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生还2015

欧美剧英国2015

主演:查尔斯·丹斯,梅芙·德莫迪,艾丹·特纳,伯恩·戈曼,托比·斯蒂芬斯,米兰达·理查森,诺亚·泰勒,山姆·尼尔,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道格拉斯·布斯

导演:克雷格·比贝洛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2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3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4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5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6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3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4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5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6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7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8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19无人生还201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0:27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1939年的8月,八名身处世界各地,互相并不认识的人在同一时间收到了欧文夫妇的来信,信中热情的邀请他们前往位于德文海岸附近的士兵岛上做客,在这里,这对夫妻拥有一幢非常豪华的别墅。很快,八个人就各自动身了,可当抵达了小岛后,他们却被告知欧文夫妇并不在家,接待他们的是两名岛上的管家。  就这样,八个人在兴奋又疑惑的情绪中接连进入了别墅内。当晚用餐时,餐厅的一台留声机忽然响了,一个神秘的声音开始控诉起在座的八人,声称他们都曾犯下过谋杀之罪。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第一个牺牲者便出现了。

 长篇影评

 1 ) 排了一下人物和死去顺序及原因

一个BOSS不明缘由的不知道通过什么方式的把这些不知道怎么知道他们犯罪的杀人犯聚在一起以不知道何种手法的杀害了。人物一个个的死去,没有犯罪手法的解析。也许有人说这是特色,可是个人感觉这不是阿婆最好的案例。人物按死去顺序排列:吸毒飙车男 飙车杀人 红酒毒死;女仆 算是管家帮凶 睡梦中死去;将军 杀了跟妻子有私情的下属 坐在外面被杀了;管家 杀害女主人 内脏被挖出来在厨房死去;毒舌老修女 杀了自己的养女 被蜜蜂蛰死;医生 醉酒手术害死了病人克里斯 死在坑里 满头绿色海藻;警探 杀了一个gay兰德 被狗熊刀子扎死;隆巴德 为了钻石杀了东非某部落21人 演员是一个诚实的大帅逼 被维拉开枪杀死;维拉 杀了自己的家庭学生死不悔改 上吊自杀;法官低音炮 最终boss 假死 实际最后开枪自杀
哦学会了一个骂人的词:一级五星纯金白痴hhh

 2 ) 一个精彩绝伦的局不能依赖过多变量

<图片3>



     悬疑作品最怕的是逻辑不严谨,情节不可信。录音机指控,你们10个人犯了罪,将在岛上受到制裁。制裁方式也在童谣中预告。在众人建立了防御机制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不可能执行的任务。

      奔跑吧兄弟里边,也经常有卧底,卧底撕掉其中几个人的名牌不算困难,可以发动突袭抢占先机,一旦,当众人发现有卧底有了防备,就很容易漏出马脚,很难完成任务了。三季以来基本没有卧底获胜的局。


      如果说谋杀一个人的难度是1,那十个人按照童谣预言相继死去的难度不是10倍,而是十次幂的难度,甚至更多。

      总观《无人生还》是精妙绝伦的,足见阿婆的胆大心细。


      ※ 但是,理想的布局中,杀手应该尽量多的预估方案实施中的各种可能性,不能依赖变量取胜。要尽量保证必然能完成任务,而非偶然。

     在许多经典的悬疑作品里,变量的出现,预料外的事情发生,总是会导致局面失控,而非成功。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汤川的信,靖子和女儿的感情、良知,石神看似完美的布局却受到致命的一击,一切谋划都灰飞烟灭,而导致这一后果的,正是不可控的变量。


   《无人生还》几处变量反倒成为法官的“东风”,巧合让情节有点生硬了。


      1.医生因为害怕提出与法官合作的要求,法官(杀手)才能制造自己死亡的假象,才有了时间布之后的局。这里的医生正是一个巨大的变量。要是医生不提出合作,法官不能假死,之后的情节也就无法顺利开展了。
<图片1>

       2.女教师最后是自溢的,尽管她在看到法官后改变了主意。女教师如果不自己套住脖子,而等到小船离开,那这个局就不完整了。即使法官使用暴力,也不一定能取胜,女教师年轻而健壮,法官年迈而行动缓慢。
<图片2>


    无人生还 开创了悬疑经典的新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最新电影《八恶人》也好好看,与《无人生还》同时长)和“童谣杀人模式”,在题材的创作方面是野心勃勃囖,新尝试就一口气来十个受害者,场面不可谓不宏大,群戏也完全没有顾此失彼,演员诠释角色俱佳。

     作为阿婆的脑残粉,五星!

 3 ) 电视剧版所最欠缺的,是动机的自圆其说

因为是 Agasha Christie 的作品,《无人生还》得到了不一样的推崇和热度。电视改编尽到了小屏幕前的惊悚改写,演员表现可圈可点,不失为一部不错的犯罪迷你剧。 然而,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能够成为 Agasha 的经典作品,并不仅仅因为精巧的情节设置(何况电视改编中的细节修改,冲淡了整个作品的主题,下面会详细提及),“性本恶”的主题挖掘和延伸才是最吸引人的部分,构成了故事的起始和发展。 在原著小说里,Agatha 创造了一个极度嗜血、酷爱谋杀却有着异常正义感的角色,字里行间传达着: 那些作为或非作为而导致他人死亡的人 与明明白白的犯罪一样,理应受到惩罚 #而电视剧版,仅仅用一句 U r all guilty 就打发掉了呀# Agasha 创造的这个角色与 Dexter (嗜血法官)不一样,这种正义感不是后天培养,而是陪随着杀戮感一并而来的;与 Hannibal 也不一样,因为他对无辜者的受害存在着深深的同情。 电视剧对于每个受害人的背景改动,反而将凶手的这个动机弱化了。 电视剧与原著对比,Mr. & Mrs Rogers 用枕头令其雇主 Mrs Brady 窒息而死/Mrs Brady 病发而不及时用药,反而故意浪费时间去寻找医生,General Mcarthur 亲手杀死了妻子的情夫、自己的得力下属/指派其去战场(受死),Lombard 为了钻石而杀害 21 名原始部落人员/在危机关头独自逃跑留下他们等死…… 书中的这些背景设置都在描述着一个非主动的谋杀行为,虽然罪犯双手并未沾满受害鲜血,但实实在在地将受害人推向生命的尽头。 电视剧版本或许考虑到让观众更快地进入剧情,将这些人的杀人动机明显化,反而弱化了作品的深度。 电视剧中以 Judge Wargrave 和 Vera 的一段话来揭开谜底,看似完成了全剧的高潮,但总给人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 不仅作案动机无法令人信服,大家最感兴趣的作案过程也没有很好地解释。 How was the Murder Committed? 其实书上有一大段看似非常没有必要的对案件的重述,极大地帮忙了读者进一步了解凶手是谁。最后由凶手自己的一书坦白,大家才真正恍然大悟: 1.警察内部是非常清楚 Seton 是于死有余辜的,即使他表现得可怜楚楚。所以在这 10 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不是隐藏的罪犯,而这个人就是追捕罪犯的凶手。 2.第二个线索来自于诗歌的第7条 Four little soldier boy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Red herring 在英语谚语当中有“声东击西”的意思,Armstrong 的死并不是字面意思上与海有关(red herrring 也有红腓鱼的意思),而是代表着他的所作所为,包括被杀,都是被某人某事所利用,意向误导信息。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也只有最冷静的人才有能力去诱发 Armstrong 的信心去协助做出种种行为。 电视剧版本将 Armstrong 描述成为精神高度紧张、容易抓狂,这些特征在书中都是发生在 Vera 身上,常理来说会更加合理,甚至将那响彻全书/剧的一巴掌的角色都对调了。面对 Rogers 的死亡,在书中 Vera 全面崩溃狂笑,是 Armstrong 的一巴掌将 Vera 拉了回来,而剧中则是 Vera 打了 Armstrong。 3.第三个线索则是象征性的 头上的红色印记寓意为 Cain 该隐,而作为亚当与夏娃长子的该隐则是不死身份的象征。#喜欢吸血鬼的同学应该也知道,其中一个传说就是说不死之身的该隐就是使用黑魔法的吸血鬼始祖# Agasha 对于每一个细节的设计和描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由,下面举几个书中出现,但在电视剧中有所变动的细节: 1.受害人的死法 譬如书中 Emily Brent 的死法由针孔注射毒药,窗外无来由的小蜜蜂除了让人抓狂之外,也着实加深了读者对凶手执着于“完美谋杀”进一步认同。但电视版则改粗暴地改为由笔(或是铁丁)插死。 2.死亡顺序 对于各人死亡的顺序也未能很好地给出解释,不知情的观众可能会觉得仅仅是按照那一首美国歌谣的顺序,但在书中 Agasha 为凶手赋予了非常强烈的爱憎分明的道德感,从而决定了各人死亡的顺序,他将他认为人性最为恶劣的受害者留到最后,为了让她/他最大限度地承受对未知未来的恐惧感。 泯灭人性并未出现在 Agasha 的书中,因为凶手始终相信人性本恶,但并不相信无辜之人值得为之受累。 3.第10个受害者 凶手并不把自己算做第 10 个受害者,书是的第 10 个受害者是作为中间人的 Morris ,而电视剧中也并没有提及到。 4.手枪的隐藏位置 这也是最容易受到大家诟病的一个地方,电视剧中手枪和万能钥匙的隐藏是放在一个狼头的装饰品里,你是当受害者瞎了是嘛……书中手枪是被凶手隐藏在那数不清的罐头食品中的其中一个里面。还有那新增的万能钥匙梗也是没有发挥什么特别的作用呀~~~~~ 5.谜底揭露 与电视剧中凶手和 Vera 对话不同,书中 10 个受害者一直到死都不知道凶手是谁。 其实,原著已是一部非常完整的电视剧剧本了,所以BBC编剧所做的一些改编实在觉得没有太多的必要,强烈建议看一下原著,最后一段凶手的文字真是起到点睛的作用,让人对这个杀人犯起不了一丝的惧意,他就是一个可爱、有原则、有坚持的完美犯罪天才呀~当然,前提下是你没有做过亏心事。

个人公众号:DramaMatters

 4 ) 海风抚摸了你们的骨头

小的时候是看过阿加莎全集的 但是记忆总是模糊了 对于她最为出名的那些群戏谋杀案 每次看到新版本的影视改编 总是有种对受害者们和凶手们的陌生感 百看不厌
 
一辆火车 一艘船或者是一座海中孤岛 被困在上面的一群”陌生“人 每个人都个性鲜明 每个人都是不同职业 而每个人也都有着隐藏的过去 也许人人都是凶手 也许最没嫌疑的人才是凶手 也许每个被杀者都是凶手
作为侦探的波洛其实是有同情心的 他在东方快车里认可了12人陪审团 默默离开了 在尼罗河上 他成全了Jacqueline杀掉Simon后自杀的行为 可惜在无人生还里没有波洛 只有凶手冷酷的审判 所以最终没有人活着离开那座岛
 
以下剧透
**********

这个故事最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不是个解谜 它没有铺垫也没有推理 没有像波洛这样的人做为旁观者观察 指出每个人的嫌疑和动机 每个环节的可行性 每个人的在场与不在场证明 相比较 尼罗河谋杀案才是特别正统的侦探推理 (个人最喜欢的莎奶奶影视改编就是1978年的尼罗河上的惨案 里面的波洛有种胖萌感 而且Mia Farrow演的超狠)

原著里有一些很重要的内容并没有包括在这次的改编里(BBC的这个改编完全抛弃掉了之后的警察处理案件和解释一切的漂流瓶中法官的自白):
1. 那个帮“Owen夫妇”代理了一切的律师Morris 其实他也是被选中的而且是第一个死去的人 他死于法官在上岛前给他的一颗假药 他贩的毒品害死了法官朋友的女儿
2. Vera在吊死之前还想着的Hugo 在一次醉酒中将Vera罪恶告诉了旅行碰见的法官 使得法官选择了她成为第九人 (剧里Hugo对Vera说得那句“I'd see you hang"其实间接做到了)
3.船夫和当地人被告知1个星期内都不用管小岛
4.Lombard是唯一一个曾经怀疑过法官就是Owen的人

还有一些罪行上的出入:
原著里管家夫妇在前雇主心脏病发时故意没有拿药而致使其死亡
将军并没有直接打死让自己戴绿帽子的情夫而是让他在战争中执行了一项必死无疑的任务
老妇人赶走的年轻女仆是投水自杀
警探是做伪证导致一个无辜的年轻人终身监禁并死于狱中

关于一切的始作俑者:
在原著法官的自白里 他提到了自己的两种性格 虐待狂和强烈的正义感 他非常享受看到罪犯在他的法庭上被审判时受尽痛苦折磨直至毁灭 他享受以正义的名义杀人 他想实施罪恶也想惩罚罪恶 所以他选择了这样的十个他认为逃脱了法律制裁的罪人 同时他明白自己也是个恶人
他在岛上的各种杀人计谋其实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暴露危险 他完全可以在一开始就下毒把所有人杀死这样成功率更高 但是他的重点就是希望看到这些人被困在这里为自己内心的恶发疯

因此我觉得这个新版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每个人在被揭发出深藏的”罪恶“后都陷入了一种精神折磨 被自己害死的人的幻象出现 就像Lombard反复说的那句 We are being hunted
当小岛上的揭发和杀戮开始以后 除了一个人之外的其他人都被巨大的恐惧夺去了理智(最后死的Vera已经陷入到癫狂的状态里) 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自己做过什么事情 但并没有人自责自己的罪行还找到了正当借口为自己开脱(在一开始的唱片揭发场景里 只有富家子和雇佣兵承认了自己做过的事情 但并没悔意)潜意识也一直都在恐惧着自己会因此受到惩罚 (看到后面恍惚觉得这是一部鬼屋吞噬众恶人的恐怖电影 还配着那首惊悚的童谣)
警探在临死前说了句很亮的话 Perhaps we are dead already and we just dont realize it 突然就增加了点似梦似真的魔幻味道
在那艘飘摇的小船载着众人驶向那座孤岛的时候 海风抚摸过了所有人的恶骨 无人可以再次逃脱

一些周边
*****
之前有十个不同的影视版本
电影致命ID的灵感来自于原小说
阿加莎在舞台剧的改编版本里有不同的结局 Lombard 和 Vera 是无罪的他们最终存活并相爱

 5 ) 对密室求生类作品的最好表现方式是揭露人性

(大量剧透,建议观剧或原著后阅读)

阿婆诞辰125周年,我们戏剧界的良心BBC立马应景地拍摄制作了阿婆的这部最负盛名作品之一《无人生还》,采取原著结局!采取原著结局!!采取原著结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噜,我这样的推理迷怎么能不第一时间冲上前一睹为快呢?!

《无人生还》又名《童谣杀人案》(And Then There Were None,1939年发行时书名为Ten Little Niggers,后改为Ten Little Indians),出版于1939年。这部小说莫说在阿婆作品中,就是在整个推理小说史上,亦具有难以磨灭的崇高地位。熟悉阿婆作品的朋友应该了解,阿婆的推理作品喜好并擅长密闭空间的群戏设定:或行进中的东方快车、或尼罗河上的游轮,以及阿婆的两大招牌系列:侦探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系列中,密闭山庄的梗也不止一次出现。而《无人生还》这部作品更是把密闭空间的连环杀人事件布局玩到了极致,尔后对该作品的各种诸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形式的翻拍更是层出不穷。著名高口碑电影《致命ID》更是结合了“人格分裂”题材的一次天才式的伟大致敬。在推理题材民众热衷程度颇高的日本,无论是在推理小说中诸如绫辻行人的《十角馆的杀人预告》 ,亦或是漫画例如名侦探柯南的《名侦探的聚会》、金田一《秘宝岛杀人事件》里,总能看到《无人生还》的影子。

就我个人观感而言,相对于推理,这部作品的定位应该更贴近于密室求生类的惊悚。十个人被素未谋面的神秘主人邀请到一座孤岛上的独幢别墅中,原本应该是轻松温馨的度假却由晚餐后留声机里传出指控所有人都犯有杀人罪行的神秘声音而转变成了一场恐怖的噩梦。从当晚开始十个人相继死去,他们的死亡方式与别墅房间里的暗黑系童谣内容完全相符:
十个印地安小男孩,为了吃饭去奔走;
噎死一个没法救,十个只剩九。
九个印地安小男孩,深夜不寐真困乏;
倒头一睡睡死啦,九个只剩八。
八个印地安小男孩,德文城里去猎奇;
丢下一个命归西,八个只剩七。
七个印地安小男孩,伐树砍枝不顺手;
斧劈两半一命休,七个只剩六。
六个印地安小男孩,玩弄蜂房惹蜂怒;
飞来一蜇命呜呼,六个只剩五。
五个印地安小男孩,惹事生非打官司;
官司缠身直到死,五个只剩四。
四个印地安小男孩,结伙出海遭大难;
鱼吞一个血斑斑,四个只剩三。
三个印地安小男孩,动物园里遭祸殃;
狗熊突然从天降,三个只剩两。
两个印地安小男孩,太阳底下长叹息;
晒死烤死悲戚戚,两个只剩一。
一个印地安小男孩,归去来兮只一人;
悬梁自尽了此生,一个也不剩。
餐桌上还有十个小瓷像,每死一个人,瓷像就会莫名少掉一个。这恐怖氛围营造得简直登峰造极。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布这个旷世迷局的时候,阿婆精妙地安排了真凶假死的情节。没有名侦探为你抽丝剥茧,没有罪恶之人能逃出生天。读者就这样在一路提心吊胆又兴奋刺激地窥视了十个将死之人的内心世界之后“目睹了”他们的离世。所有的谜团连末尾接手的警方都束手无措,直到终章漂流瓶里的那封自白宛若上帝之手揭开真相、阐明罪恶。一气呵成,余味正浓。所以说,这个作品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推理部分的,若说有,那也是存在于读者的思维活动中。就这样一个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惊悚恐怖氛围浓重的高质量迷局而言,以刻画形象揭露人性为切入点,不失为影视改编作品创造者之上策。

而就BBC这版的三集连续剧表现来说,正是很好的把握了这点,以较高的完成度再现了这部名著。剧集开始就加上了很多其他版本里去掉的火车上相遇的情节,主角率先出场,人物性格有了第一次的展现。隆巴德从出场就是个坦荡的坏人,邪气的外形,对女主不怀好意的“兴趣”很自然地勾勒出人物的形象,也符合能陪女主活到比较后面的人物设定。女主是个复杂的人物,不管是原著还是每一个符合原著精神的影视版本。在故事的开始你根本不能断定其是正是邪,娇柔端庄的外表加上全剧不断穿插的有关小男孩的记忆,让人很难怀疑此人犯有怎样的“罪恶”。但她又是最早意识到“童谣杀人”这一阴暗现实的,当她确定了自己的猜疑,就立马变成了人群中最神经质和歇斯底里的人。这些转变演员拿捏的很到位,要不是我早已谙熟整个剧情,观剧过程中都要不禁怀疑这样“脆弱”的女主会不会被提前干掉。可随着剧情的发展,在诸多生死攸关的时刻,女主所表现的特质开始与初来别墅之时割裂,更贴近回忆里那个一袭红色泳衣热情奔放的沙滩女郎形象。在小男孩不幸溺水的那场戏里,导演刻画了一个比较隐晦的细节:女主让小男孩独自先去游泳时,躺在沙滩上划下了一些字迹,随后又迅速抹掉,全剧始终没有像拍摄管家谋害前雇主那样赤裸直接表现小男孩溺水而亡的景象,这个细节暗示结合后来女主“奋力奔跑”时的慢动作以及当时似有似无的唇角的微笑反而加强了对女主阴险内心的表现。

女仆的表演很到位,她的形象从一出现就透着让人很不舒服的气息,这个终日活在沉重的心里负担下的愧疚又怯懦的女人一如另一个“罪人”形容的那样,好像死了一半的僵尸。其实她的罪恶算是十人里较轻的,算是知罪不报的从犯。女仆的丈夫是个内心更为阴暗的人,他显然是主导谋杀前雇主的主凶。而目击者——他的妻子之死或许在他看来是种解脱,没有任何悲伤和不适,他仍能淡定地完成各项既定的工作,出入安置因为罪恶而“遭惩罚”的尸体的房间。当其他人开始不安地探讨起他们夫妇被指控罪行的可信度时,他还能阴森森地躲在门户偷听。原著里最后说过,真凶是非常缜密地制定了整个杀人计划,罪行比较轻的最先死去,管家死状较惨,倒在了中段。纨绔公子哥儿马路杀手演员形象到气质都很贴切,对于自己的行为没有正确认识,开头时加的那段林间超车戏份很好,这么没有责任感又幼稚的富家子活该早over啊。虔诚教徒“老处女”是个很古怪的人,从开始把女仆叫到跟前刻薄严厉地指教就看得出来。表现她迫害养女的部分也很隐晦,这种方式很适合性格古怪又不是主要人物的罪人。将军倒是真的心里苦,堂堂军中将领竟被手下年轻小哥戴了绿帽,根据书中内容,自家老婆是个与小哥年纪相仿的小妻子,所以说老夫少妻还是容易出问题啊,老将军一怒之下痛下杀手最终酿成一生大错。退役警察内心挺变态的,这个人从面相上就让人觉得怀有某种怪癖,真凶很有心机地把他留在最后集团里与其他三人互相厮杀,很懂人心。医生是个一直被自己的失误致死病人这一巨大阴影笼罩的人,这个阴影如芒刺在背,让他多疑让他脆弱。导演安排这个人物每次内心脆弱的时候就抖着手喝酒平复心境,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正是因为他的一次醉酒才导致了那个不可饶恕的过失。因为他内心脆弱,所以愈加讨厌歇斯底里的女主,所以两人多次产生冲突。也正因为这样,他也是适合留在最后集团与女主方面抗衡的人选。

说了很多其实不难看出,这一个完美的案件依赖的是幕后真凶心思缜密的布局。他提前收集整合了全部信息,挑选人物并了解其性格,预知把这些人物组合在一起当死亡一步步来临将会发生的故事走向。被留在最后的人是最复杂也最邪恶,他们之间可能会尽情猜忌并相互厮杀,这种情形下还要保全自己全身而退,所以真凶必须具有最高级的智谋和情商。可以说,这个人物是最不好把握的,既不能太锋芒毕露,又不能毫无存在感,他可是这个迷局的背后终极大boss——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化身啊。值得庆幸的是,演员选的很好,老戏骨,一个很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的优雅老者查尔斯•丹斯。关于这样的演员和角色,无需多说,他们自成一部剧的风骨。

说到最后提几点个人认为不足的地方。首先是关键道具小瓷人,记得以前看的1987年前苏联版的道具用的是黑色的,深以为比该版绿色小瓷人符合更符合童谣意境,从视觉效果上也不会太突兀。其次还是结局的安排,个人非常崇尚最终结尾遵从阿婆原著版本一个都不留的设定的。本就都是有罪的人,最后在上帝公平的裁决下以命偿还。如果这样一个关乎人性的精彩迷局,活到最后的性格复杂之人最后被证实是无辜的还以两情相悦剧情告终,这还称得上什么《无人生还》呢?就这一点,本剧做的很得我这样古板的原著党之心。但私以为,如果最后不让法官亲自走出来解说而是让这个局寂静散去。终章采取原著那样以一封瓶中信的形式揭开谜底似乎更有韵味儿。

总的来说,这一版BBC改编连续剧完成度和贴合度较高。在观众大部分很熟知故事的前提下,淡化了悬疑和惊悚的部分,重视人物刻画和人性探讨。如果更浓缩一下,取其精华做成电影,相信亦会成为市场上比较优质的作品。

 6 ) 新时代的死亡游戏 ——BBC版无人生还与小说版的不同

新时代的死亡游戏
——BBC版无人生还与小说版的不同
【严重剧透】
一口气看完了三集,然后又把小说温习了一遍后写下了以下这些东西。
BBC的剧一开始看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看第二遍的时候才会觉得每一个画面都是绝妙的伏笔和铺垫。无人生还也是这样。
风吹麦浪(嗯哼,是麦子么..),穿着红色泳衣的女人,海边,无尽的呼唤,Cyril……I love you……从一开始就逐渐交代着每个人的罪孽。
镜头的语言真心美,个人尤其喜欢以打字机的方式呈现出邀请理由的那一部分,演员与角色开始一一对应。通过对于原著小部分的修改使得每个人被邀请的理由都不尽相同,拉大了每个人物之间的差异,也使得“如此迥异的一群人会聚在一起”变得更加的矛盾。
一对欧文夫妇对女子道德教育有兴趣,却又有着女性精神混乱疾病,喜欢狂欢的party,又是军事史学爱好者,很显然这些矛盾点不可能同时集中于一对夫妻之上,欧文=unknown 也更加顺利成章。相较之下原著小说的邀请理由,就以上提到的四个人来说,基本上都是通过提到“一个共同的朋友”,手法上略显单调。
对于那张全剧最重要的判决词唱片,剧也做出了交代,恕我愚钝,一开始都没意识到……
剧版的无人生还是很注重细节的,火车上特写的绳环预示着薇拉的生命将以上吊结束。法官的药,看来他的病真的没好;安东尼的车、薇拉的泳衣、将军妻子的照片、医生颤抖的手、隆巴顿的手枪都是他们犯罪的原因或手段;管家妻子带着墨镜,掩盖着她内心的恐惧。
好吧,还有火车上薇拉和隆巴顿的那一段小情节,后面感情不深化也是不可能的了。
话说BBC的选景也真是很赞,士兵岛上巨大无比的深坑,海鸟在其中盘旋,叼食着被抛下的内脏,明明画面并不阴暗,但是一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觉也是让人不寒而栗。请告诉我这是真的。
好吧接下来正式说一些BBC改动较大的地方。
1. 安东尼是一个毒瘾男孩?
BBC首个将安东尼编排成有毒瘾的少年,然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依原著来看,这么一个轻佻的纨绔子弟开车撞死了两个孩子还不知悔改同样合情合理,并不需要多添毒瘾这一条罪状。
那么可能的解释就是安东尼随身携带的毒品是为了剧中后面出现的那一场迷醉的party做铺垫的。Party似乎在彰显,四个深知自己深陷绝境的人,相互之间不断猜疑,神经高度紧绷,突然之间,脑子里那根维持着人最后一点理智的弦崩断了,一时间,纵情纵欲如汹涌的洪水拍岸而来,势不可挡。欢歌、迷醉,用这样的方式自我麻痹,情愿无意识地死去,也不愿意再痛苦地活着。也许是人最后那一点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着那颗不愿正视现实的心灵。就如同在受到剧痛时,愿意选择昏迷,而不是清醒。个人以为,这段改编是全剧的亮点之一,而演员的演技在这个时候全部彰显出来。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也在此完全升华。也是他们太过亲近,让医生恢复了理智。选择用医生这个角色把人物全部拉回现实也合情合理,首先不管在哪个时代,医生这个职业所潜在代表的都是拥有智慧的头脑,以及一定的心里承受力。而在剧中塑造的医生本来比较多疑,与剧情的发展十分合适。
party中医生和警察的关系如此亲密,怕是又不知惹起多少人的尖叫,这也是BBC的惯用伎俩了……
2. 医生的性格
小说中,在管家死后,薇拉惊恐万分,几近发疯,被医生一巴掌拍醒。在剧中,居然完全倒过来了!医生几近发疯,被薇拉一巴掌拍醒!不得不提在这次激烈的冲突之前,BBC自己安排了另一次冲突,即在两个人死后,薇拉率先变得歇斯底里、咄咄逼人,以至于导致了第一次的全员大搜查。这时,受到侵犯的医生说了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 who the hell do you think you are? I’m a doctor. You’re a secretary.” 怀疑已经不止在个体之间,嗯哼,还上升到了社会身份的层次。对小说修改后还是有更加联系现实的意味。
3.安东尼是自杀?
    安东尼一开始被怀疑是自杀,直到管家妻子死后,他们才认为这是谋杀。在剧中,直接跳过了对于自杀的怀疑,一开始就进入了神经紧绷的状态。改变后剧情更紧凑,更有节奏感。但是小说更加符合人情感的变化。对于突然碰到一个人的死亡,并且总总证据都表明自杀的手段更加容易。那么无论是处于自我保护的心理,还是处于破案的心理,无论是为了自我欺骗,还是为了节省麻烦,人都会先倾向于怀疑这是一场自杀,死亡这种事情不会这么容易就降临到自己的头上。
4. 将军与警察的罪孽,宗教狂人的死亡
同样为了剧情紧凑处理的还有将军谋杀了士兵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将其派入死地,而剧中是直接抢杀,同时省略了一个人物的出现。
影视剧就是要用镜头去代替文字,用具体的画面去代替抽象的感觉。所以对于令宗教狂徒死亡的手法,剧版的处理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毫无疑问小说中的描写更加贴合童谣,但是实在是不太容易表现罢了。
警察的罪行做出了改变。小说中警察受利益的驱使使一个无罪的男孩戴罪入狱最后死于劳役,而在剧版中男孩变成了一个同性恋。警察因为恐同将男孩活活打死。虽然在警察把大门关上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警察内心其实是一个同性恋,对男孩有某种欲望的冲动。
同性恋这个话题对于腐国来说真是太驾轻就熟了,这也算是改编之后留下的浓重的时代烙印。
5. 薇拉与隆巴顿,爱与否?
薇拉和隆巴顿的感情戏、激情戏。原本以为只是用来博眼球的手段,直到最后只剩下薇拉和隆巴顿两个人时的那一场,我们姑且称它为“决战”。两个人之间那一点点于危险处诞生的好感都在最后的生死面前化为乌有,那一点点信任与依赖都因为猜疑而不堪一击。感叹一句,这就是自私自利的人吗?!因为之前两者的感情得到过深化,所以当情感瓦解的时候才格外令人感叹和心惊。原来人与人之间联系的纽带可以如此脆弱。现在我们相信的一切,在关键时候,都可能一文不值。
薇拉杀了隆巴顿。一个软弱的女人杀了一个强壮的男人。一个疯狂的女人杀了一个理智的男人。一个忘记爱的女人杀了一个还存有爱的男人。胜利究竟会亲睐谁?谁都不是胜者。
6.法官看着薇拉死去。
    意决自尽的薇拉又想活下去了。矛盾吗?未必。
薇拉为什么想自杀?正如小说中所说,“一个人刚枪杀过一个人,神经扔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加上环境的催眠作用,容易走上自杀之路。”
薇拉为什么又不想死了?薇拉自尽本就有一部分是环境催眠的结果,当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催眠效果消失,薇拉又再次恢复理智,理智勾引起了她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求生的欲望。人本能是怕死的吧。总觉得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选择自尽的人都是因为心中有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凝聚起来,成为一种高密度的冲动,而冲动诱使人做出非同一般的决定。只要稍过些时候,待冲动散去,人便如同抽去了全身的力量,再无力去想那些关于夺取自己生命的事情。
更何况,当薇拉看见法官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已知这场杀人游戏都是法官布下的棋局,而自己则成为了法官手中玩弄的对象。这时候的薇拉想活下去也变得顺其自然,当然法官不会给她再活下去的机会。
结尾的改编依旧符合让剧更有画面感,更有表现力的宗旨,也让薇拉这个角色更复杂,体现了人的多面性。
7.教科书般的flag.
    “ Are we already dead?” “ I’ve got a tomato crop that’s got to be harvested. Who’s going to do that?” 也许这段坦白是显得有些生硬,但也恰印证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剧版与小说的不同之处主要就是如此,当然还有些小地方没有一一罗列。
怎么说呢,剧版的无人生还已经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剧,越细看越有味道吧。

 短评

阿婆的小说,听着这口英国腔就已经四星推荐了。阴森的小岛画面,就想看着这帮人怎么一个个死在上面。感觉自己有些变态......必须五星推荐

7分钟前
  • 独伫江边
  • 力荐

大家肯定都是给我隆巴顿帅死的

11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推荐

扑通一声拜倒在真诚耿直理智的Mr Lombard的真空毛巾裙下,看完了也没觉得他到底有多坏,窝还以为他不会狗带的,毕竟颜即正义,orz

13分钟前
  • T_____T
  • 推荐

结局真是简单粗暴……

18分钟前
  • 大脸猫
  • 力荐

比起柯南 道尔,我果然还是更喜欢阿加莎 克里斯蒂。推理毫无瑕疵,关键是没有塑造名侦探在里面装逼,只有复杂的人性

20分钟前
  • 宇宙第一皮孩
  • 推荐

人在做,天在看,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2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艾丹帅出宇宙 整个行走的荷尔蒙

27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Aidan那么帅才是最大的罪过吧= =

29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力荐

完美主义者一定要按照套路出牌的设置,人要一个个死,小人要一个个撤,这时候玩家没有吃喝拉撒全在一起,没有抱着小人不撒手,就是不客观

33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还行

为什么所有悬疑片主角们都不懂得出了危险大家要抱团行动才能增长战斗力的道理。

36分钟前
  • 11点睡
  • 推荐

阿加莎的原著无可挑剔,距离神作还有一步之遥。这部剧好就好在短小精悍,若是拍成美剧估计至少10集,大陆剧至少40集。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有点失望,虽然拍得很美,演的也还可以,但是没有拍出我期待的悬疑感。故事都这么熟了,拼的就是谁拍得惊心动魄。Kili帅爆还裸加一星。

4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所有人守着那一盘子小人不就行了……

48分钟前
  • 尤里卡
  • 推荐

我最爱的团灭式童谣杀人事件。不知道评论里那些说推理强大的人是如何看的,如果不看原著,从推理角度来说,那改编的这个剧是一点推理都没有的,杀人手法什么的都是一团迷。可是气氛渲染成很阴郁的美,剪辑零零散散却拼凑的很紧,几次闪回也很英伦,所以当成一个普通的带点惊悚的故事片算是不错了。

49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截成三段彻底毁掉了原著层叠渐进的恐惧,结尾处理非常不喜欢,一点完美犯罪的意思都没了。内在美学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表演舞台痕迹重,却并没有利用好语言来营造氛围,反而弄了花里胡哨的慢镜剪辑,使整体效果非常做作。Aidan第一集根本认不出,后来卷毛就不自觉地冒出来了哈哈哈。

53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警方结论:凶手是提利昂·兰尼斯特(kidding【他们把屋子搜个底朝天的时候小人儿藏在哪儿?知道歌谣里有熊就不能早点把熊扔海里?!但爱蛋实在太美,一人独担两颗星❤

57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隆巴德上尉真是太帅气了!很可惜,没有在剧情里体现一下完整的歌谣。

60分钟前
  • 蓮恩
  • 力荐

我就说隆巴德眼熟,原来是Kili…

1小时前
  • 栗子君
  • 推荐

其实在阿加莎影视作品那个体系内属于拍得很好的了,但是这种东西现在看来还是不免陈旧单调,从一个反面说明对这样的作品做表现风格的现代化是多么重要,神探夏洛克的走红不是偶然的。

1小时前
  • 麻绳
  • 推荐

颜值高的人活的久。

1小时前
  • Liquo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