,生子,过着正常人的生活,这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也不想通过宗教说辞和暴力拯救他自己的国家,他做好了自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伊斯兰教徒应该有的面貌。这也是当今我们非伊斯兰教徒需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宗教自由。IS是利用了伊斯兰教这个幌子,希望全世界与伊斯兰教徒为敌,而不是他们自己,仅仅区区几万精神病人。而这个全世界都昭然若揭的计谋不应该被媒体的报道扭曲和淡化。

4
威士忌火辣,如同喀布尔的气候,战争的烈度;探戈代表了浪漫,在动荡的地区,也会产生荷尔蒙的碰撞,谁都不是圣人,包括那个猥琐的司法部长;狐步舞则是激情,每天都不同,没有一刻不充满了变数。说这么一段其实就是想说这片名太不符合片尾了。如果我是导演,我会让女主播在介绍他曾经的喀布尔恋人作家的40秒转播间隙中看一眼来自老友纳塔尼亚的短信:法希姆在一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中无辜身亡的情节。我觉得这样才更贴近现实,战争如此残酷,凭什么你的家庭好友不会因此遭遇不幸,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是公平的,是的,无一例外。包括享受着和平的我们。

5
好莱坞的三段式叙述仿佛已经天下无敌了,再平庸的故事或剧本都能如魔法般让你看下去,读下去。尽管本片反思了战地记者,反思了战争,反思了许多,但不得不说剧情转折实在是有些太平顺。

相关影片推荐:《猎杀本拉登》《逃离德黑兰》

 6 ) 影片中的摘抄

corkscrew landing 螺旋降落 in case a missile is fired at the aircraft

Kabul International Airport KIA(Killed in action)

喀布尔是在高原上 需要多补水!!!!

在那边不要穿和背带特别亮色的包 容易被发现 尤其去山区的时候

Afghanis is the currency.

简易爆炸装置(英语: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IED),又称土制炸弹,恐怖分子用的很多

这个词是"Hooah" (音 /ˈhuːɑː/),美陆军士兵在战斗时的口头语(与之相对应,空军说“HUA”有时也说Hooah,海军说“Oorah”,海豹突击队说“Hooyah”)。用来表示除了“不”以外的所有意思,大致包括“明白”“干得好”“欢迎”“真高兴”“好”“收到”“谢谢”“太酷了”……

MARINES海军陆战队和NAVY海军不一样。。。

UNIBROW 一字眉

Kim means "who" in Turkish

在坎哈大要穿BURQA(布卡(伊斯兰国家妇女穿的蒙面长袍)),电影中说是IN THE BLUE PRISON

原来阿富汗官方语言里面也有FARSI波斯语

Bebakhshid=Excuse me or sorry

the frog in the pot of water, raise the temperature bit by bit, the fog doesn't notice

有些电影中的细节难忘:士兵遇袭用导弹攻击汽车,上校发飙只因导弹价值八万;警察朝天开几枪只为令枪管发热点烟 ;军阀士兵AK47弹匣上的卡通贴纸;妇女们屡次炸毁水井只为有机会去远处取水时可相互交流;人们处决电视机收音机;分别时,女主不能在阿富汗抱那个翻译,最后只是手指相碰,很温情。

Whatever happens, you will have me.

inshallah <阿拉伯>但凭天意,听天由命,听阿拉的安排吧,印沙安拉;
翻译成英文应该是If it is God's will
基本在表达一个听天由命的意思
估计是在无奈或者没有头绪的时候会说这个词(因为是神的旨意,所以常人无法左右)

You embrace the suck, and you move the fuck forward.

You've got to move on.

-----------------------------------------------------------------------------------------------

以下是摘抄别的朋友的影评,觉得写的很精彩或是很喜欢的部分:

1 这是一部用细节说话的电影。只有真的了解战地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众多的残忍、戏谑或者暖心的细节:极端人士当众“处决”电视机这种西方娱乐化设备;男女当街牵手时,裹着黑头巾的正派大妈拼命击打他们牵在一起的手;美国士兵修建的水井一次次被破坏,他们总归罪于塔利班,最终,金姆发现,是当地妇女破坏了水井,因为只有打水时,女性才能有外出的机会,得以闲聊和放松;还有那些有着信仰但也拥抱现代生活的普通人;那些道貌岸的新官员;那些在尘土飞扬,到处可能隐藏着汽车炸弹的环境中,饮酒作乐的外国人……这一切真切又鲜活,新闻中的阿富汗都是标签化的,这部电影中为阿富汗还原了魂魄和血肉——险恶的和温暖的——这才是复杂又真实的生活。
    从结构和情感推进上来讲,金姆离开熟悉的美国去往战乱的阿富汗,最初是一种失去,她从舒适区被迫移植到一块不适宜自己的土壤中,而她开始努力工作,寻找自我实现价值的过程,是寻找和融合,最终,她得到了朋友以及爱情,意味着收获。至此,又回到了一个封闭的圆环。金姆进入了又一个舒适区。有意思的是,当所有人都觉得,金姆终于适应了这里,在乱糟糟和不确定之中寻欢作乐,从容不迫,但她自己却选择了离开。
    但不同的是,当时离开美国,是被迫而充满恐慌的,而这次离开却是主动又笃定的。在阿富汗的历练,让她得到的不只是圈内的名声和工作经验,而是处理生活的能力。“我开始觉得现在的这一切才是正常的,这是有问题的。”金姆这样说道。当一个人可以主动跳脱舒适区,去探索新世界的时候,说明她已具备了勇气,能力与自信。阿富汗的几年,让金姆脱胎换骨。

2 片尾女主采访被路边爆炸装置炸断腿的美国士兵,士兵并没有破口大骂面前的“ 始作俑者“,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坦然面对这一切,并告诫女记者面向未来,因为我们别无选择。对战争的反思,体现了影片的深度,这也是本片想通过影片贩卖给观众的核心观点:不要责怪看起来合理的外在因素,人只有面对困难,面向未来,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3 全片围绕着常态与非常态这个命题来展开,一开始提到的有趣理论4-10-4,它指的是一个女人在自己国家只有4分,到了其他国家变成了10分,但是她一旦回到自己的国家又会变成4分。乍看起来,像是对女主角的一种嘲笑,想想她并没有损失,不是还有曾经提升到10分的机会么。问题大概会出现在,这个女人到了别的国家意识不到自己已经提高到10分的水平,甚至是等她回到自己的国家还以为自己是10分。战地女记者KIM来回于战地与和平地之间,游走于两者之间,切换着这种常态与非常态。她虽然奋力营救出苏格兰摄影师,这个她在阿富汗的情人,但是在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离开,要回到纽约或者华盛顿。Because I think there's plenty of good work to be done in the real world,and the kabubble is well-established.I just have to get out of here before it's too late.I started to feel like this was normal.

4 “我开始感到战地生活是正常的时候,就该要离开了。因为你我都知道,这不是生活的常态。” 看着是战争片,其实在说一个基本的生活困境——如何不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麻木自我,又如何不在刺激紧张的生活中自我沦丧。一个另类的“温水煮青蛙”故事。
    那个翻译官举得例子很好,吸毒品上瘾的人,为了拿医院中用来做药的毒品,把自己孩子手弄断或是炸掉,然后到医院来偷。很多时候,许多人做事也是上瘾的,不惜一切手段,这样是非常态。





 短评

战争犹如吸可卡因,也会让人上瘾。即使是战地记者,亦是如此。那种让自己肾上腺素不断上升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能够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好在女主角及时省悟,抽身而出,也算是戒毒成功。故事后半比前半出色。

4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你逃离了过去的生活,找到新的刺激,甚至还做了一些好事,但你永远都生活在别处,再多的药片和烂笑话也不会让它看起来更好。喀布尔的女人们重新戴上了最厚的那款蓝头巾,同行记者作出了最引人瞩目的报导,代价只是自己中间人的死亡。人生的绝境之一也许就是这种集荒唐平常真实虚幻一身的模样吧。

5分钟前
  • AngeticalBiz
  • 推荐

3.5,完成度还不错的战争喜剧

9分钟前
  • 荒林
  • 还行

跑到被美国打烂的阿富汗买醉打炮狂嘘当地人的故事,无诚意,无亮点。建议与唐师曾对照读,高下立判

13分钟前
  • 司大龄
  • 较差

可以说的非常无聊的电影了。没想到这么有趣的片名底下竟然是一部传记片,而且是一个我丝毫不感兴趣的人物,真是误入歧途。话说玛格特·罗比在这片里面就已经当了“花样女王”,哈哈哈。

1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传记、喜剧、战争片,哪个都不沾边。没看之前真的想不到这会是一部小鸡电影。

20分钟前
  • 马什么梅?
  • 还行

一开始挺受不了美国人那种要拯救世界的自大,后来发现这个故事还是挺有意味的。

24分钟前
  • 森夏
  • 还行

too detached to go anywhere

2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中规中矩的传记片,但kim barker的成长轨迹与感悟依旧感人。

31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战争跟喜剧的结合,前半段很有意思,后面就老生常谈了,可以说精华都在预告片里。女主角之前是看金球奖颁奖晚会才知道的,她那张脸时时刻刻给人要讲笑话的感觉。

34分钟前
  • Lucas刘
  • 还行

“我开始感到战地生活是正常的时候,就该要离开了。因为你我都知道,这不是生活的常态。” 看着是战争片,其实在说一个基本的生活困境——如何不在舒适安逸的生活中麻木自我,又如何不在刺激紧张的生活中自我沦丧。一个另类的“温水煮青蛙”故事。

37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这电影真好,是我喜欢的样子,战争如此残酷,却变得即认真又诙谐,放轻松之后,仿佛也没那么可怕!

41分钟前
  • 邵禹升
  • 还行

战争治愈系。最后好温暖。

43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推荐

就个人品味而言,最希望能细细挖一下翻译小哥那条线。但要是真深入地发掘小哥背后的故事,恐怕又失了这个故事的主旨:在我们的世界里,绝对的新闻主角只有自己,无论是相恋已久的男友,合拍但注定分离的情人,街头的小骗子,因为一句话就改变命运的大兵,都是生活的过客,一时相逢,但终究要move on。

46分钟前
  • Figaro小姐
  • 还行

阿富汗女记者的琐碎八卦生活,“There's the most white woman story I'd ever heard.”片中这句评论很切题

48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玛格特罗比

51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Fey is BACK!这可能是菲姐演电影以来角色最深层,表演最优秀的一次。正片绝对没有trailer剪出来那样的好笑,感觉导演没能抓住真实故事,喜剧粗口,剧情还有全明星卡司之间的平衡。看到菲姐吃“40岁以上女人的维生素”,在健身器材小小的露了一下身材,突然觉得她的状态越来越好啊,并不输Margot~

55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Kim是个“有瑕疵,但没毛病”的典型都市白女,幻想着通过战地记者的身份调剂一成不变的生活。她目睹了战地记者站的疯狂派对、采访对象的殷勤暧昧、同行之间赤裸竞争……可抛开残酷的战争背景而言,这些也都是原原本本可以发生在纽约一座城市里的故事阿,何必特意在阿富汗拍摄这些性冷淡风格的片段呢?

59分钟前
  • ChangShihyoung
  • 还行

片子里的喀布尔几乎是个隔绝于世的气泡,记者们逃离日复一日的都市生活来到这里醉生梦死混日子,但很快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感到窒息,又想再次逃离。摒弃了战地电影的圣母脸,反而轻松流畅地叙述,也并不吝惜可爱的笑点,结尾超级温馨感人!Christopher Abbott小天使♥

1小时前
  • Lycidas
  • 推荐

喜剧成分其实相对没那么多,但是不那么沉重的战争题材还挺好接受的。看完才发现原来片名是WTF。

1小时前
  • 葛攀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