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美国2022

主演:布兰登·费舍,萨迪·辛克,泰·辛普金斯,周洪,萨曼莎·莫顿,实谛·史达仁,杰西·辛克

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

 剧照

鲸 剧照 NO.1鲸 剧照 NO.2鲸 剧照 NO.3鲸 剧照 NO.4鲸 剧照 NO.5鲸 剧照 NO.6鲸 剧照 NO.13鲸 剧照 NO.14鲸 剧照 NO.15鲸 剧照 NO.16鲸 剧照 NO.17鲸 剧照 NO.18鲸 剧照 NO.19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2 16:22

详细剧情

达伦·阿伦诺夫斯基将执导、编写新片《庞然大物》(The Whale),布兰登·费舍(《森林泰山》《木乃伊》《地心历险记》)主演,A24出品。   基于Samuel D. Hunter创作的同名戏剧,讲述在爱达荷州乡村一个破旧的公寓里,重达六百磅的查理隐居避世,固执、坚决地要把自己吃死。随着查理越来越接近不可避免的命运,他的朋友丽兹(一个愤世嫉俗的无神论者护士)和埃尔德·托马斯(一个年轻而有前途的摩门教传教士)都试图在查理身上找到能被拯救的意志,无论是肉体上还是精神上。然而,只有与查理关系疏远的女儿艾莉才能让他看到目前绝望状态之外的未来,艾莉虽然尖酸刻薄、充满仇恨、浑身是刺,查理却能在她身上找到最后一次赎罪的机会,甚至可能是一丝希望。

 长篇影评

 1 ) 鲸

我从罪恶这个角度来阐释一下电影的内涵。

罪和赎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由我自己来认定一件事怪不怪我,严重不严重,如何惩罚我自己,以及如何赎罪。

我们并不直接活在真实的社会关系里,我们首先被包裹在自己的建构中。于是才有了我们旁观者视角的“自己折磨自己”和“自己感动自己”。

所以亲妈会认为自己是个坏妈妈,即便亲爸从没这样的念头。这是亲妈自己建构来的罪和逃。

亲爸觉得自己对女儿有罪,同时有着“认为没人会愿意容纳自己在周围”的自我厌恶,所以他选择的赎罪方式不是活下去接着陪伴孩子,而是尽可能多的给她一笔钱,即便会早早自绝。这些是他的自说自话,他的女儿没的选。

女护士没能挽救她哥哥,于是她接过了挽救他爱人的责任。她选择的挽救办法也是专断的,“上帝滚开点,他的救星只能是我一个”。她和上帝其实差不多,寄生在弱者身上,靠他人的虚弱过活。她没意愿或者说没能力彻底拯救男主,她提供的食物你观察,全都是特别高热量的,这些只是男主的肚子需要的,不是男主真正需要的。

那个传教士的罪交代的更直白。他以为自己没救了,可是在他爸妈看来,“只是点儿钱嘛”。同样的,他认为男同是不圣洁的,暴食是恶心的,他不管这对恋人如何的甜蜜幸福,不管男主的痛苦,就认定男主是有罪的,需要被拯救。上帝就是人们用来抒发恶意的工具嘛。

回顾完剧情再总结一遍:我的罪是我自己加给自己的,无关外界是否认为我有罪;我的赎罪方式是我自己选择的,无关我的赔罪对象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我以为我杀了那头白鲸后,我就会如何如何。

真的吗?

《白鲸》作为电影的题眼,在故事情节后隐秘埋线,实在是妙。

我和我瞳仁死死盯住的那头白鲸,到底是谁在纠缠谁呢?

这就是很虚伪呀。

女儿这个角色的职能,就是对以上这种虚伪的戳破。帮助戳破男孩不住的罪恶下坠想象,把他拉回现实拉回家庭。戳破男主一厢情愿的自绝赎罪,人家想要的是爸爸,不是钱。当然女儿这个角色并不是一个单调的工具人,她有伪装有真诚,很精彩的角色。

导演的态度也是呼唤这样的“诚实”。得到解脱怎么也得先摆脱自缚吧,真是一句大实在话。

说句虚头巴脑的话,好电影就是有那么一种气质,特别抓人。我看过不少电影,这部的前半部分是我体验最好的,特别精彩。

这个片子的灯光和调色给我的感觉很特别。它的画幅也许也有深意吧。我全不懂,只觉的好。

几位演员的表演十分精致。并且我感叹这个男主角这么久了都没变老的。

结尾流俗,唯一不尽人意的地方。

-----------------------------------------------

评论区有朋友跟我解释结局是如何不烂尾的。其实怪我说清楚,我没具体说。我认为的流俗,不是说剧情走向,男主生或死这些的。而是当时观影到结尾的时候,感觉到导演突然的用力,比如音乐,向观众们讨要眼泪的意图明显。前后笔触差异大,破坏了气质,让我出戏。这是很个人化的体验了,完全不重要。

 2 ) 《我的鯨魚老爸》:自甘墮落封閉心靈的痛苦輪迴,敞開心房重修舊好的尋得救贖

將自身的身形化作肥大的白鯨,肥胖的身軀中承載著滿滿的苦痛、愧疚以及悲傷,用食物麻痺心靈,用自甘墮落懲罰自己,戴倫艾洛諾夫斯基相隔5年的新作終於不再是用荒誕奇想玩宗教隱喻,而是用一個同志的悲慘過去,以及其為愛斷捨離的家庭失和講述信仰與救贖的故事。

整體舞台劇格局,與昨天看的《敲敲門》在室內空間格局、同志、末日、宗教主題不謀而合,單一室內空間打轉並不會令人乏味,戴倫充分利用了光影與調度讓單一場景與演員表演撐起一整部長片。比起《愛子》不知為啥的無病呻吟,布蘭登費雪操著一百公斤的道具裝演著早已病入膏肓的人,觀眾對角色心有所苦的共鳴度立馬高下力判。

相隔10多年才再次返回銀光幕前的布蘭登費雪,此次角色無疑是戴倫為他量身打造的角色,戲裡戲外費雪都承受著同樣的苦,讓自己變肥,褪去帥氣形象淡出銀光幕。而戴倫對結尾的設計,讓布蘭登費雪頂著厚重的戲服獨自站起來,一步一腳印走向女兒的懷抱,這不僅是查理與女兒和解所達成的救贖,這同時也是布蘭登費雪再次復出與過去自我和解的救贖。

「當我讀到那些介紹鯨魚的無聊篇章時,我知道那只是作者為了將我們從悲傷的故事中短暫抽離出來而已」,我不需要任何救贖,因為你的文字已經救贖了我,現在你念出來給我聽,對我來說已經是此生無憾的救贖。

父親與女兒的和解,戴倫巧妙利用文學作為媒介,同時強化宗教信仰中的救贖,可以不信宗教,但是信宗教的過程,信仰會在無形中達到救贖的力量,父親與女兒有非常多因為時間而產生的隔閡,即便不相信一個人可以為另一個人帶來救贖,但是自己的女兒不管怎樣永遠都會相信。

在《怪奇物語》飾演Max的薩迪辛克在第4季裡也處於類似布蘭登費雪的窘境,封閉自己的心靈,不再與外界連結,最後是靠朋友一次又一次的呼喊才掙脫過去的枷鎖重獲新生。在本片中,換她飾演給予救贖的角色,讓布蘭登費雪飾演的父親因為女兒的文字與聲音而重新站起來,以褪去肉體枷鎖的意象尋得救贖,這樣的角色互文其實頗有趣。

結尾的宗教意象與重新站起來的過程昇華全片,瞬間被逼出淚來,偉哉戴倫艾洛諾夫斯基,查理得到了救贖,布蘭登費雪也得到了重新再出發的勇氣,抱歉了柯林法洛,今年奧斯卡影帝我只服布蘭登費雪。

★★★★☆

#我的鯨魚老爸 #thewhale #布蘭登費雪 #薩蘭迪辛 #泰辛普金斯 #周洪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

 3 ) 拿下奥斯卡大奖后,《鲸》的作者道出核心主题

北京时间3月13日,在第9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布兰登·弗舍凭借电影《鲸》中的精彩演出,拿下了最佳男主角奖。在影片中,布兰登·弗舍饰演一位英语老师查理,早年为了恋人离开家人,但后来伴侣不幸去世,他因为痛苦和内疚而暴饮暴食,体重暴增到272公斤。在生命最后时刻,他尝试跟女儿修复关系。

电影《鲸》改编自编剧塞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的半自传同名戏剧,最初是一部舞台剧,2012年在百老汇首演时,曾执导过《梦之安魂曲》《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是其中一位观众,他深深被该剧打动,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是一位戏剧作家,近期成功转型为电影编剧,在戏剧改编的电影《鲸》(The Whale)和最近重新编排上演的戏剧《明亮的新博伊西》(A Bright New Boise)中都揭露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而这个真相成为他成功转型的一个重要契机。

几年前,在塞缪尔·D·亨特乘坐新泽西州公交(NJ Transit)回家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令人心酸的生活真相——“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那一天,他正在罗格斯大学教授一门写作课,并要求他的学生写出具有真实性的作品。这个令人心酸的真相便是其中一位学生写下的。

这句话一直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后来出现在他的第六部剧作《鲸》(The Whale)中,并于十年后被搬上大银幕,成为达伦·阿罗诺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执导的同名电影,让布兰登·弗舍(Brendan Faser)成就了一段精彩的表演,同时让也他成为第95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萨缪尔·D·亨特(Samuel D. Hunter)

亨特17岁时曾经在沃尔玛工作,他将这段经历与角色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刻画生动、妙趣横生的剧作。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的剧本中那些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粗俗的对话如此真实生动。

“我的剧本里充满了自传式元素,”亨特坦言,“虽然我从未直接写过自传,但每一部作品中都渗透着很个人的情感。”

《鲸》或许是他最具自我启示性的作品。这部剧本源于他所教学生那种“平淡无奇”的生活。他说:“最初,这部剧本唯一与我有关的是,我当时在教授解释性写作,却难以与自己的学生建立联系。于是,我开始写一个名叫查理(Charlie)的写作老师,但我发现他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我在写一个比我年长十到十五年的人物,却在把他想成比我年轻十到十五年的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一次自我调节的经历。”

“作为一名同性恋者,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果是在十年前或十五年前,我的处境会更加困难。我曾经怀疑过自己是否能够摆脱酗酒和抑郁症,如果没有这种机会,那么我就会像自己小说中的角色一样。”

在改编电影《鲸》时,亨特将查理变成一个孤僻、极度肥胖的老师,通过网上教学,他在视频课堂上通过关闭摄像头隐藏了自己肥胖的形象。这反映了亨特在30多岁之前一直与体重问题斗争的情况。

布兰登饰演的主角查理

“在我上高中的时候,” 亨特回忆道,“我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学校学了四年多,直到我的同性恋身份被曝光,我才转去了公立学校。但这段经历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一直对神圣的东西充满好奇,也有着对上帝的坚定信仰。然而,这段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那种信仰是以像我和查理这样的人为代价的,这是一种残酷的现实。

“很有意思的是,2010年《鲸》是一部挑衅性的舞台剧,而如今在2023年,它又成为了一部挑衅性的电影,”他接着说道,“现代社会中,宗教的运作方式通常是摆脱它、逃离它或者打开眼界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虽然这确实有时会发生,但我相信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选择留在宗教中,他们与其矛盾共存,因为宗教对他们的生活具有基础性的组织作用。我们越不回避这些故事,越能够理解我们当下的状况和整个文化。

《鲸》海报

02

导演达伦·阿诺夫斯基对《鲸》并不感到丝毫畏惧。2012年,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剧本时,就感觉看到了一部电影。“那时我们开始谈论拍摄一部电影,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亨特回忆道。“他从未考虑过请其他编剧加入,也从未考虑过偏离原剧本的核心框架结构。很少有导演像他这样做。也许他是唯一一个。”

然而,导演阿诺夫斯基最终剪辑的时候还是让他的编剧亨特感到分外惊讶。电影的最后几分钟是一个回忆场景,展现了一家人在海滩上的快乐时光。“并不是达伦隐瞒了这个结局,我想他可能只是忘记告诉我。我非常喜欢这个结局。对我来说,这个回忆场景展示了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刻,同时也是查理准备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刻,那时,他正在凝望着大海。”

去年夏天,《鲸》在威尼斯电影节全球首映时,影片和弗舍受到了10分钟的起立鼓掌,之后亨特和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个完全由欧洲记者组成的国际圆桌讨论。当一位来自波兰的女记者表示“所有的评论都声称你的电影非常具有基督教色彩”,阿罗诺夫斯基听到后感到十分意外,惊呼“什么”。可亨特却表示认可:“没错,我认为这个故事的核心价值在于种族、救赎、宽恕和人的尊严,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关注的核心主题。”


作者自白

萨缪尔·D·亨特: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时,我才成为真正的作家

我并非刻意要写一部电影,一开始我甚至不确定自己是在写一部戏剧。

也许我只是需要为自己写一些东西,一种安静的内心净化,我会将其保存在笔记本电脑中,永远不会公开。

也许将其保密可以让我敞开心扉地写一些个人经历,这些以前我因为害怕或尴尬而无法在自己的戏剧中探索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我觉得自己不配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纽约剧作家。所有这些关于在爱达荷州成为同性恋、在基督教校园度过校园时光、与抑郁症做斗争以及在自己20多岁时用食物作为自我调节手段的经历,我都深藏于心底。

也许我应该写些真实的东西。

这是13年前的事。当时我和我的男友(现在的丈夫)住非法租赁公寓,在新泽西的一所公立大学,教授数十名对课业不满的大一新生写作课。我教的写作方式与我作为一名剧作家的工作几乎背道而驰——我要求学生在他们的写作中去个人化,淡化任何情感或个性的痕迹,用更冷静而客观笔调写文章。但这比上班打工要好。至少这离似乎不可能的目标——在纽约市成为一名剧作家更接近。

有一天晚上,在乘坐新泽西州公车回家的路上,我读到了一个学生令人心碎的真相,这句话在演出和剧本中经历了无数次修改和润色,最终成为了关键之一:“我想我需要认清事实,接受我的生活可能不会很精彩。”

这句话成为了我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在我读到它的那一刻,我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要写一部关于一个讲解写作的写作老师正在恳求他的学生写出真实感受的戏剧吗?有人会愿意看吗?更让我感到害怕的是,这部戏剧是不是这个我刚刚给学生布置的练习的一个版本?”

我用了大约六个星期写完了第一稿,每个星期日我都会从检查新生论文的工作中休息一下,写出约20页初稿。早期,我意识到,这个角色不仅在试图与他的学生建立联系,而且还在利用这些教学时间来试图与他疏远的女儿建立联系。这部戏剧和我之前写的作品完全不同。它既更容易写,又更难,熟悉又让人感到害怕的脆弱。

经过数周的修改,我决定把剧本交给我的经纪人。几个月后,丹佛表演艺术中心对它进行了一次阅读,接下来的一年,他们制作了一场完整的演出。随后,更令人惊讶的转折是——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看了这部剧,并想与我会面。

电影改编历时十年才得以实现。在这十年中,我一直在不断地修改剧本,角色和故事得到了更深入和明确的发展。主人公托马斯最初是个摩门教传教士(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去),现在改成了一个类似于我年少时所涉及的基督教派的信徒。更重要的是,我和我的丈夫现在是一位五岁女孩的父母。因此,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和具体。

在这十年中,我写了十多部剧本,每一部都关注《鲸》所强调的主题——孤独的悲剧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在很多方面,《鲸》是我整个作品的核心。

十三年过去了,我很高兴自己决定把这个故事从电脑硬盘中拿出来。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它,但在某些方面,它仍然像我第一次写它时一样脆弱和私密。但更重要的是,它不断地提醒我:只有当我忘记别人的期望,只是写下真实的东西时,我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作家。

(原文首发在深港书评,版权归深港书评所有)

 4 ) 关于真诚这件事

和前妻离婚半年了,从来没跟父亲认真的说过原因

那天我很鸡贼的找我爸要我幼年的照片

“怎么突然想起要这个了?” 等的就是这一句

“耍朋友了”

“长啥样?”

我答非所问“男生”

他明知故问“你和男生?”

“嗯”

“咋又整回去了”

“内耗积累太久了,想真诚的面对自己了”

“和妹妹(前妻)离婚其实也多半因为这个”

我前妻算是一位知情的“同妻”。

十六前她正是因为觉得我是娘娘腔而对我产生兴趣,我们第一次约会她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是不是gay。” 总之属于是典型的女性化男同形象。对于深受腐文化荼毒的她来说,是“梦想中的对象”

是我追的她,因为对于当时的我,这是 “ 更简单的选择 ”

我们性生活没问题,甚至我想要的时候多一些

起初的几年应该不能算是爱,但我把“爱你”挂在嘴边,给她起各样的昵称,或者同一个昵称用替代声母的方式衍生出好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一般持续3个月左右。直到某天冒出新的昵称。我还喜欢乱编各样没法重复演绎的土味情歌在洗澡的时候唱。

“你每天这样唱,是在给自己洗脑吗?”她这样问过我,振聋发聩。

16-19年夏天,新冠来临以前,我们渐入佳境,每年去旅行几次,

“一起出来旅行的时候你对我都特别好”她每次都这样说

我不止一次的跟她说过,这几年是我人生至今最幸福的时光

甚至会有一种“这搞不好就是我这一生中最幸福时光的了吧 ”的感觉。

17年,我们在恋爱的第十年结婚了,尽管整个筹备过程我都非常不积极,为此吵过几次。但婚后我们的感情又更亲密了。

那是最美好的时光,我确信我很爱她,我们享受着爱,也享受做爱

做爱就像理疗按摩,自慰就像日常挠痒

我经常挠痒,挠痒的时候总是想着男人

19年和疫情一起来的,还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第一次严重郁期发作

“ 其实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敢跟你说,你基本上每年都会有几个月让我感到不想回家 ”

我确诊的当天她告诉我。

躁期的我像太阳,热烈到灼人。郁期的我像阴沟里的烂泥,谁沾上都会傍臭

“你是结了婚的,一定要珍惜,我的很多老病人后来一直都一个人”我的医生说

对伴侣来说,这是艰难的课题

她小心翼翼的陪伴我

在躁期捧着我,表现得像狂热的粉丝。

在郁期安慰我,我头疼睡不着,她会起来给我按摩,直到我入梦。

后来她也抑郁症了,因为我逼迫她坚持一份“自己的事业”

“我希望你有一份独立的事业”

后半句我没有说——以后一个人也能照顾好自己。

2022年初,我面试了一个男生,一眼gay。

过去十多年,我刻意避开任何与gay圈产生交集的可能

刻意像“钢铁直男”一样对待自己,不护肤,不修边幅,不考虑衣服的搭配。

她会给我买一些看起来比较“gay”的衣服,我倔强的表示不喜欢,坚决不穿,她会为此伤心

但我还是招了那个男生

“我部门来了一个 gay 同事”我看似很随意的告诉她

后来我和那个男生一起出差,一起回酒店的路上,聊了很多我十几年没有触碰过的话题

这些话题后来延续到日常的微信当中

在家时,我开始刻意把手机翻过去放

“ 跟这个男生聊一聊藏起来的那个我,感觉挺释放的 ”

“最近我也觉得你状态好了很多,我觉得这样蛮好的 ”

“我想看看你和那个男生的聊天记录”她从床上坐起来,叹了口气,打开灯,无比卑微的说。

“看了会伤心,何必还要看呢”

其实如果当时给她看聊天记录的话,并没有什么严格意义上越界的话

但我觉得,痒一直在,现在下决心剜掉,好过再过几年挠到无法收拾

她哭了

好痛

离婚了

没过多久,我开始追一个无论从任何维度都不应该是我会喜欢的男主播

有鉴于我是从事这个行业的,我朋友说

“你是电诈从业人员深陷电诈陷阱”

我明确的知道,他根本不喜欢我

我明确的知道,三观根本就不合

我明确的知道自己每天都在做错误的事

无节制的打赏,给他买这买那

参加我从来不喜欢的夜场烂酒局

拒绝正视自己的经济情况

3个月,破产了

该!我站在自己身边嘲笑自己,笑得很爽

然后,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虽然差着十几岁

但无论是三观,兴趣,甚至隐秘的XP都完全匹配,不可思议

“这几年你儿子过得好累,希望你能“真正的”理解并支持我”

之所以说“真正的”,是因为十几岁时我就跟我爸出过一次柜,他小心翼翼的做了一晚上“正确发言”。但最后他说:“从明天起,这个家再也不要提这件事”

“想听实话 ?”他用废话来铺垫

“那肯定是想听实话啊”

“我不可能接受得了”

“那确实没办法”

“你的确改变不了,我也干涉不了,但带回来吃饭这些就算了,你耍你的就是了”

“嗯,跟你说了,我就释然了”

终于不会再痒了

虽然心里会一直有个痛

不过,比起痒,我一直都更善于耐受痛

 5 ) 庞然大物

如果说《鲸》(the whale)有什么隐喻,那就是在美国,这对儿同性情侣先后殉情。Alan死于宗教带来的不能承受的精神之重,Charlie死于故意吃垃圾食品带来的肉体之重。他俩一个是绝食而饿死的,一个是暴饮暴食垃圾食品胖死的。

护士Liz有句对白:宗教就像癌症。一旦传染你总挥之不去,这是她总结的哥哥Alan的死因。她目睹了Alan投河自杀后泡的浮肿的身体,也经历了Charlie死前三百磅的肉身。她痛恨新生教会,但却又看着一个年轻的善良的灵魂投入教会的怀抱。

这部电影有别于批量生产的政治正确电影之处在于它的隐忍不发,编剧惜墨如金,导演更是一格都不愿多拍,对于Alan,甚至只拍了一张小小的相框里他和Charlie的合影,其它的借助充满张力的对白,由观众自己想象,补充。这是二十一世纪的纽约,两人的悲剧与其说是制度的悲剧,不如说是个人的悲剧。正因为如此,这悲剧是普世的,不管你是不是同性情侣。“没人能够被救赎,没人能救赎别人,没人能救赎自己“,这种灰色是导演的底色,我还记得他在《梦之安魂曲》里让厄运自然演进到灭亡的从容。

这是部来自话剧的电影,场景简单至极,靠的是语言和冲突,各个人物纷纷上场,像在舞台上一样,从话剧到电影,不变的是它的核心,穿过同性情侣,肥胖,宗教,这些表象,核心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误会与和解,心灵的沟通。Charlie的女儿Ellie是他唯一多活几天的理由,他加大工作量做在线课程,批改作业,吃最便宜的垃圾食品,攒了十几万留给Ellie。甚至在他心绞痛时只要读一遍Ellie八年级时写的Moby Dick的读后感就能缓解疼痛,安静下来。

Ellie拍了Thomas,录了他讲述自己在教会的遭遇,偷钱的经历发给他父母,并不是为了害他,而是为了救他,没人比她更清楚父母对孩子的感受,所以她联络Thomas父母时应该是确信父母会接纳他的,只是,Ellie也许不知道,把他送回新生教会的怀抱是不是真的救他。

那段Moby Dick的书评写的真好,说明她真的读了,也真的读懂了。人和人之间的心意相通是最难的事,她和Mob Dick的作者心意相通了,也理解了她的父亲Charlie。她只有十七岁,这非常不简单。不必多言,这肯定是编剧对《白鲸记》的感受,也许是他十几岁时的感想,这颗种子埋在心里,在他成年后长成了这部让他久负盛名的剧作。

Ellie的读后感里写道:

In the amazing book Moby Dick by the author Herman Melville, the author recounts his story of being at sea. In the first part of his book, the author, calling himself Ishmael, is in a small sea-side town and he is sharing a bed with a man named Queequeg.”

“The author and Queequeg go to church and later set out on a ship captained by the pirate named Ahab, who is missing a leg, and very much wants to kill the whale which is named Moby Dick, and which is white.”

“In the course of the book, the pirate Ahab encounters many hardships. His entire life is set around trying to kill a certain whale.”

“I think this is sad because this whale doesn’t have any emotions, and doesn’t know how bad Ahab wants to kill him.”

“He’s just a poor big animal. And I feel bad for Ahab as well, because he thinks that his life will be better if he can kill this whale, but in reality it won’t help him at all.”

“I was very saddened by this book, and I felt many emotions for the characters.”

在这本书中,海盗Ahab经历了许多困难,终其一生,只为杀了那只大白鲸。我觉得这真令人悲哀,因为白鲸没有情感,不知道海盗如此渴望杀死它。它只是个可怜的庞然大物。我为Ahab感到悲哀,因为他觉得只要他杀了Moby dick他的生活就会变好,但其实他的生活一点儿也不会改变。

“And I felt saddest of all when I read the boring chapters that were only descriptions of whales, because I knew that the author was just trying to save us from his own sad story, just for a little while.”

(读这些不厌其烦的描述鲸鱼的枯燥章节是我最感到悲伤的,因为我理解作者只是试图让我们从他那悲伤的故事中出来透口气。)

“This book made me think about my own life, and then it made me feel glad for my--”

 6 ) 过气男神,史诗级大逆袭……

奥斯卡刚刚落下帷幕。

杨紫琼主演的《瞬息全宇宙》横扫包括最佳女主角在内的7项大奖。

重磅表演奖项中,唯一旁落的就是影帝桂冠。

今年54岁的布兰登·费舍凭借增重+特效化妆,展现了一个重达272公斤男子人生中最后的一周。

脱胎换骨神演技,带来无穷无尽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就来说说这部——

文学教授查理在女儿8岁时出柜,并爱上自己的学生。

为了追求真爱他抛妻弃子,但幸福日子没过多久男友就去世了。

查理陷入绝望之中,同时袭来的还有曾经抛家弃子的深刻愧疚感。

心态垮塌后,查理患上了饮食失调症,自暴自弃地吃成一个“肉山大魔王”。

即便各脏器已经濒临崩溃,心脏随时可能衰竭,但查理还是无法停止疯狂进食。

在一次心脏病发后,他想起自己还有最后一个使命必须完成。

查理决定与九年未见的女儿联系,修复父女关系。

这是一个关于自暴自弃、自我认同、赎罪、弥补的故事,它深刻、动人、写实,通过肥胖症患者的心理,细数那不为人知的遗憾。

开篇观众就知道男主只剩下一周的寿命, 字幕中“星期一”、“星期二”这些再平凡不过的日期,却在此刻变成死亡倒数。

这一周内,我们看尽了他因肥胖而面临的生活不便、歧视和健康问题。

心病的折磨和生理的痛苦都让人不忍直视。

即便世界偶尔对查理释出善意,但往往下一秒就会残忍收回。

出于自闭,查理总是让披萨外卖员把食物放在门廊,天长日久外卖员开始关心起查理。

结果在目睹查理真容后,丢下一句“我的天”就落荒而逃。

虽然饱尝心碎的痛苦、肉体的磨难,但看似消极厌世的查理却带着真挚回望生命中的所有人。

在他那纯净温柔的眼睛里,似乎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在生命苦痛之外《鲸》讨论了人的同理心,那是不论外表、背景或信仰,人与人之间本能的羁绊与关怀。

年轻传教士尽管知道他的同志身份,也曾被查理的朋友驱离多次,却仍希望能在他最后的日子帮助他。

查理的女儿虽然满腔愤怒,却不断回到查理的公寓陪伴,即便她难以原谅父亲曾经的过错。

已故爱人的妹妹把查理视为至亲,她理解查理的痛苦,即便不忍他暴食伤害自己,却还是带给他最喜欢的食物,静静陪他走过最后的时光。

《鲸》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着被救赎。

最后,影片并没有选择让一众正常人拯救查理这一位失常的病人,反而让查理打开女儿的心结,让水火不容的母女有了和解的可能。

既锐利,又兼具抚平伤痕的细腻,赋予边缘群体自述的机会。

而不是以励志的减肥主线,穿插克服障碍的狭隘叙事结构,加上取巧意淫男主的肥胖臃肿,最后满足大众对正向成长的病态执念。

拒绝妥协、讨好的态度,正是本作让人敬佩的原因。

在剧作上,《鲸》也是一部缜密的作品,堪称单一场景拍片的教科书。

原作是塞缪尔·D·亨特创作的同名舞台剧,全剧只有6个角色,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间屋子里,电影版请到原作者亲自改编剧本。

之所以用《鲸》做片名,首先是男主庞大的身躯在外观上的相似,其次是因肥胖产生的呼吸道哮喘、啰音,与鲸鱼的低鸣互相呼应。

二者看似庞然大物,但其实没什么杀伤力,通过不断回荡的旅程找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强调《白鲸记》这个关键书目,电影以奇观式的角度呈现查理硕大苍白的体态。

视觉上舍弃了常见的宽银幕画幅,全片以接近正方形的 1.33 :1画面比例拍摄。

镜头强调男主过着极度狭隘生活的同时,也刻意让他在画面中看起来更为巨大慑人。

擅长心理惊悚题材的导演达伦·阿伦诺夫斯基以近似肉体恐怖(body horro)的方式呈现查理罹患肥胖症的外形,将常人对肥胖的恐惧用病态甚至畸化的硕大身躯体现,创造不适感。

片中一幕刻意将摄影机放置于低角度,拍摄查理赤身裸体并缓步前进的画面,搭配诡谲如同怪物出场的背景音乐,达到怵目惊心的观影感受。

除了视觉上的分量,在音效上安排了数首磅礴的配乐,在查理步行、胸闷以及悲痛时插入,打造全方位的沉浸感。

观众仿佛是在浪涛中前行,随着剧情发展左摆右晃,再加上顺畅的场面调度,让环绕于狭小平房的故事充满着张力。

由于本片的场景非常之少,在没有任何大场面、华丽特效的情况下,故事的重心完全压在男主布兰登·费舍的演技上。

为了饰演查理,布兰登每天得花六小时化妆,穿上重达300斤的人造皮装,光脱下这套妆造就得花上整整一小时。

这套特殊服装让布兰登在拍摄过程中吃尽苦头。

由于这套装备完全不透气,道具师只能在皮套下加装类似赛车手的冷却冰衣,冰衣上布满管线,可以让凉水在里面循环流动进而降温。布兰登说他每天都要融掉七、八大袋冰块。

在着装完毕后,从化妆室走到影棚大约70多步的距离,得靠一名壮汉用推车移动他。

因为每场戏拍摄的内容不同,布兰登身上需装备50到300斤不等的额外重量,所以身旁必须四、五人随时待命,协助他站立、坐下、补充水分、更换他背后的冰袋和管线。

片中查理的健康每况愈下,特化团队准备了几组肤色渐变的手臂、腿部和身体部位,以反映角色的躯体状态。

而脸部的人造皮无法重复使用,在拍摄期间特化团队必须每天准备新的人造皮。为了显得更加自然,布兰登面部的人造皮和毛发都是一根根手工贴上,之后再进行人工修剪。

层层重压下,片场表演的布兰登几乎等同于受刑。

每天收工时将脱下皮衣后会感到头晕目眩,片中饰演女儿的萨迪·辛克(《怪奇物语》中的Max)说两人在拍摄期间几乎没有聊天,“他的特殊服装太热了,所以在拍戏空档,布兰登总是被迅速带到有空调的帐棚内,避免中暑晕倒”。

所幸,一切努力没有白费。

布兰登凭借“毁容级的演出”勇夺奥斯卡影帝,本片在威尼斯影展首映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长达6分钟。

而布兰登这次带给人们的感慨,其实不只是电影本身,还包括他真实的经历。

他几乎与片中男主一样,充满了纠结的选择跟自我悔恨,最终仍想奋力一搏,在黑暗处找到光,用爱救赎。

《木乃伊》系列中的布兰登堪称up的童年男神。

演艺生涯本该顺风顺水,结果却惨遭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前主席菲利普·博克性骚扰,拒绝潜规则遭到业界封杀,加上母亲过世、离婚等众多打击,演艺事业开始走下坡,他的外貌、身材和健康状况也跟着恶化。

有近7年的时间,布兰登经常进出医院进行脊椎、膝盖、声带等多处大大小小的手术,以治疗他在拍摄《木乃伊》系列造成的损伤。

女主蕾切尔·薇兹曾透露,当年他甚至在片场停止了呼吸,最后靠CPR捡回一条命。

之后只能在小成本电影中混口饭吃。

导演为了把《鲸》搬上银幕筹备了近十年,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知该找谁出演。

试镜的明星情绪都不对,找来的肥胖症素人专业性不行……

直到某天,他看到一部巴西独立电影的预告片,布兰登在里面演了一个小角色,才想到邀请他。

沉寂多年后,布兰登挺过了恶意中伤的评论,终于重返大众视野。

本片之所以能打动人心,除了那些能量丰沛的角色诠释、张力戏码,在穿透奇观外皮的凝视、建构深刻之外,更投入足够深邃的人文关怀。

除此之外,《鲸》更照亮了许多深陷同样处境的人,包括布兰登自己。

正如他在赢得美国影评人票选最佳男主角奖时,说的那样——

“我想让你知道,如果你也可以站起来,往光明前进的话,好事会发生的。”

那些感觉正在黑暗漩涡中挣扎的人,

任何时候,请别放弃自己。

 短评

2023.1.31巴塞罗那Phenomena。7.5。Do you have the feeling that people are not capable of not caring?庞大而柔软的男主角身陷沙发中就像一头搁浅的鲸。暴食自毁的他怎么会是前妻嘴里“永远乐观”的人呢?他自身就已经是一个黑洞。他的死仿佛鲸落——回归大海,创造生命绿洲。就本人而言其实不太喜欢这部电影,叙事像主角一样虚弱而过分理想主义,在Darren Aronofsky的作品里规矩得像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回事啊?阿伦诺夫斯基,朴赞郁,阿莫多瓦,导演一老叙事就会变得平和吗?故事是拯救和治愈,但现实其实是披萨小哥惊愕中带点厌恶的表情,是夜校课程学生皱起的眉头和恶意的笑容。Ps. mark赫尔曼的《白鲸》。

6分钟前
  • CuriosaMente
  • 推荐

像是另一种画风的《单身男子》,在极致孤独的时光里把绝望转化为实体的脂肪,用富有仪式感的慢性自杀祭奠挚爱。与单男的忧郁不同的是《鲸》更显悲怆,极力渲染不愿被拯救的哀痛和巨物陨落的悲壮。达伦出色的室内镜头调度和布兰登费舍的精湛表演相得益彰,几段查理起身、暴食的独角戏里他如同化身追逐白鲸的亚哈船长,也是那头被当做猎物的白鲸。信仰与凡爱的对立、亲情与怨恨的矛盾如明暗分割的灯光在脸上相对。但父女线实在是刻画得过于粗糙直接,达伦像是清楚这一段即短板又重要,用力过猛地一遍遍强调那句“You are amazing”,过分地煽情反而损耗了我前半段积攒的情绪,当查理在女儿的读书声里站起来,企图把巨物之死烘托得温情而壮烈,给夸张沉重的脚步特写时,我脑子立刻浮现出“假”字。

8分钟前
  • Gordon
  • 推荐

真的边看边感叹怎么可以这么惨,但是这可能才是现实中同志群体里一部分人的真实状况?同志群体看似光鲜亮丽,instagram上刷到的永远是肌肉丰满的年轻美男子和美到不真实的夫夫。可是我们看不到的是更大一部分外貌并不出众,生活并不那么幸福的人,他们可能像Charlie这样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被生活的困苦磨平了棱角,丧失了追求幸福的动力与能力。这个角色的对现实的极端化与戏剧化处理,与此同时Charlie也是活在悔恨自责中、不幸福的、寻求救赎的人的集合体,现实到令人胆寒和害怕。所以这个角色给Brandon Fraser再合适不过了,他和主角Charlie一样经历了太多起伏,事业受挫之后身材也走形,这个角色就是他的回归和救赎之路,给他鼓掌。

10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

拼死吃披萨和竭力站立起来一样燃。

12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达伦在拍另一种恐怖片。角色身体以及房间散发出的腐朽与破败感,真是太让人难受了。影片也努力做到以影像传递各种触感了。其实是很挑战的一部电影。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达伦再度交出探究人物心理幽微的一出好戏,以布兰登·费舍饰演的Charlie为核心,编织起他与同性爱人、爱人的姐姐、前妻、女儿、邻居之间的扎实的人物关系网,并借助对“宗教”“神性”与“人性”的反思甚至批判,令他们之间的互动时而荒唐讽刺、时而令人扼腕。尽管故事场景几乎发生在室内,剧本也脱胎于戏剧,但精准的场面调度消解了过度舞台剧化的干瘪,最后的结尾则更添一笔魔幻色彩。布兰登·费舍奉献了从影以来形象最为突破、颠覆的角色,哪怕只能全程坐在沙发上表演,也能够用眼神和面部表情传递出一个濒死之人的绝望、回顾自己一生时的愧疚以及对他人看到自己真实样貌时的担忧。过重的体态令他的肢体表达呈现出全新的风貌,哪怕是最简单的弯腰动作都要耗时许久,充满心酸。

16分钟前
  • 胖胖Panda
  • 推荐

我很不喜欢这部电影。作者始终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凝视人的丑陋和悲惨,这令我非常不舒服。拿掉男主奇观般的躯体,其实只是个相当一般的故事不是吗?男主似乎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一座丰碑,用这座狰狞而巨大的丰碑来压倒性地彰显自己荣耀般的苦难。而我认为苦难遍地都是,大部分人承受了苦难却根本不会有什么丰碑。我最讨厌的部分是男主一直说amazing amazing。Come on, I live in California and I’ve heard enough of this B.S.

17分钟前
  • phoebe
  • 还行

油炸食物是治疗我疼痛的氧气,也是杀死我的毒药。你的作文是阻碍你毕业的原由,却是救赎我的宗教。原本以为杀死那头鲸鱼,人生就会变好。却变成向命运乞食的乌鸦,摔碎了求生的骨碟。人要为过去赎罪,这是上帝对人间的惩罚。人无法漠视彼此,这是人类最接近的神性。读你的文字,让白鲸直立,让爱永生。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全程心疼利兹,亚裔,被收养,因为信仰被养父抛弃,哥哥被抑郁症折磨她照顾直至哥哥自杀,哥哥的爱人查理因为哥哥的去世暴食肥胖生病无法出门她照顾,她学的护理仿佛是为了他俩而学。然而查理只为他的女儿存钱,利兹心疼查理无钱看病她的车出了问题不去修一人提着查理的日用品在雪地里艰难行走,她承受着哥哥离世的痛苦,承担着哥哥爱人的护理重任,并即将承受查理的死亡。然而她还是心软放不下查理,最后赶来看他,甚至为他带了赛百味。查理有她这个朋友真的一生所幸。

23分钟前
  • 简妮特的炒饭
  • 推荐

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24分钟前
  • BADPRESIDENT
  • 推荐

男主真的演得太太太牛逼了,他的眼神和一直在说sorry的状态真的让我觉得闻到了将死之人的腐败味道。全部室内场景的群戏的确很有舞台剧的影子,但是每个人物都蛮有料的。最后和女儿的对手戏我都完全看不进去女儿在干嘛,就看着他每一个动作就能哭晕。(一边擦眼泪一边赶船也的确搞笑)

26分钟前
  • 十杯牛奶
  • 力荐

people are incapable of not caring

31分钟前
  • Ryan
  • 力荐

误入媒体场的我在一群拿着纸笔的媒体人里哭成泪人 我们不允许自己得到救赎 只要他不开门 外面永远是阴雨天

32分钟前
  • Kimwoon
  • 力荐

从未想过吃会是如此悲壮的一件事。如果鲸鱼真是无情生物,他又怎会一心吃死自己?“鲸”和“单身男子”同样是关于同志的有序死亡,但阿伦诺夫斯基比汤姆 ·福特更加内敛,探索的是照亮幽暗人心的一点微光。布兰登·费舍贡献了影帝级别的表演,让人恍惚相信他就是那只叫Moby Dick的白鲸。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人生中遇到的多数人都很像那个送披萨的,看到洋葱中心就转身离开。从头到尾哭了可能有五次,i don't believe anyone can save anyone.

34分钟前
  • 凡卡
  • 力荐

奥斯卡最佳男主要是不给Brendan 给 Austin Butler的话,我连夜开车去好莱坞扭断小金人的头。

35分钟前
  • 一只出格君
  • 力荐

达伦在交出了2010s最叛逆的电影之后,这一次则完全臣服于主流审美,这倒没什么问题,但全片都是毫无惊喜的陈词滥调对于达伦来说或许就是个问题了。片尾煽情过火,音乐使劲往上顶,硬要拔向一个更高的情感层级,真的太过刻意了。演员调度方面让可活动空间形同一个戏剧舞台,在特定的表演区被叫住或中止动作对应的是演员在台上的走位记忆点。特效化妆有很大的功劳,毫无疑问帮助了演员表演。@Venezia79

40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还行

#2023top10入围。“当我阅读无聊的章节时,我感到最难过,那只是对鲸鱼的描述,因为我知道作者只是想尝试,为了把我们从他自己的悲伤故事中拯救出来,就一会”。男主鲸鱼般的身形、肢体、气质贡献出2023年至今我的观片中最棒的表演。密闭的空间内充满着忧郁的悲伤的压抑又绝望的氛围,一个失去男朋友的父亲、一个父亲缺席的女儿、一个妄图找到情感寄托的女人、一个逃避生活的孩子。四个人在不透风的房子里上演着年度悲剧,没有人的幸福的,大家都像鲸一样,绝不选择救赎自己,在没有安全感的世界里,混沌的活着,直至死亡。

45分钟前
  • 茗政.
  • 推荐

年度最佳节食餐单,看完一部起码少吃两顿……

50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单一的场景让戏剧改编的本色展露无遗,但是想到主人公特殊性,这样的单一又说得通。剧本很厉害,一个不想被救赎、也不想被原谅的孤独灵魂,在选择结束生命之前,被动地与自己生命中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一一和解(至少我个人愿意理解为和解)。电影看到最后,你很难不被前面堆积的情绪所刺激,再加上几个演员的表演都十分到位,更是推波助澜的让人感动的一批。

52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