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夜 剧照 NO.1夜 剧照 NO.2夜 剧照 NO.3夜 剧照 NO.4夜 剧照 NO.5夜 剧照 NO.6夜 剧照 NO.13夜 剧照 NO.14夜 剧照 NO.15夜 剧照 NO.16夜 剧照 NO.17夜 剧照 NO.18夜 剧照 NO.19夜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20

详细剧情

  这是发生在米兰的一对夫妻的故事。Giovanni Pontano(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Marcello Mastroianni 饰)是一个有名的作家,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Lidia(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 饰)。他们来到医院看望Giovanni身患重病的朋友Tommaso,Tommmso对Giovanni的新书暂不绝口,然而疾病给他带来的疼痛让他十分痛苦。Lidia无法忍受看着这样一个病人,先离开了,Giovanni却被一个女病人所引诱。Giovanni再次见到Lidia时,两人间的气氛显得十分异样。两人先是去参加了出版社举办的Giovanni的新书发布会,随后又受邀去参加一个晚会。在豪宅的晚会上,Giovanni和主人的女儿Valentina Gherardini(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 饰)打得火热,两人接吻的场面被Lidia看到了。随后Lidia也和另外一个男人跳起舞来......这对夫妻的婚姻将走向何方?  本片获1961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长篇影评

 1 ) 安东尼奥尼《夜》- 活着的和死去的

Michelangelo Antonioni's, La Notte, 1961

内含剧透

资源请在公众号(白色沙漠)后台回复:


安东尼奥尼《夜》- 活着的和死去的

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我记住了其中爱意退散后的失落。再次观看,空虚感将我包裹,我察觉了一种逝去。

这种逝去,并非生与死物理上的一瞬转换,而是在记忆与遗忘的持续搏斗。如果说记忆于我们,是生的证据,那遗忘便是死。被遗忘的无法被想起,无法被想起的,便不存在。精神由记忆构成,随着记忆的不断添进与遗忘,每一天是无法回溯的新存在。一种无从把握的虚无感,冲击着人类对于存在和恒久的想象。

《夜》中展现的爱意缺失,对人的同一性提出质疑,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形容:“如果我试图抓住我有把握的这个我,如果我试图加以确认和概括,它就成了在我指尖流走的水了。”

遗忘与记忆,城市与废墟

影片开场镜头便指出当下与过去的关系,摄影机架在一栋高楼的幕墙之外,拍摄玻璃反射下建设中的城市。新的兴起意味着旧的逝去,城市也是建立在抹杀过去的基础之上。镜头不断下落的过程像是某种回溯,暗合着影片中,利迪娅寻找记忆中的场景,如今已成废墟。

片中首个情节是夫妇二人探望病重的旧友。他人可作为自身的见证,旧友的交情存在于记忆,这份记忆同时保存着彼时的自己。利迪娅在病房中感到的伤感,也源自她被唤醒的过去,察觉出部分逝去的自我。利迪娅从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种怀疑与思考。

离开丈夫的新书发布会,利迪娅在城市中游荡,在今日的废墟之上,搜寻旧日的痕迹。记忆虽然不可捕捉,但城市作为物理性的存在,其演化有迹可寻。废墟正是介于生死间的证据性存在。人们无法抓住逝去的记忆,却仍能从城市发展的轨迹中,寻找记忆的客观载体。但无论是乱入的噪音,还是高楼下利迪娅行进的身影,都强调着当下的不可动摇。

废墟中偶遇哭泣的小女孩,像是利迪娅回忆的化身。

狂欢的舞会,当下与过去

影片最令人着迷的部分,从后半部分的派对开始。夫妇二人在人群中分离又相遇,目光偶然交叠,又被各色人群吸引。忽起忽停的爵士乐,偶然的暴雨,人群在狂欢中被打散。新一轮疯狂,像夹杂着酒精的风,吹向那些纵身跳入泳池的玩家。闹剧随着夫妻二人分离的视线进行着,调动着欲望的兴起和压制。每一个事件抽离出来都是荒诞风景,这些细碎而密集的细节,交织成一场流动的进行曲。

我想这一段如此流畅的原因,大概是所有事件都突兀闯入,又被新事件戛然打断。接连不断的顿挫感,使过程有一种被夸大的充实,角色在直觉与非理性间摇晃行走,又时而随欲望横冲直撞。一种轻飘飘的,浮在表象世界的空虚使这个段落显得如此轻巧,暗流涌动。

聚会中存在两对人物:瓦伦蒂娜和利迪娅,罗伯特和庞塔诺。

他们是过去与当下的参照。庞塔诺被瓦伦蒂娜吸引,罗伯特则从开始便暗中注视着利迪娅。

瓦伦蒂娜和利迪娅

罗伯特和庞塔诺

瓦伦蒂娜和罗伯特,像是利迪娅和庞塔诺年轻时彼此记忆中的对方。这组角色的对照,也在讨论着过去与当下,变与不变的关系。恍如回到当年,他们仍然会彼此吸引,再一次追问,爱在何处遗失?一种昨日重现的相似性,模糊了虚实的界限,让这个发生在当下的场景,与回忆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混淆。

四人相遇

梦醒时分

和许多人一样,这个场景让我动容。在乐队气若游丝的却欢快依旧的演奏下,不可阻挡的醒悟随清晨的到来而到来。利迪娅承认了必然消逝的过去,承认着过去的爱,也承认着爱的退散。承认了过去爱的深刻,也承认面对过去时的无力。

过去定义着当下,当下却从来无法改变过去。

利迪娅在寻找与反思中醒悟。但更多时候,人们会遗忘。会相信当下所见,相信当下所思,相信直觉,相信世界上存在永恒……就像庞塔诺相信,我们能够努力握住我们都相信的东西。

直到利迪娅念出那封书写着爱与生命高光时刻的情书。

今早我醒来时,你还在沉睡。我从梦中徐徐醒来,听到你那沉静的呼吸声,透过垂落在你脸上的缕缕头发,看到你的眼睛……它唤起了我的激情。我想出声叫你,把你弄醒,因为你睡得那么深沉,几乎像是没有了生命。在朦胧的晨曦中,你臂上的肌肉和你的喉头像是在颤动,温馨而滋润,我真想把嘴唇贴上去。但一想到这样会打扰了你的睡眠,会再次使你在我的怀抱中醒来,我便克制住了自己。其实,我宁愿占有这样一种东西,没有人能从我这里把它夺走,它是属于我所有,也只属于我一个人所有:那就是你永远不变的形象。 透过你的面庞我看到了一个纯洁优美的幻象,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你和我,它包含着我的一生,我的未来,甚至我和你相遇以前,我一步一步向你走近的那些年代。这当中最奇幻的一幕便是我第一次感觉到你从来就是属于我的;这一个夜晚将永无尽头,将无限地持续下去,而你就在我身边……你身体的温暖、你的思想、你的意愿和我融为一体。那一刻,我意识到了我是多么爱你,强烈的激情使我热泪盈眶。我觉得那一切永无终止,将要占满了我余生中的全部岁月,不只是靠得这样近,而且感到我们是属于对方——这样的生活没有任何人、任何东西可以破坏,我们面临的只有一个威胁,就是对这种生活习惯了而变得麻木不仁。这时,你渐渐醒来,睡眼惺忪地微笑着,伸手把我抱住。于是我感到不再担心,我们会像此时此刻那样永不分离,被某种比时间更长久,比习惯更坚固的东西紧紧联系在一起。

 2 ) 暗涌(大师的次经典系列)


“今天早晨,
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
我听到你沉静的呼吸,
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几缕秀发,
看到了你的双眼,
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
透过你的面庞,
我看到了一个纯洁优美的幻象,
从另一个角度反射出的你我,
包含着我的一生。
我看到时间的河流上,
流淌着我们将共渡的余生。
还有那些,
未曾与你相识,
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那一刻,
我意识到我是那么地爱你。
这感情是如此强烈,
让我热泪盈眶。”

在戛纳60周年安哲罗普洛斯所拍摄的三分钟纪念短片里,已经苍老的让娜•莫罗悲怆地呼喊马塞洛的名字,再度深情地低吟影片《夜》中结尾的这段台词。以此怀念已经先行离去的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怀念这部跨越时光的经典和那已铭刻在电影来路上的深情。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出《夜》这部片子冷寂外观下那曾炽烈燃烧过的激情与热念。只有那些在自己的生命里感受过彻骨地绝望和无助,并如死去般感受过真实世界的虚幻的人,才会在这部片子中会看到自己精神世界的镜像,并发现它的每分每毫都惊人地准确。

关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作为公认的在现代电影美学上最有影响力的导演之一,1912年出生于意大利中部城市费拉拉,20岁之前曾倾心于建筑模型,后来着迷于戏剧,还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在40年代开始拍摄各种短片和纪录短片,50年代拍摄了处女作《爱情故事》,由此开始渐渐偏离流行的新现实主义道路,开始了他内在写实的“内心电影”,甚至是“反电影”的创作之路。
对于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而言,他的作品(尤其是60年代之后的片子)很难定义哪一部应被称为“最经典”,哪一部是“次经典”。在他风格成形后的“爱情三部曲”(《奇遇》《夜》《蚀》)及后面的《红色沙漠》《放大》《扎布里斯基角》《云上的日子》,每一部影片都可当作他的美学下令人惊叹的经典。于是写作他的“次经典”影片其实不过是挑选一部最令自己中枪的来与人分享罢了。
1961年,拍摄三部曲中第二部《夜》时的安东尼奥尼,已经由头一年的《奇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跟据他的御用女主角莫妮卡•维蒂回忆,当《奇遇》历尽辛苦拍摄完毕,送去戛纳展映时,放映当场,有许多人窃笑并报以嘘声。放映结束后维蒂忍不住哭个不停。那天后不久,她与安东尼奥尼在酒店大厅里看到一纸声明,上面是长长的名单,都是一些重要导演、影评人、影迷、记者的签名,声明的内容是:“昨天,我们看了《奇遇》,这是本届电影节上最好一部电影。”因而安东尼奥尼在拍摄《夜》时他的美学风格已经得到了认可,也是在那时起,安东尼奥尼的名字就已经以他冰冷的笔触铭刻在了电影史长廊中的显要位置。
安东尼奥尼一共有两任妻子。他拍摄《夜》的年代陪伴在他身边的是前妻Letizia Balboni,她们的婚姻维持了12年,跨越了安东尼奥尼最好的创作年代,Balboni在后来谈起离婚的理由时曾说:“我们完全生活在沉默中,我们到了这个地步,彼此的唯一沟通,就是他需要我给他创造的角色提出建议。”
安东尼奥尼的沉默冰冷是他的性格,也是他的电影。在他一生的全部电影创作中,他都在思考并深沉地阐述着一个核心:“我们知道在表露的意象背后,还有另一个对真实更忠实的意向,在那之后还有一个,层层包裹。但那绝对、神秘的真实,那真正的意象是没有人可以看得到的。以后或许会走到一个地步:每个意象、每个真实都会瓦解。抽象电影因此自有存在的原因。”

不存在的故事和真相
试着用语言有逻辑地讲述安东尼奥尼电影的情节,又几乎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因为他的片子像是由一粒一粒的沙子聚集起来的巨塔,片中每个景物、每个构图、每个眼神、每种移动都如影片的呼吸,在一呼一吸中平滑自然地构成影片整体的生命。我不禁踟蹰畏缩:我该如何表述他那大理石表面下暗涌的滚烫岩浆。
在影片《夜》中,要接近他的故事的尝试同样如剥洋葱般艰辛。主人公乔瓦尼•蓬塔洛(马斯洛•马斯楚安尼饰)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他的妻子莉迪亚(让娜•莫罗)与他结婚近十年。影片开始,夫妻二人去医院探望他们的朋友托马索,表面上他们相互宽慰地寒暄甚至饮起香槟,实际上托马索已经不久于人世,而相比于关心朋友的病情蓬塔洛更感兴趣托马索对他新书的赞扬,妻子莉迪亚则分分钟地想从病房逃走。然而真正的故事仍不是我们看到甚至猜到的模样,莉迪亚借口逃离了病房,悄悄地倚在医院楼下流泪,蓬塔洛则在走出病房后受到一个精神病人的勾引而与她几乎上床。现在这对夫妻自身和他们的关系已如同一个奇怪的谜团了。蓬塔洛在车上和妻子如实讲述刚刚发生的勾引事件,妻子只是淡淡地回应,像听了一个无关痛痒的故事,没有一丝嫉妒和愤怒。而后,在蓬塔洛参加他的新书发布会时,莉迪亚离开人群,开始漫无目的地在街头游荡。安东尼奥尼用他的方式观察着莉迪亚——这个在城市空间中迷失了的旁观者,他用莉迪亚看到的景物和人群表达着城市空间中的现代人想要逃离这个表象世界的种种冲动和恍惚。莉迪亚不知觉中回了她和丈夫刚结婚潦倒穷困时生活的地方,在那里她不自觉地阻止了年轻男人的打斗又惶恐地逃走,观看男孩子们发射的小火箭消失在苍穹深处……后来我们才知道之所以这些城市废墟的陌生的空间让人感到不适,是因为这里有她曾和蓬塔洛在此生活的回忆。一切动人都不再动人,一切爱欲都消散成一块块碎片散落在不可捉摸的孤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一开始安东尼奥尼就完全没有任何要按部就班把观众引入故事的意图。
终于,影片中的夜到来了。那些在白日中强力绷住的裂隙,在夜的掩护下开始一块块掉落抖露出新的面目。蓬塔洛顺着妻子的意思先带她去酒吧观看了一场黑人舞娘脱衣舞娘的杂技表演,他仿佛在这具有强烈性暗示的表演里起了某种庸俗散漫的兴致,显得有些不一样,莉迪亚用她无所事事的好奇看着丈夫,像看一个陌生人的影子。夜晚,格拉迪尼家的大草坪上聚在一团的人们看上去那么突兀吵闹,与自然的夜格格不入。这些人看上去规律得体无伤大雅,他们很开心能在夜的掩护下拿出防御或装饰性的人格与周围的人产生交流,仔细感受简直如一个隐形的疯人院。在这场集体无意识的假面聚会上,莉迪亚第一次看到躲起来看书的、格拉迪尼家的女儿瓦伦蒂娜(莫妮卡•维蒂饰)。而蓬塔洛第一次见到瓦伦蒂娜时,她正在玩一个类似冰壶的游戏:硬块在光滑地板上的最后一行停下则得分(如同白日里人们生活的规则一样)。很快,蓬塔洛被瓦伦蒂娜吸引,与她开始愉快地游戏。同时,莉迪亚接到托马索病逝的消息,她面无表情地看着蓬塔洛在她眼皮下亲吻瓦伦蒂娜。
影片的高潮是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和突然发生的停电。这些聚会上的成人们像脱离幼儿园老师监管的小孩子一样狂欢起来,在夜完全的庇佑中洗刷掉逼仄空间的阴影,让肉体融入在这雨夜的大自然中,纵情享受着酒神精神的发酵。借着这样的机会,蓬塔洛前去找瓦伦蒂娜表白,莉迪亚则被一个男客带走。这一段雨中黑暗的室内和闪着银光的室外雨景简直是美得不真实,仿佛在如此梦幻的空间里再冰冷的坚壳都会产生松动。然而夫妇两人的出轨分别无果而终,城市灯光的照射仿佛都会让他们恐惧那照出了自己荒谬的画皮,但不同的是:莉迪亚是主动放弃了与陌生男子的亲热,而蓬塔洛则是遭到瓦伦蒂娜的拒绝。
说到瓦伦蒂娜,她漫不经心自娱自乐的飘忽像是安东尼奥尼本人气质在影片里的代言。这充斥着孤独灵魂的虚假世界于她来说更像是个游戏,活着的快感在于发掘游戏规则的真相和在游戏中得分。她能察觉人们无一例外的虚弱并接受自己同样不例外的虚弱。如同在她自己呓语般的录音里所说的:“我不想听无用的声音,我想去选择它们,有太多的言语我宁可不听,但你必须使自己顺从如海上漂流的波浪。”在蓬塔洛没听明白要再听一遍时,她便将这思维里随意抓取的片段轻易洗掉了。在瓦伦蒂娜看来,那些看上去有形的物体和可感的自我,都由一个个相互逃逸的瞬间组成,抓不住,也不必抓住。她既不认为男性的情感和强权是有意思、有意义的东西,也不需要以崇拜男性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地位。相比男女之情,女性心灵间天然的亲近更真实也更珍贵,因此瓦伦蒂娜和莉迪亚一点也没有因蓬塔洛而产生隔阂,她们两女性间寥寥几语所触及的深度抵得过蓬塔洛一整夜自以为是的夸夸其谈。即使是蓬塔洛这样“成功”的知识分子男性代表,“自私自利又有同情心”,依然摆脱不了男人愚蠢追逐的无聊天性和残缺封闭的自我认知,安东尼奥尼对男人的鞭笞从来是不留情面的。而即使瓦伦蒂娜和此时的莉迪亚眼中的世界只是一片荒芜的人性沙漠,她们依然在遵守被赋予了“名”的各种现实法则并投入感情。瓦伦蒂娜说:“当我们试图传达爱时,爱就消失了。”她知道爱情逃离了她,并且明白为什么。但对于这些原因和故事的真相安东尼奥尼保持了缄默,他要观众自己去品,自己去悟。

夜的尽头,空悬的爱
“我常常想起我们的情感和心理处境的荒谬。更过分的是,荒谬地建筑和活在这些房子里,这样的爱,就像悬挂在空中硕大(和什么相比呢?)的球体里。”安东尼奥尼在他的笔记小说《一个导演的故事》中这样提到他的片子《夜》。
格拉迪尼之夜结束了,夜也结束了。天亮时疲惫的人们被迫再次面对他们各自支离破碎的生活,有人在失声痛哭。在各自的“出轨”中一无所获的夫妇俩走在格拉迪尼家的私人高尔夫球场上,莉迪亚告诉蓬塔洛托马索的死亡,并坦白了自己已经死去的内心。如开头所引用的台词所述,影片的最后,蓬塔洛不耐烦、不解、又有些吃惊地听妻子念着这篇无比优美的情书。妻子读完后擦去腮边两滴泪,乔瓦尼问她这是谁写的。妻子说:是你。蓬塔洛瞬间被自己击溃了。“原来在无意识之中我已经忘了我爱你,我已不知道我曾如此爱你,我不知道,如果我知道那是我,我一定还会一样爱着你。” 蓬塔洛也许是在这样想,因而他疯狂地亲吻着妻子,如同亲吻那个有爱有热情有希望的死去的自己,他不停地重复着“我爱你”,莉迪亚却一直喃喃着确认这个既成的事实:“我不再爱你了,你也不再爱我。”
我们的爱都会死去,如同肉体会消亡一样。连自我也都只存在于时空关系中的一瞬,我们不仅彼此断裂,我们还与自我断裂。真正的爱只是一个瞬间,那个瞬间在厚度上直通向永恒,但当那个瞬间逝去之后,我们握在手中的就只是爱情的尸体。爱情的尸体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腐坏,最后能够留在心里记住的反而是对托马索这样的一无所得的爱情败者。我们能得到的一切势必将会化成一滩死水,还不如在未得到时就扼死在幻境的那份情感。莉迪亚多年后凭吊后者时,反而领略了托马索的爱之真味,托马索的爱因他的失败和死亡而成为了不逝的永恒。可即使一切爱的激情和热念都会变成一滩死水,我们还是无抵抗力地被卷入其中,顺从它腐坏变质,在尽可能抵御腐坏的过程中把自己和自己的情感越涂越厚,直至都如同木乃伊一样尊严而冰冷,仿佛这才是不可违逆的生命的真知。
安东尼奥尼选择用这样一种清冷、游离、反叙事的手段展现这个“非故事”的电影,并不是因为他对于剧中的人物缺乏热念,对故事缺乏激情,而刻意制造一种所谓“疏离”的效果。而恰恰是因为他是如此诚实严肃,而又对故事和他的人物饱含忧思,才能体会到现代人的热念和爆发力所面对的都市空间——是如此冷漠荒诞,充满神秘的外延,延伸向某个地方宇宙深处的地方不知所踪。他同时也发现了在一个跌宕起伏有头有尾的封闭故事中,根本放不下那么多他要表达的意涵,那些深至人性荒凉,高至宇宙迷思的意涵。故事天生的虚构性使人们在娱乐和刺激中什么也感受不到,因为他们不确定的一切,想感受的一切都在封闭的故事中被锁死了。而安东尼奥尼他要说的却是人的无主,宇宙的无根,思维的无常,一切看似来来往往相遇相知,其实不过是互不相交的平行线。
《夜》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悲剧故事,它无非是讲了一对貌合神离的夫妇,两段无果而终的出轨。但它的悲剧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弥漫在一切人物事物景物之上的疏离和陌生,令人抑郁却又无力诉说。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人和树一样,树和墙一样,墙和破碎的瓦砾一样,瓦砾和废墟里的时钟一样……片中的一切景、事、物,都被再度剥去了它们被我们赋予的“名”,再度成为他们本身:不过是那些镜头前无差别的个体,各式各样孤立的生命。堆积起安东尼奥尼电影的这些沙粒,每一粒都在消解着以沟通为基础的人类社会赖以构成的凝聚力。
安东尼奥尼不是导演,也不是在拍电影,他在用利用镜头和他的时空暴政书写关于现代人之殇的长诗。“Who is the third who walks always beside you?”安东尼奥尼以他的镜头发问,以他的镜头作答。《夜》中现代人表层之下的暗涌在飞速地消散。那些旧日的激情热念如阴翳笼罩在心上,像一种悲哀的注视,反观着自己消散中的肉体和不再有热度的灵魂。再也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在彼此相爱的那一瞬间起便开始逐渐远离,直至互不可见,互不可闻,只剩下对昔日色彩狂暴的怀旧和无助的啜泣。



   原载《环球银幕》301期 乔酒

 3 ) 女人和房子。

1

安东尼奥尼的经典时期,每一个角色都如此深入人心。而这部片子里面还有一个角色,就是米兰的城市环境。

人物和环境是相互呼应而产生的,就像最后在富人豪宅的玻璃房子里,人们开始游戏人间,开始窥探别人的生活。而在米兰的郊区,一切又那么原始,充满了身体的张力与不安全感。

主要讨论夫妻关系,一个作家,因为妻子莉迪亚读了早年他写了一封情书而落泪,发现自己堕落得如此厉害。在医院里撩女病人,我就觉得大事不好,更不要说到富翁圈子里发现了他宝贝女儿了。

电影是从死亡开始的,一个好友托马索罹患癌症晚期,在母亲的陪护下,等待着死亡悄悄降临。作为被他发现的女性莉迪亚,却充满了对他复杂的感情,既有知遇之恩,又有说不出来的暧昧,也有婚后的不满意。在电影当中,女子通过行走取代了我们的双眼,既发现了他内心的苦闷,又带我们看到了意大利的人生。

一作封神。

那几乎是一个拐点,意大利在二战之后重生,重新焕发了经济的活力。但对于作家夫妇来说,迷惑困惑是大于启示的。当富豪向作家询问,如果你不写作,你还能干什么的时候,他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拷问。《奇遇》也表达了相同的主题,每个人都无聊到死。

所以环境和人物息息相关。

2

安东尼奥尼什么时候开始变烂的?

《放大》之后。

他觉得自己可以随意拍,怎么拍都可以好,相信一种即兴主义。结果每次都是急就章。

这也充分说明他经典时期的影片都不是即兴的,都是在剧本之后的精雕细琢,一次大师的策划。看了这部影片,你就能更加明白 莉迪亚在病房里看朋友的时候,表现得很积极,总是带着微笑,接着她表示要离开,却在医院大楼外面哭泣。这里的建筑都是四四方方的。电影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在火车站附近取景。正好给他丈夫和一个双向病人激情狂欢的机会。这个躁狂抑郁症把黑礼服一脱,丈夫就扑倒了床上,他在全片当中都表现出这种软弱性。等到夫妻再次相见,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这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有很多是隔离了的。

 4 ) 无可消解的夜色

“今晚我有一种垂死的感觉,是因为我不再爱你了。这就是我感到苦闷不堪的原因。但愿我已经衰老,但愿我的一生已全部交给了你。但愿我已不复存在,因为我不能再爱你了。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坐在夜总会里,当你感到极其无聊的时候,我所产生的想法。”

女人念完信,开始低声啜泣。电影走向落幕,爱情宣告终结。

太阳的强光下,痛苦层层灼烧开绽。冷色建筑的凝视中是生命流逝,是衣香鬓影,是爱欲之死。

然后是错过,无穷次的错过。

你侧身站在轮廓规整的窗框,黑西装与背景成为统一的整体,高对比黑白,旁边是偌大的原始挂画。你望着窗外成排复制生产的现代主义方形建筑,阴影四垂,理智到近乎可怖。你想起自己是位作家。

你嘴角下垂,像是在自顾自吊唁。同样的黑色吊带,她白皙丰腴,你百无聊赖,早已不抢夺少女的性感与娇羞,身体的皱纹里放满了忧伤的小叹。你行走在扁平的大地上,四周蜿蜒出棱角。上帝用祂的视角看你,就像看一只行走的哭泣牛。你身上洒满影子,走入光里又淡出,渐渐进入黑暗如盖,建筑群落的庇佑。

——就像在影片的结尾,你和陌生的男人雨夜驱车,在光影变幻的隧道里显得斑斑驳驳。雨幕水波映照脸上,你突然好像具有了蓬勃的肌理,每一寸细节都孕育着一种奇幻陌生的力量。你们对视,会心一笑,像两位躯肢灵敏的默剧演员,看着窗外无限的延展,和后视镜里倒退的记忆。

下雨了。泳池表面的银色颗粒如狂放的音符跳动。至此,华丽的秩序被悉数解散,粗野的欲求暴露无遗。密度上升的空气里是呐喊、嬉闹、女人的媚笑、冷漠的狂想与侧躺的曲线。

米兰充满了意大利憔悴的香味,是个谜团。你们散步,有聚会上偶遇的女人在悲伤流泪。她总为一些傻事哭泣。多情的作家再次驻足停留,无言的妻子头也不回地走出镜头以外。

你们好像倏忽间都成为了自己,又突然好像两手空空。

无情的建筑依旧,噪声冲击寂静,时间不停分秒。过去的日子好像发生了很多,足以摧毁人的强力,软化人的四肢,使人筋疲力尽;又好像一片茫茫,毫无所得。

百无聊赖的晚上,还能想起旧日的爱人么?只有满地的水波纹,冷却的情书,和那烂漫到无可消解的夜色。

----

在韩炳哲所著《爱欲之死》中,婚姻成为了一纸契约的囚徒,纯粹之“爱”逐渐走向消亡。

资本主义超速进攻的社会更加色情化,沦为同质化的地狱。社交中心角色的自恋倾向愈发膨胀,一切事物均成为被消费的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相较于赤裸的激情,爱情的神秘感早已褪色老化,残余的部分则不由分说地沦为了消费品。

所以乔瓦尼最后才会自省,才会懊悔——“我从未给过你什么。我一直都只知道索取,却不知给予。”

爱欲之死,是自省之死。

爱欲之死,是他者之死。

作为“现代爱情三部曲”之中的第二部,安东尼奥尼仍然延续着《奇遇》中无边的寂寥与绝望:电影语言仍然反剧情,后工业时代建筑与巨大沉默物体的魅力依旧,无处安放的噪音仍然恼人,空气中仍然充斥着刻意疏离——就像镜头里的两人永远会避免对视,站位永远错开,前后景分明,用巨大的胸像与仰角拍摄突出人物漠然的脸部神态。

然而比起《奇遇》与《蚀》,我觉得《夜》是其中最为情绪化的一部——没有前者梦幻迷离的火山岛,只有平凡的夫妻生活图景;没有后者在叙事上大量留白制造的神秘感,只有无尽的落寞遗憾。

在这个“爱欲已死”的社会,传统的道德范式被摒弃,人人都像一个游魂,作乐,攀比,然后自我封闭。人与人之间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交屏障,导致内心的空虚疯狂膨胀——人人都是“自闭”的。而这种情感上的交流障碍在爱侣间的表现尤为突出,安东尼奥尼正是注意到了这个社会里畸形的爱情,于是决意以电影对此进行剖析。爱欲既死,他者既死,每个个体更加孤立,社会即如同一潭死水。

《夜》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乔瓦尼与莉迪亚这对夫妻,从暗里的貌合神离,最后走向明面的分道扬镳。它是世俗的,易解读的,这便导致观众倒向了对剧情的唏嘘而淡化了对电影自身美学价值的观照——“影片的美不再依附于它的理性内容,而形式则有了独立的生命”。

导演本就不想“讲故事”。抛开故事,我转向了片中安插的细节。

就像安东尼奥尼会拒绝男女演员的对视——他同样会尽量规避两人独处一室的尴尬死寂。莉迪亚在片初说出的“我讨厌呆在家里”,便是对感情危机的真实写照。没有聚会,没有沙龙,没有旅行的日子里——爱人之间的相处才是爱情最本真的模样。

现在我们常常讨论“两人相处是否舒适”的问题,绝不是在出入派对的热闹环境下。于是亲密关系更像是构成了一个封闭空间,只有面对面地处在这个仅为二人构造的封闭空间里,方有时间和心思坦诚相对。如果感情耗尽,那么处于这样的空间里只能是窒息的。

没有爱情,只想逃离——婚姻全然成为一张社交名片。你是声名赫赫的作者,我是作者夫人。

后来莉迪亚和乔瓦尼在酒吧看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舞蹈表演。我饶有兴致地看完了这一段表演,并认为它的趣味毫不亚于诸如《对她说》片头安排的《穆勒咖啡馆》。

这是一段充满性隐喻的表演,张力十足,造成了相当的感官暴力刺激——这样的暴力依托性与激情拔地而起,短暂而充满欢乐,有如酒神的狂欢:巧妙之处正在于女舞者的酒杯——里面斟了半杯红酒,鲜艳诱人。女舞者作出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时而将酒杯握在手中,时而用脚背勾起酒杯,时而将酒杯顶在额头——这一系列的动作幻化成一幕幕生活图景。女舞者脸上流露出无可抑制的欢愉,却挣扎着护住摇摇欲坠的酒杯不让它倾洒、打碎。

红酒杯像一颗色泽饱和的危险果实,成为人为之狂热的内核——而那正是赤裸的情欲。

此情此景,莉迪亚更加感到无言地悲哀。她转头将手覆在丈夫手上,以期寻求一丝安慰。

男舞者站在女舞者身后,自始至终成为了旁观者的角色。表演最后,他解开女舞者的外装,舞台达到了最为裸露的时刻——女舞者终于将杯中的红酒一饮而尽,高潮的欢愉从而闪电般地消失——男人为女人披上了厚厚的皮草,她重新变成了他的夫人。一切好像又回归了白日生活。

激情有的时候好像是一种冲动,但有时候又像是一种戏码。

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里,一段爱情被不可遏止地分裂成了两个极端:赤裸的欲望和迂回的对峙。冗长的日子里,双方僵持不下,偶尔用间歇性的刺激来推动时间的轱辘,试图塑造爱情。

后来莉迪亚第一次见到瓦伦蒂娜——也是乔瓦尼第一次见到瓦伦蒂娜。安东尼奥尼再一次费尽心思设计了构图与站位:莉迪亚站在台阶之上,瓦伦蒂娜坐在台阶之下,形成了本能对抗的局面。前者理所应当地居于道德和感情之高位,审判后者,吞吐戒备;而后者无牵无挂,从而无关风月。

而陆陆续续出现的场景里,莉迪亚时常背对着我们出现在高位俯视的视角,看不清表情。

有人说莉迪亚身上有着麻木的漠然。但却不然。她身上散发散发的是忧郁,如此认真而世俗的忧伤。

而瓦伦蒂娜是一种完全的冷漠,脸上是无解。

最后莉迪亚告诉瓦伦蒂娜,你还不知道岁月的沉重,一切都是徒劳。而后者的眼里只是空洞无一物。

就像在同一个镜头里,莉迪亚斟饮杯中酒,而瓦伦蒂娜把玩空酒瓶。

也许正是莫妮卡·维蒂萦绕着一位梦游者的气质,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安东尼奥尼的情绪吧。

生活是一场出神、出走。我们对她早已不陌生了。

影片最后,乔瓦尼告诉偶遇的陌生女孩:“一个隐士,原本只喝露水,后来到了城市,成了一个酒鬼。”在这对自己信口的总结里,男主仍想要撇清自己与都市泥潭间的粘连——欲望如洪水猛兽吞噬了他、攫取了他,让他俨然成了受害者。

安东尼奥尼喜爱在影片里同时插入原始的空间与现代的掠影,但他的任务向来不只是痛陈资本主义社会之靡靡无度,而是更具批判性的反思:都市生活不过是人类生活的大型集合。而当人类活动的密度过高,天然的平衡就出现裂痕。

在有生命与无生命物体的对照间,导演显然更加倾心后者。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由巨大建筑所建构的一个空间,其宏大显得人类渺小、无助、多余。人类的活动在其中,宛如闹剧。而正是这种趋向无限的封闭空间,其辽阔与凄寂,显然比直觉下的感官世界更加耐人寻味。

“我们的这个时代是卑劣的、反哲学的,惧于坚持正确价值的。

至于所谓的民主,简而言之只意味着:来者不拒。”

一切来了又去,一切终有一死。人们面对过去,过去的幻影虚弱无力;人们看着未来,人们选择遗忘。

自我审视缺失的年代,有人挣扎着自省,悼念逝去的真情,流泪,达到了高光时刻。

同时,就好像哭诵经文那般,匍匐在大地,从眼底、耳里、胸腔里爆发出一句撕心裂肺的“爱欲已死!”

蠢蠢欲动的岁月里,人们神经松动,早已丢了智慧的领悟,不再朝圣了。后来,我想起那险些被遗忘在时间之海里的,那明亮的苏格拉底曾铁心要告诫我们的言语——

“没有什么能伤害一个好人

只有上帝知道我们谁将更快乐。”

 5 ) 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

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

自私自利

又有同情心

您很渴望爱情么

您难道不嚒

皱着眉头的样子

始终在忧愁

疯狂跳进泳池的群像已经显现《放大》的雏形

夜也好

奇遇也罢

人总是见一个爱一个的

对嚒

我知道xieshenme

但不知道怎么写

无论如何

只要我试着和某人交流

爱情就消失了

困在道德中

最终却又不得不屈服于道德

那么生活中什么都没得到的人呢

也许只能哭泣了

毕竟

他们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6 ) 话语的高速公路。

    喜欢安东尼奥尼的人,会因为他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而发狂吧。

    前几天读到杜拉斯一篇小文《话语的高速公路》,里面有段话“在这一类不是一本书的书里,我愿意无所不谈,同时又什么都不谈,就像每一天,像任何一天的历程一样,平平常常的。”
    我想用这段话描述这部电影是再恰当不过了。

    影片围绕一对夫妻展开,只讲述一个夜晚的故事。
    他们不牵手,不拥抱,并肩走在一起时也留有恰到好处的距离。
    丈夫会欣然接受来自他人的诱惑,事后说给妻子听,她也只是不温不火说一些理智的话,丝毫不见嫉妒。
    她从丈夫的新书发布会上逃走,走回曾经的住所,然后打电话让他来。面对一片废墟,两人并没有太多激烈的感慨,只是淡淡说着不着不痛不痒的话。
    妻子回家洗澡时让丈夫递来海绵,得到的也仅是块海绵后稍显失落的眼神。在夜总会,丈夫出神望着舞女,而妻子出神望着丈夫。诸如此类还有许多细节,都可以单独拿出来一一分析。
    安东尼奥尼把每一幕都安排得很满。大多数走进镜头的人物都在兀自交谈,说着不着边际的话,政治,经济,衣服,无所不谈,却又什么都没谈。这对夫妻也自然被淹没其中。
    就是这样,这只是发生在极平常的一天中的一个极小的故事,一个关于爱情消逝的故事。
    他俩的爱情早已消逝,男人自己并未察觉。而有所察觉的妻子,独自经历着挣扎。影片开始没多久,lidia在医院楼下痛哭,那是她第一次感觉这段爱情的死亡吧。而在夜总会时冒出的那个点子,恐怕便是要将这一段故事彻底结束吧。最后念出giovanni曾经写出的信,就是为了点醒他吧。爱情已经结束了,已经死亡了,没有强装下去的必要。

    我喜欢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沉稳,没有肢体接触,却总带着诱惑的光芒。
    他用强光打在人物侧脸,造出厚重的阴影。他让人物在忽明忽暗之间穿梭,让光跳跃在眸子里,嘴唇上。
    影片最后,lidia缓慢念着那封情书,镜头不停变换角度。当她念到“在朦胧的晨曦中,你臂上的肌肉和喉头像是在颤动,如此温润,我真想把嘴唇贴上去。”时,镜头从上而下,拍到她的面孔,她的肩,她的小黑裙,和随着呼吸上下起伏的胸脯。左上角清晰,右下角柔和,仿佛真的有光闪耀在她的皮肤上,美轮美奂。
    两人最后在草地上打滚,接吻。肢体语言有力却僵硬,看上去突兀,奇怪。是啊,怎能不奇怪呢?这是一曲挽歌。是一出不愿承认爱已消亡,还在强力挽留的悲剧。
  
''no, non ti amo più, anche tu non mi ami più.''
''sta' zitta, sta' zitta, sta' zitta.''
''dillo, dillo.''
''non lo dico, non lo dico.''

死都死了,就随它去吧。

 短评

@中间影院:片前讲解员说,安东尼奥尼在2007年去世,今年刚好是他逝世十周年,北影节因而举办纪念影展。而后,他提到2007年有个逝世导演(我以为他要说杨德昌→想看最近香港电影节弄了杨德昌纪念影展,朋友率先说出是伯格曼)伯格曼评价安东尼奥尼两部「无聊但又有意思?」的作品就是《放大》和《夜》。

7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是真正属于电影艺术的电影,用视听语言来无损伤地传递情感与思想,或许可称之为“状态电影”,没有明显的戏剧冲突情节,但故事很完整,发生在一天一夜之间,死亡是个关键词,停掉的钟表、不断丧失的情调(包括不限于爱情)、百无聊赖的空虚感。某种角度来说是费里尼的反面,狂欢虚无,太伟大了。

8分钟前
  • 支离疏
  • 力荐

“我对他的爱如此厌烦,却让你心满意足。” 夜太美,令人憔悴。“今晚你们两个让我累极了”莫名笑场。

11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多年后只记得那场突如其来的夜雨,广场上跳舞的人像饺子一样纷纷扎入夏天的游泳池,亮闪闪黑油油的雨夜,他在停电的大厅穿过人群找她芳香的背影;她在他的车里穿过黑暗的路灯愉快交谈,这么大的雨,全然是稠密的帘子,隔开了他们漂移目光。在这个雨夜,他没有想她的去向,她也不在意他的离开。

1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知识分子就是以丧为标志的,活得痛苦,纠结,没什么勇气、力量、资源,就算是你的思想被权力、被商业接纳,需要漫长的等待,而你不过是始作俑者,过程中权利、商业的投入,跟你关系也不大。这还不算,知识分子还要跃入另一个混沌场中,爱情,也搞得疲惫不堪。女人裙装、发型、鞋子所有种类基本都在这。

18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天渐渐亮了起来,吉奥瓦尼和丽迪亚在草地上穿行,丽迪亚告诉吉奥瓦尼她已不再爱他了,吉奥瓦尼不相信,丽迪亚拿出一张信纸,向吉奥瓦尼念了起来,信念完后,吉奥瓦尼问丽迪亚是谁写的,丽迪亚告诉他是他多年前写给她的情书,在赤裸裸的事实面前,吉奥瓦尼粗鲁的抱着妻子,不愿放开。丽迪亚闭上眼睛,任他抚爱,这是过去有过的,但已不会再有的那一切追忆。

21分钟前
  • 力荐

“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感情是那么强烈,让我热泪盈眶。”一封过期的情书,一桩失效的婚姻,一颗死去的心灵,我们之间土崩瓦解。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特别喜欢结尾部分,昔日的爱语只能复述,不能重来。

28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力荐

《夜》实是安氏六十年代三部曲中(相对而言)最枯燥的一部.垂死气氛中开场的前半部分展示了女性的观看――无疑来自罗西里尼-褒曼作品的探索:我们一再地看到Lidia游走,凝望,但影片却较少提供她的主观视点,重点乃是"她在看"以及"我们看着正在看的她";什么吸引了她的目光?事实上是世界的世界性(worldness of the world)――深焦镜头强烈地提示着这一点:同时极度清晰的前后景是绝对违反视觉规律的,但世界竟如此存在于影像中,它"太多"、"过分真实"了,以致触发了主人公的惊惧和探索.遗憾的是影片终究为这检视和呼告安排了一个可见的传统解释:Giovanni被塑造为与《奇遇》中的Sandro类似的人物,但探索者Lidia并不具备Claudia的力量,像她那样说出"我不认识你",然后推开他.

29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爱情退去后只有倦怠,生活像夜一样沉重而冗长。当绝望地说出我不爱你了一如我死去,原来感情的消亡是可预见的,早前的文章唤起濒死的残喘,那是夜的尽头。

30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普通平常的一天,只言片语的交谈,仿佛什么都没说,却又感觉什么都说尽了。

33分钟前
  • esse
  • 力荐

我觉得自己就像那只猫,呆站在草地上看那个雕像看了一整天。

3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四星半。当他终于忘了曾经写过的信,说过的话,才明白一切真的结束了。让娜·莫罗的话真是字字血泪。

3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在安东尼奥尼的影片中,有一份隔阂横亘在人与人之间,要么沉默着,要么追寻却心意不通。沟通不是爱的开始或推动,而是爱的结束。

41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力荐

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侵蚀这一暗线主题贯穿始终,反复出现的飞机声、放火箭、建筑景观、火车、电等一系列工业元素合理的安置在影片的各角落。女主从大面积的白墙边走过,处于画面边缘位置这样的设计是由内而外的。在视听隐喻方面安东尼奥尼实在厉害,一切都由内而外的反映内心与精神,大妙!94分

43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力荐

重看。雨中跳游泳池,情书用作告别,大致道理是一样的,疯狂与哀伤之间的距离没有长过一夜。爱情的开始早已无从追溯,而结束也不过如此一夜。

46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在影片结尾,爱情枯竭后肉身的挣扎,只可能更加凸显欲望本身的贫乏性与无能性。在传统社会(男权)这其实就是男性的无能,而在现代社会,这其实是一种欲望最大化后的性无能。

49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安东尼奥尼爱情三部曲之二,获柏林金熊奖。1.以24小时内的琐碎生活展现中产阶级的疏离孤独和爱情的幻灭。2.高楼升降机视角俯瞰城市起首,公园重温昔日情书结尾,至为动人。3.深焦镜,倾斜与不平衡构图,多用俯视角,对话少用正反打。4.雨夜驱车的光影流动,玻璃透视及反射的维蒂掷盒子场景+1。(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竟然是评分最高的一部,看来确实豆瓣友邻千千万,伤感文青占一半。安东尼奥尼模式,是持续地通过情感关系刻画来表述个人批判性话语,其批判话语从本质而言并不深奥,较之费里尼、伯格曼、基耶等人,简直可以说是小清新。能够标记其地位的,可能更多是叙述过程中那股慵懒颓废的恍惚,充满形而上的优雅。

53分钟前
  • 未亚
  • 推荐

不戴茶花茶花女,心之全蚀。旷地一带伤心碧,雨涨泳池

57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