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电影院

爱情片意大利1988

主演:安东内拉·阿蒂利,恩佐·卡拉瓦勒,艾萨·丹尼埃利,里奥·故罗塔

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

 剧照

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2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3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4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5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6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3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4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5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6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7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8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19天堂电影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3 20:22

详细剧情

意大利南部小镇,古灵精怪的小男孩多多(萨瓦特利·卡西欧 饰)喜欢看电影,更喜欢看放映师艾佛特(菲利浦·诺瓦雷 饰)放电影,他和艾佛特成为了忘年之交,在胶片中找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 好心的艾佛特为了让更多的观众看到电影,搞了一次露天电影,结果胶片着火了,多多把艾弗达从火海 中救了出来,但艾弗达双目失明。多多成了小镇唯一会放电影的人,他接替艾佛特成了小镇的电影放映师。 多多(马克·莱昂纳蒂 饰)渐渐长大,他爱上了银行家的女儿艾莲娜(阿格妮丝·那诺 Agnese Nano 饰)。初恋的纯洁情愫美如天堂,但是一对小情侣的海誓山盟被艾莲娜父亲的阻挠给隔断了,多多去服兵役,而艾莲娜去念大学。伤心的多多在艾佛特的鼓励下,离开小镇,追寻自己生命中的梦想…… 30年后,艾佛特去世,此时的多多已经是功成名就的导演,他回到了家乡,看到残破的天堂电影院,追忆往昔,唏嘘不已。多多意外地遇见了艾莲娜,往日种种,真相大白,他们如何面对彼此?©豆瓣

 长篇影评

 1 ) 卫兵和公主的故事

一年前,在北京到海南的飞机上我看完了这部电影。一直非常喜欢多纳托雷的电影,无论是《海上钢琴师》还是《西西里美丽传说》,他总能抓住人们心灵中最脆弱的那一点,深深地将他打动。
电影中,艾佛特给多多讲了一个士兵和公主的故事:国王的卫兵深深地爱上了公主,后来他终于有机会向公主表白,公主告诉卫兵如果能连续一百个昼夜守在公主的阳台下,公主就会以身相许。10天、20天...无论风吹雨打、蚊虫叮咬卫兵都坚持守候在公主的阳台下,到了第90天,卫兵变得虚弱苍白,这一切都看在公主的眼里。可是到了第99天,士兵却走了… …
艾佛特最后和多多说:“别问我什么意思,你相通了告诉我”,最终电影也没有给我们答案。这一年来,时不时的这个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问过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是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听到了很多种回答,这些回答都有它的合理性,但没有一个让我觉得完美的。
最近,终于听到了一个我认为是最完美的解释:士兵守候99天,经受了那么多的困苦磨难,他对公主的爱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士兵选择这个时侯离开,是在考验公主是否对他产生了真爱。如果公主真的爱上了士兵,少这一天,不妨碍她以身相许。反之,如果公主并不爱士兵,士兵的离开给了她一个很好的台阶。士兵要的是真爱,而不是怜悯。士兵对公主的爱使他不愿意让她有任何为难,这才是真爱。
看到了这个解释,我想再看一遍《天堂电影院》

 2 ) 盘点《天堂电影院》里放映过的经典电影

01.Les Bas-fonds 《地下》(1936) 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Jean Renoir)作品 02、Stagecoach 《关山飞渡》(1939) 美国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执导的经典西部片 03、La terra trema: Episodio del mare 《大地在波动》(1948) 意大利电影大师鲁奇诺·维斯康蒂(Luchino Visconti)的新现实主义杰作 04、The Knockout 《击倒》(1914) 卓别林最早期的喜剧短片之一,导演Charles Avery 05、In nome della legge 《因法之名》(1949) 意大利导演佩特洛·杰米(Pietro Germi)作品 06、Riso amaro 《粒粒皆辛苦》(1948)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德·桑蒂斯(Giuseppe De Santis)作品 07、Dr. Jekyll and Mr. Hyde 《化身博士》(1941) 美国导演维克多·弗莱明(Victor Fleming)执导的恐怖片 08、I Pompieri di Viggiù 《消防员》(1949) 意大利导演马里奥·马托蒂(Mario Mattoli)执导的喜剧片 09、Anna 《欲海慈航》(1951) 意大利导演阿贝托·拉图达(Alberto Lattuada)作品 10、Catene 《羁绊》(1949) 意大利导演拉法洛·马塔拉佐(Raffaello Matarazzo)作品 11、Et Dieu... créa la femme 《上帝创造女人》(1956) 法国导演罗杰·瓦迪姆(Roger Vadim)作品,法国性感女神碧姬·巴铎引起轰动之作 12、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七对佳偶》(1954) 美国歌舞片大导演斯坦利·多南(Stanley Donen)执导的歌舞喜剧片 13、I Vitelloni 《浪荡儿》(1953)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早期作品 14、Poveri ma belli 《比坚尼女郎》(1957) 意大利导演迪诺·里西(Dino Risi)作品 15、Ulysses 《尤里西斯》(1954) 柯克·道格拉斯主演的古装片,导演Mario Camerini 16、Il Gri

 3 ) 那些与西西里有关的故事-----托纳多雷的人生哲学三步曲

托纳多雷,就是意大利籍的上帝。
我说的这个人,是一个拿自己编故事的意大利人,编了故事再用电影的方式讲给大家听。大家知道,如果你不断的给别人讲同一个故事,你会不断的从自己的故事里发现奇迹。托纳多雷就是这样,他一边讲故事一边巩固着发展着自己的人生哲学,直到有一天,他成了我的上帝。
他最广为人知的三个故事是这样的。

第一个故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天堂电影院(1989)
西西里相对闭塞而匮乏的小村镇里,一个叫托托的男孩子迷上了放电影的行当,终于跟镇上唯一会放电影的艾费多大叔交上了朋友。这座名叫天堂电影院的建筑是小镇唯一的娱乐消遣,人们几乎吃喝拉撒睡在这里。而一场大火摧毁了天堂电影院也熏瞎了艾费多的眼睛,有钱人重建了它而放电影的工作理所当然的落到了小托托的肩上。从此小托托在这里开始了他的人生。在这里他遭遇了他的初恋,遭遇了他的青春,而战争来了,小托托服兵役,离开了小村镇也离开了他的爱人艾莲娜。当他回来的时候艾莲娜已经不在了,艾费多逼迫小托托离开这座“受了诅咒”的村庄。几十年后,功成名就的小托托回来参加艾费多的葬礼,重拾起曾经的回忆,见证了曾经辉煌的电影院让步现代文明而轰然倒塌。

第二个故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海上钢琴师(1998)
故事发生在1900年的一艘满载着去美国的移民的大船上。一个移民弃婴被老船员捡到并抚养长大。这个叫1900的弃婴是个天才钢琴师,直到27岁都不曾离开大船,而一直在海上为各种移民弹琴。名声鹊起,爵士鼻祖特意来船上斗琴失败而归,唱片公司专程到船上来为他录制唱片他却把唱片毁掉了。他的好朋友,一个小号手不断劝他下船去享受生活,他都拒绝了。自从一个女孩子出现了,他开始犹豫是否下船,却终究在踏上陆地的瞬间停住了。而大船终于要报废了,他就义无反顾的死在了毁船的炸药中。

第三个故事: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西西里的美丽传说(2002)
战争带走了一名叫黎诺的上尉,留下他的美丽的妻子玛莲娜在小镇独守空房。镇上的男人男孩们都想要得到她,其中包括一个叫雷利多的正值性成熟期的男孩子。流言蜚语来了,女人们刀一样的嫉妒来了,玛莲娜在家长里短中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女人们争相讨伐的对象,她孤立无援,终于为了生存出卖了自己的身体。德国人来了又走了,女人们拉起“德国娼妇”的大旗,当街侮辱玛莲娜。玛莲娜被迫离开了这里。而黎诺没有死,他拖着残肢回到了这座小村镇,在雷利多的帮助下,黎诺找到了玛莲娜,并安然无恙而昂首挺胸的回到了这里。小村镇的人们终于开始善待他们。

这就是托纳多雷给我们讲得三个史诗一样的故事。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事的四要素。

人物篇
一开始我就说了,托纳多雷在拿自己编故事,而且一直说的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故事主人公的三次蜕变。
小托托—1900—雷利多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小托托和雷利多都是托纳多雷的影子,而1900本就不算是个名字。
从性格上看,三个人的最大共性就是执着,并且不为他人意识所转移。小托托就是喜欢放电影,直到后来还拍电影,显然是最接近托纳多雷生活轨迹的一个人物,那就是一部自传,托纳多雷把他的人生最表面化的给大家讲了一次。1900就是喜欢弹琴,不为任何目的的弹琴,他就是喜欢在船上,不管你说外面的世界多么美,这是托纳多雷的性格和理想。雷利多就是喜欢玛莲娜,就是想要好好爱她,所谓性需求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可见托纳多雷找到了最深层最本质的一个自己。所以托纳多雷用这三个主人公由外及里地把自己展示给大家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自己的灵魂。三位一体。
艾莲娜—船上的女孩—玛莲娜
从名字可以看出来,艾莲娜和玛莲娜是同源的,而船上的女孩如果有名字,我相信她也一定叫什么莲娜。我们不难相信,在托纳多雷的生命中必然出现过一个莲娜,突然闯入了他平静的生活,卷起千层浪,却又只是昙花一现,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艾莲娜是突然出现在校园里的,船上的女孩是突然出现在船上的,玛莲娜是突然出现在街头的。她们的出场都像是闯进来的,并且男主角都是一个偷窥者的视角,在镜头里,在窗玻璃上,在一个满是观众的舞台上。总之男主角都是在暗处,而那女人就是光明,她为他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光亮和喜悦。如出一辙。
艾费多—小号手—黎诺
这三个人都是孤独的男主角在故事里几乎唯一的朋友。艾费多是一位长者,他教会了小托托放电影的技术,并帮助他找到自己的人生;小号手是一个平辈,他们共同探讨并经历人生,相互理解,各走各的路;黎诺虽然也比雷利多年长,但他却是一个受雷利多帮助的人,在故事里他是盲目的,混沌的,而雷利多才是看清了事情真相并帮助黎诺解决困境的人,所以这时候的男主角已经从一个被引导者成为了一个引导者。其实我认为,这个角色是托纳多雷的一个“凡世理想”,虽然他自己都超脱了,但还是留下了一个他的肉身在凡世,勇敢的用他自己的方式生存在这体制中,让艾费多留在小村镇善始善终,让小号手带着1900的梦想留在人间好好生活,让黎诺带着伤残之躯救回心爱的玛莲娜并跟她一起回到那村镇承担那一切。一脉相承。

时间篇
战争是托纳多雷一直纠结着的一个名词,他没有停止对战争的愤怒与讨伐,所以在这三个故事里,战争是渐渐从背景走到了前景。
《天堂电影院》中,我们只看到了战争的一个侧脸,看到匮乏而贫穷的人们用电影来充斥自己的生活,最悲哀的不是物质贫乏而是精神贫乏,我们从那感慨岁月如梭的苍凉中看到了赤裸的灰色调。而小托托去服兵役了,作为一名战士,他不得不抛弃他的故乡他的青春和他的爱人,虽然没有看到战争的残酷,但作为战争的棋子,战士为了准备战争而做出的放弃和牺牲都足以让我们透视到战争的灾难所在。
《海上钢琴师》本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故事,1900这个数字是一个开启,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当那些移民大声喊着“America!”的时候,我们从那兴奋的希望中也嗅到了关于America之外那些地方的绝望。最后小号手问1900的话字字锥心:“你一直弹琴么?即使是在战争中?即使没有人跳舞?即使炸弹砸下来?”影片又为我们隐去了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只给了我们一个概念的画面,当没有人跳舞,当炸弹的轰炸声此起彼伏,却一直伴随着坚决和恢宏的钢琴声,该是多么凄怆。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把战争抬到了最前面,托纳多雷大胆的把他所有的思考都赤裸裸的展现给大家看。黎诺上了战场,留下了美丽的玛莲娜,于是才有了所有的嫉妒和仇恨,才有了这个故事。战争让玛莲娜成了寡妇,成了男人们的心头肉和女人们的心头刺,人言可畏,终于把玛莲娜逼成了一个所谓娼妇。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那些男人女人多少都有些变态心理,是不是环境让他们自身充满了绝望?那是一种怎样的生存状态?最悲伤的是战争致残的黎诺归来却不是迎来尊重和赞扬却是挖苦和嘲讽,黎诺终于觉醒了,他大喊出“我是在为什么人打仗的?!”
是啊,战争究竟是为什么?
说到底,战争就是几个人的政治游戏,却陪葬了无数心不甘情不愿的生命。意大利是二战的罪人,意大利人本身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多少人为了错误的信仰或者生存的压力披坚执锐,奋勇杀敌,流血牺牲。可是何为“敌”?我们同样是人类,为什么要自相残杀?战争不是哪一个国家或者哪一个民族的灾难,而是整个人类的,当人性泯灭,当兽性统治了人们的思想和身体,世界末日终于就要来了。
所以和着血泪记录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终于自杀了。张纯如是没有走出来没有看清楚,而托纳多雷找到了出路。
怎样面对全人类的灾难和残忍的人生,这就是托纳多雷一直探索的主题。
试问战争可以避免么?我认为不可以。我们的文明就是在战争中打出来的。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是人性的不可避免的灾难。动物就没有战争,顶多只是战斗。
而战争的残酷只属于这些自作聪明的人类。

地点篇
那些在西西里发生的故事,我的题目就是这样说的。所以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西西里。
而西西里究竟在哪里?
西西里到处都是,我为它定义的中文翻译是,被诅咒的地方。
“被诅咒的地方”是第一个故事里艾费多的定义。他告诉小托托,小村镇被诅咒了,要他离开这里,永远都不要回来。于是小托托听话的离开了这里,直到回来参加艾费多的葬礼。
在《天堂电影院》里,“诅咒”还没有很露骨,我们只是看到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匮乏,看到许多梦想的幻灭,看到太多的不如意和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我们还看到,小托托从“被诅咒”的地方走出去功成名就,看上去是解脱了,却总还有一种莫名的悲伤感。这种悲伤感,其实源自“诅咒”还不曾解除。
《海上钢琴师》就把“诅咒”形象化了,就是最有标志性的自由女神像。从一开始一声“America!”开始,那些盲目的被一种莫名的希望冲昏了头脑的脸和心灵就为故事奠定了基调。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人们是从一个怎样的“被诅咒的地方“逃出来的,也可以隐约感受到他们即将逃去的这座叫做“America”的地方也不是什么天堂。所以1900停下来了,他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看见的,而是因为我看不见的。连绵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
尽头是什么?是归宿。归宿是什么?是死亡,是家乡。所以托纳多雷把他的故事叫做“回家三步曲”。
哪里才是家乡?有人问,《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玛莲娜为什么不离开那里?是啊,那里的人类那样残暴而无理的对待玛莲娜,她为什么不离开那真正“被诅咒”的地方?可是去哪里呢?回家么?哪里才是家?好在托纳多雷最后终于找到了家,他安排玛莲娜跟随黎诺又回到这个“被诅咒”的地方;好在当他们再次回到“家”,终于有点温暖的气息了,大家不计前嫌,相安无事。当我们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勇敢的挺过来,并用最大的包容心去尽弃前嫌,要处之泰然,要超脱着看这世界。
故事都发生在西西里。西西里,就是意大利的南京。

事件篇
神说,我们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赎罪的。我们生来就带有原罪。
托纳多雷编了三个故事,成为《圣经》。
我说过,托纳多雷从没有放弃过对战争的控诉,因为那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原罪。他一直都在探求如何面对灾难的人生,他是一个向导。
我也说过,这三个故事实际是同一个。因为三位一体。基督教里就有三位一体,圣父,圣子,生灵,三位一体。《天堂电影院》就是圣父,他给我们平铺直叙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给我们以生命,给我们以基础;《海上钢琴师》就是圣灵,当我们无法忍受想要超脱就要向他祷告,他的灵魂就住在我们的心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是圣子,就是我们的耶稣,他是神派到人间来指引我们如何面对灾难的,他与我们那样亲近。
那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灾难的人生呢?
首先托纳多雷把人生最浅显的名利场的事情给我们说了个清楚。
在《天堂电影院》里,托纳多雷还没有走出名利场的束缚,他还是让小托托从一个“被诅咒”的地方逃到了另一个“被诅咒”的地方,去追名逐利,去功成名就,仿佛得到了解脱。但那灰色的基调从来都没有从电影里抹掉。故事展示了一个完整的人生现实,就像那个公主和士兵的故事。那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我们的人生就是如此。不需赘述。
而《海上钢琴师》的时候,托纳多雷就超脱了,用中国的哲学观念,就是成功的从“入世”过渡到“出世”,就是成了中国的陶渊明,中国的隐士。1900也曾经想要下船,也曾经想要到名利场去,但他清楚最可怕的是“看不见的”,是那人生现实的背后蕴藏着的人性的勃勃杀机。城市有那么多选择,那么多房子和女人,要如何选择?于是他选择远离名利场远离那么多血淋淋的杀机,他是真正的成为了隐士。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把他带回到名利场来。这一次的名利场虽然更加凶残,却没有那么大的杀伤力了。因为我们的主角学会在名利场中无视名利,就是我们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是“大隐隐于市”吧。那些流言蜚语就让他们来吧,我们的玛莲娜哪里怕,她只是为了自己的内心而活着。玛莲娜不会离开,因为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哪里都一样;玛莲娜也不会死去,因为死,毕竟也没有那么容易,都死去了,那谁还可以活着?所以《钢琴家》里的那位犹太钢琴家也没有选择去死,所以残酷的文革后还是有那么多坚强的人活下来。他们是怕死么?或许吧,可是活着和死去,哪个不需要勇气?生活的残酷是一个常态,人生的灾难是一个必然。而我们怎样要去对待?

Land is a too big ship for me.1900这样说。他希望自己不曾存在过。
钢琴有始有终,而音乐却是无限的。就像人生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却如此吝啬。
我们也许就是应该去寻求一个无穷无尽的生命。至少托纳多雷是这样认为的吧。
1900在最后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如果他临死被炸掉了一只右臂,到了天堂门口,天使只在废墟中找到一只残破的右臂,可是镶上了1900就有了两只右臂。如果是那样的话,如何画十字?
如何弹钢琴?
希望天堂有钢琴。这是1900的遗言。
天下的故事迟早都要讲完,况且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好故事比旧小号值钱。你们说呢?

身居闹市而自辟宁静,固守自我而品尝尘嚣,
无异众生而回归一己,保持高贵而融入人潮。
                                       ------余秋雨

 4 ) 像是一篇散文诗

该片描写了主人公多多和放映员艾费多的深厚的友谊,艾费多教给了多多放映电影,同时也教会了多多把我人生。对于多多来说艾费多既像朋友又像父亲。就像艾费多所说的生活不像电影,生活更艰难,应该为了理想而去奋斗,而不是固步自封。艾费多坚决地让多多离开自己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因为艾费多而成就了多多。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成名之作,以西西里岛为背景,描写了少年小多多成长的故事。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意大利写实电影流派的新贵导演,他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西西里岛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建筑和社会风情。
      影片讲述了西西里少年多多从热爱电影到成为知名导演的成长过程,因为电影的穿针引线多多与年过半百的放映师艾费多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感情,与艾莲娜萌生了纯真的爱情。
     《天堂电影院》看起来更像是一篇散文诗,斑驳的建筑,昏黄的电影院,悠扬的钟声,蓝色的海洋共同构织了一个关于托纳多雷的独家记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记忆碎片最终溶为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情感洪流,给观众带来心灵的震撼。这部电影也是朱塞佩•托纳多雷对电影一种致敬,影片中播放了16个经典电影镜头,这是朱塞佩对前辈的一种致敬,也是对电影爱好者的一种致敬。

 5 ) 会用电影说话的意大利人

阿城说法国人意大利人天生会用电影说话。
在《天堂电影院》里看到一个镜头:当多多回到小镇的家,妈妈去开门,镜头没有按常理随着妈妈下楼去。而是妈妈逐渐淡出镜头,镜头却聚焦在一件妈妈刚在打而后放下的毛衣上。妈妈因为思儿心切,走的太匆忙,脚不小心勾住了毛线,毛衣于是被拆。妈妈在下楼途中的急切心情都在毛线被拉动中的节奏给映射出来了。当毛线被停止拉动嘎然而止时,镜头切换到了门口。妈妈开门与多多相见。

 6 ) 托纳多雷的煽情成功学

盛极一时的意大利电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进入了漫长的衰退期,这个衰退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中止的迹象。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世界影坛倒是出现了几次夺目的“意大利时刻”。代表了意大利电影历史性成就的费里尼与安东尼奥尼分别在1993年、1995年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费里尼在1993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对着爱妻朱丽叶塔那一通辛酸又幽默的发言,感动了全球电视观众。演员罗伯托·贝尼尼以意大利式喜剧风格执导的反纳粹题材电影《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与之类似的一部是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天堂电影院》,这部电影当年公映后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并且时至今日,依然有无数电影榜单将本片选入各类形容词修饰的最佳行列。

迷影情怀、小镇乡愁、青春荷尔蒙、夸张的嬉闹、催泪伤感、独具创意的收尾蒙太奇……《天堂电影院》的外壳有着太多轻易为普通大众接受的情绪爆发点,但需要不断质疑的信条依然是:为大众所热爱的就一定是经典之作?能感动人、能获得最大范围共鸣的就一定是好电影?仔细审视《天堂电影院》的内在肌理、构造以及情感爆点,并不难判断这部电影强烈的斧凿痕迹,影片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误导效应。

影片的视角与叙事是以成年、成名的多多的主观回忆的方式展开的,回忆的动机来自于他幼年的忘年交、人生导师电影放映员阿尔费雷多的去世。阿尔费雷多的去世,让多多终于有了三十年来首次回乡的契机。这是表层信息。但影片真正传达的要旨并非如此。在影片剧情进行大半的时候,阿尔费雷多郑重告诫多多,必须离开这个小镇,“人生与电影不一样”。不止于此,阿尔费雷多要求多多“不准回来,不准想到我们,不准回头,不准写信……要是你失败逃回来,就别想来见到我”。多多后来正是遵照阿尔费雷多的告诫,三十年来没有回乡,而最终的回乡,是以著名导演的身份回乡,所谓衣锦还乡,这是成功者、胜利者的姿态。这是再典型不过的成功学毒鸡汤。外省卑微青年逆袭,晋升成功者之后才配有乡愁,才配有回忆的权利,回忆才如此美好,失败者原来连回忆的权利都没有。怀旧果然是资产阶级才配有的文化消费权利。按照这个逻辑,影片之前一百分钟(按,本文针对的是124分钟的正式公映版)大肆渲染的小镇电影院观影情怀、放映电影的美好天真情愫、最纯真无邪的甜蜜初恋,这一切的一切,原来只有当主体功成名就之后才具有回忆的价值与意义。要是多多最终没有变成著名导演,没有成功,这一切难道就是负面教材?阿尔费雷多的谆谆告诫,其实极其类似于中国父母最常见的一句教育子女的家常话语,“我这么说是为你好”。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矛盾之处是,多多后来赖以获得名利的工具不是他物,正是他幼年时代痴迷的电影。一个放弃了全部主体记忆、情感的人,最终却是要凭借建立在情感之上的电影创作获得所谓的成功,我们难道是要理解成托纳多雷是在讽刺电影业的虚伪与不堪?实际上,托纳多雷的理论就是最浅薄不过的电影的归电影,现实的归现实。

《天堂电影院》有一些故意模仿费里尼的元素。小镇乡愁是最明显的。小孩在数学课上童稚可爱的出丑,基本就是套用了《阿玛柯德》中小女孩学希腊语的搞笑桥段。托纳多雷甚至为了让影片有更直接的“费里尼元素”,对费里尼表达某种敬意(费里尼晚年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力挺托纳多雷),让费里尼早年作品《白酋长》里的主演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Leopoldo Trieste)演了神父Adelfio一角。但是这些表面的“费里尼元素”,善意的说法不过是致敬,实际并不能为影片增添一丝一毫真正的费里尼神韵:在漫画式的喧哗情境中寻觅人生难得一见的真相、诗意与奇迹。恶意一点的说法,这些模仿不过又是功利化的涂脂抹粉,借费里尼来抬高作品身段。此外,使用儿童演员也确实是经典意大利电影的一大特色,罗西里尼、德·西卡很多著名电影的主角都是小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多使用非职业演员,相比成年人,儿童表演更容易趋自然化。在本片中也可以直观感受到,扮演成年多多的演员毫无存在感,宛如木偶、僵尸。

作为一部戏中戏电影、迷影情怀电影,《天堂电影院》对于电影本身没有任何反思,一切有关电影的元素都被简单地处理成煽情的工具。影片始终在不断的放大集体性观影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完全建立在共鸣之上。由这一点可以对标埃托尔·斯科拉(Ettore Scola)的《我们曾如此相爱》(C'eravamo tanto amati)。在斯科拉的这部历史情怀电影中,出现了《偷自行车的人》、《生活的甜蜜》、《红色沙漠》、《蚀》等经典电影,还包括了主角对《战舰波将金号》中著名蒙太奇段落敖德萨阶梯的模仿、电影知识竞赛等电影史元素。斯科拉厉害的地方在于,他能够将这些“影中影”与三位主角的人生以及意大利的社会现象作一个巧妙的呼应,这呼应自然涵盖了某种有关电影内部、外部的智性反思。对比之下,《天堂电影院》就显得非常粗暴,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结束之后,但整个社会处于真空状态,现实被隔绝。电影对托纳多雷来说似乎就是大众宣泄产品,像是《枷锁》(Catene)这样一部在意大利影史并不怎么重要的作品,观影过程在影片中被浓墨重彩的表现,原因不过是它能让每一位观众都哭鼻子,即是所谓的共鸣。与此同时,小镇集体性的观影经验又不断的被强化。影片收尾的高潮之一,就是炸掉影院。这是以仪式化的方式哀悼传统影院的消亡,情感作用不外乎是宣泄。问题在于,真正为了所谓的成功、出人头地,在内心炸掉影院的又是谁呢?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者,回忆的过程又无比虚伪地将旧时代的集体性观影经验自我崇高化。更为遗憾的是,这位成功的主角自身就是学电影的,但是却看不到他对电影的反思,他对电影的认识与普通观众没有任何区别,电影难道真的就是他的成名成家工具而已么?

托纳多雷为影片精心设计的高潮段落,是影片催泪煽情的至高点──接吻蒙太奇。这也是托纳多雷对他所理解的观影文化最重要的共鸣认同的表现。在表现小镇观众集体性观影的段落中,影片一方面是极力强化共鸣的情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共鸣的压制来反向抒发对共鸣的渴求。这个压制的行为就是审查。这也是全球观众最容易获得共鸣的情意结。托纳多雷更为“妥帖”的是,他没有像费里尼那样毫不避讳地展现人生真实的色欲、情欲,而是只凸显了接吻的情节(审查压制的难道仅仅是接吻?),这种方式彻底地将观影的过程温情伤感化、浪漫化、均质化,同时又有很巧妙的指涉,接吻代表的不仅是观影历史的某种美好失落,更是多多美好初恋的再次回想。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主将德西卡也是一位不断传递温情感、伤感情绪的导演,但德西卡的温情感非常节制,往往能不动声色地击中情感软肋。托纳多雷反其道行之,又是成功学毒鸡汤,又是不遗余力抓住某点要害狂暴煽情,成就了这么一部欺世盗名的《天堂电影院》,一部意大利影史最被高估的电影。

(已刊于虹膜公号邪论专栏)

PS:补充一个材料,也是影片的一个史实硬伤,来自《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P28)——影片中那个小放映厅放映《大地在波动》的概率几乎为零。原因是梵蒂冈的反贡政策(开除了所有党员及同情者的教籍),《大地在波动》的马克思主义倾向是十分明确的。托纳托雷对历史的想象过于浪漫伤感了。

 短评

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比电影难多了。

9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观众在电影院什么事都干

10分钟前
  • 胡子大王
  • 力荐

我觉得两小时版本五星,三小时版本三星,综合四星吧。那段奇怪的爱情,没根基、不感人、拖沓又奇葩,尤其是艾佛特破坏这段感情的理由,我能理解为早恋不利于男孩上进么?删掉那段爱情,将笔墨完全放在小孩与老人之间的关系应该会更好。

1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好的电影,只需要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就足够感染观众,不需要刻意的高尚和深刻。

18分钟前
  • 东方既白
  • 推荐

感人,但平淡。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几个亮点:电影院题材;缘分错过后重逢。都是很不容易的题材。恐怖电影,电影院里所有人都捂住了双眼,只有一个男人无所谓地瞪大双眼看,转过头去,楼上也有一个面无惧色的女人在对着他笑。一切停止在此时。

21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先看了177分钟版本的导剪版,感觉后半段特别糟心;随后立刻找来124分钟国际版扫了一眼,感叹这片的制片人和国际发行商够牛逼,直接将一个狗血剧剪成了未央歌:爱情无果而终,影院坍塌解体,不完美的完美。

2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从年幼到年老,电影以不同形式陪伴多多一生。艾弗里多是对的,如果不让他离开,他永远不会成长,因为就算走得再高再远,多多灵魂归处还是那小小矮矮的天堂电影院。艾弗里多和爱莲娜已经嵌入他的生命,最后的剪辑迷之感动。听说还有男女主重逢版本,不过最后重逢与否又有什么意义呢?只徒增唏嘘罢了吧。

28分钟前
  • Qing
  • 推荐

《天堂电影院》是每个人的童年,每个人的家乡,每个人的初恋,是最后绵绵长长一直伴随到死,渗透到了血液里灵魂里的记忆和感觉。

30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接吻镜头剪辑的那段最美

35分钟前
  • Miss Lucky
  • 力荐

如此美丽,如此悲伤。那些吻戏,那些青春,都在影院的黑暗里被泪水冲刷得无比清晰。

39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

对我而言本片配乐、剧情、演员什么都好,可就是缺了那么一点冲击力,套用安妮的话说:就好像期待着一场海啸,结果海水只拍上了岩石。

42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看来我要少看电影了,我的人生才是我经营的重点,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啊~~

46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没有结尾的热吻,这部片子就只能是还行

50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出去闯荡吧,永远不要回来,不要打电话,不要写信。我不要在这里跟你谈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55分钟前
  • 核桃佳子
  • 力荐

如果不走出去看看,就不会知道回来的意义。回忆的美好在于经历人生种种变数之后,想起那些简单纯粹的日子,那一滴划过上扬嘴角的泪珠。

56分钟前
  • 大笨象騎士
  • 力荐

“不许回头,不准想我们”,离别的时候不让回头,也许是不想让你看到我满眼的泪水。

1小时前
  • 顾俏乜
  • 推荐

回忆就是因为回不去才可爱,才可贵。错过多年以后let go的坦然有时比悲情的执着更能予脑海留香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真好的一部片子,关于忘年交,关于青春,关于爱情,关于真诚。三十年的时间,你会习惯多少事情而又忘了当初那些感动。当天堂电影院倒塌的一瞬间,脑中残留的画面想起了阿尔弗雷多的那句话:当你在这里待久了,你会以为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你要离开这里。对未来的信仰和憧憬。结尾的吻戏剪辑真赞!

1小时前
  • Sophie bian
  • 力荐

剪掉的胶片,拼成无数爱的片段。恒久的誓言,不是100天中99夜的等待,而是第101次回望。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