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尼的录像带

剧情片其它1992

主演:亚诺·弗里斯奇,安吉拉·温科勒,乌尔里希·穆埃,Ingrid Stassner

导演:迈克尔·哈内克

播放地址

 剧照

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3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4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5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6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7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8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19班尼的录像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0

详细剧情

  本片是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的“冰川三部曲”之第二部。少年班尼(亚诺·弗里斯奇 Arno Frisch 饰)酷爱观看录像,就连自己房间内也有一部摄像机。一天,他邀请了在录像店外认识的陌生女孩(英格里德·史塔斯纳 Ingrid Stassner 饰)回家共同观看他拍摄的家庭录像,在共同把玩一把土制气枪时发生了意外,班尼杀死了女孩,并录下了经过。几天后,班尼向母亲(安吉拉·温科勒 Angela Winkler 饰)和父亲(乌尔里希·穆埃Ulrich Mühe 饰)坦白自己的杀人事件,二人大吃一惊。父亲决定让母亲带班尼去埃及旅游,自己则留下处理尸体。问题是,班尼的罪行就这样消失无踪了吗?  本片获欧洲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西比奖,并被提名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班尼的录像带》

家庭三人过着富足而空虚的生活,父亲严厉的掌控着生活的一切,而班尼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关心。班尼喜爱将一切都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甚至在家里都有个摄像头随时记录着窗外楼下的一切。他最喜欢一段自拍杀猪过程的录像带,用特制武器射击猪脑门的镜头他更是爱慢速重放。一个父母外出的周末,他带回一陌生小女孩,在玩他偷来的杀猪武器时非无意的杀害了女孩,而这一切都被开着的摄像机记录。痛苦的他在学校与朋友发生纠葛,将自己像囚犯一样剃光头发,最后还是将那个录像带播放给父母看,父亲问其原因,他只是说:“我不知道”。父母决定隐瞒事实,母亲带着班尼去了埃及旅游,父亲一个人在家处理尸体和后续。在埃及旅游中,看似回归儿子角色的他其实并没有释怀,在回到家后,他向警局“出卖”了自己的父母,警察问他为什么来报案时,他说:“我不知道”。

和现实没有联系的人,只是通过媒体了解现实;喜欢捕捉影像只是觉得自己能控制现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幻觉。同样是发生在一个家庭内部的事情,导演的拍摄的初衷源于看过报道类似杀人事件,少年凶手动机只是“我不知道”,而整个影片的拍摄导演也是按照“我不知道”的拍摄动机进行。

记忆深刻还有杀害小女孩一幕的拍摄,整个镜头只是对准班尼自己摄像机屏幕,你能看到的只是银幕内的那个荧幕,人物出入荧幕,声音却一直持续,你能从影像中获得的是真实吗?而影片的好几段录像带影像都出现了两次,这也是刻意想给大家一个概念,第二遍总是比第一遍更有真实?影片更多是探讨拍摄影像的真实问题,包括媒体的社会性,当然这不是造成惨剧的唯一原因。

“冰川三部曲”来源于冰川作用,也奠定了迈克尔·哈内克之后作品的特点与基调:

1、画面冷色调、清晰的镜头

2、配乐的缺席(或者是极简)

3、行动代替心理活动

4、暴力简单化

5、开放式的主题,主旨:艺术是将真相中的谎言神奇的传达出来。着重表达比“现实”更冷酷的现实中不能沟通的人际关系;幸福不是唾手可得的,换句话说,幸福是稍纵即逝的。

2007-11-09

 2 ) 《班尼的录像带》:亲爱的,咱们的孩子杀人了,怎么办?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这个越来越不安宁的世界,当然也孕育着越来越不安宁的孩子们。熊孩子年年有,这几年特别多。而比熊孩子可怕的,是熊孩子犯罪了。

最近大家不是在关注中国大陆会选送什么电影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吗?五年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爱》的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早在1992年,就创作了展现犯罪的熊孩子的生活状态的电影《班尼的录像带》。

其实我自己对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风格的印象不是很好。除了这部《班尼的录像带》,我就看了《趣味游戏》。但至少《班尼的录像带》我还看得下去,《趣味游戏》几乎难以消化。虽然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以暴力元素著称,但他的电影里展现的暴力不惨痛,更没有快感,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感觉是“冷”,明明镜头展现的是施暴,镜头却比吃瓜群众还要冷淡,不直给、没有情绪表达,让看电影的你我找不到宣泄的出口。这种表现手法不可谓不高级,但没法连着看好几部,估计这么一来,下一回看迈克尔·哈内克至少要好几个月后了。

但明明迈克尔·哈内克的电影这么不受大众欢迎,我为什么还要说说他拍的《班尼的录像带》呢?因为这是一部关于病态少年的电影,而通过迈克尔·哈内克这么“冷淡”的镜头语言,这个叫班尼的熊孩子的形象就那么立起来了。 对于班尼形象特点的阐述可以参考后来在2011年上映的《凯文怎么了》。《凯文怎么了》也是聚焦于犯罪的问题少年生活状态的电影,而且片中的凯文和班尼一样,似乎都是“天生的恶魔”。不知道《凯文怎么了》在故事创作和人物塑造等方面是否借鉴了《班尼的录像带》。只不过,凯文也许因为受父母的文艺兴趣的影响,无论是宣泄还是施暴,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电影也在音效、色调、事物细节等等方面极力放大凯文的表现欲,到最后甚至将凯文的杀戮渲染得十分华丽;而班尼最让人汗毛直立的特点,是他居然能在作恶、宣泄后自然流畅地调整自己的声色,不知道他的过错的人,只看在人前默然淡定、爱摄像爱看录像的他,很难想象到他内心邪恶的一面,不仅电影中他的父母难以琢磨自己儿子的心思,连电影之外的我们想对他痛骂都无从入口。

更可怕的是,明明之前疏于沟通的父母出于对班尼的保护,又是帮他毁尸灭迹又是带他去埃及旅游的,可到了最后,这倒霉孩子居然还把之前偷拍的父母讨论如何处理后事的录像放给警察看,自首的同时还把父母也拉下水了!面对儿子的举动,班尼的父母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班尼的父母不明白,作为观众的咱们也不明白,哪怕是从之前班尼日常的人际交往来看,咱们也只是看到了一个不太爱遵守规矩、但从不缺朋友的熊孩子而已。可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班尼走向了最后的这么一个不归路呢?

有些朋友说:“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会管教的父母。”但是班尼这样的“熊孩子”在我看来,可能他天生就有着对恶的嗜好,家庭氛围、社会问题、客观困境只不过是后天的刺激因素罢了。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食梦狂人”)

 3 ) 錄像化的靈魂,物化的人

哈內克本片探討的是人的無意識。根據心理學無意識是長期潛移默化的結果。班尼長期生活在錄像帶的影像裏,他的心已經影像化了。所以他對殺人的麻木已到了非語言能形容的境地:殺了人以後安靜坐在一邊寫作業!這孩子已經不是人了。還有,和他殺女孩事無意識一樣,後來把父母告進警察局也是無意識。就是要這麽做,沒有理由。他不知道父母為他掩蓋罪行付出的心血和意義。和他平白無故理了一個光頭一樣,他覺得有告警察的需要他就去警察局了。物化的人,失去靈魂的人和動物已經毫無二致了。

 4 ) 闷闷的影像;烦闷的心

影片一开始就摆上了这道菜的“主料”-----录像带播放枪杀猪仔的残忍画面。暴力残忍的视频与未成年主人公冷静甚至可谓冷漠的表情形成剧烈反差。这个对世事冷眼旁观的少年在常光顾的录影带租赁店遇上一样孤独的女孩,莫名其妙地将对方杀死。由于主人公的冷漠的心理状态,这一系列血腥的场面看起来是那么的冷静。

如果是好莱坞大片,以”谋杀“开始的情节会侧重营造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犯罪嫌疑人和警方之间必将展开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主人公为何杀人的动机也往往到故事即将结束时才向观众揭晓,以达到一种”恍然大悟“的快感。

然而,这部略带“闷”味的影片没有滥用这种伎俩,这部作品想要探索的,是一个未成年犯罪者的内心---”想要知道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在经历青春叛逆期时一样,不管父母怎么对我们百依百顺,冥冥中就是有种想挣脱框架、一意孤行的力量,推动着我们去找寻一些事情的答案。当被好奇心驱使而漠视长辈的”忠言逆耳“时,年轻的我们很有可能会变成一只脱缰的野马,那些自认为的“英勇”很可能就是“意气用事”,导致难以挽回的局面。于是,这部影片的着力点,放置在了抽象的“好奇心”上,用近两个小时的漫长来熬制一种很”闷“的慢节奏的影像状态,这种状态,恰恰也是符合了主人公未成年少年内心烦闷的世界。


 5 ) Benny's Video

哈内克标志性的冷峻叙事和克制残暴的表现力(还记得大学时候被《钢琴教师》支配的恐惧...)。 班尼杀了一个人,一个年轻女孩,并不出乎意料的,我仿佛在很久以前就预见了这一天。他用杀猪的筛枪创死了她,打了两枪,她不停挣扎,一点也不配合,班尼烦躁地发出最后一枪,终于扼制了女孩绝望的嚎叫,他感到自己被快乐和愉悦的滋味淹没,脱掉衣服,他的灵魂因为脱掉了掩盖的外物显现出真切残酷的光芒,看着镜中那张冷静、看似面无表情的脸,额角的跃动的经脉在艰难地压抑那股兴奋,他反复品味那种身体深处传来的、颤栗的快感。他感到身心自由,这一次,终于是他钳制了自己的家庭,不用再承担受钳制的压抑了,压抑什么的,让别人去感受好了。 三枪的表现力,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毛姆笔下的“惊慌之中,凯蒂匆匆嫁给了沃尔特费恩。”,短暂,节制,有力,空留余响。 发条橙已经告诉我们,教化能改变很多事,比如潜藏在某些人基因里的凶恶和嗜杀。我不想把这件事与全人类挂钩,我相信丑恶总有去处。 剪发,是班尼面对和迎接暴风的直观姿态。 镜头展现了多次班尼擦拭的动作,最后隐约留下一点痕迹,在昭示有些事情注定无法雁过无痕。 蒙娜丽莎散发着柔光的安详面庞在冷色调画面中显得刺眼诡异,班尼啊,真的有不用付出代价的好事吗,你是巨婴,私自寻求心灵上的释压和救赎,来去一场梦,仿佛世界上只有自己。

 6 ) Liebster Jesu, wir sind hier, BWV 731

杀死女孩的片段,我没等得及看完全片就开始回放,放了很多遍。而后,在我以为我已经习惯了画面外想象中女孩被(用来杀猪的)筛枪一下下打入身体、承受无助和恐惧以及粗重筛针打入身体的巨大钝感冲击和撕裂感疼痛下的惨叫时,Benny又像最初给女孩看猪的屠杀录像时一样,给父母看了自己杀死女孩的录像。不动声色,张力凝聚。而最后,他又给警察放了一遍自己在黑暗卧室中录下的半掩的房门,门外透来白色灯光和父母微弱可辨的关于肢解女孩尸体的交谈声 —— 这算哈内克一个聪明的trick,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种身份替换? 暴力牺牲品:猪 → 女孩 → 父母 暴力观看者:女孩 → 父母 →警察 强烈对比转换角色视角,观众的听觉折磨伴随猪/女孩嘶喊的终止得到解脱,也基本暗示了父母最后的下场不会比女孩好到哪里去。 哈内克是一个如此聪明完美的精神操控者 —— 他借由不谙世事的14岁Benny之手,将屠杀录像倒退、慢镜头分解回放、筛枪再次打入头颅、声音拉长变异、画面短暂凝固,紧接着杀猪录像生硬粗鲁的突然结束,电视机呈现视觉听觉的双重白噪,观众还没有喘过气来,刹那的道德疑惑和画面缺失,录像里结尾部分开始下雪,一如哈内克在《第七大陆》里,电视开着却无信号,画面呈现一片雪花和白噪,比Benny录像里的雪花更叫人不寒而栗;女孩死亡录像的结束,却紧接着电视上花哨的娱乐节目,荒诞却真实,观众又经历一次由临终惨叫瞬间切换为欢笑和音乐的冲击。我要给哈内克鼓掌,genius. 别说什么人性冷漠,更别扯什么信任与沟通丧失,我倒是赞同有人提及的后工业社会冷暴力,可惜他没有深讲。政治我从不谈论,抨击媒体对人们无意识渗透致使人对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等等,也不是新鲜话题,哪怕片中政治社会新闻频频,哪怕片尾直到最后都还在放社会暴力袭击致多人死伤事件的新闻 —— 然而其实真正的暴力,是面对一切残酷屠杀事件仍然训练有素、语调冰冷、已然过滤所有情感色彩的新闻播报声。 可在这里,我只看一双儿童式好奇且单纯的眼睛,纯粹的视角,情感的脱离,缺席的父母,冰冷的科技,疑惑心态下的自主探索,本能驱使下的行为条件反射。最重要的是,请抛开社会框架下的一切是非观与道德界定。他只是一个漫不经心坐在沙发椅里和同学聊电话的男孩子,语调平仄,波澜不惊,此刻房间里还躺着女孩流血的新鲜尸体。他不紧不慢,赤身裸体,摄下身上的血迹,摄下尸体,将其翻身,镜头拉近,镜头推远,既像婴儿初见新鲜事物的新奇,又像纪录片用科学研究的过分理性/冷峻态度捕捉物化细节。母亲在厕所,浴袍半敞隐约见到乳房,Benny透过镜子拍她,哈内克透过镜子拍他俩。You see? Benny毫无是非判断,毫无侵犯他人排泄的廉耻,毫不知情怎样叫做不合时宜。Benny近乎冰冷无情地用镜头跟进他的一切拍摄对象,他的视角就是冰冷科技的视角,穿透摄像机镜头折射成像,没有任何情感反馈。他无法与世界上的一切产生情感连接,父母,朋友,甚至他自己——卷裹于充斥着嘈杂电视噪音与重型摇滚同时播放的听觉冲击空间里,他仍然安静平和地坐在桌前写字。他倒牛奶,洒到了桌上。镜头拉近,与抹除血迹时一模一样的特写。哈内克在提醒你们:记得吗,他这样擦去了血迹,纹路里还残留着血泡,就像桌面残留的牛奶泡沫:擦除血迹于他而言和擦除桌上的牛奶一样稀松平常。 Ohh Benny. 他还尚未形成对生命与肉体的意识,还是一具干净柔软可塑的雕像雏形。你不能责怪一座雕像粗糙胚体的扭曲、畸形或人格残缺,因为还无人将其注浆成形。 埃及的温暖色调,无疑和他们在维也纳都市中充斥电子科技与金属家具的家形成强烈对比。可偏偏这时,再一次的科技介入:母子面无表情面对着旅馆冰冷电视机里荒诞娱乐的声画媒介,母亲心绪游离,积蓄爆发,大哭起来,一个极其神经质的比照;而此前电视机里巴赫的管风琴曲BWV731响起,我甚至分不清这是哈内克施舍我们的宗教仁慈,还是又一次冷峻的冲击对比,Benny走进深深夜色中漆黑的露台,望向远处港湾。母亲身为艺术商人,墙上的画风格杂乱,典型的中产阶级审美与居家装饰态度。叫我意外却也意料之中的是,看到了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René Magritte 1936年的《La Reproduction interdite》。这幅画其实原本用来表达,艺术不应再是映射现实的镜子。在《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热泪伤痕/惊鸟》《秘窗》里,都用到了这幅画。用来反映的主题大致涵盖了“我是谁”、“我对外界呈现的样子是谁”、“我的内在自我认知是谁”这三个不一样的“我”,在这三部电影里,既可以指网络中的不同自我、暗网中的多重IP,也可以指分裂人格、内心的自我矛盾、真实内在与外界表象的永恒冲突矛盾。 而哈内克在片里无数次穿透玻璃、透过镜面、借由Benny的录像画面来拍摄的冷峻手法,“我”却甚至都是缺失的。

如同哈内克在《71碎片》、《第七大陆》还有《趣味游戏》中惯用的某些特定形象一样,那些一手造成“无意识悲剧”后果的角色总有一股摄人的致命吸引力。人格晦涩,动机缺乏,感官敏锐,茫然,无辜,美丽,迷人,边缘而游离,欲望与好奇驱使的深沉狂热,过分天真导致冷静外表下的极端暴烈,社会道德框架的受害者,纯粹和极致审美的虔诚信徒。欧容《登堂入室》里的16岁少年克劳德,隆美尔与法斯宾德《狼的触痛》里温润无措最终失控的弗里茨,《香水》里脆弱纯真的格雷诺耶,《饲养乌鸦》里的美丽可爱却始终面无表情的小女孩安娜,《色情酒店》里苍白美好得近乎一具冷感而细微的大理石躯体的托马斯,《伍德肖克》里时刻躲进森林的特蕾莎。

这些一辈子让我欲罢不能的角色,我身份认同的慌张。 * I just can't tell how much I love this movie.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家庭关系的梳理、时常观看的B级电影、不见阳光的房间、父母夜晚的声音、爷爷的葬礼、杀猪的录像、姐姐的欢乐与自己的孤寂,共同构造了班尼的变态!

5分钟前
  • 雕刻时光
  • 推荐

评分:B 哈内克恐怕是在世导演中气质最接近哲学家的,从职业生涯初期开始,他冷峻克制的镜头语言,就不停在挖掘恶及伦理秩序的冲突。放弃庸俗人道主义的立场,而是朝人性深处去窥视。这使得他注定比同时代其他导演站在更好的视点上。

9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C+ / 录像带本应是媒介伦理探讨的中心,但这一元素又总是游离在表面,因而态度也显得有些暧昧不明。没有《趣味游戏》般的压迫感,更没有将对媒介与人性的质问由表及里地撕开。不同介质的变换建构了错落重叠的叙述者,教堂管风琴段落极佳。这几天觉得哈内克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安东尼奥尼。

10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哈内克在拍冰川三部曲的时候,肯定内心在高呼,中产阶级去死吧!!!!

13分钟前
  • 喜上眉梢邪王子
  • 推荐

冰川三部曲之二 哈内克对犯罪语境中家庭伦理关系可能性进行探讨 班尼行为的奠基 在起首杀猪及美式恐怖片录影带中已给出暗示 片末的父子对话也印证这点:杀人纯粹出于好奇 在此人与猪之间并无区别 用前三分之一来压抑 到录像带里三枪响过 再到家庭讨论尸体处理 直到最终逆转 情感起伏如脱缰野马 不错看

18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t682766d2 终于续期了,胡锐!!!

23分钟前
  • 李和百万幽魂
  • 还行

主题先行,意识形态大过叙事内涵。我依然觉得这种题材并不适合用电影,这种无法确保观众注意/关注某些重要信息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24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如果说《隐藏的摄影机》的暴力是“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那么,《班尼的录像带》的暴力就是“看得见”而且随时会发生的。哈内克以冷酷的方式审视着这个世界:暴力,就是这个世界的潜意识。

25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窃听风暴的爹,铁皮鼓的妈,生了个老无所依的儿子。录像部分很好。偷拍戏可以有很多的启发。想起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秃先生。

29分钟前
  • 内个死猴子
  • 还行

不咆哮的野兽。

32分钟前
  • 麦兜
  • 推荐

8.0/7.2 片中人物突发的暴力,突发的情绪,简直令人来不及做出相应反应.

37分钟前
  • 一一
  • 力荐

镜头用意有的地方过于明显而显得愚蠢

38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或许是部传播学电影。媒介(摄像机)首先作为界面,被用来拓展电影表现形式,是一种媒介自反;作为“窗口”的媒介展示超真实的世界,人被暴露在拟像化的现实之中,对暴力习以为常,而媒介展示的暴力对人的消解又与现代人的冷漠无情自私等绞缠在一起,互为因果。暴力养成于此,后根植于人。

39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一口气看完压抑得有点想吐,自毁倾向又要爆发....................

43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可以和《录影带谋杀案》与《死亡论文》一并看作“暴力影像三部曲”了。哈内克塑造的班尼这个角色没有有一丝一毫的情感,似乎将杀人看作了游戏(此后的[趣味游戏]也是其变奏)。无处不在的录像带和电视广播媒介(贯穿“冰川三部曲”始终),各种“框中框”(画框中的播放屏幕)与镜面反照。吊诡的是,录像带既诱发了冷漠与暴力,同时又记录并促成了对暴力的惩罚。中产阶级的优越感、隔膜感与无视他者痛苦的心理亦由母子二人游览埃及时所拍摄的录像彰显出来。哈内克对画外空间的运用功力炉火纯青,特别是对杀人场景的呈现方式——通过画面中的录像监视器呈现,而受害者却始终在画中画的画外,那一声声的凄厉惨叫更能震动观者。杀猪(让我想及[老无所依])的录像段落在片头与片中均有倒放或慢动作,凸显了操控/游戏心态,及逝去生命的无可挽回。(8.5/10)

4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7/10。如[伊甸湖][男孩不哭][晨曦中的女孩]告诉我们庇护罪行的平庸之恶远比极端之恶危害性更严重,侧旁敲击的信息处理不带主观。哈内克师承布列松的真传:主人公日志式的叙事方式,离开情节的视点与画外音铺陈(录像中气枪杀人),景框静止,演员无表情,暴力无动机,冷白色的置景构图投射内心的压抑。

5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传媒中的暴力本质与人类心底的毁灭欲连同性欲的满足,哈内克所探讨的内容与柯南伯格的《录像带谋杀案》近似,同样涉及‘暴力“然而与柯南伯格的极端血腥大相径庭,利用画外空间和监视器内的镜面镜头对画面造成大量的留白,类似加缪《局外人》的人物形象,”门框“象征着封闭、压迫

53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哈内克是变态,鉴定完毕。

54分钟前
  • 山上风下
  • 还行

哈内克早期的[班尼录影带]极好地反映了他的冰冷风格和后期的主题,例如暴力的毫无来由和父辈对子辈罪行的遮掩。然而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对影像与真实之间吊诡关系的反思:一方面影像的"假"让人与现实混淆,并促成了暴力的产生;另一方面影像却无比真实地记录了罪行。唯一不成功地是片子里浓浓的劝世意味。

5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靠,哈内克真是太变态了,前半小时的折磨感真是比隐藏摄像机更厉害。。论折磨观众无人出其右。。当然后半段有点跟不上的样子。。呃,原来这就是趣味游戏里面的变态少年之一啊,演变态有一手。。。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