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狼之旅

剧情片其它1973

主演:Magaye Niang,Mareme Niang,Aminata Fall

导演:Djibril Diop Mqmbety,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

播放地址

 剧照

土狼之旅 剧照 NO.1土狼之旅 剧照 NO.2土狼之旅 剧照 NO.3土狼之旅 剧照 NO.4土狼之旅 剧照 NO.5土狼之旅 剧照 NO.6土狼之旅 剧照 NO.13土狼之旅 剧照 NO.14土狼之旅 剧照 NO.15土狼之旅 剧照 NO.16土狼之旅 剧照 NO.17土狼之旅 剧照 NO.18土狼之旅 剧照 NO.19土狼之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4

详细剧情

  两个爱挖苦人的年轻人遭到退学的处分,无所事事,到处招摇撞骗,目的只是为了到巴黎过豪华奢侈的生活。Mouri在一家屠宰场工作,他在自己的摩托车的手把上安装了两只公牛角。Anta,他的女伴,从事政治工作。这两个好朋友骑车四处闲逛和路人搭讪,他们认为,凡是法国来的莫不是“白种女人和性病”。他们假造证据,诬陷一个迷恋Mouri的有钱胖子。后来两人全身脱得精光,赤裸裸地坐在胖子的车中,高举拳头,发表嘲讽性的政治演说……

 长篇影评

 1 ) Journey of the hyena

Journey of the hyena- reference to the symbolic use of oral stories. Mouri is constantly cooking up schemes to get money so can leave and go to Paris with Anta. Sound design- model Robin and Animator Fall are used in counterpoint to the story( connected to the fantasy of leaving Dakar. Discontinues editing to build fantasy sequences. ironically with the colonial past, constant references to the legacy of colonialism, eg: unpaid debts of the state corrup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multinational firms, there to reap their benefits from the African independence. Mobile oil tanks in the background, references to going to Europe illegally. Symbolism imagery, eg: Dogon cross- a Malian symbol of fertility on a motorcycle; the use of colors, the brutal slaughter of bulls, Afican cultural symbols of the hyena( means falsehood which comes out only at night, afraid of daylight, no sense of shame, nudity- the shame of human beings)

 2 ) 求资源

电驴上没有,如果谁有在这里留一下!万谢了!!!!

这是一部在新浪潮电影兴盛时期,新浪潮之外的,和政治有关的现代主义电影,听说情节宛如《精疲力竭》或者《逍遥骑士》

出片时,导演28岁

 3 ) 达喀尔的说书人

毛里塔尼亚导演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在他2002年那部几近完美的作品《期待幸福》里用黄沙、海水、色彩鲜艳的服装来讲诉了一个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战中生存的村庄的故事,它宛如幽怨的海市蜃楼,其中是那些逃离或者梦想逃离苦难的人物和对新生活的幻想,荒凉的景观与热情的歌谣,多次出现的“鞋“与”灯”的意象,“鞋”是逃离的象征,“灯”却暗示着对幸福希望。希萨柯电影中那些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找不到与传统大地的亲切感,又对那个虚无缥缈的新大陆充满好奇,可怕的是他们最后会明白,他们只能活在当下,被困此地,这片没有历史没有未来的海岸线。

希萨柯谈到当代非洲所面临的情感困境,是多元价值冲刷下自由的丧失,最热情的大陆在西方拜金主义和后殖民浪潮的阴霾里裹足不前。希萨柯的《期待幸福》无疑是对70年代新非洲电影主题的回望,在塞内加尔导演迪吉布利尔·迪奥普·曼贝提的伟大杰作《土狼之旅》里,我们会发现这些来自历史深处的呐喊穿越时空,依然鲜活。

曼贝提在1973年完成《土狼之旅》时年仅28岁,这部成本只有3万美元的电影却成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影像史诗。在70年代的非洲,电影制作几乎处于原始阶段,欧美国家掌控了非洲电影的发行放映,民族电影工业得不到任何支持。在西海岸几个法国殖民地由于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原因最终得到了一些拍摄本土电影的机会。曼贝提的《土狼之旅》整体呈现出的影像风格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首先作为民族电影作者,曼贝提的镜头对准了达喀尔的形形色色的人:贫民窟满腹怨言的大妈、渴望逃离的年轻人、幻想革命的大学生、传递着远方幸福之音的邮递员、腐败无能的警察、奢华无度的权贵、混迹市井的骗子、讨债的打手和目中无人的法国人。这些人物形象生动地出现在那看似粗糙的手持摄像的镜头里,曼贝提通过一个动作,一句对白就能让这些人物立体起来,我们也得以来到陌生的达喀尔,一窥他们的生活。其次,曼贝提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法国新浪潮风格,自然主义与超现实主义完美结合,一对情侣去往巴黎的冒险之旅却如这个历史悠久大陆的华丽挽歌,也如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最终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落幕。

在影片那个看似平淡的开头中,牧童骑着牛带着身后一群牛在非洲荒蛮的草原上缓缓走着,这个生活化的镜头很快转场到了屠宰场,这些牛被用最直接最残忍的方式屠杀,接着再出现牧童独自骑着牛回去的镜头。在这一系列快速剪辑后,出现了一辆带有牛角的摩托车,莫里骑着他拉风的摩托车在飞驰,后面贫民窟的孩子们在疯狂追着他奔跑。这组镜头和开篇镜头的剪辑让曼贝提揭示出塞内加尔的可怕现实和最终命运,这个国家的未来仍然难逃被宰杀的命运。莫里是否就能全身而退?他骑着摩托车,幻想着巴黎的纸醉金迷,他被大学生用绳子套牛似的抓住,更讽刺地表现出这个国家精英主义的癫狂。

曼贝提使用了大量极具欺骗性的剪辑技巧,来突显出主人公幻想与现实的距离。在安塔与莫里的海边性爱场景中,安塔望着躺着的莫里,镜头却剪辑出村民在地上杀死羊羔的镜头,联想到之前安塔见到邻居大妈正在拨羊皮,并向安塔诅咒莫里欠她钱不还,曼贝提用几组象征性剪辑就将莫里与村民对立起来,大学生把他当牛对待,村民把他当羊看待,他在这里已经没有生存的动力了。

安塔与莫里去往巴黎的旅程中不停地出现“巴黎,巴黎,花都巴黎”的香颂呤唱,和时不时出现的非洲传统鼓点以及吵杂的画外音共同组成了复杂声轨,也暗示出塞内加尔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本土知识与西化教育、集体价值与个人偏好的割裂。

对后殖民的讽刺批判主要集中在影片的后半段的旅程上。安塔与莫里打算抢摔跤比赛的钱,本来这笔钱是用来为戴高乐将军修建纪念碑的,在两个箱子的选择中他们选择了大的那个,结果在一处荒凉的被遗弃的别墅里发现箱子里面是骷髅。曼贝提用超现实主义来拍摄了这一场景,废弃别墅里的骷髅也是对旧殖民时代的嘲讽,而安塔犹如一个幽灵,时隐时现见证了出租车司机贪财反而被惊吓,当代塞内加尔人仍然在殖民主义的屈辱中幻想着、屈服着,殊不知殖民主义历史早已化为灰烬,可是他们仍然不愿离开。安塔与莫里的旅程还要继续,他们来到一个权势人物的别墅,那里正在举行泳池派对,肥胖的富翁好男色,垂涎于莫里的身体,但莫里却在富翁洗澡时偷走他的衣服钱财和汽车与安塔逃跑了。肥胖的富翁是曼贝提对后殖民时代塞内加尔权贵的批判,他们腐化堕落、和权势部门狼狈为奸。在逃亡路上,莫里脱光衣服,在涂有美国国旗图案的敞篷汽车里放声呐喊,他终于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自由”,但这种靠金钱和权力获得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么?莫里反复高喊“说书人”,在非洲传统说书人逐渐消逝的情况下,这就像是曼贝提的自我身份指认,他要承担起新时期“说书人”的角色,为这个国家讲诉它的历史。

在此后,一个土著人用巫术抢走了安塔骑着的摩托车,这更加像一个寓言,关于原始与现代的撞击。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贫民区的旁边巨大的储油罐,上面印着美孚公司的商标,西方拜金主义在侵蚀着传统的活力。影片中当安塔与莫里换上一身西化闪亮的行头后,曼贝提将欢迎总统般的盛大场面剪辑其中,他们仿佛成为了这个国家的英雄,掌握了这个国家的命运,70年代塞内加尔那个疯狂、破碎的现实在这组镜头中达到了高潮,人民仍然在崇拜着权贵,那些外表华丽实则败絮其中的人。

在邻居见到安塔与莫里后,也完全改变了态度,那个杀羊的邻居大妈载歌载舞,称呼莫里为“王子”,莫里也赏赐了她钞票,他的自由愿望已然达成。影片最后乘坐游轮去法国时,莫里却犹豫了,他不愿意和安塔一起登上游轮,他开始狂奔寻找他的摩托车。此时交叉剪辑,原始人骑着摩托车发生车祸死了,莫里来到摩托车旁边捡起了那个牛角,留下了法国礼帽,此时的结尾镜头重新回到开头,牧童带着牛群去往屠宰场。一个宿命的轮回,莫里最后意识到他之前所向往的那种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他的灵魂仍然留在这块苦难深重的土地上,此刻的他醒悟了(包括在船上的安塔),他们的自我已经被摧毁,被金钱、欲望、权力和虚无的自由,可悲的是我仍然爱着这里不愿离开,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自由。

 4 ) 塞内加尔本土导演讲述后殖民时代的故事

不用看豆瓣的剧情简介了,完全是错的,颠倒人物语言行为。这部电影被影评界称为是“第一部来自非洲的带有浓厚新浪潮风格的实验电影”,由本土导演Mambety拍摄完成于1973年,那时塞内加尔刚独立不久。

内容:

mory与anta这对非洲年轻情侣思想开放、个性独立、追求自我,对整个大环境不屑一顾,一心向往去法国过好日子,这难道不是每个不安于现状的第二、第三世界年轻人心理所想的吗?

为此,anta与长辈关系紧张(开头买菜那段),mory被同龄青年欺负,屠羊的邻居大妈巴不得他死了。但这对情侣依旧我行我素,骑着摩托车四处游荡(估计是模仿美国的《逍遥骑士》),穿的衣服也被其他人说“像个嬉皮士”。

被社会逼迫得无可奈何的他们要反击了!mory提议通过偷盗弄点钱,把自己打扮得人模狗样,来个衣锦还乡挽回在父老乡亲面前丢尽的颜面,然后坐船去法国,永远不再回来。

于是,塞内加尔版的“雌雄大盗”来了。在运动会厂上他们偷到了自认为装着巨额财富的箱子,然后又到一个阔绰的肥佬家偷了他全部的衣服,开走了他那辆备胎上刷着美国国旗的老爷车。

似乎一切进展顺利,只是mory的摩托车在路上被一个披着兽皮的原始人抢走了。坐在老爷车里的mory无比激动,似乎不费吹灰之力他们就拥有了一切。他站在车上激动地发表演讲,尽管四顾无人,他仍然把自己想象成刚上位的大总统,诉说着自己的新思想,而拥簇者众多。事态也朝着他们预期发展:回乡后邻里瞧见坐在老爷车上,穿着西服抽雪茄的他们,果然变了个脸,盛情接待。之前诅咒mory早死的大妈唱到:我会永远追随你...

影片中时常唱起的法国香颂“巴黎,巴黎,梦中天堂”预示着他们离实现梦想只有一部之遥了。然而当他们抵达达喀尔码头准备上船时,背景乐却唱起了“爱的愉悦稍纵即逝”。船上的法国白人游客嫌弃本地的经济和文化,说本地人是流氓,素质低下,语气中带着傲慢。他们吃惊地看着黑人上船,就像看到异类一样。

准备登船的mory似乎醒悟到了什么,离开anta飞奔向城市的马路。去巴黎究竟是梦想还是会梦碎?事情在没发生之前就早已有征兆:他们在运动场上偷来的大箱子里装的是象征死亡的骷髅;乡亲们夹道欢迎只不过是觊觎他们的财富;mory在一场野外戏中用驯兽用的绳子把自己的摩托车紧紧捆住,但面对那群在大学里的青年时他却对自己的爱车无能为力;抢到mory摩托车的原始人欣喜若狂地骑着它满街转,最后出车祸瘫在马路上;那个阔肥佬早已凭借他在警局的关系要求尽力逮捕这对情侣,他们在劫难逃。

残酷的现实来得这么突然,mory坐在石梯上茫然地回顾着自己的所作所为,任凭身边的邮递员走过。而邮递员,就像贾樟柯电影里的站台那样,象征着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

时间回到了anti与mory缠绵完的那个海滩上,要是之后的一切都没有发生,那又会怎样...

点评:

法国殖民者带来的不只有奴役与统治,还带来了两样疾病:西方物质和文化。前者破坏了非洲大地上几千年来形成的人文风俗,而后者让人心不古。不善于运用新事物的人,就像那个骑摩托的原始人,在短暂的疯狂后终会深受其害。不加判断便接受新思想的人,最终也会被身处的社会抛弃,向往的社会抵触。而唯一不变的,是殖民者对殖民地及其人民高人一等的态度。

塞内加尔的未来不在巴黎。只在塞内加尔。


影片中不明白的一点:
为什么要把anti在摩托车旁脱衣服和村民屠羊的镜头剪切在一起?

 5 ) 谁在乎牛呢?

#BFI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 完全没想到的精彩程度,故事带有强烈的悲观色彩,用最鲜艳的颜色诉说着最悲惨的故事,影片着重于内核表达,所以故事情节上还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其中的主题也带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而大部分的故事在我看来是臆想出来的,实际的故事在我看来是他早早的就已死亡,她则是孤独的漂泊在大海之上,就如同结尾所展现的,那撞坏了的“牛车”和那驶走的“船”。

视觉上,开场的几次横摇和直摇印象很深,提供了那阶级感极强的环境信息,还有几处正反打非常棒,那段车前秀舞戏,正反打也可以看出处于“两个世界”的人。片中大量使用非常直白的蒙太奇,牛,摩托和男主带有相关性,而羊则是与女主有对照关系。整体镜头则感觉可以看到非常多作品的影子,重复剪辑,跳剪,倾斜构图,女主高潮的海浪,这里的重复剪辑比较有特点,第一次剪辑时为倾斜构图,搭配蒙太奇,预示男主已经死亡,女主则是与尸体………,最后的第二次剪辑则出现了正常的构图,两次xx的角度都没出现男主,只有在后续远景中出现男主,并且一动不动,而第二次女主的高潮搭配海浪才显得后续的一切都是臆想。影片的饱和度非常高,男主的着装也与整个影片格格不入,似乎用色彩就给影片带来极强的情绪,而黑圈的使用搭配上极其诡异的配乐让影片的臆想感更强。

听觉上也非常不错,开场就是非常熟悉的笛音,感觉《小姐弟荒原历险》也出现过。后续还有使用非洲鼓,和嘈杂的音效,让影片显得略躁动。配乐上两首曲子非常频繁,巴黎与爱情,巴黎比较点题,以法国对于殖民区的影响来反馈非洲人民的认同和价值观走向,似乎巴黎就是一切的美好,而实际也借用女主的亲人映射了整个地区的问题。而“爱情”则两次出现,都代表离别,第一次是窃取财富,第二次则是“两辆黑车”的分道扬镳,预示生死离别。

其实结尾的撞“牛车”也非常有意思,以另一个白人演绎的“原始人”骑上高端的“牛车”,出车祸后被紧急送上救护车,剩下孤零零的“车”倒在地上,像极了被粉饰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法国人为了体验生活骑牛,出了意外,自己受伤,却把牛撞死了,谁在乎牛呢?

不喜欢的点也仅仅是对于那段儿历史的不了解及蒙太奇过于多且直白。

 6 ) 記《逃離非洲》

今年台北電影節和南特影展合作,在主題城市葡萄牙之外策劃了一個非洲專題,我今年觀展十部名額臨時選了一場《逃離非洲》和《販售太陽的女孩》聯映,看完才知道這兩部片是非洲塞內加爾重要導演Djibril Diop Mambéty/吉布里迪厄蒙貝提的作品,1973年他在兩部短片作品後拍攝的首部長片《逃離非洲》即技驚國際影壇,卻遲至近二十年後才推出第二部長片Hyènes(1992),其後他著手拍攝小人物系列短片三部曲,1999年導演因肺癌過世時系列第二部《販售太陽的女孩》才正在後製當中,得年53歲。兩部片正好一前一後反應了導演電影生涯的起點與終點。

從未受過正規電影訓練,深受影像所吸引的蒙貝提離開原本研讀的戲劇投入了電影拍攝,他曾經表示:

『(電影導演)必需在電影文體研究或是單純地紀錄事實之間做出選擇。我感覺一位電影作者必須超越對事實的紀錄,更進一步地,我相信特別是對非洲人來說,必須重新發明電影。這會是困難的任務因為我們的觀眾習慣了特定的電影語言,但我們必需做出選擇:要不走大眾的路線用簡單平實的方式和群眾對話,要不就是去尋找一種非洲的電影語言,那會是排除喋喋不休,更專注在影像和聲音的運用。』 [註]

我不知道《逃離非洲》(Touki Bouki - 1973)是否算是表達出導演對「重新發明非洲電影語言」的嘗試?因為感覺上有明顯法國新浪潮的影響。塞內加爾做為法國的前殖民地,影片講述一對年輕戀人打算以非法的方式賺得金錢,以離開塞內加爾前往夢想中的法國巴黎,故事非常具有政治上的意圖。些許類型上的指涉,如偷盜和警方追逐頗有新浪潮的特色,尤其金錢和財富的西方符號比如西裝華服和名貴轎車等,在類型和政治上都別具喻義。電影語言有著大量的平行剪接、跳接、敘事倒錯和迴圈般的音樂,也充滿了實驗的企圖。

這部片的成果確實讓我感到困惑與奇異。電影開場和收尾鏡頭都是男孩騎著牛隻的畫面,但進入電影卻出現大量屠宰牛隻的血腥畫面,而我們的主角騎著一台摩托車出場,車頭裝著一個帶角的牛頭骨。一段戲是眾人將招搖的男主角圍毆倒地,把他綁上了吉普車遊街,女主角似是聽聞了消息焦急地奔往海邊,迴旋般的蒙太奇場面來來回回有如《去年在馬倫巴》,中間不斷跳接到小牛正被切頭的血腥鏡頭,你以為女主角奔走的終點將會看到驚人的慘狀,鏡頭卻不斷以女主角的身體做出性暗示,最後竟然是海邊一場畫外的男女交歡。先前的暴力消失無蹤,那是一場夢還是…?

類似的節奏也出現在結尾,男女主角開著名車前去搭船的路上,有如跳針般的歌曲一直重覆迴響著,唱詞不斷唱著Paris, Paris, Paris,巴黎的意象就像是一場夢,無法前進的樂句就好像永遠無法成真的幻想。但就在臨上船前男主角想到了什麼,急忙地往回跑去,原以為警察的追逐會帶來故事最後的悲劇,但電影卻將追逐帶到了男主角那裝上牛角的摩托車上,最後尋得的是被摔裂成兩半的牛角,他抱著牛的頭骨枯坐於地,只留下女主角在空無一人的甲板上。最後一個鏡頭,男孩騎著牛領著牛群的畫面又再度出現,牛與斷裂、宰殺的意像至此才有了完整的意義。


腦中想到幾部有出現屠宰動物畫面的電影,最近的當然是趙德胤的《冰毒》以被屠宰的牛隻象徵主角的命運,另外是河瀨直美的《第二扇窗》中宰殺羊隻以獻祭的自然生死哲學,更早還有法斯賓達《一年十三個月亮》中鮮血淋漓的現場牛隻屠宰畫面,隱喻角色在感情世界的慘烈及身處這殘酷世界的絕望。《逃離非洲》在此則顯得曖昧許多,是否逃離本身就是一種宰殺的抽象隱喻?那男孩騎著牛的畫面是否是相對於殖民後的非洲一種更原初的非洲記憶?

『為了要拍出電影,你只能閉上你的眼睛去看見影像,張開眼睛電影就會在你眼前。…非洲是充滿影像的大陸,不只是因為非洲影像充斥在全世界的藝術革新之中,它更是口述傳統下簡單且矛盾的結果。口述傳統正是影像的傳統,所說的話比寫下的更為強烈,文字用以描繪想像,而不是耳聽之言。想像創造影像,而影像創造了電影,所以我們正是電影的直系父母。』[註]

這是導演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話,《逃離非洲》正是蒙貝提創造影像的成果,它進入了歷史、現實、意識與夢境之中。當然描繪夢境與意識的導演影史所在多有,這已超過我所熟悉的範圍,姑且記之。

註:本文引用參考自導演生前的訪談。出版於1999年。
http://newsreel.org/articles/mambety.htm

 短评

非洲的神奇在于非洲的青年人不断被(本身)历史与世界(外来诱惑)所搅乱,属于自我历史的「神话」一面被继承一面被抛弃,在「全球化」的初年,这样的隔阂与包容还以一种「魔幻主义」的方式被叙述,而如今则全部被暴力(或倾向)的控诉所掩盖,成为非洲群体先天的「道德高地」,失去了讨论与交流的余地。

5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片首与片尾牛群都在野外,而那对情侣想去巴黎时剪来的都是被屠宰的牛的镜头,象征着离开塞内加尔会遭遇的处境,野人的街头暴毙暗示着一味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事物的后果,深入一点可以解释为塞内加尔的未来不在巴黎,只在塞内加尔。

7分钟前
  • 推荐

影像声音很实验,其他方面有点肤浅轻佻,未触及根本问题。有些反复强调的镜头(如屠宰、女性身体等)有猎奇和剥削之嫌。在法国的非洲导演如Ousmane Sembene与Med Hondo的影片比这部更深触及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之痛,且更有分析视角。

9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看的马丁2007年World Cinema Project的修复版。这部成本仅约三万美元的电影作为非洲新浪潮的代表作,在视听处理、人物塑造、隐喻构建上完成度都达到了佳作的水准。《土狼之旅》的影像鲜活又生猛,在文本上则并不在意强有力的结构。在随性、自由、浪漫的影像中,观众很容易就能捕捉到戈达尔的影子。片中出现的音乐数量虽然不多,但风格多变,而且每次使用都堪称精确、有力。几场重头戏的处理都经过精心构思,在呈现时爆发出了强大的感染力,是能让我鼓掌的好戏。《土狼之旅》最终用它的自由与诗意征服了我。

12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推荐

片中这对年轻人的梦想是离开塞加内亚这片土地去巴黎追求自由,当他们真的快要拥有自由的时候,反而感觉到了对脚下那片土地的热爱。片中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声响和日常的生活状态,有大量超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镜头,就像一个时代的生动肖像,一部深受法国新浪潮运动影响的非洲电影。★★★★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字幕有点差)还是有点失望的。野性大卫叙事加纪录片风格的绘制,内核很显然,像是阿伦雷乃,但整体有点过于粗糙了,想起《真实时刻》。

15分钟前
  • 巅峰Futurama迷
  • 还行

爱用比喻的导演:男主与山羊,摩托与公牛,食腐鸟与白野人,海浪与性爱,小船与大船。电影花二十分钟介绍民族志后立即漂浮进幻想世界了。梦境里很少存在正反打和同步收音。

18分钟前
  • Qtn
  • 还行

真是好新浪潮的风格。纪录片拍摄方法在剧情片里的使用,剪辑手法也是充满了实验性,把骑着牛头摩托车年轻人的内心变化和对自由的向往与农场里待宰的牛用交叉剪辑放一起真是绝妙。部分隐喻镜头的使用也是若隐若现,也许要看第二遍再去发掘,其实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欧洲电影,而是一部非洲电影。

20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推荐

8.5,着实先锋,能被西方影评人捧成非洲top级别的作品不是没有道理,曼贝提很多手法的运用跟西非蛮荒的环境搭配呈现出一种极具原始色彩的魔幻现实主义质感,出神入化的蒙太奇剪辑极具复调性,把象征和隐喻玩到了极其高端的层次。但比欧洲现代主义电影会更粗粝一点,欲望和精神需求也更加原始和冲动一些,所幸最后结局的设计颇具反殖民色彩,但依然不能否认后殖民时代宗主国依旧对原殖民地的巨大影响,导演对法国的态度还是比较暧昧的,毕竟七十年代整个非洲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文化和身份认同,那种现代化的向往和宗主国的文化压迫挥之不去地压在非洲的精英身上,犹如一道无法被挣脱的枷锁。

23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experimental in a disturbing way. it might be just be me who hates any art form that is a derivative of modern art. i'd consider them as impure/

24分钟前
  • 猪猩蜴
  • 较差

4.5,非洲传统与波普符号并置,一如法国香颂与原生态景观的音画对立。《土狼之旅》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均诉诸后殖民主义塞内加尔与曾经宗主国的暧昧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反应。它甚至在表现主义构图下生成了近乎戈达尔式的焦虑。处于镜外的“法国”作为“动机符号”进入叙事。与人物进行超验的呼应

2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摄影不错,剪辑也挺有想法,不过电影中的人物都被符号化,毫无逻辑可言,且表演浮夸,让人喜欢不起来

30分钟前
  • Comel
  • 还行

可以看到很强的在剪辑上的语言探索意图,连接方式的多样让对镜头关系的判断需要不断调整,政治表意还是陷于时代局限性内(Mille Soleils里能看到明显演进)。像某种美国新电影与法国新浪潮的混合体。

33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惊叹拍摄于1973年的電影,導演就理解什麽是潮吹了..

37分钟前
  • 推荐

第一部曼贝蒂,很有新浪潮的感觉,和许多非洲本土电影一样,探讨的依旧是殖民主义那些事,导演用绝佳的色调和环境音,为观众呈现出一个质朴,粗犷,充满活力的达喀尔城市图景。不过电影叙事松散,还有大量表意不明的杂耍蒙太奇,看得我是云里雾里,只喜欢海边的那个性暗示镜头。很爱看这类小国电影,至少它能将我们的视线从好莱坞与欧洲转移,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有着许多伟大的作品,有着许多第三电影工作者为了民族未来而上下求索。

40分钟前
  • 花茶
  • 还行

Pure Genius.颜色,形状,姿态无可挑剔。非常特别的时空观,海边做爱一场是高维空间吗?

42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力荐

课上看的 这会儿算是体会了什么叫非洲新浪潮了 非洲新浪潮啊我的妈! super粗粝 用Kodachrome拍的 色彩简直可以用骇人来形容 屠宰那一幕我简直想要食素 最后两个人穿着鲜艳的衣服又分开 太屌了

45分钟前
  • fatiguerrilla
  • 力荐

The whole thing plays like a filmed concept album, with a percussive rhythm to its cuts that plays deliriously in/out of sync with its sounds, rather more like a symphony than a progression.

48分钟前
  • TGFILM
  • 还行

尽管这部电影存在太多的异质性,你要非常努力才能识别其中包含的文化源头。但这部意犹未尽的非洲电影竟然让初看贾木许长片处女作《长假漫漫》时的那种激动,同样的松散的叙事结构、大胆的实验纪录片段落、边缘人以及对都市废墟的迷恋、将街头俚俗与现代主义晕眩的混合,各种形式的音乐的混杂,其中有自由爵士与噪音蒙太奇的博弈。最重要的是都有个“到巴黎去”的共同母题,只不过区别在于,从第一世界到第一世界与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存在之难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苦闷~

52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推荐

#BFI #Sight and Sound Greatest Films of All Time 2022 长评 - 谁在乎牛呢? 影片着重于内核表达,主题带有极强的讽刺性,大部分的故事在我看来是臆想出来的,实际故事是他早在悬崖时已死亡,她孤独的漂泊在大海之上,就如同结尾那撞坏了的“牛车”和那驶走的“船”。开场几次横摇和直摇印象很深,有几次正反打异常精彩,片中大量使用非常直白的蒙太奇,重复剪辑比较有特点,悬崖部门第一次剪辑时为倾斜构图,搭配蒙太奇,预示男主已经死亡,女主则是与尸体xx,第二次剪辑则出现正常构图并且在高潮搭配海浪,两次xx的构图都没出现男主,只有在后续远景中出现并且一动不动。配乐上两首曲子,巴黎与爱情,巴黎点题,以法国对于殖民区的影响来反应非洲人身份认同和价值观走向。而“爱情”

55分钟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