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选择

战争片其它2016

主演:加斯帕·克里斯滕森,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卡尔·马克维斯,图娃·诺沃妮,卡塔琳娜·舒特勒,埃里克·黑维尔,斯韦恩·廷德贝里,茱莉安·柯勒,安德烈·鲁斯特,罗尔夫·克里斯蒂安·拉森

导演:埃里克·普派

播放地址

 剧照

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3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4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5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6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7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8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19国王的选择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9 00:26

详细剧情

  1940年4月9日,德军兵临奥斯陆,挪威国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这将永远改变他的国家。

 长篇影评

 1 ) 一切为了挪威

1940年4月8日,纳粹德国突袭了一贯奉行中立政策的挪威,此时,挪威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本片讲述的就是在挪威在卷入二战这一日前夕至最后关头,挪威政府、王室所做出的反应和生死攸关的决定,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程以及它所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被载入史册。虽然挪威国体属于典型的“虚君共和”体制,国王只有形式上的权力,国会掌握着所有的实际立法和行政权,但是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在这个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他的重要性却绝不可低估,此时国王的政治作用也异常巨大,在非常时期之中,哈康国王的重要决定将会造成历史性的影响...

时为挪威国王的哈康七世, 是1905年挪威公投表决脱离瑞典独立后成为的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国王。影片从王室,政府,国民上下,再到德军外交官等各条叙事线展开,为我们还原复现了当年挪威被德军逐渐吞噬的情境。面对德国的大军压境,吉斯林(前国防部长、亲纳粹党、臭名昭著的“叛国贼”)傀儡政权的崛起,以及挪威全民百姓忧心忡忡的动荡局面,哈康国王紧急动员议会政府,在百分艰难和紧迫的条件下,最终做出伟大的决定,站在了强硬的立场,坚决抵抗德军各种不轨的企图和入侵,这个决定无比沉重但意义非凡,它强有力的昭告世人,挪威是永远属于挪威人民的。

全片非常扣人心弦,极富张力,每个角色的表演都非常精彩——稳重的哈康与略显轻浮的儿子奥拉夫之间纠结和深情的戏码,政府上下,首相、外长、议长面对困境的压力和困顿,布劳尔为了“拯救大局”的焦头烂额,甚至国王护卫队里面每个小角色表现出的严肃和惨烈,方方面面都展现了非常真实凌厉的历史元素。直到最后,国王与德国外交官在小屋中的激烈论辩和博弈片段,无疑是本片最震撼、最精彩的时刻。除此之外,影片的各处细节,人物的表情、言语以及配乐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电影的气氛,临场感十足,让人非常入戏。国王的这一决定承担了非常重的分量,虽然使得挪威卷入了一场深不可测的苦难和战争浩劫之中,但它传递出来的伟大精神意志却使得挪威人民对自由、独立、民主的愿景完美实现。虽然彼时弱小的挪威丝毫无法抵御力量悬殊的德国,很快全境沦陷,但斗争的脚步永不停歇。陷落以后,王室和主要政府首脑随着撤退的盟军流亡到英国,他们进行着不屈的斗争,国王的决定和支持也持续鼓舞着挪威人民日后的全力抗争,在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大场面的动作战争电影,本片没有豪华的军备战斗场面,甚至很多朋友可能还会觉得寥寥的动作场面设计的很“寒碜”,不过本片的意义确实不在此,它更接近于一部历史剧情电影,表现出的更多是光辉而伟大的人性和强烈意志。就电影本身而言,本片可以算得上挪威电影的里程碑,但它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又完全超越了电影本身,我已无法用文字去形容和评价它深重的意义了...因而又可以说,这是电影历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All for Norway,right?

 2 ) 一起为了人民

我很喜欢这个电影议论的问题,是在自己与国家之间,很沉重,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人民,他做出了选择,他的权利来自人们,所以在这些问题面前他选择把这个结果放在自己身上,虽然说他也害怕,毕竟他也是个人,有感情,害怕这些过程的恐惧,但依然为了国家,这是一份勇敢的心。

真的很棒,让人深思,就好比在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有时也会有自己与国家的利益的冲突,我们也要放开吧,大的与小的,重的与轻的,很有趣。

推荐大家看。

 3 ) 《国王的选择》:类型选择、历史叙述与意识形态传唤

《国王的选择》:类型选择、历史叙述与意识形态传唤

如果将电影比作时装,那么电影节无疑可以看作一年一度的时装大秀,如果时尚界存在着款式和色彩的潮流更替,那么世界影坛的题材类型变革亦如同时尚潮流般此涨彼伏。毋庸置疑的是,以二战题材的影片是刚刚结束的第89届奥斯卡奖项角逐中出现最多的电影类型,出现了《血战钢锯岭》、《间谍同盟》、《地雷区》、《战争天堂》、《国王的选择》等展现二战不同层面的电影,成为世界影坛最具活力和最受关注的类型。在这一批影片中,《国王的选择》在类型选择和历史叙述的层面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题材和类型方面说,它选择将历史片与传记片的类型特点进行融合,创造出了独特的电影样式与风格;在历史的叙事观念和角度方面,它拥有着独特的历史观念和切入角度;在影片的意旨方面,通过塑造国王这一历史人物,意图实现对现实的指涉达成意识形态的传唤。《国王的选择》用独特的类型特征、缜密的历史叙述和典型的人物塑造重构了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模式,通过电影影像建构了崭新的历史表述和历史时空。

题材、类型与风格
《国王的选择》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入侵挪威的真实历史事件——“挪威战役”,从更具涵盖性的题材层面来说,与上面提及的一系列影片同属于“二战”题材,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究其原因,二战作为人类文明史上共同的灾难性记忆,能够引起在全世界的共鸣,对历史的表述和反思也更容易达成电影的思想深度和人性关照;电影以参战的现代民族国家为表现对象,更能够形成国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维护“想象的共同体”,也更适合国家意识的表现与传达。当今世界影坛以二战为题材的影片形成集群效应跟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活动不无关系,无论是对于战争的描述还是反思,都来到了恰当的时间节点,这才促成了“二战”题材影片如此密集的出现。

虽然同属“二战”题材,但是《国王的选择》却有着与上面提及的其他几部不同的类型特征。战争片是“二战”题材最容易走向的类型,这类影片以对战争过程的描述和对激烈战争场面的表现为主要诉求,加之对人物的英雄主义的塑造,因为叙事快感和视觉冲击力而具有极强的商业价值。传记片是“二战”题材电影的另一种走向,往往表现战争中的英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是如巴顿将军、丘吉尔、斯大林等力挽狂澜的战争指挥者,也可能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狙击手、间谍或者士兵,这一类型的人物塑造往往具有英雄主义的特征,近年来将历史人物“陌生化”,展现不为人知的一面和展现细小的日常生活,将人物拉下神坛的塑造方式,也开始由创新手法退化成一种约定俗成的类型套路。最后一种类型是相对严肃的历史片,以历史作为最主要的表现主体,人物和情节退居次要,主要展示真实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片相对于上面两种类型,更多的偏向于严肃的历史书写,更像是通过影像写就的历史文本,其诉求点并不一定是跌宕起伏的叙事,而是历史观与叙述话语的表现,更具学理性。

《国王的选择》在以上三种类型中,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位,这也反映了这部影片在类型选择上的多重特性。从类型特征上来看,这部影片较多的偏向于历史片的类型特征,同时也融入了传记片的内容,至于战争片的类型特征较少,这与影片题材的限制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后面将展开论述。之所以将《国王的选择》划归到历史片的类型范畴,是因为影片以“挪威战役”的历史过程为主要的表现对象,影片集中展示了从1940年4月8日到4月11日,四天之内德国和挪威之间战事的发展过程。影片尤其注重对事件准确时间的交待,整部影片通过字幕的形式,交待了整个事件关键的14个时间点,字幕中同样标明了事件所发生的地点,历史描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被放在影片的最前端。同时影片兼具传记片的类型特征,但又无法将影片完全归类于传记片,虽然影片确实是表现了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在国家遭受入侵,进入战争状态的过程中的生命历程,也塑造了国王作为一位君主、一位父亲和一个国民的多重人物形象,但是和普通传记片相比,人物并不是推动叙事的绝对动力,更多的时候,国王是处在叙事的被动的位置,而历史进程或者说银幕上的历史叙述才是影片叙事的主要推动力,甚至历史叙述就是影片的表现内容。

影片通过多种手段和风格样式来构建历史片的银幕时空,对时间性和真实性的强调是影片最重要的特征。影片无时无刻不在对时间性做重点标示,影片开场的第一个场景,导演选择了雪地中的捉迷藏这一具有极强的意指性的行动,在一片白雪的天地中蒙住了双眼,哈康七世像一个迷失了方向的孤魂,从第二个镜头开始在雪地中艰难前行。与画面相对应的是台词的意指,开场由黑场转到画面时便伴随着紧促的时钟指针转动的声响,哈康七世在与孩子的捉迷藏游戏中,口中一直呼喊着倒计时的数字。一方面是与孙辈间欢乐嬉戏的温馨场景,一边通过语言层面对时间的强调(倒计时),两者达成了极好的对位,将整个场景的意旨指向了战争将要来临的紧迫感,与幸福即将消失的悲剧色彩。更重要的时间表述以字幕的方式展开,14段字幕中的时间精确到分钟,最近的两片字幕在影片时长上相隔不到两分钟,叙述的历史时间的间隔最短只有30分钟,以图保持时间的高度凸显和高度准确。对于时间的强调一定程度和另一个特征是同构的,即强调影片叙述的真实性。影片在演职员名单的段落插入了纪录片片段,片段中展示的都是哈康七世真实的影像,涉及到生活场景、领导国家以及战争动员,与影片后面所要表现的叙事内容达成同构的关系,以具有纪实性的纪录片片段来增强叙事段落的真实感和可信度。对真实感的营造还源自影片中纪实摄影的运用,影片中多次出现手持摄影的段落,晃动不断的镜头强调了画面的真实感,同时影片多次在跟拍人物时使用了急推这种在纪录片抓拍时常用的方式,意图营造一种偶然在场的真实性。

除去以上提到的时间性和真实性特点,影片的整体风格沉稳克制,显示出历史片应有的严谨和沉重。影片的配乐极具亮点,其中以提琴为主的弦乐和以低音号为主的低沉节奏成为两种最主要的音乐样式。弦乐用于烘托情感爆发的场面,往往是内心活动的展现,而低音号则无时无刻不在营造一种危机感,这在影片前半段的海战段落得到最好的展现,低沉的号声如同暗流滚动的海面,一波一波向观众袭来,大战在即的压抑感分毫毕现,虽然影片并不以战争场面为主要的表现对象,但是却对海战也进行了优秀的视听呈现。影片的冷静克制还来自于字幕的不时闪现,标示时间和地点的字幕在影片中对叙事段落进行了切分,犹如乐谱当中的休止符,达成对观众的一次次间离,打断叙事连贯性意味着更多的引起观众对影片本身的关注,将被建构的历史叙述抛给观众,形成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舍弃了戏剧性的叙事也要求影片的风格必须沉稳、精确,才能经得起推敲,同时也对影像的真实性和叙述的可信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同强化了影片的整体风格。

历史叙述:观念与角度
对于历史片通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历史片的叙事是最不费力气的,因为历史文本已经写就,似乎历史片的叙事可以照搬这些既有的叙事方式,事实可能恰恰相反,因为历史片的叙事并不仅仅涉及到戏剧性叙事的方面,而且还包含更高层的历史叙述层面,即以何种历史观念来关照历史事件,以何种角度切入历史。这对历史电影影像的建构者提出了极大的要求,他不仅需要是一个善于进行戏剧性编排的编剧老手,因为失掉戏剧性的历史片很容易变成流水账式的事件罗列;而且创作者还必须具有较高的历史素养,对历史事件有极强的思辨能力,毕竟重复别人的历史叙述缺乏新的创造力;最后就是表达的魄力,历史叙述更多的涉及到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能否有技巧地突破表达的限制,也是创作者才华的表现。

《国王的选择》在历史观念和历史叙述方面都做出了很重要的尝试,并试图弥合历史真实与历史叙事之间的裂隙。挪威作为二战时期处于战争边缘的北欧小国,其在二战史上的地位自然无法同英法美苏德意日和中国等大国相提并论,那么挪威是否也具有阐释战争的可能性,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对于挪威来说二战中的“挪威战役”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战争,对于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每一个个体都是一种创伤性的体验,这就回到了历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问题——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将如何在历史叙述中表现。历史学家海登·怀特对这一问题抱持怀疑的态度,他认为历史学家至今难以恰当地表现这一事件,是由于受到传统表现模式的限制。怀特这里所说的表现模式主要是指传统的古典现实主义已经无力表现对大屠杀这种社会现实的经验,事件的特性已经超出了用于描述它的语言或任何用于表现它的媒介的把握。这就使战争中灾难性的历史事件的描述本身就烙下了深刻的道德和伦理烙印,如何描述,以何种语言描述也成为历史影片创作的难题。在Netflix刚刚上线的纪录片《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好莱坞导演斯蒂文斯在德国达豪集中营拍下的画面,直到多年以后,他还一直锁在储物间中没有勇气去再次经历这种惨剧。虽然电影创作并不是严谨的历史写作,电影语言也不同于形构历史叙述的自然语言,影像的直观性与多面向性也有别自然语言的修辞特征,但是如何介入挪威的“国难史”仍然是叙述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国王的选择》在进行历史叙述时选择了很窄的一条国王的视角,与之并构的还可能是希特勒的视角、战争前线士兵的视角、叛国者吉斯林的视角和普通挪威公民的视角。这同海登·怀特所提出的历史叙述中:“时间被炮制到一个故事之中,通过压制或者贬抑其中的某些东西,而突出另一些东西,通过描画、主题重复、语调和视角的变化、交替的描述策略等等”的普遍性策略有极大的相似性。从叙事的角度来说,视点的选择意味着放大和规避,放大视点所关注的内容,而规避掉不想或者无法展现的内容,在《国王的选择》中,对挪威“国难史”的描述选择了国王的视角意味着舍弃了对德国战争的宏大叙事,转而对观众进行了限知性的展现,从道德和伦理的角度,叙述者选择了最具人道主义的一种角度,因为国王作为这个国家最为身份显赫的人,可能处于国家权力的中心,但绝不会处在战争风暴的中心,叙事中人物的安全性削弱了“国难”与杀戮的残酷感,仔细观察影片,尽数出场的各种人物,没有一个走向死亡的命运,即使身中手雷的赛贝卡在片尾中也交待了其没有死亡,甚至活到了85岁高龄。历史叙事者在视角中选择了最具人道主义和道德弥合的一条,规避掉了很难逃脱的对残酷历史的描述,因为一旦触碰了这些残酷的杀戮,因为媒介的限制性和表现力无法企及历史真实的高度,任何的描述都可能变成“修饰”和“美化”,遭受来自道德和伦理的拷问。《国王的选择》中的另一叙述选择是涉及到交战双方的英国,“挪威战役”与德国对垒的国家除了挪威还有英国,甚至英国是作为主要参战方在挪威同德国展开了大战。在1940年4月9日德军在挪威各大港口登陆的当天,英国的舰队和飞机与德国展开战斗,德军遭受了沉重打击。4月10月,英军出动大批轰炸机袭击纳尔维克,炸沉德国10艘驱逐舰。随后英国军队登陆挪威,与德军的战斗一直战斗到6月7日才选择撤退。在影片的历史叙述中,英国的主体性遭到了隐藏,“挪威战役”的历史叙事成为国王和人民的抗争,正如哲学家路易斯·明克所言:“故事不是人们经历过来的,而是讲述出来的(Story is not lived,but told)”,同样历史也是被描述的,在关于二战的电影历史叙述当中,战争的主体是首要也是必须理清的,通过一些技术性手段,将多余的信息排除在叙述系统之外,建立本民族与国家的主体性是惯常使用也无可厚非的手段,不仅有利于历史叙述的连贯性,也是意识形态的一种传达,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将在下一节中有所涉及。

国王、人物塑造和意识形态传唤
在阅读完影片《国王的选择》后,让人很难不与第83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相比较,两部影片同时涉及到国王这一人物形象,同样涉及到二战中的战争态度,同样以国王的作为影片的主线,两者在人物塑造方面也有着众多的共性,但是国王在影片中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主旨则又不尽相同。在《国王的选择》中国王哈康七世的人物形象并没有《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鲜明,哈康七世的人物形象冷峻深邃充满隐忍,考虑到影片的历史叙述的整体性,在人物塑造时并没有带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因为虽然在影片中把故事时间中包含的人物行动者和动力人格化,使人物成为具有意图、感觉和思想的主体,能够使观众对主体产生认同和移情,但是很显然会对历史题材中的叙述增添更多的修饰,从而削弱历史叙述的可靠性和严谨性,《国王的选择》为了保持历史叙述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对人物个性的塑造。而《国王的演讲》作为一部传记片,人物形象是否鲜明而特别成为影片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影片的叙事主要围绕乔治六世展开,人物也充当了行动元功能,而影片的历史感相对较弱。两部影片的人物都根据影片的类型和价值诉求进行了相应的取舍,虽然《国王的选择》中对人物的塑造有所割舍,但并不能说人物的刻画是苍白的,因为一位如父般的君王的形象还是立在了银幕之上。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中,现代电影往往采取将“神”还原为“人”的策略,侧重表现社会角色之外的另一面,比如家庭角色,在影片中哈康七世作为父亲和祖父的形象为人物增添了更多的维度,尤其是与孩子嬉戏的段落,在有限的人物刻画的笔墨中凸显了一代君王慈爱的一面。对哈康七世的塑造主要是通过其与家人的相处,尤其是儿子的相处来完成的,在送走了王子妃和孙辈之后,停车于路边的谈话,是影片中少有的人物情感刻画,通过对母亲的讨论,一个具有情感的君王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之上。可以说虽然影片中人物刻画的笔墨俭省,但是所到之处都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在不影响整体历史叙事的前提下为影片注入了饱满的情感色彩。

国王这一人物形象,无论对于银幕之中还是银幕之外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随着王朝政治逐渐走向消亡,王室和国王在有些国家却得到了保留,在这些国家中,国王和王室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往往以道德象征在发挥作用。影片中的诉求主要探讨了在现代民主政体下,国王的处境与应对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影片表现的是国家面临生死存亡险境时的国王。影片中的哈康七世坚守王室权限,坚决不涉及政治,恪守自己的底线,传达了创作者想要投放给观众的观念。“一切为了挪威”是对王权最好的概括,“人民的名义”是挪威君王的宣言。在另一个层面上,国王是国家的象征,国王的存在引领着国民的身份认同,哈康七世在影片最后拒绝签字不仅仅象征着国王以自己的身份表达态度,恰恰在国王身上凝聚了人民的意志,这也是影片的历史叙述并不单薄的原因,在国王的背后其实站立着整个挪威的人民。

最后,可以说《国王的选择》能够上映,本身就是一种胜利,从本国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的宣扬,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塑,影片在挪威上映之后打破了本国的观影人次纪录,“所有的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这个范畴发挥的功能,把具体的个人传唤为具体的主体”,影片的上映、传播与观看在双重构成的运作中存在着所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影片中的国王便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物形象,而已经变成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的重要螺母,他将爱国与民族认同在国民中传播,同时国民也经由其传唤成为主体。从国际传播方面来看,《国王的选择》的传播亦是挪威国家意识形态的胜利,它不仅刷新了世界对挪威电影的认知,甚至可能填补了对挪威在二战中遭遇与作用的认知,通过历史叙事的建构达成了挪威对于二战战史的书写,并且这种叙述尽可能做到了真实感和说服力。这些或许能够给作为二战主要参战国的中国提供更多的思考,相较于挪威,我们有更为丰富和深刻的战争素材,有更为广阔的电影市场和工业基础,有最具有爱国情感的观众,缺少的却是振聋发聩的电影作品,当挪威以一个人物的角度审视战争历史时,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却还沉浸在手撕鬼子的低劣伎俩和消费战争的娱乐热潮中不能自拔,中国的战争历史需要更新影像叙述方式和策略,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创作也需要进一步的反思。

 4 ) 一个人的选择

电影的片名是“国王的选择”,而不是“挪威人民的选择”。这是一部关注特殊的个人在特殊的时期展现人格的电影。

虚君的君主立宪体制下面,君主代表国家,拥有政治权威(Authority),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政治权力(Power),权力归属于代表人民的议会,君主只有任命在选举中胜利的党派所组建的政府的同意权。影片通过短短两天对皇室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充分刻画了国王本人对君主立宪制的维护。老国王不止一次训诫皇储:皇室必须和政府合作,而不能以皇室的意志去干涉政府的决定;皇储本人反纳粹和举起枪保护挪威的意志无论再强烈,但他首先的身份是皇储,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挪威人,他不能用自身的身份去影响合法政府的任何决定。皇室行为的基线正是来自于此,为此老国王甚至很困惑他是否三十五年前帮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不应该的选择。

挪威是一个一九零五年才成立的国家,挪威民族自拿破仑战争之后就没有经历过战争。虽然它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矿藏注定了无论是同盟国还是轴心国曾经都极力想拉拢它加入自身阵营,但这个国家一直恪守中立政策不卷入大国之间的纷争,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必须要求挪威皇室的表态。挪威人民选择的合法政府拒绝加入轴心国阵营,而亲纳粹的吉斯林所领导的国家统一党在德国入侵之后发动了政变,未经大选而直接组建了维希政府。这个新政府的政治合法性(Legitimacy)必须要得到君主的认可才能得到确立,因此希特勒让德国驻挪威大使直接和国王面谈,要求国王屈服于武力。在合法的民选政府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的情况下,国王是否对维希政府任命将决定挪威在战争中的角色。

如果国王在胁迫之下任命了吉斯林政府,那么挪威立刻可以得到和平,但就被迫加入了轴心国阵营,整个二战中挪威将是以德国附庸国的面目出现;反之,如果和德国敌对,那么挪威将进入同盟国阵营,以被占领国的姿态出现。在电影一开始,皇儿媳给老国王说,这场战争不能选错边,而最终这个选边的责任的确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国王的身上。

这是影片的核心矛盾:一个年老体衰、与世无争、事实上没有政治权力、也一辈子严守不能越过政治界限的老人,需要决定一个将他选为国王的民族在世界大战里面的命运。

国王的选择是:和他哥哥丹麦国王不一样,动用他唯一的权力,以退位为抵抗,拒绝承认政变成立的被扶植的维希政府的合法性,不在一份强加的和平协议上签字,拒绝履行君主的同意权。

换句话说,挪威这个历经一百多年和平、土地面积比四川大、人口却不到成都一半、完全没有战争准备、也谈不上什么军事实力的国家,向已经占领了自己主要城市的当时的欧洲头号军事力量宣战。

挪威战役正式开始。

挪威合法政府历经整个二战,虽然流亡,从未投降。

附:整个挪威战役四零年四月九日开始,六月十日结束,共历经六十二天,让挪威成为欧洲抵抗德国入侵时间第二长的国家(第一长是苏联,从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开始到战争结束)。在此之前,拥有东欧第二强、军队人数破百万的波兰开战三十五天之后投降;伴随着这短短的两个月,拥有战前号称欧洲第一陆军的法国从交战到宣布投降用了四十六天,而同盟国的军事溃败、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六月四日已宣告结束。

 5 ) 坚守

看这部影片,你会觉得简直是在搞笑,发动军人还要用信件,敌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黄花菜都凉了几拨。打个仗见到几十个德国兵,挪威人就说人太多,打不过,一点没有战争惊心动魄的感觉,顶多算个局部小游击战。但挪威只是个小国,小国的坚守虽然看着让人憋气,不过人家毕竟一直争取中立,不想打仗嘛!科赫部长说:“就像希特勒说的'当一个民族屈服于外来侵略就不值得存在',我们拒绝这种俯就。”不容易,明知必败仍然坚持是真勇敢。国王在森林里逃窜,真如丧家犬,这时候让我想起中国在二战时没有制空权,是否也是这个惨样?

其实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国王对君主立宪制的坚守,不干预政治,与他儿子的对比,这也是蛮重要的一部分。片尾字幕上打出国王的选择虽然干预了政治,但是为了挪威的自由、民主、政治,包括国王发表的演讲中提出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我的底线,当然议会如果选择为了避免大量的挪威年轻人妥协,他也可以理解,都表明人家真心是把“权力归于议会”当作严肃的原则来对待的。

为什么挪威没像丹麦一样,估计就是因为吉斯林,如果他不跳出来,国王还是会愿意和妥协的。

德国大使也是蛮悲情的,隔着屏幕为他着急,那张苦情的脸那么真诚想要避免愚蠢的战争,可有什么用呢?他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敬爱的元首早就宣布了挪威的命运,妄图通过劝挪威人投降满足希特勒的野心,从而避免战争,真是痴人说梦,不过人家毕竟是好心啊。

 6 ) 国王的选择

F50:《国王的选择》~导演:埃里克.普派~这部影片的好,在我看来,不在于,国王的这个选择,在于,导演述事的节奏,阴郁、缓慢,却是能表现出那个紧张与紧迫来,影片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你,是慢慢地积累,才有了对导演的肯定~导演埃里克.普派,挪威导演,上次那部《最后的王》,也是他的作品,两部影片的镜感完全不一样,当时看《最后的王》也觉得很新奇,带着不一样的冷美和速度,这次的《国王的选择》,慢钝得很,随着剧情深入才让你慢慢体会到少语的国王,那个选择的意义,也让你体会到,影片的构思,是如此重要~看了这位挪威导演接连的两部讲挪威国王的电影,可以感受到挪威人民对于自己国家的那份感情,一份真挚的热爱,和热爱背后的祝愿与包容~挪威,也有很特色的音乐,KKV就是一家发扬挪威名族音乐的著名唱片公司,但公司远远不止于挪威本民族的音乐,它还致力于融合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的跨界音乐。可是你细听那些跨界,本质地都保留了挪威的特色,其实,是一种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接受挪威音乐的方式,我们的国家,如果能够多一点发扬、或多一点接受发扬的方式,就好了,现今的我们,怎会有那么多的抵触,掩藏住了内心深处其实仍旧都有的热爱~挪威的音乐里面,冰冷空气中的期待与召唤,透着人民内心的坚韧,以清透灵魂的美感唤出,安然的忧美,静静地动人~这部影片里,没有那些特色的音乐,但是,你如果认真听,会发现导演,用的仅有的那些键音,非常到位~

 短评

故事本身的底子就差,面对敌军入侵,国王一路仓皇逃亡,本就没什么可歌可泣可言,否则咸丰和蒋介石岂非也值得大书特书?这大概就是挪威的尴尬所在,好在隔壁邻居丹麦抬爱,丫直接投降了,有了对比,好像才有点面子。镜头晃得很有压抑感,演员的感情流露还算到位,属于想要主旋律,但找不到节奏

4分钟前
  • 苏彦明
  • 还行

应该也拍一部“吉斯林的选择”。

8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一部有着浓烈的历史厚重感的电影。前半段情节非常紧凑。开头奥斯卡堡要塞击沉德国舰艇的那段非常精彩,尤其是那有着40年历史的德制大炮及其炮弹,和开炮时的音画,还有那经验丰富的上校果断的指挥。若你喜欢《国王的演讲》以及《帝国的毁灭》这类历史感强烈的电影,那你也可能会喜欢这部电影。

12分钟前
  • 兔赤中人.rD
  • 力荐

君主立宪在于国王是象征而不得有任何个人的意见和选择,电影名为“国王的选择”已经表示国王干政,但在如此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王能抵抗巨大的压力作出不和纳粹合作的决定本身就已经表现出了国王这一象征本身所可能蕴含的巨大力量;电影把国王的挣扎表现的细腻入微,非常吸引人!

17分钟前
  • 真是好大一张床
  • 还行

很一般,除了开场阶段的动画打舰船。

21分钟前
  • 老羊
  • 较差

我问我爸:丹麦王子为什么能成为挪威独立后的第一任国王,我爸说:都是亲戚啊!看完以后我觉得这部才是最应该提名外语片的,真的太好看了,不愧是挪威史上观影人数最多的电影。

24分钟前
  • 少年悖论
  • 推荐

弱小不代表懦弱,小国也有尊严

28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没什么错,但也喜欢不起来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没人觉得德国公使进退两难吗?带着元首命令,希望和平,被挪威王室骂,被纳粹军官凶。国王的抉择无法说对错,毕竟当时小国早晚要沦陷,国王的哥哥丹麦国王都已经投降了,而到底值不值得牺牲士兵去抵抗且不论,只是这种螳臂当车的自尊可敬可叹。话说七十年后挪威是当今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

34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推荐

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其实非常难

37分钟前
  • max1987
  • 力荐

中规中矩,了无新意。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德军代号“威瑟堡行动”。三天之内的发生,不足十分钟的对谈。低成本电影,一个代表国家的国王尊严体面。背景是二战期,中立国挪威遭德国攻打,邻国丹麦四小时亡国。贫弱之国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的选择。

42分钟前
  • 珍妮的肖像🦄
  • 推荐

被人民委以重任,虽佝偻树林仍保有挺立的尊严;被战争逼至绝地,虽蒙蔽双目仍坚持和平的斡旋。外交官听到元首语无伦次,童子军面对国王瞠目结舌。历史却记下那捍卫初心的耳光、伴着电波的倒立。是单刀赴会的勇者,也是含饴弄孙的爷爷;是昭告议员的国王,亦是无可奈何的父亲。一个选择代表民族的不屈。

46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挪威关于历史和战争的电影。一个北欧国家拍关于战争的电影实在有些为难。全片重点在于国王在历史生死关头的坚定决策。国王或许亲和而柔软,但作为挪威第一个民选国王的尊严心在大军紧逼和飞机轰炸下丝毫没有折损。一个小国也有说不的权利和尊严,以史为鉴。

49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1.德国公使的刻画其实好于挪威国王2.可以明白国王的选择所代表的意义,不屈,抵抗,自由和独立,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外力帮助和介入,又能怎样呢?面对强力,还是被打得东躲西藏,还是流亡。3.秀才遇见兵,秀才想讲讲道理,兵说去你妈的。如果秀才没办法搬动更强大的救兵,通常会被兵虐死。这真无奈

52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人类有时候不只为面包,为权力,为生存而活。真正的英雄总是先进入深渊,国王蜷缩在炮火声中,德国的武力威逼中,大臣的质疑声中,儿子的恐惧中,家人的眼泪里。当他再一次站起来,便不再惧怕世界的倾倒。这是一种超越自由与人性的,生命的力量。

5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要完全特写一个人物不容易,有时需要树立其他人物,通过互动、比较来表现。国王身边有一个和他关系密切但各方面又颇不同的王储儿子;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当然就是德国大使了,不同的立场身份,但有类似的压力与困境,国王和他还将直接交锋并做出选择,并表现最终的主题。三星半

1小时前
  • Wednesday
  • 推荐

挺棒的,皇室成员、德国大使、前线指挥官、普通士兵多个角度,甚至让你意识不到这其中的斡旋、会议、战斗、抉择全部发生在短短两天内。个人的命运、群体的命运才是历史最动人的地方

1小时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国王也是人,逃难过程中的恐惧,体力不支,跟孙儿在大雪中玩捉迷藏,等待跟德国人会面的时候拼命要打开窗户。是的,他害怕,但是,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国王说,他的权力来自人民,而人民一旦确定国王是他们选出来的人,那么就会有各种限制这个王犯错的机制,这才是正常国家

1小时前
  • 长安亚
  • 推荐

"Alt for Norge."

1小时前
  • Wa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