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直播

剧情片韩国2013

主演:河正宇,李璟荣,全慧珍,李大卫,金弘波,崔正贤,崔代勋,姜信哲,韩成天,孙成灿,金素真,金大明,金海仁

导演:金秉祐

 剧照

恐怖直播 剧照 NO.1恐怖直播 剧照 NO.2恐怖直播 剧照 NO.3恐怖直播 剧照 NO.4恐怖直播 剧照 NO.5恐怖直播 剧照 NO.6恐怖直播 剧照 NO.13恐怖直播 剧照 NO.14恐怖直播 剧照 NO.15恐怖直播 剧照 NO.16恐怖直播 剧照 NO.17恐怖直播 剧照 NO.18恐怖直播 剧照 NO.19恐怖直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31 08:22

详细剧情

  韩国首尔某个平凡的早上,广播电台Daily Topic节目的主持人尹英华(河正宇 饰)正就税率改革与听众进行连线,这时一个自称住在首尔昌信洞的普通工人朴鲁圭打入电话,大肆抱怨超高的电费和相关部门对他的威胁。尹英华颇不耐烦,以偏离主题为由强行切断电话。谁知连线无法单方面由电台方面中断,愤怒的朴鲁圭继续抱怨,并扬言炸掉汉江大桥。尹英华不以为然,进而怂恿对方想做就做,谁知话音刚落,窗外的麻浦大桥便炸作废墟。大惊失色的尹英华很快冷静下来,他决定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打一次事业的翻身仗。  在他的主持下,针对恐怖分子的连线直播就此展开,无关良知的节目拉开帷幕……

 长篇影评

 1 ) 《恐怖直播》:拼接了什么,颠覆了什么。

这个电影在技术层面当然有很多值得细读的地方。场面调度、剪辑、表演、剧本,都非常优秀。
但是我更愿意从别的层面来唠叨两句。


1)神话被讲述的年代。

意识形态电影研究里有一句话是:重要的不是电影讲述的年代,而是电影被讲述的年代。
比如,同样拍解放战争,对比分析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和《建国大业》,两者不同的视听、叙事、市场策略就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出来我们所在的时代的一些很微妙的东西。

即使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去欣赏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强盗片,乐趣也会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恐怖直播》有一些特别的东西。我感兴趣的是,究竟是什么特别的东西顺应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2)拼拼凑凑后现代。

我不敢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步入后现代时代了。但是无疑的是,在电影生产中,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了。

提到后现代主义,大概会说到这么些特征:融合、拼接、扁平化、去中心、反权威。
不同于现代主义追求的深度和哲思,后现代主义导向的是一种暧昧、多意、无深度的文本。
事实上,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融合趋势就被看作是一种后现代表征。只不过,人家的类型融合都发展了几十年了,说起来一点儿也不新鲜了。

举个就近的例子:《精灵旅馆》。形式是动画片。骨子里是个俗套到几乎让人倒胃口的成长故事。杂糅进恐怖元素、喜剧元素、歌舞元素一锅乱炖,居然还让人乍眼看过去觉得新鲜惊喜。
除了融合拼接以外,对传统恐怖片也算是某一种颠覆。虽然只是借用了一些经典恐怖片人物,但是你依旧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反恐怖片。


3)《恐怖直播》拼凑融合了什么?

有人说《恐怖直播》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
但事实上,《恐怖直播》不仅不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它甚至是一部反类型的类型片。

这部电影是什么类型呢?灾难片。讲恐怖袭击的灾难片。
可是,导演完全绕过了灾难片最重要的灾难场面、救援场面,将这两点从侧面表现。可以说,这是一部灾难缺席的灾难片。
媒介即意义。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媒介进行表意创作,本身就会对最终的表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金秉祐借用了灾难片这个类型外壳,进行了一次反灾难片、颠覆灾难片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难片作为类型媒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说《恐怖直播》只是停留在这种好莱坞融合类型、反类型的层面上的话,就太低估金秉祐的野心了。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玩儿的不是类型,而是媒介。


最靠近电影的两个兄弟媒介是戏剧和电视。戏剧是哥哥,电视是弟弟。三者之间各有异同。
《恐怖直播》作为一部电影,同时将戏剧和电视作为媒介融合进它的表意过程。

戏剧的层面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但是我觉得可以说这是史上最适合、最容易被改编成戏剧的灾难电影。

在先锋戏剧层出不穷的今天,《恐怖直播》作为一个可以玩儿时间玩儿空间的电影作品,竟然这么严格地死守古典戏剧三一律。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之内、服从一个主题。甚至连几乎大部分戏剧性动作都高度集中在河正宇一个人身上。
这么做的结果,当然是故事本身被讲得很紧凑、很好看。

同时,戏剧作为一种媒介,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电影的表意过程。


电视的层面非常明显。整个电影的进程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直播过程。

当然,从技术层面,这么做解决了很多叙事和表达的问题。在严守三一律的情况之下,来自外部空间的电话和采访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承担了推进情节进展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设计,观众本身不再是被动接受电影故事的人了。观众也被整合进入整个电影的叙述过程。电视直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带来强烈的临场感和互动参与。那么在观看着这整个“直播过程”的我们,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的反应,虽然不能反馈给银幕上的河正宇,但是在我们对整个电影的意义进行构建和解读的时候,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再是电影故事的观者,而是参与者。


同时将戏剧、电影、电视三种媒介糅合在一部一百分钟的作品里,让这个电影拥有了三个极为相异的层次。
这三个层次构建、杂糅在一起,让整个电影成为了一个极为丰富、暧昧、多意的文本。
它看起来很清晰,导演要表达的一切你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同时,它背后似乎又隐藏着很多很多看不那么清楚的东西。
我相信这个题主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这虽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手法,但足以让人说:真牛逼!

不过这就是全部了吗?当然不是。


4)《恐怖直播》颠覆了什么?

是,我们前面说过,这部电影用类型反了类型,用媒介融合了媒介。

但是,形式始终要为内容服务。从内容和主体上讲,这部电影“反”了什么?究竟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讲述?
不需要什么解读,每个人都能看出来,《恐怖直播》是有对政府的批判倾向的。但是你仔细想想,对政府又究竟批判了些什么?好像又没有什么。
电影中那个韩国政府面对“恐怖分子”所做的选择,甚至不能说是错的。
引起一切的那场修桥的事故,也语焉不详,没有被导演过分纠缠追问。

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我们所在的社会里,政治权力是和媒体权力紧紧地绑在一起的。
即使是国情如此不同的天朝和美帝,在这一点上却好像差别不大。
在《恐怖直播》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作为极有声誉的新闻主播尹英华,是被政府收买,最后又被政府决定灭口的。
二是,在电影的前八十分钟里,两个关键人物始终是“缺席”的。“恐怖分子”只有声音出现,他是没有形象的。而被提到数次的关键人物总统,更是连声音都没有出席。而最后,总统终于出现在电视上,面对公众讲话,他的形象依然是被遮蔽的。我们看不到他的脸。而作为“恐怖分子”的男生,最后却以一个弱势的、鲜活的、人的形象出现。
那么,也就是说,在导演金秉祐的观点里,不仅是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紧紧勾结,甚至连政治形象都是被媒体塑造的。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当鲜活的人,要面对和反抗这样不存在的权力形象的时候,悲剧是必然的。

更进一步,媒体表面上是代表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这是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希望并且相信媒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影片的一开始,尹英华邀请民众一起探讨政府不公正的赋税制度。这个媒体是我们想象中愿意相信的那个形象。
但是到了影片结尾,我们发现,不仅那个政府的形象是被虚构的,甚至连开场时的那个媒体的形象都是被虚构的。
所以,不仅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紧紧相连,媒体权力根本就是应该被颠覆和反抗的一部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永远面对镜头的主播尹英华终于第一次双眼直视着镜头。也就是终于开始直面作为观众、作为民众的你和我。
他从一个被虚构的媒介形象回归成为一个自然的人。
这算是一个悲剧结局的喜剧意象吧。

至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导演金秉祐要选择这种媒介融合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坚持让观众直接参与到整个电影进程之中,一定要让观众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之中。

最后,《恐怖直播》究竟颠覆了什么?
导演运用类型电影元素,颠覆了类型电影。
导演将不同的媒介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最终又颠覆了媒介本身。

 2 ) 逆天的韩国电影

     这么牛逼闪闪的片子现在才看,跑来吭哧吭哧写评论,对自诩为资深影迷的我,特别是一直对韩国电影保持关注并发自肺腑尊敬的我,实在是件很羞愧的事。许多感慨其他人也已经说了,这里速记几笔刚看完的感受。
     1 悬疑和反讽,最极致的商业性和最深刻的社会批判,谁说不能做到完美的结合?用社会犯罪题材做社会批判,金秉祐不是第一个,但操作过程中难免偏向某一方:对商业性的考量多了,社会批判性就会减弱,太注重社会批判了,好看性上常常要打折扣。这部片子可谓难得的在哪一方都不逊色。站着把钱赚了。
     2 决绝的、彻底的、甚至激进的社会态度。主流渠道上映的商业片,因为要顾及最大范围的市场,即使对社会有所批判(某种程度上也是讨好观众),仍不能偏离主流价值观太远,所谓“扇一耳光再温柔地抚摸”,个别警察、法官是腐败的,但整个公检法系统还是好的,个别政客是坏的,整个国家还是会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以公道的……因此如《恐怖直播》这般决绝、彻底的反机构的片子还真是少见,别说天朝了,美国也是少。官方审查倒还在其次,很好奇制片人、投资方是如何被说服的。但不管怎样,最后呈现的东西是很牛逼地宣誓:电影人也是有屌的!
      这里顺便说远一点,韩国电影里对“机构”的不信任似乎是一以贯之的,如《杀人回忆》、《老男孩》等很多好片都弥漫着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个人想到两个原因,一是东亚国家机构确实普遍操蛋,有权有势者把持一切,屁民备受压抑,即使是名义上已民主化了;二是民族性格,高丽人向来以刚烈、暴躁、爱走极端闻名。
      3 全片到处都在提“总统”,但自始至终一个总统的镜头都没有,很有深意的布置;
     4 绝大部分镜头在一个小小的摄影棚内完成,但牵扯到的棚外的世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却波澜壮阔,足见导演功底;
     5 几乎所有戏码吃重在一个主角身上,可谓是逆天的赌注。所幸主演没让人失望,人物的求胜心、自负、猥琐、怯懦、同情心,直至最后的悲愤、绝望,全在脸上了,这样一个形象在现代社会中是如此典型,许多观众都可心有戚戚;更厉害的我觉得是编剧,在和“恐怖分子”纠缠的主线之外,还不忘加入主角和上司、和前妻、和政府反恐专家的各种较量,因此观众可以看到主角是在一个如此复杂、多层次的“力场“中做出每一个决定的。我常说优秀影片和烂片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人物动机,烂片里的人物的行动常常都是缺乏合理解释的,只是编剧为了剧情发展想让他这样做他就这样做了。真的别!别!别!以为这点有那么容易做到,一般电影人物的行动,有80%放在现实世界中合理,我都觉得相当不错了,而这片子我还真没找到主角哪个地方的行动不合理。
     6 这部片子在很多方面让我想到多年前的,可载入史册的《电视台风云》,现代性对人的蚕食、异化,最后以疯狂的、歇斯底里的方式呈现,大学里偏左翼的、搞社会文化批评的教授力荐——当然批判归批判,走出影院暗厅歌照舞,马照跳,影院的好处是给了现代人暂时脱离那一套,适当发泄的渠道罢了,但别忘了电影也正是这”现代性“的产物——扯远了。anyway,每个电影人应该都会为此生拍出这样的影片而无憾,但这恰也印证了现实世界几乎不给这样的电影土壤的——韩国近年来这样的片子一茬茬出来说明了其整个电影工业(注意不是单个的影片)的成熟,已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我不怀疑从中国贫瘠的土壤中偶尔会冒出那么几例异苗,冲进国际电影节去拿个奖,但论整个工业、生态、文化,呵呵,韩国已然在天上飞了,我们还匍匐在庄稼地里刨食。

 3 ) 无政府主义者的意淫,剧情堪比抗日神剧

一个屌丝青年,为了给父亲报仇,从不知什么途径搞到了能够炸毁两座摩天大楼和一座大桥的巨量TNT,把它们放在了汉江麻浦大桥、韩国著名电视台SNC(剧中虚构)以及旁边的一座未完工的大楼之下,炸药的当量和位置被控制得恰到好处,三个爆破地点均位于首尔的繁华地带,每天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这哥们儿竟然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不留一点痕迹没有一个人察觉,更奇葩的是,这人还溜进SNC大厦中,把至少两枚微型遥控炸弹和一枚赝品植入耳机,同样没有被人发现。更更夸张的是,作案那天,该屌丝嚣张地频繁向SNC电视台打入电话,利用电视直播向全国宣告自己的目的,期间电视台还曾向该屌丝的银行卡汇入巨款,肆无忌惮到这个份上,有这样多的破绽,警方竟然迟迟无法对他来个精准定位,最后还让他得以大摇大摆地走进了摇摇欲坠的SNC大厦中。尼玛一百多年前汪精卫刺杀大青果摄政王,大青果没有摄像头,没有特种部队,都能把他给抓住,一百多年后的大韩民国竟然废柴到了这种地步?这TM到底是韩国还是索马里?

有些文青说了,虽然这剧情槽点多,可是三观正啊,揭露了政客的虚伪啊,替我等底层屁民出了口恶气。哦?那这么说抗日神剧三观也挺正的啊,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替中国人民出了口恶气,怎么也没见哪个文青歌颂歌颂抗日神剧?更何况,抗日神剧起码屠的都是小鬼子,是凶神恶煞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这影片里屠的除了一个警察厅长,其余的,像困在大桥上的市民,记者,警察等等,哪个不是像那位屌丝一样的小人物?既然这屌丝牛逼到可以悄无声息地把巨量TNT放到首尔繁华地带,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搞电视直播,频繁地在一个地点朝一个座机打电话还不被发现,简直足以秒杀90%的特工,何不把这些手段用到两年前那起事故的负责人身上?在同自己一样的小人物身上耍威风算哪门子英雄好汉?论三观正,抗日神剧比这烂片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说到底,这片子在豆瓣能得高分无非是get到了一帮无政府主义意淫狂的high点。讲真,我对影片的意识形态没有太多特殊的要求,你宣扬什么主义无所谓,但是拜托不要侮辱观众智商。

 4 ) 《恐怖直播》:小空间大格局,一个人的独角戏

《恐怖直播》跟奉俊昊的《雪国列车》上映日期撞车,《雪国列车》以61.7%的观影预售率领先仅有11.1%的《恐怖直播》,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前者是国际大作,后者只是小成本电影,且剧情从前期看是吸引力较少的,除了主演河正宇也再没有亮点。但从电影主题上看,看完的观众应该都会承认这部电影带来的精神冲击力确实足够强大,目前票房持续走高,35亿韩元(约人民币2000万)的投入制作,上映6天就已经突破200万人次的观影,证明口碑才是硬道理。

河正宇作为唯一的主演,在一间新闻直播室里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完美的表演。一间屋,小空间拍出了大格局,CG精致,惊险逼真;一个人,河正宇撑起了整台戏,多机位拍摄主角脸部情绪,密闭空间不无趣。恰如其分的音乐配合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让小小的直播间充满惊吓与变数,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片,主播尹英华跟炸弹匪徒思维清晰的对话下隐藏了太多的反社会情绪。

拒不道歉的冷漠总统,利用独家新闻上位的受贿主播,漠视生命只要收视率的冷血上司,嚣张无能最后被爆头的警察局长,除了那个拼在前线报道的尹英华前妻外,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短短一个半小时把每个人的权欲人性展示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和职位上极尽自私。但是尹英华这个角色有过渡型的改变,他最后的举动是意料之外,一开始为了上位,他也是漠视人质的生命,以事不关己的心态面对这件事,但是后面经历了上司的绝情抛弃,同事的背叛爆料,政府的人身威胁,前妻的悲情丧命,他从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最后变成了一名抗争者,最后那奋力一按,确实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韩国实力派演员的河正宇,从最初认识他的《追击者》到这部《恐怖直播》,他的演技一再的带给人惊喜,这次新闻主播一角,完全是靠外观形象和脸部表情来传递给观众情绪,从一开始的墨镜装酷,不修边幅,到希望利用独家新闻重回事业巅峰后的傲气自负,油头粉面,再到后面失控抓狂,眼红挠头,以致网友们吐槽道“河正宇已经神到可以用头发来演戏了”,这三个外形上的变化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带动着后段剧情发展的紧张惊险。

自1984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废除电影事前审查制度,电影内容的政治钳制大为减少,韩影继《熔炉》《假日》之后,《恐怖直播》再次把自己黑出翔,它在大荧幕上赤裸裸的对官僚冷漠的控诉,对人性黑暗的解读让人羡慕,结合国内最近的几起社会事件,这部电影让中国中枪无数,反看那些要炸机场要炸居委会的,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和保障而已,连一句“对不起”都没奢望过,《熔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可是我们连拍这样电影的资格都没有,这样一对比,真的是一把心酸,感慨万千。还是那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5 ) 《恐怖直播》:以剧作与表演决胜

曾经评价何正宇的《柏林》是空有国际大背景的小格局之作,顺便吐槽了韩国电影的格局观,没想到未过半年,他便以另一部《恐怖直播》颠覆了我的判断。

90分钟的电影,大概只有开篇2分钟左右的舒缓铺垫,紧接着便进入了全程让观众情绪紧绷的高能模式。知名主持人在一档清晨电台节目中意外接到了恐怖袭击预告,为吸引收视率和满足个人私欲,他大胆对犯罪预告进行了电视直播。然而事件进展完全超出意料,在犯罪分子提出总统公开道歉的要求后,整个状况朝着失控的方向狂奔而去。这样的故事算不上复杂,个人对抗国家政权的格局也难以在逻辑上真正构建起势均力敌的空间。于是,作为个体的罪犯化身为不可琢磨的声音躲藏到了幕后,而呈现出的却是“掌控一切又破坏力巨大”的恐怖犯罪,可能的动作场面由此让渡给了大段对白,剧作文本及演员表演的优劣成为了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导演,金秉宇交出了一份上佳答卷,而几乎独自担纲的何正宇,更是又一次献出了无比精彩的演绎。

在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中,90%的内容发生在狭窄封闭的直播演播室内,出场的人物也不过寥寥数名,主角与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渠道便是一部直播电话,而导播间的电视监控画面则构成了情景的外延。就是在这个几乎封闭的空间里,导演凭借对细节及节奏地良好把握,使得观众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剧情所带动,节奏在对白的推动下不断加速,故事更是写出了一波三折,使得主角由一开始的自信满满转而陷入手足无措的被动惶恐,到洞悉真相后的奋力出击,直至最后的决绝选择,他的态度与目的发生了180度的彻底转变。而作为对立面的犯罪预告者,虽然表现出了足够的震慑力与控制力,却在一开始便直陈身份与目的,其间也非一般高智商罪犯般冷静笃定,各种情绪波动与态度的变化几乎是在暗线上与主角同步而行,即便缺乏形体表演的空间,也使得角色意外地清晰和明确,对峙的状况竟然在不知不觉中部署完成。

而在二人交锋的过程中,又有电视台高层、前妻记者、反恐队长、警察厅长等一干人物见缝插针地填入空隙,在多方关系的绘制中不断丰富主角的背景与性格,使得主持人这一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换得更多被描绘的空间,因而更加立体和真实。同时随着剧情的推进,罪犯作为恶者的形象逐渐消退,其孤苦无助却又绝望的可怜状态逐渐替代了恐怖犯罪实施者的罪恶形象。原来导演所想要真正抨击的,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以及唯利是图的社会。这样的角度自然算不上新鲜,但是论及控诉的姿态与程度,《恐怖直播》比它的前辈们做得更加决绝和彻底。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权威的反感与讽刺,并不是概念先行的植入,而是在一步步剧情的铺垫之下一点点地引导着观众的态度,所谓润物无声。

《恐怖直播》体现了当下韩国电影在题材和形式上的不拘一格,而年轻导演血气方刚的态度更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生机勃勃的活力。它当然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同样类型的电影好莱坞已经有过很多。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经不起仔细地推敲,导演则干脆完全回避掉了犯罪实现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只是在情绪的积累和角色状态的变化上做文章。最后,释放的情绪完整地替代了对逻辑的纠结,而出色表演则成就了剧作的成功。

如果抛开那些只算是锦上添花的大桥爆炸及大楼坍塌特效,电影的制作成本相信应该相当低廉(全部投资约2000万人民币)。而就是这样一部花费不高的电影,却动员了超550万观众入场,性价比之高,甚至超过同档期奉俊昊集合一干国际明星的年度大作《雪国列车》。电影就好比一瓶二锅头,物廉价美,虽然不适合细细品评,却劲头十足,热辣过瘾。

值得探讨的依然还是《恐怖直播》的角度与结局,虽然“反权威”的主题从来就是获取大众欢呼的灵药。然而抛开能力本身不言,稍微设想一下,若公权轻易向反社会行为妥协,那么权威被消解,制度与架构便会在无形中崩坏。以这样的代价换取一份微观的公正是否值得,至少答案并不像电影所给予得那么痛快和直接。至于最后伴随着激扬音乐而至的毁灭,如此结局出乎很多人意料,甚至让部分观众有了一丝反高潮的愉悦。然而正如电影借罪犯之口所责难的那样,在痛快宣泄的时候,他们何尝考虑过其他人的生命和想法?如果角色对调,他们要做的选择又会是什么?而如果是银幕前的你,手攥那个爆破开关,会不会又是另一个不同的结局?人性之复杂,也许就算扪心自问,不到那样的情景时刻,或许都不会有真正的答案。

 6 ) 如果我是总统。。。。


刚开始看了三十分钟就觉得这是韩版的《狙击电话亭》,严重怀疑创意是从那里拿过来的。看完之后发现本片拍得比《狙击电话亭》还要好。《狙击》让观众眼前一亮,仅在于其新颖的创意,独特的视觉以及紧凑刺激的情节。这些本片都做到了。但是本片还有更深的思想内涵,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我自己的思考么,就是以下这坨。

很遗憾地说,如果我是总统,我也不会道歉,更别说在直播间里现场道歉。所谓的道歉,如果仅从人道主义立场考虑,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政府或者国家元首,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是不可能仅用人道主义作为砝码的。最通俗地说,总统在,并且必须要,下一盘很大的棋。想想,如果你是总统,你会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事件?

其一,朴鲁圭真的只想要一个道歉么?(是的,电影告诉我们,这哥们真的只想要一个道歉,他最后甚至都没摁下引爆器。但是记住,这里你是总统,不是观众)需要如此大费周章么?如果我真的到了直播间,形势就成了:他在暗,我在明,主动权在他手里。如果他拖着迟迟不让我道歉,而以别的方式诘难我,我很可能应付不了,对这哥们儿,政客的套话都不管用啊。更糟的是,如果他还要我做出别的承诺那怎么办?比方说,要我承诺不竞选连任?还有一个劣势:他是恐怖分子,话可以随便改,条件可以随意换;而我不行。

其二,抛开上述理由,假设我是一位大公无私的总统,不计较个人得失和政治前途。如果我妥协,我道歉了,这件事或许可以平息。但是以后呢?那将会鼓励更多的人以这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诉求。如此这般国家岂不乱套了?下次再有人这样做,还会像你一样这么善良么?很可能他一下手就是十几条人命了。

其三,一个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下,每一级都会有明确的责权划分。每一级接受上级命令和指示,作具体化之后,向下级传达;同理,下级收集反馈,稍作整理,向上级传递。你要我下令彻查相关项目的涉及的贪污受贿,司法不公,没问题我可以做;但是你要我越级认错道歉,不可能。越级这个行为本身已经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存在严重漏洞。政治对手拿出来大吹特吹还是小问题,但是别国怎么看?三胖那边都笑得合不拢嘴了吧。被爆头那位厅长说的“国家威信”就是这么一回事,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词。一个国家可以有苦难,但是不能失去威信。

【以上观点从总统角度出发,不代表个人立场】

朴鲁圭的立场很明确,就是要制造轰动,迫使总统出面,当面讨还公道。他和总统各自的立场,我都深表理解。他们谈判的失败,与其说是总统的冷漠,倒不如说是政治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古往今来,人类政治无不被这梦魇深深缠绕。


顺便说说局长。

此人相当老辣,准确地抓到了总统的心思;收视率目标达到之后,抽身离开危险之地,回家品着香槟准备升职了。这种为达到目的不惜运用任何卑鄙龌龊手段的人能上高层,似乎也只有这种人能上高层,这让我沮丧不已。

但关于局长的线索还不只这一条。局长的动机只有一个:提高收视率。其手段是,不与恐怖分子妥协,让他继续炸(然后大肆渲染其十恶不赦,最终警察抓人收场)。但问题是,为什么这种手段能够提高收视率?为什么与恐怖分子谈判就没有这么好的效果?导演在这里想表达的是:观众是冷漠麻痹的一群人,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对桥上受困的人有过真正的同情心。他们渴求更轰烈的爆炸,更悲壮的事件来唤起自己内心早已死水一潭般的感情。然后?该干嘛干嘛去。总归,桥上站着的又不是自己。他们麻木,不会或者懒得理性分析,思维基本受所谓的播音员或者时评人或者专家抑扬顿挫以及煽情的句子摆布。

这些都是人性使然。

“如果不考虑人性,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最后,我相当绝望。

 短评

放中国肯定是犯罪分子被感化自首了,不对,中国压根就没有恐怖袭击。

8分钟前
  • 推荐

这种题材的电影有漏洞在所难免,但韩国电影能做到这一步值得称赞,几乎是一间房子中的故事,格局却相当大,节奏紧张,剧情张力太强,舆论、媒体与政治的黑洞令人反思,结尾比搏击俱乐部还激进,美国估计都不敢拍,但韩国敢拍能拍。河正宇的独角戏太强大,五星。

10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力荐

天朝刀客杨之韩国炸药版——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1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大失所望,就这水准也入豆瓣电影Top250,难怪豆瓣这些年都没落了。

16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只有在所有人质被杀光,歹徒被击毙后,总统才会带着“为了这个国家的自由和正义”这句鬼话而出现,片中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自始至终,政府对待民众特别是恐怖分子都是藐视的态度,会加剧社会矛盾而不是缓和,最终受害的还是无辜民众,顶层人并不会收到影响。

20分钟前
  • 笑笑朗爱豆瓣
  • 力荐

韩国电影中一直有一种东西,合适的时候叫『热血』,过量了就是『狗血』。但从来没见过不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23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过于主题先行,细节和逻辑安排上都太粗糙,意图一眼看透,全没什么空间。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够狠哪!象征层面有国会旁的媒体大厦、桥梁、未完工的大楼、逐渐被剥去神性的演播间,情节层面,把恐怖袭击题材从美式中产阶级的虚伪道德绑架中解放了出来,失意主播不是官复原职夺回原配,而是被逼到了蓝领无产者一边,最后与官僚同归于尽。有种日本老电影的血气。

28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有点明白为什么全智贤说上午的理想型是河正宇了。尤其是脸上还烂,太有亲切感了。

32分钟前
  • 王大根
  • 力荐

一部戾气如此深重的影片,注定能在我朝获取广泛共鸣。

33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韩国人要逆天了,即使一听就知道那不是50岁男人的声音,即使任谁也安装不了如此犀利的炸弹

34分钟前
  • 陈大乘
  • 推荐

有紧张刺激的故事情节,有导演想传达出来的比恐怖炸弹还要严重的媒体、政治顽疾,还有河正宇超棒的表演(大势所趋,成影帝)。超喜欢最后一幕,河正宇摁下按钮,媒体大厦砸向国会议堂!!

39分钟前
  • 多多以南夫斯基
  • 力荐

总统道个歉真难呀

4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狙击电话亭》的空间,《搏击俱乐部》的格局。天朝是改编电影的国家,韩棒却有改变国家的电影,甚愧!

47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爽,国内不可能有的剧情

49分钟前
  • Lyra Vega
  • 力荐

今年最好的韩国电影出现了,《恐怖直播》恐怖直播,绝对五星。韩国人再次一人之力对抗政府,在几十平方的演播室内,闪展腾挪,河正宇一个人撑起一部戏,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宛如911直播,悬念绷紧紧张到手心捏汗。韩国电影人用小成本好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故事为王,其余是浮云,好莱坞快去买改编权吧!

5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底层无法发声。全网下架的原因:“这个国家像对待狗一样对待我。”

54分钟前
  • 大天使加佰列
  • 力荐

小人物,大成功。低成本,高票房。热电影,冷导演。旧模式,新包装。雅追求,俗定位。内棚衬,外景托。熟表演,生情境。远特效,近手持。慢推入,快剪辑。有利益,无朋友。左警察,右悍匪。正势力,恶交锋。假道德,真和谐。恩未报,怨已结。问有主,答无解。单兵战,双人桥。哭邻国,笑天朝。

5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一个演播室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丑恶、传媒的势利、政治的可怕,美国都不敢这么拍。

59分钟前
  • LJ
  • 力荐

一想到有生之年都无法参与这样的电影,忍不住呜呜哭了起来

1小时前
  • 黄青蕉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