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骑士

剧情片美国2015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娜塔莉·波特曼,凯特·布兰切特,泰莉莎·帕尔墨,韦斯·本特利,乔·曼根尼罗,杰森·克拉克,尼克·奥弗曼,乔尔·金纳曼,安东尼奥·班德拉斯,妮基·韦兰,伊莎贝尔·卢卡斯,迈克尔·维克特,托马斯·列农,凯蒂娅·温特,凯文·考利甘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圣杯骑士 剧照 NO.1圣杯骑士 剧照 NO.2圣杯骑士 剧照 NO.3圣杯骑士 剧照 NO.4圣杯骑士 剧照 NO.5圣杯骑士 剧照 NO.6圣杯骑士 剧照 NO.13圣杯骑士 剧照 NO.14圣杯骑士 剧照 NO.15圣杯骑士 剧照 NO.16圣杯骑士 剧照 NO.17圣杯骑士 剧照 NO.18圣杯骑士 剧照 NO.19圣杯骑士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瑞克(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是混迹于好莱坞的金牌编剧,弟弟巴里(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的死亡和父亲(布莱恩·丹内利 Brian Dennehy 饰)的衰老让瑞克不禁开始思考起自己的人生来,虽然他这一辈子看似过得热热闹闹,享尽了人世间的快乐,但仔细想想来竟然充满了空虚。  女演员戴拉(伊莫珍·波茨 Imogen Poots 饰)、脱衣舞娘凯伦(泰莉莎·帕尔墨 Teresa Palmer 饰)、模特海伦(芙蕾达·平托 Freida Pinto 饰)、前妻南希(凯特·布兰切特 Cate Blanchett 饰)和情人伊莎贝拉(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饰),这五个在瑞克生命里短暂停留的女人又带给了他怎样的改变呢?

 长篇影评

 1 ) 爱上这个世界

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

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他呢,是不是和她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他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状态。

他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他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

他脆弱,他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

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他的心在哪?

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

 2 )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圣杯骑士》展现的是失去自我的人的迷茫,及其尝试找回自我、找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

全片没有高潮,甚至没有明显的时间顺序,它有意让观众感受到脱节、迷茫、无意义和宿命感。镜头有时特别近地拍人的脸;有时则保持距离,亦步亦趋,游离于角色周围;有时忽然被水、棕榈树或角色目光所及之处吸引过去;有时朝圣般笃定地拍云、拍沙漠、拍地平线的光。呢喃般的旁白穿插全片。观众听着角色们关于人、事、物主观而抽象的自白,看到的是他们在工作、在party、在做爱、在漫无目的地游荡,仿佛他们在那里,又不在那里。

泰伦斯·马力克以塔罗牌命名的章节为基础,把主人公Rick与其他人物(弟弟、父亲、前妻、各色女子等)交织离合的片段,与无数碎片化、充满隐喻意味的生活片段拼组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人物来来去去、走走停停;Rick半睡半醒、时好时坏;一切似曾相识、周而复始,仿佛是受了诅咒,被遗弃在某种循环中。当观众尝试解读Rick与其他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时,看似毫无关系的片段突然切入,将观众的思考打断;当观众困惑其中某个片段的意义时,画面又被切走了。

是想象吗?闪回?还是隐喻?

似乎混乱无序的编排让观众经历了“从不断寻找意义;到质疑‘寻找’这一行为;接着迷失于电影中,或诧异,或无言;最终,再次踏上寻找之路”的过程——这也是Rick所经历的。

索伦·克尔郭凯尔的《致死的疾病》(The Sickness Unto Death)里有这样一段话:

“But in spite of the fact that a man has become fantastic in this fashion, he may nevertheless (although most commonly it becomes manifest) be perfectly well able to live on, to be a man, as it seems, to occupy himself with temporal things, get married, beget children, win honor and esteem -- and perhaps no one notices that in a deeper sense he lacks a self. About such a thing as that not much fuss is made in the world; for a self is the thing the world is least apt to inquire about, and the thing of all things the most dangerous for a man to let people notice that he has it. The greatest danger, that of losing one's own self, may pass off as quietly as if it were nothing; every other loss, that of an arm, a leg, five dollars, a wife, etc, is sure to be noticed.

(我没有哲学专业的学习背景,阅读克尔郭凯尔纯属兴趣,也不通晓丹麦语。关于这段话的翻译,我参考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克尔郭凯尔文集》。对比起来,我先读的英译本与此处我的表达更接近,故权衡后选择引用英译本。下文谈及这段话时,翻译出自本人。)

马力克要表达的恰如克尔郭凯尔所写:一个缺失自我的人,即使常常处于超脱且绝望的状态中,他仍然能够——表面上看来——正常地生活,投身于各种事情(结婚、生子、工作等)中。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这个人在更深层次里缺失了自我。自我的缺失最为危险,它的发生如此难以察觉,以至于就像没事发生过一样。克尔郭凯尔很微妙地举了“缺胳膊少腿”、“丢了五块钱”和“老婆跑了”为例,和“缺失自我”比较,强调后者发生的隐蔽——相当地“存在主义”,跟这部电影一样。

Rick就是克尔郭凯尔笔下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我的人。起初他并没有意识到。种种迹象(地震、塔罗牌占卜、入室抢劫等)让他从“沉睡”中逐渐苏醒过来,开始了“寻找”之旅。和女人们的关系占据了他这段旅途的大部分:他遇见她;他和她四处游弋,然后交欢;她困惑于两人的关系,深感无力;他保持沉默,不置可否;他重归独身。也许反复出现的Rick在沙漠中徘徊漫步的场景,象征着他在迷失中上下求索;各色女子则好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她们来了又走,他却从未找到他想要的。

片尾,妻儿傍身、生活富裕的Rick似乎没有那么沉浸于超脱与绝望之中了。是他找回自我了吗?此时,沙漠又出现了。Rick迎着石坡,缓缓而上。在乌云难掩的太阳光辉下,他再一次出发,驰骋于路上。虽然他还是在循环中,仍然没有得到解脱,但就像阿尔贝·加缪笔下幸福的西西弗斯一样,迎着光,Rick说:“开始。(Begin.)”

 3 ) 圣杯骑士

泰伦斯·马力克2015年影片,早有准备会比较沉闷,像《通往仙境》以及《生命之树》等,都是在诗化的写意下成就的,而此部影片,导演更是抛去了叙事,通过镜头及旁白完成了对意境的塑造以及欲望的理解,但是可能是由于语言结构的障碍,诗化而感性的旁白,在大量的断句下使中文的语文习惯产生了极大的理解困难,纵然有强大的卡司、再美的意境及浪漫的爱情,依然不能感同身受。

 4 ) 摄录感受

塔罗牌里的圣杯代表水象星座,象征情感、关系、爱和灵感。圣杯骑士的关键语:情感和行动之间。

这张牌本身面对着一种责任与冒险的矛盾,一方面肩负保护圣杯的使命,另一方面拥有自由精神;它同样也可以是完美的结合,手持圣杯庇佑着骑士的纯洁,骑士精神注入灵动于圣杯。圣杯永葆纯洁,骑士守护圣杯的诺言并非发自真心,虽然骑士一直会忠于诺言,骑士害怕自己的自由会让圣杯打破誓言跟他一起去冒险,但圣杯的誓言一定是出于纯洁的爱,所以能迫使圣杯打破誓言的绝非世间的污秽面诱惑。

《圣杯骑士》没有完整讲述一个线性的故事,而是将思索中的疑问与情感中的迷茫以梦境化碎片式的拼接完成的视听展示。我只看过导演Terrence Malick的《细细的红线》(这部所谓的战争片更为催眠),与《圣杯骑士》类似的元素就包括大量随笔式的自言自语和摇晃着的海流与潮声。在此截下影片开头的引文:“通过梦境的形式传达并开始···在其中理解他传达启迪的方式···最终平安抵达欲望的国度。”




做完预习,我们再来一起品析《圣杯骑士》和“与其之外”的一些东西。

其实没有什么“与其之外”,虽然接下来谈论的很多东西看起来都与电影故事无关,但电影,包括任何载体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哲理都是相通的。特别像Terrence Malick这类导演的作品,通常是意会,而非言传(让我想起某个道士下了山,巴不得用最俗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演想向你传授真经)。

《圣杯骑士》的旅程不是导演在向我们展示他的世界观,而是带着观众进入催眠式的体验去一起探寻那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从中探索自己能发现些什么,自己在导演营造的梦里被唤醒了些什么。我们都想一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有这种时刻,无论是曾经的自己还是来自别人,仿佛冥冥中经历过一些类似的事情,有过相同的情感体验。我们的灵魂会记忆这些特别的片段,因为零碎,所以不被时常唤醒,可一当遇到类似的场景或相似的人,这一部分记忆和情感就被立刻调动起来,我们为之感怀的就是似曾相识,就是这些相通的东西,这就是共情,这就是共鸣,这就是交流的一部分。


这不是装高冷,来拉高这个大部分观众看不下去的电影的水准,对于一部“零剧情无剧本的电影”,只有愿意去欣赏它的人再能从中找到一些能给他带来触动的碎片,就像愿意被催眠的人才能在琐碎与不连贯的梦境中重新去认识自己。因为人除了吃和睡需要得到基本保障,其他任何生存活动都可以无限升华,尤其是交流。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已经帮助人们极大的开发了交流能力,但是再多的文字也不能描述出无限的思想,再美的词汇也无法表达“爱”这种情感。

至此,我没有讲电影的故事有何特别,也没有评论电影的拍摄技术与手法。《圣杯骑士》的真正高冷就在于它不是讲故事,也不是谈评论,而是释放感受。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它是绝对的潜意识流。我们不是通过剧情来理解故事,而是通过感觉来体验意识之外的沟通。这一层面,故事就是躯壳,技术就是装饰,感觉才是游离在其中的灵魂。讲故事,它就是一个男人游走在不同女人之间却仍然找不到灵魂伴侣的颓废而孤独的婚外情、夜生活生活状态,听起来多么恶俗腐化的元素,于是懒得多讲这类故事。谈评论,影片中大把大把意味深长的寄托情感的美句佳段充斥着无病呻吟的小资情调;手持摄影的摇晃感、频繁复杂的剪辑,与“水”元素、与慢音乐的结合始终让你处于昏晕迷醉状态。于是更懒于发表对浮华世态的看法,因为我们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虽然事件不同,环境更无相似,感受却相通。那么,我们就靠感受来直接拉近彼此。




这里的意象除了最重要的水,还有公路、套房、酒吧、派队、山岭、家庭、写字楼······也就是我们生活过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我们每天必定面对的各式场景。“骑士”身边的女人——初恋、艳遇、工作对象、前妻、情妇、女友······我们甚至分不清其中一些女人的身份,但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女人带给他的值得留恋的体验。还有对“骑士”影响最大的家人——父亲和两个弟弟,最亲的人往往也带来过最多的烦恼,可我们依然难舍亲情。

这些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似曾相识,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他们可以跟我讲述一段完整的故事,但大部分时候他们无法将细节拼凑出来,也可以只告诉我心情如何。我很庆幸我自己拥有这种倾听的能力,哪怕你什么都不讲,我也能去感受或仅仅是陪伴。

光展示这些零星的梦境,不能达到解梦的目的。解梦的目的,不是像破案一样把事情想通了,现实中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光靠想又如何能够解决,心理的治疗与成长是要把心情理顺了。

离开了上帝,降临人间的赤子便有了饥渴,饥渴是一种缺失的状态,总渴望什么,我找不到一个词来解释这个“什么”,于是借用上文中提到的“爱”,爱上这个世界,爱上爱。在这个过程中,骑士要学习领悟忠贞的誓言,所以即便那些离开了你的人,至少在共同经历的那段旅程中,他(她)们教会你:你有脆弱,你需要的不是爱的意义而是爱的体验,你想爬上自己的楼梯还是别人的······而对于情感来说,最怕的就是“我不怪你,你却对我更不好”,这才是最残酷的。即便依然是一生所爱,我该告诉你吗?我不知道我爱的是你,还是爱,你等于爱吗?于是不懂“爱”的我,不敢带你来,怕伤你更深。

影片越到最后,镜头切换的节奏越慢,因为是手持圣杯的骑士,圣杯是神圣的情感,流放与浮华始终没有磨灭自由骑士对于生命的思考。世间的历练是为了给予上帝之子启示,“30年来,我没有在生活,而是毁灭它,毁灭自己毁灭他人。”因为你想平和,终会回归赤子的平和,想要理顺,总会理顺,最终学会更平淡纯净的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影片播放到1:43:40,温暖的海滩第一次看到了家庭的欢乐,进入最后一章——自由,作为一个孩子心无旁忌,活在当下。别以为失去一部分就舍弃全部,求得心灵的宽恕,用你永无止尽的爱和你的大悲之心来原谅走过的弯路。生活中的折磨能约束你成为高于自身、高于自我的事物,带你离开这个世界去寻找之外的事物,那是比我们希冀的幸福更神圣的恩赐。你既是孩子,也已成为父亲了,这就是人类的传承,让思想与善良延续下去。

醒醒,从梦中出来,你还在生活中。




把这么碎的东西连贯起来,确实需要时间,最后也是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忽略我的逻辑,收集我能收集的片段。我还是希望自己能给这部电影做出一个简单的评价——一部摄魂片,无关摄影、摄像、摄事。

摇晃的镜头,混沌的水,布莱切特的回头······哀伤的美。
艺术的场馆,禅修的庄园,娜塔莉·波特曼的驻足·······平静的美。
由海边转向公路,那么哀伤,却又那么平静,那东方的光明原来一直在眼前······

 5 ) 《圣杯骑士》:泰伦斯·马力克的一篇日记

这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寻找自己的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

在拥挤穿梭的人群里,一瞬间失去了焦距和方向,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在狂欢的派对,在喧闹的KTV,人群和笑脸,却强烈的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是无法与环境融合的个体;你是不是也非常强烈的感受过,那种在水里的感觉:失重,漂浮,自由和窒息并存,身体的每寸都被裹挟着,可是身体的每一寸,却一样的无处着力,无依无靠;你是不是也迷茫过,生活像一团五颜六色的光影,前方是虚妄的迷雾,看不清去处,而可以回望的来处,看得清楚却怎么都回不去;你有没有曾经得到过最想要的东西,可是得到的一瞬间却空虚的仿佛失去了一切;你会不会有时候知道自己明明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却打从心底里蔓延出一阵又一阵无法抑制的悲伤;你有没有低声问过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自己又是谁;你有没有,怀疑过这一切存在的意义;你是不是,也一直在寻找的路上。

若是你也有过这样的瞬间和时刻,你一定要看看《圣杯骑士》。

圣杯骑士,塔罗牌牌面,意味在感情和行动之间做出决断,学习水与火的融合。他随着灵感而来行动,或由行动而导引出灵感。他学着分析想象和幻想的不同,从无谓的,规避现实的梦想,与能够产生行动和成长之间,了解人生想法的不同。

整部影片就是圣杯骑士自己长长的旅程。片子是导演泰伦斯·马力克(Terrance Malick)的惯用风格,故事的主线隐隐约约的存在于以碎片式影像和细语呢喃的自白拼接起来的庞大意识里。意向选择和情感主导着整个片子,华美的摄影,迥然不同的大都市和大自然,跳切的剪辑,以及在现实和回忆里的进进出出,都让整个片子跳跃起来,让人难以捕捉,所以看过之后抱怨的人多过赞赏的人。大多数人认为导演马力克是装逼太久,他的文艺范已经超脱了大众理解的境界,意识流的拼贴画让人流失在画面里而完全抓不到主旨,故事情节似乎消失在现实和梦境的真假错乱里,所有的元素混杂在一起扑向观看者,像个色彩斑斓的毛线团,跳跃着,却捉不住。

可是熟读海德格尔,哈佛哲学系毕业,牛津哲学系的高材生马力克真心不是来装逼的,甚至他都没有想要站在阳春白雪的位置上俯瞰众生,悲情吟诗:“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是想行走在大众当中,尝试解答或者提出那个困扰过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对自我剖析,对存在质疑: 生命里唯一的真理在哪里,我到底要的是什么,那茫茫的黑暗里,那条通向真理的路,到底在哪里。

对这解答的追寻,西方叫“Englightenment”,佛家寻求大彻大悟,王阳明穷其一生追求寻“道”。而这种生命的终极解答,是应当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文化,超越了个体而存在的。就像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在新闻发布会里说到的,马力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你看,他就在那。

这是个深层次的哲学问题,真的想要阐述开来,118分钟的影片又怎么够。可是马力克还是尝试了,在短短的时间里容纳尽量多的元素。

答案到底是什么?成功和金钱显然不是,这是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出发点,他已经拥有了这些,可依然在寻找。相貌不是,美丽不是,性爱也不是。影片中走马灯般出现在主人公生命里的美女们,相貌姣好,身材火辣,代表的或是俗世红尘的诱惑,是一晌贪欢的激情,或是物质世界的幻象,总之,不是答案。

人在迷茫之境会想要像外界寻求帮助,这些帮助一一出现过。自己的出身,自己的亲人和家庭,他们只能解释过往,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现在,可是无法指引未来。求助智慧的长者,可是长者说,你以为人生到了一定的年龄,一切答案都会自然而然的清晰起来,可是并没有。瑜伽和佛教。荒野和海洋。宗教和自然的力量,也不是答案。

我们总寄望真爱的出现会解决所有问题。像《星际穿越》里,爱,是穿越了所有空间和时间的永恒存在。可是竟然连真爱也不是。岁月静好的前妻(凯特·布兰切特饰)不是,现世安稳的新欢(妮可基德曼饰)不是。

答案到底是什么。

我想马力克或许并没有试图要解答这个宏大的哲学命题。他只是很忠实的记录下来他自己寻找的过程,而期望那些同样在找寻的人们,感受到相似的痛,和快乐。

若曾经《生命之树》是一部对哲学的祭典,那么《圣杯骑士》就是马力克喃喃自语的日记。对哲学的纪念有推己及众的力量,让观影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感同身受; 而只是自我的一篇日记,那就变成了对自己的凭吊,过往或是将来。

因此对于这篇日记,作为围观者的我们,注定是无法全程参与的。我们只能在某一个片段中,找到似曾相识的感受,或在某个片段中,更加强烈的融化在相同的情绪和情境里。可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马力克,所以恐怕不会有人完全的理解这个影片的每一段。

电影是和导演交流的最好渠道。看完《圣杯骑士》之后,你或许可以更好的理解,为什么马力克导演不愿意出现在媒体面前。因为他的影片已经是赤裸裸的自白:你看,你想要知道关于我的一切,我都告诉你了,我的迷茫,我的不快乐,我暴躁的父亲,我自杀的兄弟,我的妻子,我的爱情,我对哲学的忠诚。我把自己剖析到片甲不留的地步,那么,你究竟还有问题要问呢?

若你是泰伦斯·马力克导演的死忠,想要跟他有场深层次的对话,那么,来看《圣杯骑士》吧,这场私人的深度交谈,会让你感动的无以复加:原来我们对生命有过同样的困惑,即便只是部分子集的交合,也是心灵上慰藉,因为如果哲学家电影人依然这么迷茫,那么平凡的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躲在迷雾里得过且过,不问意义。

可你若不爱他,那么,虽然日记也可以写的很优美,但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消费品,《圣杯骑士》某种程度上或许失去了导演最初想要追求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太多的人只能站在故事的外围,看画面听音乐,从塔罗牌的牌面里阅读标签。

你呢,是不是和我一样,看懂了这开始,却看不懂这结束。

 6 ) 友情提示:晕车的人别去电影院看,会有生理不适

标题就是核心内容。感觉绝大多数镜头摄影机都是手提肩扛的,而且喜欢抖:从下往上,左右晃,上下晃,天旋地转晃,角度奇怪,基本没有能够连着三秒保持同一个视角的。我从一半开始感觉到晕,难受,后面只能一开始晃就闭上眼睛。我怀疑有人吐在电影院了……要不是我碰巧没吃晚饭,我大概真的会吐。我们去得晚,只能坐在第二排中间,不知道从远处看会不会好一点。如果我不是最在一排人最中间,我大概会提前离场。

主观感受就是观感很差。我觉得不算讲了一个故事,而作为一个不专业、不客观、阅片量小、看电影基本为了消遣的人,我看电影的基本要求,是讲个故事出来……我要一句话概括内容的话(别担心剧透,因为什么都透不出来)就是一个有所成就的好莱坞剧作者感到迷茫和痛苦,just fools around(翻译过来就是瞎几把搞?)。全片充斥着巨大的空虚和无意义。没有什么对白,都是旁白,而旁白很多是角色的心理活动,还都跟文艺玛丽苏小说一样。我猜导演就是想传达这种“感觉”,没打算制造什么冲突和戏剧性,所以海报上一行小字"a quest"还挺贴切。

然而,拜托,光fool around和坐在那儿干想,你要是能顿悟人生的意义和方向,那就奇了怪了。在我看来,能给人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一个是love and connection,另一个就是work。男主在迷茫和痛苦中没有追求这二者中任何一个,那肯定继续迷茫痛苦。要注意,男主经历了迷恋和激情,甚至主动寻求激情,但这有别于真正的love and connection。希望由年轻美丽的女孩子带给他生命的活力根本就是缘木求鱼。而且里面的女孩子,除了大魔王和波特曼,都像物体,不像人。

影片开始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个东方王国的国王让王子去西边的埃及寻找一颗珍珠,王子到了埃及,被灌了一种酒(?),让他忘记了珍珠,自己的王国,一切的一切。可他的父王并没有忘记王子,让人不断给他带信。这个寓言一再出现,男主不断提醒自己“珍珠”(= “初心”?),大概意思是自己还有追求不能忘。但男主自己代入王子的角色这个行为是有问题的:他并没有被灌酒,所以他是把自己的迷失看做一个被动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并非冷血地拒绝看到他的痛苦,其实我能够理解,但是痛苦这个东西本身无趣又令人疲惫,无论是对承受者还是陪伴着,都是这样。所以讨论这种醉生梦死在好莱坞的情境下说不定是有意义的,只是我不想花两个小时去看他的无力,一个巨大的first world problem。

朋友上午给的两张advance screening的票,就去了。不知道advance screening会不会有很多媒体和影评人来看。我一想到他们不但得强打精神看完,回去还得写稿子评价,一想到有些人的工作内容包含了看这种东西,我就觉得我的工作挺幸福的。

有其他的影评说导演是哲学系毕业的,那他肯定没好好读马克思。建议他回炉,并且重点看《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
"for what it life but activity?"

 短评

自《新世界》起马力克就开始痴迷于微渺个体与永恒时间之中的螺旋结构,《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和《圣杯骑士》全都关于一个男人的人生历程:始于童年的神话或懵懂,在追逐欲望和本能中迭演,末了安静地在荒野空镜中退场。缺少因果粘连的碎片是日常记忆的真实,虚无的哲学无需语句支撑。

4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卡司很强大,可惜每个角色出现时间太短。完全没有剧情。表现手法相当老套。世界确实物欲横流,可是如果在这种充满绝望的生活中,都没有电影来给我一些鸡汤和治愈的话,那还怎么活。另外佩服一下自己就这样在电影院坐着看完了,说明画面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6分钟前
  • Menuett
  • 还行

好电影一定要叙事吗?马力克的意识流新片仿若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心中难以计数的电影片段、如烟往事和思想观点。它能帮你整理自己的情感思绪,审视生活。卢贝兹基的神幻摄影(广角,鱼眼,手持与俯仰倾斜)如流动的麻醉品,令人头晕目眩,搭配碎片式剪辑和呓语旁白,极尽真切地还原了迷茫疏离的感觉。(9.5/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记忆的万花筒,困惑的迷宫。生活有时候就像我们遗忘寻找的珍珠,过着过着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1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从生命之树开始,马利克就把电影当MTV拍

14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较差

一次两次行,老这么拍就是凑表脸。公众号推送: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EyODM5MA==&mid=203006464&idx=1&sn=336989ef987dc2d25b9127fa039911e6#rd

1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如果要选几部电影发射到太空 其中要有马利克 别人负责讲故事 剩下的留给马利克

21分钟前
  • drunkdoggy
  • 推荐

人物独白加碎片似的手持广角镜头,配这卡司。你是大导就觉得自己放个屁都是香的?

22分钟前
  • 冲玄
  • 较差

不论是摄影、配乐、旁白叙述、剪辑,还是一样的味道,相比上部《生命之树》这一部更接地气,年代与故事也更具象,大牌更多,这次摄影用了更多超广角。但我更喜欢上一部的精致与考究,哈佛牛津双修“哲学”的马力克,片子对有些人来说真的太过意识流,对于愤然离场我表示完全可以理解。

27分钟前
  • 旅程
  • 还行

马老您放心,对您无差评

30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贝尔延续了西恩潘和哈维尔巴登的“我没读过剧本”演法,全程失语飘荡。万恶的生活啊,你怎么可以让他快活成这样还这么痛苦?!马利克神棍三部曲的最终回。由网友的十万次“搞什么飞机”弹幕所组成。但不知道为什么,看他这么任性——让一堆戏满满的演员变成无戏可演的梦游状态。我也并不反感。

3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蝙蝠侠假死之后离开哥谭来到洛杉矶以编剧身份隐居好莱坞,连交七八个女朋友纵欲无度后感到人生的迷茫和空虚【我完全没有睡着,握拳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6.3,广角镜头里男性主观视角和女性思维的交融~

3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演员气息不对,影像也过分任性。想要抓住现代人的空洞,却用这种空洞的MV,到头来感觉什么都抓不住。

4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幻梦墓园”、“电子云层下”加上“圣杯骑士”,我的年度三大催眠电影终于凑齐了。马力克这种毫无关联的画面拼接在一起、配上梦呓般旁白的作者风格看多了真心吃不消,尤其每次还请一堆明星来当人肉布景。这部电影可以切成40个MV,甭管什么歌直接插画面相信我准没错……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马力克的故事依旧不是关于故事,一种超脱于故事本身,凌驾之上的情绪与试图用视觉来变现出的回忆感。只有回忆里的人与人,男与女的身体是如此张狂,情节破碎,甚至没有应该有的对白。整个配乐,又仿佛带回到一种中世纪古卷的感觉,拷问一种“当下的存在感”。年度最佳之一。

44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这种装逼犯的电影果断一星

46分钟前
  • swan
  • 很差

《生命之树1.5》。只是没有了那般中意的海报、那么青睐的摄影(不是不好,只是没有《生命之树》那般惊艳)、那样让我心仪的自然,单是一如既往地散文诗/MTV表现手法,外加三个喜爱有加的演员,并不能像《生命之树》一样让我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优雅的影像之中。—— 泰伦斯·马力克,您能拍《告白》吗?!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较差

依旧是美轮美奂的摄影,古典大气的配乐,碎片化的故事和画面,以及高深的旁白。一脉相承的马利克,这种剧本只能导演自己写自己拍。

53分钟前
  • 帕拉
  • 还行

波曼小姐出場後才瞬間明白馬力克要說的是什麼。故事本身包羅萬象,不要自掘故事衝突的狹窄墳墓,心胸和眼界都要開闊,我老了後對馬力克唯有敬仰。下次可以用女主角替代貝爾,等十年又何妨。

54分钟前
  • 667DJ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