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山鱼谱

剧情片韩国2021

主演:薛景求,卞约汉,李姃垠,敏度希,柳承龙

导演:李濬益

 剧照

兹山鱼谱 剧照 NO.1兹山鱼谱 剧照 NO.2兹山鱼谱 剧照 NO.3兹山鱼谱 剧照 NO.4兹山鱼谱 剧照 NO.5兹山鱼谱 剧照 NO.6兹山鱼谱 剧照 NO.13兹山鱼谱 剧照 NO.14兹山鱼谱 剧照 NO.15兹山鱼谱 剧照 NO.16兹山鱼谱 剧照 NO.17兹山鱼谱 剧照 NO.18兹山鱼谱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4-06-07 00:22

详细剧情

  纯祖一年,丁若铨(薛景求饰)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配到遥远的黑山岛。来到岛上后,丁若铨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他向在这里土生土长、熟识各种海洋生物的青年渔夫昌大(卞耀汉饰)寻求帮助,但最初昌大因丁若铨是戴罪之身而拒绝。后丁若铨了解到昌大在自学识字的过程中常遇到困难,于是提议将各自擅长的知识教授对方,昌大最终同意,两人也在相互碰撞中成为了彼此的良师益友。然而,丁若铨在得知昌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仕途后大失所望,昌大也明白两人各有志向,亦师亦友的二人决定分道扬镳……

 长篇影评

 1 ) 《兹山鱼谱》:知识不能改变命运,只能改变看待命运的方式

非常喜欢近几年韩国电影的片名风格,看起来漫不经心、摸不着头脑但实际又有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很酷。比如这部《兹山鱼谱》,不了解韩国历史的人肯定是不知所云。比如同样在第57届百想艺术大赏拿了大奖的《三振集团英语托业班》,韩影最近少有的女性题材电影,有我很喜欢的李絮。再比如《建筑学概论》,是一部不错的爱情电影。

《兹山鱼谱》是一部朝鲜王朝(1392~1910)后期的著名文献,是韩国古代最全面和详尽的鱼类学书籍,历史地位很高。电影讲述的就是本书作者的故事。主人公丁若铨年少时,因父亲去京城为官而来到汉阳,接受了阳明学,后又对西学和天主教产生浓厚兴趣,并从事天主教活动。1801年,朝鲜发生了大规模镇压天主教的“辛酉邪狱”,丁若铨三兄弟的命运也发生改变。丁若钟被杀死,丁若铨和丁若镛被流配。来到黑山岛上的丁若铨,安然接受命运,并对这里的海洋生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决定写一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籍。岛上的青年渔夫张昌大一心读圣贤书,想要考取功名,丁若铨与昌大互相协助,一个读书,一个著书。

编导最厉害的能力就是于细微处见大义,这也是韩国历史题材电影最精彩的地方。一部书,三两个人物,可以铺排成一段气韵悠长的苍凉传说。电影根据《兹山鱼谱》序言改编,有真实的历史基础,但也加入大量的虚构情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电影有意把丁若铨和张昌大塑造成既为师徒又互为对照的人物。丁若铨,功成名就,宦海沉浮,思想开放,心系苍生;张昌大,底层草民,家徒四壁,忠厚勤恳,渴望改变。

丁若铨问,为什么读书。张昌大答,为了活得像样一点。

古代朝鲜和古代中国一样,读圣贤书,考科举,做大官,是底层人突破阶层、向上流动的几乎唯一途径。对书本的崇拜背后都是对成功的期待。电影里经常引用《大学》开篇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昌大在昏暗油灯旁,捧着书本,反复诵读的时候,他期待的大概不是“至善”,而是“功名”。

读书,书本,知识,被简约为“成功”的代名词。

八零甚至九零一代大概都有这样的成长经历:从小学到高中,上学读书都是头等大事,拿名次,得奖状,全家光荣;十年寒窗苦读,终于榜上提名,家里最大的期待就是上大学,当大官,有出息;步入社会,酒文化,茶文化,圈子文化,办公室文化,潜规则,托关系,走门路,难得糊涂,权钱交易,溜须拍马,栽赃陷害,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胳膊拧不过大腿,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光脚不怕穿鞋的,这些书上从来没有教过的东西成了生活日常,而且美其名曰“社会大学”“生存智慧”。

学的是“真善美”,做的是“假恶丑”,学习知识成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高效方式。曾经的手不释卷,早已变成烟不离手酒不离口。

十九世纪初期的朝鲜吏治极为腐败,电影中出现的“黄口充丁(未成年人被算成军丁而征税)”、“白骨征布(死人被列在征税名单上被征军布)”频频上演。权贵阶层高谈阔论,不理世事,胥吏狐假虎威,盘剥百姓。穷苦百姓唯一能抗衡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没有制度是完美的,“坏”制度下也会有善政,“好”制度里也会有恶行。所有的善恶都是人创造的。

如果你欣然接受,可能就像电影后半段靠学问成名后的昌大,终于看到人生曙光,接受曾经嫌弃他的父亲抛来的橄榄枝,“想抓泥鳅,自己要进泥塘” ,跻身儒林,研究仕途,推杯换盏,卖官鬻爵,鱼肉百姓。你会心安理得,因为这是你艰苦付出应得的回报。

如果你坚决拒绝,可能会像电影里的丁氏兄弟,为了心中执着的信念,抛洒热血,蹉跎前途,穷困潦倒,依然不坠青云之志,安贫乐道,笃志躬行。你会光明磊落,因为这是你一直追求的知行合一本真人生。

电影中的丁若铨代表一种理想人物,思想开明,心系苍生,忧国忧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会问昌大:“为什么你们就是负责钓鱼,我们就只是负责吃鱼呢”。东西思想交融和启发使他能跳脱出来,重新思考国家、君臣、人生和学问。他的“离经叛道”注定了不被理解,他的真诚耿直注定了郁郁终身。

张昌大实际上完成了两次启蒙。儒家经典和出人头地的梦想,让他精进学问,增益才智,一展身手;西学思想和官场现实,让他明辨是非,回归本心,如梦初醒。

知识是双刃剑,丁若铨和张昌大都靠掌握知识的秘诀一度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因为信赖知识的纯洁不能同流合污而放逐自我。个人面对庞大的国家机器,是无力无能的。他们意识到了,所以他们愿赌服输。

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了吗?没有,现实意义上,他们都失败了。

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了吗?有,命运最终是被他们自己掌握了。

知识越多越好吗?

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曾有一段经典的“铁屋子理论”: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然而最终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文化启蒙,批判的武器最终被武器的批判代替。

知识“无用”,但还是可爱的。

家居嫂用朴素的语言说:“种子重要,土地也很重要;播种的父亲重要,辛苦怀胎的母亲也很重要;看了这么多书,这些都不懂吗?孩子们得知道母亲多么不容易,男人也得知道自己婆娘多么不容易。”

因为捡到一个地球仪,丁若铨借机教导昌大:“那些西洋人,明知道世界是圆的,依然相信天主教。所以我也运用圣礼学接纳了西洋的几何学和修理学。圣礼学和西学绝不会是敌人,而是要一同前进的挚友。”

豆瓣上很多朋友评价这部电影的时候都多少带着遗憾,“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国产电影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文化和题材的所谓归属其实不用过于纠结。人类的文明史已经一万多年,国家和民族只是近二百年的新概念。文化始终是流动的,每个群体都可以采取自己认可的部分接纳吸收,塑造自己的文化。同在东亚儒家文化圈,这部电影水墨画般的气质与民贵君轻的价值观可以说是“中国”的,也可以说是“韩国”的。学习知识本来应该是让我们求同存异,殊途同归,不该用来定高低,别贵贱,分敌友。

导演李濬益接受采访时说:“丁若钟把天主教当作宗教,丁若镛将其作为性理学的补充品吸收,但丁若铨把‘西学’当作哲学来接受,《兹山鱼谱》是其成果之一。”“如果你想轻描淡写地看,那这部电影只是描述丁若铨和弟子昌大的关系,但再深入一步,就会发现价值观念的对抗,这是关于世界观冲突的故事。丁若铨是以自己的方式接受西学,追求新哲学的人。相反,丁若镛以性理学为基础,接受了部分西学。而昌大是想在现有的秩序下取得成功的人物,因此比起丁若铨,他选择了丁若镛的道路。在此过程中,与老师的观念冲突、思想的碰撞等等,都以电影的方式讲述着。简单远观,你可以享受两人的友谊,如果深入挖掘文本的话,这将成为一部可以从哲学角度思考的电影。”

电影里的丁若铨说“我所期望的是,没有两班和贱民之分,没有嫡子和庶子之分,没有主人和奴隶之分,也不需要君王的那种世道。

无论是西学还是圣礼学,只要是美好的都可以用,我运用圣礼学接纳了天主学,但是这个国家,却连一个渺小的我也容不下,这个国家的圣礼学究竟是为了谁。这个国家的主人是圣礼学,还是百姓?”

一个绵延了至少两千年也没有完美解答的问题。

韩国电影越来越以民众代言人的身份积极发声。制度上韩国有标准西式民主政治的自信与骄傲,但骨子里也许依然东方色彩浓厚:强烈家国情怀,期待明君贤吏。

《兹山鱼谱》用一个非常传统和简朴的故事再一次讨论了人何以安身立命,完美世界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但人还是一代一代继续活下去。“昌大啊,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是坏事,但是即便被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尝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2 ) 无题

1. 看了二十分钟,还不错,丁若铨问可居嫂,您是不是也嫌弃我是负罪之人啊?“不不,您很英俊”,笑死我了!!!

可居嫂低情商:谁让他一个劲灌酒还去海边瞎得瑟

可居嫂高情商:那个......大人他贪杯了,又去海边散步才出事啊

2. 画面真的美,月下独酌,波光粼粼的海面,孤月高升,这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3. 加分加分!可居嫂也是个神人,”大人也和普通人一样,觉得种子重要,地不重要,觉得父亲重要,母亲不重要“厉害厉害。

4. 越看越伤心。

5. 所以真实里昌大到底如何的?

6. 昌大,你听了老师说说天主教的话,就要洗耳朵了,殊不知中国有句话就叫“洗耳恭听”,最终你还是听进去了

 3 ) 《兹山鱼谱》-美学与哲学的平衡

观《兹山鱼谱》,我是带着纸和笔边看边记录的,真是教科书一般的传记片,每一帧都美如画,每一句台词都值得细品。

一、东方美学之意境

导演李濬益在采访中说:“自然,大海,天空,岛屿和美丽的人们,他们的样子在黑白画面的对比下,会更加鲜明。”

影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艺术呈现上十分写意,水墨质感,配上七言律诗五言绝句,古风古韵扑面而来,其中人物或漂于孤舟之上,或忙于潮汐之间,或醉于圆月之下,很多场景让人心生向往。

丁若铨因“辛酉教狱”被发配到黑山岛,流放初期想收当地年青年渔民张昌大为徒,被惨拒后参悟了那句“朱子的力量…真是强大啊”,自知无力改变,夜里只能靠饮酒稀释心中的苦闷,转头望向天空,感叹“好美的月亮,去赏月吧”,紧接着导演用了一段平行剪辑,分别展现了丁家兄弟在各自发配地对月吟诗的场景,这短短几分钟意蕴深长,让人心潮起伏,我愿称之为神,料东坡赏月应如是。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另有一场室内对诗戏我也极其喜欢,导演用四个机位去诠释这场戏,景别切换自如,构图极其考究,配以原创绝句,加以旁观视角,很好的呈现了雅致又温和的儒家氛围,然而这场戏内核上极其讽刺辛辣,这种反差达到了杀人不见血的效果。

一些闪着光的空镜和场景

我看很多影迷都惋惜这类本该我们最能拍好的题材,却被韩国电影人捷足先登了。确实是这样,回想2014年一曲由古筝演绎的《千本樱》在B站大火,现早已是镇站之宝,50多万弹幕刷的最多的是《中国通史》,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原曲是初音未来(日本虚拟女性歌手)的作品;时间再往前移,上世纪80年代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在故宫实拍的《末代皇帝》获奖无数,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虽说艺术不分国界,但在某些客观条件得天独厚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高产出优质的文艺作品,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与我接下来要阐释的影片哲学部分有着千丝万缕地关联。

二、学习的动机——了解鱼才能抓鱼呀

“你读书是为了什么?是能考取功名,还是能有钱买官职?

“你想读书写字,取得功名,是吧?”

影片前半段,丁若铨两次质问昌大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一次是试探,一次是反讽,在这位朝鲜顶级士大夫看来,“为什么而学”比学习本身更为重要,学习的动机决定学习的心态,直接影响学习的结果。

“了解鱼才能抓鱼呀”是昌大说的,丁若铨听后大为震撼,感触颇深。这里鱼指的是【自我】,了解自我,方能自洽,即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好奇而学习,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无它,亦能得到正反馈,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丁若铨作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早早参悟了这一点,他拒绝被任何思想体系收编,海纳百川,随遇而安,被流放至鸟不拉屎的黑山岛,他在给弟弟丁若镛的回信中称“对于好奇心重的人来说,没有比陌生的地方更好的地儿了”。对于学习,他爱的比脸色还单纯,比宠物还天真。在知识互换过程中,他给予昌大的,更多的是关于学习理念的认知,而不是关于性理学的逐字解析,他对昌大说:

——“提问就是学习的过程,只会背诵的学习误了国”

——“能看清世界,才能写得了诗”

——“一起学就行,性理学和洋学问并不是相冲的,是要一起前行的朋友”

——“了解朋友越深,我也会受益匪浅”

……

昌大在接受上述观点后,暂时摒弃了科考的想法,打破信息茧房,心无旁骛投身学习,进而获得飞速成长。他正确解读“痴人畏妇,贤女敬夫”,帮助笨蛋别将“解围”;开设了岛上第一个私塾;对妇孺提及万有引力和数理学;对诗三局便秒杀闭门造车的书呆子;学问之高也吸引了其生父的注意,这位混入泥水中多时的势利贪官不惜登门造访,成功唤醒了昌大想要科考的心,也引出了影片想要讨论的第二个主题【学习的出路】。

三、学习的出路——斑鳐走的路斑鳐知道,黄貂鱼走的路黄貂鱼知道

如果“为什么而学”,是为了自洽,那学习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便会考虑如何将知识进行更有效的输出,这便是学习的出路。

丁若铨认为不受制于人,不被制度裹挟,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亦可以帮助百姓,于是他在流放期间写了三本书,分别是《漂海始末》、《松政私议》和《兹山鱼谱》,均是系统、完整、客观地记录自己认为值得被记录的真实见闻,用实学助人,不受王朝兴衰左右,身体力行贯彻“如鹤之生虽好,而污水泥水亦善也”的价值观,可谓知行合一。

而对君主制深信不疑的昌大则认为要进入王的怀抱,才能为百姓着想,于是选择走仕途。他可以依据所观察的鱼类活动规律,用鲨鱼做诱饵,捕获巨型扁棘鲷,却无法用所学的性理学改变“衙前小吏把百姓当成农田”的惨痛景象。昌大为官期间亲眼见证“横科暴敛”、“稻谷掺沙”、“黄口充丁”等种种恶行,无解,最后只能挥着拳头暴揍冷漠同行,绝望之余喟叹“若不能按照所学的去生活,就按照自己的性格来活”。“达官必蠢愚,才者无所施”是总结,是预见,是其无法改变的宿命。

关于学习的出路,我并不是说体制外就好于体制内,这里我想借用一下钱理群对鲁迅的分析,他说鲁迅拒绝被体制收编,我们搜索一下不难发现,其实鲁迅生平大部分时间都在所谓的体制内工作,所以我认为体制内外是以【能否把握人格独立及精神自由】来区分的,摆脱被体制化才是学习的出路,会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但不会被禁锢。

四、胡言乱语

——关于“卷”

当代年轻人最讨厌的词是“卷”。

什么是“卷”,在职场中,大家学习背景、工作能力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有人率先多花时间搞一些没有用的花活,来争取一些自认为的“不可替代性”,用愿意牺牲时间成本这样一个态度给领导带来“安全感”,进而换取一些利益(如升职加薪),然后其他人跟着效仿的行为就叫做“卷”。

这背后的问题是,大部分人寒窗苦读数年,进入职场后,发现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甚微,SSRI治不了同质化悲剧。

——关于“国产电影”

我很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国产电影了,不是刻意避之,是完全没有欲望,这些年的国产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和高考作文一样,疯狂套模板,影视大V们都开始用完成度高不高作为能不能去看的评判依据了,这电影又能好看到哪里去,怕是拿着放大镜都找不到“艺术”两个字吧。《导演请指教》、《演员请就位》这类真人秀倒是火热,看着影视圈的人把劲儿都使在这上面,我只觉得荒唐,翻来覆去地演绎经典作品里的经典桥段,意义何在?有成就感么?要真有这些不甘,那就去创作,只不过创作之前,都好好想想动机和出路。倘若真是艺术天赋欠佳,又想吃这碗饭,请主创们至少回到人海中去观察感受下真实生活,莫把模因变信息。

 4 ) 兹山鱼谱中的古诗

(一)

有粟无人食,多男必患饥。

达官必蠢愚,才者无所施。

(二)

家室少完福,至道常陵迟。

翁啬子每荡,妇慧郎必痴。

(三)

月满频值云,花开风误之。

物物尽如此,独笑无人知。

(四)

北风驱我来,行行遇海止。

我兄风力猛,乃入沧溟里。

留妻作寡妇,别儿为孤子。

方其入海时,旷然若自喜。

杰气在胸中,百压犹百起。

何来两盂饭,欻然来养己。

皇帝虽巨富,如斯而已矣。

赤县本绝岛,目短迷涯涘。

豪门尽倾覆,其间仅五祀。

(五)

茅店晓灯青欲灭,起视明星惨将别。

脉脉嘿嘿两无言,强欲转喉成呜咽。

(“嘿”通“默”)

 5 ) 我们所缺失的儒者电影

《兹山鱼谱》取材于朝鲜李朝后期一位官至兵部左侍郎的大儒丁若铨因笃信天主而被流放到孤岛兹山完成该书的故事,他坚信朱子礼义之学不应是统治国家的主体,而应是与西学、佛学等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成为造福百姓工具的学问,他的主张必然不会被朝鲜这一自诩神州陆沉后儒家理学文化继承者的社会所认可,因此遭到长达十余年的流放。但在贫困落后的孤岛,接受命运的丁若铨结识了一位好学却无机会读更多书的渔民张昌大,丁若铨向张昌大传授自己毕生所学,张昌大则陪伴丁若铨了解海上鱼类,丁若铨希望以一本《兹山鱼谱》记述鱼的种类和习性以造福渔民。十余年间二人结下深厚的友谊,却最终走向殊途,张昌大为了功名最终走出海岛,委身鲜少谋面的父亲谋得一官半职,却因为无法忍受官场的腐败丑恶而最终还乡,丁若铨则在贫病交加中死在了张昌大回乡之前。

《兹山鱼谱》探讨的,是个人崇高理想无法实现时,一个身居污泥的有尊严的人该怎么做。丁若铨主张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祖宗之法的大同社会,认为礼义之学不应是禁锢人的而应是为人所用的,但这样超前的思想在那个时代遭到了严厉打压,他隐退到荒凉海岛,希冀以一本鱼谱以微薄之力造福百姓,既然官场腐败不能实现主张,那么便委身小岛守住气节,与其无谓的陷入泥潭,不如做些小而有益的事。他身居囚笼,却能够以豁达博大之心看待世界,“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张昌大读书,原本并不是有改变命运的想法,而仅仅是为了讨进士父亲欢心,但渐渐的,他发现读书、学习礼义之学让自己和其他满身泥垢的渔民有了区别,让他开始思考一些超越温饱的事情,成为一个有尊严(会吟诗作孚)的堂堂正正的人,也因此在多年的学习后,他不再认同老师的“清高”。但当他终于把老师的倾囊相授用于科举,虽然实力非凡,却被更有权势的贵胄子弟顶替名次,在虚伪而贪婪的父亲和朋友的帮助下接受他们买来的县令官职。身为渔民,他曾为了邻家被强征的牲畜据理力争不惜遭到痛打,如今他自己却成了见证百姓受层层剥削,死人和婴儿冲人头税、主人绝望之际自宫的惨状,昔日的受压迫者如今成了压迫者,他不能忍受,这不是他入仕的意义,他放弃一切“荣华”,回到了贫苦的故乡。他坚信,“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我选择随性而活”,这正是老师教给他的,也是那个勇敢少年的本心。

随着老师去世,张昌大回到故乡,原本一直黑白的画面,变成了彩色,黑暗如地狱巨岩的小岛,呈现出了壮美的蓝色,老师从来没把流放地当作囚笼,而张昌大也终于不在想着逃离。张昌大是丁若铨流放生涯中的那一抹色彩,带给他绝望之际工作的动力,而张昌大也如那海胆中飞出的蓝鸟,在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初心,身居泥垢,却能在精神上飞向高空。

电影没有执着于反复阐释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是花了很大篇幅描绘岛上温暖细腻而单纯的生活,展示着淳朴善良寡妇大妈、张昌大夫妇的简单爱情甚至边将有些喜剧性的虚伪与无奈,作为师生情的完美背景,作为丁若铨如陶渊明般清新人格的衬托,也寓意着,看似流放地的小岛从不是地狱,而是温暖的家。在表达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精湛的表演、轻快的音乐、细腻的剧本、黑白却表现温馨的摄影,让观看这部电影成为一种享受。

从故事选材来看,大儒不屈俗世丑恶而被贬的历史素材,在我国儒家占主导地位的千年历史中数不胜数,陶渊明、苏轼、王安石······这些远比区区中华文化圈边缘的朝鲜一介从未闻名的丁若铨要有名的多,他们的故事也明显更具浪漫色彩,而作为儒家文化母国的我们,也明显拥有更深厚的对礼义与施政治国冲突的理解,可我们鲜少拍出来这样优秀的历史电影。我们太受历史包袱的限制了,我们不敢拍,我们不敢有冲突,只剩下大儒纪录片和课本中的说教与定义。我们的电影产业一味的追求利益与流量,让历史电影成为了架着“古装”外壳的无脑商品。

我们缺的是素材与能力吗?我们只是没有人能踏下心来,拍一部正经的历史电影

 6 ) 丁若铨-另类的士大夫

丁若铨这个人物真是太耀眼了,原来也是个通达儒学的士大夫,但是又没有理学的迂腐,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接受西学,并学以致用。这个电影里出现了很多对比,丁若铨和丁若庸兄弟俩的对比,开头政敌的话一语戳破兄弟俩的不同,"哥哥才是可怕呀"。其实兄知弟,弟却不知兄,丁若庸其实还是想着圣君思想,君君臣臣那些儒家的理想话化的东西,而丁若铨其实想的是没有君主的世界,他是压根反对君主制。但是丁若铨很难得的一点是他深知这个思想根本无法实现,索性就不去想,彻底融入黑山的生活,研究鱼类,记录鱼谱。他其实是性情豁达,时刻活在当下的,他跟岛上的寡妇结合就可以看出其性情。电影里昌大的成长以及他跟丁若铨师徒间的思想碰撞是很有意思的,昌大早期是更向往丁若庸的,典型的圣君贤臣的思想,以及通过考科举实现入仕的梦想。但是经过大考落地,花钱买官,一步一步被教做人,最后明哲保身也根本做不到,最后发现自己奉为真理的《牧民心书》真是无用武之地。这时,他真正理解了丁若铨,并走向了跟他一样的道路。电影最后,《兹山鱼谱》的序薛景求的旁白念的实在是平实感人。居山家的和丁若铨的感情拍的很好看,流放中年士大夫和黑岛中年寡妇的感情拍的实在是浪漫动人。

 短评

近几年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甚至可以说最好的电影。看完以后心情复杂:我们有《论语》、我们有古诗·绝句、我们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但这样内容精彩令人回味无穷的电影,又是人家隔壁的......

5分钟前
  • 千千緑葉
  • 力荐

白鹤奋飞虽好,如兹山满身污泥仍能自由自在何尝没有意义。丁若铨死于修书之时,某种意义上也算圆满。薛景求演得太好,丁若铨站在海边的镜头实在印象深刻。最后表白李濬益,请多拍历史片!

10分钟前
  • 今日良宴会
  • 力荐

韩国人又发明了新的气人方法,他们不光拍zz片可以让我们质问说我们这片土地啥时候才能拍的出来,他们还拍了儒释道片让我们怀疑人生怀疑我们这片土地到底时候才能拍的出来

14分钟前
  • 夏日扬帆
  • 力荐

虽然这是一部“韩国”电影,但可能是目前为止最能阐释近代东亚开明士人之心态转变的电影。这其中有我们熟悉的东西,也有陌生化的视角,后者使我们能从更人文的角度看待西学东渐。这便是韩国之于我们的先天优势:没有宏大的历史包袱,因而能从盛衰兴替的叙事使命中跳脱出来,平实而亲切地去理解波澜历史中的“人”。当然,本片的优点不仅在于人文上的切近,也在于文化理解的格局:它并非是要借丁若铨之口贬抑旧学而崇扬西学,而是要通过对西学的方法论实践来实现旧学在精神层面的回归和还原,而这也是师徒二人殊途同归的意义所在。尤其是,在新旧交替与传承的表意下,影片最终回到了当下:它似乎遥遥地呼唤着一种更广阔的国民性的回归——慈山的前身是黑山,现代的内核是传统,文明的基础中潜藏着一些不可动摇的东西,一如那大海中的不沉岛屿。

16分钟前
  • 马佐
  • 力荐

黑白画面让这部电影更加的内敛深刻,看多了各种色彩丰富的电影、IMAX屏,反而觉得返璞归真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无论何时,都存在领先于时代的人。读书若只是因为喜欢,不为名,不为利,也不为了所谓的天下苍生,也许就会简单许多。

18分钟前
  • 冰拿铁
  • 推荐

当代散播福音生力军的韩国人,在君王将臣的古代史故事中,翻出来了求真、求存、求普世价值、写博物书籍的丁若铨,他在腐烂透顶的王朝边缘小岛,听到海螺🐚的声音,探触世界的轮廓。因被流放而遗世孤悬,立著言志的大家故事,几乎重复发在唐宋明多个朝代,“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一人一孤岛,也导致《兹山鱼谱》在中国观众看来,异常亲切(当时的韩国达官通行汉文,活在明朝和朱理的正统历史叙事中)。稍显遗憾的是丁若铨和昌大需要分享有限的时与空,这导致他们不得不呈现二元对立的必然冲突(电影有意拖延了它的迟到后至),而无法在历史面相和认知层次上,呈现更激情澎湃的回响。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所以我不研究善变、难懂的人类,要转去研究通透、明净的事物,用事物来忘却我。

22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力荐

水墨画的构图,敢以五绝、七绝推动剧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人物互动,还有《论语》《大学)……还有那个心情嘲笑韩国人偷吗?另外,本片部分还拿了小津的机位,融了《老人与海》……打个四星,警示自己。

26分钟前
  • 柳三行
  • 推荐

近期看到的最舒服、最享受的历史传记电影!十分赞同豆瓣网友的以下感慨:“中国有苏轼这样的文人的国家,居然让韩国先拍出了这样充满哲理人文气息的电影!”作者不回避自己国家几百年前深受中国儒学文化的影响,不回避西方宗教带来的“西学东进”的史实,即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真实,又通过艺术虚构阐明了自己今天对时代、社会的见解,可谓尖锐激烈,又平心静气。难怪它摘得了去年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电影类的大奖!值得观赏。

3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如白鹤之生虽好,而兹山之污泥亦善也......

31分钟前
  • 一只艾艾子
  • 力荐

有反思,有哲思,有文化,有格局。为什么很多能把中华文化拍出骨髓来的,总是日本和韩国...

3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昌大啊,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段师生情谊,胜于父子,比肩知己;《兹山鱼谱》见证的是一代圣贤大儒的入世与出世,放眼寰宇,却也扎根大地;《兹山鱼谱》见证的亦是世间少有的一颗赤子之心,“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我选择随性而活”。乌贼骨治沉疴痼疾,自海胆中飞出的翠鸟,是生与希望……

38分钟前
  • PAUL
  • 力荐

电影很好。前半部分基本上是按《兹山鱼谱》序文以及丁若镛的《先仲氏墓志铭》拍的,后面张昌大参加科举做官,以及二人谈无君世界的理想基本上都是导演的自我发挥了。

43分钟前
  • 重忆小窗纱
  • 力荐

这部电影加上《思悼》,本来应该是我们最能拍好的一类电影,结果都被韩国导演拍了,还都出自李濬益之手。《思悼》以政权交替过程里的父子冲突,讲述了儒家秩序下的伦理悲剧;《兹山鱼谱》看似云淡风轻,实际在讲王权与儒学的合谋,把一代代学子纳入体制,成为帮凶。当然,这一点只是后者的表达之一。它还兼顾探讨了知识何用,真理标准,以及面对一个糟糕的体制,是投入其中努力改变,还是干脆做一个潇洒的隐士?这些问题由遥远的历史中飘来,直到今天,答案也仍在风中。以及,看这部电影,和《游牧人生》观感很像的一点在于,它们都由对社会的批判和深刻关切出发,最后落在了个体的自我成全之上。这让它们都略显轻挑,但或许也是在今天这样价值混乱的时代里,创作者们真实的内心折射。

47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儒学的正反面,这种历史题材本该由我们述说,但这是一部韩国电影。

52分钟前
  • 花花
  • 力荐

日啖鲷鱼三百条,不辞长作黑山人。好喜欢,好想看一部这样的黑白苏东坡。流放生活拍得闲适有趣,又没有冲淡该有的沧桑悲凉。依旧延续了《思悼》对儒家传统的反思,以士大夫和渔夫、官场和流放地互为表里镜像,背景又是西学东渐,既有儒道互补共生的和谐场景,又有新旧思想碰撞的焦灼困境。薛景求气质儒雅又冷峻,非常适合演落魄的文人墨客,而且这角色简直是理想人格,再加上先知固有的悲剧处境,魅力爆棚。我已经不止一次爱上他了。

54分钟前
  • 宗教大法官
  • 推荐

同是双男主,比起《徐福》的孔刘与朴宝剑,此番薛景求与卞约汉的搭配更显出彩。一位是入世后的出世,一位是出世后的入世,大家的流放与庶民的追高,对立之后是一同前进的羁绊,文学性与哲学性一同得以展现。薛景求是一如既往的稳定,卞约汉则真的是久久久违地拿到了佳片佳角,狗壁也是时候走起来了!

55分钟前
  • Feixiang
  • 推荐

照日深红暖见鱼山下兰芽短浸溪连溪绿暗晚藏乌松间沙路净无泥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5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李睿溢《思悼》之后最好的古装片,一部关于信仰的电影,当信仰被现实击碎,人该怎么活?丁若铨用一生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60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兹山鱼谱》和《思悼》这样的电影,完全应该由中国来拍,唉…不会再为这种事伤心了,谁有本事拍好谁来拍,历史和文化是属于全人类的。

1小时前
  • 贫血战士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