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08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朱丽娅·坎贝尔,艾伯丝·戴维兹,Pamela Douglas,米歇尔·佛贝丝,米娅·华希科沃斯卡,梅利莎·乔治,乔西·查尔斯,布莱尔·安德伍德

导演:Paris Barclay,Rodrigo García

播放地址

 剧照

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7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8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9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2 04:40

详细剧情

  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指针摆动的声音……  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中年心理医生保罗(加布里埃尔-伯恩 饰)都会在这样的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不同却可称为“固定”的四位来访者,每周轮流四次问诊,每次30分钟;周五,保罗会定期约见自己的督导师。  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交流中,保罗与来访者成为朋友,揭开那些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来访者心理的秘密,最重要的是在其中保罗也梳理了自己那紧张兮兮、乱成麻的婚姻生活。

 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能发现一些事情

    看in treatment你需要很安静,但决非是那种端一杯咖啡点上蜡烛营造点小资氛围的静。可能你不需要有多么深刻,但是在你发觉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突然在你身上有所显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它确实有些神奇。可能最神奇的事情就是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了自己,或者说有许多不能明白的事情豁然开朗起来。的确,片子里过多的心理学技巧在不断堆砌,情节似乎相当散乱。可是,这种状态却给每个人的内心一种推动,或者说是一个冲击。当你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就会停止猜测和估计,而仅仅是任凭片子里的每一句话引导。你不会觉得那个病人就是你,因为你们完全不一样,发生的事情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病人,而且很严重。或者说,剧情要求他们表现的夸张。但其实,只有从那些夸大的细节中才能发现其实所有的细节,微小的细节都被还原了。其实,所有的病态和不解,都缘自你自己,很真实的自己。
     或许很无聊,很冗长。大段的对话和没有表情的交流,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冷漠却催生出另一个发人深省。
     难道他们在讲着自己的故事。

 2 ) 人人都是来访者——第一季中治疗师Paul的案例

Paul的故事在第一季的几个案例中是最让我难受的部分。看完后感觉憋得慌,不吐不快。

据说是最好的治疗师Paul人到中年,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危机,在最近的一系列治疗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个病人声称爱上了他;有个病人把他逼到墙角,他攻击了这个病人,差点动手打他;还有个病人吃了他卫生间的安眠药,企图在他面前自杀;他还对一对做夫妻治疗的病人说:“你应该把孩子打掉。”病人攻击他是杀人犯。总之,所有的案例都不顺利,但最让他不安的还是对妻子的怀疑。

不堪重负的Paul找到了Gina,多年前不欢而散的督导老师。Paul和Gina的关系有些模糊,又像督导师,又像治疗师,既讨论案例,也讨论Paul的个人生活,还给他和妻子做了几次夫妻治疗。

因为过去的恩怨,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优秀的治疗师Paul在Gina那里是个难缠的病人。他不断地把自己放到治疗师的位置上,和Gina争夺控制权,同时也是用治疗师的身份来回避看自己。当Gina和Paul讨论他的感受,Paul常常说:“如果是我的一个病人这样,我会对他说balabala。”Paul对Gina的愤怒溢于言表,几乎所有的解释都被他挡回去,他根本不相信Gina在倾听他,理解他。他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挑衅,一心想要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有的时候他又像个逃避自己责任的孩子,当他告诉Laura考虑将她转介,Laura无法接受,他把责任推到Gina身上,都怪Gina出的馊主意。

Paul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了一个无法从谈话中获益的位置,难怪Gina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我?经过了过去那些事,你为什么还来找我?”Paul承认,他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他觉得当年像个受伤的孩子从这里逃走,而今天他应该有能力和Gina抗衡了。一种糟糕的动力学配对。

如果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权力斗争令我感到厌烦,那么夫妻治疗的一段则让我感到很悲伤。不知道孰因孰果,Paul的家庭生活极度空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病人身上,好像病人是他生活的全部。在那么多年的婚姻之后,Paul和Kate发现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看到对方,这真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Paul当年遇到Kate时,把她当做病人照顾她,倾听她,关心她,认真对待她,努力理解她说的每一句话。Kate感觉自己极度重要。当Paul把Kate娶回家,就好似治疗成功地结束了,Paul又有了新的病人,不再把注意力放在Kate身上。而Kate,则习惯于放弃自己迎合别人的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努力地做妻子,做母亲,唯独忘了做自己。一旦两个人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如果是我,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如此空虚的现实:我们从来不曾真的面对面在一起,我们一直都擦肩而过。

突然觉得治疗师是个可怕的职业。在咨访关系中感受到人造的亲密,这种关系对治疗师来说既亲密又安全,因为完全在治疗师掌控之中。而当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过山车般的深刻情感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他感觉到筋疲力尽,已没有力气和意愿再去经营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关系。又或者反过来,治疗师也许正是因为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才会被这个职业所吸引。至少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Paul正是如此。他需要照顾别人,需要掌控,需要别人需要他。不过,也不仅仅是治疗师这个职业,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逃避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而寄情于工作?

这几次谈话中,Paul和Gina反复争论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到底是精到的解释,还是温暖的关系;治疗中的情感卷入到底是错误还是对治疗有益?Paul的治疗是非常卷入的,他会直接对病人说:“我不爱的病人是无法治疗的。”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不是每个治疗师都会挂在嘴上,Paul很需要病人需要他。结合Paul的个人史和关系模式,我意识到这并非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而是治疗师的人格和个人需要的问题。特别是最后一次Gina在Paul一再的敌意挑衅下终于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理解了不卷入并不意味着治疗师没有情感,只是更节制、更谨慎地运用自己的感受罢了。

因为Paul是那么地依赖于作为治疗师的这一部分生活,所以我很能理解参加完Alex的葬礼后去见Gina的Paul显得如此空虚和失落。当他对自己是否真的对他人有意义,是否真的对他人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感到怀疑的时候,他的支柱断裂了,他的生活垮了。那一次谈话中弥漫的空虚和悲伤几乎让我无法承受,又哭不出来,憋闷极了。

就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吧。第一季结束,Paul让自己见诸行动去找Laura,最终意识到Laura并没有真的爱上自己,并治好了Laura(在这个点上)。但Paul个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还需要继续地去寻找自己。

 3 ) Paul偏向于哪种治疗流派?

这个剧还是比较沉闷。

Paul在咨询中用了很多“不专业”的手法,至少从“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角度来看,他避免不了有时直接地表露自己的看法,自我暴露以及其他指导性的问诊,而且,我也不喜欢他“像个佛一样地坐在那里”,以及不断追问的方式。
当然,那是因为我是在用Carl Rogers的观点来评价他的方法。要注意到剧中Clients的特点是:1)注重独立性和效能感的美国人;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面对内心的真正问题,表现出强烈的阻抗;戒心重重,不断地挑战咨询师。2)很多人来咨询,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为了“寻求咨询师的建议”;3)大多是中产阶级;4)这个咨询师自己也有很多问题,而且,同样地不愿意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5)在剧中两个咨询师称来访者为“病人”,这是有点奇怪的。按理说,这几个人都不属于精神病学范围,甚至连典型的神经症倾向都没有,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人了,只是正常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或者仅仅说,由于他们的事业或职业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困扰。心理学界早就将这类来访者不称为病人了。

6)另外我的一个疑问是,没看出Paul主要偏向的是哪个流派。说精神分析好像不完全是,他没特别注重无意识和童年经历;…… 有待达人分析。

和书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移情问题看起来诱惑很大,尤其是在咨询师自己家庭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真 的很有杀伤力,不仅仅是理性处理和转介那么简单;

很同意Gina提到的几个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1)保密,即使在家中也最好避免谈论病人的案例;2)在移情处理中考虑转介时,Paul说“我能处理”,但是Gina提醒他:“你要想想怎么做对Laure(病人)最好”,以来访者利益为前提考虑处理方式,而不是咨询师要逞能以证明自己是全能的,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Paul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知道真实的心理医生是否真的会个人私生活这么混乱。特别是,他似乎难以避免地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孩子和妻子。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他能做到耐心,倾听和接受(还不能说完全做到了--无条件接受),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妻子时,非常疏离,否认和拒绝从她的角度来想问题。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理解来得更加困难,反而是面对陌生人更宽容一些。也许,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未完成事件”吧,所以才因为在最亲密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拒绝去接受和原谅,甚至故意漠视和回避。这正是在Kate身上发生的。而Paul的儿子和女儿,看来他跟他们也很难做到平等,互相理解的对话。是否这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在面对自己亲人的时候,也难以放下分析的习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相信这只是剧中发生在Paul身上的吧,不知道Carl Rogers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怎样呢?也许咨询师的婚姻也和其他人的一样会有危及和问题,他的工作和家庭幸福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

    在剧中,Paul是比较出名的最好的心理医生,但是透过该剧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普通烦恼和局限的人,甚至,他比一般人多了一个身份,既要处理别人的情感世界,还要处理自己的,这两者之间其实很难兼顾,看看Gina,曾经也逃避了一个移情的来访者。 —— 我不知道,在真实生活中,那些心理咨询师们,是否也会面对这么混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呢?这是一个新的职业类型,这群新出现事业家是否会面临自己独特的问题,前所未有的?因为他们的确是心灵的捕手,同时又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同时,该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你看Paul都那么老了,出名了,从事心理咨询n多年了,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人,甚至,离完整还很远。他的生活中也仍然存在很多“未完成事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所以,要想通过自己从事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恐怕也是一条难走的路,也许人一辈子到老死都难以达到那种没有问题没有缺点很完整的状态呢。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比如,道,佛,禅等等。因为心理咨询并没有超越人的境界。也许只有在神那里才有最终的平静。



    作为男性咨询师,面对移情的案例会比女性咨询师受到更多的诱惑和阻力吧。因为男性更难抗拒性吸引力。


   隐秘地希望国家,或者美国的某个秘密机构,会像挑选培养宇宙航天飞行员和FBI特工一样,在世界上挑选具有成为咨询师潜力的孩子和青年们,然后经过严格系统的集训,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有力量又接近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 这才符合这个职业的严酷的要求。当然,在选拔中,天赋比知识更重要。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资质适合于从事这个行业,是需要筛选的。而不仅仅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背一堆理论和前人的观点。

   一定有些人生来就适合某个职业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也许并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辛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反而是普通人的普通工作来得轻松,也似乎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毕竟,分析自己,分析他人,探寻那些人性深处的隐秘愿望和缺陷,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自己要同时扮演当事人和分析者的角色,这带来了混乱。完全诚实地对待自己?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普通人都免不了是脆弱的,所以那些伪装和无视也许正是不可缺少的保护,你要撕开它,当心了,后果可能是危险而难以承受的。


    







 4 ) 专业的人演专业的戏

刚看第一季第一集,显然已有拿本子记录的冲动。

要知道在诊室里让对话继续下去有多么难,何况是发生有实质性突破的对话。当那句:“为什么我们之前没有谈过这个?”瞬间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咨询师的兴奋、慌乱。在刻意寻求解决的情况下,保持人性的克制,这都是专业的表现。从来访者整理裙子到咨询师双手交叉,每一帧都是戏,每一刻都是人性。

有人说这片子乏味。其实,真实的诊室比这个还要乏味。两个人大眼瞪小眼还要把话题进行下去,每一刻都在诊室里发生。只是每个沉默的背后都有不同的意义,稍微一个哈欠就会漏过隐藏彩蛋。

觉察、应对、无序、逻辑、抗拒、柔软才是考验真正功力的地方。路还长,谨以此文告诫自己。

 5 ) 剧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影子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剧情,记录下一些感受:

1、咨询师遇到的攻击、敌意太大了,确实需要专业。laura对他赤裸裸的诱惑,亚里克斯初次见面的傲慢,无理,苏菲的不配合,激动,攻击,jake与army无休止的争吵、敌意。。。遇上一个就够让人消化的了。paul似乎习以为常了,他总能从对方不配合、敌意的谈话中抓到蛛丝马迹,真诚的提出一个个问题,让来访者更好的看清自己。尽管这个过程也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很多防御,很多挣扎。但在彼此的努力下,双方都慢慢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后面的剧情中,敌意,攻击,防御会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脆弱。

2、不知道是不是剧情刻意的夸张,从观众的角度可以很明显看出laura的诱惑,亚里克斯隐藏在硬汉、优越感里面的脆弱,sophie歇斯里地后的孤独,倔强,jake与army相互责骂下的爱情。可是身为当事人,这样的模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他们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咨询师则更容易从这些日常的互动中看到每个人隐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生活,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会多一些慈悲,少一些戾气?

3、剧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影子。会好奇是什么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他们,有人习惯用身体诱惑喜欢的男性,有人追求完美却憎恨自己,有人是奥运体育的种子选手却憎恨自己企图自杀,有人习惯与最亲密的人用最不亲密的方式交流。口是心非其实是一种常态,我们总是在掩饰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什么,口里说不身体却很诚实。

 6 ) 心理问诊与水意象

这部剧集的场景几乎都是在Paul的心理诊所里,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对话。看惯了充斥着飙车、枪战,政府黑幕、惊天阴谋场面美剧的估计会不太适应甚至看不下去。个人觉得这部剧相当之好看,貌似冗长的大段大段的对话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场景很单一,演员每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不过也可能是我个人对心理学有很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这样的看法,或许其他人看了觉得甚是无聊也说不定。
 
心理问诊究竟有没有用?从In Treatment这部剧里来看,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持怀疑态度,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彻底否定。连前来问诊的病人都很难对医生Paul建立起信任——换句话说,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治疗,却并不相信它有用,即便他们去问诊了,建立信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总是有个神经兮兮的家伙,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借此嘲弄心理治疗的无用和滑稽。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除了应当有在科班中可以学到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逻辑、理性之外,还应该具有天生的直觉,而在这两者背后还得有对病人的爱作为支撑和把持大局。否则了解那么多人性中或阴暗或悲惨的东西,一定容易变态。这部剧集里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倒是表现得不甚突出,Paul作为一个很有天赋的心理医生,那种“无意识的直觉”、对病人的关爱却表现得淋漓精致。所以这部剧才觉好看不枯燥。导演兼编剧是大名鼎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啊!
 
从心理医生的问题回到心理问诊本身上来。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心急火燎地想立即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万事大吉。所以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对Paul说:你就告诉我应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吧!or 你就直接说我应该怎么做吧!or 换了你是我你会怎么做?!每次Paul都无比冷静地回答:“我不能站在你的立场上来决定我可不可以做某事”“这事的决定权在你自己”。病人这时候总是很抓狂——既然如此,那我付钱来找你有什么用呢?!Alex的父亲甚至把Alex的死归因于心理问诊,起诉了Paul。但不可否认的是,Paul治好了有自毁倾向、“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问题的Laure,聪敏、尖刻、混乱的Sophie,这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且相当艰难的过程。只有Paul才可能做到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在病人的逃避甚至恶意对抗下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作为观众,看得很有快意。
 
In Treatment有趣的一个细节,片头是一汪流动、交错的水,Paul的心理诊所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水流摆饰,在左右平衡之中不断流动、分离、交汇的水流。水往往是人心理情感(情绪、感情)的一种象征,有些人的情感像欢快的小溪、有些是深沉的大海、有些是宽广的河流、有些是深不可测的古井、有些甚至是死水一潭。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尤其喜欢借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来表达人的阻隔和沟通。比如大众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心理学的东西有时候很玄妙,按理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不甚健康之处,心理有较严重问题的也常在于自身心态的是否平衡上。比如A是一件既有的事实,B是人的观念、思维、想法,C是人的负面情绪,当C出现的时候人会痛苦而固执地去追究原因A,还有与A有关的人和事,不知A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人只有接受;人能改变的只有B。不想去改变B或者无法做到改变B的话,人往往会陷入心理的严重失衡,导致C的不断加重——水只流向了一侧,怎么也流不回来。
 
追到第二季,我现在唯一的结论就是,无论对于哪种人格、哪种情感、哪种价值观类别的人,当尽量避免道德审判或者说用自身可能很陈腐很疏漏的东西去度量他人,这些完全没有意义,重要的打破一些沟通的阻隔(完全打破似乎不可能),使情感之水流动起来,情绪得到平衡。

 短评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5分钟前
  • Ying
  • 力荐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10分钟前
  • 久遠
  • 推荐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15分钟前
  • 旅人之忆
  • 力荐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17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19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居然non-stop看完了。。。

20分钟前
  • Frenovus_L
  • 力荐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22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2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27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29分钟前
  • Myonlystar
  • 力荐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33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36分钟前
  • JAMUPAI
  • 力荐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40分钟前
  • JowenSomething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43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无趣

47分钟前
  • 房等等
  • 很差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49分钟前
  • 简里里
  • 推荐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51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55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58分钟前
  • 酸性体质
  • 力荐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60分钟前
  • TT的鱼尾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