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风云

剧情片美国1976

主演:费·唐纳薇  威廉·霍尔登  彼得·芬奇  罗伯特·杜瓦尔  尼德·巴蒂  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剧照

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3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4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5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6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7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8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19电视台风云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9

详细剧情

  妻子的死给电视台王牌主播霍华德(彼得·芬奇 Peter Finch 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使他陷入痛苦和悲伤中无法自拔。电视台决定解雇已经无心工作的霍华德,霍华德的老朋友麦克斯(威廉·霍尔登 William Holden 饰)成为了传达这一噩耗的不二人选。得知自己即将被 解雇,为电视台做牛做马多年的霍华德十分愤怒,在第二天的节目上,他竟然向观众们预告,自己即将进行自杀直播。  霍华德的这一出格举动惹恼了电视台的高层,更让一直对麦克斯心存不满的总裁弗兰克(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 饰)发现了找茬的机会。在隔天的新闻直播中,霍华德理应按计划对自己的不慎言行做出道歉,可是恼羞成怒的他却大放厥词,将矛头直指当代美国的种种弊端。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长篇影评

 1 ) 大胆


1.黑色幕布,四位主播2.我会在节目中开枪自杀,失去生活信念的人3.电视台内部4.电视台标志建筑仰拍,冰冷而木然5.影中影6.对职业的执着6.「毛泽东时间」躺枪7.抱怨和愤怒8.脸盲了...9.不动感情的空谈家10.政府发言人11.我们为了得到客人不惜手段12.新闻的严肃性?13.当一个愤怒的预言家,声讨这个时代的虚伪14.电视即是演艺事业15.变异下的节目16.经济萧条17.混乱的新闻节目18.特殊时期下的人心惶惶

 2 ) 几点比较混乱的启示,待整理。。

很老的片子,但今天看到仍感同身受,庆幸没有错过。

现在满脑子都是深刻的灰色,很混乱。思绪不是很清晰,只好暂时逐一列下一闪而来的念头。待日后再做整理。

1、max、beale和diana,代表了不同性质的新闻人。max应该是正面形象。beale和diana都是过分的极端。前者因传达了公众的愤怒,而受到追捧。后者则为了收视不惜一切,血腥,恐怖,谋杀,在她看来都只是吸引大众的甜蛋糕。对收视率的过渡追求,已使她丧失了新闻自由和新闻正义。

2、纯粹的新闻集团与控股财阀之间的关系,纯粹的新闻人与商人之间的矛盾。片中的财阀看起来很丑恶。

3、beale,最无辜又可爱的老头。他的命运是被注定的,那是否民众的民运亦如此呢?

4、max,神情冷峻的中年男子,似乎是本剧中的唯一正常人物,传统道德的新闻人,具有真正新闻意义的新闻人。他能感受到爱,痛苦,失落,快乐,这才是真正的人。对于diana,迷恋,却不沉迷,看清现状,抽身而出,是一种勇气。要是他能拉把beale就好了,不过那就不会有后文了。

5、diana,电视的化身?看来作为电影人的编剧是不赞成电视这种传媒的,或者不赞成它的一些做法。此片是报复,还是善意的提醒?作为媒体的电影和电视,可否达成最终的和解?今天看来似乎不那么仇视了。

6、收视是新闻的最终吗?为争取收视而与新闻的基本原则相悖,又将怎样?谋杀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日常中,比之轻微的例子也屡屡发生。这还是真正意义的新闻吗?

7、作为最高管理层的jensen,他借howard beale之口传达的理念,我没太领悟。类似社会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之类,只是用了企业,商业之类的词汇。

8、毛泽东时间?可笑啊可笑

9、最终的启示,过真实的人生。

 3 ) 透过电影看电视

电视和电影早年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冤家,电视刚兴起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经历了诞生以来最严重的挑战,不过电影没有被杀死,反而进化出宽银幕、3D等新技能,获得了涅槃重生。时过境迁,当年的对手,变成了新媒体面前相互扶持的难兄难弟;两个圈子的主创互相跨界更是数见不鲜。现在最贵的电影预告片是超级碗中插播的广告,而电视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银幕大咖,精良的制作越来越像电影看齐。
而作为曾经的老大哥、后来的竞争对手和现在的亲密战友,电影对电视的心态比较复杂,既能在《电视台风云》这样的电影中体会对方的无奈,也少不了《王牌播音员》中的戏谑和调侃,不过最终都能归为《早间主播》里甜腻的励志戏码。电视由早年庸俗乏味的代名词,渐渐获得了公正的对待,而曾经的黑锅,自然有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替它去背。
虽然同样有着大众属性,但作者化程度更高的电影,总忍不住在电视面前秀优越感,在电影当中:电视的观众都像《楚门的世界》里一样盲从麻木,电视的主创都像《机智问答》里一样利欲熏心,连有线电视修理工都逃不过,也能在一部同名电影里化身变态,让人噩梦连连。至于电视的各种节目形式更是纷纷中枪,新闻、脱口秀、综艺节目统统跑不了,而真人秀更是成为口诛笔伐的终极标靶。
不过在正经八板的剧情片里,电视也可以是伸张正义的业界良心,在《惊爆内幕》里,大无畏的记者为了揭穿吸烟有害的黑幕,置生死于度外;在《中国综合症》里,年轻有为的女主播也甘愿牺牲一切,将核泄漏的风险公之于众。不过许多时候人微言轻,满腔抱负只能化作一声长叹。
如今大部分电影明星都有着出演电视剧的经历,不过电视更像他们的练兵场和养老院,初出茅庐的时候接演电视剧赚得人气,再转战大银幕化身高帅富;而当年事已高或者事业遭遇瓶颈时,又可以退守小荧屏,运气好的能借着热门节目东山再起,不然的话也能靠电影圈的资本,混几年养老钱。
不过如今的电影和电视前所未有的团结,因为这两个老家伙都面对着奈飞、亚马逊这样的巨头挑战。北美一次又一次的数据显示,大家开电视的时间并没少,但看得却不是有线或者公共电视台,而是奈飞的付费点播。现在这些巨无霸更开始试水拍电影,挑战了电影圈传统的盈利模式。
是迎难而上争取下一次复兴,还是装聋作哑在沉默中消亡,电影和电视也许该快些给出答案了。

 4 ) 一部讲述现实也讲人们心理的仍适合目前生活的电影

我们只看电视网络也单纯地相信了它们,我们忽视了现实只相信新闻或权威者告诉我们的,我们只想呆在自己的世界,我们容易被鼓动、去跟随却忘记去思考,也没有人告诉我们如何思考。我们害怕事业,我们想要有精神领袖,我们想要有人告诉我们去做什么怎么做,我们不想要不稳定的生活,我们想要听到好消息或别人的坏但无害自己的消息,我们喜欢别人说我们喜欢听的、我们认为的、我们不敢说但敢想且想做的而不是事实。我们龟缩在小世界,等待别人出头,随时等着附和,期待别人的笑话而往往自己已深陷在戏中。
 
众多事情虽然复杂但本质没有区别,犹记下属向戴安娜汇报电视剧剧情梗概时:讲法学院的角色有一个顽固又仁慈的前任最高法官、一个医生、一个漂亮的女研究生和当地一个才华横溢但有时投机取巧的检察官;讲女警的角色包括一个仁慈又顽固总是被局长施以重压的副警官、一个强悍酗酒认为女人就该老老实实呆在厨房的侦探、一个聪明漂亮的反对女权的年轻女警;讲调查记者的有一个顽固又仁慈主编……似乎习惯性的,头儿一般是顽固的,但也是仁慈的只要不是大boss,不然主角怎么施展手脚,顽固是为了衬托主角还有让主角去改造。角色间的冲突至妥协融合还有融合的多少就是剧情。没有不同。
 
生活的压力,或者是因为如影片中的戴安娜-我们是看电视、网络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或者说,从电视里了解现实生活,把现实当成电视。(顿时有浓浓的yy气息)丧失了感受、表达情感的能力。在真实与构造的世界间困惑,逃避,追寻,又心生怯意以尖锐话语或冷漠或不在意去伤害别人让别人离开,活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愿离开。内心里抗拒改变,表面有时会接受但最终还是不愿改变。
  
有信仰让人心安理得。影片中的霍华德认为有声音让他说,后来被boss杰森洗脑以此为信仰继续说,不管怎么样,他心安理得,(虽然疯了),他讲了事实讲出人民的声音,至少他活得坚定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不茫然颓废浪费。在某些方面也启发了别人。当然这也让我不由得想到《格列佛游记》,作者借主人公格列佛之口讽刺现实最后也把主人公作为讽刺的对象。那么霍华德的塑造是否也是如此就见仁见智了,我觉得有相似。导演或编剧借霍华德之口指出我们已经疯了再也受不了这样下去了;经济萧条;通货膨胀;食物不适合吃;暴力事件频发而人们由开始的愤怒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人们应该行动;而最后霍华德的看到了上帝并为商业交易宣传无疑是与前面言行不一致。话说杰森对商业的定位其实也有合理性,目前世界确实从经济方面已经是一个生态系统,循环、适者生存,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更便利地获取利益。


虽然时代一直变,观念一直改,但人们的心理是很难改的,从远古就养成的本能行为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理智中。在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双手的推动下,本能行为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面对事情的做法往往大同小异,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容也不为过。

 5 ) 疯狂的媒体——电视台风云

I am mad as hell,i am not gonna take this anymore! 什么是感同身受,这部电影就是,那个压抑的播音员喊出了许多人的内心想法。 西德尼吕美特是个好导演,十二怒汉让人惊诧,热天午后非同凡响,大审判也是他的作品,他配得上大师称号。 回到电影,这个讲述美国电视媒体为了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的故事,毫无疑问,精彩极了。一个即将解职的播音员最后发出心声,收视率意外高涨,于是女制片为落魄播音员开播新节目。播音员高声演讲,歇斯底里,最后都是昏倒收场。 女制片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一代,认为一切应该如同电视中展现的一样,她喜欢老派的新闻总编,并且发展了地下恋情,老派总编对她有清醒的认识,盲目追求收视率,无视道义和责任,认为和她在一起迟早会毁灭。 落魄播音员的新节目火爆,可是随着时间推移,他的收视率下降,电视台要撤换他,董事会主席力挺,于是电视台高层商议暗杀他,我以为他们在开玩笑,结果在播音员直播时,两个极端分子真的开枪打死了他。 电影在播音员倒下死去那一刻定格,结束,这真是一部经典好片。

 6 ) 其实未看片,就是已经被这段台词震撼到了。

高潮阶段的台词:



我不需要告诉你们情况很糟。人人都知道情况很糟。这是经济萧条时期。每个人都在失业或者害怕失掉工作;一美元现在只能买到5分镍币的东西;银行在破产;店主在柜台下放把手枪,小流氓在街上横行;无论在哪儿,似乎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没完没了!我们知道空气已不适合于呼吸,食物也不适合于食用;而当我们坐下来看电视时,哪位当地的新闻播报员则说今天我们这儿有15起杀人事件和63起暴力罪行,好像这一切就该是这样的。我们全知道情况很糟,坏上加坏!他们疯了,看来一切都疯了!所以我们不再出门了,我们坐在自己的家里,而且慢慢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就变得更小了,我们所要求的也就是,求求你,至少让我们单独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只要有自己的烤面包炉、自己的电视、自己的吹风机和钢架盆景,我什么也不说了,让我们别受打扰吧。

可是,我偏不让你们单独待着!我要让你们发疯!我不是要你们暴动。我不是要你们抗议。我不是要你们给议员写信。因为我不知道叫你们写什么。我不知道对经济萧条,对通货膨胀,对国防预算,对俄国人,对大街上的罪行该怎么办。我所知道的就是首先你们该发疯。你们应该说:“妈的,我真疯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我是个人,妈的!我的生活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要你们马上就站起来。我要你们从椅子里站起来,走到窗子前。此时此刻,我要你们走到窗前,打开它!把头伸到窗外,大声呐喊!我要你们大声喊:“妈的,我真疯了,我再也不能忍受了!”


光是文字,已经能读出一种心潮澎湃。

 短评

"This was the story of Howard Beale: The first known instance of a man who was killed because he had lousy ratings."

10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写实之下的夸张、用力、癫狂,重申波兹曼诅咒。但已过去40年,电视时代离人远去,联想到互联网行业才能继续将其中的讽刺与现实连接。全片没有一个正常人,表面看被金钱奴役,实际被信息奴役。技术革新带来媒介的新形态,还会继续加速人的异化。只是我不太喜欢舞台剧风的电影。

14分钟前
  • Superhat
  • 还行

大老板jansen的演讲太强大了 一语道破全球化下的当代世界 至今记忆深刻 大众传媒的力量 大众传媒的疯狂力量 以及其后的资本的邪恶力量 疯到死!

18分钟前
  • 琧婯
  • 力荐

剧本的确是精彩,霍华德每一次煽动式的“演讲”都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更不用说雨夜大吼那场戏;镜头语言和调度也很出色,例如让人印象深刻的最后总裁在昏暗的会议室的那场如表演话剧般的“脱口秀”。影片的群体表演更是不用多说,几乎狂扫当年奥斯卡表演类奖项。

23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如果有马景涛参演的话那就完美了!

26分钟前
  • 南迦巴瓦的八爷
  • 推荐

即使看过十二怒汉和热天午后这样的神片,但看完network还是被彻底给震翻了,如果说库布里克某种程度是把现实主义表现在超现实主义中,那吕美特就是把超现实表现在现实中

29分钟前
  • 老王
  • 力荐

好于《热天午后》,西德尼·吕美特的电影剧本感都很重,表述清晰而力道足。说回这部,电影完美的反构出了电视对世界及人自身的不可逆冲击,无疑影片对此有着深刻的了解,也是这份了解最终带来了弥漫全片的巨大绝望感……

32分钟前
  • ample
  • 推荐

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和对话构成了群星演技集体井喷的一次盛况。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36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哦哦哦~~~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太彪悍了!简直想给十星!传媒的空虚与疯狂、大众的易受操纵与鼓动、货币与资本运作的核心本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预言、现代传媒社会中个人生活如作秀,情感速即、速朽、速离,要么歇斯底里要么麻木不仁……对各个角度层面的犀利剖析几乎刀刀见血…酣畅淋漓!!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The whole world is business. 个人觉得非常适合现在的中国人都看看,1970S的美国与现在的中国,又何曾相似。最后我们都死了。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女制片人戴安娜(费·唐纳薇 Faye Dunaway 饰)从霍华德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出了商机,她买通了弗兰克,成为了霍华德背后的推手

46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全球化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游戏规则,铺陈成网,继而会蔓延到意识形态,每个人都是巨大齿轮上无足轻重的一个齿,缺了你照转。垄断有着极权的影子,吕美特批判的不止是电视产业,而是向全世界张血盆大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贪婪的、物化人性的、残酷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资本主义体系

48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极具预言性。1.I'M AS MAD AS HELL, AND I'M NOT GOING TO TAKE THIS ANYMORE! 2.吕美特的影片总是偏重故事性,而非风格化,这回依旧几无配乐。3.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比阿特丽斯·斯特雷特仅在影片中出镜5分40秒便赢得奥斯卡最佳女配。4.爱情与事业的双重反讽结构。(8.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以为现实就是电视中的那样,但事实上现实要难多了,我们经常会碰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无法解决的,真实逐渐在消失,徒留下来的只是电视等媒体所制造的狂热精神,我们正生活在失去信仰的年代,迷失是事实,对痛苦的漠不关心更是常态,人是没有选择权的,因为在媒体这个巨大的分离机器中我们接触到的事物都在慢慢处理成信息碎片并逐渐死去,正如我们的思想一样,无所保留地成为了时代的墓碑。

52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提到Edward M了,傳說中的J school偶像啊! 那個胖胖的Diana的下屬是two and a half men裡面的berta,當年其實也沒有很胖,那標誌性的聲音一聽就認出來了.

56分钟前
  • Rachel
  • 推荐

“这是一部针对电视行业的讽刺剧,对电视新闻受经济支配和幕后强权政治的控制进行了揭露和嘲讽。影片的人物设置极具代表性,表演精湛,节奏紧凑,剧情绝不拖泥带水,在批评商业化的同时挖掘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影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58分钟前
  • 乌咪
  • 推荐

《娱乐至死》的电影解说?考虑到它是在《娱乐至死》之前出现的,所以显得有价值。

59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Faye Dunaway的表演太HIGH了~——亨利方达曾拒演霍华德,称这个角色“太歇斯底里”; ——到目前(2008年)为止,本片是仅有的两部赢得3座奥斯卡表演奖的影片之一,另一部是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 ——Beatrice Straight(饰演麦克斯的妻子)创

1小时前
  • 刘建明
  • 还行

"There is no America. There is only IBM and ITT...The world is college of corporations."跨国公司用一张温柔的精神控制之网统治世界,这是Network的真义。和Cyberpunk和废土流分享相似的意识形态。他们都是赫胥黎的信徒。

1小时前
  • souvent
  • 推荐

片子不错,就是大家都有点太激动了;几乎每条字幕后都是叹号,建议咆哮小组收藏。

1小时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