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451度

科幻片英国1966

主演:朱莉·克里斯蒂  奥斯卡·威内尔  西里尔·库萨克  安东·迪夫伦  杰瑞米·斯宾塞  比·达夫尔  Alex Scott  Gillian Aldam  迈克尔·巴尔弗  安·贝尔  伊冯·布雷克  Arthur Cox  Frank Cox  Fred Cox  Noel Davis  凯文·埃尔登  Joan Francis  丹尼斯·吉尔摩  David Glover  Arthur Haynes  马克·莱斯特  Michael Mundell  Anna Palk  唐纳德·皮克林  Reg Thomason  Tom Watson  Earl  

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

播放地址

 剧照

华氏451度 剧照 NO.1华氏451度 剧照 NO.2华氏451度 剧照 NO.3华氏451度 剧照 NO.4华氏451度 剧照 NO.5华氏451度 剧照 NO.6华氏451度 剧照 NO.13华氏451度 剧照 NO.14华氏451度 剧照 NO.15华氏451度 剧照 NO.16华氏451度 剧照 NO.17华氏451度 剧照 NO.18华氏451度 剧照 NO.19华氏451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0

详细剧情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也是其作品中最富社會及政治意識的一部。在未來世界裡,書籍一概被禁止,讀書便是犯罪,所有書籍都要交出焚毀。消防員的任務不是滅火救人,而是焚書和捕捉讀書人。於是有一些愛書者,把書背熟,希望日後可以流傳,這些人稱為「書人」。男主角本是一個忠心的消防員,焚書是他的職責。有次認識了一個女孩,受到她的影響,漸漸改變了人生觀,發現了書本中原來充滿了靈性的世界。經過這種溫馨親切的心靈生活,使她不能再忍受冷酷無情的機械社會。最後,他偷閱書本的背叛行為被妻子告發,他與情人設法逃往另一個符合他們理想的美麗世界,在那裡有書籍的存在,重複人類真正的生活。  改編自美國作家雷·布烈伯里的科幻小說。(電影雙周刊)」

 长篇影评

 1 ) 看过的人很少啊

我是在叶家宅那里10块3张的走私碟里买到这部电影的。
要说超前意识和讽刺效果,《华氏451》显然没有《发条橙》光芒四射。故事的结构比较简单:思想受到禁锢和控制的人们抵制、反对和恐惧一切思想的载体,montag这哥们就扮演了怀疑使者的角色,最终在专政的环境中破了一个洞钻出来…… 但要说这部电影手法高明到哪去,我就不认同了,奥威尔的小说《1984》就黑色幽默的多。
这个这个,我不能这样比较么

 2 ) 信仰书籍还是立足现实

这是一部非典型性反乌托邦片。未来社会,读书即犯罪。读书的人就会被逮捕,而缴获的书籍便会被“消防员”烧毁。一名消防员莫塔各在一位女抵抗者的诱导下爱上了书籍,并对现实社会产生了怀疑。最终其行径被当局发现,而他则被迫烧掉了自己的房子,“逼上梁山”,加入了反抗者的行列。

作为法国“左岸新浪潮”的领头人之一,特吕弗的这部电影更偏向于实验电影,充满大量意识流和哲学暗示。但这也导致该片叙事上并不连贯,情节与情节之间经常跳跃,转折生硬。同时,就内容而言,抵抗者的行为也较为猥琐,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诱惑莫塔各。最令人感到不解的是,电影中出现的天线是如何侦测到读书人的?消防员的滑梯又如何检察到莫塔各读过书而失灵的?电影中完全没有交待。

反乌托邦,顾名思义,就是塑造一个并不美好,完全违背人类愿景的未来社会。而反乌托邦影片大多也符合这条定义,通过创造一个极端压抑人性的体制而批判未来或是影射现实的某些制度。但《华氏451》则与之不同。影片并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所有的事务似乎均由“消防队”在办,而这个“反乌托邦体制”如何运作影片丝毫没有提及。这也成为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差评的理由。甚至你会感觉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事实的确是这样,导演对黑暗体制并无兴趣,他所要探讨的正是书本、精神与现实生活之间,甚至广泛至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大信仰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影片中有很多影射宗教与神话的象征。比如开头男主焚烧书籍的衣着,像极了中世纪天主教神父的教袍;而影片中无处不在的“苹果”,其实也是在影射《创世纪》中亚当夏娃偷吃的“智慧之果”,男主边读书边吃苹果,意旨其由蒙昧变得思考(亚当),也映和当局宣传的“书籍是罪恶之源”;男主逃出城市是在映和亚当被逐出“蒙昧”的伊甸园……而叔侄之间的口耳相传,不就是人类文明的早期传播方式吗?

没有了书籍——或是舍弃了它——人类便依靠着虚假和浮夸的电视节目来排解空虚——就像片中的节目“family”一样。莫塔各的妻子终日用电视和“神经药丸”度日,与丈夫的关系逐渐冷淡,最后举报了丈夫并选择离开。娱乐渐渐成为了民众生活的全部,失去了现实的民众,“娱乐至死”必将成为结束。

其实,影片中的城市可以看作现实主义的实体化,一方面,民众(或当局)否定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另一方面却用科技(电视,药丸)和宗教式的运动(“烧书”——破四旧)来巩固人民精神的统一性——换言之,“城市”认为精神是可以由物质支配的(是不是有点儿熟悉:))。而“抵抗区”则认同书籍和他背后的精神的价值。看似导演应是批判前者而认同后者,但从男主角长官在一次焚书前对他说的话可以看出,导演对过分重视精神而忽视现实的行为同样不认同:“书里什么都没有,真的。看这些小说,里面的人都不存在,但是却让读书的人对生活感到失望不开心,让他们想过一种根本不可能的生活……回忆录,日记,只不过是作者有了一点写字的冲动,他们写了一两本书以后,由于空虚、想与众不同,就开始写回忆录……”抵抗区的人们,每个人好像都有一个伟大的使命,不在乎现实,偏执地背诵着他们“负责”的那本书,他们甚至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在自我介绍时会说:“我是XX编写的《XXX》”。他们甚至会“强迫”自己的后代背诵——无论他们是否理解并认同。这真的是一件很恐怖的事。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了另一种强权——强迫他人认同思想的强权。它与“强迫他人放弃思想”的“城市”强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精神还是物质,是每一个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所必须去做的必选题。我无意去强辩两者的对与错,因为无论做出何种选择,这都是需要对自己选择负责的义务与权利。我只想说,不要做失去灵魂的投机者,更不要做缥缈无根的空想家。

 3 ) 《华氏451度》--西式“焚书不坑儒”

特吕弗的第一步彩色片,男主角奥斯卡参演过导演的《朱尔与吉姆》,并凭借费雯丽最后一部影片《愚人船》获得奥斯卡影帝提名,女主角朱莉被阿尔帕西诺称为“最富有诗意的女演员”,在片中一人分饰两角,本片改编自美国科幻小说大师雷·布莱德伯里的同名科幻作品。

影片背景发生在未来,一个禁书焚书的年代(遥想当年秦始皇干的才叫斩草除根,读书人直接拉出去活埋),家里有藏书的人们先被警察抓起来,再由消防队员焚毁书籍(特写很多,可惜不认识法语,惊现一本《洛丽塔》)。男主角莫塔格本是一名忠心的消防队员,工作出色面临提升,某天遇到了一名和妻子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通过和她的交谈莫塔格发现了生活的枯燥和工作的压迫,他开始偷偷藏阅书籍,直到消防队员下一个搜查的目标是他家......

莫格塔看着玻璃里的上司无声打骂着两名新学员,三个人都像是融化般毫无真实感,预示着莫格塔最后对自己工作和人际的怀疑

片头消防队员焚书的一场戏是全片营造的社会压抑气氛最好的一场戏,消防队员不发一言整齐有序的将藏在边边角角的书都翻了出来,仍在外面的铁架上,一个孩童拾起了掉落的一本书正在翻阅,一个消防队员只消一个瞪眼,孩童的父亲赶紧拿走书将之扔在铁架上。此时的围观群众或是看热闹或是表达自身的清白,无不对消防队员的行为肃然起敬。呼啸的火焰烧掉了人民进步的阶梯,也烧掉了这个社会存活的根基。

反乌托邦世界的终极社会形态是极端恶劣的,而影片所展现的未来世界仅仅是从焚书护书的角度来言,可以说是相当温和的控诉。大量的影像对准了正在被焚毁的书籍,在华氏451度的燃点下蜷缩,只消几分钟便从印刷着精美图画和至深哲理的上好纸张变成毫无价值的卷曲黑灰,虽然知道特吕弗的一部电影不会让这些精神财富彻底消失,但在观影过程中还是由衷感觉到了心疼和愤怒,继而理解在故事中所要展现政权对自由思想的恐惧之深以及人民对丧失人权的控诉。在民主的新社会里,这种极权只以某种形式悄悄的存在,在我们不知道的角落里不知有多少“禁书”不允许被带入大陆,保护人民也罢恐惧思潮也罢,选择的权利不在下等人手里。

被换血的妻子失去了记忆、痛苦、梦想和爱,只剩下了莫格塔记忆中的空壳和熟悉的性爱

不救火只放火的消防队、随便抓人搜身的消防队员、人们不记得过去不了解历史、家家户户的电幕、莫名其妙消失的亲人等等都可在《一九八四》中找到对比和更详尽的解释。但影片设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还算不错,居有大屋穿有良服,完全达不到物资匮乏人人保命自顾不暇而无所谓精神生活贫瘠的标准,特别是许多老人在公园里和儿媳照顾婴儿遭遇消防队员翻箱摸衣一场戏,书籍被制作成考试必备小抄大小还被从婴儿口袋翻了出来,乍一看触目惊心,还以为这襁褓中的婴儿也要被带走,这样公开挑战吃喝不愁的民怨之事最后竟然只变成了男主角悄悄放走藏书犯开始反抗工作的标志,以个人抗争取代社会写照,这样的格局在我看来未免太小了。在表达没有阅读的世界中,特吕弗也仅仅是让所有人沉默,尽可能的减少交流,却没有更为深刻的将普通人民缺少思想碰撞或相关权益下更为激烈的表现,例如更为粗鄙或增加犯罪等。

比较令人惊喜的是影片中的红色,即代表着消防队的红色,墙壁和消防车的红色既是吞噬一切的火焰又像喷涌的鲜血,这种色彩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比比皆是:偷窥的消防队员旁边的书籍封面、普通人家中的墙壁颜色、学校墙壁的颜色等,无不证明了这种监视的存在来增加恐惧感。

这部电影虽然充满了政治、社会隐喻,却难以摆脱浓重的文艺范。所以在自己珍藏了一辈子的书籍上自焚而死的妇人可以面带微笑似舞似歌,而因抗争而自愿变成一本本书籍记录者的人在亲人离去后也可以当做是更为深刻的理解书中故事的经验,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不够激烈,甚至在莫塔格亲面政府的谎言时也毫无反应,很快便甘心成为了一本书,这种反抗太消极太悲观了。

惊现马克打酱油

这四个人竟然在飞啊

 4 ) 小记

没有书 能做什么? 家庭剧?聚会?被媒体教导着要美丽要守法?兴奋剂镇定剂调整情绪?没有思考 唯有感官刺激(强烈的sexual suggestion) 然而不读书 captain如何对神话小说哲学了解甚多?怕不是另一个美丽新世界,更糟的是captain在书中觉察虚无和痛苦 决心完全反对它们 然而希望总是有的 那些逃离电视娱乐的人们 流浪在荒野山间 人人都是一本书 富足

 5 ) 阉割时代指导手册

故事讲述男主莫塔格是个消防员,但消防工作早已不是扑灭大火,而是焚烧书籍。观看和私藏书籍都是违法行为。在实习女教师的启发下,男主也开始偷偷看起了书。而女教师也因为太喜欢看书不被校长喜欢而被免职。莫塔格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亲眼见到一位女士宁愿与书籍一起焚烧,也不愿意放弃书。之后他并开始担心女教师也会被逮捕抓获。当天晚上消防员冲进女教师家搜查,逮捕走了女教师的叔叔,而女教师逃走。第二天得到消息的莫塔格找到女教师,与她一起返回女教师家中找到联络人名单并烧除。之后女教师说叔叔交待她逃出后就去找书中人。而莫塔格计划回到451消防队,要在每个消防员的房间都放一本书。结果回去警官就带莫塔格去他家搜查,原来莫塔格的妻子受不了莫塔格的异常举报莫塔格偷偷看书。警官让莫塔格自己动手把书烧了,莫塔格把房子都烧了,还气得把火枪对准警官也把警官给烧了。之后他也开始逃跑,跑去找书中人,最后也成了一名书中人。

华氏451度是让纸质书开始着火的温度。当女教师问莫塔格为什么要烧书的时候,莫塔格说因为这是工作, 而他看过那些被自己销毁的书吗?他给出了一个惊人的回答,我不感兴趣,我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做,而且看书违法。不假思索,也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会禁止看书。影片中惊人的不仅是禁书,还有警官要让下属增加劳动剂量,给每个人更多的运动,加强团体精神,组织娱乐,让他们继续不停得忙着,让他们快乐这就是问题所在。当莫塔格妻子终日观看电视,听广播,最后大量服用药剂的时候,来了2个人说这里没有医生,只有我们是来验血的。只要抽空,再输入新血液,第二天醒来就会更有活力,更有胃口,还更有欲望。。。当他们去到那个要与书籍一起焚烧的女人家时,女人家里的书简直就是一个图书馆,警官说,书籍使人不快乐。里面记录的都是人们不存在的事情,人们阅读了,那会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不开心,使他们渴望以另一种不能实现的方式生活。哲学书比小说还要可恶,他们告诉你人类的命运是先预定好的,然后他们又说人类可以自由选择只不过是方式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很有造诣的书会让看过的人以为自己比那些没看过的人强,这样不好,不是说好了大家要人人平等的吗。

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成为了书中人。他们是书,每个人负责一本,把书背下来,再赶紧烧掉,只要记在脑中就没有人可以把它带走,然后他们就成了那些书。也有人被捕,所以这就是他们如此谨慎生活的原因,因为他们携带的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秘密,通过他们,人类的知识就不会消亡。

摘抄:在这里我们只有50本,但别处有更多分散的,在那些废弃的铁路院子里,徘徊在公路上,外表看是流浪汉,但内心却是图书馆。哦,这不是计划好的,只是碰巧这里的一个人和那里的一个人都喜欢某本书,胜于丢失,他便学习了,然后我们走到了一起。我们是少数在荒野中呼喊的不受欢迎的人,但情况不会总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被一个接一个地号召,要求背诵出我们所学的东西,然后那些书就又会被印刷出来。当下一个黑暗时代来临时,那些跟随我们的人会再一次,做我们所做过的事。

Here,we’re only 50 or so,butscattered around.

In abandoned railway yards,wandering the roads.

Tramps outwardly but,inwardly,libraries.

Oh,it wasn’t planned.

It just so happened that a man here and a man there loved some book.

And rather than lose it,he learnde it.

and we came together .

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But it won’t always be so.

One day we shall be called on,one by one,to recite what we’ve learned.

And then books will be printed again.

And when the next age of darkness comes...

Those who come after us will do again as we have done.

 6 ) 怎样做一个合格的书呆子

  本来只存在于书中的社会,被搬到荧幕上,托导演的努力,还算不错的。
  有的人会问,他们选择成为那一本书,变成bookman,是否同意作者的想法,才去背的。这点完全可以从片中找到答案。比如傲慢与偏见两兄弟,比如男主可以烧掉其他的书,但是一定要保留那一本爱伦 坡的书,最后并开始背诵。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那个人。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美国浪漫主义思潮时期的重要成员。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形式精致、语言优美、内容多样,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
  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闻名于世,他是美国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驱者之一,又被尊为推理小说的开山鼻祖,进而也被誉为后世科幻小说的始祖。他是第一个尝试完全依赖写作谋生的知名美国作家,从而导致贫困潦倒。
  为了纪念这个人,还特地拍了一部美剧,《杀手信徒》。
  一个消防队的未来之星,为什么要放弃自己的前途,抛弃妻子,甚至企图dian fu社会zhi du?因为他遇到了知音——爱伦 坡。男主角其实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主流社会领袖的条件,如果能够保持正常的思维,而不是被遇到知音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完全可以潜移默化改变社会风气。然而他的知音确实那个人。所以他选择了更冒险的做法,以为消灭了准备退休的消防队队长,就能改变制度。然而他错了,他甚至看到了自己的灭亡。他有很好的想法,但是需要有人指引的时候,没有一本书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就像需要一个人告诉他,不是简单的保存书,而是要把书记在心里,变成一本书。
  最后,他成了一个合格的书呆子;他本可以改变世界。

 短评

《华氏451》里没有任何一个情节是真正关乎书籍的,尽管它无时无刻不在作出爱书珍视书的姿态。影片的唯一矛盾点是在直接压迫进步人士的神经,毕竟远到秦始皇近到纳粹,焚书一事总是许多人最惊悚的梦靥。但这背后没有考虑到的是,书籍本身仅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重点之事在于什么样的书得以出版,而又有什么书会葬身火堆。影片如此假道学地做出书籍拯救者的姿态,是落入了五六十年代对新媒体怀疑主义的窠臼。于是影片里唯一可看的是特吕弗的美学,影片的科幻布景简直是上承查克琼斯下启星球大战啊。

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片中焚烧的书大部分是特吕弗的最爱...还烧了本特吕弗写的书封面是筋疲力尽。祖哥和特吕弗全拧巴了互相讨厌对方,拍摄的最后两个星期俩人一句话没说过...祖哥还故意理发制造bug...贝尔蒙多曾被考虑出演此片,但由于英语国家观众不熟悉没能出演。

12分钟前
  • --
  • 还行

从基督教烧死女巫等异己到宗教裁判所烧死哥白尼,再到一九八四,也包括这个华氏451,都是当局对意见对知识对自由对理性的恐惧,当然事物有其两面性,但是对资源的独占是危险的潜流,是把独占者本身推向深渊的警示,从电影本身来讲同奥威尔的小说一样都是遵循堡垒从内部攻克的方式叙事,体制内先反

14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戈达尔的《阿尔法城》上映后,时隔仅一年,特吕弗也用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开始了自己的彩色电影历程。如果说戈达尔只是用科幻的外壳引出语言的重要性,特吕弗则实实在在的描绘了那个“焚烧”语言的社会。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与思想的固化,无论是2018版还是本片都没能突破原著的格局。

16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无法想象没有书籍,统一思想的世界是多么无聊与贫瘠,没有精神食粮的人类将多么空虚寂寞。结尾人们对书籍的背诵和传承令人鼓舞,能被销毁的是书籍本身,而存在头脑中则被更好的铭记。其实那个被烧死的老消防队长不是对每本书讲什么都了然于胸吗?这不是代表他都读过?故事和1984有相似之处。

20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特吕弗首部彩色片,反乌托邦科幻。1.苦大仇深的宏大叙事拍成了优雅清新的小家碧玉,同戈达尔[阿尔法城]差距不小。2.焚书殉道场景和片头的多个单色滤镜快推蒙太奇很赞。3.给达利画册的特写时间长得犯规,基本翻个遍。4.所有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们说同样一件事,只有我才是对的,其他人全是错的。(8.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反乌托邦类型又一神作。华氏451度是让书页能够燃烧起来的温度。非常喜欢其中一幕的设计,fireman闯进老妇人的家里要烧她的书,老妇人站在被扔的散乱成堆的书籍上自己点起了一把火,她和她的书,宛如船长和她将沉的船,随着船一起沉入海底,电影里表现的也就那样可是这一幕太令人印象深刻了。烧毁书籍的画面也是让我觉得心酸,像看见人类文化与智慧的结晶被简单付之一炬,忍不住两眼一黑。还有最后每个人都是一部书那里,书是活的,书是可以说话的,特别是还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他们每个人像书籍的拟人一样,在被雪覆盖的道路尽头,宛如精神世界逃难的孤魂。更加离谱的是,这样荒诞的事情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We're a minority of undesirables crying out in the wilderness.”

26分钟前
  • 纯情奶1
  • 力荐

意外得还算在好好讲故事,就还挺好看的~各种五毛钱特效很是欢乐,私货吐槽满地,结局book men部分也挺动人的~以及,本来以为法国新浪潮应该全灭的,这么看来,说不定,莫非,其实,是能对上特吕弗电波的。。。

28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特吕弗的第一部彩色片,居然是英语片,还是软科幻片。焚书坑儒这种事对我们是2000多年前的秦朝已有的传统。电影设定更极端化,读书会使人产生不平等,索性禁止所有阅读,让民众沉溺于”奶头乐“娱乐节目就足够了。电影开头的演职人员表是用旁白说的,从形式上呼应”禁止文字阅读“的设定。和1984稍有相似之处,一线执法者长期接触禁止品,最容易被禁止品吸引发生转变。男主角家里的壁挂平板电视,和21世纪当今的显示效果几乎相同,足足领先了三十多年。

3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总觉得有些地方勉强,但跟小说比还是电影好。镜头对准书,让那些代表文明的书醒目地展现,比空讲道理好。另外特吕弗加重了两个女性角色,让女孩有始有终,也给了妻子一些同情,但同时这也另一方面削弱了男主角的力量。其实原著最重要的也只是卖个概念而已。

35分钟前
  • Wednesday
  • 推荐

讲述人们被禁止读书,消防员专事焚书的年代,故事值得了解。结尾的book people部分感人,而特吕弗居然能把如此宏大的题材拍得如此之小家子气象而带着法式浪漫,也不知该佩服还是批评。

39分钟前
  • 青衿
  • 推荐

比原作好看很多,我很受不了原作的反現代電器。

44分钟前
  • 侯二六
  • 推荐

特吕弗的。。彩色。。科幻。。英语片。。。其实我觉得这故事不错,概念还行,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拍得笑点频频的,大概是因为没钱吧。。男主看了老半天才想起来是祖与占里面的,而且我真的好喜欢朱莉克里斯蒂!

4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如果可以像这部片子一样,多一点跟超能,外太空无关的科幻片就好了。

49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原作的绝望、黑暗、压抑在这里统统被弱化,呈现出一个诡异的城市和浪漫的bookman社区,尤其是后者在原作中几乎是以一种信道群体的方式呈现的,宗教的神秘气息在这里被改造成了一个精神上的理想国,那个雪地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在背诵不同文字的书籍的场景,真像是某个晨读的清晨,充满希望。(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有个续集,书籍禁令消失后,bookman以知识组织起新的知识信仰,长时间的背诵习惯使得他们停止思考专注传承,形成新的思维禁锢……)

54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一个无聊的套路故事(一个烧书的消防员遇到一个爱书的姑娘,姑娘的几个提问引发了他对书籍的好奇,于是他开始藏书,他被妻子举报后逃到了一群爱书背书的人的群落里),未来感非常弱,看了电影后与之前光看了剧情简介时的感觉一样,还是那个时代的电影特色:只有背景音乐出彩。其实觉得被烧死的消防队长挺通透的(他显然看过很多书),人们即使能看到很多有思想的书,那又有什么用呢,还是改变不了世界,徒增烦恼而已。

55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还行

我最爱的科幻小说被改编地面目全非,看得我好心塞,尤其是结尾简直令人发指。。。色彩和构图很美,总体风格向希区柯克靠近(尤其Vertigo),配乐还是bernard herrmann, 不过从剧情本身而言,改编地很失败。

57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还行

看到那个老太太被烧书的火光吞噬,真是触目惊心。

58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力荐

前半段手法比新浪潮时期的几部还花哨,如果能贯穿全片并把人物抽离出来肯定会更好看,可惜角色塑造太表面,政治寓言太直白肤浅,同戈达尔的《阿尔法城》相比真是差了不少。

1小时前
  • 日灼
  • 还行

虽然许多人对这部片子评价不高,特吕弗自个也如此看待,但我觉得带点未来科幻味道的感觉,在1966年看来还是很酷的

1小时前
  • ofelia11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