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2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3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4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5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6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3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4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5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6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7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8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19超时空接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6 04:10

详细剧情

  艾莉·爱罗维(茱迪·福斯特饰)自幼就对无线电通讯情有独钟。长大后,她成为一名天文学家,其项目内容为接收外太空信号。她希望能借此找到宇宙其他文明的存在。天才的理想得到的却是投资者的冷眼相看,幸好有神秘人帮助艾莉继续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陷这一切暴风中心的艾莉,更要面对与神职人士帕尔默·乔丝(马修·麦康纳饰)的感情纠葛。  个人与世界,真相与现实,艾莉面临着远远超越学术范围的挑战。

 长篇影评

 1 ) 【老片复盘】她早就预测了外星人发来信号的这一天

有声版影评请点击此处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1997年的电影《超时空接触》。

这是在得知加拿大方面接受到疑似外星人信号的消息时,立马就出现在我脑海里的电影,因为《超时空接触》说的正好 就是一样的事情啊。

近期,加拿大的一架太空望远镜在两个月内,捕获到13个FRB。什么是FRB,Fast radio burst的英文缩写,中文直译叫作快速无线电爆发,也叫快速射电暴,是指一种高能天体物理现象,呈现瞬态电波脉冲,仅维持数毫秒的爆发。在这些信号当中有一个很不同寻常的重复的电波,注意,是重复的电波。这个电波来自15亿光年外。

加拿大CHIME望远镜

听到这个消息,我相信大部分人一定还是呈呆若木鸡状,不知道这条信息是什么梗,也不知道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很正常,所以请您接着看。

其实呢,2007-2010年之间,地球一直都有收到FRB,但实在太零碎没办法成形。不知道是因为传输距离过远呢,还是宇宙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干扰,有点类似我们在电梯里打手机,开门了有信号,关门了没信号,时好时坏。

直到2011年,第一个比较完整的FRB才被发现,但科学家还一直不敢肯定这是什么,经过4年的研究,才敢确定,并发表到了2015年的自然杂志中。这个FRB被称为FRB 110523。

FRB 110523离我们有多远呢?60亿光年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

这里顺便说下光年,光年不是时间单位,是距离单位,一光年就是光一年走的路程。

我们知道,光的速度也是有限的。光从太阳到达地球是8分钟。

那么我们想象一下60亿光年是个什么概念。这里也迁出了另一个问题。如果光移动也是受到速度限制的,那我们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时候的星星呢?

刚刚我们说太阳光照射到地球要8分钟,那我们看到的这个太阳,永远都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

而我们看到的星星由于离我们的距离非常远,也许看到的已经是他们几亿年,甚至几十亿年前的样子了,星星在我们看到他时还存不存在都是未知数。

回到FRB的问题上来。其实到这里,地球人都还没当回事儿,为何?因为宇宙中莫名其妙的电波多了去了,这个东西虽然在天文学上是一个重要发现,但是并不轰动,很多科学家认为这个可能就是宇宙深处的中子星喷撞,或者超新星爆发导致,或者黑洞把某些物质撕裂了喷发出去,我们误解了,以为是什么信号,其实没什么花头。  

电影中女主在盲眼科学家的提示下找到的短暂信号,就是一例超新星爆炸。女主直接就把这颗星存在生命的可能性给排除了。

然后,2012年,FRB 121102来了!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被发现,这个天文台像一个巨型的大碗,如果你看过《超时空接触》,你看到天文台照片一定会觉得怎么那么眼熟,因为,这其实就是同一个地方,电影就是在这里实景拍摄的,女主第一个工作地点。

这个FRB 121102就厉害了。

因为它是第一个我们发现的重复信号!划重点,来自同一源头的重复信号!这个就了不得啦!!!后来科学家动用了27个25米的射电望远镜观察,耗时6个月,才确定,这真尼玛是同一个地方发出的相同信号!

等等,27个射电望远镜?这个数字怎么也那么熟,电影里好像也提过,没错,电影正好也是在验证了FRB 121102真实性的新墨西哥州甚大射电望远镜列阵拍摄的,也就是女主的第二个工作地点。

所以,为什么我会立马想到这部电影,现在您知道原因了吧。电影剧情和此次事件相似之处太多了。

FRB 121102因为数据更加多,所以确定的更加明确,距离我们30亿光年!就在我们银河系外某个地方!

对于全世界科学家的测量结果,科学界也沸腾了,这个事情很难解释啊,对吧?唯一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宇宙的某个地方有个“人”在给你发重复的信号。

一直到去年一月份还有人在研究到底这个2012年FRB的是怎么来的,最新研究基本排除是偶发的天体碰撞、撕裂导致,这些都是一次性的灾难,不可能给你长时间重复的信号。

当科学家们还沉浸在研究2012年的发现时,加拿大方面的消息就来了。

这次接收到的FRB和2012年的有何区别呢?

第一个区别:数量更多,质量更好。以往为何研究难?因为得到的数据不完整,需要大量时间去分析,而这次发现的时间却非常的快因为数量大,且质量更好,比原来的更亮。

第二个区别就恐怖了,从目前现有的数据中科学家们分析,这次的FRB距离我们更近!大概是从距离我们15亿光年的地方发出来的。

那么结合过去几年的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2011年,距离60亿光年。

2012年,距离30亿光年。

2018年,距离15亿光年。

如果你看过小说《三体》,你一定会感觉到不寒而栗。

《三体》水滴探测器

这次2018年的FRB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一个非常不同的特点!就是频率低!以往的FRB多在1400MH左右,而这次检测到了低到了400~800MHz。

这又说明什么呢?

根据我们人类的经验,1400MH往往是地面塔台发出的信号,而低于800MH的,甚至低到400MH,往往就不是地面设备发出的信号,而是飞行器发出的信号!

对此,科学界没有人能拿得出切实的证据说明什么,唯有留白才能表现出大家对它的各种揣测。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该不该去回应这个信号呢?

接下来,我们先进一段影片介绍,别把讲电影的事情给忘了。

《超时空接触》的故事是这样的:

女主艾利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就是个太空迷。在同学们还在打酱油的时候,小艾利就已经在使用高倍望远镜仰望星空,用无线电波和远在千里之外的陌生人对话了,早早就抛弃了自己的同龄人。

长大后,她不出意外地成为了一名从事外太空生命搜索的专家,SETI组织的一员。她对宇宙生命充满探索的欲望,尤其是对她产生深远影响的父亲去世后,她对科研的投入更加上了对父亲的强烈怀念。

她决心要找到外太空生命迹象的努力,只得到少数人的理解,还有一种声音传出来,说科学就是应该牟利的,纯粹的研究就是在浪费人类资源。

艾利和她的同事们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为了探索外太空生命而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女主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他们的工作站收到了一个以质数方式发送的奇怪信号,艾利立即断定这是智慧生命发出的信号。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令人振奋,他们经过深度分析发现当中竟然还藏有视频信号!奇怪的是,经过还原之后,居然是1936年希特勒宣布柏林奥运会开幕的画面,而画面里还藏着外星智慧加密的未来科技。在高人指点下,艾利破解了外星人的密码。原来外星人并没有加密,而是外星人用了比人类更为高效的文本形式。他们为人类送来了一张传送器的设计图纸。这个传送器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驾驶舱吊在高处,看上去就是个球,里面则空空如也,就一张椅子,驾驶舱下方有几个巨大的圆环,当圆环全速转动时,将产生洪荒之力。

在巨大耗资之下,人类造出了这个传送器,准备开启与地外文明的联系。但第一架传送器却发生严重事故炸毁了。艾利作为此项任务的第二人选乘上了传送器,并且成功发射。来到了外星人所在的星球。

外星文明的科技远远超过了艾利的想象,而他们却称自己并非文明的创造者,他们也只是继承者。

艾利回到现实后,奇怪地发现地球上的人们都认为任务失败了,在他们看来艾利所坐的传送器只是从高空坠入了海中,这十几秒内什么都没有发生,而艾利清楚记得自己飞行了足足18个小时。

事件之后艾利虽然受到巨大质疑,但她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回到了观察站,继续投入到探索工作中。

电影改编自著名的天文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宇宙学家、科幻作家,卡尔萨根的同名书籍,书籍的翻译更多是叫《接触》,英文都是一样的,叫CONTACT。卡尔同时也是影片的监制之一。有如此硬核的科学名宿坐镇,《超时空接触》的科幻本质也不可谓不硬。

可惜,这位科学巨匠在电影制作期间不幸因为骨癌离世了。所以电影出字幕时打出的For Carl,其实就是指的卡尔萨根。

电影的导演是罗伯特·泽米吉斯,尽人皆知的《阿甘正传》就是他老人家的作品。所以,当你在《超时空接触》中看到励志片的元素时,也不用觉得奇怪。

女主是《沉默的羔羊》里智慧与美貌并存的朱迪福斯特。饰演一个坚忍不拔、不变通、不妥协的女科学家,这个形象倒是与朱迪硬朗的外形十分贴切。

男主就有意思了,是《星际穿越》里的马修麦康纳,不过是长发飘飘,体格健硕的马修麦康纳。

因为《星际穿越》在《超时空接触》之后,又拥有相似的科幻内核,还都有马修麦康纳出演,所以有人就说嘛,朱迪福斯特跟马修麦康纳一起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叫汤姆,女儿叫墨菲。朱迪因为常年收听外太空信号得了脑瘤去世,女儿墨菲遗传了母亲科学家的基因,朱迪接触过的外星文明传授给了人类解决重力问题的方法,墨菲利用它成功解救了地球上的人类,成为了最伟大的科学家。

当然,这是开玩笑啦,纯粹的脑洞而已。

《超时空接触》虽然是大屏幕电影,但受众人群却并不大。看过它,喜欢它的人并不多。两个半小时的片长,中间贯穿着晦涩的天文学术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但我觉得,这就像是在苍茫星海中探渊索珠,做着概率比大海捞针可能性还小事情的天文工作者经历的日日夜夜。枯燥单调繁琐的数据处理工作可能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生命,不知哪一天,也不知会不会有这样一天能够捕获到有用的线索。

电影中的科学家们,以及荧幕外的观众,相比之下已经幸福了很多,因为我们在电影三分之一处就可以开始找到兴奋点了,这可能是一代又一代天文工作者一辈子梦寐以求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事情。找寻到广袤宇宙里有规则的信号。

然而,当科幻迷的兴奋点好不容易被触碰到时,宗教的角色又粉墨登场占据了影片的半壁江山。这让观众很苦恼,这完全是两个针尖对麦芒的话题,两个知识要求完全不同的领域。

《超时空接触》不得不说是一部野心大得无处安放的电影,讨论的话题都必须从“人”的层面搬到“人类”的层面才能建立起话语基础。牵涉到的都是特别“大”的话题。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一些非常非常“大”的话题。

首当其冲的,也就是今天一开始这个话题。

当接收到外星文明传来的信号时,人类究竟要不要回应?

斯蒂芬霍金在世时曾经发出过警告,不要泄露任何和地球有关的内容,因为你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意思,万一非善意的,可能对地球带来灭顶之灾。他认为,外星人如果真的到访地球的话,情景可能会像当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对美洲的土著居民来说,结局不妙”。

中国科幻神作,刘慈欣的《三体》,就描绘了一个人类错发信号引起的血案。

说三体人发现了地球的存在,然后起了歹心,要找到地球的位置。有一位好心的三体人为了避免地球的灭顶之灾,还发射了信号,大致意思“发给你的任何信号都不要回复”,地球上的人却看不懂,误解了,反而回应了这些信号,结果发射源被定位,三体舰队开始向地球的方向迈进。

《三体》的第二部副标题叫做《黑暗森林》,现在黑暗森林法则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语。虽然源自小说,但说得确实很有道理。

所谓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

你觉得有没有道理呢。其实咱们早就有一句古话来说这个问题了嘛——枪打出头鸟。

相互从来没有过连接的文明之间。有没有办法判断对方是善还是恶?有没有办法判断对方如何判断自己的善恶?如果无法判断,那究竟值不值得为不确定的科技进步冒这次风险呢?

而电影中人类的判断是——接受外星人的邀请。接受的理由其实是非常草率和牵强的,只是因为看到了一副单手打招呼友好形象的图案。

当然,按照电影的设定,外星文明就在26光年外,已经锁定了地球,因为无线电波不偏不倚瞄准的就是地球,并且传回的还是地球上曾经向外发出过的无线电波,说明地球早就已经是外星人的瓮中之鳖了。即便地球人一致决定放弃外星人的邀请,难不成还准备用自己的绵薄之力跟外星人来个以卵击石不成?所以电影中人类的决定某种意义上说,跟死马当活马医也没啥区别了。

只不过电影中碰到的,是一个友好的外星文明,友好到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了白求恩同志。因为这是一个高尚的文明,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文明,不仅完全没有想过要来争夺地球上的资源,摧毁地球文明,还四处招揽宇宙深处各个不同的文明,给大家建立一个友好交流的平台。还会体恤到地球人一惊一乍的坏毛病,把交流场景转换成艾莉儿时画过的海滩,把交流对象化身成艾莉的父亲。这不就是微信支付宝嘛,你用我的服务就行,我不收费,我还为你服务,你只要把你的流量和信息给我。

但是,遇到这样的外星文明有多少概率呢?

想象一下,我们人类目前在大肆探索外太空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到宇宙深处的小伙伴,然后跟对方说声“嗨”吗?是为了找到一个低等种族,然后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对方吗?

反正我不会这样认为。我的猜测,最大的可能,还是给自己的地球基地找一个备胎。如果我们自己没法做到人人白求恩,怎么可能寄期望于外星人人人白求恩?真正安分守己的外星人才没有闲工夫出远门来地球玩耍呢。

进入下一个话题。

《超时空接触》除了讨论科学,同时还在讨论宗教。这两个看似经纬分明的对手。在电影里从开始时的水火不容,最后竟发展到了水火交融。双方的代言人自然分别就是女主角朱迪和男主角马修啦。理工男+文科女的组合我们见得多了,也来尝尝理工女+文科男的鲜。

影片没多久理工女就把文科男睡了,还一走了之,留一个男人在自己的床上,就去上班了,这简直不要太酷。当然女主也不是第一天那么酷的,当父亲去世葬礼那天,有个神父安慰她,说“不是所有事情都能说出为什么,有时我们只能接受,这就是上帝的旨意。”结果小艾利摇摇头,告诉神父,我应该把药放在楼下的浴室,这样我就可以快些拿到药救回父亲。神父听了一脸尴尬。

而男主马修,操着一口大舌头的美国德州口音,身份是不穿神父衣服的神父,有点像咱们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依靠畅销书竟成为了美国总统的座上宾——白宫的宗教顾问,人生轨迹似乎完全没有任何逻辑性可言,一点都不科学。

这一对男女从必须转机三次的偏僻小镇一夜情后再次相遇,竟然是在白宫的新闻发布会现场。这种概率本来就比地球人遇见外星人的概率高不了多少。

然后不温不火地就好上了,调情时用的还都是各种科学定律——比如奥卡姆剃刀理论。

还没怎么来得及秀恩爱,两人感情就面临重大危机,事实上不是感情的问题,而是价值观的对立。

第一次与外星人零距离的选秀赛场上,男主马修是背对着朱迪的梦想导师,但他不仅没有为朱迪转身,还问了一个明知道朱迪这种理工女根本不懂如何回答的政治问题。结果自然是葬送了女主的大好前程。

然而第二次与外星人零距离结束,当人们纷纷在怀疑史上耗资最大的真人秀节目是不是纯粹是在骗钱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却意外找到了喘息的机会,而两人的世界观也因为一次不可描述的外星人事件产生了交叉。说话必须遵循教科书上某一条某一款定律,否则讲不来话的女主,开始用一连串让文科男都自惭形秽的形容词来描述自己的经历。而男主,一个有神论者,冒着神的位置被外星人替代的风险,开始相信外星人的存在了。

虽然转变的过程比较生硬,但话题性倒是非常浓重的。那么,科学和宗教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

首先要问,神真的存在吗?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都会吐槽里面相信神存在的概率有95%这个天文数字那么高,自己明明就不相信神的存在,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概率,太荒唐了。

这个问题,其实有点像前一阵国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到5000元,你可能认为5000元的起征点依然还是太低了。但事实是,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劳动人民,月收入根本还达不到5000元的标准,你和你身边的人纷纷认为太低了,那是因为你们同属一个圈子,如果你走出自己的圈子,世界可能完全不同。

宗教这个东西也是一样。你看电影,说明你至少还具备了看电影的条件,你有硬件设备,文化程度也不可能很低,并且有意愿打开《超时空接触》来看的人往往又都是科幻迷,更愿意相信科学。你们就可以算是同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人不相信神的存在很容易理解嘛。但,这个圈子跟整个人类群体相比又有多大的占比呢?你认为可能会比5%要大吗?

而在这个圈子之外,有神论者大有人在。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还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教派,你认为这些群体有多大?你还可以问问自己,从你出生到现在,自己有没有去过佛堂拜会过?如果你是个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那你去拜佛堂是干什么呢?参观不成?

再看一组打脸的数据,多年前,联合国曾经进行过一项调查,调查最近300年间著名的科学家是否相信有神的存在,其中38位因为无法查明不记入内,其余262位科学家中,神信者有242人,不信者仅有20人,那么也就是92%的概率相信神的存在。科学家尚且有92%的有神论者的概率,那么普通老百姓的概率,你觉得会更高还是更低呢?

你可能不相信,给我们的学习生涯制造了无数痛苦回忆的牛顿,把自己的后半生全都奉献给了神学。

牛顿曾邀请一位非常固执的无神论者参观他自制的太阳系恒星轨道飞行器。看完之后,无神论者惊奇地问:“是谁做的,是怎么做的?”牛顿幽默地说,“自发地随机产生。”无神论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牛顿说“你觉得这个小飞行器不能自发地、随机产生,然而这巨大的宇宙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呢?”

无独有偶,爱因斯坦曾接受记者的访问,请他谈对神是否有存在的看法。爱因斯坦刚送走一位朋友,看着桌上的糖果、饼干、咖啡杯,对记者问“记者先生,您知道是谁将咖啡等物安放在此处的吗?”记着回答“当然是阁下”。爱因斯坦接着便说“小到咖啡杯等物,尚且需要一种力量来安排,那么请想想,宇宙有多少星球,而每一颗星球都按照某一轨道运行无间,此种安排又是什么力量在指使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些执着的科学家终其一生都无法对某些自然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时候,他们的世界观是否还会像以前一样呢?

电影当中艾莉坐在听审会上面对政客的质询时,竟然用了最最宗教化的语言去回答,这看上去很扯淡,但并不是没有先例。

400年前,当天文学家伽利略通过望远镜发现了太阳黑子、木星的卫星和月亮上的山脉后,欣喜若狂地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我惊呆了,我无限感谢上帝,他让我想方设法发现这样伟大的、多少世纪都不清楚的事情。”

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拥有2千多种发明,但当记者问他最大的发现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我发现耶稣是人类的救主。”他还在自己的实验室里,立了一块石碑,其上刻着:“我深信有一位全智、全能、充满万有至高至尊的神存在。

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伦琴在发现神秘射线后,没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而是根据《圣经》希伯来书第4章第12节的内容,取希腊文基督的第一个字母X为名,称为X射线,即基督耶稣之光。

知道的越多,发现的未知就越多,就越会去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无知者才会无畏。

量子理论,弦理论,暗物质,反物质,哪个我们在真实世界里感知过,哪个听上去不像神话故事。

也许就像电影中马修的台词一样,科学和宗教虽然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的目的都是追求真理。所谓科学,当我们研究到了极致以后,说不准,就跟动手把茶杯从一头挪到另一个的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就看是谁的手在操作了。

下一个问题,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我认为,外星人一定是存在的。

这是一个概率学的问题。宇宙无边无际,要找到一颗跟地球条件相似的行星,并非难事。只要满足地球上孕育生命的要件,就可能会有生命。

更何况,生命的存在形式也不一定就要跟我们一样啊,人类一直在被人类自己限制想象力。可能地外文明的存在形式完全不在任何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之内。也许他们根本就不是以实体存在的。

那么,存在外星人的概率就更大了。

所以我认为从理论推演的角度,外星人一定存在。

但要想从人类所掌握的证据来证明外星人的存在,想必就不那么容易办到。两个不同文明想要接触绝非易事。

外星人的文明可能远高于我们,可能略高于我们,可能跟我们差不多,也可能比我们更加落后,所有可能性都有。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尚且没有能力探索到任何地外生命,那么对于文明程度低于我们的生命体,他们想要与其他文明接触,更是遥不可及。即便文明略高于人类的种族,想要探访到地球也是可能性极小的事情。只有文明程度远高于我们的种族,才有可能做到探访其他文明。这样的概率会有多少?

那,外星人是否曾经与人类接触过呢?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对一个词印象深刻—UFO。80年代关于外星人的传说遍地开花,总有让人欣喜若狂的外星文明接触地球的迹象在被发现。

但很奇怪的是,在现在互联网技术那么发达,图像资料传播那么方便的今天,我反而觉得外星人事件变少了。原因,可能是我自己的关注度低了,所以搜索引擎自动调整了我的阅读习惯,也可能,是图像修改的技术高超得已经让人不再相信任何外星人事件了,所以有关信息也就自己过滤掉了,也有可能,外星人确实再也没有来访过了。

总之这个外星人的兴奋点似乎已经过去了。外星人究竟有没有来过谁都不敢打包票。

讲述人类与外星人接触的电影有很多很多,基本上我们能想到的接触方式,电影都已经拍过了。所以《超时空接触》里女主在筹集资金时说了句台词,让他的同伴找好莱坞去要钱,因为他们从外星人身上赚到的钱可不少。

有机会我也想聊一下《降临》这部电影,也是讲述人类与外星生命接触,但角度非常特别,讲了人类和外星种族如何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

玛雅壁画,麦田怪圈,英国巨石阵,纳斯卡线条,甚至埃及金字塔都曾被认为是外星文明造访的痕迹。但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作为外星人接触人类的实证。

世界各地都有人称自己见到过飞碟,见到过外星人,但到最后也都是传说而已。

外星人也许真的来过,但他们可能跟《超时空接触》里的外星人一样,并不希望伸张。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短时间内,人类应该没有接触过外星人,这个短时间,大概是几十万年。也就是现在的人类存在的时间,地球约有46亿的寿命,几十万年不算什么。我觉得接触一次外星文明,可能就会对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外星人没准曾经来过,也留下了痕迹,但很有可能是发生在史前文明时期,也许,地球上曾经有过另外的文明,但毁灭了,或者移居到了其他的星球。毕竟,对46亿年来说,还是可以发生很多事情的。

最后一个问题

我们的神会不会是外星人呢?

在《普罗米修斯》电影系列的世界观里,人类的神就是大白这个外星种族,因为他们给予了人类生命。

古文明遗迹里隐隐约约会有外星人接触人类的痕迹,比如玛雅壁画里就出现过宇航员模样的雕刻。关于耶稣的画像中经常有飞碟出现。

神就是外星人,这种可能性,我认为还是很大。他们可能就像复联里的《雷神》,居住在某个外太空遥远的星球,但拥有很高的科技水平,以至于让对力量一无所知的年轻种族人类觉得看到了神迹,笃信不疑。

有声版影评请点击此处

 2 ) 科幻精神其实就是科学精神


       科幻精神其实就是科学精神。严格意义上,就是人类的哲学(爱-智慧)精神。一切宣称我已经知道得够多了或者你知道得再多也没用的知识态度,并非人类源初的知识态度。反智主义专门地对应于那些宇宙真理教和国家主义。因为只有在后者们那里,追求真理才是多余的。当人类智识追求构成对既成真理的挑战或者既成权威的挑战时,它怎么可能不被污蔑为一种反动?然而“朝闻道夕死可矣”恰如人类自由精神一般,是生来就有的。高尔吉亚式的怀疑主义绝不会通向反智之路;而第欧根尼一样的犬儒主义者外表顺从内心狡黠。

      电影里的这段话,激励了我:“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这是用整部电影诠释康德“头上的星空”的努力。科学同样能和宗教一样,构筑人类生命的意义。

 3 ) 本片的科学背景

一九八五年的一个学期末,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理论物理学教授Kip S.Thorne(广义相对论三巨头之一)刚刚上完一学年的课,正慵懒地靠在办公室的椅子上休息,电话铃却突然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他的老朋友,著名行星天文学家Carl Sagan。Sagan当时正在撰写一部描写人类与外星生命首次接触的科幻小说。写作已经接近尾声,但身为科学家的Sagan希望自己的作品-即便是一部科幻小说-也尽可能地不与已知的物理学理论相矛盾。在这部小说中Sagan安排女主人公通过黑洞(Black Hole)穿越了26光年的距离,到达遥远的织女星(Vega)。这是整部小说中最具震撼性的情节,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却也是最可疑的细节。于是Sagan打电话给从事引力理论研究的Thorne,为这一细节寻求技术咨询。经过一番思考和粗略的计算,Thorne 告诉Sagan黑洞是无法作为星际旅行的工具的,他建议Sagan使用wormhole(虫洞)这个概念,于是便有了随后出版并被拍成电影的著名科幻小说<Contact>。

与别的天马行空式不靠谱的胡编科幻不同,本片对星际旅行的认识与当时物理学家对理论物理的认识完全一致。

Sagan的小说顺利地出版了,Thorne 对 wormhole 的思考却没有因此而结束。三年后,Thorne 和他的学生Mike Morris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上发表了题为“时空中的wormhole及其在星际旅行中的用途”的论文,由此开创了对所谓“可穿越 wormhole”(traversable wormhole)[注一] 进行研究的先河。作为教学性刊物的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s也因此而有幸在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开创上留下了值得纪念的一笔。

Morris和Thorne的文章在wormhole研究中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不过wormhole这一名词却并非是他们两人的发明。早在一九五七年C.W.Misner和J.A.Wheeler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这一名词。那篇文章讨论的主题是所谓的“几何动力学”(Geometrodynamics)-一种试图把物理学几何化的理论。Misner和Wheeler的“几何动力学”后来并没有走得很远,但他们在文章中提出的wormhole这一概念却在事隔三十一年之后得到了全新的发展,并成为以星际旅行为题材的科幻小说中的标准词汇,可谓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4 ) 我们缺少的科幻精神

如果遥望浩瀚星空的时候,内心不再有丝毫触动,那会不会太可悲了?

《超时空接触》,不可多得的好片!如果我早7年看它,可能就不会报考文科了。相较《阿甘正传》之讨巧,罗伯特·赞米斯基奉献了更诚挚的精品。

乍看之下很奇怪,这部题材不逊《2001:太空漫游》之宏大,故事不逊《阿波罗13》之跌宕,特效不逊《阿甘正传》之精妙,表演不逊《沉默的羔羊》之销魂的电影,却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大的反响,而只是在小规模的人群中获得极佳的口碑。

不过如果喜欢这部电影的话,也很容易理解它被忽略的原因。这是我看到的最契合科学精神的电影之一,也是我看到的最完美融合科幻、科学、宗教、信仰的精神与哲学的电影。但就是因为对科幻精神有着这样的执念,本片才把能与之对话的观众范围大大限定在小众之中。夸张点说,如果对这个客观世界没有过深入的思考的话,怕是无法与本片产生强烈共鸣的。

很难判断本片的主题到底是讲科幻、科学、宗教还是信仰,虽然有时这四个概念无法相互独立分割开来。

本片的视角以及隐藏在视角内的主题,基本按照这样的阶段进行:科幻-科学-宗教-科幻-信仰-科幻。其中,科幻视角只有开头以及中间穿越虫洞的桥段,可以说,除了这加起来也不过短短不到半小时的三部分会让我们认识到这是一部科幻片之外,其它时候都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沉浸在片子纪录片风格之中。这活生生就是关于知识分子和智库精英的心理写照。

中国有个很棒的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写过一篇很震撼的短篇小说《朝闻道》,盖取“朝闻道,夕可死矣”之意,讲的是地球一批最顶级的科学家在更高级存在到来之际,为了能获得宇宙至真之学而欣然赴死的故事。科学家是一群什么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科学家都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我听说真正的科学家苦心钻研的核心动力,并不是什么“造福人类”,更不会是“光宗耀祖”,而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科学家群体中当然也会产生很多技匠和政客,但满足好奇心其实才是“真正纯粹”的科学家的状态——虽然这会让很多人失望。

很明显,《超时空接触》持的是相同的观点。通过对女主角朱迪福斯特父女情的描写,影片给了这位女科学家无与伦比的动力:好奇心,这导致了她多多少少与神学家和政客甚至同行们相比显得古怪而另类。她不在乎男女之情,她不在乎研究成果有否实际意义,她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获得了足够的名声和地位,她只在乎有没有人给她资金,让她去毫无顾忌地追逐自己所渴望的真相。本片首先以科幻的视角,通过定义理想的科学家,来定义科学精神:“求真”。逻辑很简单,基于好奇心所求得的“真”,其可信度绝对比基于经济和政治考虑求得的“真”要高得多。

然后本片主题开始向宗教倾斜,虽然宗教是以戏剧障碍的形式出现的,但是就以下两点可见,本片对宗教的思考并非是否定的:一,朱迪福斯特无法证明自己“爱父亲”;二,不信上帝的朱迪福斯特没有资格代表全人类进行时空旅行。而当朱迪福斯特阴差阳错地成功进行了一次无法被现有科学所证明的“超时空接触”后,朱迪福斯特自身的信仰也动摇了,她懂得了坚持纯粹科学的缺憾,她悟到了世上有科学能力所不及的东西。

于是本片转入到下一个主题:信仰。被传授的信仰被称作宗教,被证实的信仰被称作科学,而信仰自身是人类一种更宏大的精神,彻底地贯穿人类生命始终。当朱迪福斯特领悟至此时,本片又回到了纯粹的科幻视角,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审查,并最终让朱迪福斯特说了这样一段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在此可能有人提出异议,为何我会认为科幻是超越宗教、科学和信仰的一个更高级形式的思考方式。那我尝试着这样回答:科幻精神其实无关乎科学的局限。它不仅可以对科学本身进行怀疑和反思,它还可以对宗教、艺术、整个人类文明甚至是宇宙终极真理进行挑战。在这里,我认为科幻精神是哲学精神最完美的一种表达,它的目标其实就是只有一个:追求至真、至善、至美。它的姿态,同时是骄傲而卑微;它的终点,同时是希望与绝望。

而这个,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开始失去的精神。“朝闻道,夕死可矣”,谁能做到?你吗?

评分:5分

转自我BLOG: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767.entry

 5 ) 织女星的蔚蓝海滩

这一部似乎以前看过。当时记忆就定格在织女星的蔚蓝海滩上,所以再看的时候,所有情节都不记得,只有蔚蓝色的外星球海滩、满天触手可及的彩色星系,还在脑海里。

这部片子首先触及人心的是它的想象力,当女主角 - 朱迪福斯特,驾着外星人教我们做得飞船穿过虫洞时光隧道,看到外太空的奇幻景色时,我深深惊叹。这个是在人类科技的想象力的双重基础上才有的情节。太空船的材质随着巨大电磁力的改变而变透明,让乘坐者毫无负担的在无形太空船的保护中穿梭于太空。十八个小时的太空飞行,地球上却仅仅是一个瞬间。时间、空间,爱因斯坦那些理论上已证明,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的理论,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本片反复谈到科学与宗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引导人们思考如何解开矛盾。但对于宗教的诠释本片处理的并不好,男主角作为白宫宗教高级顾问,经常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过帅,且没有性格。在宗教方面的深刻理解想必不是帅气放电的蓝眼睛可以传递的。

相比之下,朱迪的表演十分好看。尤其是在太空船看见外太空的时候,那言语那表情,那句“他们应该派一个诗人来。。。”让我感动。

尊敬、敬畏和希望,作为人类我们既体会自己的渺小,也感受到自己在太空中并不孤独。科幻片的好处是在讲科学的同时,引导人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种片子小孩子看是最合适了。

转发一下这位女科学家在最后评审会上发言:

“我有这样的经历,我无法证实它,也无法解释它,但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我全身心地感受到这是真实的。我曾被赋予了那样美妙的东西,它永远改变了我的一切。那是一个预见,一个关于宇宙的预见,肯定地告诉我们,我们是何等地渺小和微不足道,然而我们又是何等地稀罕和珍贵;那是一个预见,告诉我们我们属于这样的一个事物,它比我们更伟大,它使我们每个人不再感到孤单。我希望我能与他人分享,我希望,每个人,即使短暂地一瞬可以感觉到那种畏惧、卑微以及希望。”

有些东西,是没有证据的;例如爱、理想、信仰。。。。但它们真实存在。科学甚至无法解释,找不到任何证据,但是我们真实感受到它们。

人类用尽毕生总在追寻的,就是这些无法证实却真实存在的至爱、至真、至美的境界,就是织女星星空下那片碧蓝的海滩。

 6 ) 没有走出地球的科幻片~


再次拜一下这部经典的科幻电影,独具匠心的编剧和演员的激情演出都无可挑剔,实为经典。

这部电影和其他的科幻片不一样,里面没有外星人,没有飞船,甚至连太空服都没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地面上,却又离宇宙那么得近。除此之外,还加入了其他科幻片一般都没有的宗教因素,让科学与宗教产生了奇异的碰撞,这也是9年之后再次欣赏的更深体会之一。当我们离科学实际越来越近的时候,宗教就越发显得不安,但科学是无止境的,在科学尚未能发现的领域内,宗教还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另外看重这部电影的,就是两个感叹,一是感叹人类的创造力,无论是大型雷达天线,还是片中的风火轮虫洞产生器(相当于我们的航天飞机升级版),都显示了智慧生物的Power;二是感叹,专什么事,作什么事,成什么事,这需要依赖一种环境,否则科学家们必须要先作养家糊口的工作,然后才能专心研究,倒霉的可能还要被迫改行,为科学发现者打造良好的环境是一个科学良性发展社会的必修课,没有这种思想,何谈“科学发展观”?诸位,虽然我们无法都在科学探索领域作点贡献,但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科研的资金赞助者也是不错的嘛,运气好了还能到空间站度度假,努力吧~

除了18小时的静电录音,还有一些间接证据能够表明女主角的确经历过奇异的事情,比如说在风火轮在北海道加速到100%的时候,有一个货轮被引力吸得倾斜的镜头,这就说明来自外星生物的蓝图建造的东西创造了巨大的电磁场——人类目前尚无法做到的;另外还有座舱的黑匣子,别忘了所有上天的东西都有这玩意儿,它也跟随主角穿越时空隧道,不会什么都忘记掉的。

最后,鄙视一下嘴里挂着科学知识重要,心里只想着利用科研技术人员,榨干他们油水的政客们;伪学者就更不用说了,他们还不如影片中的那个老总统科学顾问呢,虽然抢了主角的风头,却没有用在坏的地方,更没有给别人下蒙汗药,再说,人家也不是浪得虚名,看到科学仪器也是胸有成竹,有这样的领头羊其实是一种幸福。

另外,关于科学、时空旅行和宗教,还有一部不太出名的电影—— Jesus Video, Das/废墟行动,德国片,讲述的是一群在以色列发掘古迹的科学家发现一具穿过时空隧道到2000年前去拍摄耶稣录像的人的遗体的故事。

http://www.fwolf.com/blog/post/228

 短评

虽稍有一点点拖和硬转,但整个故事还是行云流水。影片是复主题:一个是人类对真理无尽的探索,这是正题;一个是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这是副题。正题很动人,副题很和稀泥。Anyway,还是90年代的电影会讲故事啊。

4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三星半入;果然和《星际穿越》很多地方相似,本片走得不远,甚至基本没有离开地球,但女主对探求宇宙奥秘和生命本源的激情信念,颇能感染人,而非沦为尖叫花瓶;父女情和爱情线穿插自然,并不俗气;引入宗教论辩有新意,还能自圆其说;女孩奔跑取药救父,现实和镜像的无缝对接,属于灵光一现。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部电影已经远远不止科幻这么简单,故事本身有着鲜明强烈的世界观,其实本质上和意识科学(灵性科学)有着密切的关联,有兴趣的影迷可以看看卡尔·萨根的《宇宙》原著和那经典的13集同名纪录片。如果浩瀚的宇宙只有我们,那确实太浪费宇宙和空间了,其实无论宗教和科学,必须信仰的是爱!★★★★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若能以崇尚理性为共识(但残忍的现实请参考那些会错意的短评),那么科学家和牧师亦能彼此相爱。有两处看得我眼泪就快要掉下来:牧师问她为何敢为太空接触而牺牲,她论及who we are那三个W时的会心微笑;她看到no words只能用诗来描述的壮观天象时的喜极而泣。这就是追求真理的魅力。当年田丰老师力荐!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宇宙之广太空之美让人震撼,还有必须给无神论者加一星!

13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野心太大,想要面面俱到,却显得有点无味,说是科幻片也有点蒙人。镜子的镜头实在惊艳,超过片头的宇宙远拉以及片尾的世界尽头。另,人生观的最高奥义果然还是大家互相温暖么?还有,影片里说世界95%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不能够吧。。。光咱中国给它凑个三亿无神论者绝对木问题吧!

17分钟前
  • 海阳
  • 推荐

朱迪女神是怎么做到把萝莉的神态和御姐的气质融为一体的!好美!

18分钟前
  • 暴走君
  • 力荐

艾莉收到了来自织女星的频率信号,似乎证明了艾莉一直以来的工作是正确的。但这带来的不是她个人事业的成功,而是政治、社会、宗教、国家各个角度的矛盾与讨论。深

2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太慢,有点磨叽。可以当作《星际穿越》前传来看吧,朱迪·福斯特从银河系回来,之后和马修·麦康纳生下孩子,就死了,多年后,马修去完成朱迪未完成的探险,然后留下女儿……

2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剧情略扯但还是挺有吸引力的,但总是把外星文明设定成“我们做不到的他们铁定有方法做到”这个有点令人不悦啊,当然从头至尾都安排一个神父的角色甚至到最后结果如此玄乎这个还需要多揣摩,有种模糊科学和宗教界限的意思但是⋯还是需要多想想的嗯。

2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有信仰的美国人也是有S面B面的

27分钟前
  • 大使
  • 推荐

穿越虫洞时我感受到了人类最珍贵的天赋:恐惧,卑微与希望。

31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虽然前面感觉有点拖,但是高潮真是让人沸腾啊。很精彩的故事,还揉进了科学与宗教。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子镜头

3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科学思考最终抵达的是哲学,宗教思考亦然。我相信大家殊途同归。我不相信一个人格化的上帝的存在,但相信终极造物的存在,如果非要给这造物一个称谓,那就是“God=神”吧。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赋有内涵的科幻片(也不能说是绝对意义上的科幻片,也许是真实的,谁知道呢),探寻科学与信仰之间的关系,只是前面的铺垫有点太冗长~~

4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在硬科幻和软科幻之上还有一种更高的用科幻来形容会显得苍白的堪称完美的科幻片

45分钟前
  • 力荐

that awe, humility, and hope,写的太好了,完全说出了我对宇宙与科学的感受。真的太好看了,Jodie Foster演的难以言喻的好,那些话由她说出如此让人动容。难以表达的是最后看到for Carl,突然更加受到震动,因为这是一部溢满感情的科学电影表达,怪不得感情如此充实。非常、非常、非常真诚的一部电影

46分钟前
  • 小晨
  • 力荐

1.朱迪姐当初皮肤好水嫩,比羔羊里满脸雀斑耐看;2.男一号十足懦夫,以爱为名阻碍朱迪探险;3.人物鲜活,好莱坞式官方的短视和愚蠢让人恨;4.剧尾的for Carl是向已逝作者致敬;5.老是强调价值观(god)一致的调调让人反感;6.美国至上和爱国主义的臭旗让人尤其反感,减一星。

5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非常棒的科幻电影,大气磅礴,改编自Carl Sagan的作品——极为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普大师

55分钟前
  • 姬十三
  • 力荐

科幻经典,穿越时光隧道的那段很恢宏很惊艳

60分钟前
  • 白开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