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皮特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崔维斯·费米尔,斯蒂夫·扎恩,查理·普拉默,科洛·塞维尼,史蒂夫·布西密,艾米·西米茨,刘易斯·普尔曼,艾丽森·艾略特,贾斯汀·雷恩,瑞秋·佩雷尔·佛斯基特,柯蒂斯·麦甘恩,达娜·米利肯,迈克·布雷克菲尔德,艾安娜·伯克希尔,朱丽亚·普鲁德霍姆,弗兰克·加列戈斯,约瑟夫·贝尔托特

导演:安德鲁·海格

 剧照

赛马皮特 剧照 NO.1赛马皮特 剧照 NO.2赛马皮特 剧照 NO.3赛马皮特 剧照 NO.4赛马皮特 剧照 NO.5赛马皮特 剧照 NO.6赛马皮特 剧照 NO.13赛马皮特 剧照 NO.14赛马皮特 剧照 NO.15赛马皮特 剧照 NO.16赛马皮特 剧照 NO.17赛马皮特 剧照 NO.18赛马皮特 剧照 NO.19赛马皮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0 00:22

详细剧情

  十五岁的男孩查理(查理·普拉默 Charlie Plummer 饰)自幼就失去了母亲,整个童年时代都在不安全感中度过,因此个性极为的内向和胆怯。最近,查理从华盛顿的斯波坎搬到了波特兰,准备在那里开始他全新的生活,希望新的环境能够一扫之前的坏运气。  在查理最不如意的时候,他遇见了一匹名为皮特的赛马。身材矫健性格温存的皮特深深的吸引了查理的注意,让查理无法自持的开始接近它。查理将皮特当做是自己最好的朋友,虽然所有人都告诉他,赛马只是赛马,一旦他们不能够再参加比赛了,就将面临被屠宰的命运。在连续输了好几场比赛后,皮特也要走向它马生的终点了,不忍心看到皮特死去的查理决定将它从马场里偷走。

 长篇影评

 1 ) 松散人生拉据战

继《45周年》之后,Andrew Haigh 带着他的改编电影,又来了。这次他不再像《周末时光》和《45周年》那样将个人情绪放到一个特定的、短暂的时间段里发酵,而两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是作品的主要形式,《赛马皮特》里的小主角 Charley 甚至是一个沉默寡言的 15 岁少年。 但角色情感的细腻刻画仍然是他作品的核心,大段的看似无意义的画面留白也仍然会出现在《赛马皮特》中,只不过这一次将情绪放到一个看似没有尽头的公路之旅,少年 Charley 从 Portland 出发,却并不知道 Wyoming 是不是他的终点。 在亲密关系探讨上,Andrew Haigh 自 6 年前《周末时光》之后,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以光速奔往大师级殿堂,《周末时光》和 HBO 两季的《寻》奠定了 Andrew 在同志电影/电视剧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 就在我们将要把他牢牢地归纳为同志影视导演的时候,两年前的《45周年》又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进阶赛,将亲密关系的探讨范围延伸到了异性恋领域,更送了一个奥斯卡提名给 Charlotte Rampling。 Lean on Pete 非常的 Andrew Haigh,因为在少年 Charley 身上他看到了熟悉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无关于金钱和地位,可以是《周末时光》/《寻》里面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也可以是《45周年》里得知真相的绝望,而在几乎不涉及到爱情元素的《赛马皮特》里,Andrew Haigh 刻画了少年 Charley 与他整个松散人生的拉据战,这是一种扎根于贫穷的无力感,那种你想用力全力却不知道如何落根的无助感。 热爱跑步的少年 Charley,晨间训练、偷窃之后、被警察追捕,甚至只是心绪不宁时都在奔跑。跑步几乎占据了他人生最大的篇幅,因为往远方奔跑是他所能掌握和控制的适应生活变化的唯一技能。但这个远方,他并不知道是什么。 同名作品改编,Lean on Pete 原著作者 Willy Vlautin 在国内少为人知,在国外也并没有达到街知巷闻的程度。作为主唱的乐队 Richmond Fontaine 也离知名二字有着甚远的距离,但曲调风格却总有着荒凉般的伤感,开头的 Blind Horse 即出自乐队之手。 Vlautin 所写的文字非常浅显,但情绪的铺垫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却有着极大的同理力,让人读起来内心柔和。他极少将笔触伸向诸如谋杀、性虐待、出轨等噱头性话题,寻常人家的平凡生活和生存是他的永恒主题: 两班倒仍然无法完全支撑房贷、却仍然不断努力不让儿子失望的父亲、有着恶毒父亲却想要拯救失足女孩的夜班护士……这些都是普通人,是我们每天醒来就可以遇见的例子。他们并没有遇到电影/电视剧上所编写的重大“生活转机”,从此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但即使望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尽头,也并没有天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们仍然不断地努力地活着,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奋斗之中还能存有一点点友善之心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Willy Vlautin 不断书写着光鲜亮丽的城市灯光之下,却不那么美好的努力生存着的人生。这是他笔下的城市悖论,远景看到的是繁华与迷幻,近看却是生命的艰辛和活力在撕扯。 Lean on Pete 同样带着浓重的 Vlautin 风格,文字简单(遣词造句大概在高中生水平左右),从不制造悬念,在松散的剧情之下极富耐心地通过看似重复的场景一步一步地积累情绪。没有高潮没有结束,但适时的小爆发又觉得让人通畅淋漓。虽然书名 Lean on Pete 采用的就是里面其中一只赛马的名字,但其实由头到尾都是 15 岁少年 Charley Thomson 的独角戏。 经常将“我很好”“我并不需要更多”的 Charley 看过很多东西,看过爸爸和别的女生做爱,在床上、沙发上、厨房里做爱,看过素未谋面的女人仅仅穿着底裤和他爸的衬衣在厨房里做早餐,看过他们吸大麻,看过他爸吐在水槽里,看过只剩下一只胸罩的女人晕睡在车的后座上而且还失禁了,看过小孩用枪爆了一只狗的头,看过一个男孩为了取乐把他的妹妹的睡衣撕开,看过一个小孩被打得口吐白沫并癫痫发作。 唯独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这些不堪这些限制级场景,都是贫穷市民的日常,一不小心,就会成为 Charley 的未来。Don't think about it. 是 Charley 身边所有的朋友所能给出的最好建议。 道德感和修养是通常和贫穷相分离的两个社会既成定义,Charley 对这两者都毫无概念。因为若他对这两者有丝毫的敏感,贫困两字早已将将其折磨至变形。他不会“诚实地”把别人多给的工钱还给对方, 吃饭狼吞虎咽、声音巨响,在父亲数日不归家、给的钱已用光时会去超市偷东西、流串到无人看守的家中洗澡、把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的罐头食物都偷走,偷别人汽车上的汽油、在餐厅里吃霸王餐…… 但我不会强行将道德感和修养这两个词和天性搭上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后天社会、教育和经济状况所能塑造的东西,贫穷可以将这两个社会属性引往令人发指的方向。Charley 和他的父亲 Ray 无疑是过着最最底层的生活,当 Ray 被他的情人在家里殴打重伤入院之后,Charley 在父亲的抽屉里找到的仅仅是 7 美元。 贫穷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人,可以淡薄道德感、修养也可能无法与它沾边,但唯独一个人的天生秉性是贫穷无法改变或者打败的,是恶是善,自出娘胎之日起,多半就已经定了。 即使是 Ray,我也会称其为一个善良的人。一无事处、酗酒、睡别人老婆,却也仍然保有对儿子的爱,对未能让 Charley 得到更好的照顾而感到愧疚,我们不能用“天下没有不爱儿女的父母”来解释这件事不是吗?毕竟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 Charley 的母亲终究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他的生命里。 “Ray: Sorry I can't give you any more. Charley: I don't need any more.” Charley 也是善良的,不然他也不会带着 Lean on Pete 漏夜出逃;即使是被追赶得自己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只能喝水充饥的时候,也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Pete 慢慢地吃完草再上路;当偷来的车坏掉、他们只能步行在荒漠之中,举目无人、救助无援的时候,他所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否能够生存下去,而是责怪自己未经思考制定计划就贸然将 Pete 带离马场。 “I was a horrible person, and I had gotten us in a huge mess. I felt as lost and lonely as I ever had and I couldn’t stop worrying about Pete. ” Willy Vlautin 也是善良的,因为在最后的最后,他给了 Charley 的摇摆人生一个终点,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可以参加足球队的学校,一份醒来就可以吃得到的热培根,一身不需要从迷你超市里偷来的衣裳,一个虽然和哥哥有争执但自始至终爱着这个外甥的小姨,一个他不曾拥有过的家。

幸福就像迷宫终点,如此的触手可及,如此的毫无头绪。城市那么大,渺小的一个我,用尽全力地奔往快乐的另一端。

写在《赛马皮特》公映之前。

 2 ) 马语者流浪记

男孩Charley半夜醒来,离开半路上收留他的游戏迷农舍,牵着心爱的赛马皮特,继续往东,朝着荒蛮而开阔的草原,决绝前行,“这不是我们的家,走吧”。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周末时光》、《45周年》)新作《赛马皮特》,改编自作家Willy Vlautin2010年同名小说,置景美国人烟稀少的大西北,烘托出一位15岁少年与其心爱赛马的艰辛流浪历程。

这是一个不断摸索“家之定义”的男孩成长故事。最初,Charley和单身老爸Rey搬到俄勒冈最大城市波特兰郊区,准备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从开场第一镜,Charley沿着乏味社区跑步,导演就大概给出男主角的大概性格形象,与躁动青春有些不相符的沉默安静和乖巧,却搞不准心底蕴藏着随时可点爆的巨大能量。学校同龄人在全片中彻底缺席,唯一可提供给观众的一点信息是,Charley曾在校橄榄球队训练,但个头偏小。

他所坚持长跑的乏味街区,至少有一座马棚,这让少年邂逅了老马皮特和他那脏话不离口的主人Del(史蒂夫.布西密 饰)。马厩主给少年提供了一份帮忙牵马的临时工作,这时从Charley口中说出的年龄是16岁。

为了给少年建立一种新的兴趣和热爱,电影给予养马、驯马、喂马、买马、赛马等产业一条龙相当长时间,起初那个沉默乖巧的Charley也变得激动雀跃,老马皮特成了他离不开的新朋友。而与Del一次次的公路旅行和露营,也让观众隐约嗅到一丝精神父子的关系可能性。尤其在沾花惹草的亲生父亲Rey引来第一场灾祸,又恰逢Del准备卖了老马皮特之时,怎么从传统电影欣赏惯性看来,都该是Charley与马主Del争吵、化解矛盾,成为新的精神父子之成熟时刻。可导演安德鲁.海格偏偏不按常理的,让少年Charley独自牵马逃亡流浪,让马场主Del就此离开电影故事。

我说不上这样的剧情处理手法是好是坏,只是得承认它让故事走向有些出乎意料,或许也因为这种有意营建的特殊性,我们可以不去追问真实生活的合理性,譬如为什么Charley不去接受社会救助、马场主为什么不追到偷走皮特的少年,毕竟从古至今,能成为新闻和议事的,从来都是生活日常的例外。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姨妈Martha都是一个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重要存在,是自幼没见过生母的小Charley之精神母亲。这个反反复复被少年挂在嘴边的名字,或许也就是他倔强牵马上路的最合理理由。Charley要徒步穿越美国荒芜的西北部,到怀俄明州找到姨妈,他所能知道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有姨妈的名字和最后谋面的城市。

这不免让我想起契诃夫著名短篇小说《万卡》中那个9岁男孩,他被鞋匠欺负和剥削得非常痛苦,十分想念爷爷康司坦丁,终于找时间写了一封情感充沛的信,“把这张纸叠成四折,把它放在昨天晚上花一个戈比买来的信封里……他略为想一想,用钢笔蘸一下墨水,写下地址:寄交乡下祖父收“。

幸好,借助着互联互通的信息时代,《赛马皮特》中的15岁Charley没万卡那么悲剧。几通电话,他能查到姨妈如今工作和生活在怀俄明第三大城市拉勒米的图书馆。一路上,肚子饿了渴了就进福利社,即便偷盗超市被抓都会获得原谅。我查了一下,从俄勒冈的波特兰,走路到怀俄明拉勒米,全程1818公里,步履不停(在电影里或该叫做“马不停蹄“)的话,共需375小时。当然,少年虽然倔强,但也不至于非得自虐地弃绝一切方便的交通工具,非得需要钞票时,就变成18岁的成年人,跟随墨西哥非法移民去大宅做粉刷工作。

整个2小时的电影时间,被两场突如其来的重大事故,切割成驯马、牵马和独自徒步三大个段落。事故是什么,因涉及剧透,先隐藏不表,但每一场事故都以舞台剧尾声的高光,将少年Charley定格。无论是窗外的警灯还是公路上的汽车大灯,都清晰无比放大着Charley那张满布雀斑的青春脸蛋,而他成长的重要时刻,似也被这些高亮的光柱定成可以永世铭记的人生相片。

从制造焦虑情绪的手持摄影,到开阔荒野的大全景,再到最后重逢姨妈后平稳眷顾室内的暖色调,导演给予《赛马皮特》的调子是非常温情和慈悲的。从父亲Rey到赛马皮特再到姨妈Martha,究竟哪里才是少年的家呢?其实只要有着相濡以沫的温情,对于Charley来说,哪儿都能是温暖的家吧。他重又迈开了步子,向着回到橄榄球队的梦想,开始在大街上奔跑起来。

 3 ) 查理会好起来的,一定

第一次看海格的片,看到一些评论称对此片失望,作为第一次看的人,这应该是这一个月来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拍摄的感觉像是写散文,不纠结强调很多细节,一切都显得随意,营造了疏离感吧,再是一个个冲突情节加进来,迫使查理向前。

父亲不在家,没有食物,他想着去打工挣钱,而且工作很卖力并受认可,看的出来是个底子很好的男生,这应该与他喜欢长跑有关,这也是个伏笔。另外会明辨是非,不懂得的就问,家里情况特殊导致朋友少,他把看养的赛马皮特当作好朋友。其老板德尔教了他一些事情,比如餐桌礼仪,后来他在姑姑家吃饭也是有改变。残缺的家庭环境导致查理在与人相处起来很有距离,虽然看似是一体,总是透露出孤独。

他带着皮特出走,偷油,吃霸王餐,他很恐惧,但又很淡定,一种冷漠的执拗,他想法很简单,去怀俄明州找姑姑。

路上也是遇到了些好人,但他没有安全感,匆匆离去,皮特被撞死的时候,他剧烈的喘气,然后逃到黑夜中,那是他目前唯一的寄托,也是自己心灵的慰藉,一种陪伴,失去皮特,也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只剩下姑姑这一个亲人了,可是对方的情况还不清楚。

查理知道超越原则性事物的存在时,比如赛场作弊,他并没有驳斥,他偷食物,吃霸王餐时还会神色胆怯,在皮特走后,他翻墙跑到别人家洗衣服,就显得很淡定,好像没有所谓了一般,可是眼神突然变坚定。

遇到一个主动收留他的流浪汉,结果半夜被抢钱,那是查理辛苦挣来的钱,去找姑姑的车票钱,那人抢了并将他赶出去,他开始反抗,第一次使用了暴力,打了人之后他心惊胆战,知道那是不对的,有可能会坐牢的,可是他管不了那么多。

小小的年纪,对这个世界认识还存在很多好奇心的时候,在流浪中被这些现实的巨浪一次次迎面扑来时,是善意,是丑恶,他还没来得及却被迫接受了。

他被流浪汉猛揍一顿抢了钱被赶出去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世界轰然倒塌的感觉,这个导演太鸡贼了,猝不及防来波高潮,突如其来的绝望,措手不及,查理只能靠本能的欲望,拿回钱,去找姑姑。

还好最后姑姑以亲人的温情相待,这里姑姑的设定是丈夫不在了,这很大程度上是对查理的怜悯么,否则他肯定过的小心翼翼。

真的一度担心,查理最后找到姑姑的时候,他们一家生活的幸福,可怜的查理被排外的话还不如继续流浪,但其实查理更想有个家,从始至终,他都渴望有个温暖的家庭。

查理真的是个很好的男生,到最后他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规划,把未来的可能性说与姑姑,但那般小心翼翼地样子,你如果介意的话我可以走,太让人心疼了,他直接的发问又与开头他与德尔老板的对话方式呼应,都是很直接的问清楚,也是种自我保护。

片尾处的民谣安排的很棒,查理恢复了长跑,转身那一刻,又是看到新的希望。也算是自己闯出了一条路,很多事情冥冥之中在推着他向前。

 4 ) 《Lean On Pete》——新“垮掉一代”的归属困境

朋友ParkerLI对本片最大的不满,是片名《Lean On Pete》的中文翻译《赛马皮特》,我认同。本片与马有关,但与赛马无大关联,且很容易与赵婷的《骑士》产生不必要的联想。Lean On Pete只是那匹马的名字,并且在中段便退出了叙事——它是片中最为重要的意象。而影片从始至终的重点都是查理·汤普森(Charley Thompson)。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经过调教,查理·普拉默(Charlie Plummer)无疑将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诠释的非常到位,顺理成章地在威尼斯得到了肯定。

表面上,这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数字摄影延续了安德鲁·海格影像上一贯的脆弱延绵。他仍以部分去情节化的设置去突出中心人物,并将情绪暗中积累并消化掉,不求外露。只是这次不同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三场较为激烈的运动戏(并非动作戏)暴力地打碎平缓的节奏之余,也让人物情绪有了几次彻底的爆发。

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却显然是海格在考虑主题与内容之后所做出的更新。《Lean On Pete》通过描述查理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流浪,去影射一个情感割裂的荒漠化社会和个体的成长困境。上一次让海格名声大噪的《45周年》,讲的是对“爱情-时间”正比关系的讽刺与背叛,更早的《周末时光》则是通过对话和有限的动作,描述同性母题下审视自身的过程。在后来相同题材的《寻》中,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海格是拍室内场景的好手。一般来说,室内戏的调度需要更为精确,光线亦要更加地道。封闭空间中人物的活动往往不甚激烈,于是情绪流也不容易让人明确感知。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白的功效,但是通过影像本身的营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亦可能被精准捕捉到的,且蕴含的情感张力不容小觑。这是法国人的长项,他们所研究出的技法,如今遍用世界各地。

我们已在《周末时光》和《45周年》里领略到了海格对室内戏的创造性效果。《Lean On Pete》刚上来,就是查理在房间里摆东西。他沉缓的动作不仅是对物体的小心翼翼,同时也传达人物面对生活的虚掷态度。房间黯淡无光,宛如牢狱。背景的窗户是影像的主要光源,映出查理瘦削的轮廓。印满花斑的玻璃让窗外的清晨显得阴蒙蒙的。不需要言语,僻静与疏离的氛围便一览无余。这是摄影、灯光与调色一同作用的结果。

以查理的晨跑作为影片开头,是相当高明的安排。一方面,镜头随他身体游移于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及时展现出了他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面。另一方面,当查理的生活崩塌之后,“走”与“跑”两个动作就成了一组极为有趣的反差。至此,影片还未让主人公开口说话,我们便已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

门与窗户构成的线条,在海格的电影中一直是暗示人物心理最重要的手法。《Lean On Pete》刚开始便是大量的封闭构图,查理与父亲的对话是和谐而开放的,但二者的行为和语言被限定在了一道门之中,显得异常逼仄,在影像上显现出极其不协调之感。包括每次用完封闭构图后,常常会很快切到室外远景和全景。这种人物状态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景别的大跨度转变,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内在的反差。

当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德尔(Del)出场之后,叙事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查理与老马皮特的情感在此没有必要去加力渲染,因为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物行为(包括片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少年与马一定会形成某种情感认同。德尔是个美国乡村题材中典型的投机商人,包括他的女伴邦妮(Bonnie),也声称不能与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比赛和赚钱的工具。影片在每个对立面上都没有反复去强调,无论用台词还是戏剧性情节,只是很随意地带了出来。这就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凌驾于影像风格之上,从而形成由外而内的自洽。这是文本的精炼老道。

实际上,虽然《Lean On Pete》偏向于散文化的勾勒描绘,但影片的意图实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首先是参与德尔的赛马工作,将查理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影片不再仅仅局限于室内戏的铺陈。其次是父亲的受伤,这是影片第一场暴力戏,却是靠画外音来完成的。父亲之死,本质上已将查理推向了广袤无边人迹罕至的沙漠,标志着他被动流浪的开始。然后便是偷马,预示着与文明社会律法与道德的进一步决裂,也就有了后来偷超市东西,吃霸王餐的一系列情节。再后来是皮特之死,暗示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的消亡。

查理的流浪自始至终便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找到自己的姑妈。但除了几次电话询问,我们在角色身上似乎看不到对这个目标过于明显的积极性。当然,影片结尾查理还是顺利找到了她,善良的姑妈也收留了他。但是在故事一大段的公路戏上,叙事重点完全不是建立在“寻找”的主题上的。这是一个少年与老马带有放逐意味的逃离和反抗。二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社会的既定原则。

影片虽然没有对社会本身的指控与剖解,永远紧紧跟随查理的个体视角。但故事背后的指向性也是易被洞察的,于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表象本身沾染一些残酷的色彩。几场染血的场景便是对故事内质的回应,其中又以皮特被车撞死最为沉重。皮特的死,是由逃离与反抗导致的。这匹安静的老马,通过查理的视角已被建立起性格,无论其是否为马内心的真正所想。当它脱离缰绳时,我们便会与查理一同紧张不安。马与少年的双重表意关系,至此迎来终局,同时也构建了影像上的高潮。当然,影片也并未一路残酷到底,查理的结局还是较为光明的。

《Lean On Pete》继承了美国新独立电影的影像与叙事形式,当然,这也与安德鲁·海格自身的英伦导演属性脱不开关系。但是从文本性上来说,影片就像是“垮掉的一代”的变体——也是威利·瓦伦汀的原著气质所然。我们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小说、诗作中都能找到如查理一样的原型,只不过本片剔除了那些癫狂与荒诞的部分,变得更为肃静。虽然影片并未直接展现,但这种肃静无疑是建立在21世纪美国政治与经济演化的乱象格局之上的,是失语的反叛。当然,查理本身也是一个失语的少年,无论在德尔面前还是流浪时。他可以自由交流的只有两个对象:父亲与老马。二者都是被抛弃的边缘化群体。

皮特本有明确的形象,却经常与查理形成错位与交融,至此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意。首先它是一个被规训的野生动物,本就不属于人类环境,是被强行拖拽进来的。其次,它是可以随时被抛弃淘汰的工具,被不断易手,毫无安全感。查理亦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查理与皮特的流浪,就是两个被驯服的角色自我放逐,寻求灵魂解放的过程。这是较为常规的写作手法,即用其他事物去比喻主人公自己。然而,在海格的风格加持下,这种“老套”的手法仍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那么,一切的矛盾与不安也就有了明确的落脚点。查理拥有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单调迷惘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他归属感的缺失。从他与父亲女朋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像个客人一样。所以他与父亲的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美感和暗示,也成为了文本主题的注脚之一。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建立在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之上。考虑到他的家庭以及年龄,查理便可看作一个典型的心理不完整的少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代表性。

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不接受任何权力机构和救济制度,于是从医院逃离;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可以心安理得地偷车偷马,吃霸王餐;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在目睹老马皮特的死亡后,本就不完整的内心又形成了一道阴影;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可以叩开别人的家门,或者住进流浪汉的房车里;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即便找到心心念的姑妈之后,还是以奔跑与对周遭的迷茫观望成为故事的结局。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换个平素更为常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孤独。《Lean On Pete》就是以一次另类的迁徙过程,对孤独与死亡做出细腻描绘。从而通过个人化的客体意识角度,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温和的情感体验。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生俱来的畏惧、厌烦与死亡与事物的本真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人是一种“被抛弃的设计”,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现象界。因此,“孤独”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象,同时也是认知世界寻求“此在”的精神张力。在人类或个体寻求本真、“此在”的过程中,孤独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只是,海德格尔将孤独体验最终指向于东西方结合的神秘玄学上,消解了其中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孤独从最初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对待,到哲学对其存在理性/精神感性的广泛研究讨论,令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标签”之一。尼采便说过“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不透它。”雅思贝尔斯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个人为轴心的内心体验的自由,是精神个体通过与自然、现象的“ 孤独”交游而实现的。叔本华和康德也以孤独的自在心灵自居。总之,“孤独感”是现代西方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涵义,是决定个人意志、实践行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性存在。

中国古典哲学对“孤独”的阐释也很有意思。由于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先秦老庄等并未如西方哲学家们那样对其构建了统一理性的立场结构,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更多是心灵上的静观,直觉“唯识”,把“孤独”视为主体的神秘体验,是掣望万物、创造齐物化我境界的精神工具和心理方法。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上是超万物的虚无先验的本体,凌驾于所有之上又居于或超于每一存在物,非语言、逻辑所能把握的东西。随着发展,“孤独”最终化为一种具有东方具象思辨色彩的诗意哲学,并赋予其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审美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抛去“孤独”那些形而上的观点,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和美学观念。“孤独关照”实际上便与“爱情”、“战争”等一样,成为具有亘古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母题。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和弗洛姆的现代性孤独心理理论也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片中缺失的归属感是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原始动力。通过这个渠道,安德鲁·海格用死亡去对照孤独,有意无意间靠近了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孤独-单独-异化-共同体”这一议题。查理无疑是一个“孤独个体”,并且死亡也在他身边发生。通过他在马场工作的段落,我们能深刻意识到劳动不仅本质地规定了查理(我们)的自我,同时也规定了查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塑造一种共同生活。但是反过来,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劳动和活动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失去了信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查理到马场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解放,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志,反而进一步决定了他放逐流浪的命运。

《Lean On Pete》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几无配乐,视听上也非常冷静克制。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少年流浪成长的简单故事,实际上也对现代社会的非宽容本质和自我异化进行了一番探讨。影片实现的手段,是以缺乏归属感与关注度的边缘少年为视角,在“孤独关照”的主题框架下,运用类似“垮掉一代”的叙述脉络,进行一番存在主义式的主观体验,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同。其以简驭繁的形式风格,自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片尾曲Bonnie “Prince” Billy 的《The World’s Greatest 》太好听了,可在本文首发公众号“论戏书影”听到!

还有(应该是)Scott Saslow 的海报设计也很美!

 5 ) 小王子一般的少年

最近看了两部喜欢的电影,关于成长,迷失与寻找,庆幸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有希望的结局。 <契克>里的两个少年与邋遢少女。与<赛马皮特>的十四岁少年查理相遇了。他们是那样相像,都是青春里美好有温度、不服输、有勇气的小孩,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家庭,在屏幕外看着他们成长的我,很希望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像个大姐姐一样。 有谁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没有幸与不幸,但真切的感受到童年在滋养着我的同时,我也在克服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那些阴影。 他爱跑步,里面也有几场关于他逃跑的记忆,父亲离开后他跑开医院,为救皮特他跑开马场,皮特离开后他跑开现场,伤人拿上钱后他跑向怀俄明州,影片结局我们看着他清爽的跑向未来,留下了一个微笑。 为观影者,作为他人,我们一直在看着他的背影跑远,若是你在路上遇到了那样的少年,一定要给他们微笑,我想可以的话,希望陪伴他们一段路,因为他们像是落在沙漠上的小王子一样的存在。 那个牵着一匹名为皮特的马走在西部路上的少年刻在了我的心里。

 6 ) 想给你一个拥抱,孩子

流了不少眼泪。

整个观影过程就是一场陪着让人心疼的孩子一起一路孤独的心路旅程。

很喜欢这个演员。安静的气质。让人心疼。只是一个孩子却承受了太多。

想到自己的遭遇。漂泊异乡给孩子看病。每天奔走在陌生的街道,陌生的人群,简陋的出租房。……看到这个孩子的遭遇想到了自己。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个样子吧。措手不及,让你像个流浪的孩子。

很不错的小演员。眼神里流露的是真挚。好的电影大概无外乎就是你能体会到当事人的感受。感同身受。体会到电影中的情感并共鸣。这已足够。

电影中有一处在辽阔的草原上片段,很有西部片的味道,很喜欢那种意境。电影的摄影用光也都很美很棒。

喜欢结尾的音乐。

如果你也同样体会了孤独。那就去认真爱你生命里值得去爱,也同样爱着你的那个人吧。

给你挚爱的人一个拥抱。别让他孤独。

 短评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简洁的线性叙事,返璞归真的方式,表现一个男孩对爱的追寻,影像的把控依旧精准,情绪饱满饱含悲悯。英国导演对美国乡镇生活描写很精准,《赛马皮特》《美国甜心》的美国才真实。[B+]

6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

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75/100 海格一直是绵里藏针的作者,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复杂立体很难被迅速解构的,这部赛马皮特用独特的视角呈现了资本主义及其生态链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但它却输在了最终的结局上面。当大家都接受了人物的一切被夺走之后的命运,给观众美好的希望难道不是前功尽弃吗?

9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是不会驯马的骑士,只好孤注一掷,夜晚出走;是手无寸铁的斗士,却能奋力一搏,寻回自我。她刷着碗无处可去,她还忍受着酒鬼,她继续做赛场的女骑手,她收留了落魄的我。其实这一路不是去寻找姑妈,而是在寻找自我。原来什么都留不住,父亲、皮特还有晚风。却好像突然拥有了什么,勇气、自由以及新生。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好久没这么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安德鲁·海格的镜头带着节制的悲悯,情感力量屏息静气。沉默坚强的少年,相依为命的赛马,潜移默化的生活苦难,既是成长也是失去。男主居然是99年的啊,一箭穿心的演技太让人心疼了!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不怕狗血,不怕俗气,不怕矫情,就怕无聊。真的也太无聊了吧。

19分钟前
  • 状况的闪烁相片
  • 还行

如果在“主线剧情”戛然而止时电影的主题故事也很快结束,我大概只能给到三星,正是最后这半个小时让我的喜爱程度倍增。我们总是喜欢在生活中寻找某一个精神支柱,父母、爱人、朋友甚至是宠物和植物,可当这一切突然离开之后,你又该如何继续生活?从这一点上来说,有时候我们真不如15岁的男主人公啊。

21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Charlie Plummer质朴的演出与令人心醉的摄影也无法拯救这样一部放在Sundance也只能算是中庸的影片,后半部节奏失控到莫名其妙。算上45年,看来我跟Andrew Haigh是没缘了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好能吃苦的小朋友,表演克制而又到位动人,路上的好人与不那么好的人,折射出的还是男孩自己家庭的残缺和生活的苦难,在冷静的镜头下我感到了导演的悲悯之心

28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海格一生推,能拍成这样已经超出了我读完剧本后的预期。在吃霸王餐那场戏,餐厅里放的歌是Say You Love Me,海格的小心思。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导演非常会拍人物,调教演员表演,捕捉人物的生活状态。人物表面看上去越平静,内心的波澜就越壮阔,情感无比复杂。故事讲的不是一个男孩的成人礼,而是家、亲情和爱在一个未成年男孩生活中的重要性。片中传统是缺失的,感情像美国西部片里一样蛮荒,但就是这种荒芜里竟然承载着满是悲悯情怀的大爱。

3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不妥协,不留恋,不沉沦,像一片脆弱又执拗的叶子,不至吾家不罢休。

37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复古安静沉稳的气息下描绘了一个穿越美国的成长故事,赛马皮特只是一个引子,让少年有勇气告别,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大量荒凉起伏的戈壁反而显得如一个禁锢的牢笼,皮特走出马厩和拖车,少年也拥有了全新的生命,影片中几次逃离让人印象深刻,而且没过多交待动机,这反而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41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推荐

7.5 . 皮特是男孩内心脆弱的具象化(这匹赛马温顺的像只猫咪),脆弱完完全全崩溃后,他才展现出发狠的一面(前期天真任性)。生活给予你重击,逼迫你成长,无论此中经历了什么,都像一场噩梦,梦醒之后还能继续奔跑。(北影节资料馆)

46分钟前
  • 第七大陸
  • 推荐

3.5 | 摄影佳,镜头美。

4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16岁的男孩与马,两次死亡与新生--一个很简单的成长以及找寻“家”的故事,但是他所感受到的和拥有的其实十分丰富。故事在中后段的剧情转折后,显得略微拖沓以及多余了,不过瑕不掩瑜。(接连三年喜欢的片子都有马的“身影”:2016年的《某种女人》,去年的《骑士》,还有这一部)。

52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海格用镜头捕捉角色的水平毫不马虎,几束光即可填满所有的情感。Charlie Plummer表演出色,在海格的调度之下看到了River Phoenix的影子。

56分钟前
  • icebloom
  • 推荐

#Venice2017# 本届第一个五星,搁今年戛纳都是拿奖水平。看好前三和影帝。尊严政治和社会观察堪比肯洛奇(不只是「Kes」哦),剧作完全出人意料,堪称当代狄更斯……安德鲁海格的摄影真是没得挑。影片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处理得真是举重若轻,见证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大师狂奔而去……

1小时前
  • 胤祥
  • 力荐

倒不是说片子本身怎么着,而是如果当今的世界级影展继续放任此类坐地画圆的选手引领潮流,那么“电影”确实有可能死在我们这一代影迷的前面。

1小时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