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雨

剧情片大陆2010

主演:柳云龙  范冰冰  竹本孝之  李小冉  于荣光  英达  曾江  方芳  矢野浩二  木幡龙  三浦研一  刘璇  蒲巴甲  王宝强  

导演:柳云龙

 剧照

东风雨 剧照 NO.1东风雨 剧照 NO.2东风雨 剧照 NO.3东风雨 剧照 NO.4东风雨 剧照 NO.5东风雨 剧照 NO.6东风雨 剧照 NO.13东风雨 剧照 NO.14东风雨 剧照 NO.15东风雨 剧照 NO.16东风雨 剧照 NO.17东风雨 剧照 NO.18东风雨 剧照 NO.19东风雨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3-31 12:22

详细剧情

  1941年,太平洋战争前夕。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一轮大战一触即发。各国势力汇集魔都上海,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中共通过潜伏在日本高层中的共产党尾崎秀实,得到日军即将发动袭击珍珠港的计划,代号“东风,有雨”。经满铁高官中西正弘(三浦研一 饰)、中共情报人员安明(柳云龙 饰)之手,情报送往重庆,但珍珠港依然遇袭,太平洋战争旋即爆发。  在此之后,日方抓获军统情报人员,并得知尾崎秀实和中共的关系。尾崎遇害,中共情报小组的交通员(王宝强 饰)、报务员(刘璇 饰),安明一组渐渐和组织失去联系。这时,一枚藏有日本政府重大秘密的胶卷辗转来到上海。各方势力为此展开新一轮的明争暗斗……

 长篇影评

 1 ) 没有悬疑感的悬疑电影

这部电影和我看的不少谍战电视剧差不多一个套路:为了某个任务,几乎所有谍报人员都牺牲了,当然,本电影和一般电视剧不同,本电影是最后连男主也牺牲了。就如结尾所说的戏剧《赵氏孤儿》,为了一个孩子牺牲了很多人,但明显影片中的这个孩子并不是很值得大家这么做。

一开始,来个赛狗戏,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然后,交通员在赛狗场被击毙,其次通报员被发现,跳楼自杀。男主所在的小组一连死去了两个成员并且中西正弘也被捕,面对这些变故,男主在遭人怀疑时只是说“我们是清白的”,多么无力的辩词啊,反应能力真的可以说有点差。在中西正弘被抓后该有的谨慎都被狗吃了吧。也许是被爱迷惑了,身边的恋人是什么身份都不清楚,说实话,这样的谍战人员确实不太合格。虽然说希望郝碧柔被抓后能够咬紧牙关,但也不用说是为了争取他的逃跑时间坚持到最后吧,你是有多自恋,难不成人家心里你更重要组织就可以出卖?说实话,这部电影的男主其实挺鸡肋的。

再来就是欢颜唱歌表演《何日君再来》那一段,不好意思,我看着真的觉得很尴尬很出戏。范冰冰还是美的,人设还是不错的,敢爱、果断,还是有点头脑的。

李小冉在影片中挺好看的,尤其是去七号桌与送胶卷的人碰面的时候的装扮,太美了。

最后还是说说剧情吧,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大概就是前面剧情推进得太慢,看了差不多一半,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要做的事,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候男女主才算真正的干起了事实,是的,他们前面几乎都伤离别去了。前面推得太慢,后面太紧,太仓促,事情都没交代好。

最后牺牲了所有人拿到的胶卷不过是一份过期的情报,虽然影片中有说因为船期延误了一个月,但是影片并没有多说胶卷大概的内容,我认为提一下胶卷可能包含的内容会加深观众的印象,这结尾突然这么一来也是挺突兀的。

整部影片没有谍战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最失败的了。

 2 ) 《东风雨》:诚意或有,能力不够

       不得不说,东风雨是一部特别适合映前炒作的片子。什么关于太平洋战争的揭秘、什么“虎虎虎”其实应该是“东风雨”,什么谍战世界双面间谍儿女情长…加上方芳、曾江这样久不出山的老戏骨甘当绿叶,再配几幅由金像奖大腕黄岳泰亲自掌镜的截图,不由得让人有些迷惑。况且,有些笨同志如我者,以为《风声》去年杀出了一方灿烂星空。有珠玉在前,太逊的东西也不好意思抛头露面吧。
    然而,如果这样想,当然是错了。还大错特错呢。
    在很多方面,《东》容易让人联想起《天堂口》。一样的华丽精致却失魂落魄,一样的阵容强大但错漏百出。更可怕的是,《天》所讲的不过是众多旧上海黑帮故事中的寻常一个,糟了也就糟了;《东》选取的题材,却是民族存亡时刻又一段生死大义谍海传奇。这样的故事要么别讲,要讲,是必须要讲好的。否则,不光给2010年的电影添个笑话,还给人心里多少添了点堵。因为毕竟,有些情感是不该被滥用的。
    我想这样的结果,并非导演的故意。从故事选取、摄影、美指、特效,乃至片中多名外籍人士口语熟练乡音宛转的阵势来看,他是很想把《东》做成另一部精彩乃至国际甚至经典的电影的。所以也许答案很遗憾很残忍,完全是导演能力的问题,更遗憾的是,一位有过电视剧执导经验的非新人,初级错误却比比皆是。
    (插句题外话,《东》的影评一首发在时光里,没几分钟就接一板砖。说我指摘剪辑问题,说初级,是很不对的。“楼主想必不知剪辑是林安儿吧”。呼~说老实话我一开始真没注意,这也是我多年以来头一回没等演职员表结束就迫不及待闪出影院的电影。难怪没听到传说中黄大炜优美的旋律,也没有看到黄岳泰、易振洲等等如雷贯耳的大名。没有关系,反正劈头盖脸的宣传很快就会通通告诉我的嘛。)
    回正题。话说昨晚憋闷一宿,怎么也不明白。不该啊,画面那么华丽,舞美那么精致,特效做得很真哇,大牌也多……这片子不该难看啊?莫非是我智商太低,所以看不懂这诡谲的谍战大作?实在是不甘心自己独自承受,于是一大早搜索看片宝典,努力学习。嘿,还真有。幕后花絮、探班释秘,一堆一堆的。可就因为这一看,火儿更上来了。
    原因大概就一个吧。跟我自己初学编辑那会似的,当年我意气风发年少轻狂,时不常地为一条自以为是的片子跟领导掰扯。领导说看不懂,我就狂解释:老大,你听我说~话说是这样滴,本来,这儿如何如何,那里怎样怎样,这内里故事扣人心弦曲折婉转去了…嘚吧嘚吧嘚吧嘚吧…亏了领导修养真好,每每这时,只是和颜悦色一句:
   “这些不应该你在这里告诉我,观众听不到你的解释,一切都该在片子里”。
    几年以后,著名记者柴静在她的博客里回忆自己曾这样被陈虻教导。看吧,初级编导都容易有这问题,不是初级是啥呢?《东风雨》给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感觉。再听那些疑似枪手们云该雾罩的,告诉你这片是如何如何牛B,蹭,一把火直上脑门,而且明显没有我们领导那样的涵养——你TM别给我说这个,有本事都放片子里啊!
    遗憾的是,柳云龙自然没遇着一个好领导给他把关,也可能电影界根本不需要优秀的审片人,又或者,这样的片子根本不需要。很有那么几年,只要场面宏大、造型华丽、宣传卖力,多差的电影都能卖钱。这厢《东》的拥趸不就大言不惭,放出了票房1.5亿的豪言壮语嘛。嗯,柳导的粉丝真有钱。
    不过,我们这些花钱上了冤枉当的傻鸟怎么办呢?不如温故而知新,知耻而后勇,好好总结一下本片经验教训,来一次业务修养的巩固加强。

     一、音乐之作用在于点睛。
    身为一部非音乐片,《东》在90分钟片长内,几乎用了85分钟音乐。旋律并非不美,却太满。先别说处处高潮即无高潮,单就这种铺满二声道的做法而言,我们当年还是个刚尝到音乐妙用甜头的初级小编导,这样错误倒是不免要犯。说白了,多半是裸片节奏拖沓情绪不足空白无力,令人不忍卒睹,只好加强渲染。正所谓,画面不够音乐凑,镜头不够打慢动。不知柳导是否也偷了这样的懒。
    于是乎,只见男女主人公二人相视,还没怎么着呢,就音乐渐起、慢镜蒙太奇,使劲把观众情绪往里推,这不是比老谋子在三枪里狂挠人痒痒还招人恨嘛。更雷的是唱诗班一段,教堂音乐本是最空灵圣洁的,与死亡的恐怖对视,让人震撼。可惜是起得太早了,观众不知怎么回事,就“被煽情”了一把,啊哟一个踉跄,堵得慌。
    《何日君再来》,节奏仿佛是jazz?也没听出爵士味儿来。还有一点搞不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范大美人红裙真艳呵,可是那会儿小日本不是正野心勃勃要大东亚共荣,能让唱这么明摆着革他们命的歌?不明白,大概是我肤浅。

     二、面面俱到,面面不到。
    俗话说红花须有绿叶衬。老戏骨的纷纷亮相,隐约显现出导演想要将《东》变成一部群戏的野心。可惜,谁都知道群戏出彩但难坏导演。演技再好的演员,也是需要调度和掌控的。就算个个得分,还有个环肥燕瘦主次先后呢。说白了,这还是一个节奏问题。
    在《东》里,各人物的出场比例感觉很平均,似乎谁都想说道说道,谁都值得说道说道,背后有一肚子的恩怨情仇前传后史。若在电视剧里,这是柳导的财富,好好的30集说不定能抻出50集。但在电影1个半小时吉光片羽之中,柳导显然有些长袖难舞。于是,每个人物出来个没两分钟,就嗝屁了。男女主人公也只好打一些没来由的情,骂一些莫名其妙的俏,穿着华丽的呢子在雨里跳方格装清纯。说是为民族大爱牺牲儿女小情,可这中统女特务与艺术家地下党的爱情,我咋没看出来呢?
    
    三、国际气质不是说外语,不是文艺腔。
    因为上头说到的原因,柳导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人物赋予个性,恐怕实在有些捉襟见肘。于是,他想出了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即,给电影里的人物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你看这样一来,多感人啊!在国仇家恨面前,小布尔什维克们丢掉了荣华富贵,抛下了儿女情爱,在一座纸醉金迷的魔都里,甚至突破了国别种族信仰,为了全人类的英特纳雄尔,奋斗。牺牲。多么伟大啊。
    这难道就是片子里,人们定要喝咖啡、着洋装,以0.75正常语速说拗口文艺腔,并且时不常出现某拉小提琴画油画吹萨克斯流落上海外籍群众演员的原因吗?后来看了诸多官方影评,明白了,哦,原来外国友人是在表现那段犹太难民的真实历史啊。只是,这些小细节未被深入或者展开,结果只落得化成了小聪明,除了让全片弥漫着一股欠扁的装B气息外,并没有对人物塑造有所提升。反而是每个人出来大摆两分钟pose,晃得人思维阻断,没法共鸣,生生把革命志士们的杀生成仁搞成了不痛不痒。

    结果就是这样,一部让人无法关心剧中人物命运的戏,即使再华丽曼妙,又有什么用呢?我坐在座位上如坐针毡的时候,听到后边两个年轻人,也正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叹息声,讨论是不是干脆提前离场。看球赛可以起哄,看戏可以喝倒彩,可是看电影的我们,能怎么办呢?
    一部我原以为会靠“惺惺相惜”来打动观众,甚至被赚去泪水的戏,到头来,只看到满目的惺惺作态。没办法啊,面对网上此起彼伏的“智商低,肤浅,无知”等等骂声,只能埋怨自己的智商了。
    花钱去电影院忍了这2小时,是挺低智商的~

 3 )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東風雨」-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

案頭的書堆裡頭,徐訏的那一本《風蕭蕭》隔三差五地在翻閱著,參考著那一個時代上海灘的其他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也整理了不少備用文本,還寫了幾篇文字。既然是自己感興趣的一件事情,認真,當然是必須的了。

日前聽說,有一部電影《東風雨》,也是拍攝類似的背景、類似的情節,而且,影片場景模擬當年的上海灘,也投入了鉅資而且煞費了心思,於是就去觀看了。

當然,不擬以《風蕭蕭》去比較《東風雨》了,徐訏是那一個時代的人。而且,從1943年到1945年,他寫《風蕭蕭》也花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了,與這一部在短短時間裡頭原創的電影相比,自然,故事裡頭的結構,要情理得多了。

雖然,電影《東風雨》之中,歌舞廳裡頭用紅酒去潑灑女人裙襬以標識作暗記的情節,看著是有些個似曾相識,祇不過,在徐訏的小說《風蕭蕭》裡頭,潑灑的不是紅酒而是藍墨水了,情節構思,也早了五六十年了。然而,文學藝術的借鑒,時下比比皆是,過份去苛求《東風雨》,意思也不大,人家《東風雨》畢竟也還是有編導者自己的一些創意在其中的。

的確,一部電影的拍攝,靡費心思,尤其是電影故事的背景遠在幾十年前,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要做到絲毫不差,很難。不過,有一些個卻是比較基本的背景常識,仔細些個,還是必須的。《東風雨》裡頭,就有一些個情節、場景、細節,與歷史文化不太吻合,假如,在影片的拍攝之前,編導的案頭功課,能夠做得更仔細一點兒,有些個問題應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了。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

「場景之一:上海的外白渡橋」

影片開演未多久,在外灘小臥車通過外白渡橋的那一幕場景裡頭,問題就出現了。

1941年的時候,從英美轄治的公共租界,通過外白渡橋去被日軍占領的淪陷區虹口一帶的人,必須是要在大橋中間停頓被檢查證件的。自然,反之亦是,那是從上海華界在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時候就實行的了。

外白渡橋的南邊,作為孤島的公共租界的這一頭,站著的是英國軍人或則美國軍人甚或還有那麼一個纏裹著紅布頭巾的印度巡捕;外白渡橋的北邊,作為日軍占領的淪陷區的那一頭,站著的是殺氣騰騰的日本侵略軍。這一些,都是相當符合當時的歷史場景的。

不過,那一根欄桿的兩邊,各自上方所懸掛著的旗幟就不對頭了,北邊掛著的那兩面日本膏藥旗是沒有錯的,然而,南邊祇是掛著那兩面美國星條旗就不對了。至少,也應該還要有那麼兩面英國的米字旗并排挨著掛著的。這麼說,不僅僅是因為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而且,那租界裡頭的一切事務,也是由以英國人為主而組成的工部局所轄治的。這一幕場景,完全不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關於昔日上海灘租界的歷史狀況,可以尋讀的相關資料非常多,想要知道,并不難。比如,薛理勇所著的《舊上海租界史話》,或則,熊月之所著的《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

1845年,上海設立了英租界。1848年,上海設立了美租界。但是,由於美國政府并不支持在其他國家設立租界。所以,美國公使對於這一個美租界也未置可否。1863年,英國人提議在滬的外國租界合并,美國人也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於是就有了英美租界,也就是所謂的公共租界。當然,那一個1849年設立的法租界,還是依舊獨立自處。至於所謂的日租界,從法律意義上說,在上海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正式設立過的,上海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一帶,祇是被日本人勢利範圍所界定的一個特殊社區而已。1937年,日軍入侵上海,於是,虹口一帶就成了上海灘最早淪陷的地區了,上海的英美租界與法租界也就成了「孤島」。直到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軍襲擊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英美租界與法租界方才一并被日軍侵占,上海徹底淪陷了。

由此可見,電影《東風雨》開場裡頭,外白渡橋上的那一幕,那沒有懸掛的兩面英國米字旗,是一個不小的缺憾。因為,還原或則再現昔日的歷史場景,見諸細節是很重要的。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

「場景之二:雨夜的上海街頭」

這已經是1941年12月7日的深夜了,滴溚淅瀝的碎雨聲中,電影《東風雨》的情節,也益發更加緊扣觀眾們的心弦了。然而,問題卻又出現了。

在這一個秋冬交接的深夜裡頭,男女主人公難得心情旖旎地踱在雨中的上海灘街頭上。然而,突然天空中響起了一陣飛機馬達的轟鳴聲,這聲音徹底撕裂了好萊塢電影海報《Gone with the wind》所襯托著的浪漫畫面。

太平洋戰爭爆發了,這是一個歷史上抹不去的夜晚,徐訏在他的《風蕭蕭》一書裡頭,筆下這麼寫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夜深時,當我正放下書,預備吃一點東西就寢的時候,我聽見了炮聲。

那麼難道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我想。

這許多日子中,太平洋風雲飄到上海的已經不少,先是美國駐軍的撤退,再是美國一再召回上海的僑民,最近又有許多船隻的停駛,以至於已出發來上海的船隻的折回。在這些風片雲瓣中,我也偶爾與史蒂芬夫婦談到,他們始終無確定的判斷,也沒有發表過什麼詳細意見。史蒂芬是軍人,他似乎除了聽上面的命令外,不必預料一切的變化,史蒂芬太太是音樂家,對於政治很少興趣,所以每次偶爾談到,始終未成我們談話的中心。

然而如今是炮聲!究竟來自什麼地方呢?租界中已無英美駐軍,那麼自然是英美留此的軍艦。可是這究竟是一個臆斷,無從證明也無從打聽。我開了無線電,方知太平洋戰爭確已爆發,黃浦江上,英艦與日軍在開火。

有點冷,也已經很疲倦,我開始就寢,我想第二天的報紙總可以有更詳盡的消息。

但是第二天的報紙,竟什麼都沒有;我出去看看,馬路一切依舊。後來到報館看一個朋友,才知道四更時的炮聲果為日軍與英艦的衝突,這只英艦因不願繳械而被擊沉,全體艦員都以身殉難。還有一隻美艦,則因眾寡不敵,已被繳械,艦上人員,都成俘虜而進集中營了。」-徐訏:《風蕭蕭》 歷史,將永遠記載這一個夜晚。電影《東風雨》的拍攝,想來亦是如此。

然而,當電影裡頭的那兩個男女主人公,擡頭用異常驚詫的眼光,看著夜空中掠過的一架架日軍飛機的時候,黑暗中,背景裡頭的幾幢樓宇,卻出現了亮起了燈火的窗戶。事實上的場景,該不會是這一個樣子的吧?

同樣的年代,同樣的背景,雖則,一個是在上海,一個是在香港。然而,在張愛玲的《小團圓》一書裡頭,卻可見轄治著這兩個「孤島」的英國人所采取的戰時措施,張愛玲這麼寫道: 「樓頂洋臺上從來沒有人.燈火管制下,大城市也沒有紅光反映到天上.他們像在廣場上散步,但是什麼地方的廣場?什麼地方也不是,四周一無所有,就是頭上一片天。」-張愛玲:《小團圓》 從1937年到1941年之間,上海的市民,也早就已經熟悉了彌漫在空氣裡頭的戰火氣息了。僅僅在1937年8月的一個月裡頭,上海就遭受到了日軍飛機的三次殘酷轟炸,根據史料記載: 1937年8月14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外灘一帶,華懋飯店及匯中飯店被炸。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京路、浙江路一帶,先施公司被炸。

1937年8月28日下午,日軍飛機轟炸上海南火車站,月臺、天橋、水塔、車房,全部被炸。 所以,那時候的上海灘,不管是英美租界、還是法租界、還是華界,戰時的防空燈火管制,對於市民們來說,早就已經是習慣的了。因此,按照常識來說,電影《東風雨》的場景裡頭,不僅街頭櫥窗的燈火不應該如此明亮。而且,背景裡頭,應該是有著稀疏燈光的樓宇,一幢接著一幢地熄滅了燈火變得黑暗了,而不應該是那黑暗中的樓宇上,相繼出現了一個接著一個亮起了燈火的窗戶。編導的情節處理,有悖歷史背景。

此外,這一部將近兩個小時的電影-《東風雨》,自始至終,也是一直讓人看得十分緊張,讓人一直替那一個夜總會鋼琴師身份的男主人公,手心裡頭直是捏著一把冷汗。這一個昔日十里洋場上人們稱之為職業「洋琴鬼」的間諜喝起咖啡來,幹嘛總是要讓那一個咖啡杯裡頭,老是矗立著一柄茶匙呢?要知道,咖啡杯裡頭倒妥了鮮奶放入了方糖,攪勻了,按照規矩,就得讓那一柄茶匙安安靜靜地躺在托碟裡頭休息了。咖啡杯無論是放在茶桌上還是端在手頭上,那一柄茶匙倘若還是直直地矗立在那裡頭,就是不懂喝咖啡的規矩了。在昔日租界上的咖啡館裡頭,這樣的作派,是會被人家恥笑并稱之為「洋盤」的,莫非是還要像小孩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喝咖啡麼?隔壁的桌子邊上,一定是會有其他的客人在側目以待,等著看人出洋相鬧笑話的。幸虧,電影裡頭的那幾個特高課的日本諜報人員,大概是對於喝咖啡這一件事情,比起這一個鋼琴師來,還要更加「洋盤」一些個,要不然,這一部電影《東風雨》,哪里還會有這將近兩個小時的片長呢?

情節、場景、細節,相互的契合般配,以及與真實歷史以及文化背景的吻合,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很關鍵。興許,就如服飾穿戴得再齊整、再光鮮的人,也必須得顧及一下自己底下頭的那一條拉鏈兒一般,很重要。

至於,影片裡頭那些個滿街頭張貼的各色廣告也一樣,祇見西洋不見東夷,怎似當年?

拉雜寫來,其實,也祇是希望電影的編導們,能夠仔細些個、用功些個、謙虛些個,多去讀幾本書,然後,多拍出幾部好片子來,讓觀眾們會著迷,對麼? -ZY.S.2010-June-01,夜闌閑讀「南石軒」

 4 ) 《东风雨》:史上最拗造型间谍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里说:艺术就是有意味的形式,照这个说法,电影艺术当然也包括在内,所以,艺术家在电影作品里追求形式感天经地义,即使是卧底间谍这样月黑风高的角色,同样也得拿拿腔调,拗拗造型什么的。譬如说詹姆斯•邦德,甭管外头炸得怎么天昏地暗,身边的香车美女和头顶的发型是断不能乱的;又譬如说陈永仁和刘建明,光天化日之下爬上鳞次栉比的香港某大楼天台,穿着修身小西装拿把枪比比画画,不仅警察不来制止,物业也不来罚款;还譬如说安明,说话充满了比喻的修辞格,而且动辄就送送花弹弹琴什么的,还有范冰冰不离不弃的傍着,造型拗得的确错落有致。

不过拗过了就难免贻笑大方,看到片尾,影院里已是笑声一片。这是个抒情困难的年代,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抒,即便是血雨腥风暗藏杀机的间谍片,一缕真情抒得好的也大有人在——影史上的许多黑色电影都是个中翘楚,就不一一举例了。不过话说回来,柳云龙导演的黑色范还是有几分意思的,真要往“Film Noir”(黑色电影)上靠,《东风雨》是近年来的内地影片中最够格的。
《东风雨》的场景也很漂亮,看来SMG的确财大气粗,开头一场跑狗场的戏把1940年代的孤岛“魔都”塑造得原汁原味,片中大量对旧上海的CG还原镜头也很耐看,日军当街杀人的镜头更让我有了点《辛德勒名单》的感觉;至于犹太人隔离区,里头的环境设计不输好莱坞大片,而且通过一个小提琴手作运动线索来牵引镜头,可见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而且,片中的犹太人据说都是由货真价实的犹太演员来出演,核心场景仙乐门俱乐部里的众宾客也都是上海的成功人士来客串,水上芭蕾表演更是专门从莫斯科请来的芭蕾舞团队——内地电影向来在细节打磨上缺乏耐心,起码《东风雨》在这一点上勿庸置疑(这方面还有杂货店电话机旁的警示语为证)。

从叙事线索上来看,《东风雨》远胜《风声》。后者虽有一副密室推理的行头,但骨子里还只是地下党情报员和日寇汪伪阵营的简单二元对立;《东风雨》则不然,地下党、日军特高课、军统情报站、苏共谍报员、日本内部的反战人士——甚至还有日籍的中共党员、以及汪伪和国民党的双面间谍,个中线索纷繁复杂,当然比《风声》更符合斯时的社会风貌。再者,《东风雨》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因子,核心悬念设置就在于《孙子兵法》里《用间》篇的“五间”说法:在范冰冰的“死间”虚晃一枪后,柳云龙的“死间”还是很有几分翻包袱的快感的。而且,我也是看了《东风雨》才知道,原来战国时的一代名相苏秦也用了“死间”的谍报手法。片尾最后一个“赵氏孤儿”的典故,让所有志士仁人的抛头颅洒热血变得荒谬不堪,比起《风声》里最后周迅的大段告白,显然要有力得多。
值得一提的还有片中饰演军统老特务的曾江,绝对气壮山河,老戏骨的浴室裸戏也不嫌累赘。问题就在于,全片都在努力的拗一个似是而非的造型,拗到最后,就成了恶搞了。曾江死前,贴着小胡子的蒲巴甲躺在血泊里还得奋力敬个礼,我一下子就出戏了。好男儿要转型,可不像片头客串的王宝强和刘璇那么容易。还有矢野浩二,演过天皇的这位日本演员其实举手投足都不差,可是看多了《天天向上》,我总习惯性的满银幕找汪涵欧弟。至于那些谈情说爱的台词,什么炉子和雪,蝙蝠鸟兽什么的,总与气氛不搭,也许间谍真的可以提溜着脑袋玩小清新,但是放在时下的观影环境里,还是少些喻体会让观众比较受用。

仙乐门俱乐部曾让我有《卡萨布兰卡》的期待,看到后来,发现连《伯爵夫人》的酒吧也不如,场景没有充分利用,那还是算了吧——只可惜了一个好棚。更要命的是,总是故弄玄虚的镜头严重滞缓了影片的节奏,好不容易打几枪,接下来就要娇柔缱绻一番,不少观众有看电视电影的感觉,关键就在于此。拍电视剧,注点水拖点节奏是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电影就那两小时不到的时间,一个劲的骚首弄姿,只会让观众感觉隔靴搔痒越骚越痒。柳导演在死后还要加一场黑白色调的弹钢琴戏,当然有点狗尾续貂,会让观众们觉得过于自恋。看来,电视剧成就了柳导演,也让他在通往大银幕的成功路径上踯躅不前。

电影不是不能拗造型,《阿凡达》拗得连个正经人类都没有了,观众还不是趋之若鹜?这还是个形与神的问题,造型拗在形上,《东风雨》已经到位了,但是骨子里的故事之“神”讲得荡气回肠吗?片中的各色人物鲜活立体吗?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的命门。
至于推理线索和悬念包袱的设置,《东风雨》还算及格,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八字箴言,在时下的国产电影里,竟是遍寻不得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4月23日)

 5 )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

违背“范达因准则”的后果
——对比《东风雨》和《风声》的叙事

2005年以来,随着电视剧《暗算》、《潜伏》的热播,电影《风声》、《秋喜》以及《东风雨》也登堂入室,影视联手共同掀起一波谍战片热潮。我认为,谍战片其实就是变种的侦探片,把悬疑的元素放置到谍战的背景下,由来自不同阵营的谍报人员去完成推理破案的工作,能否完成任务?主人公最后的命运如何?谁是潜藏的叛徒或者战友?这些悬疑使观众参与其中,牢牢地维系着观影兴趣,从而形成了惊悚悬疑的情节奇观效应和重要历史场景复原的视觉奇观效应。一方面满足了新一代青少年的好奇感,另一方面又迎合了中老年人的怀旧感,这就是悬疑谍战片持续“高温”的原因,它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探求、窥视的观影心理,观众的观看过程也是和主人公一起体会在绝境中人的坚持与选择。此外,谍战片的主人公都坚持信仰,如《潜伏》中余泽成为了革命目标而抛弃了个人的幸福,《风声》中的顾小梦用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情报的安全送出。他们的智慧与勇气得到观众的认同,进一步满足了普通人内心的“英雄主义情节”。
既然是变种侦探片,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侦探小说界那著名的“范•达因准则”。范•达因是美国著名的解密侦探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格林家命案》、《主教谋杀案》等,他认为侦探小说是一种智力的竞赛,作者和读者斗智,像玩桥牌一样,得循规蹈矩,不能使用欺诈的伎俩。小说的构思要新颖独到,布局要合情合理,要在信息获得上与读者平等起来,这样才能吸引读者,同时使他们输得心服口服。1928年范•达因发表了《侦探小说二十准则》,准则的订立为后世的侦探小说立下了标杆,直到今日看来,依然颇具参考价值。
杨建和麦家打了这么久的嘴官司之后,也开始埋头做起事情来,看来她想用一部比麦家的《风声》更为NB的片子,来证明自己是超越麦家的,同时可以反证麦家是抄袭过她的。然而很可惜,看完《东风雨》,我感觉杨建对于悬念设置的把握能力明显逊于麦家。《风声》里仅仅是日本人、汪伪、中共三家对立,而《东风雨》中日本人、苏联人、共产国际、76号、军统、中共以及情报掮客等多元力量均粉墨登场,可以说,杨建这个大厨手中的材料要远好于麦家的,更多的势力混杂,将会碰撞出更耐人寻味的故事,遗憾得是,从她最终端出的菜品来看,却要比对方的成果乏味了许多。暴殄天物的原因,正是违反了那道神秘的菜谱——“范•达因准则”
【不可加入恋爱故事】
“范•达因准则”第三条:侦探小说不可加入恋爱故事,因为这容易使纯粹的斗智游戏,渗透不纯粹的情绪,以致引起侦探的混乱。侦探小说的主旨在于寻出真凶,而不在谈情说爱。
《东风雨》中安明与欢颜的爱情戏尤为高调,跑狗场中被混乱人群阻隔的痛楚,雨夜街头同玩“跳房子”的纯真,犹太街巷对饮咖啡的诀别,影片不惜笔墨的描述了一个有关乱世的爱情桥段,这恰恰掉入了范•达因先知先觉的魔咒当中。杨建想通过大段的爱情故事来寻找一个抒情的平台,让自恋的安明说出诸如“炉子和雪”、“兽与鸟”等等不知所谓却又自以为很美的台词,从而让影片包裹上文艺的外壳,以突出这部谍战片不同于其他同类型影片的质感,同时又可以用爱情戏作为掩盖,走出一条“凶手就是身边人”的暗线,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惊奇效果。可惜她失败了,按范•达因的话说,在纯粹的智力游戏里加入爱情,必然会引起混乱。于是安明混乱了,作为如此重要的情报小组领袖,久经考验的我党特工,谈恋爱之前居然连对方的底细都摸不清楚,相比于初来乍到方阡陌真是效率低下了很多。藤木芳雄也混乱了,他甚至能从难民营的寻人启事中挖出郝碧柔,却在抓捕欢颜后,居然对她的公开情郎不理不睬,轻易的放过了片子里最大的一条大鱼,同时放出了片中最大的BUG。观众们更是混乱,欢颜为了爱情已经基本放弃作为军统特工的功能,她所做的一切均是为了情郎,哪怕情郎属于另一阵营,观众们实在无法预知这对男女会因为情感原因做出别的什么不在常识范围内的事情,于是他们选择放弃进一步参与推理,结果导致整个观影过程变得索然无味。
相反,《风声》就聪明了许多,裘庄里的五男两女都是平等而对立的关系,没有暧昧不清的情感在其中扰乱,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对方的敌人或盟友,这大大激发了观众参与推理的热情,因为他们知道,清白的人物关系不会在关键时刻产生不为观众控制的结果。
【不可依靠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范•达因准则”第五条:凶手必须从逻辑的侦探过程中查出。不可依靠偶然或巧合,以及无侦探根据的自供。
安明的小组被破坏,自己也受到了上级的怀疑,这一切都是从通讯员被杀开始,是谁杀了通讯员?掐断了安明传递情报的路线?影片的前半部基本就是围绕这个展开的,间或穿插重要胶卷的传递过程。作为“侦探”的安明,理应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判断,推动情节环环相扣的展开,最终查出“凶手”的真面目。然而,影片中干掉通讯员的“凶手”欢颜却是最终“自投罗网”、“自证其罪”的,其中并没有安明任何的推理和侦查过程。看了前半部以为欢颜是个废棋,结果后半部她突然冒出来操纵一切,这中间没有任何的铺陈,回头望去,几乎没有什么信息暗示点能让一些比较敏锐的观众发现破绽。编剧明显没有把观众放在一个和创作人员平等的推理地位上,故意制造信息的不对称,取消了观众参与情节的可能。欢颜这个角色的功能太多,导致主角安明的作用被弱化得厉害,整部戏里,安明没有起到任何关键作用,情节都是有欢颜的行为进行推动,男主角沦为了一个帮助观众观看的木偶。
《风声》中营造了一个密室,“侦探”是武田,“真凶”是老鬼。观众随着武田的推理过程,一步步排除了白小年、金生火、李宁玉,最后老枪和老鬼浮出水面,其推理路线明晰,节奏紧凑,惊奇程度远比欢颜那冷不丁的无侦探根据的自供强出许多。
【不可将凶手定为小角色】
“范•达因准则”第十条:凶手在故事中,必须是主要人物之一。作者不可将凶手定为与故事毫无瓜葛的局外人或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挖出了欢颜这个“凶手”,影片中的主要矛盾便由“谁掐断了情报传递路线”变成了“如何将重要情报传递出去”,于是“侦探”和“凶手”的角色就从安明和欢颜之间,转移到了中国和日本间谍之间,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成了破获胶卷的“侦探”,而谁最终能把胶卷传递出去,谁就是“真凶”。按照“范•达因准则”,最终把胶卷传递出去的,只可能是在安明、欢颜等主要人物中出现。因为他们已经被日本人盯死,按照常理分析几乎无法达成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惊奇奇观效应,从而令观众在看后为影片的精巧构思而倾倒。遗憾的是,编剧手中居然无中生有的冒出了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犹太酒保,从找胶卷到把胶卷送出,如此华彩的乐章都由这样一个在情节里毫无分量的小人物完成。犹太酒保的出现,使得《东风雨》后期营造出的密室格局变得漏洞百出,观众对安明与藤木芳雄进行斗智斗勇最终完成任务的期待变成了泡影。整个过程中,我们犹如在一场牌局里被人作弊胜出那般愤怒。也许有人会说,情报最终是因为安明的设计而传递出的,他若不牺牲自己烧掉假胶卷,就不会换来仙乐门的解禁。是这样吗?安明和酒保早在解禁的头天晚上就能大摇大摆的出入仙乐门,找出胶卷并在一张餐桌旁筹划好了一切,他们大可拿着胶卷一走了之,为何还要演出第二天的杀身成仁?
而《风声》中,老鬼就是老鬼,只会在密室中的男男女女中产生,绝对不会演到最后随便从街头拉来一个阿猫阿狗告诉你他就是老鬼。假设《风声》演到最后,告诉你老鬼其实是门口那个站岗的哨兵的话,你是否要破口大骂?遗憾的是,《东风雨》恰恰就是这么做的。
【不需要用很长的文学性粉饰】
“范•达因准则”第十六条:侦探小说不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描述与故事进展无关的事物。比如文学性的粉饰、完美的写景等。因为读者只想涵泳作品中的智慧。
我只能说,《东风雨》太想拥有文艺范儿了,把一个并不复杂的剧情拉得漫长无边。自从神父被日军抓走,唱诗班的孩子引吭高歌开始,整部影片就不可救药的文艺起来:安明反复唠念着炉边摸到雪的台词,欢颜边唱边被吊起来还不忘白半兽半鸟的文艺腔,郝碧柔服下剧毒的氰化钾还能叨逼叨一番自我表白,曾江也学着老徐露出他那销魂的背部。也许受了他们感染,特务机关长藤木芳雄同志也成了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热爱钢琴事业,在完全应该挖出安明的时候却学着《钢琴师》里的纳粹军官那样保护了他;他欣赏成海岸的身材,押送他去取回胶卷时还特意安排一辆敞篷卡车以便让他自杀报信;他佩服寓公的气场,和他深情对望相视而笑却让老头儿趁机服下了剧毒;他自信自己的智慧,执意让安明掏出兜里的瓶塞以证明自己的推断却最终等来了一把手枪。《东风雨》用了长长的篇幅来施展着文艺,甚至不惜把水上芭蕾、三岔口的冗长镜头照单全收,这些东西和情节有关系吗?
《风声》中白小年寥寥几句台词,却比安明通篇的文艺腔要令人印象深刻得多,顾小梦最后点缀的文艺念白,远比欢颜的无数抒情更加打动人心。我媳妇说,一桌宴席,有几道硬菜就够了,满桌大菜搁谁都得腻歪死。
电影也许天生就是个关于形式的东西,但千万不要忘了,形式一定要为内容服务。如果小胡子没点真内容,里芬斯塔尔把他拍得再高大无比,他估计充其量也就是个三流演员而已。不过公正的讲,《东风雨》的摄影不错,不愧是黄岳泰,尤其是模仿日本行军记者的视角拍摄日军进租界那段,深得我心。


                             刊载于《北京晚报》2010年5月1日

 6 ) 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文_谢长留

范冰冰以其自身对美丽最强大的驾驭能力,一步步向着“中国美神”的宝座大踏步前进着,她脚步稳健又迅速的从中国国内,一路走向世界,凭借2010年两次重大时尚活动——著名时尚秀场和戛纳红地毯,以惊人的速度和震慑力,印证了她多年来潜心经营的一切,从此之后,那些曾对她不屑一顾的人都不得不面对今天这个被评为“中国美神”的女人。

她是真的美,美得令人无不动容,无论男女老少,无不咋舌,她不光美,还有一种从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信和无穷的变化力。她或娇柔,或典雅,或刚毅,或执着,或妖媚,或清纯,但无论以何种形象展现,无论在哪位女明星面前,都丝毫不见光彩的她,都可以用一个字评价,那就是永恒不变的:美!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可能是她太美了,她太过于重视自己的美,而让我们忽视了她的演技,又或者,是她的演技确实还未能像她的美一样更上一层楼。
去年有报道称曾志伟见到范冰冰,说了一句话,当下感动的范冰冰眼泪夺眶而出,曾志伟说:“看到今天的范冰冰,就想起曾经的梅艳芳!”不论大家怎么评价,范冰冰还是以自己的毅力和表现坚强执着的走着自己的路,就像当年的章子怡一样,即便迟到了几年,但光阴却未让她有丝毫破绽,相反,几年的锻炼和坚持,塑造出今天她在戛纳红毯上黄袍加身的淡定和豁然。
然而,美则美矣,到此结束!

东风雨的表演实在没什么可圈可点。即便是最后她也像其他为搏出位的女星一样,甘愿自毁形象,却仍未能感动观众。说起来,责任并不都怪她,这部电影无论在剧情节奏上还是其他演员的配合上,都没什么可值得言语的。说是碟战戏,却让人并没有没有腹背受敌的紧张惊恐之感,更没有严刑酷打的激烈场面,单单是几个人物的失踪和殉难,一个假钢琴师和假歌女的不知所谓的爱情掺杂其中,还有那些似有还无,可有可无的人物……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整个电影,无论从哪点上来说,都丝毫不值得和同类型影片《风声》比。那么比两个电影中的三位美女的演技,相信大家的眼睛也是雪亮的。周迅的演技自不用说,她本就是个为戏而生的人,骨子眼神肌肤血液里都是演技。而近两年的李冰冰容也整了,品味也上来了,大牌代言也越接越多了,最佳女主角的奖也拿到手软了,多少还是有点基础的。只可惜了范冰冰,美则美矣,到此结束了。实在有点像郭夫人——熊黛林。

范冰冰,太美了。所以,演技始终没能有所提升。她自己也曾说过,她不怕接到不好的戏,她就是要抓住任何机会,就像当年的张曼玉一样,也演了很多很傻的烂戏,一步步脱胎换骨,才有了今天的影后。但她不知道,张曼玉当年,并不是只有美,还有那股敢把美作践,踩在脚下的狠劲儿!

 短评

4.5stars...不满意于某些地方过度含蓄,很多角色姓甚名谁都不说……

6分钟前
  • 豆友2790706
  • 力荐

见识到比主演光环还强大的导演光环。比《风声》好,视听和美服化道方面做得不错,剧作太2了……

1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剪片的人是用脚剪得么,TCL!画面很美 女主角很美 男主角很自恋~

12分钟前
  • abby
  • 还行

知道自恋的男人是怎么样的吗?请看《东风雨》

14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还行

《暗算》剧场版,当导演的文艺情怀远超老百姓预期和接受能力时,杯具就盛满了“东风雨”水。亮点是赛狗戏,赛狗们演得真好啊!我家小冉老了,难过~

15分钟前
  • Aboo
  • 较差

酸死了

19分钟前
  • Z1d3x
  • 还行

看完比较失望,感觉本片导演想两头讨好,但结果却是两头不讨好——喜欢看深刻的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它不够深刻,喜欢看娱乐的电影的观众则可能会觉得它不够娱乐。

20分钟前
  • 丁小云
  • 还行

摄影和美术都不错,可为什么那么让人不想往下看呢……

21分钟前
  • 湛卢
  • 还行

真是乱七八糟,连个故事都讲不好,空有一个奢华的皮囊~

22分钟前
  • 佛罗伦萨
  • 较差

把爱情线去掉的话这部戏会像样点。。跳楼自杀时刘璇那腿哟。。死得粗壮

25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还行

期待在《东风雨》续集中,柳云龙能够原地复活,用脚弹钢琴

26分钟前
  • 良美te斯文
  • 还行

x

30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推荐

影片只要范冰冰主演,便完全可以断定是烂片。我想她唯一合适出演的角色便是站街兜客庸脂艳粉的红尘女子,高级点的也得要有点才艺才能胜任,而且千万别有内心戏。当然负责任的说这片子之烂也不完全在于她。

31分钟前
  • snowinter
  • 很差

这哪里是“悬疑谍战大片”,完全就是把一套冗长枯燥的电视剧随随便便从中剪出2个小时拼凑出来的。自导自演的自恋导演皮肤真好!

32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我觉得还是不错的。缓慢抒情,带着诱惑的上海,让我想起了Shanghai的英文原意“诱拐”。不管是谁,在这里总能够找到追求。不管你喜不喜欢这座城市。

34分钟前
  • 栀子英
  • 力荐

以电影的名义拍的电视剧,且是二流的电视剧。(PS:镜头里柳云龙的脸,用得着这般打磨抛光吗?)

38分钟前
  • CC
  • 较差

一般,和风声比还是差了点。居然能在一个故事里把这么多路势力全部包括也算不俗。

41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还行

搞情报工作的都是诗人!

45分钟前
  • 宋绪新
  • 推荐

范冰冰的造型给一分;柳云龙的造型一份;曾江的气势给一分... ...

50分钟前
  • 在风之间
  • 还行

剧情拖沓的简直像韩剧,台词恶心的像琼瑶戏。这三星是冲着美术指导、摄影、特效和服装设计才给的的。编剧、表演、剪辑一塌糊涂。。范小姐快成烂片代言人了。。柳云龙演什么都是半死不活的木瞪样子。。

51分钟前
  • 猫儿朵朵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