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国萨满

记录片其它1981

主演:内详

导演:迈克尔·奥普茨

播放地址

 剧照

盲国萨满 剧照 NO.1盲国萨满 剧照 NO.2盲国萨满 剧照 NO.3盲国萨满 剧照 NO.4盲国萨满 剧照 NO.5盲国萨满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3-08-16 00:30

详细剧情

  《盲国萨满》是一部神话史诗纪录片,片中记叙了一个尼泊尔西北部边远地区的宗教治疗。为记录当地宗教习俗的基本特征,电影跟踪拍摄的时间超过十八个月。在宗教精神上,该特征见于北亚的西伯利亚地区和广大喜马拉雅地区,与大内亚地区典型萨满教传统的多种形式一脉相通。

 长篇影评

 1 ) 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说说

就个人来看,这部纪录片是极其包容地记录一个民族的生活状态的,对于任何本民族的现象解释也不会脱离实情而从现代的角度进行任何评价,个人觉得这种纯粹记录的形式无可厚非,本身马嘉人的生活和祭祀并不是说很无聊,颇有感受和思考的空间。

但同行的人的新的角度让我有些思考。BTW我看到字幕说导演叫“米歇尔”,印象就是那种Michelle的感觉,看到原名叫Micheale还有些惊讶,这位朋友指出有可能是德语发音米歇勒之类的于是这样翻译。(这位朋友并没有学习过任何德语)

他提起了17年的法国片《the square》,指出放映《盲国萨满》的屏幕就是the square,是供人消遣的文化娱乐平台,其本身的文化性质发生了改变。通俗一点就是这部片子完全就是为了中产们保有阶级优越感的东西,对于萨满文化的不评价实际上有着拥护一个亚文化从而可以自称“文化多样”的目的。同时朋友断定导演是个左派白人。

不是说我吹捧这种看法,只是说当我们在观看这样一类人类学影片的时候,不能先假定立场完全中立,不然很可能会落入到一个可能是有意可能是无意构筑的文化评价壁垒里面。还是要时刻保持警惕。

这大概是我今天从这部影片里学到最多的东西。

 2 ) 陌生,间离与理解

作为全场少数撑完的观众,这部纪录电影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民族上的思考,也有对纪录片拍摄,科学或是科学主义的思考。 萨满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外界具有先天的冲突,萨满们自身也存在冲突,女巫作为萨满的反面和萨满不断地进行外部冲突。 萨满作为通灵者、中介,需要运用扮演来创造戏剧性的秩序/戏剧性的秩序通过扮演展现(或者说是“摹仿”?),萨满被辅助神附身,陷入迷狂状态。一切充满象征性。 仍在搏动的羊心象征祖先的生命力,萨满们通过不停地抖动和舞蹈施展魔法。真是生命在于运动,不晓得我观影过程中不停抖腿对通灵有无好处。 女性作为疾病的受者,带来不祥。想象亡灵嫉妒人间而返回侵扰,由此产生对亡灵的恐惧和猜疑。 九作为一个万能数字无所不在。 汉藏语系转译成欧陆语言再转回来,语义需要剥落几层? 紧张出现在镜头里的所有猪、鸡、雏鸟、羊。 变焦镜头好处无穷: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最后层层推进的问询。 然而我身为观众,即使坐在第一排,用尽全身心去融入这部电影,却依然与这个村庄无法互相理解。

 3 ) 观看不观看之物,聆听未聆听之物

做加法的目的,是为了更有趣和更吸引人,弥补核心的不在场或者说消逝。当我打开《盲国萨满》时,影片中萨满那浑然天成的吟唱,让我一下子进入到了那个永恒的国度,急切的想象这如果在戏剧舞台上运用这样的吟唱会是什么样的效果,想象着更多的可能性,想象着观众进入这样的一个场域之后,他们会如何激动不已。这一切的源头都在于核心的美学是神圣的。

导演:迈克尔·奥普茨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西德/尼泊尔
语言:德语/康语/尼泊尔语
上映日期:1981/04(西德)
片长:223分钟
又名:Schamanen im Blinden Land
IMDb:tt1253592

19世纪的科学技术大爆发致命的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的眼中有速度,一切比一切快速,想要给遥远的亲人发条消息,只要有网络就行。想要去某个地方,也许过去几天的路程,现在几个小时就能抵达。我们的眼中更多更广,某地出了什么事情,一下子就能被知道,我们会知道的更多更全面和立体,知乎百度google能对付我们想要知道的。我们看的更快,看的更多,看的更广,但我们“观看不观看之物,聆听未聆听之物”的维度,正在逝去。这也是片名盲国的内涵。第一层内涵,尼泊尔的一座小村庄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已然是全球视野的盲区。第二层意思科学谋杀了意识,但是在这里意识依旧被保存了下来。第三层意思,这个不被科学光晕所笼罩的场域,一切都极为落后,但他们拥有一个“观看不观看之物,聆听未聆听之物”维度的思维和眼睛。

影片完整的保留了萨满的诞生,法器的制作,当地的风俗,萨满的舞蹈和吟唱等多方面的影像资料,虽我们不在场,但依旧能清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他们盯着屏幕的那种紧张。这也难怪,现代科技的发展,某种程度把不确定性变得确定。当然这种确定性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但它依然能抗衡以灵性感知得到的现象和结果。这种接近于无限的准确的方式,让赖以灵性基础为生的族群或者说职业面临颠覆性的衰败。

尼泊尔萨满那种抖动,片子介绍是法器的力量让其肉身造成了抖动,诚然,片子外的人们是不太相信这种说法,但在我看来有一丝丝继承了癫痫的那种抽搐状态。希波克拉底在一篇关于神圣疾病的文章中论述了这种抽搐状态的重要性,在那个年代的哲学家看来,这种状态是一种神圣疾病,也就是说,这是神的病症,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触及神那个不可未知的领域。当然,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这种称为癫痫的疾病,是需要被治疗的。但是在过去,那意味着谁有了这样的神的病症,不确定的频率与剧烈的震动,那么他就能已经踏入了神的领域,和神产生的交流,能够传达神的意志。

那么换而言之,模拟癫痫发作的状态,是否能有一样的效果呢。是否能感觉到那种惊雷在大脑中炸裂,诞生了享受的愉悦,释放无法解释的狂喜。让我联想到癫痫和巫术部分,影片中被附体,与之交流,神性的渗透,等等现象,都与抖动和那种狂喜密不可分。人的大脑其意识之海下面暗藏了许多我们仍旧未知的秘密,这些秘密,是钥匙。当我们无比正常的时候,这些秘密不会显露,然而当我们的大脑有了创伤之后,它不正常了之后,那些“观看不观看之物,聆听未聆听之物”,就会被我们发现。它们是存在的,我们的感官觉知到某种低于寻常之物,非物质之物。拥有钥匙的人,我们会称它们为巫师,萨满,瑜伽师,等等各种各样的代表了神秘学未知领域的称谓。然而他们的存在,简而言之,展现了世界的无常,世界的不确定性,以及世界在我们肉眼所见之下的状态。

当然不一定是创伤或者得了神的病症才能拿到钥匙,也有如同片子中所展现的对萨满的训练方法,那种古老又非常沉浸的训练,以各种因缘来历练其心,扩大心量摧灭自我,放入极端环境历练心性,交给自然等如同古老瑜伽师的训练手段。

理性带给我们太多的好处,安全的住所,源源不断的食物,健康的医疗保障等等。但理性在另外一面又如同死亡,步入理性的棺材里,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没有丝毫办法。这就好像在演戏一样,理性搭建了一个永恒不变的舞台,让我们的心变得极为脆弱,让我们的意识变得无知,这个舞台就是棺材,我们出生就已经躺在里面。这样的说法确实有点极端,但世界正是如此变化,年轻的一代在这个理性的架构下,已经逝去了作为“人”的生命活力以及“人”对抗无常的本能,我们在这个理性搭建的戏台上,习以为常了,忘记了无常。所以我们会焦虑,因为“无常”依旧存在,但它在这个戏台上很难被我们发现。

我们要警惕理性的戏台,拥有“无常”的智慧,才使我们不致于焦虑,才使我们不致于在这个理性舞台上被迷惑。片中的生活环境真的是很糟糕,我们也不会再回到那样的环境。我们也不会提倡因为要了解无常,就要拆掉理性的戏台。在片中尼泊尔村庄附近开设了医疗诊所,它的出现萨满巫师们并没有排斥,药物的出现可以治疗和延缓疾病,然而当地人依然相信萨满,萨满也没有排斥药物。这也许是我们所需要掌握的。

已经身处理性舞台上的我们,我们需要去掌握一种不拆除舞台,继续在舞台里生活,但我们的大脑可以面对无常和无常做交流的态度。这就是我们需要巫术,神秘学,冥想,萨满等等这些无常的智慧的原因。因为我们真正的敌人是无常/死亡,理性舞台并不是我们的敌人,在我们的态度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后,理性的舞台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面对。这也就是这几年大力在提倡“不执着”,“清空放下”观念的源头,然而这些观念有些割裂,它只是教我们如何在理性舞台上生活,但没有直接指出“无常”的状态。这话题暂且不做延伸。

影片十分引人入胜,且有一些让我觉得有趣。一次偶然一瞥,正在施法且被附体的萨满好像关注到了摄像机,那一刻,我感觉到他出戏了。好像在无言的宣告他并没有被附体,又好像在诉说神灵因为摄影机而离开,又或者像是某种紧张害怕被揭示记录。

 4 ) 『盲国』幽灵

在神秘的尼泊尔与世隔绝的小村落中,当地人称自己生活的地方叫做『盲国』,并化作歌谣千古传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方圆几里就是此生生活的全部疆域。外面世界的人看不到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也似乎没有兴趣翻过绵绵无尽的梯田。所有普通人似乎都像精神上的盲人一样,需要借助萨满这双『眼睛』去看透事情的真相:是否惹怒了神明,破坏了神鬼间的某种平衡。

盲国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特别有『仪式感』,生老病死都可以跟鬼神、九个女巫联系起来。大部分仪式都十分的费时而复杂,萨满们身体自觉或不自觉的抖动是伴随整个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他们眼中,这是有灵性的表现。伴随着鼓点,萨满们似乎有一套口口相传的曲调,将神话般的历史讲述、对神鬼的尊崇、欺骗、逗乐都糅杂在了一起。这像极了佛教平时做法事时的吟唱,他们也会加入一些乐器和音律,让整个过程更加的肃穆,增加善男信女们的信心。似乎宗教都有一个『复杂化』的趋向,不论是从教义上的角度还是从仪式的流程上,越是复杂难懂、难以掌握,越是让他们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对于村民们来说,萨满们的解释是最能让他们安心的良药。在盲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他们能看到太阳、月亮,能看到起伏的山脉,看到停在枝头的乌鸦,但又似乎像盲人一样看不透看不明白。远古的幽灵以萨满们为媒介,给了他们需要的解释,萨满教也有了继续存在的土壤。

这部纪录片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我在其中看不到村民们对萨满真实的看法,他们对这些掌握通灵权利的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是尊崇、敬而远之,还是像对待一个普通职业者一样?唯一让能管中窥豹的是一个瞬间,一名喝醉的年轻人不知为什么和正在做法事的一位萨满激烈争吵起来,年轻人借着酒劲怯生生的说『我不怕你』。他到底是怕还是不怕呢?

 5 ) 日常断裂之处,方见历史。

1

看完这部4小时的巨著,我想,我们把这个后现代的理论倒过来:在历史之外,才能够见到人类的日常。1978年之后的一年半拍摄时间, 欧匹茨先生发现土著居民对日常感兴趣,其实我们也应该对日常感兴趣,不理解日常,你也就没有办法理解仪式。

如果你不理解今天的中国日常,你怎么样理解中学生的成年礼呢?不理解画面背景上的梯田与农耕,你怎么能够理解他们的生产方式呢?不理解他们数以千计养羊的畜牧业,你怎么能理解那奉献给鬼神和萨满的祭祀羊呢?不理解他们捕鱼的网,你怎么能理解做法时用网把病人家族给笼起来,防止鬼神袭击呢?那你一定也不可能了解他们的红白喜事。

打猎、捕鱼、农耕、田园牧歌、家庭活动、以货易货、丧葬仪式、集体劳作,只不过是他们仪式的前文本。

看看150分钟。递给自己的妻子以饭食,她的鼻子左边带着一个装饰,脖子上带着大串珠。说他们饭吃的是玉米粥,肉汤和干辣椒。辣椒揉碎放到粥里。玉米粥呈现出很稠的糊糊的样子,而且放在铜锅里盘子里。

接下来是耕田,他们用两头牛,那种犁和中国非常接近,可能要稍微简单一些。用根棍子在后面抽打着。这里说萨满其实比普通人还要辛苦,他们既要自己耕田,同时还要做法事。这是一种同情的理解。这里种的是土豆,女人总是负责撒种。这里最低的海拔也有2700米。他们还要种玉米,黑麦,荞麦,小米,大豆,芥菜,生长期约为6个月。冬小麦和冬黑麦需要10个月。(这里的风吹青草的景色简直是太棒了)

篝火跳绳仪式是庆祝未来的小萨满。大师非要说小孩将来会很出色并且长寿。他们要向生命的方向跳5圈,向死亡的方向跳4圈。在请铁匠打链条的过程中,他们说那个上面的贝壳是从孟加拉进口的,非常贵重。上面有9个。这是尼泊尔人的数理。

盛大的仪式经常在4月或10月举行,这个时候气候比较适宜,而迁徙的人们也回来了。这是一个极为艰苦的仪式。除了几小时不间断的跳大神以外,所有的师傅都陪着她。她要奋力把羊的舌头咬下来,然后砍去羊头吮吸着,再交给她的师傅,由她的师傅爬上生命之树,一起做着法事,跳着舞蹈。等到第2天她就要亲自爬上生命之树,独自挑战女巫,这一直要坚持着。所有的行为都跟原初的神话有关。

我们也千万不要忘记,原来满清占据的故宫,里面每天跳的大神,都是萨满仪式。我在故宫一百里看到,每天早上最北端的神武门打开,有个老妇人都要去坤宁宫做法,每天杀两只活猪祭献给神。还要跳大神,就和盲国一样。这种猪肉是不放任何佐料的,被称为祚肉,赏赐给大臣吃名为一种殊荣,但是却难以入口。但是连皇帝也要吃。

灶台就在东北角。三口大锅除了煮猪肉的两只锅以外,还有一个锅是蒸切糕用的。可以想象这个地方一定味道刺鼻。满族人入关以后,把坤宁宫的用途和格局彻底改变了,把皇后的寝宫变成了一个又脏又臭的祭祀场所。就像这片子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原始记忆。

而东南角是个插神杆(索罗杆子)的石座子。阎崇年说,当时只要是所有满族家庭都有这么一个东西。上面还有一个大锡斗,喂乌鸦。你想想这个片子你就懂了,那就是萨满曾经上去过的神树,片子里树上还放了这么一个东西,让萨满可以在上面跳舞,其实就是这个斗的原型。索罗杆子就是神杆,中国学者说什么都有,有的说是祭长矛,祭棒槌,挖人参的那个,还有说是祭天祭神。 看了这个片子你就懂了。

《后汉书.东夷列传》马韩人也跳大神: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

这些记载都是2000年以前的事儿了。

2

看4个小时的电影无疑也是一种体力考验。就像萨满一直在颤抖一样。第2部当中有一名萨满因为长时间的抖动而变得神经质起来,他无法停止颤抖。这告诉我们这个职业的危险。

只有大师在女萨满巫师临行前告诉了她,中草药的秘方。这么多天的盛大仪式,也让她累坏了。想到自己,我觉得能坚持下来真不容易。

第2次看了,我能够记住所有人的脸。还有在这个高山的城镇中,他们与男人女人的关系,与主顾的关系。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分肉最能体现人际关系。 据《清会典事例》载,坤宁宫朝祭之神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圣帝君;夕祭神有穆哩罕神、画象神、蒙古神。此外在各祭祀祷辞中呼唤的神还有22个称谓。

万字炕的西炕就是装神的,北炕睡老者,南炕睡年轻人。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窗户外,18岁姑娘叼着大烟袋,生个孩子房梁吊起来。

 6 ) 萨满,在文明片段纷呈之中

缘起

1970年代,米歇尔 ・欧匹兹在尼泊尔做佛教研究,意外路过鲁库姆区马嘉人村庄,一个当地男人问他:“你渴了吧?要不要到我家来喝水?十分钟。”这个无意中的邀约改变了欧匹兹日后的研究计划,他在那里一待便是两年。

前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只带了纸和笔,作为当地社会中一位沉默的观察者和参与者。而后,他想到影像记录会比书面记录更为完善,从1978到1979年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分三次进入村子,每次三个月,一共拍摄了35小时的16毫米彩色负片素材。

全部摄影素材围绕着萨满——当地宗教仪式的掌管者——展开。说到萨满的定义,早年欧洲学者在西伯利亚与中国东北地区做研究时,听见巫被称作“萨满”。一度,全世界多种文化中的巫师身份都被称作是“萨满”,它们被认为是萨满文化的变异。

而欧匹兹却认为,有多少萨满社会与文化就有多少萨满教,一些地域相近的萨满文化之间存在相似性,甚至地理上相隔甚远的文化也可能彼此呼应,与其清晰界定萨满一词所代表的意义,不如深入对特定萨满文化做观察研究,深入比较细节,再得出两种或多种文化之间是否相像、有什么样的传承关系的结论。由于这样的意图,我们就看到了纪录片中对当地社会宗教仪式、农业生产和社群关系的生动呈现。

整部纪录片分两部,时长总共三个半小时,全片没有一以贯之的情节线,而是由一个接一个的仪式组成,乱哄哄的唱诵、聚散和装饰从始到终,萨满的一举一动都旨在平衡人鬼之间的关系,从而治愈当地人的病患或者烦扰。

大主题在于展示在这个独特族群中,萨满与现象间的互动关系,他在这一社群中的功能是什么。全片由二十多个主题块组成,包括打猎、捕鱼、农耕、田园牧歌、家庭活动、以货易货、丧葬仪式、集体劳作,还有萨满教的诸多主题,包括唱神话歌曲,多种治疗手段,仪式前和仪式中、敲鼓和其他随身器物、预言未来和死亡。这些主题块彼此交织,相互联系。

有意思的是,欧匹兹在观察马嘉人看纪录片的反应时,发现他们最喜欢最着迷的是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比如煮玉米。“我觉得原因在于,萨满活动本身就有表演的性质,最简单的事情一定是最伟大的奥秘。”当他们身处于萨满活动当中之时,他们本就是观众;而从农业劳动者的身份跳脱出来,观看这些日常行为,司空见惯的场景却成为了饶有趣味的景观。

文明的真相

在不免好奇心作祟的追随中,我时常为砍活羊头和鸡头供萨满吮吸的血腥画面而感到惊异,为渔网笼罩村民以给予庇护而感到滑稽好笑,而除此之外,纪录片所记述的萨满文化并未跳出我心中早已建立起来的关于“落后”文明的“刻板印象”。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列维・斯特劳斯为首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家揭示了亚马逊原始部落文明的样貌,构建了关于“落后”文明的一般范式。在看得见的世界,人和世界的关系寄托于他们与社群、与土地之间的关系,繁衍生息的日常也由此而建立;而在看不见的世界,人和鬼神的关系、人如何处理死后的世界,同样决定了部落的活动和空间布局。

一些普遍性的问题也由此而浮出水面:为什么生存越是依附于土地,就越是“迷信”?看不见的世界是随着实证思辨而应当灭绝的空间,还是随着农耕文化失落的一层真相?我无法回答,正如我也无法回答,结构人类学家所构建的范式是否可以套用到一切“落后”文明之上,文明以其本身而自证其成立,还是依附于构建的意图而显现其意义?

对于马嘉人社会的真相,欧匹兹本人也是惶惑的,他尽力把研究的过程植入电影本身当中。在纪录片开头,插入了一些很短的影像序列,由混杂的元素组成,一部分是故事,一部分是介绍之后忽然显现在图像上的电影的主题对象,“ 这一部分叫做不安的人类学家的世界或序列——进入一种文化,却没什么收获。”

这可能能够部分回答上述的问题,人类学研究不在于展示一个既定的答案,而在于呈现的过程。而我们观看民族志纪录片,也不在于收看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而是观看故事形成的过程,这可能不啻于对所谓真相的一种尊重。

文明,彼此之间

影片开头就介绍到:人类经历已过四个世纪,我们现在的第四世,恰好是“黑暗纪”,普遍的猜疑、混乱、嫉妒让人们失去了认识事物的眼睛,使我们看不到世界真正的价值,这就是影片名中“盲国”的由来。这一解说帮助我们从文明俯瞰的视野,聚焦到马嘉人这一方文明世界,让我们感知到任何一种文明只是处于整体文明的一个片段之中,彼此之间的连结也被关照到了。

在围绕该片展开的研讨会中,专家不止一次把有神论的“落后”文明与现代文明建立联系。陈传兴指出,我们可以看见一条乍看之下是线性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从诗的表达、神话的时代,到宗教形式、形式出现,偶像、神话退位,哲学的辩论开始,西方传统对于知识的定义和思辨出现。然而,许多思想家已经发现这条发展之路并非线性继续指向科学与理性的思想发展,而是一条环状的回溯之路。

我想,这无疑代表了一种史观,认为不同时期的文明是被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的,或者说时间如同是一个有意义的容器,盛放着诸多人类文明的片段。这种判断,在于对文明之间传播力和延续性的认可。如此看来,萨满文化部落如同是在一段时间内自外于文明光照的片段,凝结在了那个相信死后世界的过去。也因此,它便也成为返照在此处文明镜像之上的影子,从而显现了意义的丰富。

正如第一部结尾所表现的那样,现代文明的参照物被拿来与萨满比对,拍摄者问萨满,西医是否会影响到他的职业。现代性之光终于也普照到了这一地区。在不同文明之中,这两种职业是相互平行的。站在文化无优劣的立场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两种身份可以被等量齐观。两者都因为掌握在当地稀缺的知识而获得了特殊的身份。而不同点在于,西医始终立足于可见的世界,萨满却是不可见世界里的预卜先知。

萨满的存在代表了不可见世界存在的正当性。对不可知世界的恐惧和忧虑,化为驯服的言行,也意味着现实中的一种解药。除此之外,萨满与当地生产和社群之间维系了牢固地纽带,立足于唯心世界的身份同样参与了物质的生产和连结,这应当也是地位成立的证明。这可能也是我们站在自身的文化视角理解他们的方式,虽然在现代文明中还没有完美的替代者。

那个维度

回到纪录片,正是萨满带给我们关于那个世界的触觉和感知。

“ 即使你不信鬼神,也能感受到这份凝重。 ”欧匹兹说起他拍摄时候的感受,“ 起初便感受到了,在那样的状态下,你的感知会变得非常强烈,并且会期待接下来发生的事,仪式在环境中建立起的氛围会渐渐渗透到你的内心,让你感觉到自己完全参与其中。我不会说这是「参与式观察」,那就是一种参与到里头的感受,就像是个魔幻时刻,让人感觉到有什么被点亮了。 ”在那一时刻,他感知到了另一个空间维度的重量,这与其说是与马嘉人达到了共情,不如说是来自于原始本能的意识被唤醒了。

对此,云南人类学家郭净着重指出了纪录片中多维空间的存在。“最终,镜头变成了几乎可以自由穿梭在不同时空的神秘之眼。 欧匹茨本人,变成了一位神奇的萨满:他既能洞悉喜马拉雅山地民族的隐秘世界,也最终成了一个沟通外部、内部与秘密三个维度的,独具匠心的搭桥者。他想超越文化和修为对其自身的限制,抵达一个异文化的观察者通常无法进入的维度,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深刻理解。”

这一评论运用了他的卡瓦格博民族志《雪山之书》当中的视角,雪山之中存在着可见的“世俗空间”和不可见的、令村民敬畏的“神圣空间”,但就纪录片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溢美之词,而要达到这样的观感,影视的美学表现力是其一,其次也取决于观众的悟性和世界观。

让我感到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在第二部后半段,即将成为萨满的人被蒙上眼睛,在众人的簇拥和托举之下,爬上高耸的生命之树。一开始,其他萨满在树下唱诵和击鼓,而后他们回到村子享受丰盛大餐,他却要一个人面对孤独。他站在高高的木桩上,意味着他抵达了与天之间的界限,他会预知未来世界即将发生什么,这对于其他村民而言是不可知的,因为只有他是未来病人的灵魂治愈者。那是属于萨满的静默时间。

“在影片中,主角是时间,是史诗般的时间,马嘉人的生活对我来说像史诗一般。观众最终会爱上它,是因为观影时间,创建了一种关系,一种观众与电影之间无形的又很是奇妙的关系,参与效应,置身在活生生的经历里。”欧匹兹说。

在这个时间里,萨满行为的怪诞是不值得嗔怪的,我们会与村民们一样,深信那个片刻对于萨满的特殊意义,期待他会在一瞬间的微风和树叶摩擦的声音里,在灵光乍现的闪光,洞悉往后世间的去向。

 短评

私问教授所有的歌唱和献祭都是dedicated to Rama Puran Zan?-Yes, that's why mythology is so important. 旁白知识性很强,需要买碟再记

6分钟前
  • 林吾达
  • 力荐

当新的萨满诞生在一颗高于喜马拉雅山的生命之树上,生灵又开始带着生存二字寻找着自己的意义。

10分钟前
  • 振鹭于飞
  • 力荐

223min的萨满教影像志。他们是那片高原人的灵媒,沟通、召唤、祈求、祭奠,自然一直在他们身边。

14分钟前
  • 老泰瑞
  • 力荐

7.24 那段萨满经常唱的主旋律已经在我脑海里烙印了……放映交流会后,我问老爷子:影片的拍摄剪辑上有2个特点,一是运用大量长镜头,镜头看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就转过去,有时甚至还包括了调焦的过程,而这些都被完整呈现了出来,没有被剪辑掉;二是单一机位来回晃,这样可能造成同一时间两处发生的精彩细节来不及被同时捕捉到,例如新任女萨满在树上战栗、男萨满们在树下转圈跳舞这一场,上下的画面难以单靠1个机位捕捉完整。这是有意为之吗?老爷子说: 是的。剪辑会破坏真实性。我特意保留长镜头,也不想用超过一个机位去拍摄,就来回拍下来。

15分钟前
  • 微光
  • 还行

三小时坐得尾椎痛 其实还是怪我德语不够好 若是字字句句都能听懂 我可能会当场被钉在座位上动弹不得 诗,神话,宗教,信仰,音乐,仪式,还有烟酒,迷狂,巫术,知识,在文明源头还不可分,能在眼前真正看到,实在震撼。半夜神伤许久,想起曾经要去做民族音乐学家。

20分钟前
  • 犬火
  • 力荐

村们民,上工啦! /SHVFS

22分钟前
  • 泡個大爪
  • 推荐

平衡人与神之间的关系

25分钟前
  • zen
  • 力荐

一部名族志,导演说他在那里生活了两年,第一年没有拿出摄影机,就只是生活,成为了那个环境的一部分后才开始拿起摄影机。他说他们不是为了判断他们的生存方式到底是否科学,主要在记录这一切。这里的人民是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这是与他自身最为契合的一点。他们都知道公路和电最后都会让这一切消失,所以从拍摄电影的八十年代到现在,他都是在记录。去年有了马路了,消逝的按钮打开了。

29分钟前
  • 长江动物园
  • 力荐

村里治病的萨满如今成了城里的乐队,可惜治不了病了,也不会告诉你的答案,只有声音和节奏永久留在空气间

33分钟前
  • 千与
  • 推荐

非常震撼的开头,萨满给一个红头巾女子招魂,就是为了驱除九女巫。一切都笼罩着神话的神秘感。

38分钟前
  • 昊子
  • 力荐

从此与人类学纪录片绝缘 人类学纪录片属于人类学 不属于纪录片探讨范围 人类学家可以很好地规避伦理问题 也不用考虑故事思维 因为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研究产物 用于课堂播放

42分钟前
  • Autodidact
  • 力荐

正因为知道人与神灵 人与身体 人与动物永远无法达成均衡 萨满们才愈甘愿代复一代地治疗下去 重要的不仅是鼓 唱诵和酒精 更有气氛 节奏 互动和社会生活的频率 宗教生活在盲国(神话中黑暗的第四纪)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仪式中事物和行为都带有一种和日常的亲切感 我愿意这样想:行动不全来自信仰 而是一种天然的表演欲 我愿意相信戏剧是人类首发的艺术形式 剧场等于生活场 @南艺

46分钟前
  • 小伙锅
  • 力荐

献给玛雅·德伦

50分钟前
  • 犯怵中的嫌疑喵
  • 还行

第一次看这种田野调查式纪录片,三个多小时里对马嘉人的萨满体系、仪式、传承做了非常清晰地呈现。相对内容而言,更直观地感受到「记录」本身的力量。

54分钟前
  • 最后一代等秋叶
  • 推荐

山顶小庙是通往阴间的入口,人间萨满是连接生死的使徒。游牧迁徙,最懂得轮回的规律;宰牲歃血,最笃信契约的力量。听译乌鸦的预卜,圈入渔网的庇护,倒挂公鸡为婴儿招魂,掘开坟茔送亡人上路。萨满重生,端坐在生命树的高台感受寂寞,人们相信她能抵御女巫恶鬼。从此天道险恶或是地府灾祸,便不惧怕。

5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2019.6.29觀於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大陸首映,導演前來。所看的第一部人類學影像民族志,而非之前那些具備人類學價值的紀錄片,本片與一般紀錄片最大不同,就是有學術目標而非漫無目的拍攝,4個小時的時長背後是七年人類學家的田野工作。另外對他們重視「九」這一點我很關注,女巫九姐妹和九大輔助神有個關聯?大羊駝輔助神出鏡率極高,其為何物?這些問題本片未能給出答案。

1小时前
  • 伍德斯托克
  • 力荐

85/100 @东湖杉美术馆 前半段作为人类学民族志影像的学术参考价值也许重于作为纪录片电影的价值,非常大段的仪式展示和旁白讲解,获取这些极为丰富的素材与导演作为学者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分不开,对于大部分不了解萨满这个行业的观众来说非常猎奇,况且还有杀动物血祭、喝羊血入教、挖坟等令人不适的画面展示,仿佛这是一个充满女巫和法师的奇幻世界,唯物如我都觉得这个村庄一定亲眼所见超自然现象才会从事如此多的宗教仪式性活动,这个“盲国”完全独立于现代社会之外,是个绝佳的人类学研究范本。电影的后半段才有一些电影化的编排,从室内走向室外,展现更宏观社会空间的习俗与生活状态,讲述“a shaman is born”——萨满如何传承这项重大工作,以及外界对萨满职业的多种看法。其实还想看到例如现代文明与之冲突的内容。

1小时前
  • Pincent
  • 推荐

三个半小时的纪录片,用诗歌与研究的方式,将萨满的历史与医者信徒与病人的生活,用客观的视角全部记录下来!整个剧组在尼泊尔花三年拍的纪录片, William S. Burroughs给英文版配音,诗人杨炼看过后很是欣赏,自主地将影片翻译成中文并配音!整部片绝对是一部科学研究纪录片!

1小时前
  • Bye
  • 力荐

不是标准意义的纪录片,更像是田野调查的影像资料,了解到导演的人类学教授身份之后才明白整部电影的节奏有点拖的原因。不过细节真的非常详实,而且故事性也很强,虽然我很惭愧地睡过去很久,还是被片头和萨满唱的歌词中的史诗感震到,导演说从去那里实地生活,到拍摄结束,前后经历7年,马嘉村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多信仰地区,以及有些萨满自身也会对职业产生怀疑,以我对人类学的有限了解,并不太能够总结出太多有效结论,但是片中旁白和人物语言中的文学性、历史性,和整个马嘉村的社会结构、萨满文化还是给我留下了很鲜明的印象。电影摄于近40年前,当地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外部世界也是,但是影像中内容的价值和意义,会只增不减。

1小时前
  • 豆友2048460
  • 推荐

影像论文,非常好睡。

1小时前
  • 阿朽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