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战争片其它1972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拉德·马尔科维奇,留比沙·萨马季奇,娜达·斯帕索耶维奇,D·保江尼奇·吉德拉,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汉约·哈塞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4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5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6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7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8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19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0:08

详细剧情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同时纳粹推出了“劳费尔计划”,即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装甲部队。纳粹为实现劳费尔计划,将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领导的当地游击队。芬迪特里士令间谍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为了阻止劳费尔计划,清除了内奸的游击队员们再次出击。

 长篇影评

 1 ) 经典老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之台词分享

一.经典台词

1.“你说错了,上校冯·迪特里希已经到达萨拉热窝!”

简评:
这是影片开头,萨拉热窝的德国国防军开会时主持军官所说的一句话。冯-迪特历斯是党卫军上校,在围剿游击队行动中名声显赫,属于德军清理占领区游击队等抵抗力量的超级王牌。为了对付瓦尔特,德军被迫召回在挪威的冯-迪特历斯,由此可见纳粹对以瓦尔特为首的游击队员的重视程度。这句话刚说完,电影“瓦尔特保卫萨热拉窝”这9个大字便出线在屏幕正中,伴随着激动人心的电影配乐,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就这样开始了。

2.“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非常有诗意的一句对白,就连敌人的奸细也这么由衷地感慨。这句台词的经典程度实在相当了得,在老一代革命电影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我们父辈之中,这应该是能让他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在电影中,这句话也极大地起到了渲染情绪的作用,仿佛暗示着一场大规模的行动即将上演。暴风雨来临前,总是这样的不得宁静吧。

3.“我要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

简评:
游击队接头暗号之一。这句话再次听到,竟然是在多年以后的一个名为“美好药店”的实验民谣乐队的一张专集中。这张专集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叫做《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小河是在向瓦尔特致敬么?

4.“哈根算个什么军官,这么感情用事。”
“真没用,典型的国防军!”

简评:
关于德国国防军和党卫军之间的争斗,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简称SS的党卫军,是效忠于希特勒的纳粹特务和军事组织。拥有最精良的装备,属于纳粹的精锐部队。SS与纳粹所犯下的暴行无法脱离干系,大部分党卫军都参与过屠杀和迫害民主人士、共产党、犹太人、战俘甚至平民等暴行。

至于两者之间的立场与表现,有这么个说法:在战争后期,德军被迫转为战略防御,国防军投降比例大大高于党卫军,甚至出现大规模投降的现象,而顽强抵抗的往往都是党卫军。以至于出现只要党卫军被俘虏,往往不加任何审讯,当场就地枪决。

5.“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简评:
残忍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历斯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他突然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毫无疑问,冯-迪特历斯是个老练的、狡猾的、绝不肯轻易认输的党卫军军官。然而此刻,就如同他的言语中所表达出的无奈与虚弱,自负的他最终低下高贵的头颅。我相信,他说出这样一句彻底抹杀纳粹信心的话语,绝非仅仅是因为对瓦尔特的不可战胜表示出某种崇敬。而是他终于认清了一个本质:他或者说纳粹根本无法打败这群人,无法打败拥有坚定信仰和洒下热血都义无返顾的这样一群人。这是一群与纳粹同仇敌忾,誓死战斗到底的人……他有一个名字,叫做萨拉热窝!他,就矗立在瓦尔特身后。

二.让我感动的一些画面。

1.
盖世太保设计将年轻的共产党员杀害,数十具尸体停留在广场。纳粹示意让亲属去认领这些尸体,却悄悄通知德军谁上前认领便消灭谁。游击队员相互传递着信息,绝不能上前认领,宁可忍住悲痛,也不能让敌人阴谋得逞。然而,老钟表匠却再也无法看得自己最心爱的女儿躺在敌人脚下,独自走了上前。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瓦尔特和其他游击队员集体跟了上去,然后是其他的……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勇敢地跟着走了上去。面对着坚强勇敢的人民,纳粹胆怯了,只得宣布退场。

2.
老钟表匠得到一个消息,说纳粹准备5点钟将瓦尔特等游击队员诱骗至钟楼下面,设下埋伏一网打尽。可是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去通知瓦尔特了。老钟表匠平静地对前来通知的线人说,“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使命,接下来,看我的吧。”打发走了线人,他却选择了一个人单刀赴会。气急败坏的纳粹还没来得及掏出枪来,就被老钟表匠击毙。然而终究寡不低众,老钟表匠倒在了血泊中……他用生命捍卫了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尊严,并成功地掩护了被蒙在鼓里的瓦尔特撤退。

3.
一群游击队员被“德军”拦截,一名“游击队”情绪激动地对“德军”说,我是党卫军少尉,你们犯了严重的错误!“游击队员”告诉“德军”,他混在真正的游击队中,准备把这些人诱骗至德军所在地,任何人都不准拦截他们。“德军”表示你把我们的人名单列出来,我把游击队员全部逮捕。当“游击队员”把党卫军名单交给德军时,他这样说道:
“拿去吧,除了这5个人之外,全是游击队员,你可以枪毙他们!”
“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
(呆滞)
“原来是这样……干得真漂亮。”
原来“德军”都是游击队员假扮的,游击队知道内部有叛徒,故意将计就计,泄露假情报给敌人,而敌人,果然中计!当假扮德军的游击队员说出那句“党卫军少尉先生,我要做的,恰恰相反!”时,真是太提气了!

 2 )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他们在战斗

影片中除了瓦尔特这个地下抵抗运动的领导人,还出现了众多形象鲜明的正面人物:钟表匠和他女儿,照相馆技师,铁路护路工,医生,等等,这些人为了消灭德国法西斯侵略者,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义无反顾投身于抵抗运动。他们是当年南斯拉夫人民的杰出代表,光辉典范。而整部影片并没有一个完整严密的故事,它用一场场片段来描述了人民抵抗力量对德国法西斯所作出的万分艰苦的斗争。给人印象最深的有这些片断:瓦尔特带领助手枪杀了两个穿便衣的奸细后,事先安排好的火车头开过来,把瓦尔特和他助手接走;一个抵抗战士被德国奸细盯上,按指示去到博物馆,而一大群中学生也是安抵抗运动的安排涌进来,那战士趁机得以脱身;医院里的医生给那受了伤的战士动手术,抵抗运动安排适时灭了医院的照明,医生们把那战士转移,而在手术台上换上一已死的病人。这些片断加起来,从不同的视角描绘出了当年南斯拉夫人民与法西斯占领者的战斗是何等的波澜壮阔,轰轰烈烈。这也是这部影片的特色,它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手法。在这众多的英雄人物中,最感人的是那钟表匠。他自己投身于抵抗运动,却不希望他的命根子他的宝贝女儿也参与抵抗运动,他说,“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们年轻,应该等待。”

 3 ) 重温经典

      有人说,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我想此话用在电影上也是同理。同样的话还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昨晚无意中重温了《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虽然我不像我先生一样可以如数家珍地把许多细节,甚至是台词一一道出,但是依然很佩服瓦尔特的机智勇敢,特别是被沙拉热窝市民的无畏和团结所感染。电影没有着意的说教,但所有群众演员似乎都是最佳配角,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能捕捉到他们发自内心对保卫萨拉热窝的自觉从容,对失去的亲人的哀婉和对纳粹的恨。他们没有过多的台词,许多表演是纯粹靠表情来传达,但是却让人心生震撼。印象很深的是认领游击队员尸体和钟表师傅代替瓦尔特去广场赴约那两场戏,我会跟咱们许多同样题材的国内战争片比较,例如《平原游击队》《地道战》等,同是英雄,同是沦陷区的百姓,都有那份仇恨和失去亲人的哀痛,不一样的文化表现了一样的情感,可是手法却是有直白有耐人寻味之分。看戏的过程中,我先生提到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就没有那种集体不怕死的精神”,是集体不是个人。我回想了一下,在我们的影视里有没有那种鼓励我们集体反抗的作品呢?好像没有!面对盖世太保的机枪,没有事先号召,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谁喊“一、二、三”,一群人,有逝者的亲人、爱人、故友,也有陌生人,就这样目视前方迎着枪口往前走。他们的气势只能用无畏和悲伤形容,但是却把盖世太保吓退了。那时候,我想到的是“信仰”,它不是一代人特发奇想蹦出来的东西,而是一代代人血脉相传的品质。而我们有许多东西没有传承,又有许多东西做不好,恰恰是想用“主义”代替“信仰”。一部很久的电影,却能让人读出新的味道,经典此之谓也!
      刚好傍晚下班的时候,听到电台说起《百鸟朝凤》制片人方励下跪“求排片” 致票房逆袭这件事。对此各有各的态度,不管为了什么或以什么为借口,我是不赞成以作践自己的形式求得所谓的利益,哪怕你觉得那是拯救电影的未来或是文化遗产。文人自有文人的清高,电影自有电影的功能。电影不管分了多少类题材(除A片外),其最初对精神的引领和审美教化作用是不变的。电影作品不能媚俗,电影人也不应该自轻, 如果电影人自身都没有了那份高于世俗的自尊自爱,又怎能让人信服你的作品能带来“美”的体验呢?面对国内电影市场打着“票房万岁”的旗号,越来越为“世味”服务,而且还是为迎合那群少不更事的孩童们的喜好而服务,我是再一次忧心于

我们的“信仰”,未来,我们还有经典吗?
      我先生问我,“你是先知道南斯拉夫还是先知道萨拉热窝”?我想,我们那一代人应该都是先知道萨拉热窝吧!就像我们似乎都是先知道“卡萨布拉卡”才知道摩洛哥一样。这就是经典,这才是电影的魅力!

 4 ) 45年前轰动中国,被删减却成为经典!

经典译制片怀旧系列之《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出品,前南斯拉夫经典电影。

1944年,德军集结巴尔干半岛的军团北调,推出了“劳费尔行动”。党卫军上校迪特里希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领导的当地游击队。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最终破坏了劳费尔行动……

除了电影版之外,在1974年还曾发行过一部4集电视剧版,电视剧版多了很多镜头,情节较之电影更丰富,影片中多了更多线索和人物。

【迷影映画】45年前轰动中国,被删减却成为经典!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_哔哩哔哩_bilibili

 5 ) 竟然没人提这句??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这才是贯穿一切时代的真理阿。

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忠诚了
也许我们不能拥有智慧了
也许我们不能对抗狡猾了
也许我们不能勇敢牺牲了

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还活着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6 ) 童年的回忆,经典的传承!!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电影,虽说年代久远,不比现在的好莱坞大制作,但是那种略带失真的画面,我国老一辈配音艺术家的精彩演绎,确总是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关于剧情就不必累述了,这部电影在中国当时的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泰坦尼克号。我是91年出生的,按说像我们这样的90后很那接受这样的老片子,但是我却是个例外,也许是受到父亲的熏陶,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小时候和爸爸一起看《瓦尔特》后模仿的台词“邵特呼唤康德儿,邵特呼唤康德儿”亦或是看过《桥》后坐在爸爸自行车前高唱“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浓浓的亲情就在这不知不觉中增长,对这两部电影特殊的情感也和我的童年联系在了一起。

抒发完自己的感受,再回到影片,尽管还是比较传统的英雄式路线,但是两部电影都有各自的特色,《瓦尔特》中钟表匠无疑是一个很出彩的人物,认领自己女儿尸体时的坚毅,面对敌人假扮情报人员时的不屑,他的爱国情感,那种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着实令人钦佩,看完电影,我们不仅记住了好似幽灵一般无敌的瓦尔特,也记住了为了正义献出自己一切的老钟表匠。。。《桥》影片中最精彩的便是真假身份的悬念,猫头鹰半路杀出令人欣喜,最后却还是露出了狡猾敌人的真面目,然而老虎带领的小分队还是技高一筹,在这间谍与反间的智斗中观众不禁大呼过瘾!最后还要补充一点就是这两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人,据说这位老兄当年在南斯拉夫一共演过300余部的电影(数据可能有误),然而这两部却让他牢牢地铭记在中国观众的心中!电影中无数经典的情节与台词到现在还在被人津津乐道,我只选取了其中的两个亮点,其余的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写一篇年影评一直是我多年的愿望,但总是选不到自己觉得很有感触的电影写,最后还是选到了这两部电影,文笔欠佳,唯恐玷污了佳作,以上感慨纯属个人见解,并不深入,也不冗长,欢迎讨论。。。

 短评

对话简洁利落,行动干脆敏捷,有着不可阻挡的生机、那种为了明天为了希望的豪情。重复出现的主题音乐让人心动。纳粹军官引用的诗句与最后的感叹“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将城市空间、小写与大写的主体连接在了一起。

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全世界大概都知道这片子在中国爆红哈哈哈。1973年北影厂译制(译制导演凌子风,配音包括葛存壮、于蓝等),文革后期的“社会主义商业片”巨制:战争片-革命历史题材,但同时又是地下工作者/反特片,以及南斯拉夫语境中的“游击队电影”类型。毫无障碍地可以被中国观众理解(“德国侵略者”“铁道游击队”“反特片”)且提供巨大的观影乐趣(尤其各种“对暗号”→“智取威虎山”)。必须被续进中国电影史脉络!

1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南斯拉夫版铁道游击队,整个故事讲得很缜密,“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缺点体现在装备上,虎式是T-34,猎豹是SU-85

15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我的有一部“地理旅行片”,不带有任何配音怀旧情结,反倒是直至去了萨拉热窝后,才找出来看。它并非我所关心和了解的萨拉热窝,却反倒因这种差异,超越了本已遍布荒诞仇杀故事的真实城市本身,带着那些我从“美好药店”及老式小品里习来的听觉记忆碎片,将这座故事之城再赋予一层迷雾。

17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18分钟前
  • 二嗲萌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21分钟前
  • 引领村里的潮流
  • 力荐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24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为穆斯林,借鉴好莱坞西部片手法,开创好看又有政治道德教化力量“红色西部片”风格。片中在清真寺屋顶的枪战,及钟表匠牺牲时群起的白鸽(比吴宇森《喋血双雄》早了十几年)。此起彼伏的打铁声是被占区人的愤怒抗争。可惜导演1992年因饥饿/心脏病故去于内战的萨拉热窝围城,历史悲

27分钟前
  • 黄小邪
  • 推荐

瓦尔特好帅,穿什么衣服都好帅,假扮成德军军官尤其帅,比电影里其他真的德军军官都还要像。瓦尔特是一个人,瓦尔特也是一座城市,那些捍卫着他们的城市的人们都是瓦尔特。

32分钟前
  • Marty McFly
  • 还行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35分钟前
  • scarllet
  • 力荐

非常经典的谍战片,悬念丛生,一开始是“小组里谁是间谍?”,后来是“到底谁是瓦尔特?”,不过最后瓦尔特是谁,随着电影的深入,已经完全不重要了;还是德国军官总结得好,“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当萨拉热窝所有的普通市民一起站出来的时候,就是红色电影最动人的时候。根据这部电影在70年代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来看,它是不是全世界观看人数最多的战争片呢?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冯巩的一个相声里自称冯-迪特历斯,这是个老梗

4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印象最深的,是钟表匠和走向前的萨拉热窝市民。情节够曲折,老虎、曼纳、团长、霍夫曼、班比诺、猫头鹰,桥的演员有点多。萨拉热窝这上坡下坡说是过去的青岛我也信233 看了2005年南斯拉夫电影那两集《电影传奇》(强烈推荐),小时候的编剧被学校里驻扎的德国伤病拽住,导演92年就在波黑战争的时候去世了,演员们也因为政见不同多年不来往了。

46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1973年公映,才4岁,我是天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为了这句话,我第三次看,南斯拉夫民族把浪漫阳刚柔和在一起,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差距那时候就存在了。对那时期的电影,我几乎不敢感动,只有崇敬,虽然钟表匠父女这次让我落泪,绝美的音乐…2012年3月10日,上次是2003年底。vcd。

47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48分钟前
  • 卢十四
  • 力荐

这是我看过最多次数的电影,熟悉到台词能接上的地步。第一个阶段是幼年被洗脑,因为C6的流金岁月,我家每周都会看这样的主旋律作品。它会导致在家里,我爸和我对暗号:请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阶段二:我开始被老游击队员的献身所感动,确实有人为理想去牺牲。阶段三:我开始反思当初那个南联盟去哪了

50分钟前
  • Jay
  • 推荐

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这样的理念决定了这部电影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戏路线。本来这是个融合谍战动作悬疑等多种精彩元素的好题材,围绕真假瓦尔特的锄奸与反锄奸也是颇具看点,但导演把故事拍得太散,更像是一个系列剧的精编版,丝毫没有连贯性,也许是我们被好莱坞的经典谍战片给惯坏了吧。

53分钟前
  • deus
  • 推荐

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54分钟前
  • 艾弗砷
  • 力荐

7/10。当年的译制水平无论音色还是性格,都恰如其分,对此深表敬重。论影片对于文革结束后中国战争片的借鉴意义上,也不可小视,它生动地将扮演元素植入革命战争片,游击队变装成德国军官抓捕自己人演戏,而德国间谍也混入游击队、相互扮演各种职业和顾客。那些普通的铁路工作者、医护人员、游荡在大街上的民众,他们用买报、卖花来传递信息和接头任务,挂钟里藏着发报机或枪支,都在用生命掩护着游击队的行动,譬如弄坏手术室的灯泡把被俘的游击队和尸体调换,孩子们拥挤进博物馆阻扰特务的跟踪,老人和假扮学徒工的游击队一起敲打锅碗瓢盆躲避德军的搜寻,最震撼的场面不是列车油箱炸毁的火爆特技,而是钟表匠平静地跟徒弟交代后事,前往清真寺破坏刺杀瓦尔特的陷阱,一群腾空的白鸽着力渲染了这场无言的牺牲,但就全民抗战模式而言,美学享受并不多。

58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妈妈说起这部电影,眼神都会亮起来

1小时前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