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桑德拉大桥

动作片英国1976

主演:索菲娅·罗兰,理查德·哈里斯,马丁·辛,O·J·辛普森,莱昂内尔·斯坦德,安·托克尔,英格丽·图林,李·斯特拉斯伯格,艾娃·加德纳,伯特·兰卡斯特,洛乌·卡斯特尔,约翰·菲利浦·劳,雷·洛夫洛克,阿莉达·瓦利,斯蒂法诺·帕特里兹,托马斯·亨特,福斯塔·阿韦利,安琪拉·古德温,约翰·P·杜拉尼

导演:乔治·P·科斯马图斯

 剧照

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3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4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5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6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7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8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19卡桑德拉大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16

详细剧情

  《卡桑德拉大桥》是一部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的影片,该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受到了保安人员的阻击。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鼠疫细菌打碎溅到罪犯身上。一名歹徒当场感染腐烂而死,另一名 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病毒感染非常快,整个火车上许多人都给传染上了这种细菌,国际警局为这种鼠疫细菌不传染给其他人,对火车进行控制,不许在任何车站停留,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女作家珍妮弗(索菲娅·罗兰 Sophia Loren 饰)和丈夫张伯伦医生(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 饰)也被卷入。医生通过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细菌,却不被上级相信,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列车上的人们与防化部队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众人的命运跟随火车一起驶向未知....

 长篇影评

 1 ) 卡桑德拉台词

卡桑德拉大桥 1、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都不让我们进入他们的领土了,这也不能怪他们,这种病,他们本来没有的。 2、老是真真假假的,就连真的也当成假的了。 3、让成千上万个可能被感染的人,到处去乱跑吗? 4、靠什么才能不死去?靠天生免疫,命运,上帝,谁知道哪?谁也不知道。 5、老天显灵了,但愿多显点灵。 6、还是那句话,我没有权力。你又不是机器人,这事关千把人的死活,也包括你的死活。 7、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 8、你当我有意叫这些人送死?不,你是让他们自生自灭,这样更残酷。 9、哪他们(志愿者们)为了什么?(为了)好让他人活下去。 10、我在你眼里一定是个恶魔。你对自己过奖了,你不过是个唯唯诺诺承上启下的人。 11、虽然现在当军人很不光彩,既然当了就得当好。我执行上级的命令,执行命令乃军人的天职。我的双手没有血迹。 12、平静的外表下,恐怖与灾难如影形随,而最终的受伤者必定是手无寸铁的民众,越是无辜者越要流尽鲜血。最后的灾难已不是肺鼠疫菌,而是政治的阴谋。医生们能控制疾病,却不能治好政治的恶毒。 13、如同无法避免政治一样,我们也无法避免自然界的病毒。稍稍能让人心中安慰的是患难中的真情,当渺小的人们面对无法逃避的灾难时,惟一能拥抱的只有身边的亲人。 14、也许世界令人绝望,但毕竟未来可待(孩子是希望) 15、如果某天把它的秘密公布于天下,可能会让所有人发疯和绝望。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可是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除了仰望上帝没有丝毫的办法。 16、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灾难,普通民众都失去了选择权。

 2 ) 我们与卡桑德拉大桥的距离

有感于近期肆行的肺炎疫情,正月初四的下午在家里重温了一部上个世纪的译制片《卡桑德拉大桥》。

一位恐怖分子由于误闯了美国在日内瓦总部的生物实验室而感染了肺鼠疫病毒,遭遇追捕的他逃到了一辆驶向斯德哥尔摩的列车上。病毒极易传染,列车上却无人知晓,故事的高潮由此展开。有关部门追查到这位携带病毒的恐怖分子在列车上后,考虑再三,做出了封闭整辆列车并让该列车改道驶向年迈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自我毁灭的决定。结果,车辆上的一位知名医生在他作家前妻和一名犹太手表商人的帮助下,发觉了相关部门的意图,并拼命抗争。最终在列车马上到达卡桑德拉大桥前,成功使得车厢脱钩,自己和一部分人员幸免遇难。更Happy ending的是,肺鼠疫的病毒经过空气里氧气的传播也终于消解。

这部1976年的电影放在今天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时下,源起武汉的新型肺炎正在神州大地肆虐。截止1月29日,全国已确诊感染6014列,死亡132例。各地封城封地,谈疫色变,原本正当喧闹的新春佳节一片寂灭。

极为巧合的是,电影里的病毒是肺鼠疫,起源于实验室里的老鼠;而现实中新型肺炎的起源却极大可能是面部形貌和老鼠酷似的蝙蝠。该电影的编剧也许怎么也想不到,四十多年后的世界,神奇的新新人类们感染病毒的方式,竟比误闯实验室里被感染还要无稽。蝙蝠刺身究竟味道如何?这得吃了才知道。

现实总是比电影还要玄幻。电影里的病毒是在封闭的列车上随列车轰轰前行;而在现实世界中,500万疫区人口却在一场叫做春运的人口大迁徙中被送往全国各地。感染的,未感染的;武汉的,湖北的;本地的,外地的;一时间,一团乱。再牛的导演和编剧恐怕也不敢写这样的剧情,如何继续?怎样收场?谁也不知道。

看电影时,弹幕很有意思。很多人发言,觉得把列车全部封闭,武装人员携枪进场维持秩序的做法过于冷酷。而在现实里,“武汉”这两个字忽然就成了这个新春最让人恐怖的字眼。人们看到鄂A的车牌犹如看虎色变,大呼救命;碰到武汉人更是恨不得马上躲到地底下,心底还”呸呸“两声,真不吉利。这个时候,估计大家在看电影里那个所谓的大反派,即下命令让火车通向绝命大桥的军官,也没那么面目可憎了,似乎还有一点那么可爱。可千万别让疫情传出来...火车坠毁?先别管了,毁就毁吧,别传染出来就行。当然了,我们可不是那么心狠的人,在网上喊两句"武汉加油”吧!

这样的行为当然无可指摘,毕竟人人都有追求健康不被感染的基本要求。疫区的人在不知自身感染与否的情况下四处走动,不管从道德上还是从实际影响上看,也都是极为危险的。但真实的问题是,这些都是500万疫区人口被送到全国之后的结果而已,现实中这辆列车的大门究竟又是如何打开的?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曾讲述过一个小故事:他说在丹麦剧院曾有个小丑,当轮到小丑表演时,后台突然起火。小丑气喘吁吁地上了台,告诉下面的观众,后面起了火,大家赶紧逃命。观众哈哈大笑,小丑急了,再次警告,观众更是肆无忌惮,连连夸奖小丑的表演出色。小丑越着急解释,大家越觉得小丑可笑。哲学家最后说道:这个世界都要在这样的笑声中毁灭。

如今,回过头来看,不知大家能否回想起当我们在最最开始听到武汉肺炎时一齐发出的这种刺耳的笑声。更为讽刺的是,那“8位喊着着火了的小丑”却真的被当做了传播谣言的小丑,还接受了处罚。

电影里,这辆列车驶向卡桑德拉大桥,却终因氧气的传播和主角的抗争而得救;而在现实中,本来是地方性的疫情却因无法传播的呼声而被忽视,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灾难。紧接着,犹如潘多拉的魔盒:歧视被打开,恐惧被打开,本不能被考验的人性又不得不被挑选,被忽略,被牺牲。

现在,我们都上了列车。它的终点又会是哪里?

卡桑德拉大桥?OH,NO......

让氧气自由传播吧,也许未到卡桑德拉,我们都能得到治愈。

 3 ) 回味经典

 我想一部电影能被称之为经典,就是它能够长映不衰。我在观赏完这部拍摄于七十年代的“老”电影后,排除道具特技等因素,在如今仍称得上是一部佳作。
  故事不算复杂,但在情节设置上却扣人心弦。讲的是两名恐怖分子潜入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准备炸毁大楼,可是被警卫发现,在枪战中,一名恐怖分子被打碎的实验病毒感染,随后逃到了一辆开往斯德哥尔摩的跨国火车上。乘客们陆续被感染上这种叫做“肺鼠疫”的病毒,并且发病,有的甚至死亡。国际警局为了不让病毒传染他人,将火车封闭起来,即使后来在已经找到治疗方法的情况下,政府也命其开往卡桑德拉这座已经失修废弃的大桥,最后过车驶入卡桑德拉大桥时脱轨,无数乘客丧命,只有少数乘客幸免遇难。
  影片里面交叉蒙太奇的纯熟运用是影片更有节奏感,平行蒙太奇手法也是一大特色。还有如摇、仰、俯、移等镜头的使用都趋近完美。但最吸引我的是电影对每个人物极其真实的刻画。
  那对在社交圈都鼎鼎大名的“前”夫妻,虽然离过两次婚,但彼此却深爱着对方,阻碍两人在一起的是犹如蛇足一般的骄傲和虚荣。当病毒开始在车里扩撒的时候,他们俩的手却牢牢地牵在了一起,在灾难面前两颗孤傲的心交融在了一起,不管两人的性格有怎样的冲突,但在生存这两个字面前,他们让命运之神拜倒在脚下。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总是拿表说事儿,散发着一股幽默味儿的犹太老人,但这个善良温顺的老人在得知火车将开往卡桑德拉时,开始惊恐和焦急起来,他跳车未遂直到后来的引火自焚,这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卡桑德拉对于这个老者来说就如同梦魇一样,一听见这个词我从他慌张的眼神里看到了他对过去那段集中营岁月的恐惧和对妻儿的想念。也许燃烧对他也是一种解脱,在他面无表情的点燃打火机的刹那,苍白的脸上倒映出来的其实是释然。
      那位行为有些古怪的神父警察和那个贩毒的登山队员,前者为救那个在烟幕中走失的女孩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后者虽然持枪要挟让其下车,但最后被医生的无畏所感化,勇敢的爬到列车上,阻止火车的前进,最后也献出了生命,这无不是人性在闪耀的光彩如果警长被称为“英雄”是当之无愧,那么登上队员的脖颈上挂着这两个沉甸甸的字也是无可厚非。
  整部影片都有一种强烈的典型欧洲的人文情绪,这种人文情绪就表现在它所散发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部影片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我在初次观影时却没有注意到,只是背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所吸引。当我了解了当时的世界局势和背景时,才了解了它其中诸多巧妙的暗喻。但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形式,过于纠缠于其中的隐喻或深沉含义会使观影这种应该用享受的态度来完成的过程变的乏味、功利。
  也许要观赏一部电影,需要的只是在看见那个被监视的上校的孤独背影在走廊慢慢消失的那一瞬的感悟。



 J's Wood

 4 ) 啥时候禁这电影啊

白左电影人对铁幕这边有一点利用价值,就是他们不遗余力黑自己政府,然后铁幕这边可以故意拿来当真,告诉这边老百姓说你看看他们自己人都开黑了那还有假?尤其这部电影黑美国搞病毒实验,简直太棒,简直给我们如何捏造美国是covid始发地创造灵感。

但是白左电影人还有一点不好,就是他们搞的自黑情节虽然幼稚,但个中手法喝情节经常就跟铁幕这边的现实重合。这可就大大地不好咯!我们审查员在播放进口片教育自己老百姓时他们会怎么联想啊,万一独立思考了怎么办?简直失控了喂。

就比如本剧,车厢上铁板,至今封城封小区还是如出一辙。比如把你拉到波兰隔离区,现的隔离区你了解吗,你知道有几个人去几个人没回来,为什么没回来?

新闻呢别看合订本,别记得武汉有多少人清明一起烧纸,别记得郑州地铁幸存者说身后留下多少冤鬼,别记得有人看了太平间出来几个人就至今下落不明。

对了还有一点,电影里替主子效力的刽子手最后也不得好死。这就像现实,各次行动中的指挥员,有好几拨被当老虎打掉了吧。

 5 ) 给你们找的教材

《卡桑德拉大桥》 (2009-02-07 11:46:38)
  
  

    这是能够唤起我曾经的记忆的一部电影,在八十年代曾在我国上映,这个电影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有种抹不掉的影像,今天重看,感觉还是好。

    就语言的运用而言,这部电影拍的极其工整、规矩,影片呈现出朴素的面貌,丝毫没有炫耀技巧和花哨的形式,叙事符合逻辑,细节真实,表演精彩。

    制作于1976年的《卡桑德拉大桥》,没有运用任何电脑特技,只用传统的电影语言把故事很“老实”的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且扣人心弦。

    对今天中国的电影人而言的,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得不承认,一些导演连运用电影语言说清楚一个故事的能力都不具备,《卡桑德拉大桥》完全可以作为他们学习范例来认真研读一下。

 6 ) 《卡桑德拉大桥》拉片分析笔记(一)

放心,都派人监视了。

在2020新冠肺炎期间观看这样一部40年前的经典影片似乎更能给像我这种未直接参与抗疫做出贡献的人群一种在场的感官体验,对病毒肆虐下备受折磨的成千上万人的体认和国家与制度中个体遭遇所引向的一些反思与叩问。所有的历史从来都是当下的历史,这部片子观影感受似乎给出了最有力的印证,40年前影视作品中呈现的鼠疫爆发下社会的应对机制和40年后的当人类真正面临着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时所表现得态度何尝相似,从这样一部影响后世无数灾难片中,我们似乎可以从中学到点什么,但又可能什么都学不到。

当我们在拉片时,我们其实要看些什么或者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不断地观察和分析能够给予你对此电影认可与否的态度,是你评判一部电影的好坏与否的根本手段。当然,这是作为一个专业电影的基本素养,但从一个普通欣赏电影艺术的民众角度来说,对这些拉片分析有一个大体的认识就够了。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艺术讲究语言的运用和表达,电影视听语言基本上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故事分析,表演分析,场景分析,调度分析,镜头分析,声音分析,色彩和灯光,细节和意识形态分析。啰嗦的不多说,直接从《卡桑德拉大桥》开始,在第一部分,我主要分析影片前半个小时的内容和其中较为隐性的镜头语言。


《卡桑德拉大桥》

电影一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摄像机一直从云层之上往下沉,逐渐飞向了日内瓦的IHO大楼,然后将镜头停在了窗户外面,据考证,这个大楼是日内瓦的一个国际劳工局总部。一般来说,有一个好的开头电影便成功了一半,而长镜头更受国际奖项的青睐。这不是没有道理。配着Jerry Goldsmith的配乐,惊悚和不安的感觉便出来了,云层下似乎隐藏着一个阴谋或者牵人心弦的事情,观众的好奇心和追溯感也随之而起。同时在越接近地面时救护车的笛声也越来越逼近,紧张的氛围欲出。

IHO

镜头停在了IHO大楼的窗户外面,这是一个从高空俯视大远景到近景的过程,实乃好莱坞电影开头的普遍规律,于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其实时间也有所体现。

早晨的阳光和喷泉,画面上美好又宁静,随着被鸣笛声划破,产生了冲突对比,故事也随之展开。注意这是一个阳光射进镜头的画面。

接着是连续的摇镜,一直摇到IHO声明上,可见到最上面一排的“仿中文”字体,给出了一种原则上的说明和暗示。

接下来两个恐怖分子将假扮病人推进大楼,

你会发现病人的身体反过来了,头部应该朝内,这是一种怪异。

然后给了一个画面简单的俯视镜头,但信息量很大,在他们压过地上的电线后,电线被压断了,这既是急切的一个说明,同时也是对后面卡桑德拉大桥的暗示,它会因为这三个人的闯入而最终断裂,导演已经在这里给出了答案。然后注意他们在推到分岔时停顿了一下,这个细节给得很好,说明恐怖分子对这里还不够熟悉,也暗示了后面的一系列失败。展示台和地面的引导线上各种红黄蓝绿黑的颜色也互衬得很好,表达了一种不确定性。而清洁员的安排入镜和机器轰鸣声则交代了工作时间。

推进去后,两位医生的举止和病人的睁眼都透露着怪异,意味着电影的第一个小高潮到来。

这个镜头体现了第一个对权力与地位的关系暗示,保安作为IHO大楼的内部人员,占据了画面的颜色重心,在位置上也要高出远处三人,意味着一种掌管,但这一秒的镜头也说明他马上就要领盒饭了。注意一下保安帽子的圆形图案。

这里又出现了圆形的天顶,位置都在画面偏左,这是镜头的连续性体现。

黄色的圆形图案意味着危险的到来。

“”危险”字样视觉特写,拉伸镜头,表示他们开始进入危险之中,看看这种叙事外化的表现手段,现在都还在用。

他们逃进生化实验室后其中一个恐怖分子中了枪,这时再怎么慌乱导演也给了个鼠疫病毒来源的镜头,XZ-123,下一秒它也就要被打破了,这种前后的因果关系又一次体现。

瓶子破裂

这个镜头中,窗外的火车铁路已经为接下来恐怖分子的逃跑提供了方向,你会发现,他放下同伴时,身体也朝着那个方向,这是身体的表演语言。

逃跑路上的这条通道安排体现了长廊似的无尽,说明他接下来在故事里的路还很长,没有那么快死掉。

这里的构图是典型的透视线延长消失于一点的平行透视构图,麦肯齐上校从尽头出场,是上层权力的象征,接下来无数的这种构图都说明了这种安排的寓意,而圆形天顶则终于体现了圆形的含义:高层权力的象征,这是窥视的窗口,可以用福柯的圆形监狱作比。

接下来这组平行镜头的安排也很具有力量。随着麦肯齐上校的走近,患病人的镜头也朝头部拉近,在拐弯后,麦肯齐上校由远景变为近景,患病人的镜头也基本上拉到特写,这是一种对应关系。然后麦肯齐走进了观察室,与其说这是一个IHO的观察室,不如说,这是整个电影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室。

这种长方形监视窗是一个透视窗口,麦肯齐上校是最顶层的指挥,他隐匿于部分的黑暗之中,对前面的一切掌握着最主要的控制权,用看不见的手决定着这些人的生死,旁边的助手位于画面边缘,处于中立和被利用的地位,隔离间内是医生和病人,这种看与被看的关系链和接下来官员操纵医生,医生控制病人的关系对应。但医生也不过是他们的一个棋子,和病人一样被暴露在被观察和监视的高光环境下,一样逃脱不了被安排的命运,于是这也就是接下来电影所要讲的故事了,而对这种观察方式的本身展示同时也构成了对此的讽刺。其所指也没有那么简单,和前面刚出现过的IHO大楼的石碑样,其道德和政治satire可想而知,当然,这也是一种电影视觉上的对应。

闪烁的黄色灯光,意味着危险。电子仪器的滴滴声,人声构成了整个密闭的空间氛围。此时,麦肯齐上校仍占据画面的主要地位,电话开始出现,这成为后面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

话筒出现,又是一个政治性传声工具。这时画面摄影交代了两个信息:1.询问者和被询问者的关系,一个在里一个在外;2.病人的镜像灰白无力,濒死状态,询问者的声音有力,双眼坚定,一虚一实的对比,这是视听的艺术。

大俯视固定镜头,明亮的圆形为光源,占据大部分,此乃窥视无疑。

时间展现

现在我们知道了确切时间,早晨7点40多。时钟在倒着走,意味一种对于历史的回溯与反思,这种推定在下面的故事中可以品味出来。导演可能没有这种意思,但空间,透视,构图可以看出是特意安排的。

网格的运用,寓意逃脱中迟早落网。演员的表情加上声音的伴奏,危机感降临。

俯视镜头叙事,暗示他现在的无力与危险

这里他们又问了一遍,你的朋友身体怎样?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蠢话,带有讽刺意味。而此时病人的镜像与上面一个相比似乎变得更加透明了,若有如无之感,说明他马上就over了,这是画面上的叙事。声音上他的呻吟也越发急促,越发至微弱。镜头从注视者的画面后拉摇到病人身上,这是对目光的流动捕捉,比较客观。

再一次强调时间流逝。这个取景其实与后面直升机营救其中一个场面相呼应,阳光下的雪山为背景,直升机的搭救和时钟的联系显而易见,意味时间紧急,这是电影语言的严谨性体现。接下来镜头下摇,第一位乘客出场。

对于时间的概念又一次展现

接下来赫尔曼帮那帮吉他少年拍出钱币的插曲实际上开始了所谓的人物描写,他有一个乐于助人也善良的品格。后面再写他舍身点火引爆甲烷也不会突兀。他同时对这里也很熟悉,从售票员的问话和插曲的举动上可以看出,他是车站的常客。其他的显而易见,已婚(戒指),高度近视(眼镜),中产阶级(服饰),守时(手表)等。那么,这个人就先说完了。

第二个主要乘客出场。贵妇Dressler,美国大军火商的妻子,一个头肩近景,此时服饰和配饰点明了地位和身份。

她的“小奶狗”打扮低调,镜头给的匆促,注意后面车灯的颜色,红色和黄色预示着之后的危险。

后面的行李托运暗示了她的身份地位——有钱。男友手上牵着一条腊肠犬dachshund,这条狗在电影中极具象征地位,在这里就已经体现出他不过是Dressler的一条狗。

打火机第一次出现,后面还出现了几次,在这里他想以此来买到便宜,后来确实为他买了个大便宜啊。

医生Chamberlain出场,记者拍照,说明了他现在的名气。

医生走过后,镜头停留在了一本杂志封面上,上面是医生的头像,这里从现实转入图像的一个镜头运动实际上也是作家思路的一个转变过程,这不就是作家的一个创作过程吗?以手作为先行对象,也暗示了索菲亚·罗兰饰演的作家身份,她给医生画了几笔胡子,说明他俩的关系不一般了。后面索菲亚·罗兰将威士忌送到Chamberlain房间时,看见他在剃胡子,非常的humerous了。

固定镜头,展示了整列火车的长度,这是接下来事件发生的核心地点。同样,火车站里到处都有时钟。

接下来给了一个室内的火车线路操纵员的景,窗外是这趟火车刚行驶过去,上级传向下级的命令从这里开始显现,火车开始被监视了。

这里的歌词具有隐喻意义

整部电影的火车外景拍摄从来都是不稳定的构图,给人不安和危险的感觉,这是导演所赋予的意义。这终将是一趟没有终点,葬身卡桑德拉大桥的火车。

声音和画面的另一种展现手段,当车票出现时,火车的鸣笛声也随之而起了。

医生在刮胡子,有意思的在后面

一直到医生刮完后,索菲亚·罗兰都还没有离开他的房间,这时你会注意到医生的胡子泡沫并没有擦干净,这里其实是个心理描写的外化,医生的一丝慌乱情绪暗示了出来。这一点可以有多种解读,也可以说是因为他的不严谨生活习惯的原因,但我更倾向于前一种。

放在这里的喂狗盘,浅柠檬黄,依然是危险的隐喻。

数字23是不吉利的象征,与魔鬼撒旦有关。

注意警官(教父)手上的图案。这个细节已经打破了他的原有身份建立。

继续来自车站或者说上层的操控,火车是被观看的对象

黑黄搭配的书皮,同样代表了邪恶与不安。

这里的镜头运动与火车相向而行,增加了一种代入性的恐慌与压力,前方的危险扑面而来。

总的来说,电影到这时在色彩上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冷灰色调风格,同时带点偏高调或者低调,那么此时任何一种饱和度高的色彩出现都能吸引人的强烈注意力,也随之带有色彩的隐喻意味。导演在道具和灯光上安排的红,黄,绿色不仅具有这样的特征,而且还极大地丰富了电影语言。在灯光上则选用弱光照明和自然光,更加呈现出一种真实的不加修饰感,类似的照明手法可以参看《发条橙》。

先分析到这儿了。

 短评

情节紧张,对政治的讽刺更是自白而辛辣。

9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按功利主义,当权者选择牺牲一部分人去满足所谓的多数人的利益,可惜他们往往没想到一点,那就是意料之外的失控。其实本片的病毒只是一个壳,真正心寒的是人性的自私、冷血、恐惧、相互怀疑和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医生和作家的那一吻,才显得弥足珍贵!8.2

1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像这种经典电影,老妈很早就买回来屯着,什么魂断蓝桥、遥远的桥、保镖、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东方快车谋杀案、卡萨布兰卡...都是在我高中时看的。

11分钟前
  • 楚楚不动人
  • 力荐

这部电影是看完《釜山行》之后看的。顿时觉得釜山行逊色了。一则题材上,细菌感染与传染病是日常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二则,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这部电影讽刺了官僚主义和国际政治,罔顾人命,政客为稳定为秘密,宁肯牺牲无辜者的性命。第三,电影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很真实。

12分钟前
  • 在焉
  • 力荐

看过许多遍,一直都很喜欢的上世纪70年代灾难大片。这是一部有先见之明的传染病电影,拥有那个年代一流的明星阵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军事的,另一种是医疗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反对军事解决方案,两种方法是相悖的,都忽略了乘客的建议。影片拥有令人惊叹的航拍镜头,瞠目结舌的残酷高潮,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灾难片。当然,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它的效果难免陈旧,但讲故事的方式十分沉稳,我发现这是当今许多大型灾难片所缺乏的。

1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22分钟前
  • JnzRr-
  • 推荐

在腾讯上看的译制配音版,配音和嵌入的港或台版字幕有不少出入的地方,看起来是规避了颜色笑话和一些政治暗示。本片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冷战背景下的大制作,大手笔啊,很有一些镜头设计让我吃惊,放在类型片里绝对是典范好学生。在如今这个契机下观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丧逼感,在封闭的环境和死亡时限的紧逼下,每一个人都被未曾露面的最高权力一边监控一边放弃。如果不自救,没人能救得了自己。如果不牺牲部分人,所有人都会被牺牲。这惊天的狠招放在今日的语境里竟也毫不出格。戏剧影视文学总是提前昭彰制度丑恶,而人类总是在步步为营中堕入轮回的恶果。

23分钟前
  • 陈小睡
  • 推荐

将火车封死,禁止乘客下车,甚至连空气都流不出去。这就够震撼了。让火车经过卡桑德拉大桥更是凶残狠毒,既能杀死所有人,又像是意外。既能控制疫情,又可以甩锅。即便后来人们发现高浓度氧气可以杀死病毒,被感染者有可能被治愈,上校还是坚持原计划,一定要弄死所有人。不仅要杀死乘客,连士兵也不留活口。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心狠手辣,惨无人道。把所有人杀死,疫情就控制住了,真是逻辑鬼才。他以为他已经把所有知情人都杀死了,殊不知自己也是知情人。他只知道上司派他来负责这件事,殊不知上司还派了其它人盯着他,说不定下一步就是除掉他,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他以为他已经够黑了,殊不知他还是嫩了点。

24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太牛了,如今重看仍然津津有味,神采奕奕的配音,无以伦比的剧情,每一秒都充满紧张感。其实想起来,这部电影小时候也就看了一遍,记忆却如此清晰,爱理查德哈里斯,爱年轻的索菲亚罗兰,当年的片子有如此多的性暗示,一路的欢声笑语和最后的血流成河,堪称一切灾难片的鼻祖。2012年3月7日。d5译制经典

28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我觉得剧情简介都比电影紧张刺激,拍得平庸了...

33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比病毒更可怕的往往是人类本身,因为后者会为了掩盖事实去舍弃无辜者的性命,这种不择手段的行为在他们看来只是尽职的表现。

34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灾难片,动作片,更是政治片。

3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这部片子令我想起了三鹿毒奶粉的知情不报。

40分钟前
  • 考拉
  • 还行

小时候都被里面的病毒吓着了。。多年后回味此片,原来恐怖的不是病毒,而是政治阴谋!!

41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力荐

冷战年代,必然有其恐怖和白色恐怖,也有不能言说和不可讲述,奔向死亡之地的列车,是铁幕后的波兰,也是当年的纳粹集中营。剧作在扭曲中传达着一些有趣的价值观(比如死板的德国人之类)。那个年代的大巨片,却又不是美国味道。其中的科学设定傻到不能忍。当然,索菲亚·罗兰真销魂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小时候看的 印象深刻

4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有条热赞真是阴阳怪气,被害妄想吗?众所周知非典并非爆发于06年,再说整个车厢能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乘客们能由高铁无故停车立时联想到卡桑德拉大桥?有被笑到。不知从哪听来的给最高领导让道,这样毫无根据漏洞百出的发言这么多赞?屁股够歪的。

52分钟前
  • 拿一个大满贯
  • 推荐

所有的故事都是预言故事,最厉害的不是电影,是如今看电影的人依旧有不少在说:我觉得让火车坠桥也没错啊,牺牲1000人,拯救全世界不好吗?不好,因为我们都在火车上

57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西方内乱所导致的致命病毒危机最后被美国军情局转向华约国家波兰境内,火车停靠被封厢的情景让集中营的幸存老者(李·斯特拉斯伯格)喃喃自语好像噩梦重现,如此犀利的批判刀锋,也难怪此片在以北美为主导imdb上不受待见,有专业评论更是不吝词汇大加挞伐,俗套泛滥,过气明星,逻辑荒谬,甚至辛普森的后发命案都成为影响此片品质的负面因素。但你也不能说豆分的相对奇高是中国影迷站在意识形态对立面所致。还是必须要考虑到经典国配怀旧情结。

1小时前
  • 赱馬觀♣
  • 推荐

今天中央六再次播出,不愧经典电影,尤其是译制片里的经典之作。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剧情设定依然是很出色的,影片节奏非常紧凑。作为灾难片,最大的灾难不是瘟疫,而是黑暗的政治之心。最后那句“他刚走,女的也走了,我会派人监视”令人不寒而栗。另外,本片里的恐怖分子还可以是欧洲人(瑞典人),而之后的欧美商业片里恐怖分子设定基本都是…

1小时前
  • 说的对啊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